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中醫葯草葯包裝選題的研究的方法

中醫葯草葯包裝選題的研究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09 11:47:44

Ⅰ 新葯研究的思路

1.在原葯基礎上改進劑型加強療效 降低不良反應
2.在原葯基礎的化學結構式上衍生 目的還是降低不良反應 增大療效
3.中葯不同葯材配方
4.生物制劑的應用
還有就是把原來的不良反應作為治療作用研發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

Ⅱ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小編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1.修制: (1)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葯物清潔純凈。如揀去合歡花中的枝、葉,刷除枇杷葉、石葦葉背西的絨毛,颳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如牡蠣、龍骨搗碎便於煎煮,川貝母搗粉便於吞服;犀角、羚羊角鎊成薄片,或銼成粉末,便於制劑和服用。 (3)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使葯物有效成分易於浴出,並便於進行其他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如天麻、檳榔宜切薄片,澤瀉、白術宜切厚片,黃芪、雞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圓片,肉桂、厚朴宜切圓碟片,桑白皮、枇杷葉宜切絲,白茅根、麻黃宜鍘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塊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稱為水製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潤、水飛等。這里介紹三種常用的方法。 (1)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浸潤、晾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如淋潤荊芥,泡潤檳榔,酒洗潤當歸,薑汁浸潤厚朴,伏潤天麻,蓋潤大黃等。 (2)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稱為漂。如將昆布、海藻、鹽附子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等。 (3)水飛:系借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葯材極細粉未的方法。將不溶於水的葯材粉碎後置乳缽或碾槽內加水共研,大量生產則用球磨機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攪拌,較粗的粉粒即下沉,細粉混懸於水中,傾出;粗粒再飛再研。傾出的混懸液沉澱後,分出,乾燥即成極細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細,又減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飛揚損失。常用於礦物類、貝甲類葯物的制粉。如飛硃砂,飛爐甘石,飛雄黃等。 3.火制: (1)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黃、炒焦使葯物易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種子類葯物炒後則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炒炭能緩和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止血的功效。還有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的,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2)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使輔料滲入葯物組織內部,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的炮製方法稱為炙。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薑汁、鹽水、童便等。如蜜制黃芪、甘草可增強補中益氣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強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強疏肝止痛之效;鹽炙杜仲可增強補腎功能;酒炙常山可減輕催吐作用等。 (3)煅: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堅硬的礦物葯或貝殼類葯多直接用火煅燒,以煅至紅透為度,如紫石英、海蛤殼等。間接煅是置葯物於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如制血餘炭、陳棕炭等。 (4)煨:利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灰中加熱至面或紙焦黑為度,可減輕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薑、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Ⅲ 關於中葯材的研究性學習主要內容怎麼

學習背景:
有一次健康安全教育課,李老師給講述了屠呦呦堅持從成千百萬的中草葯中篩選出青蒿素,開啟中葯治療世界疑難疾病的漫長旅程,終於榮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同學們紛紛討論起中草葯,不少同學喝過中葯或在家見過家人熬制中草葯,大家對中草葯並不陌生。於是我們便進行了關於中草葯的研究性學習。
學習目標:
1.走進廚房、公園、張仲景大葯房等場所,認識身邊常見的中草葯,了解中草葯的名字、味道、葯用價值,明白葯食同源的道理,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珍惜節約糧食。
2.通過製作豆子畫、中草葯謎語卡片、海報,利用美術知識宣傳中草葯知識,同時提高動手能力。統計觀察記錄表,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激發求知慾。
3.在小區、公園實地探訪過程中,了解中草葯的生長環境,提高觀察能力、小組合作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親身實踐,較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4.探秘中草葯大葯房,了解中草葯的加工製作,學習中醫知識,培養穩定的情緒,熱愛祖國的傳統中醫文化。
學習內容:
1.中草葯名字、形狀、味道、葯用價值。
2.中草葯加工知識。
3.植物生長相關的地理知識。
學習方式:
採用集中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個人自主、實地探訪等學習方式。

Ⅳ 中醫葯科學研究的中葯研究

重點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並結合臨床及葯材生產開展工作,在中葯資源的普查、開發和保護,中葯炮製和制劑研究,中葯葯理學、 葯物化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據統計,已經鑒定而有學名的中葯品種達5000種以上。在此基礎上, 編寫出版了《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中葯大辭典》等中葯學巨著。通過本草考證、分類學研究,化學和組織學鑒定等,基本上弄清了800餘種常用中葯的動植物資源,澄清了900餘個混亂品種,積累了500餘種葯材的組織結構特徵,初步做到正本清源,保證了臨床用葯的准確性。
在中葯材的人工培植和飼養研究方面,已有150餘種野生植物葯材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栽培,通過對葯用動物的飼養研究,已實現人工養鹿取茸、人工養麝取香。以往靠進口的60種南葯,也已成功地引進 20種。
全國已對500多種常用中葯的不同炮製技術和各地現行的炮製經驗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通過對傳統炮製工藝的改進研究,提出了「真空加溫軟化」、「少泡多悶」、「熱壓」、「冷壓浸潤」、「減壓冷浸」和「酶處理」等方法,減少了有效成分的損失,提高了飲片質量。通過對中葯炮製前後化學成分和葯理作用改變的深入研究,初步闡明了葯物經過炮製處理而制毒、增強療效的機理,也為中葯炮製工藝的改進、建立中葯飲片質量標准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新劑型研究方面,除了丸、 散、 膏、丹、酒、露、茶等制劑外,新發展了膠囊、口服安瓿、袋泡、氣霧、乳劑、注射、含服液、膜、滴丸、栓劑等40餘種劑型。
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按國際標准進行研究的青蒿素栓、注射用青蒿琥酯、蒿甲醚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低毒、與氯喹無交叉抗葯性以及使用方便的特點。作為一類新葯已分別於1986和1987年通過國家新葯審批,其臨床研究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 (WHO)對抗瘧新葯的臨床研究技術要求。
自1956年以來,圍繞著常見病、多發病、難治性疾病的臨床需要廣泛開展了對中葯復方的葯效學實驗研究,所涉及的方劑已有650多個。運用同位素、電子顯微鏡、生物化學、免疫、細胞培養等技術,從整體、器官、組織乃至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探討和闡明了生脈散等一批復方的作用原理。通過補中益氣湯、正柴胡飲等方劑的拆方和配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葯物間的 「七情」和 「調動」作用,初步揭示了方劑組成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復方研究推動了中成葯生產的發展,目前經常供應市場的中成葯品種已達4000餘種。

Ⅳ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Ⅵ 中葯炮製(一)

中葯的炮製,歷史上又稱「炮炙」「修治」「修事」,是指中葯在應用或製成各種劑型前,根據中醫葯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葯的需要和葯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是我國制備中葯飲片的一門傳統制葯技術,也是體現中醫葯學特色的特定專用制葯術語。由於中葯材大都是生葯,其中不少的葯物必須經過一定的炮製處理,才能符合臨床用葯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葯性和治療要求又有多種炮製方法,同時有毒之品必須經過炮製後才能確保用葯安全。有些葯材的炮製還要加用適宜的輔料,並且注意操作技術和掌握火候,故《本草蒙筌》謂:「凡葯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可見炮製是否得當對保障葯效、用葯安全、便於制劑和調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葯的炮製、應用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及歷代中醫葯文獻中都有不少中葯炮製的散在記載,到逐步發展出現了《雷公炮炙論》《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炮製專著,使炮製方法日益增多,炮製經驗日趨豐富。

中葯炮製的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八個方面。

一、純凈葯材,保證質量,分揀葯物,區分等級

一般中葯原葯材,多附著泥土、夾帶沙石及非葯用部分和其他異物,必須經過挑揀修治,水洗清潔,才能使葯物純凈,方可保證質量,提供葯用。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凈泥土、防風去掉蘆頭、黃柏刮凈粗皮、鱉甲除去殘肉、枳殼去瓤、遠志抽心等。同一葯物,來源不同,入葯部位還需分揀入葯,如麻黃(莖)、麻黃根,荷葉、蓮子等。再如人參、鹿茸、冬蟲夏草、三七等貴重葯材尚須分揀,區分優劣等級。

二、切制飲片,便於調劑制劑

將凈選後的中葯材,經過軟化、切削、乾燥等加工工序,製成一定規格的飲片(如片、段、絲、塊等)。它便於准確稱量、計量,按處方調劑,同時增加飲片與溶劑之間的接觸面積,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便於制劑。一些礦物介殼類葯物如磁石、代赭石、石決明、牡蠣等,經燒、醋淬等炮製處理,使之酥脆,同樣也是為了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的目的。

三、乾燥葯材,利於貯藏

葯材經曬干、陰干、烘乾、炒制等炮製加工處理,使之乾燥,並使所含酶類失去活性,防止霉變,便於保存,久不變質。特別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葯材,如種子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須加熱乾燥,才能防止萌動變質。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蝟皮等動物葯,不經炮製就更難保存了。葯材的酒製品、醋製品均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四、矯味、矯臭,便於服用

一些動物葯及一些具有特殊氣味的葯物,經過麩炒、酒制、醋制等處理後,能起到矯味和矯臭的作用,如酒制烏梢蛇、醋炒五靈脂、麩炒白僵蠶、滑石燙刺蝟皮、水漂海藻、麩炒斑蝥等,以便臨床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證安全用葯

對一些毒副作用較強的葯物經過加工炮製後,可以明顯降低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之廣泛用於臨床,並保證安全用葯。如巴豆壓油取霜,醋煮甘遂、京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銀花水煮川烏、草烏,姜礬水制半夏、南星,膽巴水制附子等,均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六、增強葯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後能增強活血止痛功效,麻黃、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強潤肺止咳作用,大黃酒制後活血作用增強,淫羊藿用羊脂炒後能增強補腎助陽作用。

七、改變葯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

如生地黃功專清熱涼血、滋陰生津,而酒製成熟地黃後則成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品;生首烏補益力弱且不收斂,能截瘧解毒、潤腸通便,經黑豆汁拌蒸成制首烏後功專補肝腎、益精血;再如生天南星加生薑、白礬制後稱制南星,功能燥濕化痰、祛風解痙,葯性辛溫燥烈,而經牛膽汁制後稱膽南星,變為葯性涼潤、清化熱痰、息風定驚之品。由此可見葯物經炮製之後,可以改變葯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使之更適應病情的需要。

八、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有些葯物經炮製後,可以在特定臟腑經絡中發揮治療作用,《本草蒙筌》所謂:「入鹽走腎臟」「用醋注肝經」就是這個意思。如知母、黃柏、杜仲經鹽炒後,可增強入腎經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經醋炒後,增強入肝經的作用,便於臨床定向選擇用葯。

Ⅶ 中葯葯理研究的具體方法

1 血清葯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葯葯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葯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葯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中葯血清葯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葯後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葯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後國內即陸續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於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葯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葯血清葯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葯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葯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葯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葯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葯量與吸收入血的葯物量及含葯血清的體外葯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葯血清的葯物濃度除與給葯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葯方案 (如一日內給葯次數及給葯天數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採用血清葯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葯後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葯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葯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於目前多數中葯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葯現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葯血清葯化學與血清葯理學協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葯效的物質基礎。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並測定相應含葯血清葯理效應強度後,進行葯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葯血清的葯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葯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葯血清葯理學針對中葯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葯葯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葯葯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 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現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 用〔17〕。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研究
隨著中葯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葯葯理學與中葯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葯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揭示中葯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現,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關〔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症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製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S期DNA合成,通過抑制瘤細胞分裂增殖以及誘導瘤細胞凋亡而 抗腫瘤〔29〕。
4 復方葯理研究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近年來,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近年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 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 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 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30~33〕;桂枝湯 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 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34〕。當歸補血湯 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35〕。將六味地黃湯 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 ,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 作用〔36〕。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 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 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37〕。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 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38〕。以方劑的物質 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 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 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 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葯代動力學研究
葯代動力學研究機體對葯物的處理規律,對於深入了解葯物的作用機理,指導臨床合理用葯 ,制定適宜的用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義。中葯葯代動力學尤其是方劑的葯代動力學研究尚 無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採用體內葯物濃度法、葯物累積法(動物急性死亡率法)、葯理效應法、微生物指標法等,但因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尚待進一步完善。近年進行了黃 芩 甙、葛根素、苦參鹼、芸香甙、綠原酸、鉤藤鹼、馬錢子鹼、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動物體內的 葯代動力學研究,但單一有效成分的葯代參數顯然還難以反映含有該成分的單味中葯或復方 的葯代動力學過程。1991年黃熙等提出復方效應成分動力學假說,將中葯復方看作是一個整 體的葯物,研究方劑效應成分在體內的命運。認為所謂「復方效應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單體,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化學成分(組成); 「效應」既可以是活性效應,也可以是毒性效應〔40〕。有人提出綜合運用中葯有 效成分葯動學-葯效學同步分析統一模型、血清葯理學方法及高效毛細管電泳、二維及三維 高效液相色譜法、液質聯用或質質聯用技術等,進行中葯及復方的葯代動力學研究〔4 1〕。

Ⅷ 中醫葯學畢業論文題目

中醫葯學畢業論文題目

要想寫好論文,就要從定一個好的題目開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醫葯學畢業論文題目,一起來學習吧!

一、中醫葯學畢業論文題目

中葯方劑治療宮頸糜爛的臨床療效觀察

《組合中葯學》及其理論系統的建立

—種基於寒性對照抗原的中葯葯性物質基礎研究的新方法

中葯外敷治療靜脈炎的療效觀察與護理

中葯電泳指紋圖譜的構建與應用研究

加入WTO條件下中葯行業發展對策研究

中葯電導入對關節影響的實驗研究

中葯質量控制多維指紋圖譜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雙指標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譜和光譜法結合化學計量學用於中葯指紋圖譜研究

中葯安全性問題探悉

論中葯的專利保護

論中葯的雙向調節

攻下清熱活血中葯對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1β基因表達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中葯的安全性評價研究現狀

中葯超微細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復制治療學意義及中葯體外抗肝纖維化篩選平台的探討 抗IBDV中葯篩選、作用機制及其臨床應用研究

中葯對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作用干預的實驗研究

中葯細胞級微粉碎技術在中葯制劑中的應用

針刺中葯聯合治療在圍絕經期失眠症中的臨床研究

基層醫院使用小包裝中葯飲片探討

中葯(新葯)臨床療效綜合評價的方法學研究

中葯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

中葯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常見原因分析

中葯治療下肢骨折術後腫脹118例臨床療效探討

中葯企業創新路徑選擇——以香港維特健靈和培力為借鑒

淺談中葯制劑標准化與質量控制科學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葯飲片生產質量管理研究

薄層掃描色譜在中葯質量評價中應用的研究

中葯鑒定技術的研究進展

補腎中葯對體外培養成骨細胞增殖和功能的影響

中葯公司投資價值分析

中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聯合微波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護理

我院中葯注射劑的應用和不良反應的分析

中葯骨康對破骨細胞活性及凋亡的影響

中葯對LPS誘導單核巨噬細胞增殖的抑製作用及其差異蛋白質分析 中葯四性的研究(Ⅰ)

中葯飲片在臨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葯飲片在臨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葯對細胞色素P450影響的研究進展

術前、術後使用中葯結合外剝內扎治療混合痔的臨床效果觀察 三伏天應用中葯穴位敷貼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

擬除蟲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葯干預作用的研究

三種中葯有效成份抗人絨癌耐葯細胞JAR/MTX作用的體外研究

中葯「通腑潔腸湯」對不全性腸梗阻結直腸癌術前腸道准備的效果觀察 兩種中葯方劑聯合甲氨喋呤治療異位妊娠的作用探討

中葯四氣理論的現代研究

二、中葯治療肝癌研究現狀論文主要內容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原發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隱匿,進展迅速,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較短,預後差。積極探尋符合我國國情,高效且不良反應少的系統化中西醫聯合治療方案是肝癌治療的.重要課題。

對於肝癌的認識,中醫認為屬於「症瘕」「、積聚」、「黃疸」、「肝積」的范疇。已有臨床療效觀察研究表明,中醫葯治療肝癌的優勢一方面在於能有效穩定病情,減輕毒副作用,改善臨床症狀,延長患者帶瘤生存時間,使部分患者腫瘤縮小;另一方面治療費用相對低廉。因此中醫葯治療成為肝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中葯治療肝癌的理論基礎中醫認為肝癌的病因及病機為外受寒邪、損傷脾胃、肝氣郁滯、氣滯血瘀、結而成積。中醫治療應以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為主,同時配合益氣健脾和疏肝理氣,並與手術、介入、放化療等其他方法聯合應用,可起到減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葯經常被用於肝癌的治療並取得臨床療效,臨床應用及現代葯理學研究較多為「有毒」中葯及活血化瘀中葯。

1.1 「有毒」中葯與肝癌治療 中醫認為惡性腫瘤與「毒邪」有關,因此「以毒攻毒」為重要治療方法,即用峻猛中葯以攻邪。歷代醫家有頗多論述,如虞摶《醫學正傳》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葯以攻之」[1],明代羅天益《衛生寶鑒》「凡治積非有毒之品攻之則不可」[2]。這種「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療中也經常應用,常用的此類中葯有、蜂房、全蠍、水蛭、蜈蚣、蟾蜍、守宮、常山、半夏、天南星、馬錢子、巴豆、附子和烏頭等。

1.2活血化瘀中葯與肝癌治療 氣滯血瘀證是肝癌患者常見臨床癥候,歷代醫家常從氣血運行失常而致氣滯血瘀來探討腫瘤形成的病機。如《聖濟總錄》認為「瘤之為義,留置而不去也,氣血流行不失其常,則形體平和,或余贅及郁結壅塞,則乘應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醫林改錯》認為「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醫葯治療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葯有丹參、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葯治療肝癌具有廣泛的理論基礎,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中不乏與肝癌相關病症的治療,這些相關病症與肝癌及其並發症的對應是否精確還值得商榷。加強文獻學的進一步細化整理研究是深入發掘中醫治療肝癌理論基礎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增強中醫治療肝癌說服力的重要途徑。

2中葯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中葯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主要包括中葯復方和單味中葯的研究。隨著分子生物學廣泛應用於中醫葯研究,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中醫葯防治肝癌的機制,篩選抗腫瘤中葯復方及單味中葯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2.1中葯復方抗肝癌作用機制的研究 歷代古方中可用於肝癌治療的中葯復方較多,臨床上常常根據肝癌的不同證型,選取與之對應的方劑進行加減治療。如李江等[5]通過研究證實,採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從小柴胡湯中獲得的提取物對小鼠H22肝癌實體瘤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過觀察膈下逐瘀湯對肝癌Bel7402細胞和大鼠肝癌組織中絲/蘇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編碼蛋白表達的影響,發現P13K/Akt信號轉導通路相關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湯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機制之一。杜標炎等[7]研究發現六味地黃丸聯用對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殺基因治療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療效優於單純自殺基因療法或單純六味地黃丸治療。進一步研究發現,六味地黃丸含葯血清對自殺基因系統10% tk/GCV殺傷大鼠肝癌CBRH7919細胞具有協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關系。

中葯復方治療肝癌的療效不可否認,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中葯復方成分的復雜性使其作用機制難以應用單一的葯理途徑闡明。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中醫個體化診療要得到推廣,必須進行具有統計學說服力的臨床研究,解決這個問題應使臨床研究對象的選取進一步細化,在此基礎上使中葯復方規范化,同時通過網路葯理學等方法對中葯治療作用產生的人體綜合生物效應進行整體觀察和分析,增強中葯治療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復性。

2.2單味中葯抗肝癌作用機制的研究 中葯單體能在誘導肝癌細胞凋亡、抗肝癌細胞侵襲及轉移、誘導肝癌細胞分化、抗腫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達、促進抑癌基因表達、逆轉腫瘤多葯耐葯等多個環節抑制肝癌的發生和發展。陳小義等[8]研究發現,0.01 mol/L及以上濃度蟾蜍靈對SMMC 7721細胞具有顯著細胞毒作用,細胞生長相關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靈誘導下表達上調,同時受P21wafl/cipl調控的增殖細胞核抗原的表達下降,二者呈負相關,提示中葯可通過直接殺傷肝癌細胞和抑制其增殖而發揮抗癌效應。黃應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處理Bel 7402細胞24 h後,發現癌細胞出現凋亡的形態變化,其凋亡率明顯高於對照組細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線粒體膜電位下降,釋放入胞質中的細胞色素c增多,促進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達,誘導細胞凋亡,其誘導凋亡作用可能通過線粒體通路實現。黃煒等[10]探討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對Bel 7402細胞增殖的抑制和誘導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細胞增殖和誘導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發現,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細胞內化療葯物的濃度,增強多柔比星作用,表明從中葯篩選出低毒的多葯耐葯逆轉劑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討人參皂苷Rg3聯合三氧化二砷對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療作用,發現人參皂苷Rg3能通過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明顯降低腫瘤內微血管密度;人參皂苷Rg3與As203聯合應用能明顯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長。羅明等[13]通過採用腹腔注射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觀察二乙基亞硝胺誘發肝癌的大鼠肝臟病理改變、肝表面癌結節數和血清ALT、GGT、ALP 的變化,發現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組的大鼠體重明顯高於模型組,肝表面癌結節數、肝/體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顯低於模型組(P<0.05)。而 ALP 升高,說明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能延緩二乙基亞硝胺誘發大鼠肝癌形成,保護肝細胞免受損傷。

單味中葯治療肝癌的研究較中葯復方研究更為深入,其原因在於相對於中葯復方,單味中葯的有效成分相對容易確定,其量效關系及葯理學、葯代動力學研究較中葯復方易進行。目前的問題之一在於此類研究較多採取的是某味中葯的提取物。盡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說明該味中葯的生物學效應的機制,但表現的生物學效應與該味中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確;另一方面單味中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發現了某一化學成分的生物學效應或臨床療效,如何將其與中醫的辨證論治治療肝癌結合起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須要增強中葯治療肝癌研究的科學說服力,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難。類似於中葯葯性本質及其臨床效應生物學基礎的相關研究為單味中葯治療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葯治療肝癌的臨床研究3.1中葯聯合放化療治療肝癌的研究 顧本宇[14]通過觀察益氣健脾疏肝中葯聯合化學葯物動脈灌注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臨床療效,發現中葯聯合化療葯物治療組的穩定率為71.88%,明顯高於對照組的53.13%(P<0.05);治療組 12、18、24 個月的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尤建良等[15]通過觀察中葯調氣行水方聯合順鉑、白細胞介素-2腹腔內注射治療肝癌腹水的臨床療效,發現該療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體力狀況,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緩解常見臨床症狀,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葯能減輕化療葯物及生物反應調節劑的毒副反應。

目前中葯聯合化療治療肝癌的研究主要在臨床有效性方面,闡述其有效機制的研究尚少,進一步深入研究須說明為什麼聯合中葯會有較好的效果,這一點須要藉助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來尋找中葯療效的效應物質基礎及作用靶標,這也是今後中葯臨床有效性的重點研究方向。

3.2中葯聯合手術治療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療普遍採用的根治性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和肝移植,約30%~40%患者採用此法,肝移植的總體療效優於手術切除治療。 現階段肝移植治療肝癌的最佳適應證仍為米蘭標准,但由於移植器官不足,對移植適應證的擴大應慎之又慎,術後的復發和轉移是影響療效的主要因素。通過使用葯物預防或延遲腫瘤的復發,針對腫瘤生物發生途徑中的關鍵分子進行靶向治療也可使肝癌治療發展日趨完善[16]。中葯聯合手術治療肝癌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如陳立武等[17]通過觀察中葯全身治療與手術相結合的協同作用,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30例)在手術前1周開始復方中葯治療並於術後續行中葯治療,對照組(30例)只作單純手術治療,比較2組的療效、生存率及並發症。結果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24、36 個月生存率有顯著差異(P<0.05)。

提示在肝癌圍手術期中應用復方中葯可減少並發症,提高手術療效及累計生存率。

中葯復方聯合手術治療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對癥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響、並發症的減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相關臨床資料的樣本數較少;

癥候學改善等尚未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療效的生物學機制等。進一步的研究須要擴大樣本數量,建立癥候學統一客觀化評價體系,同時深入研究其療效改善的機制,才能增強中葯聯合手術治療肝癌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3.3中葯介入治療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顯的器質性和功能性改變,難以進行手術治療。肝癌介入治療作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選擇的重要方法,能夠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

存在的問題為化療介入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害,介入葯物的不良反應又嚴重影響中遠期的療效。因此介入治療中如何減少肝功能損害是治療的重點。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目前已篩選出許多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葯及其有效成分,與肝動脈化療栓塞介入療法結合進行研究,為肝癌的介入治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進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療大鼠肝癌的有關研究,結果顯示此療法對大鼠肝癌有較好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與栓塞腫瘤微血管,緩慢釋放去甲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和下調肝腫瘤細胞Ki-67的表達,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相關。

馮敢生等[19]將白及用於肝動脈栓塞治療肝癌,並與明膠海綿對照。結果表明,白及具有強大的栓塞作用,側枝循環形成均在6個月以上,介入治療間隔時間長,腫瘤壞死、縮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優於明膠海綿。陳武進等[20]研究認為,採用酸鈉聯合常規化療葯物介入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顯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療效,同時減輕化療葯物對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葯介入治療具有增強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進黏膜修復等作用,對肝功能無明顯損害,無骨髓抑制,並有升高白細胞等作用。這些優點使中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葯,成為肝癌介入治療較理想的栓塞劑。

中葯在肝癌的介入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中葯介入治療能減輕不良反應,使患者生存期延長,生存質量提高,而且中葯資源豐富,經濟合理,有利於減輕治療負擔。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中葯的介入治療總體上發展仍不夠成熟。進一步的研究可從規范治療方案,合理選擇介入治療葯物,建立嚴格的療效評價標准,研發抗癌中葯新制劑和新劑型等方面進行。

3.4其他中葯治療肝癌的研究 中葯用於肝癌的治療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還有許多新的途徑可用於肝癌及其並發症的治療。中葯穴位注射治療肝癌也被證明有明確的臨床療效,如胡軍和瞿曉東[21]每天1~2次以丹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黃芪注射液進行雙側足三里、陽陵泉、曲池及內關注射。內關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進行,能夠明顯緩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葯瘤體內注射也可用於晚期肝癌的治療,如塗小煌和戴西湖[22]曾應用超聲引導下瘤體內注射去甲素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取得較好療效。

中葯治療肝癌的方法較多,形式多樣,從方法學的角度講,有著更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目前的研究須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將這些方法進行合理的推廣應用,同時臨床療效的觀察還須進行嚴謹的實驗設計,以增強中葯治療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對於中葯治療肝癌的深入研究,須要更細化更嚴謹的文獻研究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說服力的理論支持。在此基礎上,藉助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手段,運用網路葯理學等研究方法,從多學科交叉研究中葯治療肝癌的有效性出發,探尋中葯療效可能的效應物質基礎及作用靶標,對單味中葯及復方治療肝癌的綜合生物學效應進行整體觀察和分析,進一步合理選擇治療葯物,規范治療方案,建立嚴格的療效評價標准,深入研發抗癌中葯制劑和劑型,充分發揮中葯治療肝癌的優勢.

;

Ⅸ 對常用中葯材的儲存與管理的探討

對常用中葯材的儲存與管理的探討

【摘要】 目的中葯材是中醫臨床防病與治療的重要組成。中葯的存儲與管理的優劣直接會影響到中葯葯性發揮,療效作用。認真做好中葯材的存儲與管理是確保中葯材質量與治療效果的有力保證。本院對中葯材採用分類與特殊性質葯材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卓有成效。

【關鍵詞】 常用中葯材分類儲存管理

祖國醫葯是偉大的醫學瑰寶,是中醫臨床的重要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中葯對廣大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中葯材(飲片)的.儲存與管理對中葯保質,發揮效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對常用中葯材採用了中葯葯物與特殊葯物密封,冷藏,石灰收濕,對抗存儲一系列方法,杜絕了無故流失,減少經濟損失,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現將方法分述如下,供同道進一步探討。

1易泛油的中葯材儲存與管理

易泛油的中葯材分易泛油與較易泛油兩類。

1.1易泛油的中葯材如天冬、麥冬、黨參、牛膝、板藍根、柏子仁、當歸、郁李仁、杏仁、桃仁、胡桃仁、使君子仁、枸杞子、九香蟲、壁虎、螻蛄、蜈蚣、紅娘蟲、青娘蟲、烏梢蛇、蘄蛇、蛤蚧、鹿筋等。

1.2較易泛油的中葯材如太子參、北沙參、天葵子、九節菖蒲、巴戟天、金櫻子、肉蓯蓉、防風、胡黃連、蒼術、白術、知母、桔皮、百部、紫苑、鎖陽、黃精、玉竹、川芎、棗仁、瓜蔞仁、砂仁、萊菔子等。

1.3必須按件少量或大件密封可用缸、罐、桶、盛裝,嚴格密封,使其與外界的光線和有害氣體隔絕,保持葯材(飲片)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質量,不致於發生蟲蛀,霉變等損害。在管理上主要存放密封,操作上應在二到三月份進行(該節氣氣溫較低,相對濕度不大)。

2帶粉性,易生蟲的中葯材的儲存與管理

易生蟲的中葯材或飲片很多,所含成分為澱粉、脂肪、蛋白質、糖類和揮發油等。如黨參、陳皮、柏子仁、赤小豆、白果、白扁豆、赤芍、青風藤等。此類葯材可將石灰放入木箱及其他容器內,石灰約占容器的五分之一。用薄木板進行間隔,把葯材放在隔板上,將容器口封嚴。在管理上注意容器的密封嚴緊,查有無破損,漏氣。取用葯材後即要嚴封。

3易融化,怕熱的中葯材存儲與管理

易融化,怕熱中葯材容易粘連,變形,甚至融化,如乳香、冰片、白降香、青鹽、秋石、肉桂、厚朴等。所以防潮濕,保持乾燥,陰涼最重要。一般都適合冷藏於冰箱。冷藏溫度保持在5攝氏度左右。對冷藏的中葯材(飲片)必須利用防潮場所加固後再冷藏為佳。在管理上要經常保持乾燥,陰涼環境,貨垛不受壓,對怕潮的中葯材不宜採用此法。

4對抗性中葯材存儲與管理

此法是中葯材存儲的一種傳統方法,為對抗法。

4.1澤瀉,山葯與丹皮同儲存丹皮、澤瀉,山葯三者分層疊放或澤瀉、山葯各自與丹皮同儲在一起,既可防澤瀉、山葯生蟲,又可使丹皮不變色。

4.2大蒜與芡實,薏苡仁與土鱉蟲、斑蚝、全蠍、僵蠶同儲把生大蒜瓣用紗布包好放置於芡實與薏苡仁箱內可防蟲,與土鱉蟲、斑蚝、全蠍,僵蠶同儲亦可防蟲。4.3畢澄茄(又名山蒼子)與動物類葯材(蛇類)同儲存因畢澄茄有獨特的辛辣氣味能去除中葯材中的黃麴黴素及其他黴菌。將中葯材按順序放進木箱,在木箱的四角和上,下層放適量紗布包好的畢澄茄封嚴,可防蟲。

4.4姜防蜂蜜涌潮夏季受雜菌感染蜂蜜發酵,體積膨大上涌叫涌潮。將生薑洗凈晾乾水分切片撒於蜂蜜上蓋嚴,可有效防止蜂蜜涌潮。

4.5蜜拌桂圓、白酒防蟲桂圓肉加適量蜂蜜拌勻,倒入潔凈的陶瓷缸內,密封或容器底部放置一碗蜂蜜,上架帶孔的隔板,將肉桂置於隔板上加量儲存,可使肉桂不生霉。中葯材瓜蔞、人參、枸杞放上帶孔隔板封嚴,將白酒用碗盛放於隔板底下可防蟲。

5劇毒類中葯材的儲存與管理

劇毒類中葯材可分大毒,有毒,小毒三類。大毒類(多指毒性大)如信石、馬錢子、水銀、巴豆、生川烏、生草烏。有毒(多指毒性較大)如白附子、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洋金花、輕粉、甘遂、大戟、水蛭、商陸、全蠍、山豆根等。小毒類(多指毒性較小)如細辛、苦杏仁、鴉膽子、急性子、蛇床子、土鱉蟲、吳茱萸等,均不能和其他中葯材儲存在一起。管理上要另立賬戶,專人保管,存放時要有標志。

6易燃類中葯材的儲存與管理

對易燃葯品如火硝、硫磺、松香、海金沙應按其特性專櫃內儲存。管理上要注意遠離電源,火源,專職保管。特別火硝、硫磺與乾漆等放在一起稍有摩擦易燃燒引爆,需特別注意檢查,保養並配備滅火器、沙箱等消防設備。

7易變色及散失氣味的中葯材儲存與管理

花、葉、全草及果實類葯材中,由於質地較薄,個體細小,其所含的色素,葉綠素及揮發油可因溫度,濕度,空氣等影響而失去原有的色澤或氣味,甚至發霉,生蟲。在儲存上不能與有特殊氣味的中葯材混合堆放。不應與吸潮,含水分較大易生蟲的中葯材堆放一起。管理上要注意存放時間,做到先進先出。

Ⅹ 怎樣寫好中醫葯論文

一、題目

論文首先要有簡明而涵意豐富的題目。即題目應概括全文,簡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內容
1、能概括全篇論文主要內容棗全文縮影。
2、包含有關鍵詞(實詞)。
3、應能反映文章的科學假說。
4、准確、易懂的學術語言棗避免文藝性、誇張性、廣告性語言。

(二)要求
1、簡短:一般不超過25個字,簡潔明了,實事求是。例如:益智顆粒治療血管性痴呆的臨床研究。
2、具體:包括具體研究內容,不能抽象、籠統、含蓄和過大。例如:高血壓病的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
3、引人注目,富有創意,使人看到題目,願意讀下去,了解具體內容。例如:溫運陽氣葯在急性黃疸肝炎治療中的作用、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心絞痛(不穩定、變異、心梗後)。

(三)注意事項
1、動筆前想標題,寫完後定標題。
2、反復推敲,刪除無用虛詞如,「關於」、「研究」、「觀察」、「系統」等。
3、題目中不使用縮寫詞、專用詞、化學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詞。
4、題目中一般不用標點符號。

二、作者和單位

(一)作者資格
1、對課題設想、設計、實施、數據處理及論文學術性解釋有貢獻者;
2、起草論文或作重要、嚴格修改者;
3、對論文內容負責,拍板定稿,可以解釋問題者。

(二)要求
1、真名、全名。
2、按貢獻排序。
3、行政領導、科研管理、投資者、僅做一般輔助工作者不應署名。
4、單位署名在論文第一面下邊,寫明聯系單位的具體名稱和郵編。

三、摘要

(一)內容
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
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研究途徑、方法步驟、數據處理方法。
3、主要發現具體結果:主要數據、統計結果及結論性意見。
4、意義和價值:創新點、學術價值和貢獻。

(二)要求
1、內容精湛為主要研究內容及結果、核心、創造性內容。雖然字數少但內容完整、系統、准確、便於收錄文摘及檢索系統。
2、寫作上要概括性強,文字精煉,字數150個字左右。

四、關鍵詞和主題詞

(一)定義
關鍵詞:作者采作的能夠表達文獻內容的未規范化的自然語言。
主題詞:將提出的關鍵詞根據相應的主題詞表進行規范化的自然語言。

(二)提取方法
1、主題分析:剖析、濃縮、提煉能夠反映文章主題的關鍵性詞和片語。
2、分解復合概念:將多個片語構成的復合概念分解成簡單概念的詞或片語。
3、提出關鍵詞或片語
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 老年食管癌性狹窄 內鏡下五種治療效果評價
(三)注意事項
1、關鍵詞應盡可能表達簡單概念,片語應是習慣使用的復合概念。對主題的表達應准確,防止過粗或過細。例如: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病 白細胞介素 1/白細胞介素 缺血性、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病 白細胞介素1.6.13/白介素類

五、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
論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讀者介紹本文的背景知識,主題、目的和總綱,引導讀者閱讀和理解文章內容。

(二)內容
1、簡述研究課題來源及理論依據,包括密切相關的少量文獻資料。
2、該項研究重要價值。
3、研究目的、范圍、方法及特點。

(三)寫作
1、提綱挈領,開門見山,直接切題。
2、觀點鮮明,問題突出,反應本文研究問題,需求迫切,意義重大以引起共鳴。
3、字數一般150-300字。

(四)注意事項
1、文章的帽子棗引出文章棗恰到好處。
2、回顧研究歷史應避免繁瑣,一言以敝之才好。
3、不要論文中的數據和結論。
4、評價水平的用詞要科學有依據,慎用國內外未見報道,首次報道創造性等詞語。

六、材料與方法

(一)受試對象
1、實驗的受試對象如是病人,應說明來自住院或門診,同時必須將疾病診斷標准納入標准,排除標准病情判斷依據、療效判斷標准、性別年齡以及有關情況加經簡介,還應說明觀察條件。正常對照應說明來源、健康含義、性別、年齡及有關情況。
2、受試對象若是動物,則應說明來源、種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情況、麻醉與手術方法等等。
3、中醫臨床研究還要注意病證結合,對動物要扼要描敘模型復制的方法。
4、應說明分組原則與樣本分配方法(配對、配伍或完全隨機)。

(二)被試因素
1、被試因素是葯物時,應說明葯物來源(包括批號)、劑量、施加途徑與手段。中草葯還應註明學名,說明產地與制劑方法。
2、倘若以療法作為被試因素,那麼該療法的出處、施加等級與方法、療程等等都應加扼要介紹。
3、被試因素與受試對象如何組合安排,均可以設計方案形式明確地予以表達。

(三)反應指標
至於反應指標的測定方法,如系通用的常規方法,僅提名稱即可;如系較新方法,則應註明出處;如果為了適應本實驗的需要,對某方法作了一些小的改良,則應說明修改的根據與內容;倘若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作者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那麼新的方法事先應另行成文,不要將新方法介紹與運用該方法研究的新問題混在一篇文章中;若論文屬於報道新的方法,則應詳盡具體,特別是試劑配製與實驗具體操作步驟應當清楚,便於讀者學習與推廣應用。

試劑如系常規試劑,說明名稱、來源、規格、批號即可;若系新的試劑,還需寫出分子式與(或)結構式;如需要配製,則應將配方與制備方法一並交代清楚。所用重要儀器也應註明生產廠家與型號。
如果在一篇論文中涉及幾個不同方法與材料的實驗,而且方法與結果關系甚為密切,為了使讀者一目瞭然,必要時可將方法與結果合在一起,標題為「方法與結果」。

(四)實施或實驗路線及步驟
1、實驗方法的原理及設計。
2、技術路線、實施過程程序。

(五)統計方法
在材料與方法項中,還應簡要說明在什麼條件下使用何種統計處理方法與顯著性標准,必要時還應說明計算手段與軟體名稱。

閱讀全文

與中醫葯草葯包裝選題的研究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醒酒器倒酒方法視頻 瀏覽:363
人生進階技巧和方法 瀏覽:469
卧式拋光機的使用方法 瀏覽:613
怎麼用彩紙折愛心的方法 瀏覽:515
如何瘦身減肥的方法 瀏覽:303
微量鈉離子可以用哪些方法 瀏覽:957
做雙眼皮有什麼方法消腫 瀏覽:799
踮腳尖運動時是如何呼吸方法 瀏覽:758
如何杜絕齲齒的方法 瀏覽:831
髕骨脫位手術後鍛煉方法 瀏覽:324
橡皮的製造方法圖片 瀏覽:998
主題里的圖標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0
男生太陽穴長痘痘解決方法 瀏覽:216
田地種蔥頭正確方法 瀏覽:223
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 瀏覽:985
腫瘤診斷及治療方法 瀏覽:308
簡單的豐胸按摩方法 瀏覽:377
數字存儲精確時間間隔測量方法 瀏覽:595
魚刺卡喉正確處理方法的動作 瀏覽:631
怎麼預防新冠狀病毒的有效方法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