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化性潰瘍的檢查是什麼
(1)
內鏡檢查:不論選用纖維胃鏡或電子胃鏡,均作為確診消化性潰瘍的主要方法。據統計其診斷符合率高達 95%,胃鏡可直接觀察到胃潰瘍的部位、大小、深淺、形態、數目及活動性,以及鑒別潰瘍的良性與惡性。內鏡檢查在消化性潰瘍的診斷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
X線鋇餐檢查:消化性潰瘍的主要 X線下象是壁龕或龕影,指鋇懸液填充潰瘍的凹陷部分所造成。在正面觀,龕影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整齊。因潰瘍周圍的炎性水腫而形成環形透亮區。X線鋇餐檢查對消化性潰瘍明確診斷也有一定的價值,如黏膜上出現龕影、胃腔變形、胃運動功能的增強與減弱對診斷均有一定的意義,但不及胃鏡准確。
(3)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方法大致分為四類:①直接從胃黏膜組織中檢查幽門螺桿菌(HP),包括細菌培養、組織塗片或切片染色鏡檢測細菌;②用尿素酶試驗、呼吸試驗、胃液尿素氮檢測等方法測定胃內尿素酶的活性;③血清學檢查抗 HP抗體;④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測定 HP-DNA。細菌培養是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4)胃液分析: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礎酸排出量(BAO)平均分別為 2.5和 1.3mmol / h(0~ 6mmol / h),男性和女性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 BAO平均分別為 5.0和 3.0mmol / h,當 BAO大於 10mmol / 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五肽胃泌素按 6μg / kg注射後,最大酸排出量(MAO),十二指腸潰瘍者常超過 40mmol / h。由於各種胃病的胃液分析結果,胃酸幅度與正常人有重疊,對潰瘍病的診斷僅作參考。
胃液酸度分析可作為診斷的參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胃酸多增高,胃潰瘍多正常或稍低於正常。在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糞便潛血試驗常為陽性,這是判斷消化道出血最常用的檢驗方法。
Ⅱ 良惡性潰瘍的鑒別
良性潰瘍:1 直徑多小於2cm,形狀規則,多為橢圓或圓形,邊緣光滑,底面平整、潔凈,周圍皺襞向中間集中。惡性:形狀不規則,多大於2cm,邊緣呈結節狀隆起,底部凹凸不平,底面苔污穢,周圍皺襞中斷,胃壁僵硬,胃蠕動減弱。希望能有用
Ⅲ 如何鑒別良惡性潰瘍
良、惡性潰瘍的鑒別 要點如下:①良性潰瘍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惡性潰瘍外形多不規則。②良性潰瘍底部多平滑,有白苔或黃白苔覆蓋;惡性潰瘍底部可呈結節狀,凹凸不平,表面污穢。②大多數良性潰瘍位於胃腔輪廓以外;惡性潰瘍則與之相反。④良性潰瘍周圍粘膜水腫范圍小,突入胃腔不深,形成邊緣光滑而對稱的充盈范圍大。⑤良性潰瘍的胃粘膜皺壁放射至潰瘍口部;惡性潰瘍沒有放射狀皺壁,或粘膜皺壁中斷。活組織檢查可提高診斷率。
Ⅳ 消化性潰瘍主要有什麼症狀
大部分人應該都患過消化系統疾病,比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潰瘍等,而消化性潰瘍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該病的年發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想要預防消化性潰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還有就是要減少使用高鹽、高溫的食物,避免損傷到胃部黏膜,最後是要避免服用非甾體抗炎葯等會損害黏膜的葯物。
Ⅳ 怎樣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進行鑒別有什麼辦法
從症狀來看,胃潰瘍通常是由於飯後明顯疼痛引起的,在下一次飯前症狀緩解。十二指腸球潰瘍通常是由於空腹明顯疼痛引起的,飯後症狀緩解。如果考慮潰瘍,建議通過胃鏡檢查明確診斷。雖然兩者都是由破壞胃黏膜引起的潰瘍症狀,但仍有一些差異。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差異來區分它們,以便通過對症治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胃潰瘍通常會在飽腹半小時後引起劇烈疼痛,然而,十二指腸潰瘍直到飯後 2-4 小時才會發生。同時,如果十二指腸潰瘍發作,可以通過進食緩解,夜間經常出現疼痛,十二指腸潰瘍 95% 的致病因素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其實很小,而導致胃潰瘍的因素實際上有很多,不僅幽門螺旋的感染,我們自身的情緒,飲食環境等都會導致胃潰瘍。
最後,關於以上怎樣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進行鑒別有什麼辦法的問題,今天就分析到這里。
Ⅵ 怎樣鑒別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同屬消化性潰瘍,因其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統稱消化性潰瘍。但畢竟是兩種獨立的疾病,從臨床表現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有必要加以鑒別。
(1)
發病年齡:一般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中青年,而胃潰瘍則發病年齡較遲,多發於中壯年。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多於胃潰瘍,兩者之比約為 3 ∶1,均以男性居多。
(2)
臨床症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均可出現規律上腹部疼痛。胃潰瘍多在餐後 1/2~ 1小時即可發生疼痛,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進食後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門管潰瘍表現更為明顯,常伴見餐後飽脹不適或惡心嘔吐。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出現在餐後1~ 3小時,下次餐後則疼痛緩解。約半數患者有午夜疼痛。
(3)
體征:胃潰瘍發作時患者在劍突下偏左有固定而局限的壓痛點。十二指腸潰瘍的壓痛點多在劍突下偏右,緩解時無明顯陽性體征。
(4)
胃液分析:胃潰瘍患者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於正常;十二指腸潰瘍則常有胃酸分泌過高。
(5)預後:少數胃潰瘍患者可發生癌變,若有長期慢性胃潰瘍病史,年齡在 45歲以上,症狀頑固而經嚴格的 8周內科治療無效,且大便潛血持續陽性者,應考慮癌變可能,應高度警惕並進一步檢查。十二指腸潰瘍則不會發生癌變。
如不能確診者,可行胃腸飲餐透視或胃鏡檢查,及早明確診斷。
Ⅶ 了解哪些知識,就能判斷自己是不是患了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約佔95%),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占總人口的10%,各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病,青壯年多發,男性多於女性。那麼,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消化性潰瘍?明確地說,要根據臨床症狀、並發症以及實驗室檢查(特別是胃鏡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如何診斷消化性潰瘍?
如果某位患者有以上臨床症狀及並發症,可以考慮做以下檢查。
(1)內鏡檢查:胃鏡檢查是主要的確診方法,考慮到多數胃癌表現為胃潰瘍,慢性胃潰瘍有癌變可能,通常對於胃潰瘍要取活檢,鑒別其良惡性。同時取胃黏膜做Hp(幽門螺桿菌)快速尿素酶檢查或Hp病理學檢查。
(2)上消化道氣鋇雙對比造影:適用於有內鏡檢查禁忌或不接受者。可見到龕影、皺襞集中、十二指腸球變形等潰瘍徵象。
(3)幽門螺桿菌檢測。
總之,胃部是否有消化性潰瘍,還是需要去專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輔助檢查,結合症狀體征,才能診斷,日常生活中注意健康飲食,也是防治消化性潰瘍和各種胃部的關鍵。
Ⅷ 什麼是消化性潰瘍原因是什麼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又稱潰瘍病,本病是僅見於胃腸道與胃液接觸部位的慢性潰瘍,其形成和發展與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關系,所以稱為消化性潰瘍,由於潰瘍主要在胃與十二指腸,故又稱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性多發病、常見病,其年發病率為1.1 9/5~3.3%,患病率為1.7%~4.7%,人群中約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消化性潰瘍病的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可發生於各年齡段,但以20~50歲之間最為常見。消化性潰瘍不會引起死亡,但其並發症(主要為出血、潰瘍病穿孔)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2.5%~8.0%的病死率,其不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給社會、家庭也帶來沉重的經濟、心身負擔。
[症狀](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最主要症狀。
消化性潰瘍的上腹部疼痛可表現為鈍痛、燒灼樣痛、脹痛或劇痛,但也可僅為飢餓樣不適感,隨病變的輕重和個體對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有所差異。消化性潰瘍具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節律性。胃潰瘍上腹部疼痛多於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出現,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腸潰瘍上腹部疼痛約在餐後2~4小時發作,進餐後緩解。疼痛的持續時間大多為1~2小時,少數病人可持續3~4小時。
(2)泛酸泛酸是消化性潰瘍的一般症狀,可有可無,泛酸是因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的,故往往是十二指腸潰瘍的一個症狀。如胃食管返流病常有泛酸症狀,主要是因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減退,再加上胃內張力增加時,胃酸就通過賁門返流至食管,明顯時可直達口腔,患者就有泛酸感。又如食管裂孔疝患者,由於橫膈膜的食管裂孔增大,部分胃組織(往往是胃底)通過擴大的食管裂孔進入縱隔,此時會影響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張力,發生胃食管返流,也可發生泛酸。此外,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於胃輕癱,胃排空緩慢,有時也會出現胃內容物向食管返流,發生泛酸。故泛酸不一定是消化性潰瘍,應進一步分析是否由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性潰瘍病人,也不一定有泛酸,特別是胃潰瘍病人,往往無泛酸症狀。
(3)其他症狀部分消化性潰瘍病人可表現為上腹部隱痛不適,或伴上腹部脹滿、厭食、噯氣、嘔吐、惡心、身體睏倦等症狀,一般多見於胃潰瘍。但是,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部分原因可能與伴隨的慢性胃炎有關。病程較長的患者可因影響進食和消化而出現體重減輕,個別病人可因慢性失血或營養不良導致貧血。
[病因]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較復雜,迄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消化學說消化學說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認為這種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潰瘍病發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稱為「消化性潰瘍」。此即傳統觀念認為的「無酸無瘍」學說。
但是潰瘍病患者並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還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並不一定發生潰瘍。所以消化學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闡明與本病發生有關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
(2)皮層內臟學說臨床上常可見到因精神情緒因素使潰瘍病發生或加重的病例。皮層內臟學說的創始人貝柯夫認為,大腦皮層機能狀態的紊亂是潰瘍病發生過程的主導因素。大腦皮層活動障礙,使皮層與皮層下部的正常關系失調,導致交感神經受抑制,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而形成潰瘍。
(3)創傷學說有人認為胃和十二指腸原發性損傷是潰瘍形成的原因。這些損傷的因素有機械性、溫熱性、化學性的刺激,如食物過硬、過干,或過燙、過熱、過辣,或化學葯物如一些西葯對胃的刺激等,這些刺激使胃黏膜損傷,成為「自體消化」的起點,繼而發展為潰瘍。
這一學說闡述了引起潰瘍病的外因,不足之處是沒有重視內因在潰瘍病發病中的作用。應該說,那些創傷因素,僅僅是外因,只有通過一定的內因才能引起潰瘍病。
(4)炎症學說研究發現,100%的潰瘍同時見到胃或十二指腸黏膜的炎性病變,而且這種病變發生在潰瘍形成之前。因此有學者認為,胃炎是形成潰瘍的第一階段,繼之才會發生典型的潰瘍。
(5)感染學說自從1983年人們重新認識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後,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理起了一個根本性變化。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可見消化性潰瘍應被認為是一種傳染病,在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後,消化性潰瘍可能得到根治。
(6)植物神經不平衡學說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潰瘍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這一學說根本的缺點是對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估計不足,僅孤立地強調從植物神經系統對本病的作用,脫離了高級神經活動的影響,顯然是片面的。
總而言之,潰瘍病的發病原因並非一種,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潰瘍是否形成,則取決於促成潰瘍的因素和抵抗潰瘍的因素相互斗爭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每個病人具體的致病因素均有個體差異,有的胃酸分泌過高,有的有明顯的遺傳因素,有的則與膽汁返流或神經因素有關,也有的因服用葯物所致。
[檢查]消化性潰瘍患者需要檢查以下幾個方面:
(1)上消化道鋇劑造影該項檢查是診斷潰瘍病的重要方法,絕大多數的潰瘍病通過這項檢查都可以得到確診。鋇劑造影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形成的凹陷,被咽下的鋇劑填充,這個填充部位叫龕影,只要發現了龕影,就說明有潰瘍存在。檢查中,不僅可以確定潰瘍病的存在,還可以顯示潰瘍的部位、大小、有無合並症等。
但是當潰瘍病合並出血時,醫生就不會採用鋇劑造影檢查了。
(2)胃鏡檢查胃鏡不僅可以觀察到某些鋇劑造影不能顯現的表淺的或扁平的潰瘍,還能了解當時的潰瘍是處於活動期(用字母「A」表示),還是癒合期(用字母「H」表示)或瘢痕期(用字母「S」表示),並能在直視下採取標本做病理檢查。這對於潰瘍病的診斷,特別是良性或惡性潰瘍的鑒別有很大意義。
(3)胃液分析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胃酸分泌多增高;胃潰瘍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於正常,如果胃潰瘍病人高峰排酸明顯降低,則胃潰瘍有癌變的可能。所以,胃液分析對於了解胃潰瘍癌變有一定意義。
(4)幽門螺桿菌檢測每一位消化性潰瘍患者都應該做此項檢查。
[治療](1)消化性潰瘍患者應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識、發病誘因及規律,增強對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建立規律的生活制度,避免發病與復發誘因。大多數輕症患者可在門診治療,發作或活動期及症狀較重或有並發症需休息或住院治療。
(2)飲食有規律。進食忌太快,避免過飽過飢,避免粗糙、過冷過熱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香料、濃茶、咖啡等。急性活動期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給流質或軟食,進食次數不必過多,一般患者及症狀緩解後可從軟食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3)戒煙、戒酒。飲酒能促進胃酸分泌和破壞胃黏膜屏障,對潰瘍不利。吸煙能延遲潰瘍的癒合。煙葉中所含尼古丁能降低幽門括約肌張力,促進膽汁返流的作用,長期吸煙還能加強迷走神經張力,促進胃酸分泌。
(4)中醫治療。中醫治療可分為中成葯治法和中醫外治法。中成葯治法可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中醫外治法包括足浴療法、熱熨療法、穴敷療法、按摩療法、敷足療法等。
(5)殲滅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持續存在是胃潰瘍復發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病人首先應查清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有,必須加以根除。由於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治療方案有多種,適用於不同的病人,所以不宜自行服葯,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正規治療。
(6)必須維持治療。現在「無酸無潰瘍」的觀點仍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指導思想。經胃鏡檢查,確診為不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在進行正規抗潰瘍病治療4~8星期後,宜轉入一段時間的維持治療,適當提高胃內pH值,這是預防復發的最重要方法。維護治療的用葯劑量是正規治療劑量的一半,例如,對處於潰瘍活動期的患者,可先用H2受體拮抗劑治療。維持治療的時間短則6~12個月,長則5~6年,甚至更長。目前,多數醫生採取短期維持治療。也有人認為,更為經濟、方便的形式是間歇維持治療,即在正規抗潰瘍病治療4~8星期後,潰瘍癒合後停葯,出現復發時再自行服葯治療4~8星期。根據筆者的經驗,消化性潰瘍剛剛癒合後即採用間歇維持治療的病人,復發率較高。由於消化性潰瘍經常復發,不僅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且有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潰瘍多次復發而導致潰瘍惡變,得不償失。因此,消化性潰瘍病人在潰瘍癒合後宜採用短期維持治療,而在此後則建議採用間歇維持治療,即出現症狀時自行服葯4~8星期,症狀消失後停葯。消化性潰瘍是多發病、慢性病,易反復發作,因而治癒消化性潰瘍需要一個較為艱難持久的歷程,患者除了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積極治療外,還應做好自我保健。
(7)在護理方面,如胃痛持續不已、疼痛較劇烈者,應卧床休息,緩解後方可下床活動。出現大量黑便或吐血、便血者,應及時住院治療,以防不測。治療虛寒性胃疼的內服湯葯宜溫服,並應在疼痛發作前服葯,郁熱或虛熱性胃痛,內服湯葯則宜稍涼服用,如伴嘔吐者,可將湯葯改作多次分服。
[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病與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有著重要關聯,要預防它的發生,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糾正和改變自己不良的嗜好如酗酒、嗜煙、濫用葯物等。如果我們能夠堅持正確的生活方式,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注意科學合理安排飲食,避免精神緊張,那麼自己的健康就有了相當的保障。
(2)生活有規律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要有一定規律,不可過分疲勞,勞累過度不但會影響食物的消化,還會妨礙潰瘍的癒合。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潰瘍病發作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關系,潰瘍病人一定要注意氣候的變化,根據節氣冷暖,及時添減衣被。
(3)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快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對潰瘍影響很大。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過分憂慮對大腦皮層產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腦下中樞的調節作用減弱或喪失,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和潰瘍的癒合。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是治癒消化性潰瘍的關鍵。
(4)飲食有規律保證營養的供給,避免刺激性食物,供給適量的脂肪及膳食纖維。在潰瘍病急性活動期飲食溫度要適宜,勿過燙過冷,以防刺激潰瘍面。
Ⅸ 鑒別該潰瘍是良性潰瘍還是惡性潰瘍的主要根據
良、惡性潰瘍的鑒別要點如下:①良性潰瘍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惡性潰瘍外形多不規則。②良性潰瘍底部多平滑,有白苔或黃白苔覆蓋;惡性潰瘍底部可呈結節狀,凹凸不平,表面污穢。②大多數良性潰瘍位於胃腔輪廓以外;惡性潰瘍則與之相反。④良性潰瘍周圍粘膜水腫范圍小,突入胃腔不深,形成邊緣光滑而對稱的充盈范圍大。⑤良性潰瘍的胃粘膜皺壁放射至潰瘍口部;惡性潰瘍沒有放射狀皺壁,或粘膜皺壁中斷。活組織檢查可提高診斷率。
Ⅹ 消化性潰瘍如何診斷和治療
1.診斷依據根據慢性病程,周期性、節律性反復發作的慢性上腹疼痛,進食或服用鹼性葯物可獲得緩解,可初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確診有賴於X線鋇餐檢查和(或)胃鏡檢查。
2.鑒別診斷
(1)胃癌:早期酷似胃潰瘍易造成誤診,晚期出現上腹部包塊、消瘦、貧血、大便隱血持續陽性不難鑒別,胃鏡檢查可以幫助診斷。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上腹疼痛無規律性,可通過X線和胃鏡檢查進行鑒別。
(3)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疼痛無節律性,伴放射痛,反復發作多與進食脂肪類食物有關,應用鹼性葯物不能緩解,墨菲征陽性,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治療原則主要採取內科治療,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避免並發症發生、防止復發。對症治療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制止胃酸刺激潰瘍面。可採取綜合性措施,對不同患者應予針對性的適當處理。
1.根除幽門螺桿茵的治療對Hp感染引起的GU、DU,根除Hp不但可促進潰瘍癒合,而且可預防潰瘍病復發,從而徹底治癒潰瘍。目前推薦以PPI或膠體鉍為基礎加上兩種抗生素的三聯治療方案(表6~1)。
表6-1根除幽門螺桿菌的三聯治療方案
質子泵抑制葯或膠體鉍〖〗抗 菌 葯 物
PPI常規劑量的倍量〖〗克拉黴素500~1 000mg/d
(如奧美拉唑40mg/d)〖〗阿莫西林2 000mg/d
枸櫞酸鉍鉀(膠體次枸櫞酸鉍)480mg/d〖〗甲硝唑800mg/d
(任選一種)〖〗(選擇兩種)
上述劑量分2次服,療程7d
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結束後的抗潰瘍治療,是繼續給予該根除方案中所含抗潰瘍葯物常規劑量完成1個療程,如DU患者總療程為PPI2~4周,膠體鉍4~6周;GU患者總療程為PPI4~6周,膠體鉍6~8周。
判斷幽門螺桿菌是否根除必須在停葯後3周進行,難治性潰瘍或有並發症的DU,應明確幽門螺桿菌是否根除。
2.葯物治療
(1)對症治療:如腹脹可用促動力葯如多潘立酮;腹痛可以用抗膽鹼能葯如顛茄、山莨菪鹼等葯物。
(2)降低胃酸的葯物:中和胃酸的葯物如氫氧化鋁、氧化鎂、復方胃舒平、樂得胃等。抑制胃酸的葯物主要有:
①Hz受體拮抗葯:西咪替丁800mg每晚1次;雷尼替丁150mg,3/d。
②質子泵抑制葯:常用奧美拉唑20mg,1/d;蘭索拉唑30mg,1/d。
(3)保護胃黏膜葯物:硫糖鋁1g,3~4/d;枸櫞酸鉍鉀120mg,4/d。也可選擇米索前列醇。
3.手術治療無並發症的消化性潰瘍絕大多數不需要手術。手術治療適應證為:大量出血經內科緊急處理無效者、急性穿孔、器質性幽門梗阻、胃潰瘍疑有癌變、內科治療無療效的頑固性潰瘍。
4.並發症治療最能提示消化性潰瘍已經發生了並發症的臨床表現是疼痛的節律性發生了改變。潰瘍並發出血的內科治療,詳見本章「上消化道出血」;而一但出現板樣腹、壓痛、反跳痛則提示有潰瘍穿孔的可能。潰瘍穿孔,若系小穿孔,且發生在空腹時,就診時間早、症狀輕而無腹膜炎者,可在嚴密觀察下採用禁食、留置胃管減壓、輸液、應用抗生素防止或控制感染等非手術治療;幽門梗阻如屬於功能性者,可採用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持續胃管減壓及晚餐後行胃灌洗,口服或注射西眯替丁(甲氰咪胍)等制酸劑;良性潰瘍惡變,一經確診,應按惡性腫瘤處理,手術切除是目前惟一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
5.中醫治療可參照「胃脘痛」血證治療。
【預防】保持規律生活,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少吃多餐,忌煙酒及辛辣過鹹食物及濃茶咖啡等飲料,保持樂觀情緒,工作勞逸結合,避免高度緊張。慎用對胃有刺激的葯物。有症狀及時服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