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玩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很多人都喜歡收藏古董瓷器,然而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瓷製作了大量復製品或偽品,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買到贗品。了解並能應用基本的古董瓷器鑒定方法就變的尤其重要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古董瓷器都有什麼鑒定方法吧!
古董瓷器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1、看古董瓷器的釉質:不同時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例如老瓷器所謂的寶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里含油,新瓷器的則是光澤直白,沒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油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2、看古董瓷器的款識:款識表明一件瓷器的時代、製作者、窯口等,也是鑒定古瓷器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為主,如果用放大鏡照一下,發現多是深厚下沉,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道光以後的款字泛青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窯的瓷器,然而字體、筆法與乾隆時不同,基本可以判斷為贗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依據。
3、看古董瓷器的注漿工藝:如果一件款式為清康熙年制的,採用的是注漿工藝,那麼就可以確定是仿造品。因為注漿工藝是到了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製作工藝。
4、看古董瓷器的紋飾:瓷器上的紋飾都刻印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少則三、四層,多則七、八層,層次多布局密,這些不同的特徵,都為我們判斷瓷器年代提供寶貴線索。
5、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藝:瓷器成型工藝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例如,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時,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脫坯脫出來的,而不是手拉坯。它們的區別就是拉坯薄厚較均勻,脫坯摸上去則會高高低低,不很均勻;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以上是古董瓷器常用的鑒別方法,它對學識、經驗都有較高的要求,盡管藉助專家經驗來對一個瓷器做鑒定師目前主流的做法,然而隨著高科技工具在瓷器鑒定不斷嶄露頭角,諸如熱釋光鑒定、碳14等在鑒別瓷器的公信力也越來越被玩家接受與青睞。拓展:古董瓷器鑒別更多方法
『貳』 磁州窯的磁州窯鑒別
磁州窯是一個范圍比較大的指稱,涉及南北許多窯口。狹義的磁州窯瓷器(以峰峰彭城鎮和磁縣觀台鎮為中心的諸多老窯址)的鑒別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宋金時期磁州窯瓷器的瓷胎練泥還不夠精細,較為粗糙,加之當地土質不像高嶺土那樣純白,因此,比較講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層稍加提純細練的化妝土,然後在化妝土上進行作畫或書法。
由於加了一層化妝土,其在燒制過程中因膨脹系數不同會導致化妝土外的釉層的表面產生裂隙。經過近千年的潮濕、乾燥的變化或者運輸使用過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會出現脫釉的現象。
因此,通過脫釉以及脫釉後裸露的化妝土層的新舊來判斷一件磁州窯瓷器的新舊應該是比較准確。應該說,真正宋金時期的磁州窯瓷器(尤指那些經過精心燒制的精品),脫釉是很正常的,不脫釉反倒奇怪。 相對於宋代五大官窯,磁州窯瓷器因為大多是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產量很大,且流傳到今天的數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來講,畢竟也經過了近千年的世事變遷,尤其是十年動盪,極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於多到到處都有磁州窯老器。因此,發現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脫釉的宋金磁州窯瓷器時要特別注意。
『叄』 請問吉州窯 磁州窯 還有耀州窯的瓷器有什麼特徵 怎麼區分
吉州窯以黑釉居多,磁州窯白地黑花,耀州窯青釉刻花。
『肆』 如何通過氣泡來鑒定老新瓷器
在收藏中,鑒定瓷器真假,看瓷器氣泡也是鑒定瓷器年代、窯口的方法之一。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哪些瓷器肯定有氣泡,哪些瓷器肯定沒有氣泡。
1)有氣泡的瓷器
青花瓷、釉里紅、青瓷、鬥彩、唐三彩、等等,一句話,凡是釉下彩瓷器,都是有氣泡的。
2)絕對沒有氣泡的瓷器
高古陶、粉彩瓷、五彩瓷、法郎彩、一句話,凡是釉上彩瓷器,都是沒有氣泡的。
3)凡是電驢燒的瓷器,應該沒有氣泡
如果是應該有氣泡的瓷器而沒有氣泡,肯定是現代電驢燒的瓷器。瓷器氣泡,與瓷器窯口有很大關系,什麼樣的窯口瓷器,就是什麼樣的氣泡。
拓展資料:
「氣泡鑒定法」。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變來的。
在燒制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
當釉層薄時,氣泡沖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鑒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具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布法等。這些工藝特點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這是一種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干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因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濕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鑒定古瓷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鑒定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時期,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貌似神離,距離甚遠。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級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
盡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鑒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盡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沒法挖掘出來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總的來講,鑒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濕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沖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里紅的鑒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惟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伍』 怎麼辨別瓷器是哪個朝代的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
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5)宋代磁州窯白釉瓷盤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陸』 怎樣辨別新老瓷器(胎質老化鑒定方法)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新老瓷器鑒定方法:
1、胎質釉色看仔細
商周時代胎質情況:
鑒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細看胎釉,從胎質、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如果我們發現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徵,則其基本屬原始青瓷。
2、紋飾用心去辨析
鑒定古瓷,除了看胎質和釉色外,紋飾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鑒定時千萬不能忽視。
我國古代瓷器的紋飾繁多,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本身有其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因此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真武大帝、書寫迴文、仙人朝聖等圖案。
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於是這個時期的瓷器圖案,在「尚武」方面,有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開始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
新老瓷的區別的本質是: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鑒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
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凈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游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一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
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准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鑒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6)宋代磁州窯白釉瓷盤的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瓷器鑒別方法:
1、器形觀察
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
古代的形狀是比較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
2、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
3、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行家說:如何有重點地鑒別古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瓷器的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