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畫山請簡單介紹一下.謝謝.
怎樣畫山、石
把石頭畫好了、就是畫山的第一步,經常說「石分三面」就是要畫出石塊的立體感來,中國畫畫石頭主要是通過線條的輕重轉折和皴法來表現,首先用筆勾輪廓線,然後再皴筆法用側鋒,一般情況下皴起筆輕收筆要重。運筆方向至上而下,也可從下到上,靈活運用。再畫幾個石頭時大小和形象不要畫法一樣,要注意石塊和石頭之間的疏密、遠近和相互關系。
畫石頭時用中鋒或者稍側的筆鋒畫石頭的輪廓,用墨可以稍淡。筆頭上的水分不要過多。然後依輪廓皴,增強石頭的質感和立體感,皴筆用中鋒和側鋒兼用,一般勾皴的黑色要淡,先淡後濃逐漸加深。再渲染石頭暗部時筆的水分要含多一點,即所謂干皴濕染,這樣做才顯得有筆有墨,渲染用筆要大筆觸,用側鋒,從上至下一筆一筆接著染下來,先用淡墨,逐漸用重墨、濃墨,等到前一遍的黑色干後,可以根據需要多次加皴加染,直到有了充分的感覺為止,一遍一遍的加皴加染這種方法稱積墨法。
一般用焦墨加苔點,這是畫石頭的最後 一個步驟,主要表現石頭上的苔草。
下面介紹幾種皴法:斧劈皴是用側鋒筆畫出來的。有時蘸濃墨有時蘸淡墨,可以用大筆皴法,也可用許多小皴法表現石塊的輪廓、明暗和質感,一般情況下筆觸與筆觸之間不要重復,最好一次完成。待皴筆干後可以用含水較多的淡墨渲染暗部加強立體感。皴染之後可以再著色。亮部一般染赭石色,趁濕接染暗部,暗部顏色可以用花青,或在花青中加少許藤黃和墨,即螺青色。
拖泥帶水皴法是一種在礬宣紙上或絹上使用的一種畫法,其特點是連皴帶染。畫出來的山石,皴筆與皴筆之間、濃墨與濃墨之間自然連成一片。
雲頭皴象雲頭層層湧起,北宋畫家郭熙好用此法。
披麻皴先用淡墨畫輪廓加皴,陰暗處用淡墨渲染,不足部分等墨色干後再畫、再染、點苔。
皴法有長、短、干、濕有的皴法沒有名稱。
用短筆觸勾皴石塊稱雨點皴,北宋畫家范寬多用此法。米點皴是山水畫中用點子來表現山石的一種皴法,有小米皴和大米皴之分。運用米點皴主要表現煙雨雲霧中的山峰、描寫雨後的雲山,強調大雨之後濃重的山色,加強雨景的效果。
皴法不是固定不變的,要靈活運用,披麻皴、解索皴、卷雲皴等等現代有人畫山水畫先把紙揉一下,利用紙面不平皴出的線條很有變化,有一種自然蒼茫之感。有些石頭在畫時要特別注意線條的轉折,以免呆板。
相傳唐代王洽在畫山水時狂野好酒,手抹腳蹴,將墨潑到紙上,根據形狀有的象山石有的象雲水。稱為潑墨山水。一般認為使用大面積濃淡墨色採用寫意手法的畫都叫它潑墨山水。
B. 山怎麼畫
1,首先先繪制出山體的大致輪廓,白描就可以。
C. 中國畫畫山怎麼畫
山石是中國山水畫基礎,畫好山水畫首先要學好山石的畫法,先從石的練習人手。石頭結構簡析:石頭是立體的東西,古人雲「石分三面」,所謂「三面」,就是說它有著體積上的起伏凸凹。畫石法:中國畫畫石主要是通過線條干濕濃淡變化來表現。毛筆先蘸淡墨,筆尖蘸濃墨,求得墨色上的濃淡變化,總體上毛筆含水量不能多,含水量過多,不宜表現石頭「堅硬」的質感。畫石的運筆方向可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以中鋒或側鋒線條勾畫出石頭的內外結構,轉折要有力,在背光部位用短筆,短線條皴染以表現石頭的體積感,皴染筆宜下部多,上部少,下部為背光,上部為受光。畫山法:山如同擴大了的石頭,與石頭畫法較接近;山的主體部分或近山及山峰宜實,遠山及山腳處宜虛和淡,以襯托山體的氣勢。畫山一般有兩種表現手法。 (1)勾線法:毛筆醮上淡墨,筆尖醮濃墨,筆上水墨含量宜少,用中鋒或側鋒勾線,從主要山峰開始,至山體各部,注意山鋒間的大小高低變化,山坡腳線條宜自然虛淡,待畫面干後,可根據畫面需要著色,如土坡山可用赭石和淡墨染色,岩石山用青藍和淡墨染色。(2)點垛法:毛筆醮淡墨加淡彩(青藍色)筆尖醮濃墨,筆上水墨總體含量稍滿,從山峰開始至山坡腳,大筆墨一氣呵成。注意各山峰間墨色的濃淡變化及山體前後氣勢·,控制,好筆端水分,不可將山畫成一團「糊」狀,如同一塊「黑板」。
D. 山怎麼畫簡單好看
山的畫法與石頭步驟一致,但形體造型不同,需要更加照顧到整體的山勢及每個山頭的虛實關系,不要簡單地將不同遠近的山羅列起來,更不能簡單地將小石頭堆積成大山,具體方法如下。
1.兩到三遍皴擦後,在山體陰面以淡墨局部暈染,遠山要墨色稍淡,加強空間感和畫面層次感,這一步要特別注意每個山體上方的留白,要點是留出的紙白處,其面積、大小、方圓不要一樣,而是求變化和豐富。
2.皴擦山體的結構,筆筆清晰到位,行筆要慢,不要滑紙而過,注意近實遠虛和畫出基本的空間感。
3.以不同墨色勾勒山體輪廓,遠近不同墨色要分出濃淡,如果沒有把握,先一律用淡墨勾勒一遍,需要加重墨的待到後續再加重處理。
4.上色,無論是淺絳還是青綠,用色方法與畫石方法不同;淺降上色就是山體下方即陰面施以花青加墨,上方陽面施以赭石,在山頭處可以加一點草綠,表現山上繁茂林木的顏色。
E. 如何畫山水畫的山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夠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設色山水,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技術成熟很早,且有發展長久,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即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9、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0、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1、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2、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3、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畫面,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然後再敷色。除先墨後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也可,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用筆直接蘸,墨,色一筆生成一個塊面,使其墨交融。不過此法難度很高。
16、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使墨色交相輝映才是本意。
F. 水彩畫中怎麼畫山
這個問題太大了。
簡單來說。作為背景的山可以用一些灰色來進行大面積色塊的平塗,利用色彩的濃淡冷暖來拉出距離關系。
如果做主體,也可以先畫高光亮色,然後色彩幹了,再畫中調和暗調,一層層的堆疊上去。
其他的雪山,山上樹木等等,都要先考慮好了留白位置,進行留白。
建議你還是多找一些別人的畫作,尤其是大師的,專門進行山的臨摹。
G. 如何用素描的畫法來畫山
1、在右側先畫出一個山體,並在上面畫出紋理線,如圖所示:
H. 四年級美術書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小溪大山怎麼畫
首先,畫出弧形的地平線後,在左側畫上幾棵並排著的樹,並畫出小溪彎彎的水流線條;然後在地平線上畫出一簇小草後,在小溪的兩側分辨畫出一株小花;將草叢和樹葉都塗成綠色後,棕色塗上樹干,小花也用紅黃兩色塗好;最後用藍色給小溪塗色,將地面塗上黃顏色。
孩子透過參加畫畫課程的學習,讓很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讓很多的不可以變為可以,讓很多的想不到變為想得到,讓很多的不被認可變為非常認可,讓很多的不被重視變得很受重視。
觀察力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可以是對一個人也可以是對一件事,或者對某種現象、某個物件的觀察,這是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個人的一份工作都必須要具備的能力。
I. 大海江河大山怎麼畫
張得聲(原名:張德生)字:重帆,號:聽濤海閣—主人,1946年生,雙面透視大海技法創始人,國禮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後就學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山水畫研究生班。18歲參軍,從事解放軍美術創作工作。是部隊骨幹美術創作員,在全軍美術界頗有名氣與影響。從藝近六十載,在國畫、版畫、剪紙畫等領域取得非凡成就,並發表於《解放軍畫報》《解放軍文藝》等十餘種報刊。主要作品有《屹立》《雲中炊歌》《滄海頌》《出海》《激情澎湃》等作品。
張得聲以他渾厚凝重的筆墨、扎實深厚的藝術功底、絢麗多彩的藝術作品形象,不斷推出以大海為主題的中國畫精品力作。在張得聲的作品中,把大海的波濤浪涌、礁石岸島,海上的鷗帆漁火、日月風雨,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現開來;一幅幅別開生面、氣象萬千的畫卷,把海的博大精深、石的滄桑礪煉刻畫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張得聲先生的作品表現了廣大群眾進步向上、積極奮進的思想追求以及對真善美的熱情嚮往,緊貼時代主題,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極高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