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古人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人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23 09:34:36

① 古人怎麼教育孩子

導語: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智慧民族,我們應該正確地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系,到中國文化的根上去尋找智慧,去重續那幾近斷裂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基因,來拯救我們的下一代。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古人怎麼教育孩子,歡迎借鑒!

修身為教育之本,修身為教育之始

中國古人對成才的概括是四個字:「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包含偉大理想同時也涵蓋了巨大功利的歷程,是從修身開始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學習做人。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大家學做人呢?做人,換個說法,就是不做禽獸。古人常說,「要自別於禽獸」,就是自覺地與禽獸相區別。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進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質,二是心靈。人類的體質進化,已經大體上完成了;但心靈的進化,相對滯後,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殘留著動物的野性,例如貪婪、自私、無序、殘暴等等。實際上,不少人還停留在「半人」的階段。要成為一個純粹的人、真正的人,就需要修身,修煉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心變成一顆美好的心。

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說,人區別於禽獸的根本,在於人是萬物之靈;人身上有仁義禮智等善端,禽獸沒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長為君子,而禽獸沒有這種可能。仁義禮智四者,仁最重要,居於統領的地位。孟子還說:一個孩子掉到井裡,你聽到他的哭喊聲就會起惻隱怵惕之心,這種惻隱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會有的;所以,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國式的教育,應當借鑒古人的智慧和見識,從啟發人的道德自覺開始,喚醒人的良知。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想方設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人生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孟母三遷」是古人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典型。孟子能成為儒家的傑出代表和一代宗師,被後世尊為「亞聖」,他的偉大是從他媽媽殫精竭慮地搬家開始的。

《大戴禮記61保傅》記載,周成王做太子的時候,為了保證他的根性純正,讓周公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擔任太師、太傅、太保,分別負責太子的身體、德義和知識技能教育。為了太子的健康成長,從他周圍逐去邪人,不讓他看到惡行;又挑選天下品行端正、孝悌而有學問的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使太子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都是正人。長期與正人相處,自己豈能不正!就好比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語一樣。孔子說:「少成若性,習慣之為常。」太子上的小學,有東南西北四處,稱為「四學」,所學的內容各有側重:東學如何尊親,南學如何尊老,西學如何尊賢貴德,北學如何尊重有爵位者,以此來樹立太子良好的道德基礎。古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可謂殫精竭慮。

知行合一,注重禮儀

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八歲入小學,由於年齡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著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主要途徑是學習禮儀。例如,為了幫助孩子學習和踐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禮儀:早起要向父母請安,美味可口的飯菜要先請父母品嘗;要關心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召喚要「唯而不諾」(唯,是緊湊而明快的回答,表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書、吃飯、玩耍,要立即停止,盡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懶懶散散,不以為意)。通過這些生活細節來規范孩子的習性,糾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養他們的恭敬之心。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遠大的抱負,必須從當下的點點滴滴做起。東漢名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問他:為何不打掃干凈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怎麼能只掃一間屋子?」薛勤反唇相譏:「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治國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勞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兒童。學習什麼樣的人,崇拜什麼樣的人,預示著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古人深諳此道,並運用嫻熟。古代的兒童讀物總是把歷代的忠臣良將作為重點來介紹。京師的孔廟和國子監,是全國的最高學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東西兩廡還有歷代先賢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對國家和中華文化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例如岳飛、文天祥、陸秀夫、顧炎武等,都在這里受到人們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學宮一般還祭祀當地的鄉賢,以此激勵青年後學。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兒童時代,看到學宮祭祀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人的像,謚號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於是發奮讀書。他在衣帶中寫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古人特別重視正面人物對社會的垂範意義。因此,《二十四史》大多有《孝友傳》、《忠義傳》,內容極為豐富,裡面的傑出人物,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例如青年將軍霍去病,出生入死,打擊匈奴,屢建奇功,皇帝要獎勵他一棟豪宅,他不為所動,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如今大家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殊不知,他是一位清正、廉明、無私奉公,聲望極高的政治家。另一位北宋的名相范仲淹也是如此,也有許多感人的事跡。類似的教材,對學生有非常正面的作用,應該很好利用。

② 古代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法是哪些

古人非常重視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張當嬰幼兒智慧蒙開之際就施加正面影響,開發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才。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法是哪些,歡迎閱覽!

古代教育孩子最正確的方法

1、教兒宜早

孩子從何時給以教育?按中國古代傳統愈早愈好。要本著「早喻教」的原則。《禮記·保傅》講太子教育說:「古之王者,太子生後,自為赤子時,教故以行矣。」「太子之善,在於早喻教。」就是當孩子心理上還無所知時,就行教育了。

2、教子義方

「義」為道義,「方」指「方向,」義方「可以說是正確的方向,或是叫」教子以正「主要意思是父母要從道義上,從做一個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為子女指出道路。

3、信而勿誑

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則,即要以身率先,要培養孩子什麼品德,自己首先要具備什麼品德。陸世儀在《思辨錄》中說:」教子須是以身率先。每見人家子弟,父母未嘗著意督率。而規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皆身教為之也。念及此,豈可不知自省。「以身作則,反求諸己,在教育的方法上,常常體現為信而勿誑。——曾子殺豬

4、潛移默化

潛移默化或是潛移暗化,是強調環境對兒童的教育意義。人的思想、性格受環境的影響和周圍人的感染,會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作用。環境的影響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普遍注意的,先秦時期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同時被稱為顯學的墨家學派的代表墨子,就十分重視環境的影響,他以染絲為例,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啟色亦變。「來說明人是受環境的感染的,所以」染不可不慎也「。戰國末年荀子也認為環境對人的成長有重大影響,因此必須注意選擇環境和周圍所交遊的人,他說:」蓬生麻中,不扶不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孟母三遷

5、量資循序

量資循序是指教育兒童不能求之過急,要根據兒童的才能,逐步將教育加深加寬。同時還要順應兒童才能的發展,及時地給以教育,不要失掉兒童才能發展的可能性,該提出新要求時不能在固守舊有的成績,否則同樣會貽誤人才。——傷仲永

6、有教有愛

子女為父母生養,父母愛子女,乃人之長情,但往往過於嬌慣,家長對孩子,即要愛又要教,既要慈又要嚴,愛於教結合,慈與嚴相濟,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現代兒童教育方法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專家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鏈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贊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贊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贊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③ 古代人是怎麼正確教育孩子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人歷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立德立規,言傳身教,給子女留下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如何從各方面規范子女,正確教育孩子的。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古代人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人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孟母三遷 選好環境

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搬家三次,直到搬到了學宮旁邊,孟子學習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求封薄田 自力更生

春秋時期楚國宰相孫叔敖,為楚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卻沒有給兒子孫安留下什麼財產。臨死前,他囑咐兒子回鄉耕種,不要謀求官職;如果庄王一定要給封地,那就選擇寢丘——那是出了名的貧瘠之地。孫叔敖認為封地不肥,子孫不得不勤懇節儉,慢慢積累,這才是孩子成才的好方法。

祖昌教孫 因材施教

南北朝時期的祖昌,是主管土木工程的高級官員。他的孫子不愛讀書,常常被兒子罵。祖昌覺得兒子的教育方法不對。

從此,祖昌常常把孫子帶去工程現場。孫兒對大山大河、田野村莊和各種建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對於天文學知識,特別喜歡。於是,祖昌帶著孫子拜訪了天文學家何承天,學習了很多天文知識。這個孩子後來的成就大大超過了祖輩和父輩,他就是祖沖之。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箴言
立志

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節選)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注】這首詩是林則徐因為禁煙被革職,將要離家去新疆伊犁充軍時所做。表達了自己雖然年老力衰,但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個人將不顧生死禍福,義無反顧。

修身

誡子書(節選)

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注】諸葛亮在這首教子詩中要求兒子在寧靜簡朴的生活中修身養性,並告訴兒子,過分安逸舒適的生活會消磨人的意志,而急切躁動的性格也不利於陶冶性情。

讀書

符讀書城南(節選)

唐·韓愈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注】這首詩是韓愈寫給在長安城南別墅讀書的兒子韓符的,既指出讀書之重要,又指出勤讀之可貴。

實踐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注】陸游在此詩中不僅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更強調了將書上的知識用於實踐的重要性。

名利

閑坐看書貽諸少年(節選)

唐·白居易

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

勸君少求利,利為焚身火。

【注】白居易在詩中把“名”“利”比作“錮身鎖”和“焚身火”,勸導年輕人要廉潔做人,不要追名逐利。
看古代母親如何教育孩子
孟母

孟母是戰國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

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

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全在於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早年喪夫,卻志不改嫁,一個人含辛茹苦養育孟子。

剛開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於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這種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學起了出殯人士的哭喪胡鬧。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後,孟子卻學著小販商人們做起了吆喝買賣。

孟母不希望自己兒子將來成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從此後,孟子就跟著學校里的士子,學起了“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遷,是因為她深諳一個道理:“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孟母還有“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學業若半途而廢,就如織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為人所用的。

同樣,人若在年少時不好好讀書,長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勞役,是沒有出息的。從此孟子發奮讀書,終成為一代曠世學儒。

陶母

陶侃是晉朝有名的好官,他生活簡朴,對待老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

陶侃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陶母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全部都用來供陶侃上學和買書。陶侃學習非常刻苦,成大後成了一名管理漁業的官員。

一次,陶侃把魚干運往皇宮,路上正好經過母親居住的地方。想到自己在外當官,而母親卻在鄉下過著窮苦日子,陶侃難過極了。“這么多年我都沒給母親買過什麼好吃的,這次就拿些魚干給她嘗嘗吧!”陶侃心想。於是,他讓部下拿了一壇魚干送到母親的住處。

陶母見陶侃的部下拿著魚干過來,心裡十分高興,她接過魚干問:“這壇魚干是從哪裡來的?”部下笑著說:“這是要運進皇宮的魚干,陶大人體貼您,特意叫我拿來一壇讓您嘗嘗。”陶母聽完,臉立刻沉了下去。她想了好一會兒,走進屋裡拿出紙和筆墨,寫了一個“封”字,貼在魚干壇子上。部下連忙上前阻止,說:“老夫人,您這是做什麼?”陶母嚴肅地說:“這魚干是朝廷的,不是我兒子的,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

接著,她又給陶侃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你身為朝廷官員,應當盡忠職守,怎麼能貪圖財物,私下把朝廷的東西送給我呢?如果你真的孝順母親,就做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吧!”

陶母退還魚乾的事情,讓陶侃感到十分羞愧。就這樣,在母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陶侃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謀私利的好官。

歐母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又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高中進士。

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

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有母如此,兒子焉能不偉大?

猜你喜歡:

1.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2.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3.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4.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5. 父親教育孩子的古今例子

④ 古代父母怎麼正確教育孩子

重視家庭教育,這是中國歷來的傳統,翻檢史冊,故事無數,其中,尤以母親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跡最為生動深刻、流傳久遠。那麼古代父母怎麼正確教育孩子?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古代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1、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2、愧悔不責

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3、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

4、飲食不責

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5、歡慶不責

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6、悲憂不責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7、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葯物都有療效。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妙招
立身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選自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

立志之始,在脫習氣。習氣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讀書,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傑地。以之事親,所養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義。惟其超越,是以和易。

----選自明·王夫之《王夫之集》

禮雲: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少欲知足,為立涯限。

----選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少年須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從地茁出,天氣渾含,只滋根土,美悶春融,絕無雕節,自會發生盛大。

----選自明·彭士望《恥躬堂文集》

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

----唐·杜甫《又示宗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選自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治家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選自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和睦之道,勿以言語之失、禮節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責,慎勿藏之於心,以積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貧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萬萬。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強者,強者不可欺凌弱者,何況自己骨肉。有貧弱者,當生憐念,扶助安生;有福強者,當生歡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撐持門戶。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豈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風痹,左手豈妒忌右手,願其同癱瘓乎?

----選自明·王夫之《姜齋文集》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選自宋·司馬光《家范》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人不通今古,牛馬如襟裾。

----選自清·周希陶《增廣賢文》

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

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

----選自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子孫以忠信謹慎為先,切戒狷薄。不可顧目前之利而妄他日之害,不可用一時之勢而貽數世之憂。

----選自清·張履祥《張園先生全集》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選自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家訓》

昔吾祖星岡公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凈,第三誠修祭掃,第四善待親族鄰里。凡親族鄰里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有訟必排解之,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用。此四事之外,於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

----選自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

敬業篇

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

----選自《漢書·歐陽地余》

後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選自宋·包拯《包拯集》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習氣,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選自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訓》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謹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選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寬嚴相濟巧勸學

孟母“斷織喻學”的舉動,可以算是體現中國母親智慧的典型例子。孟子小時無心向學,一次還沒放學就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聞言,舉起剪刀一把剪斷了織好的布。“讀書猶如織布,累絲成寸。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還能接得上嗎?”孟子頓有所悟,從此手不釋卷,刻苦攻讀。

與孟母一樣,東晉名將陶侃之母也曾藉助紡織教兒愛惜光陰,用功讀書。她讓小陶侃觀察織布時梭子飛快穿梭的情景,溫言啟發,循循善誘,從此把“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八個字印在了陶侃心裡。此外,宋朝歐陽修母畫荻教子識字、唐朝詩人元稹之母從不體罰子女的佳話,都為人們稱頌。

著名作家茅盾八十壽辰時,寫了一首《八十自述》詩,深情地回顧了童年時母親的精心培育:“……大節貴不虧,小德許出入。課兒攻詩史,歲終勤考績”,述說自己小時貪玩,母親雖然生氣,但也不忍心打罵,而是說服教育,循循善誘。鄰人頗有微詞,認為她對孩子太“姑息”。母親一度也困惑,但她經過深思,堅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要抓好大節教育,孩子偶爾貪玩點也沒什麼。”這與古人寬嚴相濟、勸學有方的教子智慧一脈相承。

點評:“知識改變命運”,古今一理。古時的母親們都十分重視促子學習,千方百計地教子讀書。值得稱道的是,這些母親自有一種天然的睿智,在教子時不是舉起棍棒,而多以巧妙的方式喻學,曉之以理,以情感化。

防微杜漸敦品行

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由嬸母一手撫養長大。顧炎武從小聰穎,常被誇贊,漸漸滋長了驕傲情緒。嬸母覺察後,讓他背誦並解釋《賣柑者言》。這是一篇寓言雜文,用形象的比喻,揭露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達官貴人的腐朽本質。顧炎武解釋得很清楚。“還有什麼別的意思嗎?”嬸母追問。顧炎武無言以對。“文章的諷刺對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嗎?如果做學問剛有一點進步就驕傲起來,滿足於一知半解,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嗎!”顧炎武聞言大窘,從此立志進德,勤於修身。

三國人孟宗十歲時,母親送他到河南南陽求學,臨行前,特意為兒子做了厚褥大被。南陽氣溫較高,用不著厚褥大被,鄰人感到奇怪,便問為什麼。孟宗母說:“我兒年幼無知,不懂得怎樣和同伴們相處,不會幫助別人。我想,求學的同伴中難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貧窮的同伴同鋪一條褥,同蓋一條被。這樣,可以‘聽聲相應,同氣相求’,受到良好的影響和熏陶。”用心良苦的話語里,閃現出樸素而高明的智慧。

再比如,孟母三遷,是防微杜漸,看到了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春秋時文伯母教子克己自勵,春秋時江乙母、東漢范滂母教子剛直不阿,岳飛母刺字勵子“精忠報國”等等,均體現了不俗眼界與高尚德行。

點評:與重學崇文相比,歷代母親更注重對孩子品性的培養。她們都把良好行為規范和優秀品質視為做人的根本,巧妙地輸送到孩子心裡。

猜你喜歡:

1.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2.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3.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4. 古代教育孩子的名言警句

5. 歷史上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例子

⑤ 古代人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

家庭教育這個相當重要的人生教育,現代許多家長並不理解其重要性,行動上也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不如一起看看古代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吧。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古代人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古代人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為人生之要職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個生活單位,也是一個生產單位和教育單位。古人十分重視齊家和治國的關系。

《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說,古人認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因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充分說明了個人,家庭和國家的關系,治國應從治家始,治家應從教子始。從 “齊家治國”這個目的出發,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國之根本”,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養子必教,養子不教不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國家。宋代程頤說:“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古人的這種看法,在當今社會也是頗具現實意義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樹立遠大志向,做一個正直的人。顏子推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古人不僅認為立志重要,而且還提出立什麼樣的“志”最好。明代楊繼盛說:“人須要立志……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可見古人並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強調要明理,要先做一個正直的君子。

這種“立志”與“做人”聯系起來的看法,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要如何如何,將來就可成為什麼“家”、什麼“長”或什麼“師”。社會固然需要各種“家”、各種“師”或各種”長”,可要建成一個祥和、安定的社會,更需要胸懷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國古代有很多輝煌時代,潛心研究就會發現,這與當時古人懂得人生價值和道德教育,重視“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關聯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儉朴、廉潔教育

以勤儉為本,愛惜一布一飯,這是人生道德啟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勞儉朴,認為“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從簡朴走入奢侈容易,從奢侈回到簡朴則很難]。歷史上,很多古人留下過家訓。他們並非窮得揭不開鍋才大談簡朴,而是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成於儉約、敗於奢靡”,把簡朴當作人生中一種美德。

這些道理既不深奧,更不新鮮,可如今許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現在有的人掛在嘴邊的話是:“就這么個孩子,錢不花在他身上給誰花?”那些自己含辛茹苦、並沒有太多錢的父母也這樣認為:“我們小時候夠苦了,讓我們的孩子再浪費些也不算過份。”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指導他們的家教實踐,有不少家庭的教育失敗了。這樣也就會有十幾歲的小學生發脾氣撕百元人民幣以示威;高等學府的“驕子”多買幾兩米飯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過教育的古人都是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另外,現在有不少人丟失了儉朴的傳統美德,把讓孩子常常得到享樂的體驗當作一種“重要責任”。其實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以後,往往心理素質、承受能力、意志力都會比較差,人生的苦頭在後面。

古代家教不僅崇尚勤儉,而且還注重正直廉潔的教育,講求“清白傳家”。《漢書·疏廣傳》記載,疏廣告老還鄉時,帶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賜贈的黃金。他用這筆錢每日宴請鄉里親友,當錢快花完時,疏廣的子孫便私下託人勸疏廣留點錢為子孫置些田產。疏廣聽了說,我不是不考慮子孫後代,我想他們如果能夠辛勤耕作,家中原有的田產是可以維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現在如果再多給他們錢財,豈不是教他們怠情嗎?

在“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詞旁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真正為子孫的長遠利益著想,就應該喻之以義,遣之以義,而不遺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對溺愛

古人教子講究“慈愛”,反對溺愛。這點尤有現實意義。韓非子曾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司馬光亦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他們認為父母之愛需理智而有分寸,才會起到正面的作用。“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則會使孩子養成任性、驕狂的習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雲:愛不可溺。

“慈母敗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訓得出的道理。這個道理仍如警鍾,提醒為人父母者不可溺愛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倫理教育。
現代教育孩子存在的偏向
1、重知識學習輕做人的道德培養;

2、重呵護輕自立;

3、重物質輕精神;

4、重言教輕示範;

5、重管制輕正面引導。
中國古代教育名言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教學半。”其此之謂乎!《禮記?學記》

??2、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禮記?學記》

??3、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禮記?學記》

??4、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

??5、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禮記?學記》

??6、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禮記?學記》

??7、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矣;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樂。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反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呂氏春秋?誣徒》

??8、不能教者:志氣不和,取捨數變,固無恆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驅而教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弟子居處修潔,身狀出倫,聞識疏達,就學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從而抑之,難而懸之,妒而惡之;弟子去則冀終,居則不安,歸則愧於父母兄弟,出則慚於知友邑里,此學者之所悲也,此師徒相與異心也。人之情,惡異於己者,此師徒相與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學業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人之情,愛同於己者,譽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學業之章明也,道術之大行也,從此生矣。《呂氏春秋?誣徒》

??9、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丑不能,無惡不知。丑不能,惡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故學士曰:辯議不可不為。辯議而苟可為,是教也。教,大議也。辯議而不可為,是被褐而出,衣錦而入。《呂氏春秋?用眾》

??10、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立已定而舍其眾,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聞安居。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眾者,此君人之大寶也。《呂氏春秋?用眾》

猜你喜歡:

1. 古代教育孩子的名言

2.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3. 描寫教育孩子的經典語錄

4. 曾仕強教育孩子的方法

5. 怎樣教育孩子的方法

⑥ 古代人怎麼教育孩子

教育不分古今,那麼古代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與現代的有什麼不同呢?下面請看我為大家帶來的幾則古代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歡迎閱讀!

古代人怎麼教育孩子

鄭板橋臨終教子

鄭板橋之詩、畫、書法,堪稱清代一絕。其詩雄渾、其畫飄逸、其書法險峻,其為人不甘隨波逐流,其臨終教子更令人感慨萬分。鄭板橋才氣過人,因傲視權貴,宦海沉浮並不得意,身為小吏終其一生。然而,曾歷任縣令,雖兩袖清風,家境亦並非貧寒。或許擔心其子沒有經歷貧寒,或許鄭氏教子有脫俗之標准。臨終之時,鄭板橋對其少子難以放心。病床前,親人悲痛難忍。彌留時,鄭板橋終於再顯精神。其子問父,有何教誨?父對子曰:「欲嘗親蒸之饃。」老父之命難違,其子下廚逡巡。書房讀書習字之人,手忙腳亂於廚房,欲蒸饃猶如臨陣。幾番操作,幾番難成。父親奄奄一息,積聚精力等待,終於沒有等到兒子功成。鄭氏之子,嚎啕大慟。痛悔平日未能學有一技,深感平凡小事學之不易,遺恨沒能滿足父親於臨終。親手為父親更衣,枕下留有紙條,上有字跡:「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靠自己。」心靈之震撼,終生銘記。老父臨終難以瞑目,莫過於希望自強自立。靠人不如靠己,此乃鄭板橋教子之良方。臨終震撼,此乃父親愛子之深意。或許,鄭氏深知其子自立能力欠缺;或許,鄭氏歷經坎坷深感自立於世之關鍵;或許,懊悔此前沒有給予有效指引;或許,這是父親無奈之希冀。


孟母教子良方

孟軻幼時喪父,仇氏育子苦心周詳。「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經典故事,蘊涵多少含辛茹苦。慈母風范,精心培育一代賢良。孟母深知:「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為子選擇良好環境,三遷居所,不畏奔忙。孟家原居鄒城郊外,馬鞍山下之鳧村。山麓墳瑩處處,喪葬之事尋常發生。兒童嬉戲模仿葬禮,孟母心痛,遷居十里外之廟戶營村。此村「日中為市」商賈喧囂,孟子耳儒目染,游戲錙銖必較。孟母惟恐兒子沾染市儈之氣,半年之後再次搬遷。來到鄒城學宮附近,居處雖漱隘不堪,但朗朗之讀書聲,令孟母安心。 孟母深知:「業荒於戲而精於勤」,教育子女樹立恆心。孟子天生靈性,亦有孩童貪玩之秉性。一次逃學玩耍歸家,母親將織成錦絹攔腰剪斷,並教誨曰「廢學如斷絹!」「斷織督學」一幕,深刻銘記於幼小心靈之中。從此,孟子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終於成為一代宗師,學有所成。

孟母深知:「不尋明師學以難成」。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孟母親自尋覓,為十五歲愛子訪求啟蒙。當時,孔子之孫子思,於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聞名。受母親鼓勵孟子來到曲阜,從此開始學習儒家學說。五年苦學,學業突飛猛進,終於繼承孔子衣缽,成為儒家「亞聖」。

竇燕山教子義方

古人教子,滿目琳琅;竇氏燕山,堪稱榜樣。蒙學《三字經》雲:「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五子俱成棟梁,令人多少人仰慕。付出多少苦心,讓人無限遐想。 竇燕山,五代後晉時期人,原名竇禹鈞。祖籍薊州漁陽,漁陽古屬燕國,故後人稱其燕山。初,竇燕山富有,然為人不善,以勢壓貧。鄉鄰借糧,小斗出,大斗進。而立未得子,日夜憂嘆。某日,夜夢故父勸其痛改前非,積德行善,頓翻然悔悟。 從此,竇燕山周濟貧寒,克已利人,廣結善緣。鄉鄰家貧,無力為女置嫁妝或娶親者,竇氏均慷慨解囊,成人之美。延請名師,舉辦私塾,凡鄉鄰子女皆納之。貧者,親登門接之,免其學費,廣受鄉人贊譽。之後,其妻連生五子。燕山身教言教,十數年如一日,精心培育,時刻關心起居,尤甚品德修養。五子先後登科及第:長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曾任補闕;四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當時人稱竇氏五龍。當時,侍郎馮道曾賦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對竇燕山「五子登科」之事倍加贊揚。「義方」者,「仁義」也。父輩身教必對其子影響至深,桃李不言,其下成蹊。注重己身修養,行克己利人之舉,何患後輩有不良。

司馬光儉朴教子

司馬光北宋傑出史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屢官天章閣侍講、御史中丞、尚書左僕射,後追封為溫國公。先生生活儉朴,著述宏豐,一部《資治通鑒》,名傳青史,一生教子,修身為要,儉朴為重。 生活慈愛,先生節儉純朴以身教。司馬光「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常教誨其子曰:「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並以家書之體撰有論儉約之文,勸戒子女切忌奢侈,祟尚儉約。 事業關懷,先生謹身節用以啟蒙。為完成《資治通鑒》歷史巨著,司馬光曾讓司馬康參與鍛煉。看其子用指甲抓書頁,耐心傳授愛護書籍之法:讀書前,先凈案;讀書時,坐端正;翻書時,側指輕。愛護書籍,嚴謹作風,令其子終生受益無窮。寓教於理,先生循循善誘以真誠。告誡其子:「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司馬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之教子警句,已為世人經久傳誦。遵父教誨,司馬康以儉朴自律,學有所成,博古通今,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為官做人廉潔儉朴而後世稱頌。

曾國藩教子家風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湖南雙峰人。生前聲名顯赫,身後褒貶紛紜。鎮壓天平軍有功於清庭,封為一等勇毅侯,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然則,其教子家風,卻著實令人崇敬。曾公教子,重育家風。身為清末理學大師,治學嚴謹,培育家風,細微嚴明。教子勿望十事,一曰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曰盡孝悌,除驕逸;三曰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曰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曰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曰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曰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曰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曰擇良師以求教。一代宗師,思慮遠宏。 曾公教子,見地脫俗。名列三公富貴顯赫,卻教子牢記兩項箴銘,一曰:不謀做官發財,只求讀書明理。曾氏說:「凡人皆望子為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二曰:杜絕奢侈懶惰,培養勤儉謙勞精神。曾氏從不準子女懶睡,要求讀書、寫字、賦詩三者並重,此為勤;不準其積錢買田,衣勿華美,此為儉;不準斥仆佣、輕慢鄰居,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不能仗勢欺人,此為謙;在家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此為勞。曾公教子,言傳身教。對子女要求極嚴,亦勤勉自身。黎明起床辦公,平時讀書寫字,生活十分節儉,日三省吾身。因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便經常寫信教育子女。軍務繁忙至深夜,亦抽空閱讀子女書信。曾公家書數萬言,語重情深感後人。曾公教子,光耀子孫。曾國藩有二子,長子紀澤精通詩文書畫,亦為清末出色之外交官。次子紀鴻盡管中年早逝,但在數學研究上造詣頗深。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等成為教育家和學者。一家四代人才輩出,令人仰慕良好家風。

⑦ 古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古人教育子女、主要是從忠孝節義四方面來要求。
1、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是第一要義。專屬教育子女要盡孝。
2、如果國家有難,忠孝難兩全時,要以大義為重,大義就是盡忠,就是在忠孝選擇時,要以忠為優先。教育子女要盡忠。
3、節是指,做事講信用、守規矩,古人對禮上的規矩要求很嚴。沒信用,沒規矩是很嚴重的事。教育子女要講信用。
4、義,指義氣、情義。教育子女要做人要情義。
另外,古人對孩子的教育還更體現在,環境方面(教育子女要向好人學習):
如,大多數人的孩子求學,要求道德家(品德好),而不是名家(富貴人家多求名家)。
又如,孟母三遷就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孩子讀書了:對孩子讀書後的要求,除上面的要求外還要有,功名(成績)之類的。
至於儒空本身的,仁義禮智信,並非是是通用要求,而只是儒家學子的專項要求,但與古人的要求並不相違,只是講法不同,又多了一個智(頭腦清醒,理智)字。

閱讀全文

與古人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7歲晚上失眠有什麼方法 瀏覽:30
手滑式手機使用方法 瀏覽:550
人民日報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 瀏覽:566
矩形梁工程量計算方法說法正確的 瀏覽:475
增生性喉炎治療方法 瀏覽:445
電腦無人機的操控方法 瀏覽:430
快速電熱水器清洗方法 瀏覽:267
紫蘇雲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4
懷孕怎麼減肥最好方法 瀏覽:356
人類都用什麼方法治病 瀏覽:227
紅米5的簡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32
汽車脫脂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915
雞下軟皮蛋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476
如何用中醫的方法來看病 瀏覽:15
腸子漏氣出血治療方法 瀏覽:810
曬白金的鑒別方法 瀏覽:439
痛風快速消腫方法 瀏覽:245
摩托羅拉翻新機鑒別方法 瀏覽:840
單晶硅的檢測方法是怎樣檢測的 瀏覽:58
吸奶器吸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