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明宣德年制藍釉碗,為什麼我這個是單圈的,怎樣辨別真假呢
這是仿品,釉色不對
『貳』 宣德藍釉瓷器有什麼特徵
明代霽藍為後人稱道的推宣德一朝。一種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謝謝
『叄』 鑒定單色釉瓷器的方法有幾種
1、紅色釉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娃娃臉等顏色。紅釉瓷早在北宋初年就開始出現了,到了北宋末年鈞窯燒出了銅紅、海棠紅和火焰紅等色。到了元代出現了朱紅色,但產品不多。到了明永樂、宣德年間燒出了鮮紅色,又稱為「寶石紅」,明代皇室用來祭祀的紅釉瓷稱為「祭紅」。明代中期燒制紅釉的技術失傳,到了清康熙後期紅釉色才得開始恢復,其中以督窯官郎廷極監燒的紅釉瓷最為著名,稱為「郎窯紅」。同時期著名的紅釉品種還有豇豆紅,高級的稱為「大紅袍」。康熙時還新創了胭脂紅,這一時期還燒造了珊瑚紅、蓋血紅和抹紅等瓷器。
2、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
3、綠色釉包括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宋代瓷器上的綠釉多為較深的青綠色,磁州窯還燒制了孔雀綠釉,這種顏色到了明代正德時期達到了很高水平。明中期出現了瓜皮綠。水綠色是康熙時傑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4、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黃釉瓷始燒於唐代,主要的產地有安徽的壽州窯、蕭縣的白土窯、河南郟縣窯和密縣窯,河北曲陽窯,山西渾源窯。明代宣德至弘治年間的澆黃釉(俗稱「雞油黃」)較為傑出,明嘉靖、萬曆年間黃釉顏色比較深,釉色肥潤,黃釉中多有暗刻花紋或含有「血絲痕」,在明代黃色是宗教祭器的重要顏色。清代的黃色釉主要有鱔魚黃和蛋青釉兩種,蛋黃釉是康熙時創燒,黃釉微重,到了雍正和乾隆時,釉中摻有玻璃白,顏色淺淡。
5、藍色釉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等。最初的低溫釉出現於唐三彩當中,到了元代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代宣德的藍釉主要有寶石藍、祭藍等。清代除了仿燒祭藍外,還燒造了灑藍、天藍釉,灑藍始燒於宣德,到了康熙才得以成熟;天藍釉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的,始燒於康熙,盛行於雍正和乾隆時期。
6、白色釉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等。
7、黑色釉有黑彩、墨彩、烏金等。
8、紫色釉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現的,以後歷朝歷代均有燒造。
9、爐鈞釉是由高粱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組成的,乾隆時期最多。窯變釉主要是由紅和藍兩種顏色組成,雍正最好的窯變釉叫火焰青和火焰紅。
10、茶葉末釉就是像茶葉的顏色一樣。
『肆』 明宣德瓷器的幾大特徵,你真的收藏對了么
宣德官窯瓷器鑒定
方法一:辨胎釉
瓷器胎質較細,釉面有橘皮紋現象
宣德時期瓷器的胎,由於瓷土的選擇講究,加上對窯溫及室內氣氛的控制較好,所以胎質細膩、潔白、堅硬。細砂底器物,手感極其細膩滑潤,有時可見雜質,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點是有橘皮紋,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俗稱「亮青釉」,少數瑩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感覺較為渾濁,是由於釉中氣泡所致,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青花器釉面較厚,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白釉器釉質肥潤細膩,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並泛蝦青色。
方法二:辨紋飾
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稍顯粗獷
宣德時期紋飾風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紋飾畫法一改永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紋飾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端莊穩重。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發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給人一種威懾感;青花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不見整片一筆塗抹的畫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藝
砂底細白,撫摸如糯米粉的感覺
宣德時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釉質細膩、光滑,積釉處泛青,呈湖水綠色;砂底細白,撫摸極為細膩,如糯米粉的感覺(也像餃子皮的感覺);由於胎土中含微量雜質,偶見褐色星點;器物底足採用兩面斜削的手法,足牆較窄;圈足露胎處泛橙色火石紅,足跡露胎處可見護胎釉;由於當時工具所限,除盤碗類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並不十分規整
『伍』 大明宣德瓷器特徵及鑒別要點
摘要 7、根據瓷器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豐富,形體多種多樣,十分富於變化。從幾厘米的鳥食罐到幾十厘米的大罐、大缸應有盡有。 瓶:有梅瓶、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寶月瓶、扁腹綬帶葫蘆瓶等。 壺:有執壺、葫蘆口執壺、玉壺春執壺、方流執壺、軍持、扁壺、背壺、梨形壺、僧帽壺等。 罐:有壯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荷葉蓋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雞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盤:有敞口盤、撇口盤、折沿盤、菱花口盤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陸』 大明宣德年制藍釉單圈五彩碗,怎樣辨別真假
大明宣德年制藍釉單圈五彩碗,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真品行情要超過1000000;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柒』 元,明,清霽藍釉瓷器如何鑒定和區分
瓷器釉色名。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王掌櫃根據多年經驗簡單分析一下元、明、清霽藍釉瓷器:
一、元代霽藍釉淺浮雕魚藻紋瓶鑒賞
敞口,束頸,溜肩,肩下漸收,圈足。造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胎骨堅質細膩,通體施霽藍釉,釉面肥臾瑩潤,釉色藍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淺浮雕魚藻紋,水藻搖曳,魚兒暢游,悠然自得,紋飾清晰,線條流暢,令人賞心悅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時期,霽藍釉盤
宣德朝所燒的霽藍釉,色調純正艷麗,酷似藍寶石的顏色,因此又名寶石藍,與紅釉、甜白並稱為宣德時期三大高溫單色釉品種,歷來即享有很高的聲譽,傳世品較為少見。
盤內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紋明顯。外壁滿施高溫鈷藍釉,口沿處釉層垂流顯露白色胎骨,藍釉發色純正,色如藍寶石般晶瑩剔透,是宣德朝霽藍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時期
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足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三、成化至正德時期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霽藍釉瓷器傳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時期,至今未見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鎮御廠出土過書有成化款的藍釉碎片,說明其生產從未間斷。
嘉靖藍釉瓷器較為盛行,一是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種喲新發展。造型除傳統的宮廷祭器、陳設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見藍釉產品。釉色除霽藍外,又新創一種「回青」釉。嘉靖霽藍釉色藍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圈足處施一層醬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為六字楷書款,造型有罐、洗、碗、盤、杯、渣斗、香鏟等。有些尚淺刻龍鳳、雲龍及纏枝花紋。這些器物主要藏於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均是宮中舊藏。
四、明代霽藍最為後人稱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霽藍釉瓷器多為單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畫暗花的,另有藍釉白花的,多為折枝花及魚藻紋。官窯款有青花和暗款兩種。均為「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凡四字款者,均為後仿。宣德霽藍釉主要有以下特徵:
1、里外滿施藍釉和里白釉外藍釉者並存。
2、碗、盤口沿「燈草邊」整齊者少,多數線條彎曲,不規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視不見圈足露胎。
4、淺刻花紋多為龍紋,白花者龍紋少見,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製作,為突起的立體花紋,但觀望時,似無立體感。
5、造型碗、盤常見,瓶、壺傳世品中少見。
主要以清雍正、乾隆以及清中晚期的藍釉瓷為多,元、明兩朝的藍釉瓷精品非常少。然而,市場上一旦出現的藍釉瓷精品,只要價格合理,總是會受到藏家的追捧。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捌』 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