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這個問題比較偏哈,我在一家專門做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機構網站上找到了這個名詞解釋,看能不能幫到你。這家機構叫天鑒檢測,查了下,是國內這個領域較為知名的,權威性較高的機構。
用人單位在生產和工作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對工人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因素,為了保護工人,防止產生職業病,我國制定了《職業病防治法》,並且安監總局也制定了《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從法律條文上明確規定有危害因素的企業必須由具備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檢測與評價,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
哪些單位必須做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
必須做的有很多,下面就列舉一二。
1.粉塵類:
煤塵、石棉塵、滑石塵、水泥塵、陶瓷塵、鋁塵、電焊煙塵、鑄造粉塵等各種粉塵;
2.物理因素:
高溫、異常氣壓、振動、微波、噪音、高頻等物理因素;
3.化學物質類;
4.生物因素。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的種類?
許多生產企業主一時還分不清檢測與評價的區別,不知道這裡面還分為幾種類型。目前主要有三類四項。一大類是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分為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現狀評價三項。一大類是日常檢測與評價。這幾項都是分別做的,不可混同。
評價機構需要具備什麼資質?
必須具備省衛生廳頒發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證書,證書的服務項目根據上面分的種類有三項,其中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又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三種。甲級可在全國范圍內為用人單位做檢測評價,乙級可在所在省范圍內開展工作,而丙級只能在所在地市級范圍內工作。天鑒檢測是目前少數獲得三項資質的機構之一。
⑵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就是在科學的職業衛生理論指導下,採用科學的方法分辨、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發生的途徑及其變化的規律,予以准確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來,並用合乎邏輯的理論予以解釋。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分類,通常可按其來源劃分,也可參照衛生部頒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 一是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分為3大類:①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學因素主要有生產性毒物(如金屬與類金屬、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石棉塵等)。物理因素主要有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高低氣壓等)、雜訊與振動、電離輻射(如X射線、γ射線等)、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真菌、寄生蟲等。②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③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熱季節受到長時間的太陽輻射導致中暑等;以及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採光照明不足,通風不良,有毒與無毒、高毒與低毒作業安排在同一車間內等;還有作業環境空氣污染等。 二是按照2006年衛生部令第49號頒布施行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劃分。該辦法規定,可能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因素包括下列內容:①《高毒物品目錄》所列化學因素;②石棉纖維粉塵、含游離二氧化硅10%以上粉塵;③放射性因素:核設施、輻照加工設備、加速器、放射治療裝置、工業探傷機、油田測井裝置、甲級開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場所和放射性物質貯存庫等裝置或場所;④衛生部規定的其他應列入嚴重職業病危害因素范圍的。該辦法還規定,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項目是指存在或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所列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項目。 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劃分,可分為以下10大類:①粉塵類。包括矽塵、煤塵、石棉塵、滑石塵、水泥塵、鋁塵、電焊煙塵、鑄造粉塵和其他粉塵等。②放射性物質類。包括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放射性物質與其他放射性損傷等。③化學物質類。包括鉛、汞、錳、鎘、釩、磷、砷、砷化氫、氯氣、二氧化硫、光氣、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醯胺等。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溫、高氣壓、低氣壓、局部振動等。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布氏桿菌等。⑥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電光性皮炎、痤瘡、潰瘍、化學性皮膚灼傷和其他職業性皮膚病等的危害因素。⑦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化學性眼部灼傷、電光性眼炎、職業性白內障等的危害因素。⑧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導致雜訊聾、鉻鼻病、牙酸蝕病等的危害因素。⑨導致職業性腫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聯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爐煙氣和鉻酸鹽等。⑩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鋅、二異氰酸甲苯酯、棉塵和不良作業條件等。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對照經驗法與檢測檢驗法等。對照經驗法由評價人員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和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對照職業衛生有關法律、法規、標准等,藉助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對擬評價項目中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檢測檢驗法由評價人員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通過現場檢測和實驗室分析,對評價項目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以及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的防護效果進行評定。
⑶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因素辨識的主要依據
職業病危害因素辨識的主要依據,就是在科學的職業衛生理論指導下,採用科學的方法分辨、識別、分析、預測建設項目與工作場所中職業病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發生的途徑及其變化的規律,予以准確描述,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來,並用合乎邏輯的理論予以解釋。
職業病危害,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職業病危害因素可以分為很多種,這些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第5號令《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管理規定》第二十條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用人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職業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⑷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方法有哪些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主要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工程分析法,通過分析工藝流程、原輔材料,結合自己的經驗,判斷哪些可能會出現哪些職業病危害因素。第二個是類比法,通過對相同或者相似企業開展職業衛生調查和檢測,看看擬檢測的企業可能存在哪些職業病危害因素。事實上,在實際工作中,這兩個方法一般都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
⑸ 職業病危害因素如何進行檢測
(制度)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制度,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工作。(監測人員)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人員應接受相應的專業技術培確保能夠勝任日常監測工作。(儀器設備)用人單位應根據其作業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情況,特別是存在高危粉塵、高毒物質的,應通過購買監測技術服務、或配備相應的檢測儀器(含直讀式儀器),或安設實時監測設備等方式,組織開展周期性監測。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儀器、設備應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和更新,確保其性能可靠,能夠正常使用。工作場所存在爆炸風險的,用人單位日常監測儀器、設備應滿足防爆要求。(有關要求)用人單位每月至少應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一次監測(實時監測職業病危害因素除外)。工作場所勞動者人數較多、化學有害因素濃度或物理危害因素強度較高的,用人單位應加大監測頻次,確保能夠及時發現並處置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用人單位應參照《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要求,制定日常監測工作方案,明確監測地點、監測崗位、監測時段等。
⑹ 丙烷在職業危害因素有檢測限值和采樣方法么
有。
每一種危害因素都有相應的采樣檢測標准。
檢測的規定,國家安監總局制定了一個規章,但是各省的實施細則還沒有配套完善,具體要求,請按照當地安監部門的規定辦理。
⑺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有哪些程序
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程序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工作程序。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和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監測時,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工作的重點是現場調查。而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時,重點則是根據項目的設計資料(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提供的工程設想,進行資料調研和類比調查工作。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主要包括收集資料、現場調查、工程分析、危害篩選等過程。1 收集資料主要收集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① 建設項目概況;② 生產過程使用的原料、輔料、中間產物、產品及副產品情況;③ 生產工藝情況;④ 生產設備情況;⑤ 所用化學品的理化特性與毒性指標;⑥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⑦ 建設項目安全評價報告;⑧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2 現場調查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① 原料、輔料等加料口位置及其密封情況;② 毒性大、常溫下揮發性強、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崗位(物品)的管理;③ 防塵、防毒、防雜訊等衛生防護設施和管理措施運行情況;④ 維修或搶修等特殊過程中職業病危害情況;⑤ 職業病危害因素影響范圍與作業人員接觸的關系;⑥ 應急救援預案落實與演練情況。3 工程分析工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 建設項目總平面布置;② 生產過程使用的原輔材料、中間產物、產品、副產品名稱與用量或產量,有害雜質含量等;③ 主要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及其布局,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交叉污染情況;④ 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落實情況。4 危害篩選在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後,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篩選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作為現場采樣監測、進一步定量識別的依據:① 有害因素對人體危害性大、毒性高;② 現場濃度(強度)較高、出現機會多;③ 作業人員接觸人數多、機會多;④ 有國家職業接觸限值標准;⑤ 有采樣職業衛生檢測國家標准。對於一些通過現場調查、工程分析等還不能全面定性識別的建設項目,應採用氣相色譜 質譜分析儀等先進設備進行實測,以免遺漏重要職業病危害因素。(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工作包括資料調研、類比調查、工程分析、主要危害因素預測等過程。1 資料調研主要包括:① 全面研讀建設項目設計資料(建設項目可研報告、初步設計等);② 重點排查擬建項目生產過程使用的原輔材料、中間產物、產品及副產品情況;③ 主要生產設備及工藝選擇情況;④ 擬用化學品的理化特性與毒性指標。2 類比調查為正確識別擬建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可選擇與擬建項目或評價單元相同的生產裝置進行類比調查。通過類比對象現場調查,了解擬建項目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強度。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① 類比對象與擬建項目在原料、工藝、設備、防護等方面存在的異同點;② 生產過程使用的原輔材料、中間產物、產品、副產品名稱及其用量或產量,有害雜質含量;③ 職業病危害因素影響范圍與作業人員接觸的情況;④ 維修或搶修等特殊過程中職業病危害情況;⑤ 應急救援預案,主要生產設備及職業衛生防護情況;⑥ 類比對象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與控制效果評價報告;⑦ 類比對象建設項目安全評價報告;⑧ 類比對象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⑨ 類比對象歷年勞動者健康監護結果,以及勞動者對現場有害因素的感受等; 瑏瑠類比對象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情況。在職業病危害預評價中並非每個建設項目都能找到有說服力的類比對象。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採取分評價單元類比的方法,以評價單元為單位分別找出類比對象。如果仍找不到類比對象,可以採取工程分析法、經驗法等其他方法來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3 工程分析通過對擬建項目的工程分析,推測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在找不到類比對象或類比對象不盡相同時,往往利用工程分析來識別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8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識別:① 所選原輔材料及其所含有毒雜質的名稱、含量;② 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名稱及轉化情況;③ 產品和副產品及其所含有毒雜質的名稱與含量;④ 作業崗位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交叉污染情況;⑤ 所選設備運行時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情況。4 主要危害因素預測在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建設項目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後,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篩選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作為危害預測、進一步定量識別的依據:① 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對人體危害性大、毒性高;② 現場濃度(強度)可能較高、出現機會多;③ 預計勞動者接觸機會多;④ 國家職業接觸限值標准和采樣檢測國家標准。(三)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與評價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與評價是工業企業的一項常規職業衛生工作。開展工作的首要問題就是對監測或評價對象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其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收集資料、現場調查、工程分析、危害篩選等過程。具體內容可參見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工作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但對下列問題應給予關註:① 認真查閱評價對象以往所做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或定期評價資料,從中獲得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一手資料;② 重點關注生產工藝、原輔材料、產品產量、衛生防護設施是否有改變,並分析其改變對評價對象職業病危害因素可能導致的影響;③ 查閱工作人員健康監護資料,詢問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後的自我感覺,從中發現可能遺漏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新線索。
⑻ 如何進行職業危害監測
(1)工作場所職業危害日常監測。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系統處於正常運行狀態。
及時了解、掌握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盡早發現職業病危害,及時採取防護措施,消除或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是職業病二級預防中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日常監測,用人單位才能及時了解、掌握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是用人單位自身職業病防治管理義務之一,用人單位應當依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規范,根據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類別,確定日常監測點、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監測頻率(次),建立監測系統,建立監測儀器設備使用管理制度和監測結果統計公布報告制度等,設立專人負責監測的實施和管理,對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動態觀察,及時發現、處理職業病危害隱患。用人單位應當切實落實有關監測管理制度,確保監測系統時刻處於正常運行狀態。
(2)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定期監測。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用人單位應該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檢測、評價結果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定期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並向勞動者公布。
之所以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其目的是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全面的檢測,在對檢測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危害程度(濃度或強度)、防護措施及其效果進行評價,確定危害類別,為工作場所分類管理、職業病危害治理、職業病診斷鑒定和衛生行政部門執法提供依據。
必須由取得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負責定期檢測,評價工作,其檢測、評價結論應當保證客觀、公正。檢測、評價結果必須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並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和向勞動者公布。
(3)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務必停止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檢測、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消除或減少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保護勞動者健康。因此,發現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採取相應治理措施,仍然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的,必須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後,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業。
⑼ 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應怎麼做
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
1.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制度,指定專門人員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工作。
2.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人員應接受相應的專業技術培訓,確保能夠勝任日常監測工作。
3.用人單位應根據其作業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情況,特別是存在高危粉塵、高毒物質的,應通過購買監測技術服務、或配備相應的防護用品www.dehsm.com,檢測儀器(含直讀式儀器),或安設實時監測設備等方式,組織開展周期性監測。
4.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儀器、設備應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和更新,確保其性能可靠,能夠正常使用。工作場所存在爆炸風險的,用人單位日常監測儀器、設備應滿足防爆要求。
5.用人單位每月至少應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一次監測(實時監測職業病危害因素除外)。工作場所勞動者人數較多、化學有害因素濃度或物理危害因素強度較高的,用人單位應加大監測頻次,確保能夠及時發現並處置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
6.用人單位應參照《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GBZ159)要求,制定日常監測工作方案,明確監測地點、監測崗位、監測時段等具體內容。
7.監測結果判定參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GBZ2.1)和《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物理因素》(GBZ2.2)。
8.用人單位應將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結果及時報告主要負責人簽字。發現強度或濃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接觸限值標準的,主要負責人應立即組織採取相應的治理措施,指定相關部門或責任人負責落實。
涉及高毒作業超標場所,應立即停止相關作業,撤離有關人員,經整改符合要求後,方可恢復作業。對超標情況的處理,應有明確的處理記錄並存入用人單位職業衛生檔案備查。
⑽ 什麼是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是指通過對職業活動中存在或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檢測,並結合現場職業衛生學調查資料,對工作場所衛生防護設施情況、個體防護用品使用情況、勞動者作業情況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情況等進行的綜合評價。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類別包括以下三類:
1. 評價檢測
適用於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等,為職業病危害源頭控制提供依據。
2. 定期檢測
適用於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檢測,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現狀,為職業病危害評價和治理提供依據。
3. 事故性檢測
適用於對工作場所發生職業危害事故時,進行的緊急采樣監測,掌握意外事故發生的規律,為制定預防和控制事故的發生提供科學依據。
用人單位應把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結果應存入職業衛生檔案,並將工作場所存在職業病目錄所列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時向所在地職業衛生監督部門申報危害項目。檢測與評價結果應及時向勞動者公示,公示內容包括檢測地點、檢測日期、檢測項目、檢測結果、職業接觸限值、評價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