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什麼方法可以學修辭手法
一、比喻
《手術台就是陣地》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手術台」比作戰斗的「陣地」,形象地表達了「手術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當時緊張、危急的氣氛。意在歌頌戰斗在手術台前的白求恩大夫對革命工作極端負責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還有《鳥的天堂》、《林海》、《沙漠里的船》和《彩色的翅膀》等也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二、擬人
《大海的歌》和《驕傲的孔雀》都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大海的歌》把無生命的大海當作有生命的人,它能唱歌、傳情、表意。《驕傲的孔雀》則把孔雀當作人,它能思維、有表情、神態活潑。
三、借代
《帳篷》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手法。作者借「帳篷」歌頌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們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以帳篷為家,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金色的魚鉤》和《手》等課題也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四、雙關
《種子的力》這個題目就是一語雙關,表面寫種子的力量無窮,贊美它是世界大力土;實際寫中國人民有一股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抗日力量,贊美了抗日的烽火撲不滅,中華民族具有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力量。《落花生》、《古井》和《挑山工》等題目也採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
五、引用
《「你們想錯了」》引用了方誌敏烈士的原話,這句話不僅是他對敵人的嚴厲駁斥,表現出了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的本質區別,而且突出了中心,點明了主題。還有《兄弟便是朱德》、《半夜雞叫》等課題也採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六、倒裝
《別了,我愛的中國》這一課題,採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鄭振鐸告別親友、離開祖國時依依不捨的真摯感情,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再見了,親人》也採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
七、設問
《幸福是什麼》這一課題採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用設問句作課題,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發人深思。
總而言之,文章的標題對一篇文章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
Ⅱ 如何落實擬人修辭手法的教學
。如果有人在你身上亂刻亂畫能不板著臉說嗎?同學們今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既要符合事物的特點,又要合乎人的心情。師:我再出一道題請同學們用擬人的手法練說。小溪水嘩嘩地流淌著。趙歡:小溪水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歌手在歡唱著。李明:小溪水不知疲倦地在歡唱著。師:同學們來評一評,他們倆的說法誰的正確呢?王慧:趙歡說的是比喻句,李明說的才是擬人句。師:王慧說得對。比喻和擬人是有區別的:比喻著重把兩種事物拿來相比。擬人是把事物直接當
Ⅲ 語文的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該如何使用
修辭可在描述事物時用
有比喻
擬人
排比
反復
象徵等等
比喻擬人較常見
作用是使句子更生動形象
擬人賦予事物生命
更形象
排比可增加句子意韻節奏美
增強語氣
增強作者要表達的效果或感情
論證方法用於議論文
有正反論證、比喻論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等常用論證方法
Ⅳ > 這些句子都用了什麼修辭手法_《荷塘舊事》教學教案(1)
·「象徵」和「比喻」修辭手法的區別 「象徵」和「比喻」修辭手法的區別 請看下列句子: (1) 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2)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常見修辭手法的作用 常見修辭手法的作用 1. 比喻 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引人聯想,具體生動。 3. 比擬 色彩鮮明,描繪形象,啟人想像。 4. 誇張 態度鮮明,引起共鳴;揭示本質,給人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題運用修辭手法,富有藝術特色 題運用修辭手法,富有藝術特色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標題簡潔明了,生動形象,能引導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們學過的課文中就有許多標題運用了修辭手法,富有藝術特色,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 一、比喻 《手術台就是陣地》採用.....·小學語文十二冊修辭手法自查卷 小學語文十二冊修辭手法自查卷 一、判斷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1、因為兒子不再會像鳥一樣蹦上你的枝頭。( ) 2、沉沉夜霧中冒出一枚黑點,它好似一個幽靈,又彷彿像一座山峰。( ) 3、說話的聲波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碰到藍天。
Ⅳ 怎麼用修辭方法
誇張:
1.每到秋季,小島方圓幾百里都能聞到桂花的香味。
2.雲朵般大小的飛機在藍天上火箭樣飛翔。
3.飛機以飛碟的速度在藍天軌道上狂奔著。
4.一個裝著一對鯨魚的米格飛機在被烏雲蓋的就能看見芝麻粒那麼大小藍色的藍天上如同蝸牛般的火速飛翔著。
5.團團如果跌一交,幾個舉重運動員都扶不動他,只能用起重機吊起來.
大致種類:
一、擴大誇張 :
為了達到生動幽默效果,我們往往人為拔高事物特點,使之更高,更強,更快,更多,甚至達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我們先看《景陽岡》中誇張手法的運用:「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里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課文把老虎的吼聲惟妙惟肖地寫出來了。這種在古詩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它的蹤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例如在《我能行》中,「我捋起袖口,將鍋湊到水龍頭,沖滿水,然後張開「如來神掌」先給它來一招「倒轉乾坤」,再來招「天昏地暗」,最後來個「盪氣回腸」。一番折騰,累得我「氣喘如牛」。」
二、縮小誇張
縮小誇張與擴大誇張相反,這類誇張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處說,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達到數倍縮小作用。如「教室里靜得連根針掉在地上也聽得到。」就是縮小誇張的使用。又如毛主席在《長征》中寫道:「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嶺山、烏蒙山分別視為細浪、泥丸,藐視它的小,突出紅軍的高大光輝形象。許多影視、文學作品大量地使用縮小誇張,甚至把人縮小成比螞蟻還小的人,從而展開神奇的故事。
三 時間誇張
故意把後出現的事物說是先出現的,或者把先出現的事物說成後出現的。這樣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過誇張渲染,使內容得到強調。例如:李醫生給人看病,葯房沒開,病就好了三分。
強調了李醫生的醫術高明。
Ⅵ 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1.比喻:用在記敘、闡明、形貌中,能使事物生動、抽象、詳細,給人以光顯的印象;化有形為無形,使籠統的事物更抽象詳細, 使深奧的原理變得粗淺易懂。
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尚。送人一枝玫瑰,給人間一縷馨香。誠信,維系人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觸冬日的酷寒,有了你,人們時辰感觸春天的暖和。誠信,人類肉體的創造者,有了你,人間少一些鉤心斗角,少一些人情冷暖。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黑色的大黨羽。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發生光顯的印象,發生激烈的情感,惹起共鳴。 如:騰踴時,容貌像是高興;打旋時,容貌像是眩暈;傾斜時,容貌像是害怕…((張比方《信心——看帆板扮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炎天辭別,說是「啃秋」。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感人的新娘子。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順起來;金風抽豐,變得涼快起來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
3.借代:能起到突出抽象,使之詳細、生動的結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盼望寄予在你們身上。反動加迷信將使你們為虎傅翼,把老一代反動家和迷信家撲滅的火把接下去,後來居上而勝於藍。」
4.誇大:可以惹起豐厚的想像,更好地突失事物的特性,惹起讀者的激烈共鳴。 如:青絲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對偶:方式上音節劃一勻稱、節拍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會合,歸納綜合力強。
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反句式組成排比,添加語拋,起誇大作用,激烈表達作者的頭腦情感。談論文每每添加語勢,起到了誇大論證觀念的作用。可加強言語的氣魄。用來說理,可把原理論述得更緊密、更透徹;用來抒懷,可把情感抒發得極盡描摹。 如:人生旅途中有幾多攜手相伴的冤家,幾多次披肝瀝膽,幾多次禮尚往來,又有幾多優美暖和的回想
漫漫長路,總有旦夕相處的親人,幾多叮囑,幾多庇護,幾多孝心,幾多無私。
7.設問:方式為自問自答。作用是:惹起讀者興味,惹起讀者考慮。在構造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先啟後、使層次明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掃尾或開頭處,除惹起考慮外,另有承先啟後的過渡作用;用在談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化,頭緒明晰。 如:事物的准確答案只要一個嗎?
8.反問:以否認的方式表現一定,目標是增強語氣,起誇大作用
1、第一人稱敘事法
2、第三人稱敘事法
3、倒敘法
4、倒敘法
5、插敘法
6、補敘法
7、分敘法
8、詳敘法
9、略敘法
10、間接抒懷法
11、直接抒懷法
12、先敘後議法
13、先議後敘法
14、夾敘夾議法
15、以物為線索
16、以人為線索
17、以頭腦變革為線索
18、以中央事情為線索等方法.
Ⅶ 怎樣給幼兒講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就像童話里的動物、植物能說話,能大笑)。
Ⅷ 如何根據詞語修辭規律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一、積累知識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與靈魂,是字形,字音、詞義、語法、修辭、邏輯教學的載體,是寫作教學的「源頭」與「活水」。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沒有閱讀教學就沒有語文教學。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之一,這些都可以通過閱讀獲得,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通過查字典弄清字的讀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通過查詞典弄清它的詞義。
詞彙貧乏,語言干癟,詞不達意,這些是許多中學生在語文寫作中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讀寫過程中努力積累,從而掌握更多的詞語。通過閱讀不斷擴大自己的詞彙量,在識記的基礎上,根據語境,正確理解和運用。通過閱讀,我們能辨析句子,看出句子是否合乎語法邏輯,看出語言是否恰當。
二、培養鑒賞能力
通過閱讀,幫助學生體會意境,學會鑒賞文學作品。鑒賞文學作品,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2)品味文章的語言;(3)領會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4)感悟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文章中優美、精闢的語句,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5)理清作品的結構;(6)體會作品的意境,領會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語言優美生動,要把握和理解作品中的關鍵詞句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和多種修辭手法運用的表達效果,還要理解作品中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體會意境,一定要抓住作品中的景象及由此呈現出來的氣氛,藉此感受置身於此時此景中的人的情感。看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流露。
三、陶冶情操
在閱讀中,有很多作品感情充沛,富於想像。如果藉助詩句,進行比較異同,觸發聯想,就會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觸類旁通,體驗閱讀作品中的情感,提高閱讀能力。如杜甫的《望岳》表達的感情是激越豪壯;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慷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豪放。藉助詩的點綴,激發學生步步深入作品殿堂欣賞美,領略美。
閱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美好品德。強化民族感情,發展學生的個性,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語文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一條提到: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道德品質、價值觀念。這就是說,在閱讀教學課堂上,要加大學生個人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樣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多種民族的情感內涵,營造學生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提高寫作能力
多讀多寫是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唯一途徑,是經過多年語文教學實踐得出來的寶貴經驗。新課程標准明確要求學生要多讀多寫,並規定各個年齡段的閱讀量和寫作量,由此可見閱讀對於寫作是至關重要的。
多讀多寫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而是相輔相成的。那麼,廣泛閱讀、大量閱讀與寫作又有什麼聯系呢?其實,這是學生都明白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精闢論斷,即是最好的說明。只有讀書,多讀書,以讀來促寫,從讀中汲取寫作的養分,才能提高寫作水平。主張多讀多寫,以讀來促寫。毫無疑問,肯定是先有「讀」,才有「寫」,從這個意義上講,「讀」多了,才能寫得「好」。也許有的學生會說:「我書也讀了不少,作文也寫了不少,可作文水平為什麼提高的不明顯呢?」問題的症結在於:一是讀書抓不住關鍵,沒有選擇,良莠不齊,漫無目的地抓住什麼讀什麼;二是讀書比較隨意,走馬觀花似的讀書,有的學生書讀得不少,有時一本書還讀了不只一遍,關鍵就是讀得不認真,讀書時不會加以思考和體會。說到底,還是沒有讀進去,不會讀書,因而很難領悟到作文的要領。大量閱讀,帶著思考閱讀,在此基礎上多寫多練,肯定會有豐厚的收益,你也一定會寫出好的作文。
五、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文學作品均是經典之作,內容豐富、語言優美,不僅有小說、散文,還有唐詩宋詞,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多閱讀這些文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語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不同體裁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閱讀方式,比如散文優美富含深意,需要學生慢慢體會,細細品讀;而小說則由血肉豐滿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構成,在閱讀時需要跟著故事的情感變化轉化閱讀者的情感;哀婉悲傷的詩歌需要我們將聲音放低沉,而情感奔騰豪放的詩歌,則需要激情昂揚。
當前中學生中,有很多學生都存在口頭能力表達不足的問題,通過不同體裁、不同情感文章的閱讀,幫助學生掃除心理障礙,樹立信心,更勇敢地表達和傾訴自己內心的情感。在閱讀
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合理的引導,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使之能夠在不同的場合順利組織好語言,然後流暢、清楚地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舉例來說,教師在授課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這樣的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閱讀分為朗讀和默讀,通常情況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將二者結合起來。默讀主要用於提取信息或者快速閱讀,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建議選用朗讀,這種教學方式效果更顯著。通過朗讀,學生視之於眼、誦之於口並聞之於耳,達到多種感官功能的有機協調,從而對於課文的理解、極易會更有利,特別是對於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更達到事半功倍的顯著效果。
六、增強對作品的理解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每教授一篇新的文章時都會要求學生實現把文章朗讀一遍或者多遍,然後再進行作品講解,根本原因就在於幫助學生加強對作品的理解,而對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最核心內容之一,本文將對此做重點探討,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幫助學生體味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通過閱讀,學生能更快速地進入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並逐漸領會作品的主題,在此基礎上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舉例來說,史鐵生的《我和地壇》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作者對於母親的懷念,對於自己過去種種行為的悔恨之情;閱讀大詩人《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則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朋友間的深厚情誼,這些都可以通過閱讀體味。當然,部分文章中的情感過於復雜多變,需要學生更深入、用心地體會,比如郁達夫先生的《古都的秋》,在對於秋景的平靜描述下實際上暗含著作者那顆悲涼、漂泊的心,又如莫泊桑的《項鏈》,除了對主人公悲慘境遇的諷刺外,實際上還寄託了深厚的同情,而這些都需要學生仔細閱讀才能品味。語文是一項充滿情感的語言,可以說每一個字都蘊含作者的情感,因而需要學生從不斷地閱讀中領會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
(二)幫助學生領會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並非是對自體的一個個簡單掠過,而是在其中不斷地加入自己的想像及聯想,因而在潛移默化中從整體上認知作品內容及人物形象。比如巴爾扎克的筆下的守財奴老葛朗台,這一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學生在閱讀後對該人物有一個大概了解後,要更全面地理解這一人物形象,就要進行多次的品味。文章中最精彩的描述在於他搶奪梳妝匣的一幕,他大聲高呼:「奧,是真金,金子!」學生在閱讀這一段落時,腦海中就會自動浮現出一個守財奴,用他那貪婪的目光死命地盯住梳妝匣的丑態,不顧自己年邁的身軀如狼似虎地撲向梳妝匣並霸為己有。當然,在閱讀的時候,學生的聲音可以表現出明顯的起伏變化,從而更生動地展現守財奴的形象。教師在指導時,應當提醒學生把口中所讀和心中所想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旨內涵。在閱讀方式上,建議教師以個人朗讀、小組朗讀及分角色朗讀等互相結合,默讀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多種閱讀方式和反復朗讀,幫助學生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是現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經典之作,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可能覺得孔乙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但是在多次閱讀並且分角色朗讀後,就能夠體會到其他
人對於孔乙己的蔑視、嘲弄及孔乙己個人的邋遢,進而理解魯迅先生是通過孔乙己這個悲劇性人物揭露和鞭撻封建社會的人情冷暖,諷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給讀書人帶來的毒害。在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孔乙己,對於他們我們不應當嘲笑,該嘲笑和抨擊的應當是害人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並進一步痛斥它對於國民所帶來的精神、肉體上的傷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對孔乙己報以同情,然後通過努力學習和改革創新,走出一條完全區別於封建社會的新路子。這樣,學生不僅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還樹立愛國情感,真正起到教師育人的作用。
寫作時,想像人物在眼前微笑,想像小鳥在書房歌唱,想像樹林在窗外靜默,你的筆下一定會有幸福和美麗;
Ⅸ 微課《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教學設計 劉曉慶
【學情分析】 比喻和擬人是學生在閱讀和習作中最常見的兩種修辭手法,是四年級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比喻和擬人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給文章增加文采,但是學生容易將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混淆。 【學習目標】 1、了解比喻句和擬人句的特點,會寫比喻句和擬人句。 2、了解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能夠判斷句子是比喻句還是擬人句。 3、理解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句意,能夠對比喻句和擬人句做一個分析評價。 【學習重難點】 1、了解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能夠判斷句子是比喻句還是擬人句。 2、理解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句意,能夠對比喻句和擬人句做一個分析評價。 【學習流程】 一、質疑導入 1、同學們好!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學習《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比喻和擬人是同學們在閱讀和習作中最常見的兩種修辭手法,給文章更有文采。那麼怎樣區分比喻句和擬人句呢? 2、 請同學們先來讀一讀下面幾個句子,想一想,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擬人句? 例句一 天上的星星彷彿鑽石在閃爍。 例句二 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眨著眼睛。 例句三 春天就像慈祥的母親,很溫柔。 例句四 春姑娘邁著輕快的步子來到人間。 3、在這幾句話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比喻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是擬人句。那麼什麼是比喻句呢? 二、比喻句 1、概念:比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 2、比喻句在文辭上分為三個成份,即: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體是比作的事物或情境,比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常見的比喻詞有像、好像、是、好似、如、如同、宛如、彷彿等。 3、判斷標准:判斷比喻句的標准就是有沒有將一種事物或情境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境,也就是本體和喻體。 使用比喻手法時要注意: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 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4、例句分析 ①天上的星星彷彿鑽石在閃爍。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句,把星星比作鑽石。本體是星星,喻體是鑽石,比喻詞是彷彿。 ②春天就像慈祥的母親,很溫柔。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句,把春天比作母親。本體是春天,喻體是母親,比喻詞是像。而且春風和母親,一個是物,一個是人,有本質區別,所以這句是比喻句,且二者都很溫柔,給人溫暖的感覺,有相似點。 ③小明長得像他爸爸。這句話不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比喻詞,雖然小明和爸爸長相有相似之處,但二者都是人,本質相同。 5、例句分析 ①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宛如一顆顆美麗的珍珠。 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句, 比喻詞是宛如, 本體是露珠, 喻體是珍珠。 把露珠比作珍珠,抓住了兩者的相似之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露珠晶瑩剔透的特點。 ②這一朵朵菊花,遠看像一個個色彩鮮艷的綉球,近撫好似一匹匹細膩的絲綢。 這句話是一個比喻句 比喻詞是像,好似 本體是菊花 喻體是綉球,絲綢 把菊花比作綉球和絲綢,形象生動的表現了菊花從遠處看的形狀和摸起來細膩絲滑的感覺。 三、擬人句 1、判斷標准:判斷擬人句的唯一標準是有沒有賦予事物以人一樣的思想、情感、語言、行為,即在句子中能不能找到事物身上有人的思想、情感、語言、行為的詞語。 2、舉例分析 例句二,天上的星星在夜空中眨著眼睛。這里把星星當做人來寫,讓星星有人一樣的動作,眨眼睛,所以這句話是擬人句。 例句四,春姑娘邁著輕快的步子來到人間。這里把春天當做人來寫,春天不會走路,但是這句話讓春天有了人一樣的動作,說春天是邁著步子就走來了。所以是擬人句。 但是例句三,春天就像慈祥的母親,很溫柔。這里雖然表面上是看,以為把春天擬作了人,但是仔細一看,能找到本體和喻體,本體就是春天,喻體是母親,所以這句是比喻句。如果是把一個事物比喻成人,那麼我們只能說它是比喻句,而不能說成是擬人句。 3、例句分析 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的跳舞。 海棠果搖動著它那圓圓的小臉,沖著你點頭微笑。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 這三句話都是擬人句,分別把雨滴、海棠果、油蛉、蟋蟀當做人來寫,讓他們或盡情跳舞,或點頭微笑,或低唱彈琴,賦予他們人的動作,讓我們讀起來更加形象生動,充滿情趣。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你能區分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了嗎?來,跟老師一起來闖關吧! 四、闖關練習 1、第一關:讀句子,判斷它是比喻句還是擬人句。 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 一個個紅石榴小姑娘綻放出可愛的笑臉,躲在樹枝間。 一排排柳樹倒映在水中,欣賞著自己的容貌。 天上的雲像連綿的峰巒,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獅,像奔騰的駿馬。 2、第二關:這段話中,哪些是比喻句,哪些是擬人句? 秋天邁著輕快的腳步走來了。天空像一塊覆蓋大地的藍寶石。村外那個小池塘睜著碧澄澄的眼睛,凝望著這美好的天色。一對小白鵝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裡的影子。山谷里楓樹的葉子,不知是否喝了過量的酒,紅得像一團火似的。黃色的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村前村後的稻子,低著頭彎著腰,在秋風中默默地等待著人們去收割。 五、小結 比喻句和擬人句都可以讓句子更加富有情趣,使描寫對象更加生動形象,但是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老師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已經掌握了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留意比喻和擬人句,能夠區分比喻句和擬人句,多寫比喻句、擬人句,讓自己的文章更有文采,更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