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做事情的方法
首先,我們必須設定做事情的目標,這個目標幫助你確立人生中一段時間內的運行軌道。一旦目標確立,你的所有日常工作都會圍繞著目標運行。千萬不要隨意改變自己設定的目標,否則生活將會陷入混亂之中。父親的一個朋友,做了十年生意,別人做什麼,他就跟著做什麼,結果今天做衣服,明天做音響,最後什麼也沒有做成。後來他總結經驗教訓,開了一個食品工廠,一心一意做魔芋食品,幾年後就成了遠近文明的魔芋大王,我們超市有售的魔芋粉絲就出自於他的工廠。
其次,做事要有耐心,慢工出細活,不要急於求成。一個理想可以分成無數階段去實現。羅馬不是一天就建造起來的。把無數的小目標完成了,累積起來就變成了大事業。回想起上學時期背英語單詞,有同學的最高紀錄一天背了1000個,但三五天就能全部忘記,還不如每天背10個,一年後就背了3650個。《易經》中有一卦叫「漸」,是一上上卦,卦辭中說:無有變遷,徐而不速,循序漸進,建立功業,輔正國家。所以看準了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一定會有成就事業的那一天。
第三,做事情要分成一鼓作氣和長期堅韌不拔兩種方法。凡是在一段時間內把一件事情做完後不需要再重新做的,就應該一鼓作氣把它做完。比如任何考試,一旦考過去就不用再考了,就應該拚命在一段時間內考好。但有些事情需要一輩子認認真真做的,就應該長期一點點做,每天不斷地做。比如一個人思想和智慧的提高,是不斷經歷人生痛苦和挑戰的結果,必須是每天思考、每天進步,絕不是讀完某一本有關智慧的書就會變成有智慧的人。
第四,盡可能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到你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來。一個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要做:一是盡可能享受今生今世生命的美好,二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獲得做人的尊嚴。我們要盡可能集中時間和精力來實現這個目標,千萬不要把時間花在和一些無聊的人打交道上,不要漫無目的的上網浪費時間,不要做重復而沒有成就的事情,如每天寫無聊的日記。凡是我們認真做的事情,都是讓我們能有所進步的事情。當然,在努力之餘,一起和朋友喝杯啤酒、打打牌,或者背上旅行包自由自在地旅行幾天,也是生活中無上的樂趣,只是不要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行。
㈡ 我不知道怎樣用正確的方式做事情英語
我不知道怎樣用正確的方式做事情
I don't know how to do things in the right way
㈢ 做事應該怎麼做
老闆創業會之萬能工具
我是老闆創業會的DQ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人世間這么多事物,它們背後的真理是什麼?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套用這世間的所有事物。
很多時候,我們做自己擅長的事是都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而一旦我們做能力范圍之外的事,95%的人都會犯錯誤。
對於犯錯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明白,但能不能用什麼方法去把這件事情的效率給提高呢?
如果有這個方法,我們做事就算犯錯那也是在提高效率的道路上,而會因為犯錯反而拉低了效率。
無論是創業做項目,還是學習一門技能,效率提高了,就能比大多數人快一倍甚至更多,節省更多的時間就能做更多的事。
我也思索了很久,最終想到的這個工具不知道能不能幫助你們,但在我看來它能套用在任何事情上。
首先,想要尋找一個通用的工具,它必定是在每一件事裡面的:開始、過程、結尾、反饋、修改。
這三點是每一件事必不可少的,那就要拿這三點去做文章。
古人打戰前必定謀劃、用計,而我們也要制定好一個計劃,這個計劃能保護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防止遇到突發狀況,讓我們更順利的達到結尾。
怎麼開始做計劃?如果我們要去學習一個技能,那肯定是先去了解,去網上搜索各種資料做個大概鏈接,再確定去學習哪個老師的技能更加快的讓我們掌握。
學習技能不同的老師教學方法不一樣,而我們為了能更快捷的掌握,我們就要去知H、豆B、貼B等平台去尋找網友們的評論。
確定了某位老師後,就可以下載有關知識的書籍、視頻等去學習,安排好時間下載,之後就是為了能保證學習質量選擇好環境、選擇固定時間等等一系列,避免打擾。
等做完這個計劃後,接下來你就只需要堅持下去就行了。
要知道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堅持集中精神也是需要花費精力的,如果在學習中被人打擾,你就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去進入狀態,所以計劃能保護我們學習的質量。
當然在做計劃時,需要預估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再給你最壞的結果出一個解決方案。
把這個計劃使用一星期,看看哪個環節拉低你的效率?再去網路、思考下怎麼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學習是這樣,創業做項目也是這樣,但我也察覺到一個問題,如果是一件很緊急的事情,我們沒有這么多時間去計劃該怎麼辦?
我個人覺得如果遇到很緊急的事,但自己全無頭緒時,最好拿出三分鍾去捋一捋。
怎麼做?
首先我們要預判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接下來就是兩個問題,如何能達到最好的結果?真的到了最壞的結果該怎麼去解決?
要知道緊急的事基本上都少不了語言溝通,而什麼狀況下能保證溝通質量?首先最主要一點,自己不能慌,其次,讓對方保持冷靜,接著和對方表明最壞的狀況,之後拿出解決方案。
如果遇到最壞情況,仔細想想自己身邊有什麼東西、什麼人能幫助自己扭轉局面,很多時候就因為一個小小的東西,或者一個人的一句話,就能改變整個局面。
事情結束後多回想想為什麼這次會弄成這樣,預想出某個環節問題的解決方案,避免下次再重復遇到。
很簡單的一套工具,但是很少有人用過,我不敢說這是最好的工具,但這絕對是最簡單的工具。
我是老闆創業會的DQ
㈣ 如何理解 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
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書中簡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效率和效能不應偏廢,但這並不意味著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樣的重要性。我們當然希望同時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與效能無法兼得時,我們首先應著眼於效能,然後再設法提高效率。」
多麼經典的論述!請注意,在這段論述中,彼得·德魯克提出了兩組並列的概念:效率 和效能,正確做事和做正確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企業的商業行為,還是個人的工作方法,人們關注的重點往往都在於前者:效率和正確做事。但實際上,第一重要的卻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確的事而非正確做事。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對企業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確地做事」強調的是效率,其結果是讓我們更快地朝目標邁進;「做正確的事」強調的則是效能,其結果是確保我們的工作是在堅實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換句話說,效率重視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則重視時間的最佳利用——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項工作。麥肯錫卓越工作方法的最大秘訣就是,每一個麥肯錫人在開始工作前必須先確保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
「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有著本質的區別。「正確地做事」是以「做正確的事」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正確地做事」將變得毫無意義。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才存在正確地做事。試想,在一個工業企業里,員工在生產線上,按照要求生產產品,其質量、操作行為都達到了標准,他是在正確地做事。但是如果這個產品根本就沒有買主,沒有用戶,這就不是在做正確的事。這時無論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麼正確,其結果都是徒勞無益的。
正確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這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時候,對於任何人或者組織而言,「做正確的事」都要遠比「正確地做事」重要。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做正確的事」是由企業戰略來解決的,「正確地做事」則是執行問題。如果做的是正確的事,即使執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結果可能不會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錯誤的事情,即使執行得完美無缺,其結果對於企業來說也肯定是災難。
對企業而言,倡導「正確做事」的工作方法和培養「正確做事」的人與倡導「做正確的事」的工作方法和培養「做正確的事」的人,其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保守的、被動接受的,而後者是進取創新的、主動的。
麥肯錫資深咨詢顧問奧姆威爾·格林紹曾指出:「我們不一定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麼,但卻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這是一條對所有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告誡,他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如果我們一時還弄不清楚「正確的道路」(正確的事)在哪裡,最起碼,那就先停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吧!
首先,找出「正確的事」工作的過程就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有時候,一個問題會擺到你的辦公桌上讓你去解決。問題本身已經相當清楚,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很清楚。但是,不管你要沖向哪個方向,想先從那個地方下手,正確的工作方法只能是:在此之前,請你確保自己正在解決的是正確的問題——很有可能,它並不是先前交給你的那個問題。
一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麥肯錫校友告訴我,讓工作高效卓越的方法是有機而復雜的,就跟醫學問題一樣。病人到醫生的辦公室說,自己有一點發燒。他會告訴醫生自己的症狀:嗓子痛、頭疼、鼻子堵塞。醫生不會馬上就相信病人的結論。他會翻開病歷,問一些探究性的問題,然後再做出自己的診斷。病人也許是發燒,也許是感冒了,還可能得了什麼更嚴重的病,但醫生不會依靠病人自己對自己的判斷進行診斷。
在麥肯錫,我們發現,客戶對自己的診斷往往並不比醫生的病人更強,有時候他們帶給我們的問題表達得極不清楚。我在公司進行第一項研究的時候,我們的團隊接受的任務是幫助紐約一家投資銀行「提高贏利能力」,這就像是一個病人告訴醫生「我覺得不舒服」一樣。另一個案例是,麥肯錫的一個團隊前去為一家製造業公司的分支機構評估擴張機會。經過幾個星期的資料收集和分析之後,這個團隊意識到,這個分支機構需要的不是擴張,而是關閉或賣掉。
搞清楚交給你的問題是不是真正的問題,惟一的辦法就是更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事實,問問題,到處逛。一般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搞清楚自己走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當黑白電視機處於成熟期,而彩色電視機正方興未艾時,若仍選定黑白電視機為目標產品,則不論其生產效率有多高,這種產品肯定要滯銷。雖然提高生產效率是在正確做事,但因為做了不正確的事,導致損失巨大。
當你確信自己是在為一個錯誤的問題傷腦筋時,你會做些什麼?當醫生認為病人的輕微症狀掩蓋了某些更為嚴重的問題時,他會告訴自己的病人:「瓊斯先生,我可以治療你的頭疼,不過我認為這是某種更為嚴重的病情的症狀,我會做進一步的檢查。」按照同樣的方法,你應該去找你的客戶或者是你的老闆——只要是最開始要求你進行投入的人就行——告訴他:「你讓我去了解X問題,但真正對我們的業績有影響的是來自於對Y問題的解決。只要你真想的話,我現在就可以解決X問題,不過我認為把精力放在Y上面更符合我們的利益。」
如果你有支持自己的資料,客戶既可以接受你的建議,也可以讓你繼續處理原來的問題,但是你已經盡到了根據客戶的最佳利益行事的責任。
這就是麥肯錫的工作原則,正確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而首先找出「正確的問題」,則是做正確的事的第一步。
開始時就懷有最終目標每一件事和每一項工作都會有其特定的最好結果,這個最好結果就是我們做一件事和一項工作所期望達到的最終目標。在開始做事之前,只要明確地記住了最終目標,就能肯定,不管哪一天干哪一件事都不會違背你為之確定的最重要的標准,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為這個最終目標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如果沒有目標,就不可能有切實的行動,更不可能獲得實際的結果。高效能人士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往往在做事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清楚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哪些事是必須的,哪些事往往看起來必不可少,其實是無足輕重的。他們總是在一開始時就懷有最終目標,因而總是能事半功倍,能卓越而高效。
一開始時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意味著從一開始時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從一開始時你就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至少可以肯定,你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確的。那種看似忙忙碌碌、最後卻發現自己是背道而馳的情況是非常令人沮喪的。這是許多效率低下、不懂得卓越工作方法的人最容易出現的錯誤,他們往往半途而廢,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無用的事情上。
每天都有無數的事情等待著我們去處理,而且有許多事情看起來還顯得非常緊急,比如響個不停的電話,下一個小時的某個會議,給某個客戶的回信等等。陷入事務性的圈子,把我們變得忙忙碌碌的情景看來是必須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麥肯錫工作所獲得的經驗告訴我,每個人在一天所做的事情中,至少有80%是並不重要的。換句話說,可能我們每天80%的時間和精力是在正確做事,卻不是在做正確的事。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工作方法。
一開始時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確定事情的重要性,它是讓我們永遠走在做正確的事的大道上的重要保障。這個「最終目標」會時刻提醒我們,這件事雖然緊急,卻並不重要,那件事雖然看起來還可以拖延,但它卻有助於我們向目標更快地邁進。
有一個被廣泛傳播的事例。我們走進一片叢林,開始清除矮灌木。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清除完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來,准備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項艱苦工作後的樂趣時,卻猛然發現,不是這塊叢林,旁邊還有一片叢林,那才是需要我們去清除的叢林!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就如同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常常只是埋頭砍伐矮灌木,甚至沒有意識到要砍的並非是那片叢林。
一開始時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會讓我們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工作方法,養成一種理性的判斷規則和工作習慣。如果我們一開始時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就會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眼界。事實上,這種不是著眼於某一個具體事情上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在麥肯錫後來的工作歲月中,這種工作方法無數次地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喜悅和收獲。
編排行事優先次序,一個人在工作中常常難以避免被各種瑣事、雜事所糾纏。有不少人由於沒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這些事弄得筋疲力盡,心煩意亂,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去做最該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應該做的事,結果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效能不顯著。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們總是依據下列各種准則決定事情的優先次序:
(1)先做喜歡做的事,然後再做不喜歡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後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後再做難做的事。
(4)先做只需花費少量時間即可做好的事,然後再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做好的事。
(5)先處理資料齊全的事,再處理資料不齊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時間的事,再做未經排定時間的事。
(7)先做經過籌劃的事,然後再做未經籌劃的事。
(8)先做別人的事,然後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緊迫的事,然後再做不緊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然後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於完成的事或易於告一段落的事,然後再做難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難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與自己有密切的利害關系的人所拜託的事,然後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與自己沒有密切的利害關系的人所拜託的事。
(13)先做已發生的事,然後做未發生的事。
很顯然,上述各種准則,都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
工作是以目標的實現為導向的,在一系列以實現目標為依據的待辦事項之中,到底哪些事項應先著手處理?哪些事項應延後處理,甚至不予處理?
對於這個問題,麥肯錫公司給出的答案是:應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編排行事的優先次序。所謂「重要程度」,即指對實現目標的貢獻大小。對實現目標越有貢獻的事越是重要,它們越應獲得優先處理;對實現目標越無意義的事情,愈不重要,它們愈應延後處理。簡單地說,就是根據「我現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標」這一原則來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在麥肯錫,每個人都養成了「依據事物的重要程度來行事」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法。在開始每一項工作之前,我們總是習慣於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無足輕重的,而不管它們緊急與否。每一項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工作計劃也是如此。
在上述的十三種決定優先次序的准則中,對我們最具支配力的恐怕是第九種——「先做緊迫的事,再做不緊迫的事」,大凡低效能的員工,他們每天80%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緊迫的事」上。也就是說,人們慣常地習慣是按照事情的「緩急程度」決定行事的優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按照這種思維,他們經常把每日待處理的事區分為如下的三個層次:
(1)今天「必須」做的事(即最為緊迫的事)。
(2)今天「應該」做的事(即有點緊迫的事)。
(3)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緊迫的事)。
但遺憾的是,在多數情況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緊迫。比如向上級提出改進營運方式的建議、長遠目標的規劃,甚至個人的身體檢查等,往往因其不緊迫而被那些「必須」做的事(諸如不停的電話、需要馬上完成的報表)無限期地延遲了。所以,在麥肯錫公司,我們告訴新來的員工的第一個法寶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這也是麥肯錫卓越工作方法的精髓之一。
精心確定主次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的觀念如此重要,但常常為我們所遺忘。必須讓這個重要的觀念成為我們的工作習慣,在每開始一項工作時,都必須首先讓自己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是我們最應該花最大精力去重點做的事。
精心確定事情的主次有助於我們養成這樣的習慣。在確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該做什麼之前,你必須對自己應該如何利用時間有更全面的看法。要做到這一點,你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1�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一個沉重的責任,雖然現在我每天在做著一些平凡的事,但再過10年或20年,我們中的有些,可能會成為公司的領導。大企業家、大科學家。所以,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明白自己將來要干什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把一切和自己無關的事情統統拋棄。
2�我需要做什麼?
要分清緩急,還應弄清自己需要做什麼。總會有些任務是你非做不可的。重要的事你必須分清某個任務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你親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只負責監督其完成。
3�什麼能給我最高回報?
人們應該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能給自己最高回報的事情上,即會比別人幹得出色的事情上。在這方面,讓我們用帕累托定律來引導自己:人們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這樣使用時間是最具有戰略眼光的。
4�什麼能給我最大的滿足感?
有些人認為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就一定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但並非任何一種事情都是這樣。無論你地位如何,你總需要把部分時間用於做能夠帶給你滿足感和快樂的事情上。這樣你會始終保持生活熱情,因為你的生活是有趣的。
明白了上述四個問題,並以此來判斷我們即將面對的紛至沓來的事情,就不至於讓我們陷入到事務性的泥潭中,我們可以很快地確定出事情的主次,以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去獲得最大效能的收獲。
事情的四個層次我們每個人每天面對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即重要且緊迫的事;重要但不緊迫的事;緊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緊迫也不重要的事。
1�重要而且緊迫的事情
這類事情是你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當務之急,有的是實現你的事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有的則和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值得優先去做。只有它們都得到合理高效地解決,你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別的工作。
2�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
這種事情要求我們具有更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從一個人對這種事情處理的好壞,可以看出這個人對事業目標和進程的判斷能力。因為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一定是緊急的。比如讀幾本有用的書、休閑娛樂、培養感情、節制飲食、鍛煉身體。這些事情重要嗎?當然,它們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事業還有家庭關系。但是它們急迫嗎?不。所以很多時候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拖延下去,並且似乎可以一直拖延下去,直到我們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重視,沒有早點來著手重視解決它們。
3�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
有這樣的事情嗎?當然,而且隨時隨地會出現。本來你已經洗漱停當准備休息,好養足精神明天去圖書館看書時,忽然電話響起,你的朋友邀請你現在去泡吧聊天。你就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回絕他們,你不想讓你的朋友們失望。然後,你去了,次日清晨回家後,你頭暈腦漲,一個白天都昏昏沉沉的。你被別人的事情牽著走了,而你認為重要的事情卻沒有做,這或許會造成你很長時間都比較被動。
4�既不緊迫又不重要的事情
很多這樣的事情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它們或許有一點價值,但如果我們毫無節制地沉溺於此,我們就是在浪費大量寶貴的時間。比如,我們吃完飯就坐下看電視,卻常常不知道想看什麼和後面要播什麼。只是被動地接受電視發出的信息。往往在看完電視後覺得不如去讀幾本書,甚至不如去跑跑健身車,那麼剛才我們所做的就是浪費時間。其實你要注意的話,很多時候我們花在電視上的時間都是被浪費掉了。
上述情形可以用一個坐標表現得很清楚。
你的時間都花費在哪個象限了呢?是A嗎?要是那樣,可以想像你每天的忙亂程度,這么做會耗費你巨大的精力,而一個又一個問題會像大浪一樣向你沖來。要是經常這樣,你早晚有一天會被擊倒、壓垮、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要是C的話,你的工作效率就可想而知了。不要以為這些是緊急的事就認為它們也很重要,實際情況是,這些事情的緊迫性常常是由別人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的,你始終在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路。
要是D呢?很遺憾,如果長此以往,你將一事無成。你既沒有工作效率,也沒有絲毫的工作效能可言。它除了浪費了你很多時間以外,還證明你是一個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
只有在象限B,它才是卓有成效的個人管理的核心。盡管這些事不緊急,但它卻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受教育程度、品味培養、工作業績等等。只有養成「做要事不做急事」的良好個人習慣,你工作起來才會駕輕就熟。你會提前做工作計劃,按時復習功課,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狀態,並且避免了臨陣磨槍的緊張和尷尬。這也就是我們所提倡的。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那些在工作中忙碌卻效率低下的人士(很不幸,這樣的比比皆是),他們把自己90%的時間花在了象限A,以應付那些看來永無窮盡的緊急事,又幾乎把剩下的10%的時間用在了象限D。他們的行為與那些高效能人士恰恰相反,這樣的人基本上過著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
把重要事情擺在第一位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分輕重緩急!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達到良好結果。在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之間,你首先去辦哪一個?面對這個問題你或許會很為難。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是這樣,這正如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巴斯卡所說:「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人們最難懂得的。」許多人都不幸被這句話言中,他們完全不知道把人生的任務和責任按重要性排列。他們以為工作本身就是成績,但這其實是大謬不然。
在確定了應該做哪幾件事情之後,你必須按他們的輕重緩急開始行動。大部分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優先程度來安排先後順序的。這些人的做法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能這樣,而是按優先順序開展工作
㈤ 怎麼掌握做事情的方法
果斷,果敢!不拖泥帶水!穩重!慢慢培養,從小事做起!
㈥ 如何高效地做事情
給你點更實際的建議:
高效意味著目標必須清晰,明確;
根據目標導向,而不是任務導向;
不要過於糾結一團復雜的任務中那個是「最重要的」,你最終要的是完成所有這些任務;
不要為了尋找更多所謂正確的「提高效率辦法」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機會」;
確保你在每個階段中常思考的是下一步我該如何開始,而不是想像下一步我要何時完成;
想想已經完成了什麼,而不是為了還有更多未完成的事而焦躁;
審視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克服他們在這個時間發病----特別是拖延症。
㈦ 正確的方法對事情的成敗有什麼作用
對於做同一件事情,使用相同的方法,有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因此成功了並不一定說明方法正確,失敗了也並不一定說明方法不正確。如果某個做事主體做某件事時用了好方法,但沒有成功,或者用了壞方法,但成功了,那麼後人如果根據「以成敗論方法正誤」的歷史觀來評判這個人或者這件事的時候,容易判斷出錯。在「好方法」與「壞方法」的成功率接近的情況下,後人判斷出錯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如果「好方法」與「壞方法」的成功率都比較低,那麼後人判斷出錯的可能性會隨做事主體選擇方法的准確率的提高而增大。在「好方法」的成功率「不高」,「壞方法」的成功率「極低」的情況下,後人特別容易判斷出錯,判斷出錯的概率甚至接近於1。
判斷出錯的直接原因是,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好方法」只是成功的概率大的方法,不能保證成功;「壞方法」只是成功的概率小的方法,不能保證不成功。用了「好方法」卻失敗了,或者用了「壞方法」卻成功了,在性質上都屬於「發生了小概率事件」。判斷出錯的深層次原因是,技術、社會條件、思想觀念、當事人實力、自然條件等原因使得做事主體做一件事情的成敗不完全取決於方法好壞。
後人在評價做事主體的方法選擇的時候,往往是以一種事後諸葛亮的姿態去評價的。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成敗論方法正誤」的歷史觀都可能使後人對方法好壞的做出錯誤的判斷;但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文學藝術、宗教、非比賽性質的體育等領域,對方法好壞的判斷有重復檢驗的機會;而在政治軍事和比賽性質的體育領域,由於該領域的特殊性質,對方法好壞的判斷沒有重復檢驗的機會。
「以成敗論方法正誤」的歷史觀真正的害處在於,人們在選擇做事情的方法時,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前人做類似的事情的成敗為判斷標准,這樣如果前人用了好方法,但沒有成功,或者用了壞方法,但成功了,那麼後人就可能因為錯誤的判斷而增加失敗的概率;這種危害在歷史進化性質的方法選擇上更容易出現。
㈧ 如何理解「做正確的事情」與「正確地做事情」
就是說,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舉個通俗的例子.<麥兜故事>大家都看過.麥兜想要出人頭地,就去找最好的師父學藝.他學的很好,師父教的也是真本事.可是他學的是什麼呢?是早就不存在的"搶包山"比賽.他可能是冠軍的水平,可是根本不會再有這種比賽了.
這就是說,他正確地認真學習,找最好師父.可是沒有選對方向.如果你做沒有意義的事,就不如放棄.反而如果你做的事有意義,哪怕做的不好,也勝過做無功之勞.
㈨ 做事要講究方法和技巧
很多人在尋求成功的捷徑,往往會想到一些取巧的方法,一開始可能會比別人領先,會比別人成功,但是往往有時候會被別人後來居上。
不願去承受要熬過那漫長的時間,有些人不惜鋌而走險,就算是萬丈深淵,他們也願意跳下去。因為在他們看來,與其一步一步走下山,要承受勞累和堅持,如果一躍而起,就達到了山腳,那是省力又省事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這樣做會讓他們粉身碎骨。
既然不能縱身跳下懸崖,那麼有很多聰明的人就想到了很多正確的方法,從山頂帶著降落傘一飛而起,就可以安全到底山腳。還有建立一些安全滑到,直接從山頂劃下山腳。還有為了不讓上山和下山的人那麼勞累,於是發明了纜車,纜車比起走路來說,的確是上山下山的好選擇。
相比於一躍而起,跳下懸崖,這些也是捷徑,這些捷徑是經過人們長期的經驗積累和不斷的嘗試中總結和創造出來的。這些方法都是經過思考的,不像是不顧危險隨意想出來的。
做事是要講究方法的,工作中,我們處理任何事情也要講究方法。只有方向對了,事情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方向錯了,那就是往反方向去走,目標就會變得越來越遠,成功也會越來越遠。
成功的捷徑往往不在路程的遠近,而是在方法的對與錯。方法錯了,方向錯了,那就基本上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成功的捷徑就是向著正確的道路一直走,那麼成功就會在你的眼前!
㈩ 如何做事,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正確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這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很重要的管理思想.任何時候,對於任何人或者組織而言,「做正確的事」都要遠比「正確地做事」重要.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言,「做正確的事」是由企業戰略來解決的,「正確地做事」則是執行問題.如果做的是正確的事,即使執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結果可能不會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錯誤的事情,即使執行得完美無缺,其結果對於企業來說也肯定是災難.
對企業而言,倡導「正確做事」的工作方法和培養「正確做事」的人與倡導「做正確的事」的工作方法和培養「做正確的事」的人,其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保守的、被動接受的,而後者是進取創新的、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