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用於鑒定和檢測T細胞的表面分化抗原有哪些
常用於鑒定和檢測T細胞的表面分化抗原有哪些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中文名稱】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概述】
T細胞膜表面有100多種特異性抗原,現已制備了多種單克隆抗體,WHO(1986)統稱為白細胞分化抗原(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例如CD3代表總T細胞,CD4代表T輔助細胞(TH),CD8代表T細胞毒性細胞(TC)等。應用這些細胞的單克隆抗體與T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後,再與熒游標記二抗(兔或羊抗鼠IgG)反應,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中計數CD的百分率。
【參考值】
免疫熒光法(IFA):CD3為63.1%±10.8%;CD4(TH)為42.8%±9.5%;CD8(TS)為19.6%±5.9%;CD4/CD8(TH/TS)為(2.2±0.7)/1。流式細胞術:CD3為61%~85%;CD4為28%~58%;CD8為19%~48%;CD4/CD8為0.9~2.0/1。
【臨床意義】
①CD3降低: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類風濕關節炎等。
②CD4降低:見於惡性腫瘤、遺傳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③CD8減低: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變態反應性疾病。
④CD4/CD8比值增高:見於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變態反應等;CD4/CD8比值減低:見於艾滋病(常<0.5)。
⑤監測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時CD4/CD8比值增高預示可能發生排斥反應。
Ⅱ t細胞如何識別抗原
你好,T細胞當然具有免疫的作用了,識別抗原,產生淋巴因子,增殖分化成效應T細胞( 消滅靶器官靶細胞)和記憶細胞。成熟T細胞表面具有特異性識別抗原並與之結合的分子結構,稱為T細胞抗原受體,該受體可以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也就達到了識別抗原的效果。
你可以參考下,希望對你有用!如果對你有用,請給予「好評」作為對我的鼓勵,謝謝!
Ⅲ 免疫學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Ⅳ 簡述T細胞功能測定的常用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測定。1.體液免疫測定主要利用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在一些輔助因子參與下出現反應,從而用已知抗原或抗體來測知未知抗體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檢測體液中的各種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補體、免疫球蛋白、循環復合物、溶菌酶等。2.細胞免疫測定法是根據各種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K細胞、NK細胞及巨噬細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獨特標志和產生的細胞因子等,測定各種免疫細胞及其亞群的數量和功能,以幫助了解機體的細胞免疫水平。體液免疫檢測法1.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細菌或紅細胞等)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在電解質參與下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之為凝集反應。1)直接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直接結合所產生的凝集現象,前者多為細胞表面的結構成分,如細菌或紅細胞的表面結構抗原。⑴玻片法:多用於抗原的定性檢測。⑵試管法:多用於抗體的定量檢測。2)間接凝集反應。將可溶性抗原吸附於載體顆粒(如乳膠顆粒、紅細胞等)的表面,稱之為致敏顆粒。當致敏顆粒與相應抗體結合,即可出現凝集現象。這個反應常用於測定細菌性抗體、病毒性抗體、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抗體及某些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腎抗體、抗甲狀腺抗體等)。根據凝集反應的原理,還有間接凝集抑制試驗、反向間接凝集試驗、協同凝集試驗等。2.沉澱反應。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細菌培養的濾液、組織浸出液等)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在電解質參與下,形成沉澱物,稱為沉澱反應。沉澱反應的抗原多為多糖、類脂、蛋白質等。1)單向擴散試驗。這是一種抗原定量試驗,是可溶性抗原在含抗體的瓊脂介質中擴散的沉澱反應。此法常用於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各成分的含量。2)雙向擴散試驗。這是可溶性抗原與抗體在瓊脂介質中相互擴散的沉澱反應。本法常用於定性試驗,如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單克隆抗體技術3)對流免疫電泳。對流電泳是一敏感快速的檢測方法,即在電場作用下的雙向免疫擴散。此法常用於檢測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與甲胎蛋白等。3.中和試驗。特異性抗體可抑制相應抗原物質的活性,抗體使相應抗原的毒性或傳染性消失的反應為中和試驗。例如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病毒的中和抗體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等。診斷風濕熱的抗鏈球菌溶血毒素「O」試驗也為一種中和試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一種溶解人、兔紅細胞的溶血毒素「O」,該毒素的溶血毒性可被抗溶血毒素「O」抗體所中和而不出現溶血。試驗時將病人血清與溶血毒素「O」混合,作用一段時間後加入人紅細胞,紅細胞不被溶解為陽性反應,表示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溶血毒素「O」抗體。血清抗體效價達400單位以上時提示患者曾感染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助於風濕熱的診斷。4.免疫熒光法(熒光抗體法)。是應用熒光素染料(如異硫氰酸熒光黃等)來標記抗體,但不影響其活性,此種抗體稱熒光抗體。用已知種類的熒光抗體浸染待檢的含有抗原的細胞或組織切片,如有相應抗原存在,則抗原即與此種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形成復合物而粘著在細胞上,不易洗脫,在熒光顯微鏡下成為發出熒光的可見物,可達到診斷或定位的目的。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本法的原理是利用酶(常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以測定被檢標本中有無相應的抗原或抗體。有間接法、雙抗體法、競爭法三種。6.溶血空斑試驗。7.免疫印跡技術。免疫印跡或免疫轉印技術(immunoblotting或Westernblot)是在Southern(1975)抗體抗原反應創建的DNA印跡術(Southernblotting)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免疫生化技術。細胞免疫檢測法近代免疫學廣泛採用了細胞生物學、免疫血清學、免疫標記、免疫組化等多方面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細胞免疫檢測技術,用於檢測各類免疫細胞的表面標志(包括抗原及受體)、細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殺傷功能、各種細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這些技術為深入研究和認識機體免疫系統的生理、病理改變,闡明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隨著細胞免疫學的迅猛發展,時有新的細胞免疫檢測技術出現。二十一世紀初期,新發展的項目集中在對有關細胞因子以及細胞受體方面的檢測。1.淋巴細胞轉化試驗。人類淋巴細胞在體外與特異性抗原(如結核菌素)或非特異性有絲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細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細胞轉化。T細胞轉化過程可伴隨有DNA、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最後導致細胞分裂。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計數轉化後的淋巴母細胞數,也可用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閃測定儀來確定摻入量以確定淋巴細胞轉化率。2000年開始出現一種不用同位素,又可用儀器測量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檢查法,稱為MTT檢測法。MTT是一種甲氮唑鹽,它是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底物,細胞內的酶可將MTT分解產生藍黑色成分。該產物的多少與活細胞數成正比,結果可用酶標儀(595nm)測量光密度,作為MTT法的指標。2.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羊細胞受體(CD2)能與羊紅細胞結合形成玫瑰花樣結構。即將分離液分離出的外周的單個核細胞懸液與羊紅細胞在體外混合,經37℃培養5~10分鍾後放4℃過夜,取細胞懸液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此法可用來分離T細胞。3.T細胞亞群檢測。4.細胞毒試驗。Tc細胞、NK細胞、LAK細胞、TIL細胞等對其靶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殺傷)作用。抗體制備常用的檢測方法是51Cr(鉻)釋放法,將51Cr-Na2CrO4鹽水溶液與靶細胞(不同的細胞需不同的靶細胞,如NK細胞的靶細胞為K562),於37℃培養1小時左右,51Cr即進入靶細胞,與胞漿結合,洗去游離的51Cr後,即可得到51Cr標記的靶細胞,將待測細胞毒的細胞與51Cr標記的靶細胞混合(比例約為50:1或100:1),靶細胞殺傷越多,釋放到上清液中的游離51Cr就越多,且不能再被其他細胞吸收,用γ射線測量儀檢測上清液中的cpm值,可計算出待檢細胞殺傷活性高低。細胞毒的檢測對腫瘤免疫有較大價值。5.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將中葯(10%斑蝥)乙醇浸出液浸漬的濾紙(1cm2大小)置於受試者前臂屈側皮膚上,4~5小時後取下濾紙。48小時內皮膚局部可水泡,內含巨噬細胞。取水泡液0.5ml加雞紅細胞懸液0.01ml,37℃經30分鍾後作塗片、染色與鏡檢,計算吞噬百分率及每個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的平均數。本試驗有助於腫瘤病情及療效的觀察。6.移動抑制試驗。致敏淋巴細胞與其特異性抗原再次接觸時,可以產生移動抑制因子(MIF)。這種因子可以抑制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移動,使之定位於局部而增強其免疫作用。本試驗用來觀察受檢者淋巴細胞在體外受特異性抗原刺激後,有無MIF產生,以測定機體對某種抗原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功能。7.時間分辨熒光測量技術。時間分辨熒光測量技術(time-resolvedfluorometry,TrF)是一項新型的超微量非放射性分析技術。該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放射性核素測量技術相仿,但無放射測量的弊端,故問世雖短,進展卻極為迅速,有取代放射測量之勢。8.細胞因子檢測技術。細胞因子的檢測,2005年起在中醫臨床及實驗室中已廣泛應用。9.細胞受體的檢測。受體是細胞表面標志之一,通過對受體的檢測,可以了解細胞的功能,並為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Ⅳ 如何檢測人t細胞的數量,功能及特異性
----T細胞可以(它可以被抗原刺激,把信息傳遞給B細胞分化成效應B細胞)
----效應T細胞可以(它可以感應到抗原是否進入靶細胞,從而去激活靶細胞的溶酶體酶)
----B細胞可以(它可以直接被抗原刺激,直接分化成效應B細胞)
----效應B細胞不可以(只能分泌抗體,只針對一種抗原,不能識別抗原)
----吞噬細胞不可以(爭議對大的就是這個,有人說得有人說不得,但我覺得是不可以的,因為它只會吞入一切侵入體內的抗原,有時候花粉灰塵都吞,病不能識別特異性抗原和異物)
Ⅵ 如何從基因水平蛋白質水平及生物學活性等方面檢測t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所產生的il 2
【摘要】 用碳二亞胺(EDC)法將14位羥基修飾的雷公藤內酯醇(TP)和不同的蛋白載體(陽離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雞卵清蛋白)偶聯合成TP的人工免疫抗原和檢測抗原,紫外光譜鑒定偶聯效果,計算偶聯率。利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制備小鼠多克隆抗體,用檢測抗原分析血清抗體效價,利用抗原競爭ELISA分析抗體特異性,為進一步研究TP的分子作用機理以及制備TP的單克隆抗體奠定基礎。 【關鍵詞】 雷公藤內酯醇; 14位羥基修飾; 人工抗原; 多克隆抗體 雷公藤內酯醇(triptolide,TP)分子式C20H24O6,分子結構如圖1,相對分子質量360.41,為二萜類三環氧內酯化合物,是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里活性最強的部分,具有消炎散結、清熱解毒、抗菌、免疫抑制以及抗生育等功效。長期以來,TP作為臨床上公認的免疫抑制劑,主要用於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的治療。近年來研究發現,該葯對多種腫瘤細胞有誘導凋亡的作用,與化療葯物聯合應用能協同殺傷腫瘤細胞或逆轉腫瘤耐葯,說明它具有抗腫瘤效果,因此在腫瘤治療方面的應用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除此以外,它還對細胞發育增殖、細胞周期等有調控作用。近年來,國內外對TP具有如此廣泛作用的分子機理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但是,由於缺少方便快捷的TP檢測手段,長期以來對TP直接作用位點的研究一直十分困難,對TP作用的靶蛋白和作用途徑知之甚少。細胞免疫化學是追蹤分子在細胞內作用過程的有力工具,如果能夠得到TP的抗體,就為利用細胞免疫化學研究TP的作用靶點和在細胞內的定位等提供了分子探針,為最終研究TP作用機制和尋找其靶蛋白提供了可能。作為小分子半抗原,TP需要和大分子蛋白載體偶聯才能成為能夠誘導產生抗體的免疫原。為了不影響小分子的生物活性,提高偶聯效率,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反應基團。已有的TP結構 活性研究顯示,TP的不同生物效應依賴於不同的功能基團。研究證實,對於12,13位環氧進行開環反應所獲得的穩定的衍生物雷公藤內酯三醇(triptriolide)會喪失免疫抑制和抗炎的生物活性。14位羥基是TP最容易被改造修飾的基團,研究表明,14位羥基被改造為水溶性的基團作為前葯能極大改善小分子的水溶性,促進體內代謝,降低毒性,甚至能改善TP在體內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抗腫瘤活性[1 2]。 綜合考慮,TP的14位羥基是最合適的偶聯基團。TP的水溶性不理想,且14位羥基不容易在溫和條件下和蛋白載體反應,我們首先對14位羥基進行結構修飾,改造為水溶性的羧基,利用縮合反應偶聯陽離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zed BSA,cBSA)和雞卵清蛋白(OVA),合成TP的免疫抗原TP cBSA和檢測抗原TP OVA。用免疫抗原免疫小鼠,順利得到了TP的多抗。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和儀器 TP(購自SIGMA公司),cBSA(購自PIERCE公司),OVA,1 乙基 (3 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HCl),福氏完全佐劑(FCA)和福氏不完全佐劑(FIA),6~8周齡BALB/c小鼠(購自揚州大學比較醫學中心),Sephadex凝膠柱(購自PIERCE)。TP、OVA、1 乙基 (3 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HCl)、福氏完全佐劑(FCA)和福氏不完全佐劑(FIA)均購自Sigma公司,cBSA、Sephadex凝膠柱均購自PIERCE公司,6~8周齡BALB/c小鼠購自揚州大學比較醫學中心。 島津UV 25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Eppendorf Centrifuge 5415R離心機,TECAN SAFIRE自動酶標儀。 1.2 TP 14位羥基的修飾以及修飾產物的質譜鑒定 將TP的14位羥基進行衍生化修飾,在弱鹼性條件下和丁二酸酐進行醯化反應,反應式如圖2所示,得到水溶性分子triptolide 14 succinate(mTP),用質譜鑒定反應產物。 1.3 TP人工抗原的制備 碳二亞胺(EDC)法偶聯mTP與蛋白載體(以cBSA為例,OVA合成的方法類似): 取5 mg mTP和2.5 mg cBSA溶解在250 μl TE buffer(pH 8.0)中,充分震盪使其溶解,再取EDC·HCl 79 mg充分溶解於250 μl TE buffer(pH 8.0)中。將mTP和cBSA的混合溶液邊震盪邊逐滴加入EDC溶液,在37 ℃搖床中反應2 h以上。先用Sephadex柱分離偶聯產物和未結合的mTP小分子,再透析純化,將0.5 ml 溶液在PBS中透析3 d,每天換液兩次,每次換液200 ml。透析產物小劑量分裝,於-20 ℃保存備用。 1.4 人工合成抗原的紫外鑒定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cBSA標准品、偶聯產物和mTP進行紫外掃描,根據偶聯產物最大吸收峰的位移判斷是否偶聯成功。 1.5 人工合成抗原偶聯率的計算 紫外掃描結果顯示,蛋白載體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在280 nm,mTP最大吸收峰在261 nm,偶聯產物這兩個波長的紫外吸收強度包括了蛋白載體和mTP的貢獻。人工合成抗原的摩爾偶聯率CmTP/CBSA可由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CmTP/CBSA=(A280×KBSA,261-A261×KBSA,280)/(A261×KmTP,280-A280×KmTP,261) 其中A280、A261分別為偶聯產物在波長為280 nm和261 nm時的紫外吸光度,KBSA,280、KBSA,261、KmTP,280、KmTP,261分別對應BSA和mTP在波長為280 nm和261 nm的摩爾消光系數[3]。 1.6 TP人工抗原多抗血清的制備及鑒定 初次免疫:將100 μg 人工抗原與等體積FCA乳化完全,皮下分點注射4隻BALB/c小鼠;2次免疫:初次免疫後兩周將100 μg 人工抗原與等體積FIA乳化完全,皮下分點注射BALB/c小鼠;3次免疫:兩周後將150 μg 人工抗原皮下分點注射BALB/c小鼠;第3次免疫兩周後,以200 μg人工抗原經腹腔加強免疫血清效價較高的小鼠。尾部采血分離抗血清,以制備的檢測抗原OVA mTP包被ELISA板,採用間接ELISA法檢測血清抗體的效價。為了驗證血清中TP抗體的特異性反應,我們用偶聯好的OVA mTP包被酶標板,再用不同濃度的TP、雷公藤內酯三醇(圖3)和冬凌草甲素(oridonin)間接競爭ELISA法檢測血清中抗體特異性。以TP為例,競爭ELISA方法如下:取OVA mTP於37 ℃,2 h包被酶標板(每孔100 μl),10 %羊血清封閉後PBST洗3次,每孔加入50 μl TP,濃度分別為1、2、5、8、10、30、50 ng·μl-1和50 μl稀釋的血清,混勻後37 ℃反應1 h,PBST洗3次,加入酶標二抗37 ℃反應1 h,洗3次,每孔加顯色液150 μl,反應15 min,2 mol·L-1硫酸終止反應後,用酶標儀測450 nm吸收值,每孔測4次,取平均值,建立競爭抑制曲線。 2 結果和討論 2.1 mTP的質譜鑒定 mTP質譜如圖4,相對分子質量為440和540的峰分別對應TP和mTP各自與溶劑吡啶形成的離子 圖3 雷公藤內酯三醇結構 Fig 3 Triptriolide structure峰。雖然產物mTP中還含有一部分反應原料TP,但是TP無法與蛋白載體在EDC存在條件下進行縮合反應,因此這部分TP並不會對人工抗原的合成造成干擾,我們無需對mTP進行提純以除去TP。 2.2 TP人工抗原的紫外鑒定和偶聯率 陽離子化的牛血清白蛋白載體cBSA的氨基數量遠多於羧基,一方面能夠提高偶聯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BSA的等電點,使得蛋白在反應體系的pH下溶解度大大改善。偶聯產物的紫外光譜見圖5,偶聯產物的最大吸收峰相比蛋白載體向左明顯偏移,由280 nm到了269 nm左右,顯示偶聯成功。偶聯產物在280 nm和261 nm的紫外吸光值分別是3.029和3.058,由公式可計算得出mTP和蛋白載體cBSA的摩爾比為65∶1,偶聯效率較高。 2.3 多抗血清的效價和抗體特異性反應 第3次免疫兩周後,用間接ELISA法測定小鼠血清抗體效價為1∶102 400,TP、雷公藤內酯三醇和冬凌草甲素的間接競爭ELISA實驗表明,TP及其衍生物雷公藤內酯三醇均能產生競爭作用,而冬凌草甲素不顯示競爭關系,證明血清中多抗能在很大程度上與TP及其衍生物雷公藤內酯三醇反應,而完全不能與同為二萜類化合物的冬凌草甲素結合。與TP相比,雷公藤內酯三醇僅僅是12,13位的環氧基團打開,其它結構完全一致,能被多抗識別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競爭曲線上看來,TP的競爭飽和吸光值要低於雷公藤內酯三醇,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多抗與TP的結合能力強於雷公藤內酯三醇,提示多抗中存在著識別TP 12,13位環氧基團的特異性抗體。冬凌草甲素是一種中葯提取物,也具有抗腫瘤、消炎止痛等功效,與TP同為二萜類化合物,具有類似的相對分子質量,分子為四環結構,無環氧內酯,不能產生競爭作用,證明多抗對TP系列分子結構的特異性識別。以濃度為橫坐標、OD450值為縱坐標,競爭抑制曲線如圖6所示。 從TP的競爭抑制曲線上看,在0~8 ng·μl-1的濃度區間內,OD450和TP的濃度呈一定的線性關系,暗示可以通過ELISA方法進行TP的定量。現有的TP HPLC定量法靈敏度和重復性很好,可是設備昂貴,樣品預處理麻煩,檢測定量成本高[4]。與之相比,ELISA定量更加方便高效,可以批量處理樣品,節約成本,在靈敏度上也絕對滿足要求。ELISA定量檢測TP是個很有前景的方法。 TP在抗炎、免疫抑制等方面的功用早已得到證實,楊遠等[5]發現TP抑制哮喘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中IL 4在mRNA水平的表達,其在抗腫瘤方面的活性也有很多研究報道。近年來,通過對TP結構修飾研究其分子結構和基團對生物活性的影響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TP的分子結構來看,它含有3個環氧基團和1個五元不飽和內酯環,這些基團在一定條件下將會發生反應。其主要功能基團包括14位羥基,(9,11)位、(12,13)位和(7,8)位3個環氧基,(3,4)位雙鍵以及1個內酯環。已有的TP結構 活性研究顯示,TP的不同生物效應依賴於不同的功能基團。從分子模型上看,12,13位環氧空間位阻較另兩個環氧基團小,易受親核試劑攻擊,它的存在是TP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原因。研究證實,對於12,13位環氧進行開環反應所獲得的穩定的衍生物雷公藤內酯三醇會喪失免疫抑制和抗炎的生物活性。此外,通過對雷公藤中一系列與TP結構類似二萜類化合物的初步葯理研究表明,2位的氫被羥基所取代,將降低化合物的抗炎、抗腫瘤和免疫抑制活性,但會使抗生育活性和毒性有所增加。而將TP的5位添加一個羥基後形成的衍生物,其具有一定的T細胞增殖和活化抑製作用,但它的毒副作用則降低了122倍(體外實驗)和10倍(體內實驗),這說明TP 5位的氫與TP對其它組織器官的生物活性密切關聯[2]。對TP及其衍生物各種生物活性的分子機理方面,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其中對免疫抑製作用的報道主要集中於對各種免疫細胞的影響,TP體外實驗證實,其對T細胞及B細胞均有影響,且可明顯抑制有絲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細胞增生反應,誘導活化的淋巴細胞發生凋亡,同時還通過抑制淋巴細胞NF κB 的活力而減少多種促炎因子(如IL 1,TNF α等) 及細胞因子的產生[6 9]。TP可通過PI3K/Akt以及NF κB途徑影響對DC細胞遷移[10]。然而,對於其小分子作用靶點的定位究竟在細胞膜、細胞質還是細胞核中,其作用的靶蛋白究竟有哪些,TP是如何通過其靶蛋白發揮生物活性等的分子機制研究尚處於探討之中。Stephanie等[11]通過3H標記TP,發現TP與細胞的結合是可飽和、可逆的並且大部分結合在細胞膜上,且3H標記的TP只能與完整的細胞結合,而不能與細胞裂解液的任何一個組分結合。Christine及其同事[12]也通過類似的研究發現TP與細胞核成分結合,可特異性、不可逆地與單核細胞和上皮細胞中一個90 kD的核抽提蛋白結合。所以,TP的作用方式到底是怎樣的?其靶點究竟有那些?以上這兩個互為矛盾的研究結果並不能對此給出明確的答案。通過制備TP的抗體,就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手段和工具通過免疫熒光方法研究確定TP在細胞內的定位,通過激光共聚焦熒光顯微鏡觀察其在細胞內作用過程,也為通過免疫共沉澱等方法尋找TP的分子靶點,以揭示其分子機理創造條件。 另外,本研究中TP多克隆抗體的成功制備也為我們進一步制備其單克隆抗體奠定了基礎。與多克隆抗體相比,單克隆抗體對於進行TP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具有更多的優點,並且單克隆抗體也可以為TP提供新的定量方法,甚至為研究其在體內的代謝和分布創造條件。本研究通過選擇TP的14位羥基作為反應基團,先用丁二酸酐將羥基修飾為羧基,然後和cBSA、OVA偶聯,偶聯率達到了65∶1。藉此方法,本研究成功制備了多克隆抗體,制備的多抗血清效價達到了106以上,競爭ELISA曲線表明此多抗對TP家族分子有特異性反應,且TP與雷公藤內酯三醇的競爭曲線不盡相同。以上結果暗示,我們通過制備其單克隆抗體,不僅可以篩選到識別TP家族的單克隆抗體,還有可能進一步篩選到能夠特異性區分TP與雷公藤內酯三醇的單克隆抗體,為雷公藤單體作用機理及其定量分析研究創造條件。
Ⅶ 如何檢測t細胞受抗原刺激後產生的il 2
抗原不是直接刺激T細胞的.比如說,病毒作為抗原可以是感染細胞後,宿主細胞內會有部分分解的抗原肽,然後被細胞的MHC分子呈遞到細胞表面,這種MHC-1與抗原肽的復合體可以與T細胞(比如CD8T細胞,細胞表面表達CD8的T細胞,T細胞分為很多種)表面的識別分子結合,這就刺激了T細胞.再比如說細菌侵入,被巨噬細胞吞噬以後,細菌中的抗原肽也會被巨噬細胞的MHC-II呈遞到細胞表面,然後CD4T細胞(細胞表面表達CD4的T細胞)就能識別它,就刺激了T細胞.
總之,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多數都是細胞表面各類受體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
(另:MHC分子可以把細胞內所有降解的肽類遞呈到細胞表面,不僅僅是抗原肽,但是細胞在免疫初期,能夠識別自身表達的免疫細胞都死了,最後剩下的,都是不能識別自身蛋白的免疫細胞(這叫免疫耐受).然後,當外界有東西入侵的時候,這些非自身的抗原肽被遞呈到細胞表面,就會被免疫細胞識別.)
Ⅷ 免疫學的檢測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Ⅸ T淋巴細胞的免疫檢測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中文名稱】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概述】
T細胞膜表面有100多種特異性抗原,現已制備了多種單克隆抗體,WHO(1986)統稱為白細胞分化抗原(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例如CD3代表總T細胞,CD4代表T輔助細胞(TH),CD8代表T細胞毒性細胞(TC)等。應用這些細胞的單克隆抗體與T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後,再與熒游標記二抗(兔或羊抗鼠IgG)反應,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中計數CD的百分率。
【參考值】
免疫熒光法(IFA):CD3為63.1%±10.8%;CD4(TH)為42.8%±9.5%;CD8(TS)為19.6%±5.9%;CD4/CD8(TH/TS)為(2.2±0.7)/1。流式細胞術:CD3為61%~85%;CD4為28%~58%;CD8為19%~48%;CD4/CD8為0.9~2.0/1。
【臨床意義】
①CD3降低: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類風濕關節炎等。
②CD4降低:見於惡性腫瘤、遺傳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③CD8減低: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變態反應性疾病。
④CD4/CD8比值增高:見於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變態反應等;CD4/CD8比值減低:見於艾滋病(常<0.5)。
⑤監測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時CD4/CD8比值增高預示可能發生排斥反應。
⑥CD3、CD4、CD8較高且有CD1、CD2、CD5、CD7增高則可能為T細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Ⅹ 細胞免疫功能檢測常用有哪幾種方法
細胞免疫(CMⅠ)是由多種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導致多種細胞因子的釋放。因此細胞功能測定不僅涉及T細胞的數量和功能與包括各類因子活性測定,因此評價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不僅程序復雜,且很難標准化。
一、遲發型過敏反應的體外檢測方法
皮膚試驗和接觸性過敏的誘發是檢測遲發型過敏反應(DTH)的兩種常用方法。皮膚試驗中誘發對曾經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應答,而接觸性過敏是測試受者對從未接觸過的物質發生致敏的能力。
1.皮膚試驗 用皮膚試驗診斷DTH,常用的抗原有結核菌純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類試驗時在前臂皮內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後,測量紅腫硬結的大小,硬結直徑大於10mm即被看作為陽性。表明受試者對該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細胞免疫能力,若皮試無反應,可用更高濃度的抗原重復試驗,若仍無反應即為陰性,需排除皮試技術誤差,也可能受試者從未接觸過此抗原,也可能由於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或由於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或由於嚴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結核)造成的無反應性。
2.接觸性過敏常應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誘生接觸性過敏。化合物與皮膚蛋白質結合而導至DTH反應。在動物試驗時,初次皮膚上塗抹DNCB後間隔7~10天再激發刺激,則皮膚出現即為陽性。此試驗人類已不使用。
二、細胞免疫的體外檢測方法
體外檢測淋巴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最易採集的是血標本,首先需分離或純化淋巴細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為1.077的淋巴細胞分層液,當將血液重疊於淋巴細胞分層液之上離心時,由於紅細胞(1.092)、多形核白細胞(1.090)、淋巴細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在血漿和分層液交界處形成一薄層。仔細分出這一薄層的細胞,其中淋巴細胞佔80%,單核細胞佔20%,淋巴細胞中T細胞佔80%,B細胞佔4%~10%,其作為非DT、非B細胞。
1.T細胞計數
(1)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SRBC受體(CD2)能與SRBC結合形成玫瑰花環樣結構,將經分層液分離現的RBM懸液與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鹽水中混合,經37℃培養5~10分鍾放4℃過夜,取細胞懸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目前此方法已用來分離T細胞,而不用做T細胞計數。
(2)用單克隆抗體計數T細胞:將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別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單克隆抗體作第一抗體與細胞結合,再用FITC標記的兔抗小鼠IgG抗體作第二抗體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在PBM中被CD3抗體染上熒光的細胞稱為CD3 細胞即總T細胞。正常人在PBM中T細胞佔70%~80%。正常人的CD4 細胞和CD8 細胞之和應與CD3 細胞數一致。CD4 細胞與CD8 細胞的比值正常人約為2/1而艾滋病患者則比值小於1.7。
2.T細胞活化試驗 T細胞能被非特異的物質稱為有絲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細胞轉化。T細胞轉化過程可伴隨有DNA、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最圖導致細胞分裂。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計數轉化後的淋巴細胞數,也可用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閃測定儀檢查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測量儀檢查摻入的3H-TdR的多少確定淋巴細胞轉化率。最近有一種不用同位素,又可用儀器測量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檢查法,稱為MTT檢測法,MTT是一種甲氮唑鹽,它是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底物,細胞內的酶可將MTT分解產生藍黑色甲(fromazan)產物。該產物的多少與活性細胞數正相關。結果可用酶標檢測儀(595mm)測量匯豐銀行密度,做為MTT法的檢查指標。此法的結果與3H-TdR摻入法平行,並能反應試驗中的活細胞數。
3.細胞毒試驗 TC細胞、NK細胞、LAK細胞、TIL細胞對其靶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殺傷)作用。常用的栓測細胞毒效應的方法是51Cr-Na2Cro4鹽水溶液與靶細胞胞混合,於37℃培養1小時左右,51Cr即可進入靶細胞,與胞漿蛋白結合,洗去游離的51Cr後,即可得到51Cr標記的靶細胞,將待檢細胞毒性的細胞與51Cr標記的靶細胞混合(比例約為50:1或100:1)靶細胞被殺傷越多,釋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離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細胞吸收。用γ射線測量儀檢測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計算出待檢細胞殺傷活性的高低。
細胞毒試驗檢測Tc細胞效應功能是否健全,及經IgG介導的ADCC效應,或NK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義的。
4.混合淋巴細胞的反應(MIR) 是體外研究T細胞的較好的方法,雙向MLR常被用來篩選骨髓移植的供體。來自不同供體的淋巴細胞分別與病人的淋巴細胞混合培養4~5天,在最後8小時摻入51TdR摻入法測T細胞的反應性。或用細胞毒法觀察受刺激的T細胞與活的靶細胞混合(靶細胞來自與刺激細胞相同的個體)如果T細胞受刺激後產生了細胞毒T細胞,可殺死活的細胞,根據靶細胞釋放51Cr的多少算出T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和LIF(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來評估細胞免疫功能。近年來應用測定IL-2的免疫酶技術,操作簡單,並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測定。單個核細胞與分裂原一起培養24小時,然後測定清液中的IL-2活性。在細胞免疫功能缺損時,特別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顯降低。而有些疾病,如多發性硬化、類風濕關節炎、移植排斥反應等病人體內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細胞活性增高。發生移植排斥反應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各種體液中活化的T細胞脫落的IL-2受體(CD25),一般來說IL-2的水平和IL-2受體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體的檢測可用於對某些疾病的監測,如移桿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
對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細胞因子產生能力檢測是檢查細胞培養上清液中細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現已可用核酸雜交技術,即從組織中或細胞中提取RNA,與同位素或酶標記的該種細胞因子的cDNA探針作分子雜交試驗,即印跡(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跡,若查出有某種因子的mRNA存在,即說明該細胞在所處培養條件下有產生某種細胞因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