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最簡單的古錢幣方法

最簡單的古錢幣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7 17:24:33

㈠ 想了解下古幣怎麼鑒定

古錢幣鑒定,是一門細致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注重觀察與思考,仔細比較。結合歷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將偽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以上均為用銹色辨別古錢真偽的方法。

3、看鑄市銘文

我國金屬鑄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市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吳,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6、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市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放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以上幾種鑒定古錢的方法,如果我們加以熟悉和了解,均可以掌握

㈡ 古錢幣真假怎樣鑒定

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偽品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 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范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故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掣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㈢ 古錢幣如何保養與修復

一、古錢保養
古錢的保養主要有存放與除銹兩大問題,這里先著重講一下存放方法:
目前存放古錢比較常用的是一種透明塑料袋,它分為6*4,5*3,4*2格三種規格,可存放大,中,小三種類型的各式錢幣。應該說它確實有著易於存取,所佔體積小,攜帶觀賞便利等諸多優點,但是它只適用於短期存放。因為這種塑料袋由聚氯乙烯製成,有些劣等的乾脆是再生塑料,其透氣性能較差,遇梅雨天容易有水氣進入,且很難再排出,造成袋內潮濕,古錢銹蝕。這一點筆者是深有體會的,一旦諸如粉狀銹等有害銹滋生,那整個錢體都會變成白花花的一片,非常難看,使古錢的品相大打折扣。此外,這種塑料袋的進口較小,極易對一些比較脆弱的錢幣造成直接傷害。所以,如果對你的錢幣打算作長期保存,還是不用它為妙。
也有人用泡沫塑料加大頭針或硬紙板上穿線等方法來保存古錢,但卻又有存放體積大,成本高,攜帶存放不方便等諸多弊病。而且,大頭針系鐵質,長期與銅質錢體接觸,容易發生置換反應,產生鐵銹水,污染古錢,故目前這種方法也很少採用。不久前,南泉民間收藏品商店研製開發出了一種塑料存放盒,盒長20CM,寬12.5CM,高1.5CM,質地為高分子聚丙烯,每盒存放直徑在3CM以下的錢幣15個,該品材質特殊,因而不會對錢幣產生任何危害,且其外形美觀大方,可疊放多個,既易於查錄又大大節省了空間。它是到目前為止所見的比較理想的錢幣存放器具。
刀布幣常體積比較大,需要另外存放,但目前尚無特製存放器,少數財大氣粗的藏家往往請人特製放存器具,但開一副模具成本在千元以上,這對於中小收藏者來說顯然太貴了。一般人可選用一些廢棄紙盒,如刀布幣可用較長的放人參的紙盒,最好再在下面添一些棉絮,海綿等以減少摩擦。布幣則可以選用一些帶格子的紙盒。
比較珍貴的錢幣,我們常用圓形塑料盒存放。這種塑料圓盒有多種型號,最好選用與所放古錢大小比較相配的型號,對於比較薄小脆嫩的古錢還放棉絮,紙等物以作襯墊。特別珍貴的稀世珍品絕品,以前有人用紅木,象牙等盒子裝盛以襯托其珍貴。當然,我們現在如無條件,大可不必去仿效。為了加強保護措施,可採用真空包裝,充入氮氣等特殊手段以減緩它的氧化速度。
鐵錢由於較易氧化腐蝕,因此更需多加註意。有人認為鐵錢除銹後便可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不少鐵錢即便除銹後也會迅速生成新銹,如同鍋巴一般一層連一層,長此以往會造成錢文變淺和模糊,甚至損害。因此鐵錢最好存放在乾燥的紙盒或硬塑盒中,周圍盡可能地多放些乾燥劑。有條件的話,則可去五金店買一些「金相防銹紙」,把它裁成小塊,分別包裝每一枚錢,以起到封閉作用;對於名貴鐵錢,則最好採用填空包裝。平均每隔3至5月,可揀一乾燥晴朗的天氣把鐵錢逐一拿出來通通風,翻動一下。
有的古錢由於本身銅質問題或長期處於潮濕,酸性環境等原因會出現極其嚴重的氧化,錢幣學稱這種現象為「脫胎」。由於氧化嚴重,「脫胎」錢非常脆嫩,有如一塊豆腐。因此對「脫胎」錢一般不作任何處理,一定要輕拿輕放,絕不能隨意一扔,弄不好整個錢就會粉身碎骨。先秦的一些刀布幣由於年代比較久遠,「脫胎」現象更為常見。有一位錢商曾收進一批燕國明刀,由於「脫胎」現象比較普遍,加之保管不分輕重,結果有五分之二左右的刀斷裂,損失慘重自不待言,可見在保存「脫胎」錢時一定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錢幣拓片的問題。錢幣拓片是我們留存錢幣圖像的一個最主要的途徑,因此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錢幣拓片對錢幣本身又是要造成一定傷害的。無論是棕刷,拓包還是水均會對錢幣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人說「拓片是很『傷』錢的」。這個「傷」字正體現出了拓片過多對錢幣的危害,嚴重的還可能出現破碎斷裂等無法彌補的後果。故沒有必要,我們不要去拓片,特別對一些輕薄易碎,脫胎,鉛質的古錢沒有把握,更不要去輕易拓片。
除銹技術
在清除古錢的銹蝕前,我們先應認清所除之銹是否對古錢有害。不少朋友在除銹時,喜歡來個「一鍋端」,不分青紅皂白,有銹便除,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光潔如新,溫潤如玉,結果把錢幣弄得面目全非,生氣全無,這是很不可取的。一般來講,古錢上的銹色是應該盡量保存的,適當的銅銹不但能增強古錢的觀賞價值,給人以一種「青瑩霞翠」的美感,還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同時大家恐怕不知道在國外拍買會上,在對錢幣拍品定價時,銹色好壞也是一項重要依據。但是對於那些影響錢幣本身質地或觀賞性的銹蝕那是一定要除去的。下面向大家介紹幾種方法:

(1)醋泡法。將古錢洗凈,置於一小碟中,倒入少許食用醋,直至浸沒幣身。過24小時後取出,用小刷子刷去殘銹,至錢紋清晰後,再用清水洗凈醋液,擦清陰干即可。這是一種比較簡單常用的方法,能對付各式浮銹,但效果往往不夠理想,而且不少古錢經過醋泡以後,表面會出現黃跡,影響美觀。
(2)開水浸泡法。有時古錢身上會被一層浮土所覆蓋,但總是洗不凈。其實,這種所謂浮土實際上是一種土銹(土和銅銹的混合物,屬鹼性的硬質粘浮物)。對於這種銹,我們可先將古錢放入一碗中,將溫度在80-90 的開水倒入碗中,直至幣身被浸沒(倒水速度不可過急)。過5分鍾後,將錢取出,用小刷子刷清錢紋及幣身,陰干即可。遇到土銹嚴重的古錢,還可將熱水加溫至沸騰使土銹脫落。通過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於清除土銹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又具有不損壞幣身包漿這個大優點。鉛質古錢如錢紋模糊不清或銹結成塊,也可採用這種方法分離。
(3)干刷法。遇銅銹或鐵銹比較淺浮時,應盡量避免用醋泡等化學手段,而可改用干刷的方法來清晰線紋。具體方法是:選大號油畫筆一支,將筆頭上的棕毛剪至離根部僅剩0.5-0.7cm處(務必要使其根部整齊劃一)即可使用。先將待刷古錢置於玻璃板上,固定性,如不平可在下面墊一些布塊,握住油畫筆根部均勻地刷,要注意用力,否則效果不佳。待浮銹被刷去後,再用清水洗清即可。
(4)加熱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對銹蝕較淺的鐵錢而言。鐵銹的主要成分氧化亞鐵(FeO)的分子結構比較疏鬆,與鐵錢錢體吸附的牢固程度遠不能與銅錢相比,因此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即可使部分鐵錢的銹蝕脫離。但運用這一方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A 切忌將除銹鐵錢放在火上直接加熱。在加熱時必需要加一個承接器皿(如鍋,杯等金屬容器),因為鐵錢直接被火燒後會造成變色,變形甚至斷裂等異常現象,此外最好再加一些清水。B 加熱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旺火加熱三四分鍾後,取出用冷濕毛巾捂住,銹便會自然脫落。C 選擇用加熱法除銹的對象,應是鐵質尚好且銹蝕比較浮淺的鐵錢。絕對不能把銹蝕嚴重且錢體已非常脆弱的鐵錢用加熱法除銹,否則本已十分脆弱的錢體會耐不住高溫而支離破碎,粉身碎骨。
(5)刀刮法。有的硬綠銹板結成塊狀,把整個錢體都覆蓋住,這種銹看似堅硬,實際與錢體附結得並不牢固,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採用刀刮的方法。工具十分簡易:一把刻章用的刀(最好是直刀),對准銹塊底部小心挖鏟即可。遇大塊銹,一時挖不掉的,可以先把錢放在玻璃平板上,如錢體不平則在下端墊一些布塊,把刀垂直放在銹塊上,刀尖向下,上面用重物(如錘子等)適力敲擊數下,板結銹塊便會瓦解。但使用此法要注意用力一定要輕重適當,如果不慎,輕則把錢颳得遍體鱗傷,重則整個錢體損壞,因此如無把握或對名貴古錢還是慎用此法為妙。
當我們試用以上幾種方法均顯無效,或遇特別堅硬的紅綠硬銹,而又不得不除時,那隻能藉助化學手段了。由於通常所見的這類銹的成分主要是鹼或碳酸銅,應用酸性較弱的醋酸(一般化學試劑商店有賣)來進行中和,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洗清古錢,將古錢置於醋酸溶塗中一小時(醋酸溶液濃度在50%左右即可);然後撈起,將已剝離錢體的銹弄散開;最後用刷子輕輕刷洗錢體,直到文字圖案清晰,洗凈陰干。盡管醋酸酸性較弱,但還是屬於中強酸類,因此除銹時應盡量避免手與醋酸直接接觸,最好用一定工具(如鑷子)或防護用具(如橡皮手套)。有的粉狀銹比較頑固,即使用食用醋也難以清除干凈,不久便會卷土重來,遍體滋生,因此也可以借用醋酸清除。具體步驟同上。鐵錢也可以用酸酸來除銹。使用醋酸濃度不宜過高,含量在此0%以下為最佳。
銀質錢幣一般很少銹,因為銀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不易氧化生銹,但也有例外。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將逍逍濃度在8-10%之間的稀硫酸滴於銹蝕處,待銹分解後,再用清水洗凈,用吸水紙擦乾即可。但千萬忌用強酸,雖然強酸不會傷及銀幣本身,可含銀量不高的銀幣,使用強酸會影響光潔度,在其表面出現麻點,影響外觀。
二、修補技術
我們常把一些有小缺陷的錢幣比作「雞肋」,留之無用,棄之可惜。如果手頭上有幾枚這樣的錢幣,實在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碰到這種情況,諸位不妨自己動手給錢幣做一個「小手術」,變害為利,化廢為寶,說不定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1.古錢的修補
由於銅的柔韌性比較好(主要指黃銅),不易折斷,所以對於幣身凹凸不平的古錢,可先將它用薄紙包上,然後取兩塊稍厚一些的木板,將古錢置於木板中央,合攏放在台虎鉗或平整的桌面上用力壓即可,或在幣身上墊一塊厚布,放在木質桌面上,用榔頭輕輕敲擊至平即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錢幣,其幣身的凹凸不平必須是後天造成的。如果這枚錢的凹凸明顯是鑄造時留下的,那可千萬不能這樣做。
過去修補古錢的穿孔小洞,常採取土方法,即將熱樹脂填在缺口處,待冷於後用鋒利的刀具打磨平整,再塗上顏料,使修補處色澤與周邊相協調;或乾脆用泥和502膠水塗上完事。應該說效果都不甚理想。且樹脂老化較快,保存不能長久,一般較易識破。下面向大家介紹一種效果比較好的方法以供參考:
將待補的古錢洗凈,待乾燥後置於平整桌面上,下墊一張紙。然後,用小刀將待補處的創口稍作擴大,使外緣處呈斜角30 左右,吹去塵垢。另取廢棄古錢,諸如唐或北宋的普通錢,銹越多越好。用小刀把銹塊刮下,再將銹碾成粉末狀,放在紙上聚攏,倒入缺口處,用小細棒填實小洞,直至高出平面1-2MM,用剛開封的502膠水滴在銹末上,使銹末濕潤,自然收縮下。2分鍾後,不等502膠水硬化,立即用小刀將補洞處弄平,填平後的小孔色澤幾乎與周圍一致,效果較為理想。此法修補的關鍵是選用揮發性能特別強的502膠水,並且一定要新開封的,決不能用已開過封的膠水,否則將嚴重影響修補質量.斷裂錢幣一般已無甚價值可言,但一些極稀罕的珍貴錢幣如果斷裂,那就得另當別論了。如靖康元寶小平世僅4枚,其中即有一枚裂為兩半,後來用焊錫重合。不過斷裂錢用焊錫接合效果不夠理想,已遭淘汰,目前斷裂錢幣大多也採用502膠水接合。
2.銀幣的修補
銀幣的修補主要是針對銀幣幣身上的缺口和影響品相的殘缺戳印。需要指出的是:各式戳印是舊時錢庄,銀號為鑒定真偽而作的記號,能從一個側面體現出該幣的流通歷程,頗具研究價值,因此對於那些完整的戳印應該盡量保存其原貌。具體的修補方法是:先去除待補缺口處的污垢,取小號焊錫筆一支,上除少許松香,插上電源插座,沾熔少許錫,迅速用餐巾紙擦去多餘的錫液(如果來不及擦,可用焊筆再點一下,直至缺口處填平)。待錫液徹底凝結後,用鋒利小刀修磨平整即可。
關於處理有害銹的方法
1.用牙刷和濃度高的洗衣粉水輕刷(刷之前先在溫水沖的洗衣粉水裡泡20~30分,注意,千萬不要用酸泡)

㈣ 怎樣分辨古錢幣的真假〔銅錢〕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偽品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 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 、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范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故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掣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6.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古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7.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㈤ 如何鑒定古錢幣價值

除鑒定古錢幣價值需「四看」外

古錢幣鑒定也是一門細致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注重觀察與思考,仔細比較。結合歷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市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將偽品放入鹽囪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以上均為用銹色辨別古錢真偽的方法。
3、看鑄市銘文
我國金屬鑄市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市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吳,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土、石,銅)、母範(磚、銅)、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6、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且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市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放不在再紀地,如發現背「揚」字者,無論傳世品還是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以上幾種鑒定古錢的方法,如果我們加以熟悉和了解,均可以掌握。

㈥ 古錢幣識別法

一看銹色,真品銅銹呈現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二聽聲音,古錢幣由於年代久遠,氧化嚴重,擲於水泥地面聲音喑啞;聲音清脆者為假貨。三聞氣味,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影響古錢幣價值因素專家認為,鑒定古錢幣價值至少要看四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二是存世數量,三是文化價值,四是品相。據分析,首先,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次,看現存數量,如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
而對於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定價格,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而在值得收藏的錢幣中,用金、銀、白銅等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鑄量少,質量佳,更顯珍貴。

辨別銀幣,簡便易行方法有"五法辨偽術"。
一為觀察法。銀幣均為機制幣,表面光滑,圖像細致為真;如果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邊齒不規整,既為沙板銀幣。
二是鏡觀法。用高倍放大鏡觀察,真幣圖像有神韻,密度大,表面光滑,或有生坑綠銹;如有細小沙眼、圖像無神韻,或無舊色包漿,則是仿製翻沙銀質銀幣;如在字體上有刀痕,即為改版銀幣。
三是重量法。用天平稱量,真幣重量在26.6克上下;同樣大小的假銀幣一般在20-22克,即為鍍銀或沙板銀幣。
四是掂量法。銀幣用手掂量一下,真幣密度大量重,有煞手感;假幣密度小量輕,感覺輕飄飄的。
五是聽音法。將銀幣放於指頭,用金屬棒敲擊,如聲波長,聲音柔和且餘音裊裊為真;如發出尖亮的哨聲是銅板銀幣;聲音沉悶且帶有嗒聲為鉛板銀幣;聲音尖短、沉悶者為夾板銀幣。假幣聲波短,敲擊聲發即逝。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㈦ 古錢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古錢幣鑒定是一門細致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注重觀察與思考,仔細比較。結合歷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1)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分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度,至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分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2)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

一是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二是將偽品放入鹽囪砂、錫綠、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

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並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兩色。

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放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3)看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鑒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范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

魏晉南北朝書體復雜。唐代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3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錢文均以楷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黨項等少數民族文字。

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他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

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是清代國家級的、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4)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喑啞。

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5)了解鑄造方法

我國主代鑄幣的鑄造,大概經過了子范、母範、翻砂等幾個發展階段。

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的一個有力依據。

(6)聞氣味

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最簡單的一種。

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來偽造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

(7)觀版別

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種。因為這些普通品很少偽品,能真實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錢幣特徵。

如戰國時期刀布形制特殊,造偽者只好用真品翻砂製造贗品,其破綻在於翻砂鑄造後的錢幣偏小,較為厚重,文字膚淺,銅質粗糙,銹色不對容易脫落。而且刀幣在鑄造時其澆口在刀環上,布幣的澆口在首端,出落後基本不做修整,保持自然狀態,而造假者往往為了品相美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露出了破綻。

再如會昌開元,因揚州已以昌字紀年,如發現背「揚」字,無論傳世品還是出土品均應將其視為偽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豐錢幣版別最為復雜,也是造假者競相仿製的對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對它們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徵,以防上當受騙。

以上幾種鑒定古錢的方法,如果我們加以熟悉和了解,均可以掌握。

閱讀全文

與最簡單的古錢幣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計算題50種檢測方法 瀏覽:1
判斷蛋白質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9
酒精燈測量水溫的方法 瀏覽:21
鑒別酒精性肝炎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5
快速彈奏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296
碧歐泉精華露的使用方法 瀏覽:121
能讓自己快速近視的方法 瀏覽:625
輸送線翻箱安裝方法 瀏覽:57
繪制組合體三視圖的步驟方法 瀏覽:261
產後紗布腹帶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99
三角梅如何嫁接方法視頻 瀏覽:372
壓線器的連接方法 瀏覽:550
古時人們常用的計時方法有 瀏覽:290
妊娠紋產品使用方法 瀏覽:778
定陶辣椒種植方法 瀏覽:578
產品計算方法有哪些 瀏覽:442
vivo手機鎖屏壁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16
e8耳機連接手機方法 瀏覽:12
輔助教學方法研究 瀏覽:830
兒童嗓子沙啞有痰治療方法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