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二語習得研究方法

二語習得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9 14:58:25

㈠ 二語習得中什麼叫做定性研究,什麼叫做定量研究,他們分別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好環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對研究結果的"質"的分析。定性分析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專指作為研究方法的定性研究,如觀察法和訪談法就是兩種定性研究方法;另一種是作為研究結果的分析手段的定性分析和研究。與此相對應,還可以將定性分析劃為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研究結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描述材料,數字化的水平較低甚至沒有數量化。另一種是與定量分析密切結合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礎上的邏輯分析和推斷。用於定性分析的資料,通常是描述性的資料(包括描述性的數量統計),如文字、圖片等。為了使分析順利進行,保證結論的正確性,研究資料必須要充分、全面,這就要求研究者在收集研究結果時應該把握盡可能多的信息。在豐富的資料背景下進行邏輯分析,才能准確地揭示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系。
定量分析是依據統計數據,建立數學模型,並用數學模型計算出分析對象的各項指標及其數值的一種方法。定性分析則是主要憑分析者的直覺、經驗,憑分析對象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狀況及最新的信息資料,對分析對象的性質、特點、發展變化規律作出判斷的一種方法。

相比而言,前一種方法更加科學,但需要較高深的數學知識,而後一種方法雖然較為粗糙,但在數據資料不夠充分或分析者數學基礎較為薄弱時比較適用,更適合於一般的投資者與經濟工作者。因此,本章以後幾節所做的分析基本上以定性分析為主。但是必須指出,兩種分析方法對數學知識的要求雖然有高有低,但並不能就此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截然劃分開來。事實上,現代定性分析方法同樣要採用數學工具進行計算,而定量分析則必須建立在定性預測基礎上,二者相輔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據,定量是定性的具體化,二者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與性能,但是都具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它們一般都是通過比較對照來分析問題和說明問題的。正是通過對各種指標的比較或不同時期同一指標的對照才反映出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效率的高低、消耗的大小、發展速度的快慢等等,才能為作鑒別、下判斷提供確鑿有據的信息。

㈡ 二語習得是什麼

第二語言習得(簡稱二語習得),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後的任何其他語言學習。人們從社會、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大概形成於二十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歷史。它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時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和個別差異進行描寫,並分析影響二語習得的內外部因素。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二語習得研究是個新領域,大都借用母語研究、教育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概括地說,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為了系統地探討二語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其主要目標是:描述學習者如何獲得第二語言以及解釋為什麼學習者能夠獲得第二語言。到目前為止,二語習得的研究范圍遠比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涉及語言學、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等眾多方面。英文定義: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 SLA, i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ople learn languages in addition to their native tongue(s). Just as second language is the standard term for any language whose acquisition starts after early childhood, including what is chronologically the third or subsequent language, SLA is the acquisition of any seco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target language" or "L2" (and SLA is often called L2A, for "L2 acquisition").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應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主要研究人們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和結果,其目的是對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進行客觀描述和科學解釋。 早期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是教學法的附庸,為服務提高教學質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語言遷移》這本專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語理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從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領域而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時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涉及三大領域,即中介語研究,學習者內部因素研究和學習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國費城Temple大學教育學院二語英語教學教授Rod Ellis撰寫巨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為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該書共分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勾畫了整本書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總結了有關學習者語言本質的主要理論,包括學習者錯誤,發展模式,語言變項和語用特徵。第三部分從外部因素解釋第二語言的習得,主要闡述社會因素和輸入/交互的作用。第四部分從內部因素解釋第二語言的習得,包括語言遷移、認知論解釋和語言普遍性。第五部分將討論的重點從學習轉移到學習者,論述了第二語言習得的個體差異和學習策略。第六部分是關於課堂英語教學的論述,討論了課堂交互和正規教學的有關理論。第七部分是全書的總結,從數據分析,理論構建和實際運用三個角度對現時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進行了批判分析。該書系統詳盡,可做為該領域研究生的教材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的參考書,並與2000年由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引進出版。

㈢ 語言學中一語習的和二語習得的差異

語言學中,一語習得和二語習得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概念內涵不同。一語習得既母語習得,二語習得是現在應用語言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是指母語外的第二語言的習得。區別在於二語習得可以在母語已經確立的抽象體系的基礎上繼續學習。
2、學習階段不同。一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差別之一就是語言學習者所達到的學習階段不同。一語習得者達到的是自動化階段,而二語習得者一般只達到聯結階段。雖然一些二語習得者經過練習習得了很高程度的程序性知識,但他們並沒有完全達到自動化階段。如果第二語言教學中只是把有關的語言規則,即陳述性知識,告訴學生,並不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因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往往還在於如何訓練和培養程序性知識。
3、習得的動力不同。兒童習得第一語言是出於本能,是一種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成人習得第二語言在交際的大前提下有各種目的,除了想融合到目的與社會中去,不存在影響到生存的問題。
4、習得的環境和方式不同。兒童第一語言是在天然的環境中獲得的,以交際活動參加者的身份與周圍人的真實交際中習得並運用第一語言。成人在非目的語環境中由教師指導習得第二語言;5、習得的過程不同。兒童習得第一語言是與其生理、心理的發育同步進行的。成人則是在一定的概念系統和語言系統之上學習一種新的符號表達形式。

㈣ 第二語言習得怎麼

首先明確學習第二語言的目地,如果是打算工作需要,專業性較強,那就找個培訓班的好。如果是興趣愛好,可以在網上找一些教學視頻

㈤ 什麼是「第二語言習得」,有什麼意義

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簡稱二語習得),通常指母語習得之後的任何其他語言學習。意義是通過掌握語言這把鑰匙去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人們從社會、心理、語言學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大概形成於二十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它對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特徵及其發展變化、學習者學習第二外語時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和個別差異進行描寫,並分析影響二語習得的內外部因素。

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二語習得研究是個新領域,大都借用母語研究、教育學研究或其他相關學科的方法。

概括地說,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為了系統地探討二語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其主要目標是:描述學習者如何獲得第二語言以及解釋為什麼學習者能夠獲得第二語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二語習得的研究范圍遠比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涉及語言學、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等眾多方面。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語:通常是指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的語言,因而也稱作「本族語」。一般情況下,母語通常是兒童出生以後最先接觸、習得的語言。因此,母語通常也被稱作「第一語言」。

2.目的語:也稱「目標語」,一般是指學習者正在學習的語言。它強調的是學習者正在學習的任何一種語言,與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環境無關。

3.第一語言:指兒童幼年最先接觸和習得的語言。

4.第二語言:相對於學習者習得的第一語言之外的任何一種其他語言而言的。強調的是語言習得的先後順序,與語言習得的環境無關。

5.習得:指「非正式」的語言獲得。「習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下意識」的語言獲得。內隱學習是通過無意識或下意識的方式來獲得語言知識。通過「習得」方式獲得的是「隱性語言知識」。

6.學習:指「正式」的語言規則學習,即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來獲得第二語言。一般是指「有意識」的語言知識的獲得。外顯學習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通過規則學習來獲得語言知識。通過「學習」方式獲得的是「顯性語言知識」。

7.第二語言習得:指學習者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目的語。學習者所學的目的語在目的語國家是公認的交際工具,當然也是學習者用來交際的工具。

8.外語習得:學習者所學的語言在本國不是作為整個社團的交際工具,而且學習者所學的語言主要是在課堂學習的。

9.第二語言環境:指學習者所學的語言在語言習得發生的環境中作為交際語言。

10.自然的第二語言習得:指以交際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而且語言習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下發生的。

11.有指導的第二語言習得:以教學指導的方式獲得第二語言,語言習得通常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發生的。

12.語言能力:是由交際雙方內在語法規則的心理表徵構成的。語言能力是一種反映交際雙方語言知識的心理語法。母語使用者對句子的合語法性的直覺判斷依據的就是這種隱性語言知識。語言能力是關於語言的知識。

13.語言表達:交際雙方在語言的理解與生成過程中對其內在語法的運用。語言表達是關於語言運用的知識。

對比分析的基本內容

1.對比分析假設的理論闡釋包括三個方面,即對比分析的基本假設、分析方法以及對比分析的兩種觀點。

2.對比分析的基本假設是語言遷移。包括三個方面:

1) 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會把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及其分布,連同與母語相聯系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系統中去。

2) 當學習者的目的語與母語結構特徵相似時,就會產生正遷移,學起來比較容易;當目的語與母語結構特徵有差異時,就會產生負遷移,也就是母語干擾,學起來比較困難。母語干擾是引起困難和偏誤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 差異=困難,差異與困難相對應,差異越大困難越大,這種差異構成了語言習得的難度等級。

3.對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顧名思義是對比和分析,系統對比學習者的母語系統和目的語系統。對比的內容主要是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系統,而且語音、語法的對比較多。

4.對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預測學習者的難點,也可以是對學習者的偏誤進行解釋。

5.「強勢說」:強調對比分析的預測功能,認為母語干擾是造成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習得困難和錯誤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過高估計了對比的預測功能。

6.「弱勢說」:把重點放在事後錯誤的分析上,通過對比來解釋偏誤產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誤出現後通過對比來解釋學習者產生偏誤的原因。

㈥ 二語習得理論靠譜嗎

‍‍

語言習得機制深藏奧妙,世上至今無人能解,而有人有自圓其說的好方法,你是信還是不信呢,可我們也不能不學語言啊,我們總得找法子學不是,沒錯,二語習得的終極目標是要解決語言究竟是怎樣被學會的(也就是語言習得機制的問題),目前的各派領域所爭執也是什麼樣的習得方式、習得方法更加有助於習得,從而逆向去考察習得的機制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兒幽默,二語習得理論怎麼不靠譜,當然靠譜,它是一個學科,一個很多學者為之奉獻一生,多少研究員為它夜以繼日,還有SSCI上一年多少篇的學術論文啊。二語習得究竟是什麼,字面上來看,它就是指第二語言學習的問題,它是一門充滿活力的交叉學科,從二語習得一些學者的研究方法來看,似乎屬於社會科學,很多人更是把它劃到人文學科。我把二語習得定義為自然科學,因為認知科學屬於二語習得領域的主流。本學科不僅僅包含大量的、科學的、實驗室行為研究,研究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大腦機制,也逐漸開始關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語言習得的神經機制。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語言學習和個體背景、歷史、經歷、動機、情感等等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社會語言學也是二語習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語習得最近越來越熱的話題,語言習得的社會文化視角。這個理論認為語言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固定不變的系統,而是和我們過去的背景,現在的身份,未來的期望牢牢掛鉤。語言的意義因為它的使用者的身份、使用的場合而包含了不同的意義。我現在說「斧頭」這個這個詞,描述它的形狀用途,斧頭就是斧頭,可如果工地上的一位工人大喊一聲「斧頭!」,那麼他的意思是「把斧頭給我遞過來!」,所以語言的意義只能是在我們交流、溝通時產生的,不是寫在課本上的。語言,小到一個詞,大到一個長句,都因為語境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意義,而一個詞、一句話的譯義是有限的,可是語境是無窮的。因而,語言習得的最佳方式也應該是交流、互動,在人際交往間獲得知識。

‍‍

㈦ 二語習得理論中如何進行錯誤分析

錯誤分析是指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錯誤進行的研究和分析,它被作為相對有限性的對比分析的替換方法。錯誤分析既有其語言學的理論基礎,也有其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錯誤分析的主要主張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所犯的許多錯誤,除了第一語言的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Corder(1967)指出,不能僅僅把錯誤看成是要消滅的東西,錯誤本身也具有重要意義。 錯誤分析的文獻中經常要區分錯誤(error)和失誤(mistake)兩個概念。錯誤通常是由於學習者知識不足所致。失誤則是由於學習者沒有發揮出自己的能力而出現差錯。 根據錯誤的來源,錯誤經常分為語際錯誤(interlingual errors)和語內錯誤(intralingual errors)。學習者由於誤用與母語具有共同特徵的語言項目而產生的錯誤叫語際錯誤(或遷移錯誤)。在目的語內部所犯的錯誤稱為語內錯誤(也稱發展性錯誤)。 根據錯誤的性質,錯誤經常被劃分為五種類型:省略(omissions)、添加(additions)、雙重標記(double markings)、形式錯誤(misformations)和順序錯誤(misorderings)。 錯誤分析包含以下步驟: 1)識別錯誤 2)描述錯誤 3)解釋錯誤 錯誤分析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依靠錯誤來研究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是不充分的。需要把錯誤與非錯誤一起考慮,以便全面了解學習者的語言行為。其次,經常很難確定學習者究竟錯在什麼地方。第三,錯誤分析過分強調語言表達中的錯誤,因而可能無法解釋「錯誤迴避」這一現象。

㈧ 用二語習得法如何學日語

不管是對於日語語法的教學還是對於日語學習者來說,用言的活用體系可以說是日語語法的核心,不管再怎麼不重視語法,用言的活用體系也是不可不重視的。用言的活用是貫穿整個日語教學,尤其是基礎階段教學的重點難點之一,也就是說學習日語必須要掌握用言的活用體系及其應用。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以動詞的各種活用的習得為研究對象,調查初學者動詞活用的習得狀況,了解其誤用的傾向,主要從二語習得相關理論分析其誤用原因。探求在分析結果上對教學的啟發。

本論文主要由以下六章構成:首先在第一章主要的介紹了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接下來第二章對先行研究進行了簡要的闡述,主要包括國內外的一些關於日語動詞活用習得的研究以及二外日語習得研究和日語教育研究,得出了本論文研究的問題點和可行性。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論文的重點。

在第三章,為掌握學習者對動詞各活用形習得使用狀況,筆者以A大學日語專業學習者的日語作文的測試試卷為對象,考察了包含動詞活用的例文。然後抽出其中的誤用例進行分類、考察。第四章又以A大學的初級階段的日語學習者(包括日語專業學生和非日語專業學生)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
其結果如下:
(1)大致明白了學習者在動詞活用形的習得方面的一個狀況。
(2)了解到學習者在動詞的活用方面存在的誤用,經過整理歸納為以下五種錯誤類型:
1.變化規則不熟練;
2.發音不準確;
3.動詞類型、活用形混淆;
4.特殊動詞錯誤率高;
5.復雜變化沒有掌握。
(3)通過對不同學習對象的考察,得出如下結論:
由於調查對象的學習目的,教學的目的,學習時間和方法以及使用的教材的不同,出現了不同的誤用傾向。日語專業學習者的誤用主要出現在難以掌握的、使用頻率比較低的一些特殊動詞上和動詞的假定形和意志形上。非日語專業學習者由於水平的差異,誤用比較分散,還出現了很多不著邊際的誤用。

在第五章中,為了明確日語學習者的習得受哪些方面的影響,筆者是通過二語習得相關理論對學習者的習得狀況及其誤用進行了探求。然後從日語教育的角度出發,探求了二語習得理論在日語教育方面的活用的可能性,並考察學習者所使用的教材。最後在第六章總結中對動詞活用形的習得的指導方法給予了些許見解,同時也對未來的日語教師形象進行了思考。

——《IBS日語學習》

㈨ 第二語言習得的SLA研究

SLA研究,即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研究對象: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系統「
研究目的:對其語言系統的描寫,對其習得機制的解釋,其是怎樣運用第二語言的
研究方法:特定描寫法分析和發現學習者的語言系統的規律(偏誤分析、習得順序、學習策略研究)
開放門類:二語習得,語言習得,中介語,語言遷移,學習策略

㈩ 二語習得理論的概述

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 ,人們對二語習得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研究 ,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側重於描寫 ,有的研究偏重於假設 ,有的研究則採用實驗。
20多年來 ,第二語言的多側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導致了該領域中的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有: 「環境論」認為 ,就某一生物的發展而言 ,更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後天的經驗。早期的環境論以「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刺激 ———反應( stimulus———response)理論為基礎 ,認為語言是一套行為習慣 ,語言習得是這種行為形成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就是克服舊的語言習慣(即母語)的干擾 ,培養新的語言習慣(即第二語言)的過程。還有環境論陣營里新提出的「文化遷移模式」 (Ac - culturation Model) 。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受社會和心理上同本族語者之間距離的影響。 [ 2 ] (P228) 社會距離指學習者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與操另一種語言的社會群體的接觸:心理距離指學習者作為個體所受到的影響因素。這些社會和心理變數構成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化遷移」 ,即學習者適應一種新文化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只是文化遷移的一個方面 ,學習者向目的語遷移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度。文化遷移模式分兩種類型 ,在第一種類型的文化遷移模式中 ,學習者融入目的語社會 ,對目的語保持開放心態。在第二種模式里 ,學習者不僅融入社會 ,心態開放 ,而且希望採取目的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總之 ,第二語言習得取決於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的接觸、適應、接受和趨同程度。

閱讀全文

與二語習得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完善高中教學方法 瀏覽:830
鼠年茅台鑒別方法 瀏覽:385
手機殼包漿方法 瀏覽:430
羽毛球空手訓練方法 瀏覽:385
在雲南種菜有哪些方法 瀏覽: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554
十種頸椎病治療方法 瀏覽:454
單人訓練模式開啟方法 瀏覽:122
種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瀏覽:736
化糞池兩端連接方法 瀏覽:607
注冊不了滴滴有什麼方法嗎 瀏覽:864
簡單麻花的編織方法 瀏覽:165
倒立團身訓練方法 瀏覽:725
特崗中教育學教學方法選用依據 瀏覽:556
治療抑鬱最好的方法 瀏覽:949
尋找八脈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73
地膜覆蓋率計算方法 瀏覽:275
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瀏覽:377
電腦快速補齊溫濕度方法 瀏覽:178
血管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