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視聽教學方法發展的階段

視聽教學方法發展的階段

發布時間:2022-04-17 04:42:44

㈠ 視聽文化教育的三個階段

我是登輝給我分 !!!!贊我!!!
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享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和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受教育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二是國家提供教育設施,培養教師,為公民受教育創造必要機會和物質條件。如某一個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無法上學,他就喪失了受教育權;如果缺乏教育的物質保障或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也可能落空。
《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權利:
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2、按照國家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3、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平評價,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關於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所享有的並由國家保障實現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其內容包括受教育機會權、受教育條件權和公正評價權三個方面。在我國法學界,一般認為受教育權是憲法確認和保障的一項基本人權,屬於社會經濟權利的范疇。
【侵犯受教育權的總體表現】
侵害受教育權的具體表現實際上就是侵害了他人通過教育獲得人力資本並最終獲得財產利益的可能性。
具體來說,也可以是說公民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受侵害:如:適齡兒童和少年沒有依照法律規定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沒有予以保證國民教育.適齡兒童,少年沒有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收學費.(父母不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學校剝奪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外界因素干擾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權等)參考資料:網路

㈡ 視聽技術的發展資料,詳細總結他們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cation)最早出現於美國。指的是依據教育理論,運用多種媒體,充分發揮視聽感官的功能,有目的地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活動。具體而言,視聽教育是指運用照片、圖表、模型、標本、儀器、錄音唱片、廣播、電視、電影等視聽手段進行教學、教育活動,以及直接由視聽覺獲得知識的教學活動。如參觀、旅行、表演、展覽、實驗、實習等都屬於視聽教育范圍。 視聽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進教育信息傳遞的過程,藉助視聽輔助媒體,使學生迅速獲得信息。 視聽教育的淵源:在教育領域中長期以來存在著對形式主義和教學中的「言語主義」(Verbalism)的反感情緒。克服學校教學中「言語主義」的弊病是幾個世紀以來許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一個方面。誇美紐斯、裴斯泰洛奇、福祿貝爾和杜威等人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這種改革的思想。他們的思想可以看做是視聽教育運動產生的淵源。 視聽教育產生的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由於工業技術現代化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人們越來越重視實用課程和更新、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社會著名思想家對於各種思想的傳播和推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同時因為產業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形成新的媒體技術手段。綜合來說,因素共為以下三點 1、 工業現代化發展而引起的教育需要。 2、 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影響和推動。 3、 新的技術手段的發明和應用。 視聽教育的初級階段 (一)視覺教學 由新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的各種新的教育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才形成「視覺教育」的思想。而當時,主要的形式卻是學校博物館通過銷售的形式來進行的。 此後電影的發明對視覺教學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18~1928年十年間,這場視覺教學運動標志著教育技術的發端。 (二)視聽教學 在之前純視覺的教育媒體逐漸出現了有聲的電影或廣播錄音技術,是原來的視覺教學概念逐漸擴展為視聽教學階段。而其起先於英國(見書本P8詳細內容)。 1918~1942年之間為教育技術發展的初期階段。 四、「二戰」期間及戰後十年的視聽教學(1941-1945-1955) 促進此時視聽教學發展的原因有一下四點: 1、 工業和軍隊的訓練部門制定了大規模的人才培訓計劃(新方法)。 2、 工業和軍事訓練中強調績效能力的培養,目的明確、操作性強;也強調訓練者的工作職責(目標性、操作性強)。 3、 美國聯邦政府為實施教學技術制定了一些列政策,鼓勵製作各類教材、廣泛實用媒體(政策支持)。 4、 美國聯邦政府為實施教學技術而巨額撥款(財政支持)。

㈢ 教育技術的概念是如何演變發展的

教育技術是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的視聽教學、程序教學及系統化設計教學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逐漸從教學方法范疇內分離出來的一門新興的教育科學分支。

它作為一個概念被正式提出來,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美國視聽教育運動的專家學者們,總結該運動50年的經驗教訓,吸取了「個別化教學」和「教學系統方法」兩方面實踐與研究的成果,毅然決定將視聽教育改名為教育技術,提出了教育技術的定義。

20世紀中葉,隨著一些新興的科學理論,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傳播理論、學習理論等逐步對教育領域產生影響,計算機技術也被應用到教育中來,並形成了熱潮,因此可視聽教育運動演變為教育技術有它當時的背景。

美國教育技術委員會1970年定義

1、以人們比較熟悉的觀點來說,教育技術是指產生於傳播革命中的媒體,這些媒體可以同教師、教科書和黑板一樣,用於教學目的。教育技術是由電視、電影、投影儀、計算機等軟、硬體組成的。

2、教育技術是一種根據特定目標,在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研究的基礎上,利用人與非人的各種資源來設計、實施與評價整個學習與教學過程,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系統方法。

㈣ 視聽法的視聽教學法

利用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感性認識,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與學習方法。視聽教學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教學機、計算器等在教學上的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它主要是使用幻燈、影片、收音機、電視機、錄象機、模型等視覺和聽覺手段說明解釋教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
視聽覺的手段,又稱視聽覺輔助物,是對於某些學科的學習來說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它包括的主要有:
①視聽覺活動,展覽、演示、戲劇、參觀等。
②視聽覺教具、教材,包括立體的視覺教具,如標本、地球儀等;平面的視覺教具,如照片、繪圖、圖表、圖解、地圖、插圖、宣傳畫、連環畫、黑板、布告牌等;映寫視覺教具,如靜畫、無聲影片、幻燈、實物投影、顯微鏡投影等;聽覺的教具,如唱片、磁帶錄音機、校內廣播裝置、收音機等;視聽覺的教具,如有聲電影、閉路電視、公用電線電視等。通過上述視聽覺活動和教材、教具,可以顯著地提高教學效率。實驗證明,比起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視聽教學效率可以提高約25~40%。
這是因為:
①學習者藉助於視聽覺教材的具體生動的表現,可以加深印象、提高興趣。
②視聽覺教材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從事學習活動。
③視聽覺教材可以把學習內容在同一時間內一次性地揭示出來,因而可以提高學習指導的效率。
④對於靠抽象手段理解困難的低水平發展階段的學習者說來,具有易於掌握知識的優越性。
⑤視、聽結合的多通道比起單純視聽的單通道教學效果更好,有利於記憶的保持和鞏固。
視聽教學方法比起講述教學方法來雖然很容易掌握,但它仍然需要一定的練習,需要重視視聽覺手段的使用方法。另外,由於視聽教學是靠具體的、感性的、情感的認識,因而對事物抽象的、本質的認識上有一定的缺陷。但只要重視自我鑽研,就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視聽教學現在已成為設計控制教學過程和使用各種傳遞信息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新興的教育工藝學的領域中占據重要位置,在理論研究和探討新方法手段上有廣闊的發展遠景。

什麼是視聽教學理論

視聽教學是利用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它主要是使用幻燈、影片、收音機、電視機、錄像機、模型等視覺和聽覺手段說明解釋教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由於工業技術現代化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人們越來越重視實用課程和更新、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社會著名思想家對於各種思想的傳播和推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同時因為產業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發展形成新的媒體技術手段。

(5)視聽教學方法發展的階段擴展閱讀

它包括的主要有:

1、視聽覺活動,展覽、演示、戲劇、參觀等。

2、視聽覺教具、教材,包括立體的視覺教具,如標本、地球儀等;平面的視覺教具,如照片、繪圖、圖表、圖解、地圖、插圖、宣傳畫、連環畫、黑板、布告牌等;

映寫視覺教具,如靜畫、無聲影片、幻燈、實物投影、顯微鏡投影等;聽覺的教具,如唱片、磁帶錄音機、校內廣播裝置、收音機等;視聽覺的教具,如有聲電影、閉路電視、公用電線電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視聽教學

㈥ 視聽教學的時代背景及時間點

試聽教學的時代背景,就是當前科技的快速發展教學模式的改變。

㈦ 教育技術的視覺教育,視聽教育,教育傳播階段各自有哪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

㈧ 視聽技術的發展資料,詳細總結他們在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所起作用

為什麼說視聽教育理論是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
1.視聽運動推動了教育技術學的發展;
2.視聽教育理論為教育技術中媒體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理論支持
答:1. 20 世紀 30 年代至 50 年代,大量視聽教學媒體,如廣播、幻燈、電影、錄音等被引入到教育領域。這場興起於美國的運動被稱為視聽教育運動。廣大教育工作者非常關注如何運用視聽媒體及其教學效果等方面問題,他們通過教學實踐,歸納出一系列視聽教學的方法,並提出了相應的理論依據。視聽教育運動是教育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所形成的視聽教育理論對當時的視聽教育運動產生過極大影響,同時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視聽教育理論學派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教育學家愛德加.戴爾在 1946 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一書中提出的 「 經驗之塔 」 理論。戴爾認為,經驗是 「 我們身體和思想加入活動的結果 」 ,因而極力提倡 「 從經驗中學習 」 。他把人類學習的經驗分為直接(做的)經驗、替代(觀察)經驗和抽象經驗三大類,並按抽象程度分為十個層次。戴爾把人類學習的經驗分為做的(直接)經驗、觀察的(替代)經驗和抽象的經驗三大類,並按抽象程度分為十個層次,形成一個「塔」形結構。
(1)塔的底層經驗是直接的、具體的經驗。通過與真實事物接觸、設計製作模型和演戲等獲得的知識最易理解和記憶。
(2)塔的中層是通過視、聽,間接接觸事物,可得到「替代」的經驗。特別是電影、電視等能沖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且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塔的頂層經驗最抽象。通過視覺符號(圖、表等)、語言、文字,便於獲得概念、原理,可使學習簡單化、經濟化,並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教育應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必須充滿具體經驗。在學校中應用各種教育工具,可使教育更為具體,從而獲得更好的抽象。
(5)教育不能止於直接經驗,不能太過具體化,而必須向抽象和普遍發展,上升為理論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用於指導實踐。
以 「 經驗之塔 」 為核心的視聽教育理論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論作用,視聽教學論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利用視聽媒體進行教學和訓練,可以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其心理學依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視聽教材的新穎、多樣、生動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動機,吸引注意,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視聽教育對真實情景的創建或模擬再現,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可擴大觀察范圍和可見度,有利於形成表象,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視聽教育採用多種形式,從多種角度提供材料,易於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幫助學生充分感知,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掌握規律,形成概念,運用知識,並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半球的不同功能,提高識記效果。
(5)利用錄音、錄像技術對視聽覺信息的記錄、儲存、再現功能,讓學習者能隨時多次復習強化;提供自我記錄、反饋,通過比較和分析,促進其技能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
2.(1)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技成果引進教育領域,對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世紀末,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技成果引進教育領域,對教育技術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照相、幻燈、無聲電影等新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向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視覺形象,使教學獲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於是人們產生了"視覺教育"的想法。1905年,美國第一家學校博物館在聖•路易斯開辦。此後不久,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雷丁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也開辦了學校博物館。這些學校博物館和學校課程有著較密切的結合。當時,"一些學校博物館通過銷售攜帶型的博物館展品、立體照片、幻燈片、膠卷、學習圖片、圖表和其他教學材料而充當了視覺教學中心管理機"。
(2) 電影的發明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對視覺教學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電影的發明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對視覺教學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10年,克萊恩在紐約出版了第一本《教育電影目錄》。大發明家愛迪生對電影教學異常熱心,他在1911年就已開始製作了一些供教室反映用的電影了。在1913年他曾預言道:"在學校里,教科書將很快過時。不久,學生將通過視覺來接受教學。使用電影教授人類知識的每一門分支學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後,我們的學校系統將徹底改觀。"在愛迪生預言後的10年裡,他預期的變化沒有出現。但他推崇教學電影的熱情以及對電影的教學作用的宣傳卻鼓舞了許多視聽材料製作商和教育工作者。人們深信電影能促進教學改革,同時能降低教學成本。
視覺教學作為一場正式的教學改革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的。在1918年至1928年期間,這場運動稱為視覺教學運動,標志著教育技術的發端。
(3)視聽教育理論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視聽教育理論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現代學習現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其中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應是被動的接受外部的刺激和被灌輸知識,而應當是信息的主動加工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而且知識的構建應當在更接近,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學習情境中學習進行,與視聽心理學結合。且由於多媒體和網路技術能夠提供圖文聲並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於協作的學習的互動式學習壞境,還能夠提供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大量資源,所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普及,實際上為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條件。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視聽心理論為多媒體和網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4)視聽教學的發展隨著媒體及各種理論的沖擊便轉向視聽傳播學的形成。視聽教學向視聽傳播教學發展主要由於以下三種情況:
a.教學電視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的全面發展。
b.在1955-1965年期間,語言實驗室、電視、教學機、多媒體組合系統、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先後問世並在教學中得到應用。
c.傳播理論、早期系統觀以及學習理論的發展,給視聽教學領域引起了大量新鮮的理論觀念,拓寬了視聽教學理論工作者的視野。

㈨ 教育技術的視覺教育,視聽教育,教育傳播階段各有哪些特點

視覺教育
17-18世紀,誇美紐斯和裴斯泰洛齊等人倡導的直觀教學主要採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來輔助教學。本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出現了許多機械的、電動的信息傳播媒體。最早問世的如照相、幻燈和無聲電影等,它們可以向學生提供生動的視覺形象,於是產生了所謂經驗的視覺教育的概念。視覺教育與直觀教育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軌的,區別在於所涉及的媒體種類不同。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學科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視覺教育倡導者強調的是利用視覺教材作為輔助,以使學習活動更為具體化,主張在學校課程中組合運用各種視覺教材,將抽象的概念作具體化的呈現。由此,也出現過視覺輔助和視覺教具的名稱。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課程的視覺化》一書中提出了視覺教材的分類模式和選用原則。如圖1-1所示,作者提出了一個對視覺化教材進行分類的模式。 這個模式主要以教具為基準,按其所提供的教材的具體-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圖:從實地見習開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體;越向上,具體性逐漸減少而抽象性逐漸增加;相對來說,言語最抽象。
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 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 教育技術學
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圖1-2)。「經驗之塔」的理論要點是: 1. 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越抽象,各種教學活動可以依其經驗的具體-抽象程度,排成一個序列; 2. 教學活動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入抽象經驗; 3. 在學校教學中使用各種媒體,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體,也能為抽象概括創造條件; 4. 位於「塔」的中間部位的那些視聽教材和視聽經驗,比上層的言語和視覺符號具體、形象,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下層各種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從總體上看,視聽教育的概念與視覺教育沒有很大的差異,沒有質的飛躍,主要是把原先的視覺輔助擴充成了視聽輔助工具。然而至50年代初,有兩種並行的新的理論觀點開始滲入視聽教育領域,那就是傳播理論和早期的系統觀念,它們逐漸引發了教育技術領域的一次質的飛躍。
視聽傳播
進入50年代以後,西方學校中視聽設備和資料劇增,教育電視由實驗階段邁入實用階段,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風靡一時,計算機輔助教育開始了實驗研究。這些新的媒體手段的開發和推廣使用給視聽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由H. D. 拉斯維爾等人在40年代創立的傳播學開始向相關領域滲透,有人已將教學過程作為信息傳播的過程加以研究。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傳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視聽教學領域後,使廣大專業工作者茅塞頓開,把眼光從表態的、單維的物質手段的方面轉向了動態的、多維的教學過程的方面。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視聽領域的實踐范疇和理論框架,即由僅僅重視教具教材的使用,轉為充分關注教學信息怎樣從發送者(教師等),經由各種渠道(媒體等),傳遞到接受者(學生)的整個傳播過程。又由於教學信息的傳播是一個復雜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傳播理論必然會與跟它差不多同時形成的系統館觀念匯合,共同影響「視聽教育」向「視聽傳播」的過程。 至此,教育界利用視聽媒體術語取代原來的視聽輔助名稱,並有了硬體和軟體之分;視聽教材被視為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而不僅是輔助教學的工具。這時,比視聽媒體術語更具包容性的名詞教學資源暫露頭角。學者們將關注的焦點從原先的視聽教具逐漸轉向整體的教學傳播過程以及教學系統這一宏觀層面。這種更新了的見解集中體現在伊利 (D. P. Ely ) 在1963年提出的一個模式中。如圖1-3所示。
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因此,在當時美國視聽教育協會主席J. D. 芬恩的建議下,由伊利領導成立了「定義和術語委員會」,致力於領域范疇、名稱和定義的界定。該委員會在1963年發表的一份有關專題報告中坦露:「視聽傳播這一名稱是為了方便起見而採用的,如果今後有比這更合適的名稱的話,肯定會 教育技術學
取而代之的。」果然不久,在該協會1965年出版的《視聽教學》雜志上,出現了視聽教育、教育傳播、學習資源、教學媒介、視聽傳播、教學技術、教育技術等諸多名稱同時並用的現象。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經過大會表決,根據多數代表意見,決定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教育技術可以按兩種方式加以定義。在較為人們熟悉的教育技術意義上,是指產生於傳播革命的媒體,這些媒體可以與教師、課本和黑板一起來為教學目的服務……組成教育技術的部分包括電視、電影、投影器、計算機和其他『硬體』、『軟體』項目…… 第二種亦即不太為人們所熟悉的教育技術的定義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體或設備。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技術超過了其各組成部分的總和。它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對教育技術作了全新的定義: 教學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 我們用圖1-4來刻畫AECT』94定義的結構,它明確定義了教育技術作為一個學科領域的研究形態、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定義中沒有直接描述媒體,表明教育技術已從硬技術進化到軟技術,即以技術方法和方法論為主體的學科。當然,這並不排斥媒體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作用,它實際上是學習資源與學習過程的支撐技術。 我們注意到,這個定義將原來的「教育技術」(Ecational Technology)改為「教學技術」(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因為有人認為教育技術只關心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而教學技術可以包括技術在教學與培訓中的應用;也有人認為教育技術的概念范圍太寬泛,而教學技術則集中於教學問題。但在一般情況下,國際上將這兩個術語作為同義詞。並且國內也習慣於教育技術的稱呼,因此,本書不擬刻意討論它們的區別。 該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表述為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的提法,體現了現代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向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重大轉變。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種信息和環境條件。新的教學理論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能積極進行信息處理的主動學習者,而教師要提供和創造能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環境。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求出發,建造一個能支持全面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創造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大系統。 教育技術學
結合AECT的94新定義,我們可以將教育技術的概念理解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包括教育技術學的理論基礎、媒體與教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教學過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與開發、遠程教學技術、教學評價技術等內容。

㈩ 簡述教育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1.1.2教育技術發展歷程總概

教育技術作為新興的領域,美國教育技術界人士大多把20世紀2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內興起的視覺教學作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開始。 但是教育技術領域的形成並發展為一個專門的教育實踐領域則是20世紀60年代末的事。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於1972年10月發表了〈教育技術的領域:定義的表述〉,該文總結了教育技術的形成與三種教學實踐的發展有關方法,主要是:

(1) 視聽教學

有學者認為,視聽教學的發展,推動 了各種視聽設備在教學中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2) 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的發展,推動了學習理論(主要為斯金納的強化論)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而形成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思想和方法。
(3) 系統化教學

系統化教學的發展,推動了系統科學的整體論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而形成了對教學過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思想和方法。
這三種教學實踐大體均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先後各自獨立地發展,到了五六十年代逐漸相互影響和借鑒。
所以,要認識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需要考察當時的這三種教學方法的實踐的發展概況,並從這三種教學實踐的整合來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學術思想和實踐模式的形成。

閱讀全文

與視聽教學方法發展的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三物理解題技巧與方法 瀏覽:489
常用打招呼的方法 瀏覽:697
公路土方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58
ver教學方法 瀏覽:855
狗狗取水最佳方法 瀏覽:350
簡單的編織小金魚的方法 瀏覽:377
產品報廢說明方法有哪些 瀏覽:888
呋喃西林溶液使用方法 瀏覽:88
有哪些對工程信號進行濾波的方法 瀏覽:782
食品添加劑檢測方法 瀏覽:42
尿黃治療方法 瀏覽:283
睡前快速瘦腿方法 瀏覽:615
蟬花蟲草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3
晚期面癱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41
生態科學研究方法 瀏覽:234
種植石斛的方法視頻 瀏覽:370
解決孩子背課文難的10種方法 瀏覽:269
車里起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281
夢中情人使用方法 瀏覽:540
蛋雞養殖場老鼠的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