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樊登講如何用好的方法學習

樊登講如何用好的方法學習

發布時間:2022-04-12 06:10:54

A. 學習該怎麼學張泉靈、樊登、凱叔、張熙、方亭的這場直播該如何總結

此次精銳在線產品升級發布會,方亭誠邀樊登、張熙、凱叔、張泉靈等教育大咖擔任直播嘉賓,共同消除孩子的學習「陰霾」,掀起科學的「育兒潮」。眾所周知,樊登不僅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還是優秀的教育實踐者;精銳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張熙,曾根據中國教育現狀和孩子特點,創新性地提出「學習力」養成法;創辦「凱叔講故事」的凱叔則是兒童教育行業的風雲人物;此外,「少年得到」董事長張泉靈還為孩子提供系統的知識服務。每位嘉賓都是教育界的翹楚,對孩子的學習教育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妙招。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張熙認為,一部分人是因為智商高而成為了學霸,但是更多學霸是因為自律:良好的生活、學習方法才成為學霸的。在樊登看來,學霸能分成好多類型,他認可的學霸是學習技能優秀,同時又能融入社會的人。他舉例,一個學習好的人,不是說能把所有的題目做出來就可以了,還要能當一個「小老師」,把自己
學到的東西表達出來,學會「說」是很重要的。「凱叔講故事APP」的創始人凱叔認為所有的成長,底層都應該是快樂。「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原本大家都認為教育是逆人性的,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家會發現教育越來越順應人性。張泉靈則提倡了三句問候孩子的話:「你今天的課程有什麼目標」、「你學到了什麼學習方法」、「有什麼例子嗎?」。

總之,快樂學習是現代教育的目標之一。東方衛視大型家庭教育類節目《教導有方》的製作人、主持人方亭,同樣也擔任了本次直播的主持工作。對教育有著敏銳力和探索精神的她攜手四大教育界大咖:樊登、張熙、凱叔、張泉靈,強勢打造在線產品升級發布會,用最新潮的學霸節活動探索學霸的養成秘籍,幫助孩子應對學習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進而獲得有效的學習力,帶動了諸多學生的線上學習熱情。

B. 樊登閱讀里的創新運用怎麼提高

1.南通閱讀里的創新運用可以提高,要用對的方法,你可以觀察周圍的環境,找適當人群,在裡面去實驗。
2.或者你花錢去創造這樣的環境,然後你再進入這種環境去觀察去了解,去運用。

C. 樊登讀書是怎麼個讀書法一字一字讀嗎

樊登讀書是讀書,並不是念書,更准確的說是解讀書籍,講書人會以音頻、視頻、文本等各種形式讓用戶讀到一本書的重要內容,而且因為加入了講書人自身的解讀,內容會更加容易被聽懂,相當於有人將那些難嚼的知識點全都理解透了,再以更容易聽懂的方式再講解給你聽。
而且除了書籍本身的解讀之外,講書人還會憑借自己知識的積累延伸出一些書籍相關的背景和故事的講解,聽完一本書的過程更像是聽了幾個輕松有趣小故事,不會覺得枯燥,但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還能學到一些知識,我覺得這種讀書方式很值得嘗試,還可以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聽到喜歡的書也可以買回來自己讀,這樣的話會有更大的提升。

D. 樊登讀書會中樊登主要講哪方面的書

鏈接:https://pan..com/s/1IHExD-oL3rEYE9Nrl9XXkw

提取碼:31aj

樊登帶你把書讀薄,一次學透終身受用的經典暢銷書。台灣奧美曾經有一句廣告詞,扎中了無數人的恐懼: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一小時,就是我的一生。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仰慕那些知識淵博的人?他們的智慧就像鏡子,照出我精神的貧乏。龐大的知識內存讓他們從一顆雞蛋說到生物進化論,從八卦熱點聊到社會趨勢,而我眼裡只剩下嚮往;他們心有所寄,志有所託,不再孤獨。書就像快樂的源泉,讓煩躁的生活,有了寧靜的港灣。

課程目錄:

生活中的任何苦難,都有一本書在等著你

汲取查理芒格的人生智慧掌握成功的必備要素

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

掌握快速習得一門技能的底層邏輯與方法

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的「內外修煉」

......

E. 怎麼長時間高效率的學習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我覺得應該分成兩部分。

長期 + 高效

客觀上講,長時間是比較容易的,很多人也都是在這方面下工夫,但是高效卻難。小學時課本上學《愚公移山》,我是真不能理解的,在我看來,愚公所作所為,既無意義,也無價值,當然,這可能跟他們那時候也沒什麼娛樂消遣有關系。換到現在,愚公絕對是長時間工作的典範,但是高不高效呢,太低效了,真正高效的是後來幫他移開了山的大BOSS,因為他真正掌握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F. 樊登教育孩子方法

摘要 您好,樊登老師閱讀過大量育兒書籍,並且每天都在學習,您可以看看樊登成就孩子12堂優秀父母養成大課,這裡面會有詳細的教學,對家長教育孩子有很大作用,是樊登老師用心拆解的精華,建議好好學習一下。

G. 如何做到高效率學習

經驗一: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鍾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鍾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經驗二:

學習效率這東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談起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學習極其用功,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十分著急的,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里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麼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麼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經歷來看,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我的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裡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我們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我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課,就是說,連續四十多分鍾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並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
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評:夏宇同學對於聽課和做題的建議,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經驗三: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調用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松,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松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經驗四: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評:學習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習之外的其他因素,這是因為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諸多因素與學習效率密切相關。

【總結】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對人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提高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注意"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H. "樊登讀書會怎麼樣 ( 樊登讀書會怎麼樣最近在找一些圖書平台,請指教 )"

「樊登讀書會」現在幾乎由樊登老師一個人選書、說書。經過一年多的收聽,我認為受益是非常大的。

第一,樊登老師講的書都很實用,要麼告訴你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要麼幫助你開闊視野拓展眼界,要麼讓你感受人文藝術的美妙。只要聽,就有收獲。

第二,案例豐富。樊登老師講書,從這種形式來說,本身不佔優勢,因為無法與聽眾互動。但是樊登老師能夠在講每一本書的過程中,都引用和我們的工作、生活相關的各種案例,不僅讓大家很有帶入感,容易引起共鳴,而且還讓大家能夠跟著樊登老師一起,舉一反三的在頭腦中運用書中的知識點。

第三,樊登讀書會能夠把書中的精髓挖掘出來給到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那麼對於聽書的人來說,也省去了他自己看書並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這個時間。你聽到樊登老師講的每一本書,都已經是這本書中的精華解讀了。

然後有很多樊登線下沙龍活動,我也參加過很多家沙龍,北京唯一一家樊登讀書會旗艦店,我經常去,導師非常親切,在她的引導下,就算你第一次去參加,也不會感覺到陌生尷尬。會讓你很快融入進去,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學習,是非常好的體驗。地址在北京市朝陽區太平庄176號麒麟空間(地鐵青年路/高碑店附近)。

I. 正確的學習方法比天賦更重要,對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書中筆記做得越全越密、越善於使用顏色畫記號的人,平時拿著錯題庫一道道鑽研的人,理應既高效成績又好。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接下來,和筆記君一起跟隨樊登老師的步伐,一探究竟吧~
一、誤打誤撞的正確學習方法
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被班上的女生「圍攻」,原因是她們說我都沒有努力過,憑什麼學習成績那麼好。
我記得很清楚,有個女生在畢業紀念冊上給我的留言是「不要浪費了上天給你的天賦」。
這個女同學的每本書都記滿了筆記,還用各種顏色的熒光筆畫滿了重點。
我其實一直都很崇拜能夠熟練使用多種顏色畫記號的人,實在不知道有什麼規律可循。而我就很汗顏了,每學期結束時,書本比臉還干凈,最多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地方打個勾。
高三畢業時,全套「新書」可以留作紀念。
我從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天賦,因為學習真的不容易。
但我特別愛考試,沒有測驗的時候,我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
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
這樣一來,上考場的時候就不會遇到特別意外的題目了。
我忘記了這個方法是我自己發明的,還是我爸爸教給我的,總之有效。直到今天,我講每一本書也只是看一遍,半個月後要准備講的時候再拿出一張白紙……
以前不知道這樣的方法為什麼有效,直到我讀完了一本叫《認知天性》的書,發現自己竟然誤打誤撞地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這本書是一組嚴謹的心理學家用很長時間做實驗,統計分析,總結出來的關於如何學習的研究成果。
他們把我常用的這個套路稱為:
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
聽起來「高大上」了很多!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所以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多重復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
因為那些方法並沒有給大腦帶來挑戰,沒法起到鞏固的作用,只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
用今天流行的話講就是:你只是假裝很努力!
人們都不喜歡挑戰自己,也不喜歡挫敗感。相比較而言,一遍一遍地畫線要輕松得多。可惜,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
所以說,學習好不是靠天賦,而是有正確的方法。《認知天性》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如何有效學習。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科學並且能夠很快地掌握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
這對所有的人來講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把這本書定義為《刻意練習》的升級版。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過一萬小時的原理,用3F原則,不斷地去練習一個東西,你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而《認知天性》這本書更加細致地研究了刻意練習,提出了很多對刻意練習的挑戰,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學習。
二、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1.心智模型的建立:怎樣才算真正的學會一件事
有一個叫做馬特·布朗的飛機駕駛員,有一次在駕駛過程中,他突然發現一個引擎熄火了,接著飛機立刻開始傾斜。
這時候他的大腦當中就快速地回憶起了非常多的知識。
他需要算今天這個飛機上有多重的貨物,這么重的貨物,用單個的引擎夠不夠?需不需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如果重新啟動可以起來的話會是什麼樣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來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馬特·布朗把這個飛機安全迫降在了機場上。
這個過程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就是當你真的坐在飛機駕駛位上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查谷歌,甚至連查操作手冊的時間都不夠,只能夠靠你大腦當中所擁有的知識快速地運算。
所以僅僅在腦海當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夠讓這些知識自動地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後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
2.元認知偏差:那些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方法
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其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就是心理學家經過了很多的實驗統計和測試以後發現:反復的閱讀對於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
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作元認知,是人們對於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判斷。
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
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比如拚命地記筆記,拚命地畫下劃線,拚命地用熒光筆,拚命地反復閱讀。
教育工作者曾配合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重復閱讀測試。第一組人不停地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後,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
然後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結果發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記憶的成績高很多。
那麼比這個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麼呢?是考他一次。
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就能夠大幅提高記憶的效果。
考試給人很大的壓力,但對於記住東西有莫大的好處。
在《認知天性》里有一個名詞叫作檢索,也就是說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拚命回想某個內容,大腦只有經歷痛苦,經歷想不起來的過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3.知識鏈與記憶結: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有一個實驗的案例:
八年級的學生上科學課,把所學內容分成兩組。一組用小測驗的方法學習,另一組用反復復習的方法學習。
測試內容是一個月後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
通過考試發現,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復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
從A-到C+,這是很大的一個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給我們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
所以在這里得出一個結論:
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書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復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於把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捋來捋去也記不住。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
這是《認知天性》這本書里最重要的洞見: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4.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學習的三道工序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把學習分成了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編碼。
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第一次學習跳傘的時候,你需要把你看到的一系列演示動作在心裡編碼,這些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得到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這個過程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叫作編碼。
第二步叫作鞏固。
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考試、再練習,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當中把學到的東西形成長期的記憶,形成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的反應,這就是鞏固的過程。
最後一道工序叫檢索。
檢測會「逼迫」學習者把所有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檢索線」,這樣日後回憶起這些知識時才游刃有餘。
三、「後刻意時刻」時代來了
為什麼我認為《認知天性》可以看成是《刻意練習》的升級版?
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
兩組人練習投沙包,這個沙包要投到三英尺遠的一個筐里,其中一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因為將來考試考的是三英尺,所以就一直站在三英尺的這個位置上練習投沙包。
另外一組人從來不讓他們投三英尺的位置,而是讓他們投兩英尺、四英尺、兩英尺、 四英尺……在兩英尺的地方練一會兒,又在四英寸的地方練一會兒,但不讓他們練三英尺的地方。
整整練了12周之後,對兩組人馬進行測試。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里,倡導的是focus、feedback和fixit,即不停地練同一個動作,不停地請教專業人士,不停地練發球的動作。
但是《認知天性》這本書的作者所做的研究發現:
投兩英尺、四英尺最後去考試考三英尺的成績,要高過那個一直投三英尺的隊伍。
這是因為頻繁的練習,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即練到麻木的時候,所產生的只是短期記憶,而只有給我們的練習當中,加入了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靈活,才能夠把它記得更牢。
再舉一個例子解釋什麼叫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
醫學院要教學生縫合毛細血管,把細小的血管重新縫合起來很要命也很難。在給這些准醫生訓練的時候,半數的醫生在一天之內就上完了全部的四節課,正常的在職培訓就是這樣安排的。
另外一半醫生也上完了同樣的四節課,不過每節課之間有一周的間隔時間,就是上一天課,回去工作一周,下周再來上,分了四次把這四天的課上完了。
在課程結束一個月以後對所有的實驗對象進行測試,無論在哪個評估環節,包括完成手術的時間、手部移動的次數,以及重新連接血管的成功率、小老鼠的主動脈搏動的情況等等,那些每節課之間有一周間隔的醫生都表現得要超越另外一組醫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節課的醫生當中有16%的人損傷了實驗白鼠的其它血管,未能完成手術。
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有效?
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就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系起來,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
因此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就是如果我們在這當中,加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的活動,學習的效果就要好很多。

四、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1.欲求新知,先忘舊事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人們可能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我們需要忘記一些矛盾的、與舊的記憶相關的記憶線索,這樣才能把記憶線索和新知識聯系起來。
比如說一個開拖拉機的人開小汽車就可能特別困難,因為他有很多錯誤的習慣,可能一上去就是掛檔。
所以當你能夠把之前的那些東西遺忘掉的時候,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的知識。
遺忘並不是徹底地忘掉了,遺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潛意識當中去,就只是你暫時不去調用它。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某些所見所聞在某一刻會喚醒你的回憶,哪怕是許久不曾想起的陳年舊事。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就寫到過:
敘述者感嘆自己記不起來年少時在法國鄉村裡與叔叔嬸嬸度過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一塊蘸了酸檸檬花茶的蛋糕味道,讓過去的時光一一映入腦海。這就是潛意識被重新調動的一個過程。
遺忘了舊知識把它放在潛意識當中,我們的新知識才能夠逐漸地進來。
我們的檢索能力有限,這讓記憶中的大部分知識不能「召之即來」。
但這種局限其實是有好處的:
如果所有記憶都能信手拈來,那就意味著大量的信息會在同一時間一塊兒冒出來,如同堆積如山的資料一般擺在你面前,你得非常痛苦地花時間「翻出」你最想要的那一份。
幸虧有「潛意識」這個櫃子,讓我們把一些根深蒂固的舊知識存於其中。在某個需要它的時刻,環境的刺激就像一把鑰匙,打開那把舊鎖,我們就能取出曾經的回憶。
2.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記
檢索練習是強化所學的一種方法,但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知識或者技能越容易被檢索,就越不容易形成長期記憶。
相反,你在檢索知識或技能上花費的努力越多,學得就越扎實。
換言之,關於一件事你忘記的越多,重新學習就更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記憶。
3.「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通常認為干擾不利於學習,但某種類型的干擾可以給學習帶來一些好處,而且有時效果會出奇地好。
試想一下,你是喜歡一篇排版正常,字體清晰的文章,還是想看一篇字跡模糊的文章?你一定會選擇前者。
但事實是,當頁面文本稍有模糊,或者字體略微有些難以辨認的時候,人們能夠更好地回憶起文章的內容。
事實證明,當教學大綱的編排順序不同於課本內容時,學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課程的主旨,還需要把不一樣的東西對應起來,這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回憶內容。
而且當一段文字中有單詞缺少字母需要讀者自行補齊的時候,閱讀速度就會放慢,但記憶會更加牢固。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改變正常的表達形式會帶來困難,干擾了學習的流暢性。但這種困難會讓學習者更努力地構建一種合理的解讀。這些增強我們學習效果的干擾,就叫作「良性干擾」。
4.「合意困難」
在別人教給你答案之前,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效果會更好,哪怕在嘗試中會犯下一些錯誤。
在當前的教育中,或許成績仍被視作能力的象徵,於是很多學生把錯誤看作是失敗,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避免出錯。
對失敗的恐懼導致學生厭惡嘗試新事物,討厭冒險,或者在考試前過於焦慮等等。但當學生們在自己的「試錯」後能得到糾正性的反饋,這會加深他們的記憶。
但適度的失敗感不是壞事。學新東西時遇到的困難是有益處的,因為嘗試解決一個難題比坐等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說更有幫助。
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創造出了「合意困難」這個詞,以此描述那些能換來更牢固學習成果的短期麻煩。比約克夫婦說道:
困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觸發編碼和檢索的過程,從而促進理解和記憶。
但那些學習者沒有相應背景知識來處理的、無法強化技能的、或者你在現實中無法學以致用的挑戰都是不合意的。
教練可能會去教橄欖球運動員一些芭蕾舞的要點,讓他們學習平衡和移動,但肯定不會去教他們打高爾夫球的技術,也不會教他們反手打網球的技術。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區分「合意困難」和「非合意困難(無法克服的困難)」。
同時還要注意一點:
你無法從不擅長的事情里學到知識。
因為人們很少從其他人那裡獲得關於技能與能力的負面反饋,人們不願意講壞消息。其次,因為元認知的存在,你可能意識不到自己的表現究竟如何。
五、如何建立心智模型:學習是需要挑戰天性的
1.小心大腦中的「系統一」
在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的過程中,大腦的確會做出一些干擾,比如我們上文中提到過的「元認知」。
除此之外,也不要忽略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的「系統一(本書稱為機制一)」。
系統二是有意識的,參與邏輯和理性的分析;
而系統一是無意識的、直覺式的,而且是瞬發式的,它會調用我們的感覺與記憶,在一瞬間評估形勢。
台灣的「中華航空」就發生過一件嚇人的事,不過好在最後有驚無險。
1985年的冬天,公司的一架播音747型飛機從台北飛往洛杉磯。在飛越太平洋上空時,飛機的一個引擎突然失靈了。
機組人員決定重啟引擎,他們沒有想到這時飛機的高度表開始不斷下降,但是機組人員完全沒有感覺到飛機在下降。
這其實是由系統一引發的「空間定向障礙」,但他們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判定高度表失靈。
直到飛機沖下雲層,所有的機組人員看見了地面,這才意識到飛機真是朝下飛的。那一刻他們急速地拉起飛機,使其在接觸地面之前又重新往天上飛起來。最後他們安全降落在舊金山國際機場,但飛機已經大面積受損,無法恢復。
所以系統一的錯覺可以迅速瓦解人們在訓練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已獲得的專業經驗,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必須要有一套訓練有素的系統二,要強化自己有意識地分析與推理,時刻關注「儀表盤」。
2.學習時要避免錯覺和「記憶扭曲」
記憶是可以被扭曲的。
對於一件事,我們只會記住其中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因素,剩餘的細節則由自己填補。暗示、來自其他事件的干擾,都可以歪曲我們的記憶。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湯姆森就遇到過這樣的事件:
悉尼一個女子在看午間電視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她開門後便被打倒,遭到強奸,不省人事。
她在蘇醒後報了警,警察在她那裡得到了有關嫌疑人的描述後,在搜索時看到了在街上散步的湯姆森。警察發現湯姆森非常符合描述,於是逮捕了他。
最後,湯姆森的不在場證明使得真相大白:他那時正在接受電視台的訪問,而那個女孩在去開門前,看的就是電視里湯姆森的訪談節目。
這種「記憶扭曲」是我們在學習中必須要警惕的問題。它也在給我們提醒:
學習不能隨心所欲,我們需要得到科學的指導,建立正確的體系。
3.實踐和檢驗才能暴露學習漏洞
大腦中的系統一與元認知會干擾我們對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所以評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和測驗。
測驗(考試)就是最好的自我檢索方式。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和有經驗的人一同工作,和專長互補的人組成團隊,這些都可以幫你校準自己對已知與未知的感覺。
還有很多人沒怎麼注意過的一點是,日常練習要盡量模擬真實環境。只有在平日的練習里以真實場景作為鋪墊,在不同環境中訓練的次數足夠多,那麼到了真正的「賽場」上,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能做得很好。
4.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
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的確是形成自己心智模型時的「加分項」。
我們曾在影視劇中看到過「記憶宮殿」的情節,這其實是一個把知識點在腦海中可視化的手段,可以用來組織並記憶大量資料。
另外,編出一個口訣(例如九九乘法表),根據單詞的韻腳找到規律來幫助記憶,或者把需要記憶的內容以歌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歌曲《但願人長久》與《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書中筆記做得越全越密、越善於使用顏色畫記號的人,平時拿著錯題庫一道道鑽研的人,理應既高效成績又好。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接下來,和筆記君一起跟隨樊登老師的步伐,一探究竟吧~
一、誤打誤撞的正確學習方法
我上中學的時候經常被班上的女生「圍攻」,原因是她們說我都沒有努力過,憑什麼學習成績那麼好。
我記得很清楚,有個女生在畢業紀念冊上給我的留言是「不要浪費了上天給你的天賦」。
這個女同學的每本書都記滿了筆記,還用各種顏色的熒光筆畫滿了重點。
我其實一直都很崇拜能夠熟練使用多種顏色畫記號的人,實在不知道有什麼規律可循。而我就很汗顏了,每學期結束時,書本比臉還干凈,最多在老師布置作業的地方打個勾。
高三畢業時,全套「新書」可以留作紀念。
我從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天賦,因為學習真的不容易。
但我特別愛考試,沒有測驗的時候,我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
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後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
這樣一來,上考場的時候就不會遇到特別意外的題目了。
我忘記了這個方法是我自己發明的,還是我爸爸教給我的,總之有效。直到今天,我講每一本書也只是看一遍,半個月後要准備講的時候再拿出一張白紙……
以前不知道這樣的方法為什麼有效,直到我讀完了一本叫《認知天性》的書,發現自己竟然誤打誤撞地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這本書是一組嚴謹的心理學家用很長時間做實驗,統計分析,總結出來的關於如何學習的研究成果。
他們把我常用的這個套路稱為:
檢索,間隔,鞏固,細化,遷移……
聽起來「高大上」了很多!
書里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你在書上記特別多的筆記,畫特別多的線條,你的大腦就不去記它了,就已經忘記了。
所以我們的天性以為我們努力地記筆記,多重復幾遍,多背幾遍,似乎能夠記得住,但事實上不是。
因為那些方法並沒有給大腦帶來挑戰,沒法起到鞏固的作用,只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
用今天流行的話講就是:你只是假裝很努力!
人們都不喜歡挑戰自己,也不喜歡挫敗感。相比較而言,一遍一遍地畫線要輕松得多。可惜,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
所以說,學習好不是靠天賦,而是有正確的方法。《認知天性》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如何有效學習。
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科學並且能夠很快地掌握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
這對所有的人來講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把這本書定義為《刻意練習》的升級版。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過一萬小時的原理,用3F原則,不斷地去練習一個東西,你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而《認知天性》這本書更加細致地研究了刻意練習,提出了很多對刻意練習的挑戰,也有很多進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學習。
二、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1.心智模型的建立:怎樣才算真正的學會一件事
有一個叫做馬特·布朗的飛機駕駛員,有一次在駕駛過程中,他突然發現一個引擎熄火了,接著飛機立刻開始傾斜。
這時候他的大腦當中就快速地回憶起了非常多的知識。
他需要算今天這個飛機上有多重的貨物,這么重的貨物,用單個的引擎夠不夠?需不需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如果重新啟動可以起來的話會是什麼樣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來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馬特·布朗把這個飛機安全迫降在了機場上。
這個過程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就是當你真的坐在飛機駕駛位上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查谷歌,甚至連查操作手冊的時間都不夠,只能夠靠你大腦當中所擁有的知識快速地運算。
所以僅僅在腦海當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夠讓這些知識自動地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後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
2.元認知偏差:那些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方法
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其中最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就是心理學家經過了很多的實驗統計和測試以後發現:反復的閱讀對於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
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作元認知,是人們對於自己的認知水平的判斷。
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
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比如拚命地記筆記,拚命地畫下劃線,拚命地用熒光筆,拚命地反復閱讀。
教育工作者曾配合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重復閱讀測試。第一組人不停地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後,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
然後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結果發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的人,比那個連著讀了十遍的人要記得好得多,記憶的成績高很多。
那麼比這個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麼呢?是考他一次。
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就能夠大幅提高記憶的效果。
考試給人很大的壓力,但對於記住東西有莫大的好處。
在《認知天性》里有一個名詞叫作檢索,也就是說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拚命回想某個內容,大腦只有經歷痛苦,經歷想不起來的過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3.知識鏈與記憶結: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有一個實驗的案例:
八年級的學生上科學課,把所學內容分成兩組。一組用小測驗的方法學習,另一組用反復復習的方法學習。
測試內容是一個月後哪部分知識點會被記得更牢。
通過考試發現,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測驗來學習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平均成績是A-。而在考察那些僅作復習但是沒有測驗的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們的分數變成了C+。
從A-到C+,這是很大的一個鴻溝,原因就是有一組在進行考試有一組沒有考試。這個就是通過檢索通過考試的方式來給我們減少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
所以在這里得出一個結論:
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書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是知識鏈打上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復不停地讀,不停地畫筆記就相當於把知識鏈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斷地捋,捋來捋去也記不住。而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結繩才能夠記事。
這是《認知天性》這本書里最重要的洞見:學習是需要有挑戰的。
4.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學習的三道工序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把學習分成了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編碼。
比如說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第一次學習跳傘的時候,你需要把你看到的一系列演示動作在心裡編碼,這些東西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你得到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這個過程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叫作編碼。
第二步叫作鞏固。
鞏固就是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考試、再練習,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當中把學到的東西形成長期的記憶,形成需要通過認真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樊登講如何用好的方法學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內國外體能訓練方法對比分析 瀏覽:933
研究岩石裂縫復雜度的方法 瀏覽:474
童裝鎖客方法和技巧 瀏覽:892
牧牧的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565
手機金豆充值方法 瀏覽:413
和平精英如何用其他方法充值 瀏覽:477
皮帶包裝打結方法視頻 瀏覽:407
九朵雲晚上的使用方法 瀏覽:840
葯品分析方法論證 瀏覽:590
如何腌制姜巴拉的方法 瀏覽:451
蘋果手機視頻桌面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1
五音準節奏訓練方法 瀏覽:403
用什麼方法能去除多年的妊娠紋 瀏覽:376
探霸導向儀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327
山地實心胎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768
製作小火山視頻的軟體及方法 瀏覽:213
如何理解名著中難懂的語句的方法 瀏覽:968
疝氣手術治療方法 瀏覽:608
鴿子拉肚子治療方法 瀏覽:958
小光緒元寶四川造當五十鑒別方法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