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審美的方面~~~有哪些學問啊……………………
審美心理學
審美心理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在審美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所謂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而心理活動則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審美心理學也可以說是一門研究和闡釋人們美感的產生和體驗中的知、情、意的活動過程,以及個性傾向規律的學科。
審美心理學也是美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有人把審美心理學作廣義的理解,使它等同於心理美學、文藝心理學等。按照這種廣義的理解,審美心理學還要研究和說明人類從事各種文學藝術活動時的心理活動和特徵。
闡述審美心理過程的理論觀點有多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審美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所謂直覺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間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所謂形相是指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相,它既是審美對象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要受到審美主體的性格和情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以及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和叔本華等;
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事情,例如對象的科學性質或經濟價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實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體之間的種種其他現實的關系,在心理上拉開距離。要防止或削弱這些方面的活動進入審美意識。這個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
審美的心理過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審美或欣賞時,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外射到審美對象的身上,然後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例如詩人把自己的不畏強暴的風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後再謳歌菊花的不畏嚴寒和美麗,這就是中國詩壇上對菊花的「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心理機制。
當審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賞對象又把對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時,就出現了審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已被取消。這是個與「距離說」相反的過程。前者縮短或消除了審美關系的心理距離,或者拉開了非審美關系的心理距離。移情論的倡導者是德國美學家菲舍爾和李普斯。
審美的生理基礎和過程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例如審美者以自己的身體內肌肉的緊張收縮來模擬審美對象的動作或姿態——奔跑、飛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種比較輕微地對局部細節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種象徵性的模仿。此說的倡導者是德國心理學家格羅斯;
弗洛伊德認為,美感產生於性慾的替代性滿足,藝術活動是人類性慾的升華行為。性慾常常是被壓抑在個人的無意識之中的一種本能。由於涉及個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因而審美者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美感與性慾之間的關系。這點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爭論的一個原因;
榮格提出審美經驗和藝術創造取決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美感來源於藝術幻想,幻想來源於集體無意識中的神話原型和意象,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某些陌生的東西,它們象是來自人類史前時代和原始經驗,通過遺傳存在於個人的無意識的最深層。當審美對象能夠喚醒、觸發或符合了審美主體中深藏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始經驗或意象時,社會即可得到強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學效果。
布洛通過實驗把人對顏色的審美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分為四類:客觀類。這一類型的人對顏色的審美態度是只進行客觀的理智的分析和評論;生理類。這一類型的人注重顏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覺,如冷、暖或輕重的感覺;聯想類。這一類型的人在對顏色的審美過程中常常產生豐富的聯想。例如從藍色聯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類。這一類型的人認為顏色像人一樣是有性格的。如認為紅色本身具有熱情的性格。
布洛認為屬於性格類的人們在對顏色的審美體驗中水平最高。因為性格類的人賦予每種顏色以擬人的性格,對顏色能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不像客觀類者只進行理智的分析;性格類者覺得顏色自身能表現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類者只覺得顏色能引起人的感覺;性格類者對顏色的審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觀性,因為他們之間的具體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聯想者多憑個人的主觀經驗而定,缺乏客觀的一致性。
英國美學家邁爾斯與布洛一樣通過實驗把人類對音樂的審美體驗也分為四個類型:即主觀類(注重音樂對感覺、情緒和意志的影響)、聯想類(注意音樂所引起的聯想)、客觀類(專用一種客觀的標准來評價音樂本身的技巧)、性格類(把音樂擬人化,樂調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邁爾斯與布洛一樣,認為四個類型中以性格類對音樂的審美感受水平最高。還有人按照在對藝術的欣賞過程中,知覺側重的不同,把審美心理分成感覺型、想像型和思考型三類。又按在欣賞時感情活動的不同,把審美心理分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觀型3類。按照對新奇感的態度分為「保守」型和「進步」型兩類。榮格把人的性格分為八個類型。他認為,審美水平較高的藝術家大多屬於「內傾感覺型」或「內傾直覺型」。並且認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顯示出他們所屬的性格類型或顯示出與其性格相反的類型。
心理學中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資訊理論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精神分析學派的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說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秘,如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學派的貢獻在於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和「力」與「場」的概念去解釋審美過程中的知覺活動,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論述主要在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方面。
行為注意學派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實驗,主要是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藝術品的典型特徵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並出現先強後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
資訊理論心理學通過對審美知覺的研究認為,知覺者欣賞藝術品時會喚起一種期望模式,當期望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了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
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一是用主觀內省的方法,去觀察、體會和研究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二是用科學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實驗的結果,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他所提倡的這種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學科——實驗美學。
實驗的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問題是在研究時要把審美的完整經驗打破,去研究部分,這就破壞了美。並且各部分之和並不能等於全體,因此結果不十分可靠。另一個困難問題是,作為實驗對象的一般被試,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區別開來,常把二者混淆。隨著實驗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和完善,上述困難問題已經得到部分解決。當代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趨向於兩類方法的結合並用。
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http://www.univs.cn/univs/zzlm/collegejiangtan/info_display.php?id=105826
超級女生與審美民主
http://media.news.hexun.com/detail.aspx?lm=1676&id=1283207
審美學 書籍http://www.yue.org/books/book-20051028114342Xc.htm
B. 審美心理學的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
心理學中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資訊理論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精神分析學派的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說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秘,如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學派的貢獻在於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和「力」與「場」的概念去解釋審美過程中的知覺活動,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論述主要在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方面。
行為主義學派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實驗,主要是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藝術品的典型特徵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並出現先強後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
資訊理論心理學通過對審美知覺的研究認為,知覺者欣賞藝術品時會喚起一種期望模式,當期望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了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
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一是用主觀內省的方法,去觀察、體會和研究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二是用科學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實驗的結果,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他所提倡的這種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學科——實驗美學。實驗的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問題是在研究時要把審美的完整經驗打破,去研究部分,這就破壞了美。並且各部分之和並不能等於全體,因此結果不十分可靠。另一個困難問題是,作為實驗對象的一般被試,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區別開來,常把二者混淆。隨著實驗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和完善,上述困難問題已經得到部分解決。當代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趨向於兩類方法的結合並用。
C. 「美學」是一門研究「美」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與其他學科關系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美的本質
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搏克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D. 為什麼說美學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學方法
首先,美學自誕生起就從屬於哲學,後來美學成為獨立學科,從來沒有脫離過哲學,直到當代各種有影響的美學流派和思潮都有相應的哲學思想為背景。
第二,由於審美活動是人類最高級、最復雜的一種精神活動,而且是具有當下的一次性特徵的精神活動,需要主體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體在觀念世界中盡情游歷,以洞悉審美的真諦,這是科學和實驗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學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實踐、無限意義等整體深層的本源問題,只有靠理性指引下體驗、感悟、冥想、領會的哲學方法才能掌握。
最後,美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不僅包括在理性潛在指導下現象的辨析、鑒賞的體驗、本質的審察、靈感的溝通,還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論提升,這也離不開哲學思考。因此,美學的核心方法應是哲學的方法。
E. 實驗美學的實驗方法
在費希納之後,實驗美學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其中較有影響的是O.屈耳佩(1862~1915)。屈耳佩著重探索了實驗美學中所施用的種種有效的方法,他著的《關於實驗美學的現狀》一書把實驗方法歸並為三大類,即:印象法、表現法和製作法。這些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到心理-美學實踐中。 許多人如魏太莫、J.科恩、M.德蘇瓦爾,英國美學家V.李、M.W.卡爾金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過這些方法,並在一些局部問題上取得有效的進展。如卡爾金斯就運用「有限描寫法」(印象法之一)把說明色彩、形式和表情的三種圖畫分別展示在 300個年齡不同的人面前,發現88%的兒童都喜愛高度著色的畫,60%的成年人喜歡較為簡潔樸素形式的美。
F. 美學的研究包括三個方面
(一)古典階段
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從先秦兩漢到近代王國維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學還處在一種「前美學」的形態。這一階段美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在於:初步和比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關美學的基本問題、概念和范疇,並作了一些尚不徹底的回答;對美的思考往往同人們對社會人生的哲學、倫理把握直接聯系在一起,「美」與「善」常常混為一談。這就是說,人們在思考美的問題——包括美的本質、藝術的社會作用等的時候,既沒有完全擺脫直觀經驗的形態,也還沒有同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理論的思考嚴格區分開來,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對象范圍並對問題作出獨立、系統的解答。
具體而言,先秦兩漢中國古代賢哲主要是在關注人的情感立場上,從哲學、倫理層面探討人類審美諸問題的。當時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中,都包含了許多迄今很有價值的美學思想,例如《左傳》、《國語》、《尚書》等典籍里,便記載有諸如「五味」、「五色」、「五聲」之美的主張,以及有關「無害為美」、「以和為美」的重要見解。其中,儒家著重強調了美和藝術的社會作用;孔子「興、觀、群、怨」的詩論以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准則與「盡善盡美」的觀念,孟子「充實之謂美」的主張等等,就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鮮明的社會倫理化傾向。道家則從「逍遙」、「無為」的處世態度出發,強調藝術和審美的超越性、自然純朴性;老子有關美善相依、大音希聲的看法,莊子「虛靜恬淡」、「身與物化」、「物以游心」的審美境界論,都曾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魏晉至近代王國維之前,中國美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戲曲、書法、工藝領域,提出了諸如意象、神思、韻味、意境等中國所獨有的審美范疇,使美學的思考不斷趨於精細化。特別是,當時的美學思想家大多同時是詩人、畫家或書法家,因而其美學思考往往同實際的藝術經驗直接聯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美學思維由「美」「善」問題向審美與藝術特徵問題轉向,深化了直覺感悟形式與古典理性精神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結合。
西方美學的發源,主要基於對事物本質的追求和對各門藝術的統一定義的努力。古希臘學者曾經對「美是什麼」、「美的事物是怎樣產生的」等作了大量推測,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把數量的和諧關系視為藝術(音樂)美的根基,主張美是「和諧與比例」。尤其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對美的本質問題作了一定深度的討論。例如,柏拉圖在他的一系列「對話」中,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見解,即美的范圍十分廣泛,形體、心靈、行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討美的本質卻不應追究什麼是「美的」問題,而應該探究導致一切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質(「美本身」)。亞里士多德則在《詩學》等著作里,深刻分析了悲劇藝術特徵、藝術起源等,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和「凈化說」,並將「美是和諧」思想同當時人們對生物有機體的認識結合起來,從而成為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具有自己獨立理論體系的美學家。
中世紀,在基督教神學引導下,美學以壓抑人性的豐富性為代價,把審美的光輝完全歸於神(上帝),「基督教的上帝代替了至善和理式,上帝就是智慧、仁愛和最高的美,就是位於造物主靜觀階梯之上的自然美的諸事物的源泉」①。 這種以神為中心的美學理想,在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浪潮中受到猛烈沖擊。此後,在法國古典主義美學、英國經驗主義美學,以及狄德羅(D.Diderot)「美在關系說」、萊辛(G.E.Lessing)「詩畫同一說」等的推動下,西方美學日漸豐富,為美學學科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強調真、善、美的同一,特別是美和善的一體性,是「前美學」形態下中西方基本一致的思想傾向。亞里士多德就認為:「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②。 而孔子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③ 孟子所謂「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④, 以及荀子「全粹全美」的美本體論、「水玉比德」的自然美論等,其中所強調的,就是美與善的一致與和諧。這說明,在人類思想的早期發展中,美學問題的提出與探討,既與當時社會的政治、倫理和人生理想緊密相關,也是組成早期人類思想整體的重要內容。
(二)美學學科的建立與成熟
這個階段,美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在於: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學科,「美學」得以正式建立,並在德國古典美學那裡趨於成熟,完成了系統化、形態化的理論構建。
1735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A.G.Baumgarten)在《詩的哲學默想錄》里,第一次提出了詩的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並以希臘語中「埃斯特惕克」一詞稱這種詩的哲學為「感性學」(德文為sthetik,英文為Aesthetics),認為詩作為「完善的感性談論」(即「完善的」感性表象的認知和表達),是「可感知的事物」,也是詩的哲學或詩的藝術的對象,「詩的哲學考察是指導感性談論趨向完善的科學」,詩的藝術是「一種有關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現的科學」⑤。
不過,鮑姆嘉通此時雖然把詩的哲學叫作「感性學」,卻還沒有正式以之命名美學。直到1750年,他用sthetik作為書名,出版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拉丁文專著(即《美學》第一卷),美學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了,而鮑姆嘉通也因此被後人譽為「美學之父」。
從鮑姆嘉通那裡,我們發現,第一,美學原本是作為一種與邏輯學相對立的認識論被提出來的。⑥ 鮑姆嘉通指出,人的心理分為「知」「情」「意」三層,邏輯學研究知或理性認識,倫理學研究意志,惟獨人類情感(「混亂的」感性認識)一直沒有相應科學來研究,因此有必要設立一門新的科學來彌補這一漏洞。這就是他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美學(Aesthetics)「是感性認識的科學」的意味所在,由此也初步界定了美學的對象和范圍。在這個基礎上,鮑姆嘉通構造了一個包括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兩部分的美學框架:前者包括啟迪學(關於事物與思維的一般規則)、方法學(關於條理分明的安排的一般規則)、語義學(關於用美的方式想到的和加以安排的東西的表達手段的一般規則),涉及詩或藝術的題材、思想、結構及語言表達的一般規則問題,中心目標是實現美——感性認識的完善;實踐美學則研究個別情況下如何運用一般規則的問題。盡管這個體系框架基本上還是藝術學的,但它對後來的美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第二,美學研究人類認識中具有審美屬性的部分。鮑姆嘉通認為,感性認識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靈中以美的方式進行思維的自然稟賦,即人的低級認識能力以及相應稟賦(感受力、幻想力、記憶力、審視力、趣味、創作天賦、預見與預感、表達表象的能力等)和高級認識能力(如知性、理性)、天賦的審美氣質(如情感能力);二是審美訓練,即審美才能的培養;三是審美學說與審美指導。所謂「感性認識的完善」、美的實現,就是以低級認識能力為主幹,交織各種心理因素以及審美觀念、審美技能的綜合活動過程。這樣,作為認識論提出來的美學(感性學),同時是研究藝術和美的科學。「美學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認識),而這完善也就是美」⑦。美作為感性認識的成果,也就是「表象的總和」的完善,是詩、「美的藝術」、「自由的藝術」。
作為大陸理性主義的繼承人,鮑姆嘉通的主要貢獻,在於從人的心理結構劃分上,為美學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名稱,使得人類的美學思考在經歷長期發展之後,終於有了自己明確的對象。而他在遵循傳統哲學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高、低劃分之時,給予感性認識以應有的重視,強調美學研究的獨立的認識價值,則啟示他的同鄉康德(Kant)、謝林(Schelling)、席勒(Schiller)、黑格爾(Hegel)等人,在更高層次上最終建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德國古典美學。
康德和黑格爾便以鮑姆嘉通的美學為思考起點,致力於解決感性和理性的和諧自由統一問題,並各自推演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對美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康德美學的重點在人的感性認識能力、主體心理機能方面,深刻地提出了有關「審美判斷力」的問題,不僅給予審美判斷(即審美心理機制)以組合有序的表述,而且在重點分析審美心理機制的過程中,形而上地探求美(情感表象),形而下地推及藝術,建構了一個以審美判斷為中心的先驗哲學的美學體系。這樣,在康德那裡,美學便不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框架,而成為有著充實的內容、明確的對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疇的嚴謹體系。
黑格爾則著重探討了感性認識能力的產物、對應物——詩(藝術)以及藝術的歷史。在他那裡,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作為「絕對理念」外化為主體心靈理念的感性形象表現,則是美的最高形態。正是以美的理念或理想為起點和中心,以美的理念的邏輯和歷史的感性呈現(即藝術類型和藝術體裁)為基本對象與內容,黑格爾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藝術哲學(美學)體系——它的最大貢獻,是給了美學以邏輯與歷史,把美學從重視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視歷史研究的方向。
(三)現代美學之路
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誕生和現代西方美學的崛起,標志著美學在西方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馬、恩的美學貢獻,不在於對審美和藝術現象的具體分析,而是從哲學人類學高度,深刻闡述了人類審美的普遍規律。特別是,他們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等的論述,為從社會歷史角度解答美學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想和方法。馬克思本人曾經有心撰寫一本美學專著,據說《新亞美利加網路全書》「美學」條目⑧ 就是他撰寫的。不過,馬、恩美學思想主要散見於他們的許多其它著作中,《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及一些有關文藝問題的書信中,都包含了精彩的美學論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有關「美的規律」、「自然的人化」、「異化勞動」與美的創造、美感性質等論斷,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精華。馬克思提出「勞動創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⑨,肯定美源自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則為探討美的根源和本質提供了一定理論根據。至於馬、恩在評論拉薩爾劇作《弗蘭茨·馮·濟金根》,以及馬克思論述古希臘神話的永恆魅力時,從意識形態理論角度分析作品和藝術現象的方法,也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鮮明的意識形態特性。
同馬克思主義美學並存的現代西方美學,在總體上集中體現了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傳統形而上學哲學和美學的反叛,其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思潮的流變更迭,構成了現代西方美學的發展主線。它的主要特點,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概括:
第一,現代西方美學內部,集合了諸多思想學說和理論流派。其中,以叔本華(A.Schopenhauer)、尼采(F.W.Nietzsche)的唯意志論為前驅的現代人本主義美學思潮,集中了克羅齊(B.Croce)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美學、柏格森(H.Bergson)為代表的直覺主義美學、英伽登(R.Ingarden)和杜夫海納(M.Dufrenne)為代表的現象學美學、海德格爾(M.Heldegger)和薩特(J.P.Sartre)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美學、蘇珊·朗格(S.K.Langer)為代表的符號論美學,以及像「移情說」、「心理距離說」和精神(心理)分析學美學等。以主觀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為思想基礎的現代科學主義美學,則包括了桑塔亞那(G.Santayana)和托馬斯· 門羅(T.Munro)為代表的自然主義美學、克萊夫· 貝爾(C.Bell)為代表的形式主義美學、杜威(J.Dewey)為代表的實用主義美學、瑞恰茲(I.A.Richards)等人為代表的語義學美學、維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等人為代表的分析美學、阿恩海姆(R.Arnheim)為代表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學美學和列維-斯特勞斯(Levi-strauss)和羅蘭·巴特(L.Barthes)為代表的結構主義美學;等等。
第二,現代人本主義美學張揚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決定作用,以非理性因素解釋藝術創造和藝術接受的本質,追求審美的絕對自由和超越。表現主義、直覺主義都把主體直覺當作美學的中心概念來展開理論闡述;「移情說」、「心理距離說」及各種「審美態度」理論,把主體超功利的審美觀照理解為審美活動的本質和決定因素;存在主義強調對主體想像功能的研究;精神(心理)分析學美學則把人的無意識活動看作藝術創造與審美的源泉。這樣,自古希臘而來的西方美學研究重點,便從審美客體轉向了審美主體,體現了對「自我」進行更深入的發現、追尋和探索的現代意識。
第三,1876年,德國實驗心理美學創始人費希納(G.T.Fechner)在《美學導論》中提出,美學應從感性經驗事實出發,走歸納和實驗的道路。現代科學主義美學正是在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基礎上,展開了對具體審美經驗或藝術事實的經驗描述、理論推演和一般概括。例如,語義學美學就主張,有關審美判斷問題的討論,應在科學分析作品語詞、句子和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而阿恩海姆則運用格式塔原理分析藝術與視知覺的關系,揭示了客觀事物與主體心理結構形式之間的相同或相似性,即「異質同構」規律。
第四,現代西方美學基本背離了傳統思辨形式,懸擱了美的本質一類思辨性問題,轉向經驗性的藝術哲學、特別是審美心理學方向,尋求解決有關藝術和審美的具體經驗性問題。這一點,在科學主義美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自然主義、實用主義、語義學、分析哲學、符號學等美學流派,都角度不同地在經驗描述基礎上建立起審美心理學、藝術哲學、藝術心理學或一般藝術科學。
第五,現代西方美學以審美——藝術為中心,重視研究藝術本質、特徵、規律、構成等問題。除了分析美學對藝術本體問題尚持懷疑態度外,大多數美學流派都力圖按自己的立場來解釋藝術本體問題。諸如藝術本體與創作主體心理功能及活動的關系、非理性因素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藝術作品「本文」的內在邏輯和結構關系等一系列課題,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元的方法論景觀,大大開拓了美學的現代視野。
在中國美學的現代發展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其一,大量吸收、借鑒了西方美學成果。王國維在20世紀初率先從日本引入西方的「美學」⑩術語,並用康德、叔本華和尼採的理論來闡釋中國藝術,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美學學科。蔡元培在康德、席勒思想影響下,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通過美育在教育中的機構化而擴散了美學的社會影響。二三十年代,朱光潛的《談美》、《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呂澄的《美學概論》等許多美學文獻,更是充分利用了當時西方的美學和心理學研究成果,對審美經驗和審美對象進行了分析。直至20世紀末,中國美學研究仍然持續著這種「拿來主義」的理論進程。正是通過引入和借鑒西方美學,中國美學思想由原來偏於感性經驗形態,走向了比較自覺的理論思辨,走向了美學學科的現代建構。其二,通過中西方美學思想的相互參證比較,現代中國美學家為傳統美學的現代重建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嘗試和探索。朱光潛的《詩論》、宗白華的《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錢鍾書的《談藝錄》等,在把握中國藝術特有的審美境界、高揚中國美學精神方面,有著重大貢獻。其三,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得到傳播和研究。40年代,周揚、蔡儀等人的著述,體現了現代中國學者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它的認識論),建設中國新美學的努力。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更對中國美學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意義。
二、美學現狀
20世紀50年代以前,在舊美學的解體過程中,各種現代美學流派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為自己尋找重建美學體系的新的理論支點。這一點,正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化的建構意圖。
然而,6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社會步入「後工業」時代,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維轉向了反深度性、反中心性和反體系性。恰如美國哲學家理查德·羅蒂(R.M.Rorty)所揭示的,作為對科學、道德、宗教和藝術所提出的永恆性(本體論)或認知(認識論)問題的仲裁者的哲學,在後現代進程中已經終結,固守人類思想和藝術實踐中所謂「第一原理」、「永恆不變的哲學問題」已是荒誕。⑾在美學領域,這種後現代思維邏輯主要就體現在以後期維特根斯坦思想為指導的後分析美學、德里達(J.Derrida)為代表的解構主義美學、伽達默爾(H.G.Gadamer)為代表的解釋學美學和馬爾庫塞(H.Marcuse)和阿多諾(T.Adorno)等人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它們在不同角度地批判現代主義文化的深度模式之際,深刻質疑了現代主義美學從某一個絕對的理論原點去邏輯地建構美學體系的做法及其結果(體系)。
盡管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發展主線仍然延續在後現代美學進程上,但它的內部卻發生了劇烈扭變:在人本主義這條線上,從「結構」到「解構」的轉向,充分體現了美學的「後現代」特點——結構主義曾強調作品本文背後實際起支配作用的「結構」的存在,解構主義卻要取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結構」;結構主義強調作品本文的內部研究,解釋學美學、接受理論等卻把重點轉移到讀者和接受過程,強調本文意義的不確定、相對和多義,呈現了「非中心化」的特點。在科學主義這條線上,分析美學曾經由語言分析入手,反對固定的美的本質探討,走向了美學的取消主義;後分析美學則集中到藝術本體論上,以折衷主義取代取消主義,走向了美學的建設性方向。
此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法蘭克福學派高舉社會批判旗幟,提出「反藝術」的理論;他們對盧卡契(G.Lukacs)美學「整體性」概念的批判,體現了一種反對將本質和必然作宿命理解的傾向。而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在批判地吸收各種理論基礎上,同樣把馬克思主義美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後現代」階段,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當代的思想活力。
後現代文化景觀中,美學成了沒有美的本質的碎片。這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美學形態的美學(反美學),盡管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它在克服美學的貴族態度和被動性之際,有助於美學在更為開放的文化空間里,把審美問題與人對合理生活的追求進一步結合起來。
為什麼說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它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
第一,在研究方法、研究主旨上,美學不同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憑借科學理性來發掘客觀自然現象背後的本質,以便為人類獲得更大的生活幸福提供充分的物質性條件。美學則以研究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為核心。而人的精神活動尤其是心靈的內省體驗,有著非理性、非邏輯、非確定的一面,是科學理性所無法准確達到的,因而,美學研究不僅始終不能脫離感性形態,而且還總是保留著某種闡釋上的模糊性、體驗性和多義性。
社會科學通過對社會秩序、經濟規律、法律典章、政治體制等的研究,關注人類行為價值的分析、預見和控制,探討文明對人類限制的一面。美學則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的藝術和審美活動,以及在人際間起溝通交際作用的各種情感符號等,所探討的是文明與人的精神實踐的關系以及人在精神上尋求自由的可能性。比如,在中國古代,兒媳被婆母休棄之所以不為社會輿論反對,是因為它符合所謂「七出」條律,探討這種宗法制度的產生根源、內容和形式,便是社會科學的任務。而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對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的贊頌,以及作品創構的審美境界,其中所張揚的追求自由的特定情感,則是美學所要研究的。
由於這種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的特殊性,便決定了美學歸屬於人文領域的的必然性。
第二,人類審美活動本身作為一種人文現象,決定了美學的歸屬。
在審美活動中,審美對象的形、色、聲、味等,以及審美主體對對象形式所反映、象徵的生活特徵的把握,固然有其自然規律可尋,但這些都只是人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而不是區別審美活動與非審美活動的決定性因素。審美活動的關鍵,在於由人文(社會的、民族的、歷史的和文化傳統)因素所造就的人類文化——心理結構在審美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在審美活動中,主體不是消極地反映客觀對象,而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想像力在體悟對象的過程中重新塑造了對象。比如,一定時期的審美活動現象及其水平,就反映了一定時期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又如,一個感懷傷世的人與一個春風得意的人,對天涯滄海的感受會截然不同,對象與「我」在他們各自腦海里所創構的審美意象迥然有別。而日常生活中,用紅玫瑰表達愛情的熱烈,用白色婚紗表示愛情的純潔,用鑽石象徵愛情的永恆,這些都體現了人文因素在人的心靈中所起的作用。
就像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得由自然界本身的存在來說明,社會歷史領域的一切現象得由社會存在來說明,人文領域的一切現象應由人的存在和活動來具體說明。離開人的存在和活動,對「美」的討論就會得出荒謬結論:或以為「美」先於人類而存在,或是被預先給定——這個給定者就是所謂「理念」、「上帝」、「神」或獨立於人和人的活動的「自在的自然界」。而實際上,無論具體的審美對象,還是事物的審美屬性或美的本質,既不是某種實體性的東西,也不是在人類活動之外預成的,而是通過活動向人生成的,是人類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一種價值。
因此,把美學定位於人文學科,符合審美活動作為人文現象的本性。
第三,追求與建構人類價值體系,是美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相一致的本性。
人類審美活動根本上是一種旨在超越有限人生,以求獲得終極意義和價值的活動。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出現,不僅超越了有限的經驗世界,而且超越了有限人生;審美使片面的、不完整的人成為全面、完整的人。這,恰恰是人文活動的指歸。
人文學科關心人類價值體系的建構。而美學以審美活動為對象,就是要通過審美這一人文活動的特殊領域,追蹤、建構人類審美的價值體系。只是在美學中,這種審美價值既不是對象本身的現實價值,也不取決於對象的自然物質特性,而是在審美主體和對象之間精神互動過程中確立起來的:一方面,審美對象本身具有能夠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精神價值,並在其感性形態上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審美主體積極的心靈活動能夠在對對象精神價值的領悟中得到提升,主體的精神創造能力得以自由發揮,心靈進入自由的境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審美價值就是經由審美活動而形成的主體與對象的精神聯系方式及其成果,不僅包括對象價值,同時體現了主體活動及其相關價值;不僅是對象價值潛能的實現,也是主體心靈能力和願望的證明。我們比較徐悲鴻筆下的奔馬和一匹真馬的價值,不是要比較它們各自質地的經濟價值(物質存在形態),而是要通過藝術家創造的奔馬的感性形象及其情感表現力,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家創造精神,來確認人自身的情感和生命精神,獲得一種感動心靈的審美價值。
既然是價值,就要求有一個衡量價值的尺度。這個尺度又是什麼?中西方都有奉行「人是萬物的尺度」、「惟人為萬物之靈」的文化傳統,而審美的價值尺度,必然在心理和社會歷史層面上體現出人的心靈的合目的性要求,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以及人對它們的自覺意識所造就的。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正是於一剎那間自覺運用了審美尺度來衡量對象的審美價值,進而產生某種確定的判斷。
對人類價值的深切關注,表明美學有著同其他人文學科一樣的學理本性。
總起來說,美學是以人類審美為自身特殊領域,以審美活動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探討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來追蹤、建構人類審美價值體系的人文學科。
G. 實驗美學的介紹
主張用實驗法研究美學問題的一種心理學觀點。其創始人是實驗心理學的先驅G.T.費希納。實驗美學與文藝心理學有明顯聯系,不同之點在於方法學上。為了對審美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實驗美學把美學刺激和反應加以簡化。它要求定義明確、操作可控、准確的測量和統計處理。
H. 美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有哪些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
I. 什麼是設計美學的研究方法``怎麼研究啊
研究設計美學的方法不是對美學的研究方法照抄,設計美學的發展和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她的研究對象既有實際操作方面,也有自成體系的理論原理.設計美學的美學,設計學與藝術學的交叉學科,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藝術,而藝術與設計的融合又促成了」藝術設計」學科的誕生,所以研究設計美學應該運用美學.設計學.藝術學等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所以我們把設計美學主要研究方法總結為以下4種:⒈美學的研究方法 ⒉設計藝術學原理與設計實踐想結合的方法 ⒊歷史的研究方法 ⒋綜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