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利用課上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素質
對於很多人來說初中化學學習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會導致學習非常的吃力,那麼有什麼方式可以提升學習的速度?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學習方法總結
4、倆本
在學習初中化學的時候需要准備『倆本』一般是錯題本,將平常練習當中的錯題全部都記錄到其中,第二個是好題本,對於一些好的題目,以及技巧需要將其記下來,經常的查看,在考試之前看看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初中化學的技巧,可以將以上的技巧運用到自身學習當中,這樣會使自身的學習有所提高,並且會更加熱愛化學。
❷ 10種解題方法(高中化學),需要提供思路和總結
計算型選擇題巧解方法
[考點點撥] 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要求:化學計算應占試卷總分的15%左右,與有機化學、元素化合物具有同等的比例。化學計算涉及的面很廣,知識點也很多,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計算是從量的方面來理解物質及其變化規律,加深對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並獲得化學計算的技能、技巧,同時藉助於化學計算的形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化學計算的高考要求:1、掌握有關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及確定化學式的計算;2、掌握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3、掌握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計算;4、掌握有關物質溶解度的計算;5、掌握有關溶液濃度(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6、掌握有關溶液pH與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的簡單計算;7、掌握有關燃燒熱的計算;8、掌握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9、以上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常見元素的單質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等知識內容中,具有計算因素的各類問題的綜合應用。
(二)化學計算在高考試題中的兩大類題型:1、選擇型計算題;2、綜合型計算題.
本講內容涉及的選擇型計算題的命題意圖是以考查考生的計算能力為主,強調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靈活運用,通過合理的巧妙的方法,不需要經過復雜的計算過程。選擇型計算題常見的解題方法有概念解析法、原理解析法、巧解法(如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恆法、極值法、估演算法等)。主要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發散性。命題趨勢,繼續保持技巧性強、智能要求高的題型。
[智能整合]解題特點:「不要過程,只要結果,解題入口寬,方法多。」解題時應運用題干給的條件,備選答案給出的提示,採用靈活的方法進行巧解妙算,實施速解策略,則可事半功倍。
解題方法:要注意從題幹上抓信息,從備選答案中找啟示,從定量關繫上作判斷,從限制條件中尋答案,從例題分析中學方法,要能自覺運用估算、極限法、守恆法、差值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等去巧解速算。基礎在熟練的化學基本運算,關鍵在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千萬不能用常規方法,按部就班,「小題大作」。
[典例解析]
[典型例題1]有某硫酸、硫酸亞鐵、硫酸鐵混合溶液100mL,已知溶液中各陽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硫酸根離子總濃度為6mol/L。此溶液中溶解鐵粉的質量為
A、10.6g B、11.2g C、33.6g D、5.6g
[思路分析]本例採用守恆法解題。守恆法就是巧妙地選擇化學式中某兩數(如總化合價數、正負電荷總數)始終保持相等,或幾個連續的化學方程式前後微粒(如原子、電子、離子)的物質的量保持不變,以它們作為解題的依據,這樣可避免書寫化學方程式,從而提高解題的速度和准確性。由於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的正電荷總數一定等於陰離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所以本題可利用電荷守恆關系求解。根據題意,可設溶液中H +、Fe 2+、Fe 3+ 物質的量各為x。根據電荷守恆,(1+2+3)x=6×0.1×2, x=0.2mol, 0.2mol H + 可溶解0.1mol Fe, 0.2molFe3+可溶解0.1molFe,所以此溶液共可溶解Fe粉:56g/mol×(0.1mol+0.1mol)=11.2g。
[參考答案] B。
[典型例題2]丁烷、甲烷、乙醛的混合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和CO2 的密度相同,則三種氣體的體積比為 A、5∶1∶2 B、1∶2∶5 C、4∶2∶7 D、2∶1∶5
[思路點撥]本例採用十字交叉法解題。十字交叉法是一種數學運算技巧,也是有關混合物的計算中一種常用的解題方法。它能將某些本來需要通過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的計算轉化為簡單的算術運算,因而具有快速、准確的特點。
Mr(C4H10) = 58, Mr(CH4) =16, Mr(C2H4O) = 44, Mr(CO2) = 44, 由於乙醛的分子量和CO2 相同,無論乙醛取何種體積比,對混合氣體的密度無影響。故要使混合體密度與CO2相同,取決於丁烷和甲烷的體積比:
C4 H10 58 28
44
CH4 16 14
n(C4 H10):n(CH4) =(58-44):(44-16)=28:14
故:V(C4 H10):V(CH4):V(C2H4O) = 2:1:V。
[參考答案] CD。
[典型例題3](2002上海)0.03mol銅完全溶於硝酸,產生氮化物(NO、NO2 、N2O4)混合氣體共0.05mol。該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可能是
A、30 B、46 C、50 D、66
[思路分析]本例採用的方法是極值法。極值法(又稱極端思維法)就是從某種極限狀態出發,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的一種思維方法。一般做法是,先根據邊界條件(極值)確定答案的可能取值范圍,然後再結合題給條件,確定答案。從極限的角度分析,若生成的氣體全部是NO,則相對分子質量為30;若生成的氣體全部是NO2,則應為NO2和N2O4的混合物.0.03molCu完全反應生成的NO2應為0.06mol,質量為2.76g,由於NO2轉化為N2O4時n減小,所以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05mol,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2.76/0.05=55.2。所以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應在30-55.2之間。
〔參考答案〕BC
[典型例題4](全國高考題)在一個6L的密閉容器中,放入3LX(氣)和2LY(氣),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下列反應:4X(氣)+3Y(氣) 2Q(氣)+ nR(氣)。反應達到平衡後,容器內溫度不變,混合氣體的壓強比原來增加5%,X的濃度減小1/3,則該反應方程式中n值是
A、3 B、4 C、5 D、6
[思路分析]本例採用的方法是估演算法。有些計算題,若按常規方法求解,需經過比較復雜的計算才能得出結論,但如果能從概念入手,充分利用邊界條件、極限等,即可速算、巧算,乃至無須計算就可以迅速、准確地得出結果,所以這種方法也叫「似算非演算法」。
從表面看,這是一道關於平衡的計算題,如果按部就班求解,既麻煩又易出錯,若能變換思維角度,則此題根本不用計算,用化學原理直接推,即可得出結果。根據「等溫、等容時,等質量的任何氣體,它們的壓強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及題給條件就不難判定出:混合氣體總物質的量增加了。再根據「X的濃度減小」,可知平衡向右移動。因此,氣體的系數應滿足:4+3 < 2 + n,即n > 5。
[參考答案] D。
[智能訓練]
1、 某鹼金屬R及其氧化物組成的混合物4.0g,與水充分反應後,蒸發溶液,最後
得乾燥固體5.0g,則該鹼金屬元素是
A、Li B、Na C、K D、Rb
2、把70%HNO3(密度為1.4g/cm3)加到等體積的水中稀釋後硝酸溶液中溶質的質
量分數是
A、0.35 B、<0.35 C、>0.35 D、≤0.35
3、38.4mg銅與適量的濃硝酸反應,銅全部作用後,共收集到氣體22.4mL(標准狀況),反應消耗的HNO3 的物質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4、電解含有重水的普通水時,在兩極收集到氣體18.5g,在標准狀況下其體積33.6L。那麼這些氣體中重氫和普通氫的原子個數比為
A、1∶2 B、2∶3 C、1∶3 D、3∶2
5、在化合物X2Y和YZ2 中,Y的質量分數分別為40%和50%,則化合物X2YZ3 中,Y的質量分數約為
A、35% B、30% C、25% D、20%
6、硝酸銅是制備Cu-Zn-Al系催化劑的重要原料。19.2g純銅粉理論上可製得純凈硝酸銅晶體的質量為
A、28.2g B、56.4g C、64.2g D、72.6g
7、已知硫酸銅在25℃時的溶解度為25g,如果在25℃下,將50g硫酸銅放入100g水中,充分攪拌溶解後,所得溶液的質量為
A、125g B、115g C、105g D、84g
8、Fe和Fe2O3 的混合物共15g,加入150mL稀H2SO4,在標准狀況下收集到1.68LH2,Fe和Fe2O3 均無剩餘。為中和過量的H2SO4,並使FeSO4 全部轉化為Fe(OH)2 沉澱,消耗了200mL 3mol/L的NaOH溶液,則該H2SO4 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A、2.25mol/L B、2mol/L C、0.3mol/L D、0.6mol/L
9、有一種由Na2S、Na2SO3 和Na2SO4 組成的混合物,經測定含硫30.4%,則此混合物中氧的質量分數為
A、25.9% B、28.7% C、47.3% D、無法計算
10、在一定條件下,某密閉容器中發生反應:2SO2(氣)+ O2(氣) 2SO3(氣)+ Q,反應達平衡後,SO2 、O2 、SO3 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4。其它條件不變,升高溫度達到新平衡時,SO2 為1.4mol,O2 為0.9mol,則此時SO3 物質的量為
A、1.4mol B、1.6mol C、1.8mol D、2.0mol
11、一定條件下amol CO2 通過足量 Na2O2,將所得氣體與bmol NO 混合,得cmol氣體。若不考慮NO2 的二聚反應,則關於c的判斷錯誤的是
A、若a<b時,c >(a+b) B、若a<b時,c<(a+b)
C、若a>b時,c =(a+b) D、若a=b時,c =(a+b)
12、50mL三種氣態烴的混合物與足量氧氣混合,點燃爆炸後恢復到原來的狀況(常溫、常壓),體積共縮小100mL,則三種烴可能是
A、CH4 、C2H4 、C3H4 B、C2H6 、C3H6 、C4H6
C、CH4 、C2H6 、C3H8 D、C2H4 、C2H6 、C2H2
13、某化肥廠用NH3 制NH4NO3 。已知:由NH3 制NO的產率是96%;由NO制HNO3 的產率是92%;HNO3 與NH3 反應生成NH4NO3 。若不考慮生產中的其它消耗,則制HNO3 所用去NH3 的質量占總消耗NH3 質量的
A、47.0% B、50.0% C、53.1% D、88.3%
14、在一定條件下,CO和CH4 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2CO(g) + O2 (g) 2CO2 (g);
△H=-566KJ/mol,CH4 (g) + 2O2 (g) CO2(g)+ 2H2O(g);△H=-890KJ/mol,由1mol CO和3mol CH4 組成的混和氣體在上述條件下完全燃燒時,釋放的熱量為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15、C8H18 經多步裂化,最後完全轉化為C4H8 、C3H6 、C2H4 、C2H6 、CH4 五種氣體的混合物,該混合物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可能是
A、28 B、30 C、38 D、40
16、銅和鎂的合金4.6g完全溶於濃硝酸,若反應中硝酸被還原只產生4480mL的NO2 氣體和336mL的N2O4 氣體(都已折算到標准狀況下),在反應後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澱的質量為
A、9.02g B、8.51g C、8.26g D、7.04g
第30講 1、C 2、C 3、C 4、C 5、C 6、BD 7、C 8、B 9、A
10、A 11、B 12、AD 13、C 14、B 15、BC 16、B
在幾年的高考中,選擇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廣度,同時也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和思維的敏捷性。許多計算型選擇題若用常規解法解題時,需花費一定的時間,因此解計算型選擇題我們可以用一些速解的方法迅速解題,常用的速解法有:差量法、守恆法、平均值法、極值法、估演算法等。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據化學反應前後的某些變化找出所謂的理論差量(固體質量差、溶液質量差、氣體體積差、氣體物質的量之差等),與反應或生成物的變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種解題方法。此法將「差量」看作化學方程式右端的一項,將已知差量(實際差量)與化學方程式中的對應差量(理論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題步驟與按化學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題完全一樣。
例1、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塊Na,待反應完全後,過濾,得到仍有棕黃色的溶液45.9g,則投入的Na的質量為
A、4.6g B、4.1g C、6.9g D、9.2g
[解析] Na投入到FeCl3溶液發生如下反應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 FeCl3與6molH2O反應,則生成6molNaCl,溶液質量減少82g,此時參加反應的Na為6mol;
現溶液質量減少4.1g,則參加反應Na應為0.3moL,質量應為6.9g。答案為(C)
例2、同溫同壓下,某瓶充滿O2共重116g,充滿CO2時共重122g,充滿某氣體共重114g,則該氣體相對分子質量為( )
A、28 B、60 C、32 D、14
[解析] 由「同溫同壓同體積下,不同氣體的質量比等於它們的摩爾質量比」可知此題中,氣體質量之差與式量之差成正比。因此可不計算本瓶的質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
(122-116)/(44-32)=(122-114)/(44-M(氣體))
解之得,M(氣體)=28。 故答案為(A)
二、守恆法
所謂「守恆」就是以化學反應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恆關系如質量守恆、元素守恆、得
失電子守恆,電荷守恆等。運用守恆法解題可避免在紛紜復雜得解題背景中尋找關系式,提高解題的准確度。
例3、有一在空氣中放置了一段時間的KOH固體,經分析測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克該樣品投入25毫升2摩/升的鹽酸中後,多餘的鹽酸用1.0摩/升KOH溶液30.8毫升恰好完全中和,蒸發中和後的溶液可得到固體
(A)1克 (B)3.725克 (C)0.797克 (D)2.836克
[解析] 本題化學反應復雜,數字處理煩瑣,但若根據Cl-守恆,便可以看出:蒸發溶液所得KCl固體中的Cl-,全部來自鹽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g 答案為(B)
例4、將KCl和KBr混合物13.4克溶於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過量的Cl2,反應後將溶液蒸干,得固體11.175g則原溶液中K+,Cl-,Br-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
A、3:2:1 B、1:2:3 C、1:3:2 D、2:3:1
[解析] 此題的解法有多種,但作為選擇題,可以從答案中求解。原溶液中含有K+,Cl-,Br-,由電荷守恆可知:n(K+)=n(Cl-)+n(Br-),選項中符合這一關系式的只有答案(A)
例5、將純鐵絲5.21克溶於過量稀鹽酸中,在加熱條件下,用2.53克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待反應後剩餘的Fe2+離子尚需12毫升0.3摩/升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則KNO3被還原後的產物為 ( )
A、N2B、NO C、NO2、 D、NH4NO3
[解析] 根據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的總數相等,Fe2+變為Fe3+失去電子的總數等於NO3+和MnO4-得電子的總數
設n為KNO3的還原產物中N的化合價,則
5.21g/56g/moL×(3-2)=0.012L×0.3mol/L×(7-2)+2.53g/101g/mol×(5-n)
解得 n=3 故KNO3的還原產物為NO。 答案為(B)
三、極值法
所謂「極值法」就是對數據不足無從下手的求算或判斷混合物組成的題,極端假設恰好為某一成分或恰好完全反應物質的量比(或體積比)的解題方法,以確定混合體系各成分的名稱、質量分數、體積分數,達到解題快、效率高的目的。
例6、某鹼金屬單質與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與足量水完全反應後生成1.79g鹼,此鹼金屬可能是( )
A:Na B:K C:Rb D:Li
[解析] 本題若用常規思路直接列方程計算,很可能中途卡殼、勞而無功。但是如果將1.4g混合物假設成純品(鹼金屬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鹼金屬相對原子質量的取值范圍,以確定是哪一種鹼金屬
假定1.4g物質全是金屬單質(設為R),則:
R→ROH △m
MR 17
1.40 (1.79-1.40) 解之MR=61
再假定1.40g物質全是氧化物 設為R2O
R2O → 2ROH △m
2MR+16 18
1.40 (1.79-1.40) 解之MR=24.3
既然1.40g物質是R和R2O的混合物,則R的原子量應介於24.3—61之間。題中已指明R是鹼金屬,原子量介於24.3—61之間的鹼金屬只有鉀,其式量為39。答案為(B)
例7、質量為25.6g的KOH和KHCO3混合物在250℃下煅燒,冷卻後稱重,減少4.9 g,則原混合物中KOH和KHCO3的關系是()。
(A)KOH>KHCO3 (B)KOH
[解析]此題可假設KOH與KHCO3物質的量比為1:1,計算質量差
KOH+KHCO3=K2CO3+H2O △m
56g 100g 18g
2 5.6g m
解得 m=2.95g
∵2.95<4.9 ∴KHCO3過量 答案為(B)
四、估演算法
有些計算型選擇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要計算,但只要認真審題,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測心算,得到正確答案。
例8、在一個6L的密閉容器種,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如下反應:
4X(g)+3Y(g) 2Q(g)+nR(g),達到平衡後,容器溫度不變,混合氣體壓強比原來增加5%,X的濃度減少1/3,則該反應式中的n值是 ( )
A、3 B、4 C、5 D、6
[解析] 本題可用一般解法,求出n的值,但步驟煩瑣,若用估演算法,結合選項,即可很快得出答案。
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混合氣體壓強比原來增加5%,X的濃度減少1/3」,說明反應的正方向是體積增大的方向,即:4+3<2+n,n>5,選項中n>5的只有D。答案為(D)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混合問題的一種常見的有效方法。解題時首先計算平均分子式或平均相對原子質量,再用十字交叉法計算出各成分的物質的量之比。
例9、有兩種氣態烴組成的混合氣體0.1mol,完全燃燒得到0.16molCO2和3.6g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混合氣體中( )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沒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解析]n(烴):n(C):n(H)=0.1:0.16:3.6/18×2=1:1.6:4
即混合平均分子式組成為C1.6H4。碳原子小於1.6的只有CH4,故A正確,由平均分子式可知,另一烴中的H原子為4,則一定無C2H6。答案為(A、C)
總之,計算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解題時主要靠平時積累的速解方法加上靈活運用來解題。
❸ 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一、知識體系零散,基礎知識不扎實,階段考試成績不穩定:
這一問題的主要表現是:對某些知識點概念理解不清,習題處理有困難。在後續課程中涉及到此類知識點的相關知識會產生連鎖反應,造成進一步的學習困難。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久而久之,就會象滾雪球一樣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策略:
(1) 自己應該先分析自己。自己對自己最了解,知道自己的學習中哪個環節最薄弱最需要幫助,只要把這個環節打通了剩下的工作就可事半功倍了。也可和老師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找出關鍵問題出在了何處。
(2) 制定學習計劃。老師為學生其制定好一個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包括時間計劃、學習內容和形式等等。因為中學生已經經過了多年的學習過程,有些問題累積的過多,需要系統的來解決,不能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是解決了表面問題,真到綜合訓練和考試的時候,問題依然會存在。
(3) 要從思想上讓學生下定決心,努力實施。解決自己沉積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恆心、耐心,切忌耍小聰明,敷衍了事。無論採取什麼方案,都要扎扎實實的去做。要讓學生意識到問題是自己的,家長和老師是來幫助自己的,所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跟家長和老師產生抵觸情緒,這樣才能讓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二、平時的作業題都會做,但考試總是考不了高分
這一問題的主要現象是:老師在每節課後留的作業都能比較順利的完成,正確率也比較高,可是一到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分數就不理想了,平時會做的題也做錯了,稍微綜合一點的題目也不能拿分。如果長期下去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就會下降,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考試時底氣就不足,做題猶豫不決,耽誤考試寶貴的時間,就會直接導致成績下降。
策略:
平常的課後作業、練習的目的是用來鞏固、加強所學知識點記憶、理解和運用,並檢測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般多為專用知識點練習題目,綜合性不是很強。期中、期末考試是階段檢測性考試,是綜合考察學生們對本階段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題目中往往會把知識點進行綜合,以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他們只是對基本知識點達到了理解掌握的層次,還沒有達到綜合運用的層次,對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沒有能夠形成知識系統。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完成課後作業的同時,分析這個題目的設計思想,在今後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就會比較熟練。
另外,學生在平時完成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要有拖拉的毛病。因為考試的時候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氣氛、心態都和平時有所不同。大家在平時如果對待作業和練習以考試的狀態處理,那麼在考試的時候就會比較從容自如,更好的把握每一道考試題。
三、考試前不知道該怎麼復習,復習什麼
這一問題的主要現象是:每次到考試前復習的時候,看著自己的課本或筆記,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哪些該看、該記、該練,既浪費了時間,也影響了心情。因為沒能進行充分的准備,盲目應考,總會給自己造成遺憾。
策略:
應考也應該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對付每一次的考試,都要認真分析考試目的和重點。期中期末考試屬於階段檢測性考試,目的是用來檢測學生對本階段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所以對於期中期末考試一方面要梳理自己所學知識點掌握的情況、重難點在哪裡、典型題目、以往試卷等等,期中期末考試中也不乏一些原題出現。書要學到只剩下目錄,也就是對於自己所學內容爛熟於胸,就能把本階段知識點、重點、難點、典型題目、自己的問題找出來,然後有的放矢,就容易把握復習要點了。凡是自己記不起來的、模糊的,一定是自己掌握不好的,需要在考前下功夫的內容。中考屬於選拔性考試,題目設置的綜合性更強,應考就更復雜一些。
四、平時見了老師也沒有什麼問題問,可是老師問的問題總是不會
這一問題的主要現象是:每次老師問還有什麼問題的時候,自己總感覺沒有什麼問題。可是看到其他同學問的問題,自己也不明白;而且老師提問的時候,自己也答不上來。長此以往,自己就對知識點理解出現了誤區,掌握不好,為後續相關知識的學習造成隱患。
策略: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知識點的學習不夠認真。對於同在一個課堂上聽課,因為自己的走神,可能會漏聽很多信息,甚至是對這個知識點很關鍵的信息。這樣,對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就會產生一知半解的情況,好像知道,又不全知道。自己心中就會存在一個誤會:這個知識點我掌握了。但是一到做作業、考試的時候,這種誤會就會造成題目不會做、或者做錯了還不知道。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不僅捕捉老師講解的知識點的關鍵信息,而且要積極開動腦筋,跟上老師的節奏。這樣就能保證真正的學會本節課的內容。
有的學生是真的有問題要問,但是因為某些情況:比如面子啊、時間啊等等,不好意思問老師,或者沒能來得及問老師,把問題給耽擱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老師要會發現學生的問題,多提問,用這種方式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五、總覺得老師留的作業太多,總是完不成作業
這一問題的主要現象是:每天做業到很晚的時間,因為自己的效率低,花了好多時間還完不成,時間長了以後就對做作業產生了厭惡感,每次看到作業都煩,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經常受老師批評,成績還上不去。
策略:
課後作業內容和數量是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去設置的。老師大多數時候都是考慮到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安排作業的。有些學生對待作業的習慣不好,總是認為作業一定要有大塊的時間去做,比如自習課或者回家後再做作業。
其實做作業是要有技巧的。
(1) 做個計劃。分析自己今天的作業按學科分都有哪些,有多少類,按照自己的情況,每塊內容大致用多長時間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2) 提高效率。對於不同類別的作業,利用不同的時間來處理,比如背誦、聽寫類的可以安排在課間和同學一起進行;朗讀可以在早晨進行等。
(3) 杜絕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看電視寫作業、聽音樂寫作業等等,這樣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做作業不是為了應付老師或者課代表的檢查,而是來鞏固所學知識點。不要因為可能這項作業老師不檢查自己就偷偷不做了。如果因為某種情況實在不能完成當天的作業,一定要請家長給老師做出解釋,不能為了趕作業而影響睡眠,這樣得不償失。
六、上課時不能夠專心聽講,總是走神
這一問題的主要現象是:課堂開始還能跟著老師走,可是聽著聽著就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了,思路就跑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再回過神來時已經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了。如果學生的自製力差的話,課上聽不懂的東西課下就很難自己主動的去搞懂。
策略:
上課走神主要有以下這幾種情況:
(1) 被一些突發事件所干擾。比如窗外忽然有什麼事情發生了,有個什麼突然的聲音等等,自己的思路走了就回不來了。
(2) 因為課間和同學們討論的事情一直放不下,自己的思路還一直處在課間問題的興奮狀態。
(3) 因為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主動走神。
(4) 因為視力問題,因為看不清黑板而降低對課堂注意力。
但是,無論任何情況,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是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解決的辦法也有幾種,學校教室要保持安靜。老師在課堂上要講究授課效果和效率,聲音洪亮,板書清晰、方式新穎,用來引導學生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上。學生自身也應該注意避免課間的強烈運動和玩笑、避免過多的參與與自身無關的事情中去。上課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記筆記的方式來強迫自己跟隨老師的節奏走。
❹ 如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創新思想
一、提高高中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
高中階段化學自學能力的培養,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為高中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
高中化學是一門與社會密切聯系的學科,尤其是新課改後,「選學」「閱讀」的材料以及有趣的新知識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大大地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加大對這方面內容的自學後,就會提高對化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進而把化學知識帶到自己周圍的生活中去,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化學的自學能力。
2.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化學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處於被接受的地位,教師自始至終都在一味地灌輸既定的所謂的化學知識,整個課堂都是教師的,學生沒有自己思考的餘地。理所當然的,學生對該課程也不會有多大的興趣,久而久之便會影響該課程的最終效果。這就要求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地,教師應因材施教,及時了解發掘每一位學生的潛力與優勢,並積極地鼓勵每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盡可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應充當引導啟發的角色,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尋求解題過程,使其有一定的成就感,進而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其創新意識。
二、實行情境教學法,滲透創新思想
1.盡最大努力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
營造一個和諧、平等、自然的教育教學環境。在這個新的教學環境里,不是傳統的單向交流,而是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可以自由發言,各抒己見。這樣不僅有利於緩和課堂的緊張氣氛,還有利於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在這樣的學習環境里,學生才會發揮自身應有的水平,敢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無形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得到體現和充分發揮。
2.激發高中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進行創新行為的伊始,是學習化學這門課程的動力之一。化學這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公式、化學術語、分子式比較多,學生時常感覺到枯燥無味,更別提創新思想的培養。愛因斯坦也曾說過,他並沒有什麼天賦,有的只是強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創新的籌碼。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正是由於人們對某種事物或現象有了好奇心,從而有了這樣那樣著名的發明創造。例如,巴甫洛夫對狗流唾液有了好奇心,經過努力研究探索,最後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的心理學;瓦特對蒸汽沖動壺產生了好奇心,經過不斷地探索與摸索,發明了蒸汽機。若沒有好奇心的推動,創新也會無從談起。如學生在學習鹽類水解時,教師會告訴學生鹼溶液pH>7,酸溶液pH<7,然後問HCl、NH��4�Cl的水溶液pH是多少,有的學生會很快得出結論回答。但是通過做實驗後,學生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實驗結果與自己的答案不一樣呢,這便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他們探索新知。
三、充分利用實驗教學,滲透創新思想
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高中生學會用化學的眼光來看問題,進一步規范高中化學的語言,讓學生學會完整地敘述、精確地表達,不能單純地只會做化學實驗,而且要會聯系、會創新,不斷提高高中生表達與分析化學實驗的能力。化學實際是一門實驗科學,在高中教育階段,熟練掌握做化學實驗的技巧,對於高中生掌握化學知識和形成一定的化學能力有深遠的意義。探究性或者設計性實驗,既要求高中生熟練掌握一定量的實驗技能和化學知識, 又要求他們能創造性地、靈活性地綜合運用相應的化學技能與知識。探究性或者設計性實驗在培養高中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高中生的創新慾望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是其它的常規實驗所不能比擬的。例如,只有稀硫酸與一大一小兩只試管,怎樣設計才能做好製取氫氣的化學實驗,像這樣的探究性的化學實驗,要求對高中生創新思維模式的培養是一種極其有力的幫助,有的學生用鋁制廢牙膏皮或者廢棄的鋁片製取氫氣。雖然這些想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高中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完美體現。高中生做完自己的作業後,組織在一起比較、分析、討論學生設計方案的優缺點與可行性等,對優秀化學作業設計進行一定獎勵,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思維創新,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新思想是教育課程改革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和必然要求,與時俱進、充滿創新活力的化學課程教學,才有利於更好地實現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❺ 總結高中化學解題方法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一、關系式法 關系式法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巧用,其解題的核心思想是化學反應中質量守恆,各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存在著最基本的比例(數量)關系。 二、方程或方程組法 根據質量守恆和比例關系,依據題設條件設立未知數,列方程或方程組求解,是化學計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題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計算技能。 三、守恆法 化學方程式既然能夠表示出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物質的量、質量、氣體體積之間的數量關系,那麼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個數、電荷數、得失電子數、總質量等都是守恆的。巧用守恆規律,常能簡化解題步驟、准確快速將題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差量法 找出化學反應前後某種差量和造成這種差量的實質及其關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質量差、氣體體積差、壓強差等。 差量法的實質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巧用。它最大的優點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應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種重要的解題思維和解題 六、極值法 巧用數學極限知識進行化學計算的方法,即為極值法。 七、十字交叉法 若用A、B分別表示二元混合物兩種組分的量,混合物總量為A+B(例如mol)。 若用xa、xb分別表示兩組分的特性數量(例如分子量),x表示混合物的特性數量(例如平均分子量)則有: 十字交叉法是二元混合物(或組成)計算中的一種特殊方法,它由二元一次方程計算演變而成。若已知兩組分量和這兩個量的平均值,求這兩個量的比例關系等,多可運用十字交叉法計算。 使用十字交叉法的關鍵是必須符合二元一次方程關系。它多用於哪些計算? 明確運用十字交叉法計算的條件是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別要注意避免不明化學涵義而濫用。 十字交叉法多用於: ①有關兩種同位素原子個數比的計算。 ②有關混合物組成及平均式量的計算。 ③有關混合烴組成的求算。(高二內容) ④有關某組分質量分數或溶液稀釋的計算等。 例題7 已知自然界中銥有兩種質量數分別為191和193的同位素,而銥的平均原子量為192.22,這兩種同位素的原子個數比應為 [ ] A.39∶61 B.61∶39 C.1∶1 D.39∶11 此題可列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運用十字交叉法最快捷: 八、討論法 討論法是一種發現思維的方法。解計算題時,若題設條件充分,則可直接計算求解;若題設條件不充分,則需採用討論的方法,計算加推理,將題解出。 例題8 在30mL量筒中充滿NO2和O2的混合氣體,倒立於水中使氣體充分反應,最後剩餘5mL氣體,求原混合氣中氧氣的體積是多少毫升? 最後5mL氣體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此題需用討論法解析。 解法(一)最後剩餘5mL氣體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若是NO,則說明NO2過量15mL。 設30mL原混合氣中含NO2、O2的體積分別為x、y 4NO2+O2+2H2O=4HNO3 原混合氣體中氧氣的體積可能是10mL或3mL。 解法(二): 設原混合氣中氧氣的體積為y(mL) (1)設O2過量:根據4NO2+O2+2H2O=4HNO3,則O2得電子數等於NO2失電子數。 (y-5)×4=(30-y)×1 解得y=10(mL) (2)若NO2過量: 4NO2+O2+2H2O=4HNO3 4y y 3NO2+H2O=2HNO3+NO 因為在全部(30-y)mLNO2中,有5mLNO2得電子轉變為NO,其餘(30-y-5)mLNO2都失電子轉變為HNO3。 O2得電子數+(NO2→NO)時得電子數等於(NO2→HNO3)時失電子數。 【評價】解法(二)根據得失電子守恆,利用阿伏加德羅定律轉化信息,將體積數轉化為物質的量簡化計算。凡氧化還原反應,一般均可利用電子得失守恆法進行計算。 無論解法(一)還是解法(二),由於題給條件不充分,均需結合討論法進行求算。 4y+5×2=(30-y-5)×1 解得y=3(mL) 原氧氣體積可能為10mL或3mL 【小結】以上逐一介紹了一些主要的化學計算的技能技巧。解題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模式。但從解決化學問題的基本步驟看,考生應建立一定的基本思維模式。「題示信息十基礎知識十邏輯思維」就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它還反映了解題的基本能力要求,所以有人稱之為解題的「能力公式」。希望同學們建立解題的基本思維模式,深化基礎,活化思維,優化素質,跳起來摘取智慧的果實。 聆聽並總結以下進行化學計算的基本步驟: (1)認真審題,挖掘題示信息。 (2)靈活組合,運用基礎知識。 (3)充分思維,形成解題思路。 (4)選擇方法,正確將題解出。
❻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這個時代的發展也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高中化學教學是最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學科。因此,我們化學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逐漸學會自主學習。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直在不斷研究和實施創新教育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下面對在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談一下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創新教育需要教師有新的教育觀念
以往的教學是以單純的知識講解為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會停留在教師講什麼就聽什麼的階段。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學到的知識都較為死板,缺乏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已經不適應學生的自身發展需求,也不適應高考的考試模式。我們迫切需要打破舊有觀念,從學生角度出發,創設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首先我們要改變的就是舊有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聽講、被動學習的狀態,要靈活設計教學方式、方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教學課堂。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教學觀念。新時期下,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關鍵。只有創建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課堂、教學氛圍,學生能力的激發才能成為現實。新課程要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師高高在上的階段,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的現在,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選擇多種多樣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觀念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更是創新教育的基礎。
二、創新教育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創新教育中也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利用化學與生活實際相關的例子來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利用與化學相關的科技前沿信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焰色反應」時,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炒菜時不慎將食鹽濺在火焰上呈現黃色的事實,增強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生急於想知道原因的條件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做完鈉、鉀離子的焰色反應實驗之後,又補充做了鋰、鈣、鋇、銅離子的焰色反應實驗,用色彩鮮艷、明亮絢麗的焰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接著又利用教科書中的彩圖給學生展示美麗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繽紛的節日焰火更可使學生享受到通過學習化學獲得的美感。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學習中來,這就為我們開展創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三、注重創設有利於開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氛圍
創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的支持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只有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創新思維,輕松自由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需要好的氛圍來激發創新動機和創新慾望。因此,良好的教學氛圍是開展創新教育的必備條件。首先教師應改變高高在上的形象,要與學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作為學生的指導者,與學生共同開展學習。其次,教師要經常鼓勵、肯定學生的想法,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能夠有勇氣、有信心開展學習。哪怕是學生有一點點的進步,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性、鼓勵性的評價,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更讓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當學生有錯誤的想法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批評、遏制,先要肯定學生敢想敢說的態度,然後再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思路上思考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我們的化學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高中化學離不開實驗教學,我們在設計實驗教學時就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入手開展化學實驗,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創新教育需要更新學教學方法
實施創新教育後,以往單純的講授式教學就不再適應教學需求了。當然無論實施怎樣的教育,講授式教學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的教學方式。我們化學教師應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氯氣和水反應」的教學中,傳統方法僅以講述法說明氯氣的溶解度,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這樣講法必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引起學生思考,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取
❼ 高中化學實驗有哪幾個可以進行創新性改進
有一些吧,比如做萃取實驗時將有毒的溴改為碘更為環保,又比如,做完試驗後將廢酸液與廢鹼液混合,使酸鹼中和,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❽ 怎樣學好高中化學的方法
作為過來人
我得告訴你,認真看書,嚼透細知識點。在認真看書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做題。
因為化學不像物理和數學,要是吃不透知識點就一點思路都沒有。化學有很多細小的知識點,看到一點算一點。
認真看書,你行的!
1. 化學學習的基本方法
(1)制訂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是學生學習的行動指南,它能使學生增強責任感、科學支配時間、積極努力地完成學習任務。主要包括:對上學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和小結,提出本學期努力的方向、目標、措施等。教師應向學生講明制訂學習計劃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組織檢查執行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適當調整學習計劃。
(2)預習
預習是為了使學生對欲學知識作好心理准備,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增強聽課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它包括知識性教材的預習和實驗教材的預習。教師要指導和組織學生預習,使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對知識性教材的預習,要大體了解新課的主要內容及自己感到疑難之處,標出不懂部分,為有目的、有計劃地聽課作好准備。對實驗教材,應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原理、操作要點、安全注意事項,並寫出實驗操作提綱或畫好圖表,列出帶記錄的空白表格等。
(3)聽課
聽課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形式,聽課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聽課方法,提高聽課效果。聽課主要包括聽講、觀察和記筆記三方面。其基本要求是:要集中精力聽講,緊跟教師講授思路,積極思考,多方聯想;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應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能遵循觀察的目的性、客觀性、全面性和辯證性原則;課堂筆記應記綱要、思路、要點和問題,要及時做好筆記整理,要處理好聽、看、想、記的關系。
(4)做實驗
做實驗是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經常性的重要實踐活動,體現了化學學習的顯著特徵。為了達到實驗目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到:實驗前認真預習,做好准備;實驗中操作規范、認真、精確、細致,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包括數據),並做到實驗、觀察、思考相結合,堅決廢除「照方抓葯」的現象;實驗結束後應認真及時寫好實驗報告。此外,還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如愛護儀器、節約水、電、氣及實驗易耗品的習慣,保持實驗室環境整潔的習慣,重視實驗安全的習慣等。
(5)復習
復習是消化和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它包括:課後復習、單元復習、期中復習和期末復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復習方法,重視對學生復習的管理。要求做到:復習要及時;復習要有重點;復習時先回憶課的內容,再閱讀聽課筆記和教材;有疑難問題要及時弄清;注意把經常復習與階段復習結合起來。
(6)作業
做作業是學生鞏固和應用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實踐活動,也是教學反饋的重要方式。教師對學生作業的管理主要包括調控和檢查指導兩個方面。對學生作業的調控主要是:對學生每天、每周的家庭作業總量實行宏觀控制;變革家庭作業完成方式,不斷優化家庭作業的數量和質量;精心選擇、布置家庭作業,不布置劣質、機械重復的作業。目前,學生的家庭作業無統一規定,使得各科教師布置作業缺乏協調,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學生作業的檢查指導主要包括: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做前要認真審題,做後要仔細檢查驗證;字跡要清楚、格式要規范、書寫要整潔;及時糾正作業中的錯誤等。
(7)小結
在學習一個單元或一個階段後要進行系統小結,以便使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小結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系統小結。應做到:小結要揭示和突出已學知識的實質和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系,使之形成知識網路;小結應力求用簡明、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可編寫提綱或摘記要點,而圖表法尤其值得提倡。比如,物質的性質、結構、特點等比較表,概念系統圖,知識結構圖,反應關系圖,物質轉化(銜變)關系圖等等。
2. 化學學習的綜合方法
(1)探究學習法
探究學習(Enquiry Learning)是美國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J·J·Schwab)於1964年首先倡導使用的[1]。所謂「探究學習」,就是運用「探究過程」來獲得科學概念的一種學習活動。其特點是:①注重調動學生的「自覺性」,通過探究過程來獲得科學概念;②強調讓學生通過掌握科學方法來提高探究的能力;③在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進行科學態度的培養。探究學習作為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掀起的「理科教育現代化運動」的重要主張,吹響了討伐傳統教育,開拓「創造教育」的行動號角。這不僅對美國,而且對世界理科教育改革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在其它國家得以廣泛傳播,開展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時至今日,美國仍把探究學習思想作為面向21世紀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2]的重要理念。
化學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可以用如下圖式表示:
或:
圖7-2化學探究學習的基本過程
化學探究學習要運用一些重要科學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測定、實驗及條件控制、記錄、分類、資料和事實的處理、表徵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假說、模型等。
3. 問題解決學習法
問題解決學習法是指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不斷運用「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和已有的化學事實、原理、知識去解決化學問題,獲得問題的答案,進而形成系統的化學知識的學習方法。此方法在本質上仍是一種「探究學習」,但問題解決學習的問題意識較強,更注重提出問題,以及對問題的理解、分析和問題解決的已有化學知識、經驗。這里,解決的化學問題包括:根據化學教材內容而設計的有關化學基本概念、理論、定律等問題,以及化學習題(包括實驗習題)和聯系日常生活、生產的實際問題。問題解決學習的程序一般為:
或者
圖7-3 問題解決學習的程序
問題解決學習最適用於綜合性知識、原理應用、實際問題解決等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教師應幫助學生掃清解決化學問題時的負遷移,讓學生思路正確,使其成為解決化學問題的主體,同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