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歷法是如何制定的呢
歷法是根據回歸年制定的。
滿意請採納,謝謝
『貳』 歷法的分類方法有哪些
所謂歷法,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規律來計量時間,判別氣候,劃分季節的一種法則。人們通過長期對日月星辰的觀測,逐漸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太陽的運行規律,測出了真太陽日、朔望月和回歸年這三個自然的時間單位。但是歷法中所採用的年、月、日,並不能准確地等於天然的時間單位,因為真太陽日忽長忽短,無一定數,回歸年和朔望月都不是日的整倍數。
歷法的根本任務在於科學地安排年、月、日,使它們既符合天體運行的規律,又適合人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古今中外所有歷法,從基本原理上看,不外三種類型,即陰歷、陽歷和陰陽合歷。
陰歷:它是根據月相的圓缺變化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在古代,月亮又稱太陰,所以這種歷法又稱太陰歷或陰歷,它與朔望月有緊密關系。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圍繞著地球,終日不息地旋轉。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而且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同、方向相同,因此月亮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它只反射太陽的光線,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而言,隨著太陽、月亮、地球三者相對位置的變化,在不同的日期里,就會看到不同的月相。月亮經歷了朔、上弦、滿月、下弦的月相演變周期。天文學上規定,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間隔稱為「朔望月」,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6日。
『叄』 農歷歷法是怎樣的
每個月都含有2個節氣,古代勞動人民把前個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稱」節氣」;而後個節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稱為「中氣」。農歷閏月如何安置呢?我國歷史上曾有過不同處理方法,西漢把閏月放在一年末尾,漢朝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後九月」。漢朝以後把不含中氣的月份,定為農歷前個月的閏月,這種置閏規則一直延用至今。
為什麼會有農歷月份沒有中氣的呢?原來兩個中氣之間平均為365.2422÷12=30.4368日,則30或31天。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是橢圓,在近日點(春分、秋分)運動慢,兩個節氣間距時間最多可長31.45日。而農歷的一個朔望月平均只有29.5306日,農歷小月29天,大月30天。這樣便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開始時上個中氣已經過去,結束時下個中氣還沒來。譬如,2001(辛已年)小滿是5月21日(農歷四月二十九),下一農歷月份初一是5月23日已經錯過小滿,可是這個農歷月結束在6月20日,而夏至是6月21日,那麼這個農歷月便沒有「中氣」,又在農歷四月之後,便稱閏四月。今年春分是3月20日(農歷二月三十),下個農歷月初一是3月21日,結束於4月18日,第三天4月20日是穀雨。這樣,今年農歷二月後面這個不含「中氣」的月份定為閏二月。根據這樣的置閏規則,2006年閏7月、2009年閏5月、2012年閏4月、2014年閏9月、2017年閏6月、2020年閏4月。
至於陰歷哪一個月,這就牽涉到了節氣了。說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只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往細方面說,應該說一年有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這十二個中氣,哪個中氣屬於哪個月,是有規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氣;春分是二月的中氣;穀雨是三月的中氣;小滿是四月的中氣;夏至是五月的中氣;大暑是六月的中氣;處暑是七月的中氣;秋分是八月的中氣;霜降是九月的中氣;小雪是十月的中氣;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氣;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氣。
至於十二個節氣在哪幾個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陰歷的一個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個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卻平均是30天半少一點。這樣中氣在陰歷的月份里要逐月推遲1天光景,到一定的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個月的末尾,如果挨著的第二個月又是小月,很可能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算是上個月的閏月。舉個1998年的例子:陽歷6月21日是陰歷五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氣);而陽歷7月23日是陰歷六月初一,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氣),從陽歷6月24日到7月22日的這個陰歷裡面(陰歷五月完了以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氣小暑,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算是閏五月。所以陰歷閏哪一個月,是按一定規則由人定出來的,並不神秘。
中國舊歷農歷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歷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歷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歷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歷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
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歷所謂「閏」的說法,只有閏年和閏月稱謂,公歷也有閏年的稱謂。
公歷1982年至2042年與農歷閏年閏月對照表
公歷所在月份 閏月(初一日) 干支年
1982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 閏十月大 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 閏六月大 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 閏三月大 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 閏八月大 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 閏五月小 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 閏四月大 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 閏二月大 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 閏七月大 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己丑年
2012年5月21日 閏四月小 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 閏九月小 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 閏六月大 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 閏四月小 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 閏二月大 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 閏六月大 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 閏五月大 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 閏三月大 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 閏七月大 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 閏六月小 丙辰年
公歷所在月份 閏月(初一日) 干支年
2039年6月22日 閏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閏二月大 壬戊年
閏年的計算方法: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被400整除為閏年
一百二十年陽歷/干支/五行/生肖對照表
第一循環開始 第一循環結束 第二循環開始 第二循環結束 干支 五行 生肖
1900年 1月31日 1901年 2月18日 1960年 1月28日 1961年 2月14日 庚子 金 鼠
1901年 2月19日 1902年 2月7日 1961年 2月15日 1962年 2月4日 辛丑 金 牛
1902年 2月8日 1903年 1月28日 1962年 2月5日 1963年 1月24日 壬寅 水 虎
1903年 1月29日 1904年 2月15日 1963年 1月25日 1964年 2月12日 癸卯 水 兔
1904年 2月16日 1905年 2月3日 1964年 2月13日 1965年 2月1日 甲辰 木 龍
1905年 2月4日 1906年 1月24日 1965年 2月2日 1966年 1月20日 乙巳 木 蛇
1906年 1月25日 1907年 2月12日 1966年 1月21日 1967年 2月8日 丙午 火 馬
1907年 2月13日 1908年 2月1日 1967年 2月9日 1968年 1月29日 丁未 火 羊
1908年 2月2日 1909年 1月21日 1968年 1月30日 1969年 2月26日 戊申 土 猴
1909年 1月22日 1910年 2月9日 1969年 2月27日 1970年 2月5日 己酉 土 雞
1910年 2月10日 1911年 1月29日 1970年 2月6日 1971年 1月26日 庚戌 金 狗
1911年 1月30日 1912年 2月17日 1971年 1月27日 1972年 2月14日 辛亥 金 豬
1912年 2月18日 1913年 2月5日 1972年 2月15日 1973年 2月2日 壬子 水 鼠
1913年 2月6日 1914年 1月25日 1973年 2月3日 1974年 1月22日 癸丑 水 牛
1914年 1月26日 1915年 2月13日 1974年 1月23日 1975年 2月10日 甲寅 木 虎
1915年 2月14日 1916年 2月2日 1975年 2月11日 1976年 1月30日 乙卯 木 兔
1916年 2月3日 1917年 1月22日 1976年 1月31日 1977年 2月17日 丙辰 火 龍
1917年 1月23日 1918年 2月10日 1977年 2月18日 1978年 2月6日 丁巳 火 蛇
1918年 2月11日 1919年 1月31日 1978年 2月7日 1979年 1月27日 戊午 土 馬
1919年 2月1日 1920年 2月19日 1979年 1月28日 1980年 2月15日 己未 土 羊
1920年 2月20日 1921年 2月7日 1980年 2月16日 1981年 2月4日 庚申 金 猴
1921年 2月8日 1922年 1月27日 1981年 2月5日 1982年 1月24日 辛酉 金 雞
1922年 1月28日 1923年 2月15日 1982年 1月25日 1983年 2月12日 壬戌 水 狗
1923年 2月16日 1924年 2月4日 1983年 2月13日 1984年 2月1日 癸亥 水 豬
1924年 2月5日 1925年 1月24日 1984年 2月2日 1985年 2月19日 甲子 木 鼠
1925年 1月25日 1926年 2月12日 1985年 2月20日 1986年 2月8日 乙丑 木 牛
1926年 2月13日 1927年 2月1日 1986年 2月9日 1987年 1月28日 丙寅 火 虎
1927年 2月2日 1928年 1月22日 1987年 1月29日 1988年 2月16日 丁卯 火 兔
1928年 1月23日 1929年 2月9日 1988年 2月17日 1989年 2月5日 戊辰 土 龍
1929年 2月10日 1930年 1月29日 1989年 2月6日 1990年 1月26日 己巳 土 蛇
1930年 1月30日 1931年 2月16日 1990年 1月27日 1991年 2月14日 庚午 金 馬
1931年 2月17日 1932年 2月5日 1991年 2月15日 1992年 2月3日 辛未 金 羊
1932年 2月6日 1933年 1月25日 1992年 2月4日 1993年 1月22日 壬申 水 猴
1933年 1月26日 1934年 2月13日 1993年 1月23日 1994年 2月9日 癸酉 水 雞
1934年 2月14日 1935年 2月3日 1994年 2月10日 1995年 1月30日 甲戌 木 狗
1935年 2月4日 1936年 1月23日 1995年 1月31日 1996年 2月18日 乙亥 木 豬
1936年 1月24日 1937年 2月10日 1996年 2月19日 1997年 2月6日 丙子 火 鼠
1937年 2月11日 1938年 1月30日 1997年 2月7日 1998年 1月27日 丁丑 火 牛
1938年 1月31日 1939年 2月18日 1998年 1月28日 1999年 2月15日 戊寅 土 虎
1939年 2月19日 1940年 2月7日 1999年 2月16日 2000年 2月4日 己卯 土 兔
1940年 2月8日 1941年 1月26日 2000年 2月5日 2001年 1月23日 庚辰 金 龍
1941年 1月27日 1942年 2月14日 2001年 1月24日 2002年 2月11日 辛巳 金 蛇
1942年 2月15日 1943年 2月4日 2002年 2月12日 2003年 1月31日 壬午 水 馬
1943年 2月5日 1944年 1月24日 2003年 2月1日 2004年 1月21日 癸未 水 羊
1944年 1月25日 1945年 2月12日 2004年 1月22日 2005年 2月7日 甲申 木 猴
1945年 2月13日 1946年 2月1日 2005年 2月8日 2006年 1月28日 乙酉 木 雞
1946年 2月2日 1947年 1月21日 2006年 1月29日 2007年 2月17日 丙戌 火 狗
1947年 1月22日 1948年 2月9日 2007年 2月18日 2008年 2月6日 丁亥 火 豬
1948年 2月10日 1949年 1月28日 2008年 2月7日 2009年 1月25日 戊子 土 鼠
1949年 1月29日 2005年 2月16日 2009年 1月26日 2010年 2月23日 己丑 土 牛
1950年 2月17日 1951年 2月5日 2010年 2月24日 2011年 2月2日 庚寅 金 虎
1951年 2月6日 1952年 1月26日 2011年 2月3日 2012年 1月22日 辛卯 金 兔
1952年 1月27日 1953年 2月13日 2012年 1月23日 2013年 2月9日 壬辰 水 龍
1953年 2月14日 1954年 2月2日 2013年 2月10日 2014年 1月30日 癸巳 水 蛇
1954年 2月3日 1955年 1月23日 2014年 1月31日 2015年 2月18日 甲午 木 馬
1955年 1月24日 1956年 2月11日 2015年 2月19日 2016年 2月7日 乙未 木 羊
1956年 2月12日 1957年 1月30日 2016年 2月8日 2017年 1月27日 丙申 火 猴
1957年 1月31日 1958年 2月17日 2017年 1月28日 2018年 2月15日 丁酉 火 猴
1958年 2月18日 1959年 2月7日 2018年 2月16日 2019年 2月4日 戊戌 土 狗
1959年 2月8日 1960年 1月27日 2019年 2月5日 2020年 1月24日 己亥 土 豬
『肆』 如何系統學習歷法
要系統地學習歷法知識甚至進行有一定價值的研究,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最起碼應該具備專科以上的數學知識,較扎實的物理知識和天文學家基礎。在具備了這些知識的基礎上,你就可以自主選擇切入點,有重點地進行歷法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了。
公歷的知識比較簡單,但卻是當前世界上的主流歷法,並且我國的農歷也與公歷息息相關,所以一定要對「恆星年」、「回歸年」、「近點年」等有一些了解,為了系統地研究我國農歷歷法,還要詳盡了解地球公轉軌道的復雜變化(歲差、春分點退行、近日點進動等)
『伍』 天乾地支如何學習從那些地方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乾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歷法紀年。在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乾地支在中國民間主要用於紀日、卜卦和配合記事,後來更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而干支用來紀年月日時的歷法叫做干支歷.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
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一特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干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干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干支紀法,從而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3]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橈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隋朝《五行大義》同意干支是大撓創制這一觀點。
天乾地支最初的起源,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近百年來出土的殷墟(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干支記錄,而在甲骨文中出現最頻繁的字也是干支。
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但是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占卜無關的刻辭。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辭。「干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甲子表。這種甲子表羅列刻寫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當時的人們用來檢核和推算干支紀日的譜表,干支表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歷。
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干支的來歷,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導。《易學原理與大六壬應用》一書解釋如下: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我們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恆星組成的,天文學上恆星十分穩定,相對位置幾千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保持不變,對地的影響也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們地球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不斷的圍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則是相對於北極星(即紫微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運行而造成天星之間位置關系的改變,進而改變了特定星宿對地球及地上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及凶,《開元占經》就是古占星學著作,而七政四餘和紫微斗數就是延伸出來的古星命學。
夜觀星象受時間位置氣侯等諸多不利因素制約,所以人們試圖尋找更為簡便的方法進行占卜,地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利用起來了。根據歷法知識我們知道,月的劃分是根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標准,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丑宮有斗、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們干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換一種方式解釋,因為干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像成鍾表的表盤,以地球為表盤中心,十二宮就是表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鍾。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系,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系,所以造成了歷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干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周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更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因為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鍾表的表盤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布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們假想的時鍾只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對於日月五星運轉了一周;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也就是相對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了同一地點能量分布逐日逐時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日和時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剛才的鍾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實際上我們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由於軌道和運轉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也就是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影響力。但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星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
天干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布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游,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了改變,漩渦的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變成了漩渦,周而復始,循環一周,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復循環。
已發現的「干支表」刻辭數量並不少,但多數都殘缺,其中發現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
這一份干支表共分六列,每列二十字,由右至左讀,每列紀十天,十日為一旬,一列一旬,橫向看,天干十行,脈絡清晰;豎向看,天干六輪,與地支五輪相組合。這一版干支表刻辭六甲齊全,嚴謹有序,是甲骨文干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們看見最完整干支表材料之一。通過此「甲子表」,我們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數,從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這也是商人的記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稱為「六旬表」。殷人將60干支循環紀日,將60干支分為6旬,每旬十日,殷王常常在旬末最後一天,即六癸日(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占卜詢問下一旬後十天禍福,稱之為「詢問」。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齊地刻著一份干支表,也是我國最早的干支日歷,字字清晰,完整無缺。
雖然商代採用干支紀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的商代的干支紀日。有資料證實可確知的紀日干支是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的,從那時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干支紀日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也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這對於核查史實所發生的准確時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鍾山記》中「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歷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
後來,干支紀日更發展到紀年、紀月、紀時,形成干支歷。此歷法至少從唐代開始,載於歷朝的黃歷中。
干支除了用於記錄時間、占卜外,後來被賦予的功能就越來越多了。
用於歷法紀時
據考古所知,干支起碼從殷商開始就用來紀日。春秋戰國時期又採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歷。[1]
此外,干支注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歷中,兩種歷法同時並用。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商代的歷法是一種陰陽合歷。每年分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閏月置於年末,稱為『十三月』。到祖甲以後,閏月也有在年中的。這就是殷歷,農歷。
干支注記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用於序數、評級和分類
天乾地支的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一般的序數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僅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在有機化學的命名中,1-10個碳原子的化合物用天干命名,如甲烷(1個C原子),乙烷(2個C原子),丙烷(3個C原子)以此類推……又比如乙烯(2個C原子),丁烯(4個C原子)。
用於儒學、理學、醫學、風水、術數和命理學中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干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乾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數;天乾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沖突及其生滅。
天乾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了解古代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各干支意義
由於天乾地支的意義均來自於樹木,所以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賦予了生動的說法。
干者猶樹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甲骨文分析
從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字形源於十天干衍生。
癸孕甲,稱子己孕庚,稱丑
乙孕丁,稱寅乙孕丙,稱卯
己孕辛,稱辰丁孕己,稱巳
丁孕戊,稱午戊孕庚,稱未
辛孕癸,稱申辛孕壬,稱酉
戊孕辛,稱戌癸孕乙,稱亥
地支與五行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央;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央。
天干與五行
天乾地支
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與生肖的關系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丑,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嚙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月出之時,月本坎體,中含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戌時,戌」就是沒有牙齒的意思。狗沒有了尖牙利齒,就沒法磨碎食物,就意味著餓死故戌屬狗。亥時,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干、支的五行屬相
01甲子金鼠 ▪ 02乙丑金牛 ▪ 03丙寅火虎 ▪ 04丁卯火兔 ▪ 05戊辰木龍 ▪ 06己巳木蛇
07庚午土馬 ▪ 08辛未土羊 ▪ 09壬申金猴 ▪ 10癸酉金雞 ▪ 11甲戌火狗 ▪ 12乙亥火豬
13丙子水鼠 ▪ 14丁丑水牛 ▪ 15戊寅土虎 ▪ 16己卯土兔 ▪ 17庚辰金龍 ▪ 18辛巳金蛇
19壬午木馬 ▪ 20癸未木羊 ▪ 21甲申水猴 ▪ 22乙酉水雞 ▪ 23丙戌土狗 ▪ 24丁亥土豬
25戊子火鼠 ▪ 26己丑火牛 ▪ 27庚寅木虎 ▪ 28辛卯木兔 ▪ 29壬辰水龍 ▪ 30癸巳水蛇
31甲午金馬 ▪ 32乙未金羊 ▪ 33丙申火猴 ▪ 34丁酉火雞 ▪ 35戊戌木狗 ▪ 36己亥木豬
37庚子土鼠 ▪ 38辛丑土牛 ▪ 39壬寅金虎 ▪ 40癸卯金兔 ▪ 41甲辰火龍 ▪ 42乙巳火蛇
43丙午水馬 ▪ 44丁未水羊 ▪ 45戊申土猴 ▪ 46己酉土雞 ▪ 47庚戌金狗 ▪ 48辛亥金豬
49壬子木鼠 ▪ 50癸丑木牛 ▪ 51甲寅水虎 ▪ 52乙卯水兔 ▪ 53丙辰土龍 ▪ 54丁巳土蛇
55戊午火馬 ▪ 56己未火羊 ▪ 57庚申木猴 ▪ 58辛酉木雞 ▪ 59壬戌水狗 ▪ 60癸亥水豬
『陸』 怎麼學習古代的天文歷法以及陰陽五行
我讀過一本書很好,可能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卷,對中國歷法解釋的很詳細,歷法與天文聯系很緊密,另外與中國的很多陰陽,五行觀念聯系也很多。不看專業書籍很難一句話說清。
『柒』 怎樣才能學好歷史怎樣制定歷史學習計劃
學歷史,SO EASY
歷史記憶歌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
一百七十萬年前, 雲南「元謀人」出現,
會造工具能用火, 因此稱為類人猿。
(二)
北京人在周口店, 手腳分工已明顯,
群體勞動和生活, 打制石器已出現,
保存火種用途廣, 原始社會已顯見。
(三)
山頂洞人一發現, 距今一萬八千年,
磨光鑽孔新技術, 人工取火史無前,
血緣關系成氏族, 沒有貧富和貴賤。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
長江流域「河姆渡」, 磨製石器有進步,
耒耜耕地種稻穀, 干欄房子共居住,
挖井養畜造陶器, 簡單玉器和樂器。
(二)
黃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糧食最早種植粟, 副食蔬菜魚和肉,
早期文字出雛形, 還會紡線和織布。
華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黃帝, 禪讓制度堯舜禹,
第一夏朝禹建立, 奴隸社會從此起。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
夏朝開國是夏禹, 早期國家已建立,
王位傳給兒子啟, 禪讓從此變世襲,
夏朝經歷470(年), 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
商湯滅夏建商朝, 盤庚遷都到殷商,
有名暴君是紂王, 武王伐紂滅掉商。
(三)
武王伐紂滅掉商, 西周定都鎬京上,
分封制度定國策, 天子統治有加強,
暴君厲王無人道, 前771(年)周滅亡。
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
原始社會到末期, 我國已有青銅器,
夏朝種類漸增多, 商朝青銅燦爛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 「四羊方尊」精工藝,
舉世聞名「三星堆」, 「青銅立人」有新意。
(二)
奴隸生活多悲慘, 非人待遇好辛酸,
戴著枷鎖搞生產, 沒有自由和飽暖,
生命不如牛和馬, 人祭人殉任屠殺。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
齊國君王齊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為口號,第一霸主逞威風。
第二霸主晉文公, 城濮之戰稱英雄,
「退避三舍」誘楚軍, 大敗楚軍城濮中。
(二)
齊楚燕韓趙魏秦, 戰國七雄多戰爭,
齊王軍師名孫臏, 圍魏救趙戰桂陵,
前二六0戰又起, 秦趙之間戰長平,
趙括紙上來談兵, 四十六天糧草盡,
趙軍大敗秦軍勝, 從此六國難抗衡。
大變革的時代
(一)
春秋出現鐵農具, 戰國時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 農業史上大革命。
(二)
李冰修築都江堰, 消除水患灌農田,
治水功勞勝大禹, 造福人民幾千年。
(三)
孝公治國有心計, 商鞅變法最有力,
承認私人有土地, 獎勵耕戰免徭役,
廢除貴族的權力, 建立縣制搞治理,
經濟得到大發展, 軍隊有了戰鬥力,
戰國後期秦最強, 商鞅變法了不起。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
文字可考在商朝, 甲骨文字算最早,
青銅器上刻金文, 周晚大篆形成了。
(二)
古人觀天很注意, 日食月食書中記,
夏朝歷法叫「夏歷」, 戰國二十四節氣。
(三)
最早名醫是扁鵲, 針刺湯葯和按摩,
「望聞問切」診疾病,中醫沿用真不錯。
(四)
楚國詩人叫屈原, 上了世界名人篇,
抒情長詩有《離騷》,思想藝術傳千年。
(五)
孔子相傳為聖人, 思想教育都精明,
主張「愛人」察民情, 「為政以德」反酷刑,
辦學收徒三千人, 因材施教出賢能,
啟發學生多思考, 主張溫故而知新,
言行收錄在《論語》,儒家學派創始人。
(六)
老子道家創始人,學說記在《道德經》,
主張事物對立面,正反兩面要想清。
(七)
百家爭鳴好形式,「墨儒道法兵」在此,
「兼愛」「非攻」墨主張,「仁政」治國是孟子,
道家代表是莊子, 主張「無為」而來治,
法家代表韓非子, 反對空談倡「法治」,
兵家鼻祖是孫武, 《孫子兵法》論軍事。
「秦王掃六合」
(一)
前230 — 221(年),秦滅六國大統一,
始皇咸陽來登基, 至高無上大權集。
(二)
丞相、太尉和御史, 地方推行郡縣制,
全國統一度量衡, 還有貨幣和文字,
為了思想大控制, 「焚書坑儒」有得失。
(三)
抵禦匈奴築長城, 開發南疆修靈渠,
開疆拓土好疆域, 世界大國了不起。
「伐無道 誅暴秦」
(一)
秦朝暴政民憤激, 戍卒大澤揭竿起,
勢如破竹建政權, 陳吳敗後項劉繼。
(二)
項羽領兵創奇跡, 巨鹿大敗秦主力,
劉邦率兵逼咸陽, 短命秦朝就滅亡,
楚漢之爭又四年, 劉邦長安建政權。
未完,公務員考試每日一題強心記為你梳理了更多的歷史記憶歌
『捌』 天文歷法 怎樣學天文歷法
牧夫天文論壇,有關於星歷計算的討論。不過內容比較龐雜,我不喜歡去。
中國農歷網,特別推薦,裡面有歷法的計算原理,以及程序實現。
美國航天局官網,可以找到大部分外文的天文學論文,國內的幾乎沒有。當然,只有想徹底研究明白計算原理時,才需要哪些東西,主要有VSOP82,VSOP87,ELP2000,IAU2000等論文需要讀。注意,有是法文的的哈。
同好天文論壇,北航的,可以找到一些中文資料,不過中國人大部分局限在解釋古人怎樣計算歷法,對現代天文學參考價值不大。另外,感覺國人的書很冷統,呵呵。
『玖』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有何歷史學習方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拾』 歷法推算的方法是什麼
對於歷法的推算,按期選出若乾的典型歷法,做解剖麻雀式的精讀、分析,是可以逐一了解這些歷法的原理和步算方法,達到貫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