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反轉消極情緒
文|曲婭菲
今天開始閱讀2021閱讀計劃的第四本書《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從書名你可能會認為它是一本心靈雞湯讀物,其實這是一本關於積極心理學的科普讀物,並不是心靈雞湯。
作者是來自清華大學心理學主任,也是中國的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之前看過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和哈佛大學的《幸福課》公開課,通過以上內容的閱讀和學習,讓我對積極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
正在閱讀這本書的第二部分,關於如何反轉消極情緒的幾點科學化建議,值得每一個成年人去學習,也就是我們每天如何把情緒穩定的成年人這個角色扮演好。
彭教授分享了如下方法,供我們學習踐行:
第一,覺知(Cognition)——控制情緒,釋放壓力。
第一點就是當消極情緒來臨時,我們能提前覺察到,當發現自己開始發怒了,學會利用默念數字等適合自己的方式先冷靜下來,能剋制住自己,我們就又成長了一步。
第二,互惠(Reciprocity)——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好的情緒壞的情緒都會傳染,所以我們要努力把快樂傳遞給身邊人,從而建立更多正念連接,而不是只是傾倒負面情緒垃圾。
第三,同理心(Empathy)——理解別人的感覺與情緒。
拓展自己的閱歷,多去接觸、了解社會。只有經歷得足夠多,活得豐富多彩,才能「感同身受」地推測、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從而更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四,接納(Acceptance)——看清它,才能打敗它。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處於焦慮狀態,也就是完全被焦慮控制,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遇到消極情緒來臨時不必驚慌,只有先接納它,正視它,與它共生,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它。
第五,管理(Management)——控制情緒活動,積極解決問題。
只有相對冷靜、客觀地面對當下的處境時,我們才能著手研究現狀,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對症下葯。
以上是今天的閱讀心得,保持閱讀好習慣,成為終身學習踐行者,我們一起加油吧!
~end~
關於作者:
② 心理慣性的克服辦法
一定要分清停留和離開的時機。陷入心理慣性時,很多女人分不清楚何時該當機立斷地擺脫現狀,何時該耐心地等待時機,因此經常做出輕易放棄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或盲目地跟另一半離婚等荒唐的事情。不能把等待時機的慎重性誤認為是心理慣性,而草率地選擇決定。
只有認真地分析時局,才能分清楚停留的時機和離開的時機。當你為男友風流成性而黯然神傷時,如果不想就此分手,就應該為改變男朋友的性格而努力。如果在男友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繼續維持現狀,那麼就是陷入了心理慣性,就像不經過深思熟慮就輕易地放棄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機會一樣,這不是在打破心理慣性,而是缺乏耐性。
其實,任何人都具有辨別心理慣性的能力。當你產生「我要的不是這種結果」這種想法時,就說明你已經意識到了現狀的不如意。此時,如果維持現狀無異於畫地為牢,就應該要努力擺脫當前的境遇。患有心理慣性病的女人,其實也想早點解脫,但她們始終懷疑自己的能力,而且沒有足夠的信心面對打破慣性後的結果。打破慣性後的處境不一定比現今好,因此很多人都會停滯不前,抱持觀望態度。她們認為,維持現狀至少不會導致事態惡化,而且說不定能有轉機。但故步自封所得到的結果往往更加糟糕。如果不付出努力,沒有堅定的意志,就永遠無法打破思維慣性。
如果無法承受當前的壓力,就應該自我調整,並適時改變現狀。比如:改善和同事之間的關系,改變對工作的輕浮態度。如果付出努力後依然收效甚微,就應該鼓足勇氣打破現狀。記住,絕對不能向同病相憐的朋友請教、求援。
當佩菁的媽媽住院時,同病房裡的病友也提了很多荒唐的建議。雖然她們都抱怨醫院的服務差,但他們又覺得轉院很困難,所以讓佩菁放棄出院的打算。甚至,當佩菁積極辦理出院手續時,這些人突然改變態度,反而開始幫醫院說好話。
心理慣性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別人維持現狀。患有心理慣性病的女人都清楚現狀對自己不利,總是忐忑不安;而處在相同環境下的人,大多瞻前顧後,不敢放手一搏,而且會本能地挽留和自己境遇相同的人。向同病相憐的人求助,就等於向保險銷售員詢問是不是該買保險。當然,醫院里的病友並非都是壞心眼,建議佩菁的媽媽繼續住院,是因為她們患有慣性病,擔心改變現狀只會帶來更壞的惡果。
如果覺得人生不如意,就應該尋找改變的地方。俗話說:「前任的官才是清官。」但是我卻不這樣認為。雖然前任的官員有可能是清官,但一個清官並非只有通過卸任才能證明自己的清廉。清官和卸任沒有直接的關聯,清廉與否取決於官員自身的素質。因此,在人生當中,我們應該大膽地換掉那些「不稱職的官員」。
怎樣克服心理慣性
慣性與平衡
我們站在公交車上,覺得要保持平衡比較難,這與我們在股市中的情況非常相似。
做個類比,汽車加速,就像股市上漲;汽車減速,就像股市下跌。當汽車加速,我們總是後仰;汽車減速,我們總是前傾,我們總是很難保持平衡,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身體的慣性作用。我們的身體要受制於物理慣性的作用,那我們的心理呢?是否也存在著一種心理慣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當股市從底部上漲的時候,我們總是由於前期的虧損和恐懼而不敢買;當股市從頂部下跌的時候,我們卻由於前期的盈利和樂觀的氣氛而不斷地繼續買。這就是我們人的一種心理慣性作用的結果,由於心理慣性作用,我們會在樂觀的氣氛中一直保持樂觀,而在悲觀的氣氛中一直保持悲觀。
那如何才能克服心理慣性呢?大家想想我們在公交車上是如何做的,就能夠明白了。當汽車加速時,我們就主動前傾;當汽車減速時,我們就主動後仰,從而克服了慣性作用,我們就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同理,當股市上漲,我們要克服心理恐懼主動增倉;當股市下跌,我們要克服心理貪念主動減倉甚至空倉,以保持自己在股市中的心態平衡。所以,當股市在高位的時候,我們應該多一分小心和謹慎,少一分樂觀和盲目;大盤在低位的時候,我們應該多一分樂觀,少一分恐懼。而要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這需要我們對自己有絕對的了解,需要我們戰勝自己的心魔。當我們恐懼的時候,我們會六神無主,感情將戰勝理智,此時我們最想做的就是逃離戰場,而不是奮發圖強,所以在證券市場中賺錢的永遠是少數,多數人成了自己心理的俘虜。要賺錢,我們就必須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情緒。
結合現今行情,由於量價配合得非常理想,大盤正處於加速上漲的時期。而這時投資者可能由於前期過大的虧損而不敢介入,或者想在大盤回調之後再介入,這就是我所說的心理慣性的向後作用。所以現我們就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大盤已經反轉,我們必須主動加倉。但由於年底的資金壓力以及過往的統計經驗,年底出現大行情的概率極小,現還不宜全倉殺入,保持半倉左右是必要的。另外,大盤雖然反轉,但我們仍然必須樹立不設止損不買股票的理念。止損就相當於我們的手,在公車上如果我們實在不能保持平衡,我們就可以用手抓住把手,不然我們就會跌倒。而在股市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出錯的時候,我們是人,不是神,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止損方法,以防自己被市場徹底淘汰。筆者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止損設置方法,以30日均線為准,只要大盤或個股下破30日均線,就說明大盤或個股已經走壞,必須止損出局。
在大家都悲觀的時候,我們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黑夜已經來臨了,難道黎明還會遠嗎?
剎住不良心理慣性
我有一戰友老陳,他近段時間因為工作不順,一連幾天郁悶不樂,心灰意懶。作為朋友,我很為此擔心。於是,在一個休息日里,我給他掛了個電話,約他一起去爬鳳凰山。那天,天正下著毛毛雨,我們喘著氣爬到山頂上,看著山下寧靜的莆田城,任那雨水淋著臉龐,那感覺真好。
於是,我附會古人吟了句唐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想不到他卻口吐妙言:「唉,我也該剎住不良的『心理慣性』了。」
剎住不良的「心理慣性」,這個說法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一遇困難和挫折後,總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一連幾天,甚至數月都在悶悶不樂等不良的「心理慣性」中滑行,嚴重地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要說不幸,有一個人才是最不幸的。他,年長五十有三,幼年時就流落在大街小巷,靠做苦工謀生;他平生負債累累,命運多舛,雖不停奮斗,卻始終一敗塗地;他在戰場上三次負傷,並被截去左手,晚年又得了個不治之症———水腫病。他直到四十歲之後,才謀得一個征稅員的小差事,但屢遭誣陷,幾次被當權者以莫須有的罪名關進監牢。他對此傷感過,但很快剎不良的「心理慣性」,沒有長時間萎蘼不振。在大牢里,不知怎麼的,他忽發奇想———「我要寫書!」後來,他寫的書竟風靡世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那位「不幸」的昔日囚徒———塞萬提斯,這本不朽的名著就是《堂吉·訶德》。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苦難是人生的老師。」的確,從長遠上看,困難和折挫,對人生不一定沒好處,我們完全不必讓不良的「心理慣性」牽著鼻子走。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自己創造一些條件,比如,利用休閑時光,登山望遠,眺望大海,聽聽音樂,揮毫潑墨,等等,用適當的方式,剎住不良的「心理慣性」,及時排解郁悶情緒,從而放鬆自己,穩定情緒,平衡心理,恢復理智,以退為進,積蓄力量,去尋找通向成功的新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剎住不良的「心理慣性」,並不
意味著迴避,而是一個人把困難、失敗當作錘煉意志、轉化性格的礪石,正視現實,理智地分析主客觀原因,走向新的勝利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