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內容與研究方法
傳統主義政治學並無統一的思想體系,而是存在著不同派別與看法。從發展過程區分,主要有國家學派和過程學派。以美國學者J.W.伯吉斯、W.F.威洛比等為代表的法理主義國家學派受實證主義的功利主義影響,以提供研究國家的系統知識為目的。伯吉斯在《政治學與比較憲法》中,F.J.古德諾在《政治與行政》中,都運用了「歷史 -比較方法」,描述和比較政治制度及政府機構,致力於探討由法律所確認的國家性質和起源、國家的主權及內部的權力關系。國家學派把國家理解為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因而,研究的對象僅限於正式的法律機構和官方頒布的法律文件。英國學者W.白哲特和美國學者T.W.威爾遜等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過程學派則不滿「歷史 -比較方法」的無生命靜態研究,強調政治學應由法律文本的研究轉向政治現實的研究,政治學家不能囿於歷史資料和事件的記錄分析,也不能局限於官方正式的法律形態與機構,還要進一步研究非正式或非法律過程對國家及政治的影響。
B. 試述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特點如下:
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的基本特點有如下兩個方面:
1、從研究方法與研究體系的角度看,中國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際這類的學問,即把內天地、宇宙容、自然、社會、人生視為一體,政治研究實際上就是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綜合研究。
2、就研究內容而言,從居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來看,中國傳統政治研究特點似可一概括為倫理政治學。
中國傳統致治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基礎之上,從重視人性的「以人為貴」觀念出發,強調以德治國和仁政治民;在制度設計上從大一統早期的中夾、地方平衡治理,不斷地向中央集權發展。在組織上,以相權為中心的政府組織從內容上和程序上都越分越細,呈現出較高的制度化水平。
傳統政治的含義:
中國先秦諸子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中國古代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這與西方和古希臘的「政治」含義不完全相同。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亂宋國之政」。
一種統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符合禮儀的道德和修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們進行的政務活動,如「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
C. 國際政治學的基本概念
主要是研究和認識國際社會中國家與國家集團的行為表現、結構體系、基本特點、政治思潮,並探討國際政治關系發展變化的規律。當代國際政治已發展為一種多層次、多方位的結構體系,國際政治參與者日益增多,各種矛盾與競爭日益深化,新科技革命影響不斷擴大,因而,國際政治學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廣泛。它主要包括:
第一,國際關系理論。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其他各種關系的整體上,探索國際關系運行和演變的規律。特別在當代,應對國際多元政治中的國際關系及其種種表現,在理論上進行科學的探討和認識,對國家的對外政策決策和外交實踐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國際關系史學科。它主要是研究國與國(包括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關系,而著重的是研究國際政治關系的歷史發展進程及其規律。
第三,國際關系現狀研究。它主要是探討和分析當前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戰略格局、重大國際問題的形成與症結、國際形勢發展的態勢與特點、各國外交戰略和政策的調整變化,並預測國際關系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 國際政治學一般包括這樣一些研究領域:
①國際體系。當代國際體系由 190多個主權國家組成。與國內社會不同的是,國際社會中不存在一個凌駕其上的政府,也缺乏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對國際體系的研究,集中於國際政治的結構,即各種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及分化組合、集團政治、政治均勢與格局、權力中心或「極」的形成與演變。
②戰爭與和平。防止國際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一直是國際政治學的中心課題。這方面的研究包括尋找國際沖突的根源、爆發戰爭的具體原因、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途徑、國際危機處理、軍備控制與裁軍、集體安全、核武器的作用、核戰略的演變等。有的學者還著重研究各國的對外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
③國家對外政策。國際政治的主要行為體是國家。如國家對外政策的國內根源、外交決策過程、國家領導人的個人素質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國家力量的綜合分析、國力對外交的制約、意識形態和宗教在外交中的作用、民族心理和傳統文化所形成的不同外交風格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納入國家對外政策這一研究領域。
④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的相互作用。隨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以及科技革命的巨大沖擊,國際政治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各國對外政策也越來越受到本國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需求的制約。諸如能源、人口、環境、糧食、禁毒等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問題,單靠個別國家的努力無法解決。在國際合作趨勢加強的同時,南北矛盾加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摩擦的范圍擴大,孕育著新的國際矛盾和沖突,許多學者致力於這方面的專題研究,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問題。
⑤國際關系中的准則和法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合國憲章》原則等都是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而它們的具體實施,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等則是國際政治學者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
⑥國際組織。世界性組織和地區性組織在當代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同主權國家一起構成國際政治的行為體。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間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乃至有政治影響的跨國公司急劇增加,其功能、結構、決策過程、運行機制、政治作用、發展方向等,都成為專門的研究課題。 1.國際政治系統論。50 年代後期,系統論被引入政治學研究領域,國際政治學家開始運用系統論來研究國際政治問題,特別是研究國際政治社會和國際政治體系的形成、發展和變革。
2.國際政治溝通論。 60 年代以後科學行為主義方法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卡爾·多伊奇。溝通論源於控制論,強調政治系統與其他諸系統一樣,是一個借信息的獲取、傳遞、處理、利用而實現維持、變化和控制的過程。
3.博弈論,又稱對策論。原是一種數學的運籌學方法,20 世紀 40 年代被應用到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經濟和貿易競爭。50 年代以後被廣泛應用於國際政治研究領域,最常見的國際政治博弈論模型有「小雞游戲」、「囚犯的困境」等。
4.國際合作機制論。最早在國際問題研究中提出「國際合作機制」概念的是約翰·魯傑,他把國際合作機制定義為已經被一部分國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期望、規則和規定、計劃、組織的能量和財政義務。
5.公共選擇範式。公共選擇被稱為「新政治經濟學方法」,主要是運用現代的或古典經濟學的方法來分析政治過程和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新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之一。公共選擇範式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經濟學方法來對政治過程和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
6.比較政治經濟方法。 主要用來對國際政治經濟進行比較研究,其研究的重點是各種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的運行對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影響。
D.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發展簡況
政治學研究方法從古至今不斷發展、演化,基本存在兩種取向:一種是思辨的方法,從對基本價值的思辨性分析中演繹出政治學說,並以此解釋政治現象;另一種是經驗的方法,從大量實際材料的經驗分析中歸納出政治學說,並以此解釋政治現象。中國古代的政治研究也兼有這兩種方法。如論證「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對政治的作用具有思辨的特性,而對具體的仁、禮、法、道、勢、義與利、君與臣、君與民等領域的研究,對世事、布政、倫理、綱常的研究卻更多帶有經驗的特性。總體上說,中國古代的政治研究更注重實用理性。中國古代的政治研究沒有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傳統的方法兩千年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西方的政治學研究方法在歷史演變中變化頗多,思辨和經驗兩種取向貫穿著整個發展過程。 在古希臘、 柏拉圖的《理想國》從「善」的理念演繹出理想的城邦制度,體現著思辨的方法;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則是在對 100多個城邦政制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理想的城邦制度,體現了經驗的方法。隨著西方政治學的發展,這兩種取向各自萌生了眾多不同層次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進入現代後,社會各種矛盾和社會條件的變化,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的迅速發展,為豐富政治學研究手段創造了條件。20世紀,政治學研究方法發生了兩次重要的變革。第一次變革發生在20、30年代。當時的政治學者深感政治學研究未能、也無力解釋日新月異的實際政治,於是對傳統的歷史研究法提出批評。他們認為歷史研究法雖然是反思辨的,但它過於注重分析原始的歷史文獻,注重法律文件和正式的政治體制的比較,因而有明顯的局限性,難以解釋復雜、生動的政治現象。在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的方法得到提倡,它主張走出圖書館和檔案室,到實際政治生活中去。同時,科學主義思潮也開始興盛,它採用更嚴格的方法和手段來促進政治學研究。當時政治學者的這些主張,促進了學科之間的滲透和新的研究方法的產生。第二次變革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代,行為主義政治學產生,並迅速成為政治學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思潮。它強調純科學、規則性、驗證、技術、數量確定、價值中立、系統化和一體化,試圖使政治學成為一門不僅能解釋而且能預測政治現象的學科。這些主張導致當代政治學日益突出研究方法的地位,使當代政治學研究方法推陳出新,種類繁多,不斷尋求新的理論模式和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的變化反映了當代政治學發展的狀況,它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成為當代政治學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