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酒有幾種釀造方法
1、固態法白酒,即純糧固態發酵,採用高粱、大麥、小麥等糧食原料,通過在窖池中或地缸中發酵,然後上甑蒸餾,蒸出70—85度之間的原酒(基酒)。再通過長期儲存、陳化老熟、勾調降度後成裝為成品酒。根據固態法白酒的工藝和香氣、口感風格的不同,形成了目前市場上消費者見到的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兼香型等合計12種香型。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名優白酒或知名品牌均為純糧固態發酵。
2、液態法白酒,是以穀物、薯類以及含澱粉、含糖的代用品為原料,經液態法發酵、蒸餾、貯存、勾兌而成的蒸餾酒。如紅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態法白酒標准中指出:「本標准適用於以穀物、薯類、糖蜜為原料,經液態法發酵蒸餾而得的食用酒精為酒基,再經串香、勾兌而成的白酒。」在標準的技術要求中也明確寫出:「所用酒基必須符合GB10343食用酒精的要求」。
3、固液結合法白酒,分為半固半液發酵法白酒,即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酵劑,先在固態條件下糖化,再於半固態半液態下發酵,而後蒸餾製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另外一類與新工藝白酒接近,將固態法白酒(不少於10%)與液態法白酒或食用酒精按適當比例進行勾兌而成的白酒。
② 釀酒原理及過程
多以含澱粉物質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碗豆等,其釀造過程大體分為兩步:首先是用大麴、小曲米麴黴、黑麴黴、黃麴黴等將澱粉分解成糖類,通過選糧、蒸煮、攤晾、撒曲、做箱、培菌、稱為糖化過程,由澱粉原料轉化為糖內糖成為酒的轉變;第2步由酵母菌再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白酒中的香味濃,主要是在發酵過程中還產生較多的酯類、高級酯類、揮發性游離酸、乙醛和糠醛等。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以上。
啤酒
以大麥為原料,啤酒花為香料,經過麥芽糖化和啤酒酵母酒精發酵製成。含有豐富的CO2和少量酒精。由於發酵工藝與一般酒精生產不同,啤酒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解的營養物,從而增加了啤酒的香味。啤酒中酒精含量一般為15度,或更低。
葡萄酒
主要原料 葡萄。
設備用具 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後,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里用力揉搓葡萄,擠出葡萄汁。在已准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余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
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製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里的1.8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產酒要求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控製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3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後仍需陳貯3-5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 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高粱酒
蒸餾酒: 用水果﹑乳類﹑糖類(糖蜜﹑甘蔗﹑甜菜) ﹑穀物等原料,經酵母菌發酵後, 蒸餾得到無色透明的液體, 再經熟成和調兌,製成的透明含酒精濃度高於20%的酒精性飲料高粱酒是蒸餾酒的一種. 釀造過程依先後順序, 分為制曲﹑釀酒.
調配及灌裝等步驟
制曲
麴菌和入蒸煮過的高粱(高梁飯), 會使澱粉糖化(變為葡萄糖)及發酵而產生酒精. 為使高粱酒順利發酵, 制曲為首要步驟. 所謂「曲為酒之母」, 酒麴之良窳, 對高粱酒的質量以及產量,具有關鍵性地位. 酒麴好發酵必佳
一﹑小麥為主要制曲原料
曲的原料以純小麥為佳, 若攙入大麥﹑玉米﹑黃豆…等雜糧則次之
二﹑研磨
將小麥研磨成粉, 此為制曲第一道手續
三﹑攪和
將研磨後之小麥粉, 送入攪拌機加水攪和
四﹑制曲塊
麥粉在攪拌機內加水攪和後, 送入制曲機, 壓成方形曲塊,每塊重約5公斤
五﹑培曲(繁殖麴菌)
曲塊製成後, 接著送入培菌室(曲室)中, 使其發酵,麴菌在曲塊內部大量繁殖. 此過程約需30天
六﹑堆曲(培干)
完成培曲之曲塊, 移出曲室陰干儲存, 謂之堆曲
七﹑磨曲(磨碎)
培干後之曲塊, 呈土黃色, 須磨成曲粉, 始可攙入高粱飯釀酒.至此制曲工作大功告成
曲塊質量, 和制曲期中之溫度控制息息相關, 而溫度控制是利用自然空氣來完成,因此空氣成為培制曲塊的最大資源與關鍵. 金門空氣好,水質好,製造的曲塊自然上選, 釀制出來的高粱酒自然與眾不同.
釀酒
一﹑浸泡
將高粱送進泡水池, 加水浸泡24小時
二﹑蒸煮
浸泡後之高粱, 用鍋爐蒸煮, 俗稱「蒸高粱飯」, 簡稱「蒸飯」
三﹑冷卻
高粱飯蒸煮完畢, 用輸送帶送入冷飯機, 輸送途中加進谷殼,使高粱飯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卻
四﹑拌曲
將冷卻後之攙有谷殼的高梁飯, 送進拌曲機, 加入顆粒狀曲粉,用拌曲機使高粱飯與曲粉均勻混合後, 倒入發酵池
五﹑發酵
發酵10天後, 蒸餾得酒
六﹑蒸餾(第一道酒)
將發酵完成之高粱飯, 用人工倒入蒸餾鍋, 蒸餾所得謂之「第一道酒」.第一道酒因較具高粱味, 必須調兌以改善口感風味
七﹑再拌曲﹑再發酵
第一道酒蒸餾後之高粱渣滓, 出鍋再加谷殼冷卻,再加入曲粉均勻拌和, 送進發酵池, 進行再發酵12天
八﹑再蒸餾(第二道酒)
「第二道酒」, 較無高粱雜味, 較香﹑較醇﹑較順口
蒸餾過程中, 酒液流出, 最先餾出之酒精濃度在80%以上, 謂之「酒頭」, 慢慢下降, 酒精濃度在20%~40%為「酒尾」. 酒液以酒精濃度高低分開收集﹑儲存,濃度60~70% 作為大麴酒, 50~60%間為高粱酒
調兌與灌裝
為使酒質均勻一致, 迎合消費者口味, 必須進行調兌, 又稱勾兌,將不同酒精濃度, 分次蒸餾, 以及年份, 作不同比例之「勾兌」,求其色﹑香﹑味上的均衡. 然後進行灌裝於玻璃瓶或瓷瓶.灌裝前需於地窖存放若干時日(通常6個月以上),使新酒辛辣味經過老熟(熟成),去除糟味,改善口感.
③ 釀酒的釀造方法
嘉絨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東部丹巴等地和雅安市寶興及阿壩州的金川、馬爾康、小金等縣,而丹巴地處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的源頭。是嘉絨藏族聚居地,當地藏族群眾多有自製藏酒習俗,且所制藏酒風味獨佳。由於釀酒全過程及所有原料為本地獨有,使嘉絨藏酒風味與眾不同,其釀酒方法有以下過程:
首先,具備酒麴(當地語稱「吾俄基」)。在每年的夏季、採集當地的一種叫「吾俄基麥朵」的花草,採集時須在手上塗摸少許酒,否則會被刺,採集後蒸熟、曬干、碾成粉或干砣砣備用。
其次,煮料。釀酒原料由玉米、小麥、青稞、高糧等組成。將上述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用鍋煮成半生熟備用。
再次,將煮後的原料在竹製平篩內攤開,待稍涼後加入酒麴拌勻,趁熱放入發酵缸(多為土陶罐內),加蓋並外包毪衫或棉被保溫,發酵2—3天即可。
然後,生酒。當有酒味溢出後,去掉保溫毪衫、棉被,再靜置15一20天,即可有酒香味或酒液出現,當地稱「雜酒」。
再後,蒸酒。在鍋莊上置一口大生鐵鍋,加入適量水和麥草(隔墊用)及豬骨(可去異味、改善酒的品味等),內置個土陶罐(密閉式的,用於酒液較多的酒料)或木質蒸蘢(開放式,用於干酒料,須在蒸隔上鋪一層麥桿,以防酒料下漏),加蓋後在鍋庄內加帶火的灶灰將大鐵鍋內水煮沸並使籠內有水蒸汽溢出,加入發酵完全的酒料,裝好集酒器及引流管(一般是竹子的),在籠上放置一口生鐵尖底鍋,並用沙布或毛巾沿周圍密封(此時,傳統習慣上在蒸籠上吊一把刀鎮邪),在籠頂鐵鍋內加入冷水或冰塊,並隨時更換以保持低水溫,繼續蒸煮出酒。
最後,酒質控制。蒸餾出的酒,濃度可達50——60度,蒸餾期間要定時品灑,至酒味出現微酸時應分裝以區別酒質,大約在50度以下和50度以上的酒分別裝罐密封備用即可。 主要原料 葡萄。
設備用具 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後,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里用力揉搓葡萄,擠出葡萄汁。在已准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余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
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製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里的1.8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產酒要求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控製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3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後仍需陳貯3-5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 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蒸餾酒: 用水果﹑乳類﹑糖類(糖蜜﹑甘蔗﹑甜菜) ﹑穀物等原料,經酵母菌發酵後, 蒸餾得到無色透明的液體, 再經熟成和調兌,製成的透明含酒精濃度高於20%的酒精性飲料高粱酒是蒸餾酒的一種. 釀造過程依先後順序, 分為制曲﹑釀酒.
調配及灌裝等步驟 麴菌和入蒸煮過的高粱(高梁飯), 會使澱粉糖化(變為葡萄糖)及發酵而產生酒精. 為使高粱酒順利發酵, 制曲為首要步驟. 所謂「曲為酒之母」, 酒麴之良窳, 對高粱酒的質量以及產量,具有關鍵性地位. 酒麴好發酵必佳
一﹑小麥為主要制曲原料
曲的原料以純小麥為佳, 若攙入大麥﹑玉米﹑黃豆…等雜糧則次之
二﹑研磨
將小麥研磨成粉, 此為制曲第一道手續
三﹑攪和
將研磨後之小麥粉, 送入攪拌機加水攪和
四﹑制曲塊
麥粉在攪拌機內加水攪和後, 送入制曲機, 壓成方形曲塊,每塊重約5公斤
五﹑培曲(繁殖麴菌)
曲塊製成後, 接著送入培菌室(曲室)中, 使其發酵,麴菌在曲塊內部大量繁殖. 此過程約需30天
六﹑堆曲(培干)
完成培曲之曲塊, 移出曲室陰干儲存, 謂之堆曲
七﹑磨曲(磨碎)
培干後之曲塊, 呈土黃色, 須磨成曲粉, 始可攙入高粱飯釀酒.至此制曲工作大功告成
曲塊質量, 和制曲期中之溫度控制息息相關, 而溫度控制是利用自然空氣來完成,因此空氣成為培制曲塊的最大資源與關鍵. 金門空氣好,水質好,製造的曲塊自然上選, 釀制出來的高粱酒自然與眾不同. 一﹑浸泡
將高粱送進泡水池, 加水浸泡24小時
二﹑蒸煮
浸泡後之高粱, 用鍋爐蒸煮, 俗稱「蒸高粱飯」, 簡稱「蒸飯」
三﹑冷卻
高粱飯蒸煮完畢, 用輸送帶送入冷飯機, 輸送途中加進谷殼,使高粱飯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卻
四﹑拌曲
將冷卻後之攙有谷殼的高梁飯, 送進拌曲機, 加入顆粒狀曲粉,用拌曲機使高粱飯與曲粉均勻混合後, 倒入發酵池
五﹑發酵
發酵10天後, 蒸餾得酒
六﹑蒸餾(第一道酒)
將發酵完成之高粱飯, 用人工倒入蒸餾鍋, 蒸餾所得謂之「第一道酒」.第一道酒因較具高粱味, 必須調兌以改善口感風味
七﹑再拌曲﹑再發酵
第一道酒蒸餾後之高粱渣滓, 出鍋再加谷殼冷卻,再加入曲粉均勻拌和, 送進發酵池, 進行再發酵12天
八﹑再蒸餾(第二道酒)
「第二道酒」, 較無高粱雜味, 較香﹑較醇﹑較順口
蒸餾過程中, 酒液流出, 最先餾出之酒精濃度在80%以上, 謂之「酒頭」, 慢慢下降, 酒精濃度在20%~40%為「酒尾」. 酒液以酒精濃度高低分開收集﹑儲存,濃度60~70% 作為大麴酒, 50~60%間為高粱酒
調兌與灌裝
為使酒質均勻一致, 迎合消費者口味, 必須進行調兌, 又稱勾兌,將不同酒精濃度, 分次蒸餾, 以及年份, 作不同比例之「勾兌」,求其色﹑香﹑味上的均衡. 然後進行灌裝於玻璃瓶或磁瓶.灌裝前需於地窖存放若干時日(通常6個月以上),使新酒辛辣味經過老熟(熟成),去除糟味,改善口感.
④ 如何釀酒
白酒的釀成方法很簡單,將糯米洗凈蒸熟,晾到37度左右,均勻地拌上酒麴,然後將其放置在40度左右的地方保持恆溫24小時就可以了。酒麴很容易買到 。
家庭葡萄釀酒方法
主要原料 葡萄。 設備用具 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後,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里用力揉搓葡萄,擠出葡萄汁。在已准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余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製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里的1.8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 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產酒要求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 控製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3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後仍需陳貯3-5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 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⑤ 白糖.酵母如何釀酒
主要原料:葡萄。
設備用具: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可以用干凈的棉布擦一下),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後,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里用力揉搓葡萄,
擠出葡萄汁。在已准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余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 %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有氣泡往上冒,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製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
每100 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 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15 X 0.56 =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 =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僅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 ),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里的1.8 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 度酒需要白糖1.8 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 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 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
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所釀酒需要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
控製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 ℃。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 ~3 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或品質好的高度白酒(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後仍需陳貯3-5 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⑥ 釀酒的化學過程
1、以穀物發芽的方式,利用穀物發芽時產生的酶將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將糖份轉變成酒精。
2、用發霉的穀物,製成酒麴,用酒麴中所含的酶制劑將穀物原料糖化發酵成酒。
首先是用米麴黴、黑麴黴、黃麴黴等將澱粉分解成糖類,稱為糖化過程;再由酵母菌再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白酒中的香味濃,主要是在發酵過程中還產生較多的酯類、高級酯類、揮發性游離酸、乙醛和糠醛等。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以上。
相關化學學方程式:(C₆H₁₀O₅)n +nH2O —酶—> nC₆H₁₂O₆
C₆H₁₂O₆—酶—>2C₂H₅OH + 2CO₂↑
(6)陳化釀酒製作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釀酒酒麴
原始的酒麴是發霉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葯的稱為葯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為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霉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⑦ 中國的釀酒方法
白酒的釀成方法很簡單酒麴很容易買到 。
1.將糯米洗凈蒸熟;
2.晾到37度左右;
3.均勻地拌上酒麴,酒麴很容易買到 。
4.然後將其放置在40度左右的地方保持恆溫24小時就可以了.
家庭葡萄釀酒方法
主要原料 葡萄。 設備用具 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後,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里用力揉搓葡萄,擠出葡萄汁。在已准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余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製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里的1.8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 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產酒要求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 控製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3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後仍需陳貯3-5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 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⑧ 白酒釀造方法和白酒的釀酒的步驟分別有幾種
白酒釀造方法很多:
按照工藝分為:液體法、固態法、固液結合法。(目前國家規定的白酒釀造和生產方法有固態法、液態法和固液結合法三種生產方式。)
按照糧食分:(玉米酒、高粱酒)單糧酒、多糧酒(五糧液)等。
按照發酵劑不同分:麩曲酒、大麴酒、小曲酒 多微發酵等。
白酒的釀酒的方法步驟
1、固態法白酒,即純糧固態發酵,採用高粱、大麥、小麥等糧食原料,通過在窖池中或地缸中發酵,然後上甑蒸餾,蒸出70—85度之間的原酒(基酒)。再通過長期儲存、陳化老熟、勾調降度後成裝為成品酒。根據固態法白酒的工藝和香氣、口感風格的不同,形成了目前市場上消費者見到的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等合計11種香型。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名優白酒或知名品牌均為純糧固態發酵。
2、液態法白酒,是以穀物、薯類以及含澱粉、含糖的代用品為原料,經液態法發酵、蒸餾、貯存、勾兌而成的蒸餾酒。如紅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態法白酒標准中指出:「本標准適用於以穀物、薯類、糖蜜為原料,經液態法發酵蒸餾而得的食用酒精為酒基,再經串香、勾兌而成的白酒。」
3、固液結合法白酒,分為半固半液發酵法白酒,即以大米為原料,小曲為糖化發酵劑,先在固態條件下糖化,再於半固態半液態下發酵,而後蒸餾製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
⑨ 白酒如何可以加速陳化過程
白酒陳化意義:因為剛蒸出的酒由於太「新」達不到柔和、協調、香醇的效果,而陳化過的酒在香氣、口感上都能更加上乘,所以說,酒是陳的香啊。
陳化機理:
(1)、促進締合作用:增強了極性分子間的親合力,不僅增強了酒精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締合度,而且可能形成更大且牢固的極性分子間的締合群。同時,為促酯化反應增強,令體系中的酯類分子產生,某些酯類及酸類等成分也可能奉與這種締合群。
(2)、增強了各類物質的分子活化能:提高了分子間的有效碰撞率,使酯化,縮合、氧化還原等反應加速進行,有利形成酒的醇酯釀制香味。
(3)、加速低沸點成分的揮發:由於分子動能的增加,使可能存在的硫化氫、乙醛等成分加速從酒液中逸出,迅速消除辛辣等異味。
催陳措施:
1、全部天然加速的蒸餾酒精的陳化
2、活竹陳化酒、醋飲料制備工藝
3、酒的速效陳化方法
4、對低度酒進行防腐兼加速陳化的方法5、酒的加速陳化、提高品質及防腐的方法
(9)陳化釀酒製作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白酒的好處
適量的酒可以擴張皮膚血管,使人皮膚發紅而有溫暖感。但是依靠酒來禦寒是極不恰當的。因為寒冷時皮膚血管收縮,本為一種人體的保護性反射,飲酒後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皮膚血管擴張,熱量大量散失,更容易凍傷或凍死;
適量飲酒可助消化。內分泌實驗表明,適量飲酒60min後,體內胰島素含量明顯增多。胰島素是胰臟分泌的消化激素,對人體健康很有利。對消化功能減退的中老年人,飯前適量飲酒,可促使胰液素大量分泌,同時胰液素又可刺激人體消化的酶系,促使體內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適量飲酒可減輕心臟負擔,預防各種心血管疾病。美國有關調查發現,酗酒者血壓最高,其次為不飲者,少量飲酒者血壓最低。適量飲酒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減少冠心病發生;
適量飲酒可加速血液循環,調節、改善體內生化代謝。古代醫學已證明,酒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對神經傳導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適量飲酒能延年益壽。近年來許多國家研究表明,適量飲酒比滴酒不沾者要健康長壽。因為適量飲酒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可防止心臟病,減少動脈內膽固醇的積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多喝白酒危害大 教你4個鑒別的小方法
⑩ 如何在家釀白酒
1.粉碎攪拌 將玉米芯曬干後,碾成細末,篩去渣滓,將粉末加溫水攪拌均勻,直至用手控原料有水分感,但不結團為宜。
2.蒸熟糖化 原料上蒸籠前,先空籠蒸一下,待蒸汽上升5分鍾後,把拌好的原料放入籠內,待蒸汽穿過該層後再上料一層,這樣依次上到籠口,待蒸到收 汗松泡為止,約需4小時。待料蒸熟後,出籠攤涼使料溫降至35℃左右時拌入酒麴。每100公斤原料用酒麴3.5公斤。攪拌均勻後,將其裝入缸或木桶內,料溫以30℃為宜。經糖化18小時~20小時後,即可提出。此時料溫可達41℃~45℃。
3.發酵處理 為了更好地發酵,出缸後再配少許紅糟及2公斤血粉,待料溫降至30℃後,再重回缸或桶內發酵升溫,到第7天出缸時,料溫已降到27℃~28℃,這時可提取進行蒸餾。
4.蒸餾出酒 一般都要先讓空甑蒸汽上升後再投料。由於玉米芯粉碎發酵後比較粘糊,難以透氣,因此必須採取先上1層料,待氣流上升穿過該層後再投1層料,這樣才能使蒸汽順暢。最後甑面加封,汽流可迫使原料出酒。蒸餾過程中,開始要旺火猛攻,中期保持火溫。最後用旺火15分鍾使酒全部蒸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