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道德研究的方式方法

道德研究的方式方法

發布時間:2024-12-27 04:15:17

『壹』 皮亞傑道德研究採用的方法主要是

對偶故事法。

對偶故事法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

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皮亞傑道德研究典型故事

(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 家裡人叫他去吃飯, 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里拿出一些果醬。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皮亞傑對每個對偶故事都提兩個問題:1.這兩個小孩是否感到同樣內疚? 2.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不好?為什麼?

通過被試的反應,皮亞傑發現,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早期的注重行為結果的評價向注重行為的動機發展,其道德認知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貳』 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

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的主要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1、介紹

兩難故事法是心理學家採用的研究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的一種方法,其要求個體考慮是非價值並做出困難的決策,但又不可能圓滿解決的假設性情境。

它們是以故事形式描述的兩難情境,讓被試者對進退兩難的道德問題做出回答,從而研究不同文化、階層、年齡的人在道德認識、道德標准、道德判斷上的特點和規律。最早科爾伯格編制了9個道德兩難故事,讓被試者評價故事中的人物行為。

其中以「海因茲偷葯」故事最為有名,不僅要求兒童回答是非,還要講出依據。根據被試者的回答,對兒童的道德水平進行劃分,並把這一水平的劃分作為量表,用來測試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

講完這個故事,主試就向被試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麼應該?為什麼不應該?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麼?等等。

兒童對柯爾伯格所編制的兩難故事中的問題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柯爾伯格真正關心的不是兒童做出哪一種回答,而是兒童證明其回答時提出的理由。

因為在柯爾伯格看來,兒童提出的理由(即兒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據其內部邏輯結構而來的,所以,根據兒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確定出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閱讀全文

與道德研究的方式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03x997的簡便方法 瀏覽:283
胸貼圖片及使用方法 瀏覽:82
過濾棉使用方法 瀏覽:972
冷水毛尖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173
上海情感挽回方法和技巧 瀏覽:899
提肩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406
6線雙控開關安裝方法 瀏覽:234
原始的寫字教學方法 瀏覽:269
肝功能不全肺癆病的治療方法 瀏覽:171
酒精含量分析方法 瀏覽:157
海竿的安裝及垂釣方法 瀏覽:166
讀寫結合法是教學方法嗎 瀏覽:930
分析這兩種方法的異同 瀏覽:215
冥想減少錯誤訓練方法 瀏覽:869
間接測量氣體體積的方法 瀏覽:853
盆景製作方法怎麼看生根 瀏覽:388
傳統區位分析的方法 瀏覽:676
簡單的方法捕捉螃蟹 瀏覽:749
用什麼方法去除毛毛蟲 瀏覽:610
運動負荷計算方法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