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萎縮,攣縮,痙攣的概念,區別和特點,謝謝
肌萎縮(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營養不良,肌肉體積較正常縮小,肌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神經肌肉疾肥大。肌肉營養狀況除肌肉組織本身的病理變化外,更與神經系統有密切關系。脊髓疾病常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萎縮(肌肉萎縮)。
攣縮是因肌肉縮短而限制了運動范圍,關節變得僵硬。畸形是關節位置異常,最後關節可能完全不能運動。產生的原因之一是運動太少,如松軟兒童運動比平常孩子少,並易停留在一個體位上。另外是肌肉發育不平衡,某些肌肉比另外一些肌肉強壯。例如痙攣兒童由於痙攣肌肉的過多運動導致不正常體位。
肌肉痙攣就是俗稱的抽筋,它是因為肌肉產生不自的強直收縮,在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運動時經常可見,特別是一些長時間的運動或游泳。當發生時,肌肉堅硬,疼痛難耐,往往無法立刻緩解,處理不當時更會造成肌肉的損傷,因此,我們應對其有充分的認識,並了解處理方法,進而避免肌肉痙攣的發生,將傷害降到最低。
眼瞼痙攣屬於一個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的疾病。通常是眼輪匝肌,眼抬舉肌肉不自主的震顫、不自主的睜閉眼。如果時間超過3個月,就應該及時到醫院里進行就診,治療方法通常的包含幾方面,第一、非葯物的辦法是注意減少壓力,減少工作強度。第二、保證良好睡眠的同時應用葯物治療,葯物治療常用的比如安定類葯物、馬西平類的葯物,同時還應該進行必要的檢查,比如頭部核磁檢查、腦電圖檢查,來排除眼前一部分人屬於癲癇發作這樣的狀況。
3. 面肌痙攣有哪些情況,怎麼分辨
面肌痙攣的鑒別診斷主要是通過臨床表現來確定,對於不典型的面肌痙攣,需要藉助於電生理檢查,可以做面神經的imr檢測;臨床上面肌痙攣需要與單純的眼瞼痙攣、梅傑綜合征、面癱恢復期等相鑒別,可以通過詢問病史,葯物治療史等進行明確.面肌痙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面肌痙攣,一種是繼發性面肌痙攣,即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兩種類型可以從症狀上區分出來.
4. 肌肉萎縮和肌肉痙攣怎麼區分和治療
你好,這兩者是不同的概念,肌肉痙攣俗稱抽筋,痙攣的肌肉僵硬,疼痛難忍,痙攣肌肉所涉及的關節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礙,不太嚴重的肌肉痙攣,只要以相反的方向牽引痙攣的肌肉,一般都使其緩解;肌肉萎縮是指橫紋肌營養障礙,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等導致的肌肉體積縮小,需要長時間的治療,針灸、推拿、按摩治療等,才是效果比較好。
5. 眼瞼痙攣是什麼情況,怎麼分辨
眼瞼痙攣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一般表現為不自主的眨眼、眼瞼的抽搐或者眼瞼呈閉合狀態。引起眼瞼痙攣的原因,一般見於眼睛局部存在刺激性的因素,比如角膜或者結膜的異物、倒睫、角膜炎症、瞼緣炎、乾眼症等,這些刺激性的因素都可以導致眼瞼痙攣的發生。所以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首先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經過保守治療以後,眼瞼痙攣的症狀仍然比較嚴重,可以考慮行肉毒素眼輪匝肌肌內注射術。如果這種方法也無效,再考慮手術治療,比如切除上瞼或者部分眼輪匝肌,這種手術是一個非常精細的手術,所以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診治。
6. 腸痙攣的鑒別診斷
(一)經常需要鑒別的疾病
1、腸套疊:
是嬰幼兒應首先鑒別的疾病,好發於4~10個月的肥胖男嬰,全年可發病,春季為高峰期。典型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嘔吐、腹部臘腸樣包塊及果醬樣(血)便。陣發性哭鬧為套疊的腸管痙攣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單純的腸痙攣重而且規律性更強。嘔吐幾乎發生於每一例腸套疊,單純腸痙攣則較少見。大多數患兒可觸及腹部臘腸樣包塊,一般位於沿結腸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數位於右上腹。包塊比單純腸痙攣時觸及的腸管粗大,有一定彈性,並有觸痛。發病超過6小時則可能排出果醬樣便。氣或鋇灌腸可證實臨床診斷(除少見的小腸套疊),並可通過增加灌腸壓力試行腸套疊復位。
2、急性闌尾炎:
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多發於5歲以上小兒,但嬰幼兒期也並非不能發生,闌尾炎的典型症狀是轉移性右下腹痛。發病初期患兒常自述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確定腹痛部位,此時可與腸痙攣相混淆,數小時後腹痛多固定於右下腹。腹痛一般為持續性,但糞石梗阻、闌尾內寄生蟲等具有梗阻性質的闌尾炎在一段時期可以陣發性、痙攣性疼痛為主,也應與腸痙攣鑒別。鑒別要點是各種類型闌尾炎一定都有右下腹的固定壓痛,病程稍長還可能出現肌緊張,與腸痙攣不同。有時需數次檢查才能確定其壓痛點是否為「固定」。此外,闌尾炎常伴有早期的惡心、嘔吐及稍後的發熱與白血球增高。
3、急性胃腸炎或腸道感染:
可發生於各年齡組小兒,除陣發性腹痛外還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及發熱等症狀,有時會由於吐、瀉而發生脫水。以上都是單純腸痙攣不應有的表現,但發病初期還是需要與腸痙攣鑒別。包括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在內的腸道感染應結合大便的化驗室檢查才能確診。
4、腸系膜淋巴結炎:
兒童較為多見,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兒常自述為隱約的腹痛,為陣發性。有時不能確定腹痛部位,也常為右下腹痛,因回、結腸系膜富含淋巴組織。體格檢查可有右下腹壓痛,但壓痛點並不固定,也不伴肌緊張。疑為腸系膜淋巴結炎時不要忘記進行患兒的咽喉部及肺部檢查。
5、腸蛔蟲症與膽道蛔蟲:
腸蛔蟲症引起的腹痛實際上也是一種腸管痙攣性疼痛,且呈陣發性,有時出現嘔吐與腹部壓痛,難以觸及蛔蟲團。本症雖與腸痙攣臨床表現相似,但因治療方法不同,故還應力求作出鑒別。膽道蛔蟲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劇烈的陣發性腹痛,上腹部偏右為疼痛最重點,可伴有局部的壓痛與肌緊張。膽道蛔蟲有時與腸蛔蟲症並發,應予以注意。蛔蟲並發症與國民的衛生條件和生活習慣有關,因此診斷必須結合病史。雖近年來本症有所減少,但在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仍為常見病。
6、便秘:
慢性便秘一般不引起腹痛,但因一時原因引起的便秘,常可誘發乙狀結腸痙攣,出現陣發性腹痛。本症多發生於兒童。腹痛常在下腹部或偏左,有時可觸及痙攣腸管或/及干硬大便塊。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排便後常可使腹痛得以緩解或消失。此外,嬰幼兒甚至新生兒有時在排便前會出現哭鬧,排便後哭鬧消失,是否由於大便的局部刺激或神經反射引起腸管痙攣,不能得知。
(二)其它需要鑒別的疾病
外科性:腸扭轉內疝腎及輸尿管結石、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等。
內科性:膽道痙攣腹型、過敏性紫癜腹型、癲癇卟啉病等相關病症甚至要注意到大葉性肺炎和心包炎所引起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