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空行走有哪些方式
《科技日報》采訪時介紹,太空行走主要有三種方式,按照動作,可簡單分為「爬」「站」「飛」:
1.最常見的方式是航天員藉助航天器表面的扶手,像攀岩一樣「爬行」;
2.像國際空間站這樣龐大的航天器上裝有機械臂,航天員可以「站」在其末端,像乘雲梯一樣前往作業地點;
3.最炫酷的太空行走方式就是航天員藉助載人機動裝置,像「阿童木」一樣飛行。這種裝置可以噴出高壓氮氣,主要用於幫助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快速返回氣閘艙。
實際上,不論用哪種方式,太空行走並非想像中那麼愜意,反而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活動。據中國日報網消息,宇航員們離開空間站點的安全艙是非常危險的。宇航員在進行太空行走時穿著的宇航服能夠保護他們不受太空環境的傷害,宇航服就像一個小型的個人航天器,但它也會失靈,稍有一點裂口或者漏洞都足以致命。
以2013年一場因宇航服問題而造成危險的事件為例,義大利宇航員盧卡·帕爾米塔諾在進行太空行走時,發現自己的頭盔進水。他的宇航服換氣系統出現了裂縫,而水在零重力的條件下不能流動,因此他頭盔里的水遮蔽了他的眼睛和耳朵,阻礙他的鼻孔進行呼吸。在可能溺亡的危險情況下,他不得不中斷太空行走,最後回到安全區域。
太空行走並沒有想像中的炫酷,它對宇航員各方面的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未來,希望宇航員們能順利地完成每次太空行走。
❷ 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掌握哪幾種技巧,讓走路效果更好
生命在於運動。好的運動方式能夠讓人們受益匪淺,但是不恰當的運動方式可能會損害人的健康。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走路方式,已經成了當代人運動的追求。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怎樣的運動方式更適合你。
最後一種就是快速走。快速走走這種方式一般適用於減肥人群或者是身體健康的人群。這樣的行走方式會給心臟帶來一定的負擔,會造成心率加快。所以說,在快速走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來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果說你剛吃完飯的話,那肯定不建議你用這個速度來走路,這樣的話會給胃加重負擔。
❸ 用三種運動方式逐步進階包括競走,步行慢跑,快跑方式
摘要 1/5
❹ 蚯蚓、蛇怎樣走路
蚯蚓在土裡,很少在陸地上走動。
蛇用身體S形的走路。
❺ 行走康復訓練方法
平行杠、助行器步行訓練
1.用於初期的步行訓練,適用於下肢無力但無癱瘓、一側偏癱或截肢患者;對於行動遲緩的老年人或有平衡問題的患者,助行器可作為長期步行輔助具。具體操作方法:可在平行杠內完成系列步行訓練;持助行器行走的方法為:用雙手分別握住助行器兩側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動20-30cm後,邁出患側下肢,再移動健側下肢跟進,如此反復前進。
2、雙拐步行訓練
(1)交替拖地步;將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拐,雙足同時拖地向前移動至拐腳附近。
(2)同時拖地步;雙拐同時向前方伸出,兩腳拖地移動至拐腳附近。
(3)擺至步;雙拐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身體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撐力使雙足離地,下肢同時擺動,雙足在拐腳附近著地。此種步行方式適用於雙下肢完全癱瘓而無法交替移動的患者。醫學教|育網|移動速度較快,可減少腰部及髖部用力。
(4)擺過步;雙側拐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撐把手,使身體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撐力使雙足離地,下肢向前擺動,雙足在拐杖著地點前方的位置著地。訓練時注意防止膝關節屈曲,軀干前屈而跌倒。適用於雙下肢完全癱瘓,上肢肌力強壯的患者。是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動方式。
(5)四點步;步行時每次僅移動一個點,一直保持四個點在地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復進行。適用於骨盆上提肌肌力較好的雙下肢運動障礙者以及老人或下肢無力者。是一種穩定性好、安全而緩慢的步行方式。
(6)兩點步行;一側拐杖與對側足同時伸出為第一著地點,醫學教|育網|然後另一側拐杖與相對的另一側足再向前伸出作為第二著地點。此步行方式適用於一側下肢疼痛需要藉助拐杖減輕其負重,以減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點步行後練習。與正常步態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較快。
(7)三點步行;患側下肢和雙拐同時伸出,雙拐先著地,健側待三個點支撐後再向前邁出。適用於一側下肢功能正常,能夠負重,另一側不能負重的患者,如一側下肢骨折,小兒麻痹後一側下肢麻痹等患者。是一種快速移動、穩定性良好的步態。
3、手杖步行訓練
(1)手杖三點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時先伸出手杖,再邁患側足,最後邁健側足。適用於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大部分偏癱患者習慣採用此步態。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練習時按健側足邁步的大小,又可分為後型,並列型和前型三種。
(2)手杖二點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時伸出並支撐體重,再邁出健足。手杖與患足為一點,健側足為一點,交替支撐體重。此種步行速度快,因此,當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較好地掌握三點步行後,可進行兩點步行訓練。
❻ 什麼是軀干走路法
走路是一項每天都會做的,全身性的有氧運動,只是大多數人由於走路姿勢不當,速度太慢,時長距離不夠等原因,沒有讓走路成為有效運動,只是移動。
今天我們全面拆解走路姿勢,介紹一種更高效、更健康的走路方法—— 軀干走路法。幫助你在平時的步行時間就能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與手臂和腿部相比, 軀乾的主要特徵是聚集了更大塊的肌肉,如肩胛骨的斜方肌、支撐脊椎骨的腹肌與背肌、支撐體重的臀大肌等。 這些肌肉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成為人體活動的動力。此外,軀干與手臂和腿部相連接, 如果能夠有效活動軀干,就能減輕四肢的負擔。
「軀干走路法」就是要充分發揮這些肌肉的功能,使走路的運動效率達到最高。
如果細心觀察頂級運動會,就會發現,越優秀的運動員,在跑、踢、投、揮桿等時候,就越會運用軀干,而不是僅僅使用手臂和腿部。軀干能產生令人驚訝的速度,和驚人的力量。
❼ 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教孩子快速學會走路
扶著牆走,大人在旁邊看著,雖然看他們小腿顫巍巍的,個人感覺比那種學步車要好一些,學步車那個小孩子容易特別興奮,遇上崎嶇不平的路還有可能翻車,非常不安全
❽ 舉出三種能使小車運動得更快的方法
增加動力。
減小運動摩擦力。
減輕車重。
❾ 步行訓練常用方法
步行訓練方法:
一、定義 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輔助裝置進行步行能力的練習。
二、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中樞性癱瘓者,如偏癱、截癱、小腦疾患、腦癱等;運動系統病損影響行走的患者,如截肢後安裝假肢、髖關節置換術後等。
(2)禁忌證:站立平衡功能嚴重障礙;下肢骨折未癒合;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不穩。
三、設備與用具 平行杠、手杖、拐杖、助行車、助行架、減重步行裝置、步行機器人及輪椅等。
四、操作方法與步驟
(1)平行杠、助行器步行訓練:用於初期的步行訓練,適用於下肢無力但無癱瘓、一側偏癱或截肢患者;對於行動遲緩的老年人或有平衡問題的患者,助行器可作為長期步行輔助具。具體操作方法:可在平行杠內完成系列步行訓練;持助行器行走的方法為:用雙手分別握住助行器兩側的扶手,提起助行器使之向前移動 20-30cm 後,邁出患側下肢,再移動健側下肢跟進,如此反復前進。
(2)雙拐步行訓練,包括:
1)交替拖地步:將左拐向前方伸出,再伸右拐,雙足同時拖地向前移動至拐腳附近。
2)同時拖地步:雙拐同時向前方伸出,兩腳拖地移動至拐腳附近。
3)擺至步:雙拐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身體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撐力使雙足離地,下肢同時擺動,雙足在拐腳附近著地。此種步行方式適用於雙下肢完全癱瘓而無法交替移動的患者。移動速度較快,可減少腰部及髖部用力。
4)擺過步:雙側拐同時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撐把手,使身體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撐力使雙足離地,下肢向前擺動,雙足在拐杖著地點前方的位置著地。
訓練時注意防止膝關節屈曲,軀干前屈而跌倒。適用於雙下肢完全癱瘓,上肢肌力強壯的患者。是拄拐步行中最快速的移動方式。
5)四點步:步行時每次僅移動一個點,一直保持四個點在地面,即左拐→右足→右拐→左足,如此反復進行。適用於骨盆上提肌肌力較好的雙下肢運動障礙者以及老人或下肢無力者。是一種穩定性好、安全而緩慢的步行方式。
6)兩點步行:一側拐杖與對側足同時伸出為第一著地點,然後另一側拐杖與相對的另一側足再向前伸出作為第二著地點。此步行方式適用於一側下肢疼痛需要藉助拐杖減輕其負重,以減少疼痛的刺激;或是在掌握四點步行後練習。
與正常步態基本接近、步行速度較快。
7)三點步行:患側下肢和雙拐同時伸出,雙拐先著地,健側待三個點支撐後再向前邁出。適用於一側下肢功能正常,能夠負重,另一側不能負重的患者,如一側下肢骨折,小兒麻痹後一側下肢麻痹等患者。是一種快速移動、穩定性良好的步態。
(3)手杖步行訓練,包括:
1)手杖三點步行:患者使用手杖時先伸出手杖,再邁患側足,最後邁健側足。適用於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大部分偏癱患者習慣採用此步態。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練習時按健側足邁步的大小,又可分為後型,並列型和前型三種。
2)手杖二點步行:手杖和患足同時伸出並支撐體重,再邁出健足。手杖與患足為一點,健側足為一點,交替支撐體重。此種步行速度快,因此,當患者具有一定的平衡功能或是較好地掌握三點步行後,可進行兩點步行訓練。
(4)輪椅訓練 見作業治療章節(第二章第三節:輪椅選擇與使用技術)。
五、注意事項
(1)步行訓練時應注意患者的血壓變化。
(2)行走訓練時,要提供安全、無障礙的環境;衣著長度不可及地,以防絆倒;穿著合適的鞋及襪,鞋帶須系牢,不宜赤足練習行走,嚴防摔倒。
(3)選擇適當的行走輔助具和行走步態,選擇高度和長度適合的助行架、拐杖或手杖。
(4)如使用拐杖,要避免腋下直接受壓,以防臂叢神經損傷。
❿ 步行的訣竅~
天天「健走」健康減肥 ●輕快步伐:健走剛開始的5分鍾內,以緩慢的步伐幫助自己熱身。接下來試著維持稍快的小步伐走20~30分鍾。 ●注意姿勢:頭抬高;不要駝背;向前時腳跟落地,腳掌向前滾動,然後腳尖用力向前推開;縮緊腹部,重心保持在身體裡面;手掌呈握狀,輕松握è。 ●斜坡健走:找個斜坡作為你的健走路線,因為上坡不僅可以加強心肺功能,也可強化臀部肌肉。下坡時為了避免膝蓋可能受到的傷害,步伐要變小。 ●伏地挺身:找一個差不多齊腰高低的固定物,例如公園長椅,做做伏地挺身運動,可以增強上半身的肌肉、臂力,也會讓你走得更快。這個動作重復7次。 ●蹲一蹲:半蹲的姿勢可以加強臀部肌肉、股四頭肌、腿後肌以及整條腿。雙腳張開與肩同寬,臀部往後坐。手放在大腿上半部,收小腹,吸氣,彎曲膝蓋,就好像你正要坐下的樣子,身體盡量放低,然後呼氣時回到原來的姿勢。重復7次。 ●站立伸展:身體直立,雙腳分開比肩膀微寬,兩手向後交叉握起,如果兩手夠不到就拿個毛巾或棒子握在中間。然後身體向地上彎,背部挺直不要彎曲,向下彎的時候手向上伸展,最好可以向前超過你的腳,然後放鬆,深呼吸5~10次。C04a 天天「健走」健康減肥 春天正是減肥天。美女們正憋足了勁准備把儲藏了一冬的脂肪趕在夏天來臨之前消滅掉。那麼,有什麼方法能健康減肥呢?中國國際健走節組委會執行秘書長、北京亞健康防治協會運動健康委員會秘書長、健走教練張弛告訴記者,大多數人的肥胖是營養過剩引起脂肪堆積的結果。增加運動可有效去除體內多餘脂肪並防止其再生。 「健走減肥」效果佳 2種健走姿勢6個健走訣竅 根據對跑步、騎自行車、健走三種情況的統計,每周3次,每次30分鍾,共持續20周後,在減少體內脂肪方面,健走減輕體重的1.5%,減少體內的脂肪13.4%,減肥效果最明顯。 距離:無論運動強度大小,人體在運動時最先被啟動的功能物質是糖,脂肪消耗比例不大。例如走100米,脂肪消耗僅2%,而10000米,則高達90%以上。由此可見,步行的距離越長脂肪的消耗也就越明顯。健走減肥的秘訣在於每天至少走一萬步以上。健走進行約20分鍾後,會正式燃燒脂肪。以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攝取約2100大卡的熱量計算,人體基本新陳代謝與在工作生活中消耗的熱量共約1800大卡,意即有300大卡會堆積在體內,消耗1大卡約需走30步,走9000步才能消耗完300大卡。 速度:影響脂肪分解還有健走的速度。速度越快脂肪的消耗就越多。可以先規定行走距離,比如:3000米或5000米,再追求速度。在一定距離快速健走才能真正達到消耗脂肪的目的。 時間:據研究,不同的時間內進行不同的鍛煉項目,脂肪的消耗程度不同。早晨空腹時即使快速步行1~2小時,其消耗的脂肪也微乎其微;在晚餐後半小時,脂肪的消耗明顯增加,因而有利於減肥。而餐後2小時步行40~60分鍾,體內消耗的脂肪最多,是健走減肥的最佳時間。 健走(walking)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是從古羅馬時代軍事訓練開始的,戰士們行走時整齊劃一、神勇英武。張弛告訴記者,健走從身體姿勢分為兩種:徒步健走和北歐健走: ●徒步健走源於歐洲,在很多國家普及。這種健身方法容易掌握,是低成本、高效能有氧運動。健身功效明顯,沒有年齡、性別、體力等方面的限制;比散步有效,比慢跑安全,又彌補了定時、定地的鍛煉模式帶來的不便。徒步健走時挺胸、抬頭、雙眼平視、收小腹、提臀收骨盆、肩膀松垂、手掌呈環狀;上肢前後擺動上擺指尖不超過肩高,下擺指尖不超過身體側面中軸線、大臂小臂彎曲呈85-90度角;雙腳交替前進,雙腳趾向正前方,前腳跟著地過渡到腳尖彈起雙腳交替,步伐距離:(身高-100)cm.上臂三種姿勢:彎臂、擺臂、直臂。 ●北歐健走早在1930年,北歐滑雪選手每到夏季就會持滑雪杖健走,以保持體力和體適能,後來發展到這種新型運動方式,並改造滑雪桿的手柄、腕帶以及桿體的材質,製成「健走杖」(walking stick),使之更適合健走、登山。原本作為滑雪選手的夏季訓練體能方式,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參與的戶外運動,這種運動普遍被稱為Nordic Walking,也就是北歐健走。目前全球已有約6000萬人參與這項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