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化病的症狀
白化病
一種皮膚及其附屬物色素缺乏的遺傳病。可分全身性白化病和局部性白化病兩種,以前者最為常見。患者皮膚呈白色,毛發銀白或淡黃色;虹膜呈淡紅色或淡灰色,半透明,瞳孔淡紅,視網膜無色素、羞光,眼球震顫,視力下降;病人對陽光很敏感,日曬後,皮膚可增厚並發生鱗狀上皮癌。白化病的發病是由於黑色素代謝障礙所致。下常人體內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細胞合成,黑色素細胞內有黑素小體,它含有酪氨酸酶,這種酶能將酪氨酸轉變成黑色素。白化病患者體內黑色素細胞數目正常,細胞內也有黑素小體,但由於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發生突變,不能合成酪氨酸酶,於是黑素小體中酪氨酸酶缺乏,不能使酪氨酸轉變成黑色素,從而導致皮膚、粘膜、毛發、眼等白化。白化病有多種遺傳方式。全身性白化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局部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眼白化病(皮膚、毛發均正常)可為X伴性隱性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白化病遍及全世界,總發病率為1/10000~1/20000。對白化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應以預防為主。禁止近親結婚是重要的預防措施之一。對此病也可作產前診斷。在妊娠4~5個月時,通過胎兒鏡取胎兒一小塊皮膚,在電子顯微境下檢查胎兒是否為白化病,以避免患兒的出生,達到優生的目的。
一種皮膚及其附屬物色素缺乏的遺傳病。可分全身性白化病和局部性白化病兩種,以前者最為常見。患者皮膚呈白色,毛發銀白或淡黃色;虹膜呈淡紅色或淡灰色,半透明,瞳孔淡紅,視網膜無色素、羞光,眼球震顫,視力下降;病人對陽光很敏感,日曬後,皮膚可增厚並發生鱗狀上皮癌。白化病的發病是由於黑色素代謝障礙所致。下常人體內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細胞合成,黑色素細胞內有黑素小體,它含有酪氨酸酶,這種酶能將酪氨酸轉變成黑色素。白化病患者體內黑色素細胞數目正常,細胞內也有黑素小體,但由於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發生突變,不能合成酪氨酸酶,於是黑素小體中酪氨酸酶缺乏,不能使酪氨酸轉變成黑色素,從而導致皮膚、粘膜、毛發、眼等白化。白化病有多種遺傳方式。全身性白化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局部白化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眼白化病(皮膚、毛發均正常)可為X伴性隱性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白化病遍及全世界,總發病率為1/10000~1/20000。對白化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應以預防為主。禁止近親結婚是重要的預防措施之一。對此病也可作產前診斷。在妊娠4~5個月時,通過胎兒鏡取胎兒一小塊皮膚,在電子顯微境下檢查胎兒是否為白化病,以避免患兒的出生,達到優生的目的。
還有一種解釋
白化病是一種較常見的皮膚及其附屬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這類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膚、毛發、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現為眼睛視網膜五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現淡粉色,怕光,看東西時總是眯著眼睛。皮膚、眉毛、頭發及其他體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帶黃。人們將這類病人俗稱為「羊白頭」。
事實上,人體表現出不同的膚色是由於人體皮膚中含有的黑色素多少不一的緣故。黑種人皮膚的黑色素最多,而黃種人皮膚中的黑色素較少,而白種人皮膚中的黑色素最少,因此皮膚的顏色表現出很大的差異。而患白化病的患者則是由於機體中缺少一種酶——酪氨酸酶,患者體內的黑色素細胞不能將酪氨酸酶的最終變成黑色素。機體中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位於第11號常染色體上。因此在遺傳的方式上白化病是屬於常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只有當個體為隱性純合子(aa)時,才表現為白化病,通常白化病患者的父母為表型正常的雜合子,其因型為(Aa)是致病基因的攜帶者,患者同胞中也有1/4的發病風險。白化病在群體中的發病率約為1/2 0000~1/10 000。
⑵ 細胞因子的檢測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一、免疫學檢測方法包括 1.ELISA檢測方法 2.RIA檢測方法 3.免疫熒光技術
二、生物學檢測方法包括體內和體外兩種方法。體內法採用動物模型來檢測細胞因子的含量,反映的是動物體內的生物學活性,參考價值大,但操作比較繁瑣、成本高、影響因素多、實驗周期長,故很少用。體外法主要是利用來源於白血病病人或實驗性白血病動物模型的細胞株,根據細胞因子與細胞株之間作用原理不同又分為不同的檢測方法。
三、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主要包括 1.Northern雜交法 2.反轉錄PCR(RT/PCR)法。
⑶ 到底白化病基因檢測怎麼做
您好,白化病是由於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減退引起的一種皮膚及附屬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礙所導致的遺傳性白斑病。患者視網膜無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現淡粉色,怕光。皮膚、眉毛、頭發及其他體毛都呈白色或黃白色。白化病屬於家族遺傳性疾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常發生於近親結婚的人群中。
意見建議:目前葯物治療無效,僅能通過物理方法,盡量減少紫外輻射對眼睛和皮膚的損害。還可以使用光敏性葯物、激素等治療後使白斑減弱甚至消失。白化病除對症治療外,目前尚無根治辦法,應以預防為主,通過遺傳咨詢禁止近親結婚,同時進行產前基因診斷也可預防此病患兒出生.
⑷ 常用的細胞因子檢測方法有哪些
(1)生物學檢測法:又稱生物活性檢測,是根據細胞因子特定的生物活性而設計的檢測法。生物活性檢測法又可分為: 1、細胞增殖法; 2、靶細胞殺傷法; 3、細胞因子誘導的產物分析法; 4、細胞病變抑製法。
(2)免疫學檢測法:細胞因子均為蛋白或多肽,具有較強的抗原性,可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的特性,用免疫學技術定量檢測細胞因子,常用的方法包括ELlSA、RlA及免疫印跡法
(3)分子生物學方法:目前公認的細胞因子的基因均已克隆化,較容易地得到某一細胞因子cDNA探針或根據已知的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寡聚核苷酸探針。常使用斑點雜交、Northernblot、逆轉錄PCR,細胞或組織原位雜交等。具有靈敏、快速等優點,甚至從l~10個細胞中就可檢出其中的特異mRNA
⑸ 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有哪些
分子診斷學的研究范疇包括:利用遺傳學、病理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為整個疾病過程尋求特異的分子診斷指標,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為這些分子診斷指標建立臨床實用的檢測方法。
⑹ 高中生物中常見的生物組織物質,它們的檢測、鑒定方法,及反應現象
生物實驗總結 實驗一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DNA 綠色,RNA 紅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和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實驗結果: 細胞核呈綠色,細胞質呈紅色. 實驗二 物質鑒定 還原糖 + 斐林試劑 磚紅色沉澱 脂肪 + 蘇丹III 橘黃色 脂 肪 + 蘇丹IV 紅色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紫色反應 1、還原糖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還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蘿卜。 (2)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現配現用。 (3)步驟:取樣液2mL於試管中→加入剛配的斐林試劑1mL(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水浴加熱2min左右→觀察顏色變化(白色→淺藍色→磚紅色) ★模擬尿糖的檢測 1、取樣: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檢測方法: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或班氏試劑或尿糖試紙 3、結果:(用斐林試劑檢測)試管內發生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現磚紅色沉澱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還原糖,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澱,而正常人尿液中無還原糖,所以沒有發生反應。 2、脂肪的檢測 (1)材料的選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組織越好,如花生的子葉。 (2)步驟: 製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將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載玻片中央 ↓ 染色(滴蘇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後吸去染液→滴體積分數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餘的酒精) ↓ 製作裝片(滴1~2滴清水於材料切片上→蓋上蓋玻片) ↓ 鏡檢鑒定(顯微鏡對光→低倍鏡觀察→高倍鏡觀察染成橘黃色的脂肪顆粒) 3、蛋白質的檢測 (1)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驟:試管中加樣液2mL→加雙縮脲試劑A液1mL,搖勻→加雙縮尿試劑B液4滴,搖勻→觀察顏色變化(紫色) 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 )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混合後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淺藍色 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於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准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鹼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 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材料:新鮮蘚類葉、黑藻葉或菠菜葉,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2、原理:葉綠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綠色,球形或橢球形。 用健那綠染液染色後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成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 知識概要: 低倍觀察 高倍觀察 考點提示: (1)為什麼可直接取用蘚類的小葉,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葉? 因為蘚類的小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組成,而菠菜葉由很多層細胞構成。 (2)取用菠菜葉的下表皮時,為何要稍帶些葉肉? 表皮細胞除保衛細胞外,一般不含葉綠體,而葉肉細胞含較多的葉綠體。 (3)怎樣加快黑藻細胞質的流動速度?最適溫度是多少? 進行光照、提高水溫、切傷部分葉片;25℃左右。 (4)對黑藻什麼部位的細胞觀察,所觀察到的細胞質流動的現象最明顯? 葉脈附近的細胞。 (5)若視野中某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則在裝片中該細胞的細胞質的實際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仍為順時針。 (6)是否一般細胞的細胞質不流動,只有黑藻等少數植物的細胞質才流動? 否,活細胞的細胞質都是流動的。 (7)若觀察植物根毛細胞細胞質的流動,則對顯微鏡的視野亮度應如何調節? 視野應適當調暗一些,可用反光鏡的平面鏡來採光或縮小光圈。 (8)在強光照射下,葉綠體的向光面有何變化?葉綠體的受光面積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實驗四 觀察有絲分裂 1、材料:洋蔥根尖(蔥,蒜) 2、步驟:(一)洋蔥根尖的培養 (二)裝片的製作 製作流程: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1. 解離: 葯液: 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時間: 3~5min .目的: 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約3min. 目的: 洗去葯液,防止解離過度,並有利於染色. 3. 染色: 用質量濃度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體著色,利於觀察. 4. 製片: 將根尖放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並用鑷子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 然後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 目的: 使細胞分散開來,有利於觀察. (三)觀察 1、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分生區細胞: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 2、換高倍鏡下觀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後、末期→分裂間期。(注意各時期細胞內染色體形態和分布的特點)。其中,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數目最多。 考點提示: (1)培養根尖時,為何要經常換水? 增加水中的氧氣,防止根進行無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爛。 (2)培養根尖時,應選用老洋蔥還是新洋蔥?為什麼? 應選用舊洋蔥,因為新洋蔥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為何每條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時間是何時?為何? 因為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上午10時到下午2時;因為此時細胞分裂活躍。 (4)解離和壓片的目的分別是什麼?壓片時為何要再加一塊載玻片? 解離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離開來,壓片是為了使細胞相互分散開來;再加一塊載玻片是為了受力均勻,防止蓋玻片被壓破。 (5)若所觀察的組織細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麼? 壓片時用力過大。 (6)解離過程中鹽酸的作用是什麼?丙酮可代替嗎? 分解和溶解細胞間質;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為何要漂洗? 洗去鹽酸便於染色。 (8)細胞中染色最深的結構是什麼? 染色最深的結構是染色質或染色體。 (9)若所觀察的細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麼? 因為在根尖只有分生區的細胞能夠進行細胞分裂;分生區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處於分裂狀態;不能用高倍鏡找分生區,因為高倍鏡所觀察的實際范圍很小,難以發現分生區。 (10)為何要找分生區?分生區的特點是什麼?用高倍物鏡找分生區嗎?為什麼? 染液濃度過大或染色時間過長。 (11)分生區細胞中,什麼時期的細胞最多?為什麼? 間期;因為在細胞周期中,間期時間最長。 (12)所觀察的細胞能從中期變化到後期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所觀察的細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時期的死細胞。 (13)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能否看到染色體?為什麼? 不能,因為洋蔥表皮細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觀察時不能看到染色體,其原因是什麼? 沒有找到分生區細胞;沒有找到處於分裂期的細胞;染液過稀;染色時間過短。 實驗五 比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點提示: (1)為何要選新鮮的肝臟?因為在不新鮮的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會由於細菌的破壞而降低。 (2)該實驗中所用試管應選較粗的還是較細的?為什麼?應選用較粗的,因為在較細的試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氣泡,而影響衛生香的復燃。 (3)為何要選動物的肝臟組織來做實驗,其他動植物的組織的研磨液能替代嗎?因為肝臟組織中過氧化氫酶含量較豐富;其它動植物組織也含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所以能夠替代。 (4)相同質量的塊狀肝臟和肝臟研磨液,哪一個催化效果好?為什麼?研磨液效果好;因為它增加過氧化氫酶與過氧化氫的接觸面積。 (5)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下個吸管?為什麼?不可共用,防止過氧化氫酶與氯化鐵混合,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1、原理: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丙酮或無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速度不同——分離色素 2、步驟: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備濾紙條 (3)畫濾液細線:均勻,直,細,重復若干次 (4)分離色素:不能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5)觀察和記錄: 結果濾紙條上從上到下依次為:橙黃色(胡蘿卜素)、黃色(葉黃素)、藍綠色(葉綠素a)、黃綠色(葉綠素b). 考點提示: (1)對葉片的要求?為何要去掉葉柄和粗的時脈?綠色、最好是深綠色。因為葉柄和葉脈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對實驗有何影響? 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會使濾液和色素帶的顏色變淺。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麼來替代?用水能替代嗎?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機溶劑來代替,但不能用水來代替,因為色素不溶於水。 (4)碳酸鈣的作用?不加碳酸鈣對實驗有何影響? 保護色素,防止在研磨時葉綠體中的色素受到破壞。不加碳酸鈣,濾液會變成黃綠色或褐色。 (5)研磨為何要迅速?要充分?過濾時為何用布不用濾紙? 研磨迅速,是為了防止丙酮大量揮發;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來。色素不能通過濾紙,但能通過尼龍布。 (6)濾紙條為何要剪去兩角? 防止兩側層析液擴散過快。 (7)為何不能用鋼筆或圓珠筆畫線? 因為鋼筆水或圓珠筆油中含有其它色素,會影響色素的分離結果。 (8) 濾液細線為何要直?為何要重畫幾次? 防止色素帶的重疊;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帶的顏色更深一些。 (9) 濾液細線為何不能觸到層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 (10)濾紙條上色素為何會分離? 由於不同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們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帶最寬的是什麼色素?它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麼色素大一些? 最寬的色素帶是葉綠素a,它的溶解度比葉綠素b大一些。 (12)濾紙條上相互間距最大的是哪兩種色素? 胡蘿卜素和葉黃素。 (13)色素帶最窄的是第幾條色素帶?為何? 第一條色素帶,因為胡蘿卜素在葉綠體的四種色素中含量最少。 實驗七 觀察質壁分離和復原 1、條件:細胞內外溶液濃度差,活細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具紫色大液泡),質量濃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驟:製作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蓋玻片一側滴蔗糖溶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液泡由大到小,顏色由淺變深,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蓋玻片一側滴清水, 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觀察(質壁分離復原) 4、結論: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質壁分離 細胞外溶液濃度 < 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質壁分離復原 知識概要:製片 觀察 加液 觀察 加水 觀察 考點提示: (1)洋蔥為何要選紫色的?若紫色過淡怎麼辦? 紫色的洋蔥有紫色的大液泡,便於觀察液泡的大小變化;讓陽光照射。 (2)洋蔥表皮應撕還是削?為何? 表皮應撕不能削,因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細胞為何會出現質壁分離? 動物細胞會嗎? 當細胞失去水分時,其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於細胞壁的伸縮性;動物細胞不會發生質壁分離,因為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4)質壁分離時,液泡大小和顏色的變化?復原時呢? 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液泡變小,紫色加深;當細胞質壁分離復原時,液泡變大,紫色變淺。 (5)若發生質壁分離後的細胞,不能發生質壁分離復原,其原因是什麼? 細胞已經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失水過多或質壁分離時間過長) (6)高倍鏡使用前,裝片如何移動? 若要把視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上移動。若要把視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視野的正中心,則要將裝片繼續向左方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換高倍物鏡後,怎樣使物像清晰?視野明暗度會怎樣變化?如何調亮?換高倍物鏡後,應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清晰;視野會變暗,可調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鏡的凹面鏡來使視野變亮。 (8)所用目鏡、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 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9)物像清晰後,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和放大倍數的關系? 物鏡與載玻片之間的距離越小,放大倍數越大。 (10)總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放大倍數具體指面積的放大倍數還是長度的放大倍數? 總放大倍數等於目鏡放大倍數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放大倍數是指細小物體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 (11)放大倍數與視野中細胞大小、多少、視野明暗的關系?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越大、數目越少、視野越暗。 (12) 更換目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目鏡上;更換物鏡,若異物消失,則異物在物鏡上、移動載玻片,若異物移動,則異物在載玻片上。 (13)怎樣利用質壁分離現象來測定植物細胞液的濃度? ①配製一系列濃度從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別用以上不同濃度的溶液製成某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 ③用顯微鏡觀察某植物細胞是否發生質壁分離。某植物細胞液的濃度就介於不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和能引起質壁分離的濃度之間。 實驗八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考點提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麼? 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最好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麼? 最好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後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於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於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使用了玻璃燒杯。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於DNA有析出。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於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別是什麼?原理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別是什麼? 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實驗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實驗十 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1、目的要求:通過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減數分裂不同階段的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加深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顯微鏡。 3、方法步驟: (1)在低倍鏡下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和精細胞。 (2)先在低倍鏡下依次找到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期、後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後期的細胞,再在高倍鏡下仔細觀察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 4、討論:(1)如何判斷視野中的一個細胞是處於減數第一次分裂還是減數第二次分裂? (2)減數第一次分裂與減數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細胞中的染色體的不同點是什麼?末期呢? 實驗十一 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 1、原理: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2、方法步驟: (1)洋蔥長出約1cm左右的不定根時,放入冰箱的低溫室內(4℃),誘導培養36h。 (2)剪取誘導處理的根尖約0.5~1cm,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細胞的形態,然後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沖洗2次。 (3)製作裝片:解離→漂洗→染色→製片 (4)觀察,比較: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目發生改變的細胞. 3、討論:秋水仙素與低溫都能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這兩種方法在原理上有什麼相似之處? 實驗十二 調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 1、 要求:調查的群體應足夠大;選取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紅綠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視(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組調查,匯總數據,統一計算. 3、計算公式:某種遺傳病的發病率= *100% 4、討論: 所調查的遺傳病的遺傳方式, 發病率是否與有關資料相符, 分析原因. 實驗十三 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長素類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條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約3cm,處理幾小時或一天。處理完畢就可以扦插了。這種處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濃度較低,並且最好是在遮蔭和空氣濕度較高的地方進行處理。 ②沾蘸法:把插條的基部在濃度較高的葯液中蘸一下(約5s),深約1.5cm即可。 3、預實驗:先設計一組濃度梯度較大的實驗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設計細致的實驗. 4、實驗設計的幾項原則: ①單一變數原則(只有溶液的濃度不同);②等量原則(控制無關變數,即除溶液的濃度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③重復原則(每一濃度處理3~5段枝條) ;④對照原則(相互對照、空白對照);⑤科學性原則 實驗十四 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1、培養酵母菌(溫度、氧氣、培養液):可用液體培養基培養 2、計數:血球計數板(2mm×2mm方格,培養液厚0.1mm) 3、推導計算 4、討論:根據7天所統計的酵母菌種群數量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推測影響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實驗十五 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演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記名計演算法: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出各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於個體較大,種群數量有限的群落。 目測估計法: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 2、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表,分析所搜集的數據。 實驗十六 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考點提示: (1)什麼是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法? 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 (2)為了便於調查工作的進行,在選擇調查對象時,一般應選單子葉植物,還是雙子葉植物?為什麼? 一般應選雙子葉植物,因為雙子葉植物的數量便於統計。 (3)在樣方中統計植物數目時,若有植物正好長在邊線上,應如何統計? 只計算該樣方相鄰的兩條邊上的植物的數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獲某種動物M只,標志後放回原處。第二次捕獲N只,其中含標志個體Y只,求該地域中該種動物的總數。 MN/Y (5)應用上述標志回捕法的條件有哪些?①標志個體在整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標志個體和未標志個體都有同樣被捕的機會。②調查期中,沒有遷入或遷出。③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實驗十七 探究水族箱(或魚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須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於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2)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數量不宜過多,以免破壞食物鏈 設計實驗步驟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處理實驗材料,均等分組並編號。選擇實驗材料時要注意應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語言,如:「生長一致的」,「日齡相同的,體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組要視題目中所給的信息而定,(一般情況分兩組)。編號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與實驗步驟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單因子變數原則,對照處理各組材料。方法為一組為對照組(往往為處於正常生理狀態的),其餘為實驗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只能有一個實驗條件不同(單因子變數),其他條件要注意強調出相同來,這是重要的得分點或失分點。至於變數是什麼要根據具體題目來確定。 第三步:相同條件培養(飼養、保溫)相同時間。 第四步: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的預測(預期);首先要根據題目判斷該題是驗證性實驗還是探究性實驗,如果是驗證性實驗,則結果只有一個,即題目中要證明的內容。如果是探究性實驗,則結果一般有三種:①實驗組等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無影響。②實驗組大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有影響,且影響是正相關。③實驗組小於對照組,說明研究的條件對實驗有影響,且影響是負相關。 基本全了
⑺ 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主要包括哪些技術
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是以核酸或蛋白質為分析材料,通過分析基因的結構、表達的變化和由此而導致的基因功能的改變,為疾病的研究和診斷提供更准確、更科學的信息和依據的一門學科。
⑻ 分子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規程
第3章 分子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
這里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術是指在分子生物學實驗中使用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幾乎所有實驗都要應用的技術。器皿的清洗,試管、量筒(杯)、容量瓶、吸管及移液器、電子天平等量具的正確操作和使用、試劑配製等技術,應當都是基本操作技術,但這些內容已在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的實驗課程中作了詳細介紹。本章主要介紹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有關的除(滅)菌技術、無菌操作技術和微量操作技術。
3.1 除(滅)菌技術
在進行分子生物學實驗過程中,需要一個清潔的實驗環境,所使用的器皿及溶液均需要進行除(滅)菌處理,一方面避免環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另一方面還可消除蛋白酶和核酸酶對實驗的干擾和影響。在進行微生物及細胞的純培養時要求更高,不能有任何外來雜菌。因此,對所有器材、培養基要進行嚴格滅菌,對工作場所進行消毒,保證工作順利進行。
實驗室常用的除滅菌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及化學方法兩種。物理方法包括用濕熱(高壓蒸汽)、乾熱、紫外線、過濾、離心沉澱等方法除去微生物;化學方法是使用化學消毒劑、抗菌素等殺死或抑制微生物。根據被滅菌物品的材料性質和實驗要求,可採取不同的消毒滅菌方法。
3.1.1 物理滅菌法
(1)乾熱滅菌:乾熱滅菌包括火焰灼燒滅菌和熱空氣滅菌。
火焰灼燒適用於金屬用具,如接種環、接種針和手術器械等,玻璃器皿的口頸,如試管口和瓶口,玻璃棒等的滅菌處理。這種方法滅菌迅速徹底。
熱空氣滅菌一般在烤箱中進行,利用高溫乾燥空氣(160℃170℃)加熱滅菌12h,適用於玻璃器皿和培養皿等。乾熱消毒後的器皿乾燥,易於保存。缺點是乾熱傳導慢,可能有冷空氣存留於烤箱內,因此要求較高的溫度和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消毒的目的。應當注意,干烤滅菌完畢後不得馬上將烤箱門打開,須等溫度降至70℃以下時再開箱門,以免冷空氣突然進入,影響消毒效果和損壞玻璃器皿或發生意外事故。在滅菌時,物品不能放的太擠。滅菌的玻璃器皿中不可有水,有水的玻璃器皿在乾熱滅菌時容易炸裂。培養基、橡膠製品、塑料製品不能用此方法消毒。
(2)濕熱滅菌:在相同溫度下,濕熱的滅菌效力比乾熱滅菌好。原因是:(1)熱蒸汽對細胞成分的破壞作用更強。水分子的存在有助於破壞維持蛋白質三維結構的氫鍵和其他相互作用弱鍵,更易使蛋白質變性。加熱使蛋白質變性,與水的含量有關,當環境和細胞含水量越大,凝固越快。蛋白質含水量與其凝固溫度成反比;(2)熱蒸汽比熱空氣穿透力強,能更有效地殺滅微生物;(3)蒸汽存在潛能,當氣體轉變成液體時可放出大量熱能,故可更迅速提高滅菌物體的溫度。
濕熱滅菌常用的方法有高壓蒸汽滅菌、常壓蒸汽滅菌和煮沸滅菌。其中高壓蒸汽滅菌法最為常用,效果最好。常壓蒸汽滅菌法不能在短時間內殺死細菌芽孢,必須採取間歇滅菌或持續滅菌的方法,才能達到完全滅菌。而煮沸滅菌僅用於注射器及某些用具的滅菌,被滅菌物品的濕度太大。所以,這兩種方法較少使用。
高壓蒸氣滅菌是在密閉的高壓蒸汽鍋中進行的。其原理是:將待滅菌的物體放置在盛有適量水的高壓蒸汽滅菌鍋內,將鍋內的水加熱煮沸,並把其中原有的冷空氣徹底驅盡後將鍋密閉,再繼續加熱就會使鍋內的蒸汽壓逐漸上升,從而使溫度也隨之上升到100℃以上。
滅菌時,根據不同的物品選擇不同壓力和時間,一般物品(如布類、金屬器械、玻璃器皿等)消毒的要求是0.15MPa下15min,培養液和橡膠製品為0.1MPa下10min。滅菌前在鍋內加適量的水,加水過少,易將滅菌鍋燒干,引起炸裂事故。加水過多有可能引起滅菌物品浸水。物品不能裝得過滿,以免影響消毒器內氣體流通。導氣管要伸至罐底並防止堵塞。在加熱升壓之前,先要打開排氣閥門排放消毒器內的冷空氣,冷空氣排出後,關閉排氣閥門,同時檢驗安全閥活動自如,開始升壓,當達到所需壓力時,開始計時,並控制壓力恆定。滅菌過程中,操作者不能離開工作崗位,要定時檢查壓力及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發生。滅菌完畢後一定要先打開閥門放氣,當滅菌鍋內壓力下降到「0」時,再打開滅菌鍋的蓋。也可在滅菌完畢後,關閉電源總閥,讓滅菌物品自然冷卻,待滅菌鍋壓力表降至「0」時,再取出滅菌物品。
蒸汽壓力與溫度的關系
蒸汽壓力(表壓) 蒸汽溫度
Kg/cm2 MPa ℃ ℉
0.00 0.00 100 212
0.25 0.025 107.0 224
0.50 0.050 112.0 234
0.75 0.075 115.5 240
1.00 0.100 121.0 250
1.50 0.150 128.0 262
2.00 0.200 134.5 274
(3)紫外線殺菌: 紫外線的波長范圍是200300nm,殺菌范圍為240280nm,其中波長在260nm左右的紫外線殺菌作用最強。紫外燈是人工製造的低壓水銀燈,能輻射出257.3nm的紫外線,殺菌能力強且較穩定。紫外線殺菌作用是因為它可以被蛋白質(波長為280nm)和核酸(波長為260nm)吸收,造成這些分子的變性失活。紫外線穿透能力很差,不能穿透玻璃、衣物、紙張和大多數其他物體,但能穿透空氣,主要用於實驗室空氣、操作台表面和不能使用其它方法進行滅菌的物品。紫外線直接照射方便、效果好,經一定的時間照射後,可以消滅空氣中大部分細菌。培養室紫外線燈應距地面不超過2.5米,且消毒物品不宜相互遮擋,照射不到的地方起不到消毒作用。
紫外線照射可產生臭氧,污染空氣,對試劑及培養液都有不良影響,對人皮膚也有傷害。
(4)過濾除菌:很多液體不能採用高壓滅菌的方法進行滅菌處理,如血清、合成培養液、酶及含有生物活性蛋白的液體等,可採用過濾的方法除去細菌等微生物。濾器有抽吸(抽濾)式及加壓式兩種類型;濾板(或濾膜)結構可分為石棉板、玻璃或微孔膜。常用的濾器有Zeiss濾器(蔡氏濾器)、玻璃濾器和微孔濾膜濾器,其中微孔濾膜濾器最為常用。
微孔濾膜濾器多為塑料結構,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可放置纖維素濾膜。將待過濾液體吸入注射器內,慢慢注入濾器上部的孔中,通過中間的濾膜即可。可用於包括血清在內的各種培養液的過濾除菌,速度快,效果好。濾膜為一次性的特製混合纖維素濾膜,其孔徑有0.6μm、0.45μm、0.22μm三種,用於過濾除菌時,最好選用0.22μm的濾膜(可以除去細菌和黴菌)。安裝濾膜時要注意:先將濾膜在蒸餾水中浸濕再安裝;濾膜薄且光滑,容易移動,千萬不能裝偏而使過濾失敗;同時要注意濾膜的正反面,正面(光面)應朝上。由於濾膜薄,承受壓力有限,壓力不能過大、過猛,以免造成濾膜破裂。每次過濾後應打開濾器,核實濾膜是否移動和破裂,以保證有效過濾除菌。微孔濾膜濾器的清洗、消毒方法很簡單,用完後去掉濾膜,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再將新的濾膜正確放入其中,包裹後可高壓滅菌處理,也可直接煮沸滅菌處理。現在也有一次性小濾器。
3.1.2 化學滅菌法
應用化學制劑破壞細菌代謝機能。常用化學殺菌劑有:乙醇、醋酸、福爾馬林、高錳酸鉀、新潔爾滅等。最常見的是75%酒精及1‰的新潔爾滅,前者主要用於操作者的皮膚,操作台表面及無菌室內的壁面處理。後者則主要用於器械的浸泡及皮膚和操作室壁面的擦試消毒。化學滅菌法操作簡單、方便有效。
將高錳酸鉀粉末與適量體積的福爾馬林混合,會產生大量的甲醛氣體,常用於無菌室的熏蒸消毒。
3.1.3抗生素滅菌法
主要用於培養用液滅菌或預防培養物污染。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賴抗生素來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還應嚴格無菌操作。常用的抗生素是青黴素和鏈黴素。
3.2無菌操作技術
無菌技術是指實驗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是實驗過程中預防和控制交叉污染的一項重要基本操作。在生化實驗中經常涉及到無菌操作技術,尤其是微生物的純培養、細胞及胚胎的培養,更需要嚴格的無菌操作技術。在無菌操作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得違反操作原則,否則就可能造成實驗失敗。因此,必須加強無菌觀念,准確熟練地掌握無菌技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
無菌技術包括四部分內容:實驗所用的玻璃、塑料製品及金屬器械的處理;實驗操作對象及試劑的無菌處理;工作環境及表面的處理;實驗者的操作技術。前兩部分已在前面介紹過,這里主要介紹後兩部分內容。
1. 周密計劃 在開始實驗前要制定好實驗計劃和操作程序。有關數據的計算要事先做好。
2.仔細准備 根據實驗要求,准備各種所需的器材和物品,並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包裝和除(滅)菌處理,清點無誤後將其放置操作場所(培養室、超凈工作台)內。這樣可以避免開始實驗後因物品不全往返拿取而增加污染機會。
3.嚴格操作
實驗進行前,無菌室及超凈工作台以紫外燈照射3060min滅菌,以70%酒精擦拭無菌操作檯面,並開啟無菌操作台風機運轉10min後,再開始實驗操作。實驗操作應在超凈工作台的中央無菌區域,不要在邊緣的非無菌區域操作。
為拿取方便,工作檯面上的用品要有合理的布局,原則上應是右手使用的東西放置在右側,左手用品在左側,酒精燈置於中央。
在利用超凈台工作時,因整個前臂要伸入箱內,應著長袖的清潔工作服,並於開始操作前要用75%酒精擦手或用消毒液洗手。如果實驗過程中手觸及可能污染的物品和出入培養室都要重新用消毒液洗手。進入細胞培養室需徹底洗手,戴口罩、著消毒衣帽及鞋等。
在無菌環境進行培養或做其它無菌工作時,首先要點燃酒精燈或煤氣燈。以後一切操作,如安裝吸管帽、打開或封閉瓶口等,都需在火焰近處並經過燒灼進行。但要注意:金屬器械不能在火焰中燒的時間過長,以防退火,燒過的金屬鑷要待冷卻後才能夾取組織,以免造成組織損傷。吸取過營養液後的吸管不能再用火焰燒灼,因殘留在吸管頭中營養液能燒焦形成炭膜,再用時會把有害物帶入營養液中。開啟、關閉長有細胞或微生物的培養瓶時,火焰滅菌時間要短,防止因溫度過高燒死細胞或微生物。另外膠塞過火焰時也不能時間長,以免燒焦產生有毒氣體,危害培養細胞。進行無菌操作時,動作要准確敏捷,但又不必太快,以防空氣流動,增加污染機會。不能用手觸及已消毒器皿,如已接觸,要用火焰燒灼消毒或取備用品更換。
工作由始至終要保持一定順序性,組織或細胞在未做處理之前,勿過早暴露在空氣中。同樣,培養用液及其他溶液在未用前,不要過早開瓶;打開瓶蓋進行操作時,瓶口朝上與檯面呈45度角,減少落菌機會;用過之後如不再重復使用,應立即封閉瓶口。吸取營養液、PBS緩沖液、細胞懸液及其它各種用液時,均應分別使用吸管,不能混用,以防影響試劑的效果、擴大污染或導致細胞交叉污染。工作中不能面向操作台講話或咳嗽,以免唾沫把細菌或支原體帶入工作檯面發生污染。手或相對較臟的物品不能經過開放的瓶口上方,瓶口最易污染,加液時如吸管尖部碰到瓶口,則應更換干凈吸管。
對於微生物或細胞而言,每次操作只處理一種微生物或一個細胞株,即使培養基相同也不要共享培養基,以免微生物或細胞間污染。
4.善始善終 實驗完畢後,應及時將實驗物品及廢液帶出工作台,關閉風機,以70%酒精擦拭無菌操作檯面,關閉超凈工作台的風機和照明燈,實驗結束。盡管每次實驗前都會進行工作檯面的消毒處理,但建議實驗結束後立即打開紫外燈進行消毒,特別是在夏季,以防細菌或黴菌孳生。
無菌操作工作區域應保持清潔及寬敞,必要物品,例如試管架、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暫時放置,其他實驗用品用完即取出,以利於空氣流通。
3.3微量操作技術
在過去的實驗中,大家使用的重量和體積計量單位主要是克(g)和毫升(ml)及其以上者,而小於g和ml的單位如毫克(mg)、微克(g)及微升(l)等極少用到。從進入分子生物學實驗開始,這些很小的計量單位都將經常使用,甚至更小者如納克(ng)、皮克(pg)及納升(nl)等也將用到。由相對宏觀的操作突然轉為微量操作,對初學者來講需要有一個熟悉並熟練的過程,關鍵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熟悉並掌握微量稱量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微量電子天平(最小感量10-4g)和微量移液器(最大2l)是兩種最常使用的器具,它們的使用方法請參考第2章有關內容。准確量取是微量操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 添加。將一種或幾種液體物質分別准確量取後添加到同一個Eppendorf管中,必須保證看到每一種液體都加入其中,而且在取出移液器時,Tip頭的尖部不得帶出任何可見的液珠。
3. 混勻並集中。全部液體加完後,總體積只有10到幾十微升,難以用常規混勻的方法將各種成分徹底混勻。微量混勻的方法有:旋渦震盪混勻和彈勻。將盛有液體的Eppendorf管蓋緊,握緊並將其底部與旋渦震盪器接觸,液體會在管內高速旋轉而混勻;也可手持蓋好的Eppendorf管上端(口部),另一隻手反復彈動其底部,將其中的液體混勻。最後,用高速台式離心機將全部液體甩到Eppendorf管的底部。
4. 有時將極微量的物質如DNA片段或質粒DNA溶解在幾微升液體中,盡管看不見待溶解物質,但將液體加入後,用上述同樣的方法進行操作,也可很好將其溶解並混勻。
5. 由於微量操作,實驗結果很難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為了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在分子生物學實驗過程中,每一步實驗的結果都必須利用相關的檢測、鑒定方法顯示出來,判定正確後再進行下一步反應。這是所有科學實驗的共同要求,但在分子生物學實驗中更應當強調和加以注意。
有其他需要留個EMAIL
⑼ 細胞內DNA、RNA、蛋白質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shi
細胞內DNA用甲基綠檢測,而rna用吡羅紅檢測,蛋白質則用雙縮脲試劑檢測。
⑽ 根據檢測目的,簡述分子生物學常用相關檢測技術以及實驗設計或方法選擇相關注
摘要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