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代官窯瓷器的鑒別方式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鑒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收藏瓷片不會有假,於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
B. 怎麼分辯瓷片的年份
瓷器的鑒別方法:購買瓷器有個「四字訣」,即「看」、「聽」、「比」、「試」。
「看」就是要將瓷器上下內外細細觀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有無擦傷、小孔、黑點和氣泡;二看形狀是否規整,有無變形;三看畫面有無損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須放置平穩,無毛刺。
「聽」就是聽輕輕彈叩瓷器時發出的聲音。如聲音清脆、悅耳,則說明瓷胎細緻密實,無裂損,在高溫燒成時,瓷化完全。如聲音喑啞,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或者瓷化不完全,這類瓷器經冷熱變化,易開裂。
「比」就是比較。對配套瓷器,要比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調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瓏瓷,因為青花呈色隨燒成溫度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顏色有深有淺,一套幾件乃至數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顯差異,這套瓷器就大為遜色了。
「試」就是試蓋、試裝、試驗。有的瓷器帶蓋子,有的瓷器由幾個元件組合而成,在挑選瓷器時,別忘了將蓋子試蓋一下,將元件試組裝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觀音,能自動滴水;九龍公道杯,酒斟滿到某一位置,會全部漏光。所以要試驗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
C. 高古瓷器鑒別方法,如何權威鑒定高古瓷器市場特徵
簡要說明:很多人都喜歡瓷器,但真偽的問題也讓人大傷腦筋。筆者玩瓷器已多年,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以供同好參考。 宋影青的劃花碗之真偽 現在市場上有不少仿宋影青劃花碗,粗看有點像,但破綻明顯,主要是劃詳細介紹:
很多人都喜歡瓷器,但真偽的問題也讓人大傷腦筋。筆者玩瓷器已多年,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以供同好參考。
宋影青的劃花碗之真偽 現在市場上有不少仿宋影青劃花碗,粗看有點像,但破綻明顯,主要是劃花無神。宋代窯工對手劃的紋飾已爛熟於心,隨心所欲,有劃上萬只碗的底子。而模仿者劃出的花紋失神。藏友不妨看看宋影青劃花蹈海戲嬰紋標本的神來之筆,再去分辨其他劃花碗,就會容易得多。
南定北定之區別 筆者通過對不少宋代定窯及景德鎮仿定窯瓷片標本細心揣摩後,基本上能將南定北定區別出來,這就是撿瓷片的樂趣。筆者從定窯瓷片感悟出,北定胎質比較堅硬,釉與胎貼骨,其中也有精細之分,且底足處理比較工整。紋飾頗多,海水紋、龍紋、獅子綉球紋等。一般釉面不怎麼開片。而南定胎質比較松,釉面常開片,這主要是溫度、胎質、釉水所致。其實,南定的開片,也並不是原有的,而是在地下受壓力所致。至於刷絲紋,筆者觀察了一下,主要在底部,而南定尤為明顯。做工精緻的宋北定,有的則不見刷絲紋,即便書譜上說的是刷絲紋,也不能死搬硬套。
德化瓷器之新老 明代德化、清代德化、民國德化之間的區別,除了釉色以外,還有製作工藝及手法不同。如明代德化瓷器釉色牙黃,碗杯類在燈下看,胎呈肉紅色。其實古人得此結論,是由於蠟燭的光照所致,如用強光電筒照,可能看不出肉紅色,而迎著日光看則胎呈肉紅色。明代德化瓷塑像,身子中空,從底部的孔看,大小與清代的不同,可見竹片工具留下的痕跡及工匠的指紋。而現代仿品大多是模製的,沒有上述特徵。目前,市場上新仿德化瓷很多,我們要找到出土的標准器,才能舉一反三,辨真識偽。如果瓷片標本是新仿,出了問題,將會影響今後的收藏。有些專業知識書中雖有介紹,但從實物標本出發,更有說服力。上海弘盛國際展覽服務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港澳台與內地文化交流,首次民間藝術收藏品走向世界的一次文化交流盛會。所有入選藏品享受海關出入境報關記錄讓藏品有一次市場增值機會,同時是2012年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新亮點。為進一步充實和豐富此次拍賣藏品內容,主辦方將面向國內公開徵集藏品。
我公司有權威的專家坐堂,為您藏品鑒定提供權威的鑒定,包括藏品的年代,價值。如果藏品到代的話,可開據書面鑒定。並且公司和中國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聯合經常會在我公司舉行鑒寶沙龍。
藝術品投資講座,讓您有機會和圈內具權威的專家面對面交流,像葉佩蘭,蔣文光,張淑芬,李宗揚,單國強等等.向國內及華東江浙地區高端收藏家,廣泛徵集各類古董古玩,要求精品瓷器、玉器、書畫、雜項等,選中藏品可在我公司進行拍賣,有意送拍品者可將藏品發到本人電子郵箱中,以便初步篩選,或直接電話咨詢
上海鈞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自成立伊始,始終堅持著以體現古董藝術品價值為核心戰略思想,在公司私有化會所中,以品鑒論道的方式來與各界成功人士、財團、基金、收藏協會等多次探討交流。
我司企業理念:通過歷史的勾描,體現收藏品的六大價值,收藏價值、欣賞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考古價值、市場價值。以我司「以藏融匯古今,憑信決勝市場」為口號,力搏廣大藏友信賴,以高端、有效的方式迎合市場,將收藏再次帶入新的財富時代。
徵集范圍:一:瓷器類:高古瓷中的唐三彩、唐青白瓷、宋五大名窯、宋代各地方窯口瓷器、元青花、元青花釉里紅等。明清官窯瓷器等。以上均以完整器為佳。
二:玉器類: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上古高古玉(價值頗高)、戰漢時期高古玉、明清玉雕為主。另特選征近代工藝大師和田玉、翡翠作品、籽料、山流水等。
三:字畫類:清初四家、清代十大畫家、宮廷畫師、民國、現當代等名家為主。
四:雜項類:明清黃花梨、清宮老檀、明清牙、角雕件,文房用品,古籍善本等。
D. 高古瓷有哪些特點,該如何掌握 鑒定方法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會形成「土斑」。
土斑有兩種,一種稱「蠶卵斑」,成顆粒狀,像桑蠶產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蠶卵斑形成與土壤中礦物質成份比例高有關,比較容易在低溫度陶器上產生。
另一種稱「蚯蚓屎斑」,成條形曲線狀,形狀尤如蚯蚓的屎,細而彎曲,小面積地粘積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生這種土斑。
鑒定方法:在投資高古瓷(民間俗稱元朝以前產的陶瓷即為高古瓷)的時候有一個標准,就是一定要選擇「名窯口、典型器」來收藏。比如說,唐代的名窯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窯的青瓷見長,北方以邢窯的白瓷取勝。那麼收藏唐代瓷器時,就要重點考慮這兩個窯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資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選擇五大名窯的東西,宋代的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和鈞窯。
就拿定窯來說,定窯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窯,土定則是各地模仿燒造的產品,粉定的窯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陽,對於粉定的瓷器,投資者即使收藏不到帶「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圖案漂亮的,這些瓷器極具升值潛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資價值就要遜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窯、龍泉窯等八大窯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窯口、典型器」的收藏標准,這些瓷窯的瓷器也都大有歷史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4)瓷片標本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高古瓷器收藏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1、從高古瓷器的歷程來評估(即歷史價值)。中國高古瓷器發展經歷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三個高峰期)、衰落期,從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2、從藝術性來評估(即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
3、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研究價值)。如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高古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4、從其他因素來評估。包括完殘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E. 怎麼辨別瓷片的好壞
網購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習慣,但是瓷磚有別於他物,在購買的同時多少會比其他的產品擁有更多的疑慮,在花樣萬千的淘寶市場,如何獨具慧眼的選擇到您的剛好合適?如何在一眾同款產品中挑到最好的那個呢?我們應該如何挑選瓷磚(或者如何鑒別瓷磚的好壞)?
在陶瓷行業的檢測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句這樣的話:「一看二聽三測四量」。
所謂一看:
1.看瓷磚的外包裝,有無廠名廠址以及商標,以免買到三無產品(出口轉內銷換包的除外)。
2.看瓷磚的釉面,是否有無針孔、斑點、裂釉、釉面的質感、外傷,有無色差,圖案要細膩,無明顯的漏色、錯位、斷線或者深淺不一的情況。
3.看瓷磚是否變形,測量瓷磚的兩條對角線是否相等,側面平整的磚,鋪貼容易效果也好(目測法:將地磚置於平整面上,看其四邊是否與平整面完全吻合,同時看瓷磚四個角是否均為直角,再將瓷磚置於同一品種以及同一型號的瓷磚中觀察其色差程度;測試法:取出一片磚,兩片對齊,中間縫隙越小越好。如果是圖案磚必須用四片才能拼湊出一個完整圖案來,還應看好磚的圖案是否銜接、清晰。把這些磚一塊挨一塊豎起來,比較磚的尺寸是否一致,小磚偏差允許在正負1毫米,大磚允許在正負2毫米。)
優等品:至少有95%的磚距0.8m遠處垂直觀察表面無缺陷;
合格品:至少有95%的磚距1m遠處垂直觀察表面無缺陷。
二聽:
1.可以進行敲打,聲音清脆說明瓷磚瓷化密度和硬度高、質量好(用手輕輕敲擊地磚,若此磚發出"噗、噗"的聲音那表明它的燒結度不夠,質地比較次。若發出輕微的"咚咚"聲,它的質地相對於前一塊來講就比較堅硬)(其實方法很簡單,用手去敲,高密度的瓷磚敲出來有玻璃清脆的香聲。而低密度的瓷磚發出沉悶的磚瓦的聲音。)
2.以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夾瓷磚一角,輕松垂下,另一手食指輕擊瓷磚中下部,如聲音清亮、悅耳為上品,如聲音沉悶、澀濁為次品。
三測:
看瓷磚的吸水率,用水滴在磚背面,擴散面積越小,吸干時間越長,吸水率越低,質量越好 將墨水/茶葉水滴在瓷磚的背面予以觀察,如果滴入的墨水/茶葉水立即被吸收,則說明其密實度較差,反之則為好磚。 一般來說,吸水率愈低的產品,強度相對較高,抗凍性也相對較好。如果用戶購買陶瓷磚主要用於鋪地或用於室外牆面,需購買吸水率較低的產品,如瓷質磚或炻瓷磚。如果用戶購磚主要用於室內牆面,如廚房、衛生間牆面,可選用吸水率較高的產品,如陶質磚。但需要指出的是,該類產品對抗龜裂、抗熱震性、耐污染性及耐化學腐蝕性要求相對較高。
四量:
其實四量的標准也是看磚的平整度,另外還有一個跟瓷磚息息相關的系數檢測,耐磨度測試。
(平整度測試)
耐磨度:耐磨度光憑感官是不能確定的,更多的可能要依靠一些技術指標。在眾多的標准中,配度(也叫耐磨度)是一個重要的判斷標准,它表明面磚容易磨損的程度,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五度:
Ⅰ度:耐磨損率最低,一般用於展示、牆面及活動極少的地方。
Ⅱ度:耐磨的程度要大於Ⅰ度的瓷磚,主要用於浴室、卧室等沒有硬摩擦的環境中。
Ⅲ度:耐磨度適中,主要用於活動量較大的場所。如客廳、廚房等。
Ⅳ度:耐磨度較高。在豪華住宅的門廳、走廊以及公共場所使用非常適合。
Ⅴ度:Ⅴ度的劃分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但從理論上講,具有超耐磨度,一般用於非家庭環境中,如機場、車站等。
(耐污測試)
(耐磨度測試)
以上圖片均來自極有家達人:理想家-Home對我們產品DSX2009的測評。
本回答來自好好住用戶雛菊手工花磚,更多裝修攻略,居家經驗,歡迎登陸好好住APP查看
F. 官窯瓷器有何特點如何鑒別
官窯特點
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官窯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徵之一。它無精美的雕飾以嘩眾,也無艷彩塗繪以媚人,唯以古樸莊重的造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協同紫口鐵足之美,形成了和諧優美、神完氣足的藝術珍品。
宋代官窯瓷器的辨別方法
要鑒識官窯瓷,還是要從它的胎釉入手去進行辨別。北宋官窯(張公巷窯)與汝官窯的燒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創燒時間上幾乎是先後銜接的,同出於皇家的專用窯,可以看到其間的承接和發展。所以,這兩個窯口的瓷器胎釉特徵和工藝特點雖多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北宋官窯的胎骨與汝窯相似,但較汝窯器要薄些,胎質細膩堅實。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於北宋官窯器胎質中含鐵成分比汝窯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體的器物。北宋官窯器一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也有雙數。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於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後,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於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裝飾與汝窯相仿,大多數是素麵無紋的,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器型多數是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造型比汝窯要多些。主要有盤、碗、瓶、壺、爐、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類。這一點,與南宋官窯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窯要顯得古樸渾厚。汝窯和南北兩宋官窯均罕見大件器物,所見的傳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窯是在汝窯和北宋官窯的基礎上,於宋王朝南遷後在官窯器的燒造上的又一發展。無論是在胎釉和工藝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承接和發展的關系。南宋官窯器的胎骨,因為加入了杭州當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質雖也比較細密,然較之北宋官窯要顯得差些,裡面雜質較多。加上這種土內含鐵成分高,又有燒造溫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種。南宋官窯多為黑胎,凡墊餅燒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的現象。除了墊餅燒的以外,支釘燒的器物底足也可見棕褐色支燒痕。晚期用墊餅托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上常刷以醬色護胎釉,因此燒成後也有「紫口鐵足」的效應。早期南宋官窯與汝窯一樣,採用支釘托燒,但支燒痕呈圓形,數量也比汝窯器多,大器可達到20個,而且單雙數都有。晚期多採用墊餅托燒。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窯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幾層甚至十幾層,釉的厚度甚至超過胎骨。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青灰、青黃、灰綠、黃綠和炒米黃等色。釉面有開片,以蟹爪紋為主,也有冰裂紋等,大多是較稀疏的淺黃色開片。在開片中以暗紅色的所謂「鱔血紋」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紋再次之。
南宋官窯器均屬皇家所用,器型極其嚴謹規范,追求精緻,不可越規。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銅器形式而製作,形制尺寸都有嚴格規定。大件器物較少見,所見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盤、碗、瓶、爐、洗和文房用品等。
鑒於上述制瓷特點,要鑒識南宋官窯器,就必須先看胎質。市場上可見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窯器,但這些仿品黑胎雖相似,而胎質常顯粉狀而過於細膩,不像真品因含雜質較多反而顯得粗糙,在醬色的露胎處,可見點點黑褐色斑狀色塊。所以,凡在露胎處不見點點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狀,仿品胎質常無法做出糯米狀。因為縮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狀態,露胎處也可見點點黑褐斑。仿品常無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為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無玉質感。真品視之如青玉。因為要追求玉質效果,釉面玻璃質感不強,釉面潤澤,呈亞光乳濁性。放大鏡下可見氣泡如細小的串珠緊密聚集在一起一樣。因為燒造溫度不高,整器擊之聲音較低。仿品這一點上是最難做到的。所以,凡器物無玉質感者,就須謹慎待之。出土器在開片之內可見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顏色,但在放大鏡下常可見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勻,認真細看,不難識別。真品器形規正,形美而又有滄桑之感;仿品在這一點上常無法達到,尤其是不能傳遞出歷史的滄桑之感。
對於官窯器,明清時就有仿製。當時的仿品,一般胎色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塗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開片過於規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窯之美,因此,雖與官窯真品有別,但製作精良,也自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樣值得收藏。近代以來的作偽之品,工藝粗糙,毫無審美價值,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時要小心剔除,勿為所騙。 汝、官、哥、定、鈞」聞名於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汝、官、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G. 正確的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一 觀型=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麼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就完全有可能准確的斷其年代。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那就容易張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一要素。=二 看紋=這里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老一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這一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紋飾的范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由於紋飾表現風格、特徵極其鮮明,為識別與斷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將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種門類的工藝器,做一番比對,從他們的變化演繹過程,便可讀懂相關的文化與歷史,並且能相應的了解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而這些全然的了解與掌握,反過來等於為認識它們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比如:沒有人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沒有人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這就是紋飾魅力與特徵所在。=三 看釉=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彷彿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就在陶器上掛釉。早期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入玉粉,後來在加玉粉的基礎上,又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上釉以來到民國,如果能將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便會感到他們的手感是不一樣的。其中有的堅如鋼,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種);有的非常潤,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質感強;有的猶如石蠟;有的從釉至胎都一種感覺,有的釉硬胎綿是另一種感覺。這都源於配料和燒制工藝。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斷個八九不離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內入玉粉多還是瑪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當然也與材質和年代以及存放環境皆有關。觀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為只要入過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跡,而這里所說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這都是從觀釉可以獲得的信息。這些信息為鑒真論假,可提供著一定的論證依據。=四 識胎質=胎作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這里所講的胎,不是講修飾,而只講其原料成因。知道,從兩漢三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劃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細致的劃分則具體到某一個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個時期在原地取材。說胎泥理論與五泥的運用是貫穿於千百餘年的制瓷工藝中的。而除了對胎質本身的區別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據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瑪瑙、寶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質,可以這樣說,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細如膏泥,纏綿如美玉,堅硬如剛,滿足大與特大型工藝的燒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決定一切的。而他們為了燒制出一代佳器,原則上在遵循這一個原則:「無寶不燒器」。於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著各自的風格特徵外,統一的原則是:亭亭玉立,堅者如鋼,綿者如玉。而如果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一個對比,那麼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地。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這說明胎與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從大的差別去著手、從小的方面去著眼,熟記於心,對鑒定真偽十分有用。當然,從胎而言年代越是距離近的,越不好區別,這涉及一個功底功力的問題,但如果說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風格的年代器,那還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鬆、元至正時期的堅實、永樂的綿中有硬、宣德的綿松、成化的膏泥狀、康熙的緻密等等,這都是極具風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麼也可為鑒賞古瓷提供便利。從胎泥的進化演變來看,它的演繹過程是:河泥膠質狀到窖泥漿包狀,再到合保泥的玉質感,及瑩潤無雜的漂白泥,這種進化過程的了解都予鑒瓷十分有利。
H.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一、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製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一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干凈。由於時間的沉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
古瓷器在製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8)瓷片標本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的保養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