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間故事的三種說明方法
民間故事的主要特徵
1.時代久遠,往往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歷程而經久不衰。
2.口頭傳播,民間故事大都以口頭形式傳播。
3.情節誇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了人們的良好願望。
4.多採用象徵形式, 內容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民間故事就像所有優秀的作品一樣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門類之一.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有的地方叫「瞎話」、「古話」、「古經」等等.
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系,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就像所有優秀的創作一樣,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它們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
【民間故事特徵】
1.時代久遠,往往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歷程而經久不衰.
2.口頭傳播,民間故事大都以口頭形式傳播.
3.情節誇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了人們的良好願望.
4.多採用象徵形式,它們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民間故事就像所有優秀的創作一樣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
【民間故事類別】
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1]是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文學的先河.神話產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爭取生存、提高生產能力而產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內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歷史上出名的人物.
傳奇故事
傳奇故事[2]的來歷大體上是「口口相傳」的結果,內容大部分是俠客、清官、貪官等為老百姓所關注的人物.這類故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3]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其中有愛情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
在古代,絕大部分中國老百姓都是不識字的,但是他們對才子佳人[4]有著一種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層的文人中跟是流傳著許許多多這類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5]的廣泛流傳,與封建社會的黑暗有著莫大的關聯,老百姓無不盼著有為名說話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廣為流傳,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寄託.到了現代,公案故事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在民間也是流傳極廣.
【民間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什麼】
民間故事一般都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
《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2. 怎樣閱讀民間故事能有什麼好方法嗎
閱讀民間故事的方法:
激發興趣
(播放歌曲《從前有座山》)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歌曲的名字嗎?學生很快猜出歌名。
師:對了,其實它也是一個民間故事,小時候爺爺奶奶就給我們講過。今天讓我們走進民間故事的世界,去讀一讀更多的民間故事吧!
明白定義,初談感受
1、什麼是民間故事?我們試著給民間故事下一個定義。
(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民間口頭流傳的故事。情節誇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勞動人民堅貞不屈的精神的贊頌。主要類別:神話傳說、傳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公案故事。)
2、你知道哪些中國民間故事?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3、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三篇民間故事的課文,能說說你讀後的感受嗎?
(通俗易懂,有趣、好看、很感人)
4、民間故事寫的都是人民群眾中間流行的一些故事。好多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寄託了人民群眾的一些美好願望。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民間故事》,走進那奇幻的世界
3. 通過研究民間故事得出一個什麼結論
摘要 盡管民間故事是與傳說同時存在的一種口頭文學形式,而且與傳說在題材和敘述方式上有許多接近的地方,有時甚至很難加以區分,但民間故事畢竟以其獨具的特點而在老百姓中間存在著,傳播著,按照與傳說不同的方向發展著。民間故事的特點是什麼呢?
4. 幫忙找下民間傳說的課題研究么
、本課題研究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
本課題是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已立項的「中國俗文學分體研究」前兩期項目在研究領域上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入。前兩期項目,分別對俗文學的某些體裁如俗賦、白話詩、歌謠、彈詞、寶卷等作了專門研究,本課題則擬以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為對象,從題材生發、變遷的角度,對俗文學歷時的流變形態及其與雅文學的互動作更深刻的研究。從這一角度的系統研究在此前是相當薄弱的。如從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有大量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卻鮮有對其系統整體的研究。即使有對個別個案的研究,但也缺乏文化學和心理學方面的觀照和探討。再如敦煌變文的研究已是成果斐然,但是對與變文同時共生的文學及其復雜的表象的橫向聯系卻缺乏關注,探討的廣度與深度因之不足。又如宋代民間故事研究一向是一個較薄弱的環節,其間雖有零星文章的發表,但數量與質量都還有一定的欠缺,專著更是幾乎沒有。這些民間故事與社會環境、時代心理之間的關系,其宗教及地域特色,其與雅文學的相互關系等都還有待進一步的討論。又如對元代產生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等的研究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對《三國演義》究竟是如何熔鑄元代及其以前的民間傳說材料,如何實現思想藝術的巨大超越的這一過程的研究卻淺嘗輒止,而且忽略了把《三國演義》承前啟後與元代以至明代類似作品進行比較,因而難以深刻把握《三國演義》以及同類作品對以往俗文學材料的熔鑄與超越。又如此前對清代和近代留存於各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小說、彈詞、鼓詞、子弟書等)中的民間傳說和故事的源流及演進變化,研究也是較薄弱的。
這一課題的實際意義在於通過對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源流較為系統的清理和研究,進一步了解民間傳說與民間故事自身的發展規律、民間傳說與民間故事與各體文學密不可分的關系、世俗文化與民間故事的相反相成相互促進的規律、俗文學與雅文學互動的關系與規律等,從而為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中國文學史的產生奠定基礎;為當代文學的繁榮提供史鑒意義。尤其是考慮到俗文學是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成民族文化、塑造國民心理等方面起著正統雅文化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對各種形式的俗文學的起源、流變及對俗文學與雅文學在歷史與現實中的互動關系的研究,還不僅有文學的意義,更必然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這一課題的理論意義則在於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建立關於民間傳說與民間故事自身的思想藝術特徵、世俗文化發展的規律、俗雅文化互動的規律的一般理論,進一步豐富中國俗文化研究的理論。
從文化史和學術史角度觀察,本課題的完成,不僅為中國文學理論的重構提供重要依據,而且也將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健康的現代通俗文學理論作出有益的貢獻。
二、本課題的主要內容與研究方法
本課題擬以先秦至近代流傳在漢籍中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為對象,從題材的角度,對留存於各種俗文學形式中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歷時的流變形態及其與雅文學的互動做較為系統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具體地說,本課題將由五個子課題構成,分別是先秦漢魏六朝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研究、唐代變文故事研究、宋代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研究、元明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與長篇小說研究、清代近代文學與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研究。先秦至漢魏六朝一段主要以留存於史傳、子書中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為對象,考察其源流,辨析其流變,探討其與歷史、風俗、世情的關系,考論其與雅文學的相互關系。唐代則從敦煌寫卷的分析入手,對敦煌變文進行還原性描述。一方面盡量確定各寫卷抄手的身份、抄寫的目的與抄成的時間,對敦煌變文產生、流傳的時代背景作更准確的把握;另一方面,通過變文寫卷中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整體考察,了解變文與同卷其他內容的相互關系,力圖再現敦煌變文的原始生態,理清其中所載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源流,由此而進一步對敦煌變文在唐代敦煌社會文化系統與整個文學史進程中的橫向與縱向定位作出較為准確的說明。宋代部分則在勾勒宋代民間故事發展的總體概貌的基礎上,對其按題材進行分類研究,考述宋代民間故事源流、分析其藝術特徵、探索作品的地域分布及地域特色和形成的文化原因、民間故事從內容到形式與通俗文學特別是通俗小說的關系。元明則以《三國演義》為剖析標本,全面搜集《三國演義》成書以前的俗文學材料,著重進行《三國演義》與有關俗文學材料的對照研究,《三國演義》與類似作品的比較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深入而系統地探討《三國演義》對俗文學材料的熔鑄與超越,從而更進一步探討由元至明,長篇小說由俗到雅的流變過程,更加深刻地把握俗文學的某些發展規律。清代近代部分則著重對清中葉文言小說對志怪與傳奇的模仿、鬼怪神異故事的世俗旨趣與文化隱喻、清末民初小說市井文士的創作才思及民間書坊經銷與通俗文學傳播之關系、彈詞尤其是女性彈詞文學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要求、鼓詞與變文陶真詞話的關系、子弟書與鼓詞小說戲曲的互動關系、子弟書流傳范圍、其作者文化背景與觀眾群體等進行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遵循由微觀到宏觀、個別到一般的規律。即由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不同時代的具體表現研究入手,探索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一般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特徵,並從中發掘出文化方面的意義。具體的方法是:從文獻學的角度,從版本、目錄、校勘等方面搜集第一手資料,整理出不同時代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不同的留存形式中的形態及其流變,最終從文學的角度討論俗文學與雅文學的互動關系,從文化學的角度,探究俗文學對民族文化構成,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預計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預計突破的難題是:1、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其流傳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本多枝,相互歧異的情況,這種情況往往有許多復雜的文化因素的作用,發現理清其線索困難很大。2、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文化大背景中的定位,以及對它與其他文化因素的關系作準確的分析與令人信服的描述相當困難。3、典籍清理與田野考察並行,工作量大。
具體到各子課題,則先秦至漢魏部分故事流變與世俗文化的關系的考論意義重大;唐代部分比對變文與同卷文字內容的相互關系,從變文與其同期沉積物的相互關聯中對變文文學性質與文化品位作進一步的確認十分關鍵;宋代部分文獻浩繁,確定取捨標准、研究范圍、對神秘文化信仰中時代特色的確認至關重要;元明部分突破習以為常的「世代累積型作品」的簡單定位,著重探討時代風習、社會心理對作者的創作心態和藝術選擇的深刻影響是研究核心;清代近代部分典籍的清理、俗文學與復雜的宗教信仰的關系、俗文學與俗文藝的關系的辨析是成敗要害。
因此在實踐上本課題將試圖建立起一整套關於民間傳說與民間故事資料搜集和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起民間傳說與民間故事思想藝術特徵、世俗文化發展的規律、俗雅文化互動的規律的一般理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中國俗文化研究的理論。同時本課題也試圖從文化史和學術史角度為中國文學理論的重構提供重要依據,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積極健康的現代通俗文學理論作出有益的貢獻。
5. 分享民間故事有哪些方法
分享民間故事有哪些方法?像這類按主題內容匯編的整本書,不同版本,選編文章有所區別,內容組織方式也有不同,閱讀活動設計的思路就會有所不同。本文呈現的活動設計,依託的是劉璐編寫的《中國民間故事》。
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學期「快樂讀書吧」屬於第三單元的一個組成部分。單元人文主題是「民間故事」,編排了三篇課文,兩個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單元語文讀寫要素分別是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和縮寫故事,口語交際是話題是講民間故事,快樂讀書吧是推薦和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民間故事,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
什麼是民間故事?為什麼要閱讀民間故事?只有回答清楚了這兩個問題——不僅僅是老師回答清楚,還需要引導學生去認識和思考,然後才能進一步探索和實施如何閱讀民間故事。
所以,《中國民間故事》整本書閱讀,導讀環節就要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而不僅僅的讓學生有興趣去閱讀。推進階段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邊閱讀邊探究,深入感受民間故事的特點和文化價值,發掘民間故事閱讀的積極意義。分享交流階段,用多種方式進行閱讀成果的展示分享,切身體會民間故事的傳承方法、價值和生命力。
第一階段:導讀定位
一、看電影、動畫片等片段,猜故事,初步激發閱讀興趣。
1.播放電影《白蛇傳》片段、黃梅戲《牛郎織女》片段、動畫片《阿凡提》片段,猜一猜分別是什麼故事,簡單說說故事內容。
2.討論:你知道這些故事是怎麼來的嗎?說一說自己還聽過或讀過哪些民間故事,看過哪些民間故事改編的電影、動畫片、戲劇。
3.結合課本上的民間故事,老師簡單介紹民間故事是怎麼產生和流傳下來的。
二、趣味競答,進一步激發閱讀興趣。
1.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
2.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指的是哪四本書?
3.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國四大民間故事是哪四個故事?試試從下面幾個民間故事中選出來。
《牛郎織女》 《九色鹿》 《孟姜女哭長城》 《木蘭從軍》 《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傳》 《何首烏》
三、打開思維,探討閱讀策略和方法。
(一)出示共讀書《中國民間故事》,瀏覽目錄,初步了解整本書的內容。
1.這本書中一共選編了多少個民間故事?從題目上看,這些民間故事大概可以怎樣分類?
2.閱讀第1、71、131頁的「閱讀小貼士」,結合目錄,再給書中的民間故事進行分類。
《牛郎織女》到《真假夜明珠》屬於幻想故事;
《十二生肖故事》到《重陽節的故事》屬於民俗故事;
《魯班學藝》到《劉墉反穿朝服》屬於歷史人物故事;
《趙州橋的傳說》到《蝴蝶泉》屬於民間風物故事;
《馬頭琴的故事》到《聰明的阿凡提》是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
3.你覺得自己多少天可以讀完這本書?可以進行怎樣的規劃?
4.頭腦風暴:我們可以怎樣閱讀探究民間故事。
教師引導: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集體創作的,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了下來。現在人們記錄整理的民間故事,大多是過去——可以說是古代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勞動人民在勞作間隙,坐在田埂上或大樹下,圍在油燈旁,津津有味地分享著這些故事。社會發展到今天,大多數人都遠離了從前的生活方式,坐在一起講故事聽故事的情景越來越難見到。就像我們今天一樣,對民間故事的了解,不再是坐在大樹下、月光下聽長輩娓娓道來,而是自己大概書籍進行閱讀。現在,好書觸手可得,有人認為比民間故事更精彩的書太多太多了,如果僅僅是為了多了解些好玩的故事,民間故事讀不讀也無所謂了。既然這樣,我們今天應該怎樣閱讀民間故事,才能夠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讓我們更富有智慧呢?
(1)先獨立畫思維導圖,然後小組合作交流,用思維導圖列舉閱讀時做什麼、怎麼做。
(2)組織分享,甄選閱讀探究的重要話題和方法。
◇不同的民間故事在內容上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對比閱讀探究)
◇不同種類的民間故事中一般會有哪幾類人物?(對比閱讀探究)
◇民間故事中人物的經歷、結局說明了什麼?(案例分析)
◇像過去的人們一樣圍坐在一起講民間故事,聽民間故事,會有怎樣的感覺?(實踐體驗)
第二階段:閱讀探究
任務一:民間幻想故事探究
一、課堂共讀《牛郎織女》,共同梳理故事中人物遭遇,發現故事中隱藏的秘密。
1.默讀故事,圈出故事中的人物,了解故事情節內容。
2.嘗試給人物分類,說明分類理由。
人物
在故事中的作用
人物類別
牛郎
主人公
勤勞忠厚的主角
嫂子馬氏
為難主人公
狠毒的反角
老人
幫助主人公獲得老牛
有魔力的幫助者
老牛
織女
王母娘娘
喜鵲
3.從故事人物和他們的遭遇中,你發現了什麼?
二、自讀,小組分工,運用上面的表格梳理書中民間幻想故事中的人物,看看哪些民間幻想故事可以與《牛郎織女》故事在人物遭遇上基本相似,哪些有所不同。
三、思考並與同學討論:這些故事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從這些異同中,你發現了什麼?提示:從主角的遭遇和結局、故事中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思考討論。
任務二:民俗故事探究
一、自讀思考,完成表格:民俗故事分別回答了人們的哪些疑問?與前面的幻想故事對比,閱讀民俗故事時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故事名稱
從中了解到些什麼
閱讀時的感受
十二生肖的故事
「年」獸的故事
寒食節的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重陽節的故事
二、你還讀過哪些民俗故事,把自己讀過的故事信息和閱讀收獲補充到上面的表格中。
任務三:自主探究其他種類的民間故事
一、通過閱讀每個種類的民間故事,你覺得分別從哪些角度思考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這些故事。將自己的閱讀思路用表格或思維導圖展現出來。
二、書中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可以對應前面哪種故事的閱讀方法進行探究,為什麼?
任務四:重點探究四大民間故事
一、查閱資料,結合自己掌握的有關知識,通過具體「證據」說明四個故事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民間故事。
◇這四個故事都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這四個故事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最早的《孟姜女哭長城》已經流傳了兩千年,最遲的《白蛇傳》也流傳了近五百年。
◇這四個故事很多人都熟悉,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有的還在國外流傳,如《白蛇傳》流傳到了日本、法國,還被日本拍成了電影。
◇這四個故事很早就被改編成了戲劇,比如京劇、黃梅戲等劇種中都有這四個故事。
◇這四個故事都被改編成了電影或電視劇。
……
二、從主要人物和他們的遭遇、故事的結局和故事表達的主題等角度進行梳理比較,看看有什麼發現。然後進一步探討,為什麼這四個民間故事會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這四個故事都贊美了美好的品質,如善良、勤勞、忠貞等;
這四個故事都表達了對美好愛情和生活的追求;
這四個故事都表現了對破壞美好愛情婚姻的勢力的反抗;
……
任務五: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故事進行深入探究
一、要探究的故事是:
二、准備從哪些角度探究:
三、探究結果:
提示:既可以獨立探究,也可以小組合作探究;用海報展示探究結果。
任務六:選擇一個民間故事改編成劇本並排練
一、改編劇本。
二、排練(自主選擇導演、演員,自己設計道具,將演出拍成視頻。)
第三階段:分享交流
以「民間故事閱讀成果體驗」為主題,設計開展主題體驗活動。
一、討論制訂體驗活動菜單。
◇四大民間故事研究成果微講座;
◇民間故事分類研究成果微講座;
◇感興趣的民間故事探究海報評選;
◇一起講民間故事,聽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改編展演(包括戲劇片段展演、改編劇本演出視頻欣賞等);
……
二、為菜單中的每一項活動設計流程,准備相關材料,如評價表、證書、獎狀等。
三、根據菜單組織分享交流活動。
四、共同小結閱讀收獲(從閱讀方法、探究過程、個人感受等不同角度暢談收獲)。
《我在小學教語文——母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一書中,有整本書閱讀的不同思路和案例供參考。
—END—
來源 | 我在小學教語文
編輯 | 蟲子 審核 | 卓雅
6.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
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跟其他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當然有許多相近之處。比如,民俗學中廣泛使用比較研究法──兩個民族之間的相類之處,是引起研究的重要因素。又如十九世紀自然神話學派對各種神話、 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地方的事象比較等。 20世紀,「結構主義」的理論及方法崛起,1958年法國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 trauss)的《結構人類學》及《親族的結構》等著作,就是用結構方法去探究民俗的事象。 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各種學科的研究方法該趨向多樣化,連民俗學也不例外。
研究對象口頭民俗學(口傳文學)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諺語、謎語、繞口令、民間歌謠、史詩
風俗民俗學(儀式慶典)
家族制度,社會制度,婚喪祭祀、迷信、游戲、民間舞蹈、民族音樂
宗教民俗學(民間信仰)
民間宗教、佛教、道教、靈魂轉世、妖怪、占卜、巫術、民俗療法
物質民俗學(常民生活)
民間美術、民間飲食、民俗服飾、民間建築
7. 有關於民間故事的調查報告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8. 民俗研究過程中需要哪些研究方法
1.田野作業法,又叫直接觀察法。因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是廣大群眾的生活、文化現象,而這些一向是很少被記錄的,並且,隨著社會情勢的發展,它不免或多或少的變化著。為了得到鮮活的、豐富的科學資料,就必須進行實地調查、採集工作。這種工作收獲的結果,就是民俗科學的建築基礎。田野作業法,是民俗學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以獲得忠實可靠的資料,又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
2.歷史研究法,又叫歷史考證法。民俗學既是一門現在之學,也是一門歷史之學。民俗學對任何一種民俗事象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它的歷史過程的考察。所謂歷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縱的歷史聯系。歷史研究法,是許多學者早就採用了的。在民族學研究中,學者們經常採用歷史文化殘余分析方法。所謂歷史文化殘余,是指現代各民族中還以某種變形的形式保留的許多文化現象。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現象的分析研究,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十九世紀的許多學派,如神話學派、儀式學派和進化人類學派等,曾用比較語言學、比較宗教學、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民俗現象,而且大都把民俗作為文化「遺留」物來對待。十九世紀晚期,芬蘭歷史地理學派及其方法形成,這時民俗學(主要是民間文學)才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民間文學是民俗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文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對整個民俗學的研究也是適用的。任何一類民俗事象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都表現為一定的歷史過程,許多民俗學事象不僅現在仍在民間流傳,而且在歷史文獻中早有記載,藉助古籍文獻資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態和它以後的發展和今天的傳承。
3.比較研究法。這是各種科學,不管是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可以採用的一種方法。但是,對於民俗學,似乎更特殊地需要它。
比較研究法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五四」運動之後,隨著我國民俗學研究的開展從國外介紹進來,而且首先運用在我國民間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神話學的研究,民間故事的研究和歌謠研究等。近幾年來隨著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入,比較研究法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所謂民俗學的比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學研究中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民俗事象拿來作比較,從而找出各類民俗事象之間的縱的和橫的聯系,探討某一民族民俗產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的方法。由此看來,比較研究法便可分為兩種: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歷史比較法,是對歷史上有關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歷史聯系和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變異和原因。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徵、分布及文化史方面被廣泛採用。這種比較研究法常常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比如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有時也可能是某一具體的民俗事象。類型比較法是將歷史上沒有關聯的民俗事象,作橫向的排列比較,探討它們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這種方法重點在橫向比較,所以它常常將眾多的民俗事象進行分類比較,以探討同一類民俗事象的傳播和變化幅度。在民俗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孤立地看,某一民俗事象並不見得有什麼特點,也似乎和別一地區的民俗沒有什麼聯系,但是如果將不同地區的同一類民俗在一起作比較,不僅特點很快明顯起來,而且這一類民俗互相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也十分清楚,即使是沒有聯系,我們也很容易找出這一民俗產生和流傳的原因來。民俗學和民間文學中「中心起源說」和「心理共同說」就是這樣得出的。
除歷史比較法和類型比較法之外,有時學者們還採用深度的區域比較法,控制比較法和交叉比較法。區域比較法,是為了使比較深入而採用的方法。它將比較的范圍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由此出發將這一區域的特殊民俗事象加以比較,區別類型,然後再和民俗學總的分類發生聯系,進行比較。所謂控制比較法,是指研究者先要分析不同民俗的構成,然後再去了解這一民俗的全部內容和形成過程(歷史)。這樣對某一民俗的結構和歷史的前後關系在研究中都可以照顧到。交叉比較法,是指在更大的范圍內,從世界各民族民俗事象中,抽出某一部分,作統計分析,由此說明某一類民俗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演變和發展的規律。
9. 如何分析民間神話傳說
中國古代神話。與國外的記載。這里先說下『雅碼歷法』雅碼歷法共記述了5個太陽紀年. 也是前4個文明在瞬間的消失的記載,第一個太陽紀敘述了當時的地球這屬於大洪水時期。會不會是當時的冰河時代...如果時間上是一起的話那麼在『聖經裡面記載的諾亞方舟』應該和中國大禹治水都是一起的。我這里都是以個人大膽的假設來說明並不是說一定就這樣。純屬討論。。
女媧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大地之母,也是人類之母。。女媧補天女媧補天。我曾在網上的一篇中國古代文化的討論上看到有位網友說的。或許是有位地球上的人類利用當時溶漿中採集的礦物練成的金屬來修補飛行器。。。他的見解和我差不多。
本人的見解女媧補天。或許是這樣的,在遠古時期的地球中的大陸版塊應該是在一起的``總稱、盤古大陸。。古代神話中說到,共工怒撞不周山。引起黃河之水天上流。。這里的|共工|應該是屬於哈雷彗星一類的漂流在太陽中的一個行星。根據史書中記載「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哈雷彗星如果當時是一顆彗星撞上地球那麼很多神話中的記載就很容易分解了``當這顆彗星撞上地球引起地震甚至地殼運動.大地到處火山暴發,最後引起傾盆大雨。.這場大雨應該下了很久很久。而當時在彗星撞地球的時候。地球上的人類卻被外太空的大行飛行器救走。或者說我們就是高度文明留下的遺孤..女媧補天用的是五色神石。其實那隻是陽光後的彩虹罷了..或許在超級遠古的宇宙智慧生活早就能利用科學來控制時空,和能量。當彗星撞上的時候`地球上的人類被外星智慧生物帶上了大型太空穿梭器.這個太空穿梭器帶這人類飛向了宇宙空間或許在這里人類的生命是不會延續的``也就是說永遠不是死的`因為沒有了時空的約束時間靜止了.當把人類帶回地球的時候這場彗星撞地球的災難已經過去當飛行器降落在地球的時候``人類走出飛行器看到的只是風雨過後的彩虹。。這樣說吧這種是一種物理現象。畢竟這場暴風雨下了那麼久所以當時 的天空彩虹也是很長時間.外星人並沒有留下而是直接飛走了``當遠古的人類進飛行器裡面的時候他們是不知道飛行器飛起來是什麼樣子的````所以當外星人帶這他們回到地球然後飛走後他們才想看得到。所以女媧補天所用的乾坤鼎就這樣被人們虛構出來了```把飛行器形容成了鼎..最早的青銅器是在商朝的時候才流行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給他們後人留下的記憶只是他們被什麼樣的人救了``最後被人類當成神話``成為了心目中的神````這架飛行器也就成了|乾坤鼎。當時的統治者是黃帝...文字也是在哪個時候出現的.大家在想想看``女媧這兩個字的構成 口下面出來個人門打開後走出來因為當時的人不懂飛行器是什麼。大家也應該知道中國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的``最後在黃帝時期`史官倉頡發明的.````。。
接著到黃帝大戰蚩尤。。。。上面說到我看了哪個網友的文章這里我到同意他的說法```蚩尤或許就是個機器人...而當時來幫助黃帝對付蚩尤的也是之前女媧補天的神人。這里我簡稱他們為天外來客吧.宇宙是浩瀚的無奇不有.如果說這蚩尤是邪惡勢力的外星來客製造的這樣理解就簡單多了``幫助人類的天外來客也就是指``神話中的風伯雨師..九天玄女。。大家有沒有人注意到女媧是女的``九天玄女也是女的```說明這個外星來客中應該是女性科學家,至於風伯和雨師應該沒這兩人還忘了一個雷神其實應該是飛行器降落後的帶起的旋風。。雷神不過是發射出去對戰的導彈而已 在希臘文明中記載當時神懲罰兩個城市,因為這兩個城市罪孽深重,但是城市中有個很正直的人`神派下神女通知他們逃跑``最後他們跑出來了``神當時告訴他們不要回頭,,其實核爆炸的瞬間千萬不能直視```這個動物理的應該就知道會有什麼反應了,如果當時希臘的這段記載和中國的蚩尤同個時期的話``那麼應該當時的地球個個地方都遭遇遭遇外星文明的攻擊``而解救了人類文明 的另外外星來客``被人們都稱為神,``只是大家不在一個地方所以``記錄的都有所不同而已.. 在中世紀中的一些落後村莊``大部分都不知道有飛機這回事``也就是說`有可能在相同的地球``但是有些人已經有很高文化但是有些地方缺什麼都沒有``這里我說的是90世紀和以前的地球`現在嘛大部分都有網路信息了 `所以很少有這樣的現象了.
後羿射日 還有誇父追日 都在黃帝哪個時期```後羿被稱為神射手我想應該就是一台發射導彈的機器..。。。大家可記得後羿後一老婆叫嫦蛾``嫦蛾應悔偷仙葯,碧海青天夜夜深,應該就是戰後這為外星來客走了``但是把這台發射器留下了如果沒有猜錯的 話``當時走的時候應該是中國的晚上```飛行器飛走方向是月亮````這樣就有了嫦娥奔月之說。其實個人認為山海經中記錄的很多異獸`應該屬於外星飛行器。。大家都知道飛行器起飛的時候下面都會有大煙霧也就成了神話故事中的神仙要飛走前腳下走會有雲...這里在說一下``月餅我都有點懷疑當時的這個嫦娥的飛行器是和月餅一個形狀的``
誇父追日...按照上面說的```誇父或許是幫在住人類的外星人製造的機器人而已.. 而誇父追的並不是太陽而是一個發光的飛行物體。
邢天``戰神..沒了腦袋也能戰斗的傢伙..不用解釋這不是機器人是什麼...其實我記得山海經中還記載了一中怪獸他會噴射東西出來```一被打中就死
以現在的文明程度來理解 以前不懂的人``他們就會把我們當成神比如如果現在的人帶這一件武器```熱武器``火箭筒``這樣就很能理解神話描述的神仙之間的 攻擊方式`我相信大禹和聖經``敘述的應該都是人類被帶上過外星飛星器
10. 中國民間故事的特點
1、時代久遠,往往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歷程而經久不衰。
2、口頭傳播,民間故事大都以口頭形式傳播
3、情節誇張、充滿幻想,大都表現了人們的良好願望。
4、多採用象徵形式, 內容往往包含著超自然的、異想天開的成分。民間故事就像所有優秀的作品一樣從生活本身出發,但又並不局限於實際情況以及人們認為真實的和合理范圍之內
(10)研究民間故事的方法步驟擴展閱讀:
民間故事,作為一種集體創作,在情節、主題、人物等方面有顯著的類型化傾向。主題的類型化指許多故事表達同樣的主題,如表達生活變富或弱者獲勝的願望,對於機智善辯的贊揚、對於愚蠢呆笨的諷刺等。人物的類型化指許多故事的人物屬於同一種形象類型,即在品格、行為等方面的主要特徵是共同的,如巧媳婦型、呆女婿型、機智人物型等。
同一故事在傳播過程中會生發出許多大同小異的多種說法,同一母題會表現為多種異文,貫穿於多種異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稱為「類型」。
類型分析時故事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以至於故事類型的研究成為一種分支學科即故事類型學,在這方面曾出現大量論著。當然,類型化不僅是民間故事的特點,神話、傳說也有類型化的表現,但故事的類型化更為突出,可以說故事是類型化最強的一種敘事文體。
與類型化相關的是,故事對人、事物、景物的個性化描寫較為缺乏,敘事手法較為粗疏,但這點從另一角度看就是質朴簡約,與民眾的審美趣味相契合,而且敘述粗疏的不足為情節的強烈趣味性所彌補,使故事成為現代民間敘事文體中影響最廣泛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