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一、激發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有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讓孩子經常閱讀,就要先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如果孩子有了閱讀興趣,積極性增強了,讀書自然就成了一種樂事,一種滿足。於是,我開始了嘗試,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改進課內閱讀,上好每一節閱讀課。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非常好的閱讀文本。怎麼使學生喜歡學習,喜歡去朗讀,成了我最關心的問題。經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和參加多次的學習研討,我找到了一些途徑。
1、導入巧設計,引發生興趣。
「萬事貴乎始」。一個巧妙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很快地融入到課文中。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裡》時,先給學生講了雷鋒故事,孩子們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同時對雷鋒叔叔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從而,很想走進詩歌去進一步了解雷鋒叔叔的事跡。
2、課中創情境,激發生興趣。
兩年來,我一直從事低年級教學,針對低年級課文短小精悍,富有童趣,深受學生喜歡的特點,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設計有趣的談話、活動的環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我親自扮演維吾爾族阿姨,戴上新疆帽,播放新疆歌曲,彷彿把學生帶到了真的葡萄溝,孩子們又唱又跳,快樂地朗讀,積極地參與,對課文大有興趣。又如教《雷雨》一課。課前,我製作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幻燈片,錄制了帶有風聲、雷聲、雨聲等音響的課文朗讀材料。教學時,我一邊放映幻燈片,一邊播放錄音,一邊講解,把學生帶進雷雨的情景之中。學生又看又聽,興趣盎然,情緒高漲。
3、課末來拓展,延續生興趣。
做事貴在善始善終,能否把課內閱讀的興趣延伸至課外,每節課後的拓展活動至關重要。當學生學習完一課後,我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為孩子設計了不同的拓展活動,創造課外閱讀的機會。在教學《丑小鴨》後,我看孩子們對安徒生的童話饒有興致,就布置了「讀安徒生故事,講安徒生童話」的作業,並適時召開了「安徒生故事會」,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指導課外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一)推薦適合年齡特點的書籍。
每一個家長都會給孩子買很多的書,每一個都不缺少書,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讀書,都愛讀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書不一定適合他們。
曾經有一次,一個孩子拿著一本書來找我,很沮喪地告訴我,他根本看不懂手裡的那本書,問我是不是自己學習太差了,我拿過書一看,頓時笑了起來,告訴他,不是他的問題,是書不適合他。那本書名叫《魯迅全集》。
有了那一次的經歷,讓我由衷感受到,我們的孩子並不完全是不愛讀書,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對書籍的興趣。因此,我開始網羅書籍,去挑選他們感興趣的圖書,並買回來,發給他們看,漫漫地,孩子們都特別期待打開「小小圖書島」的櫃門,去選取自己喜歡的圖書。
(二)邀請家長閱讀,爭取親子閱讀。
若想讓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親子閱讀,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還能使父子、母女間的感情更加融洽。因此,我用家長信的方式,誠懇地邀請家長與孩子共讀。起初,只有零星幾個家長肯於配合,大多數家長都以工作忙為理由不參與,我便發出第二封家長信,讓大家分享個別家長寫給孩子的話,還有他們進行親子閱讀的感受,這樣一來,很多家長感同身受,不約而同地加入到親子閱讀的行列里。於是,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和家長犯小性兒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2. 培養學習習慣的方法
就是自己要有知覺,有意識,只有你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你才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3. 學習要講究,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早睡早起,可以把晚上的復習時間減少1個小時增加到早晨。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
三、堅持體育鍛煉 -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七、學習分類 - 對於已學過的知識就應該掌握好並適時地做好復習,知識越多也就越不好分開,記憶遺忘的速度會很快,應該分類。把兩大類分開就好,一是不易掌握的知識,要想完全掌握就一定要理解和不厭其煩的復習;二是完全靠自己的的記憶而掌握的。所以,一定要分開。
4.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哪些教育方法要知道
用完東西放回原位、指引孩子做好分內的事情。用完東西放回原位,保證物品整潔;指引孩子做好分內的事情,不跨越界限。
5. 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或方法
大學里,很多情況下都是自己主動學習,不似高中老師一樣的耳提面命,那麼,那麼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變得尤為重要。今天,來看看大家應該養成哪些習慣?
1、科學安排時間的習慣

9、動手操作的習慣
動手操作非常重要。對每一個實驗,每一件學具都要親自動手操作。
通過操作,既鍛煉了手和腦,又能幫助理解,使知識記憶深刻。而不要將實驗都打醬油打過去了。
10、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要做到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把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實踐中
驗證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說不定,你會發明個產品或專利!
如果你每天真的用心去學習了,你的大學四年將會過的很充實,畢業時將會有一份好
的工作。而不是天天喊迷茫,卻依然打游戲、看劇、逛淘寶,到了考試時,兩眼一抹黑!
6.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小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首先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
2、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松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對孩子表示過度關心即問孩子肚子餓不餓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
二、作息時間表設定,
其實就是給學生訂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我要求學生給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比如: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鍾;涮牙洗臉10分鍾;吃早點15分鍾;家裡讀15分鍾早讀)7:00去上學
中午:12:00——12:30吃午飯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學
下午:4:30——5:00放學後,孩子自由活動一下
5:00——6:00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時間
6:00——7:30吃晚飯和飯後看電視時間
7:30——8:30看書
9:00孩子上床睡覺
說明:作息時間表是按學校上課時間星期一到星期五時間安排的作息表,雙休日不包括在內。
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學習和做作業,
中午看電視,
下午2:00——3:00練毛筆字;
3:00——4:30孩子自由活動;
4:30——6:00自己去體校田徑鍛煉
晚上休息時寫一篇日記。
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體校田徑訓練
下午休息,父子倆人去書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練毛筆字和寫一篇短日記,然後自由活動。
三、從小培養學生做作業時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應該有意識的從小抓起,從學生的日常活動中做起,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對父母不依不靠,學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學習方面,不要坐在學生一旁監督,也不陪學生看書,做作業。學生自己的作業要做到按時獨立地完成。至於碰到實在不會做的題目,家長或者老師可以給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孩子多思考幾種可能性,但從不告訴學生答案,迫使學生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四、要求學生養成每天記錄作業題的好習慣
一個學生每天如果能養成記下教師布置的作業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意味著這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給孩子買好記事本,告訴孩子記事本是用來專門記錄教師交待的事情和教師布置的當天作業題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記事本都有記載,不能有空隙,一開始我每天都會檢查孩子記事本的記錄情況,看孩子記得是否認真,還是沒有記,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改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發現孩子沒有記錄的話,就取消孩子玩得時間,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從小培養孩子做完作業,自己檢查的習慣。
學生在做作業時,我從來不打擾學生,讓他一個靜心的做題。學生做完作業後,我的具體做法是,例如數學,要求學生看一看計算是否准確,單位換算是否搞錯,應用題的算式列得可對,訓練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去訂正過來;語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寫錯,作文寫好後主要是自己去讀,看語句是否通順,讓別人看了文章後得到了什麼啟迪和感想。
六、培養孩子做完作業後,整理桌上學慣用品並收拾好自己書包的習慣
我就要求學生每次做完作業後,自己養成整理書桌並收拾好學慣用品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面對生活,學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7. 孩子學習規則有哪些
孩子學習規則有那些,是寄養的孩子,該讀書的時候出院讀,該休息的時候也要讓他休息,你一天到晚逼他做看書啊,做作業啊,他也很不開心的,布洛芬就是好好說,叫他你把作業做掉,把你做掉,然後把你帶出去玩一下,他作品開心
8. 怎樣就可以給孩子立規矩有什麼好的辦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一定要給他們立一些規矩,這樣子的話就可以讓他們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而且有規矩的約束,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自律能力,大多數孩子會在規矩的約束中更好的成長,有一些家長認為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立一些規矩,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正是因為有一些規矩才能夠使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果說孩子從小就沒有規矩的話,那麼在長大之後也會對法律或者是對道德,沒有約束能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沒有用的人,那麼如何給孩子立規矩?有哪些給孩子立規矩的好方法呢?

9. 如何讓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根據習慣養成的規律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總結出一套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習慣的方法 (一)重習慣,明是非 重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前提。我們通過講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種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又來自於對行為的正確認識,所以我們還要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好的習慣及為什麼,哪些是壞的習慣及為什麼。很多時候,學生可能認識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習慣,這樣,壞習慣就無從改正,好習慣就無從培養了。為了讓更多的同學關心和參與這個活動,我們還在學校中廣泛聘請了「紅領巾監督員」。以學生的角度去發掘校園最新的善正行為,為欄目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內容。開播以來,《校園常規鏡》成為了學生當中的熱點話題,凡是校園常規鏡當中出現的善正行為,學生的是非判別能力也明顯增強了。 (二)立規范,嚴要求 《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俗語也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規、班規、校規就是禮,就是規矩。學生的行為准則,行動指南,都是養成習慣的依據。但是制定規范要注意全體性原則,不要搞一言堂,搞強迫,那樣效果不好。應該發動大家,一起討論制定,讓學生、老師、家長都參與。使學生的遵守規則和家長的配合督促從被動的「要我做」,轉化為主動的「我要做」。當然良好行為習慣的建立僅有良好的主觀願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嚴格的要求督導。既要學生自己努力,還要有同學老師家長的監督與指導,內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師要注意及時評估學生的行為,做得好的、有進步的就要予以表揚,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評引導,甚至要有一定的懲罰。實驗證明嚴格的教育干預有會助於出現預想的成果。 (三)勤訓練,不間斷 培養良好習慣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針對性訓練。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連續堅持21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盡量向後甩,每天做三百下。結果一個月後有九成的學生堅持了下來,兩個月後有八成的學生堅持在做,一年後只剩下一個,他就是希臘的另一個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告訴我們說:「成功的唯一秘訣就是要堅持到最後一分鍾。」由此可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培養不了好習慣的。培養好的習慣需要說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 (四)抓細微,創氛圍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了改變空泛無效的德育狀況,我們認為培養習慣應該從身邊的細微之處入手。著名教育家孫雲曉提出的培養孩子的10個基本良好習慣,教育家魏書生主張培養學生的12個良好學習習慣,共同點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東西容易流於口號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堅持。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終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