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作業改革研究方法

作業改革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08 17:09:55

A. 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探討

摘要 :基於小學低段語文作業單調、機械的現實背景和小學低段孩子活潑好動愛玩,求知慾和表現欲強烈,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注意力容易被轉移的心理特點,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設計時要採取向對應的策略,以提高作業的效用和效度。

關鍵詞:低段語文 語文作業 優化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反饋,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感知、獲取、鞏固、遷移、應用知識的一種常用手段,因而教師布置的作業的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能否全程式控制制課堂教學,能否真正達到了既減輕學生負擔,又培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一、當前小學低段語文作業的現狀

縱觀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簡單的重復抄寫、機械的死記硬背、枯燥的題海苦練等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作業設計布置隨意,漫無目標,造成作業目標空洞,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語文作業成為一種「只有壓力,沒有魅力」的負擔,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些作業設計形式單一,狀態消極,對象整齊劃一,以數量代替質量,無法滿足低端學生的好奇心理,加大了學習程度的不均衡。課外作業多餘課內作業,書面作業多於實踐作業,識記理解作業多於表達應用作業,作業流於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在當前的作業設計中,主觀性、盲目性和隨意性是最主要的特點。因此,作業設計的研究對於教學實踐的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語文作業有效設計的現實意義

語文作業設計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它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是語文學習的風向標。《語文課程標准》強調,作業應在大量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作業的功能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及實施和價值越來越受到教師、家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思考。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程改革重點都主要關注課堂教學改革,對於學生的作業練習,卻很少關注和研究,以至於在課改大潮的席捲下,作業出現了兩個極端,一是作業過多,二是作業過於簡單。無論哪種情況,都是作業質量低下的表現。學生在鋪天蓋地或者過於簡單的作業練習中,機械重復地進行訓練,沒有時間和興趣進行思考和探究,教師批改也只是簡單的關注答案對錯。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難以使訓練點落實到位,難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更談不上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究創新能力的養成了。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要幫助學生改變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是課改最新的核心任務」。《新課程標准》同時強調以人為本。作為語文教學過程重要環節之一的作業訓練,不僅是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走出語文作業練習簡單枯燥、機械重復的泥沼,立足於學生的長足發展,放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已經是作業練習必須承載的內容。

基於以上思考,改革作業現狀是十分必要的。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發揮作業本身的價值功能,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發展,是作業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三、小學語文「多元化」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學生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教學的重要活動之一。好的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願意完成作業,喜歡完成作業,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在作業中體驗成功,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我認為,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好的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針對學生客觀存在的客體差異進行作業設計,就最大化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們都有自身的優勢智力區域,每個人都是一種獨特的類型。只有徹底摒棄「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按照學生不同的情況來科學地優化作業設計。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調動內驅力,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自主思考、獨立實踐和練習,才能更好的完成知識、技能的內化。在作業的優化設計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首先要對作業的量和難易程度作充分的考慮,要遵循始終的原則,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其次要對作業的形式、內容進行設計,要採用多種形式,避免單調枯燥、機械重復。第三,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其知識結構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特長等都存在著差異,因而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適當地設計一些彈性作業,使其向著最近發展區發展,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你那個獲得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多利用評價的激勵、反饋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成長需要。

2、多樣性原則

傳統的語文作業除了書面作業就是背誦朗讀,這對於小學低段的孩子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學生不是寫就是背,想玩的願望長久得不到滿足,慢慢就產生了厭學情緒,從而影響到其做作業的積極性。新課程改革倡導素質教育、寓教於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小學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採用多種形式,如游戲式作業:猜字謎游戲、填字游戲、成語接龍游戲等,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還有表演作業,小學低段孩子的表現欲比較強,教師就可以針對教材中一些有情節的課文進行表演設計,讓學生進行表演,這樣在學生扮演課文角色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又熟悉了課文;再比如繪畫作業,在學習一些寫景的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想像和動手將作者所描繪的景物描繪出來,將語言學習融入到繪畫中去。通過採用上面的方式,使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充分被調動起來,最終使作業的效用得到進一步提高。

3、趣味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何謂興趣呢?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學生帶有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只有用輕松、愉快的活動誘發學生的愉悅感,才能形成其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滿趣味性的作業必然會激發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喚醒學生的靈性和審美情趣。傳統的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一成不變和脫離實際的無趣模式,大大減弱了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心理出發,使作業能盡可能形式新穎、內容練習實際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願意思考,願意去做,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首先,可發揮色彩與圖案的功能。如利用書上的色彩鮮艷的插圖、俏皮可愛的學習小夥伴,增加學生的興趣。其次要發揮語言的魅力。同樣的作業,使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富有情趣的語言,將賦予作業極大的靈性和情趣,使作業成為富有趣味的智慧之旅,最終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自覺主動完成作業任務。

4、有效性原則

作業在課堂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以學生活動為主,它使預習、聽課的效果得到檢驗,又為質疑和小結提供了客觀依據,更有利於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的評價有機結合。為此,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首先應考慮的是作業隊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傳統的作業僅僅依靠「題海戰術」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有時反而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語文教學是一個整體工程,為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教師應依據教學要求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後作業的整合設計,在作業形式好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只有堅持有效性原則,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構建出清晰合理的語文知識體系,並按照語文訓練的規律科學有序地設計適當的作業,以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5、人文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長期以來,由於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忽視人文性,以至於不少教師把語文作業理解成僅僅是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手段,囿於書本,拘於讀寫,限於室內,禁錮了學生的活動空間,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制約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進而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新課程呼喚有審美情趣的語文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環節之一的作業設計同樣需要審美情趣。充滿情趣性的作業必然會激發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喚醒學生的靈性和審美情趣。新課程語文作業除了注重知識和能力外,也應圍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心靈感悟,使作業活動成為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一句話,作業應該融培養技能與人文文化於一爐,讓學生在作業中和諧發展。

6、實踐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要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新課程倡導學生在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設計時要有利於學生養成時時處處運用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好習慣。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動態性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並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類學習資源,加強生活體驗、感悟、表達,縮短文字與情感的距離,淺化難點,學用結合。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理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增加語文知識,增長語文才幹。

7、整合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與其他學科如自然、社會、歷史等諸多學科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系。因此,要注意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滲透,注意語文與社會生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資源整合。

總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培養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精心設計的作業是語文教學的得力助手,教師應著眼於作業的「多元化設計」,努力開發其應有的價值,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質得到不斷提升。因此,只有從低段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考慮,精心設計「多元化」作業,實施合理的作業評價,才能讓作業真正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

B. 關於作業改革的幾點思考

2021年10月10日 周日 陰

作業改革的核心是「提質減量」。那麼,作業改革的「質」該怎麼提高,「量」怎麼減下來?

「提質」要考慮從教師作業布置的原則入手,分析作業布置的目的,是鞏固記憶,還是拓展能力?還是提高核心素養?由此推出,作業布置的原則、方法、策略等。「提質」的渠道可以考慮改革作業內容、改革作業形式、改變作業的展現模式等。

小組合作是減量的一個辦法。「減量」還有無其他辦法?如向45分鍾要效率,堂堂清,作業當堂完成。再如,教師授課達到懷特海的「少而透」原則,也就是達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這也是「減量」的具體操作。總之,減量可以考慮從教師教學層面、學生學習方式層面考慮。

C.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篇1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句話意味著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課堂教學如此,作為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之一的作業也應如此。但平日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使學生成為一個「機械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性受到壓制。為此,作為一線教師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改變原有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也應順應課改要求,展現出全新的形態。

這就要求教師能用新課標理念指導作業改革,從注重人的未來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角度去考慮,來提升數學作業的設計理念。認識到作業不僅是做習題,而且要做與習題有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悟,在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中去探索、去創造。使作業成為學生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和了解科學的載體,使作業成為學生開發潛能、體現個性和培養能力的場所,作業才能真正發揮最佳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新課堂觀下與之匹配的新作業觀呈現給學生的應是開放的、整體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開放的內容,採用有效的策略,促進知識的整體優化。那麼多樣化作業設計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小學數學中幾何知識的內容主要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板塊。研究圖形的位置、特徵、公式計算等內容時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學具來幫助學生理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讓學生親手製作,通過親身體驗搭建起知識結構物化與內化的橋梁來促進知識的理解,並在課堂上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這不僅是知識的運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這類作業又可細分為手工類、美工類和拼圖類作業。

1.手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應適當地給學生一些有啟發性的提示語,比如可選用哪些較方便的製作材料,大體的製作要求等。如:在學習《角的認識》前,讓學生動手製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簽、小棒或硬紙條等,通過動手製作來體驗角的特性

2.美工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教師可讓學生准備一張白紙,大小自定。並提醒畫圖時注意確定比例。在正確畫圖的基礎上還可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自由發揮。例如,學習了方向和位置後,家庭作業就是:自行設計一張公園導游圖,畫出主要景點和景點間的線路。結果,學生在上交的圖中除完成老師規定的要求外還畫上了便利店、洗手間等人性化設施。由此,在完成過程中真實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拼圖類的作業

完成此類題目時,要求先動手拼一拼,再把拼後的作品粘貼在紙上或結合拼的過程在紙上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出來,讓過程性的知識留下痕跡。例如,學習了圖形的拼組後,家庭作業就是:請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並把結果貼在紙上,寫出發現的結論。學生通過嘗試,很清楚明了地發現了圖形之間的關系。

諸如此類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體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感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涉及量與計量的內容。小學數學中量與計量的主要內容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進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認識又比較抽象,學生在這方面的感性認識相對比較貧乏,造成學生對量的觀念的正確建立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光憑口頭說教或大量練習並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體會。因此,我們需創造實踐條件、提供實踐途徑,通過切身感受,來加強觀念的認識。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自己應對這些量的觀念有正確、清晰、完整的認識。學生在學習此類知識時應做到人人練習、多多練習,加強實踐,增加感受。例如,學習了《克與千克》後,家庭作業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實物,估一估,稱一稱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質量。」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後,讓學生繞著400米的操場走兩圈半。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自然而然地對知識有所體驗,促進理解。

諸如此類的作業,旨在以各種活動形式為載體,幫助理解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調查性作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和練習中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及其他內容中的一些小調查。小學數學中統計課程的教學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通過數據來分析問題的統計觀念與隨機意識。 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了解知識形成的來朧去脈,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

在設計此類題時,教師應對相關的統計專業知識有正確的認識,注意知識的科學性。而且應事先考慮到學生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干擾因素,進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響對正確知識習得的無關因素。如: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後,家庭作業就是:讓學生調查爸爸媽媽的身高和體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標准體重。並算出爸爸和媽媽的體重,與標准體重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諸如此類的練習,訓練了學生找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聯想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主體精神等優秀品質的形成。同時,在參與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四、查閱性作業——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例題之後的「你知道嗎」,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題結束後都有一塊這樣的內容。這些材料有介紹數學知識方面的內容,有介紹社會常識、生活常識、自然知識方面的內容,有數學史話,或專門介紹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發展過程;有跨學科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紹得比較簡單。

因此,可抓住這塊內容進一步研究。通過上網查找或翻閱有關書籍,使學生更詳細地認識了解和補充完善知識,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確把握。同時,此類知識往往是數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後得到的辛苦成果,蘊含了人類的千年智慧,體現了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鑽研精神和數學的文化價值,增加對數學史的了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應事先進行查找,對知識有全面正確的了解,使自己的專業功底廣博深厚,並留心發現學生在查找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學生能較順暢地完成任務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這類作業主要來源於每個單元結束後的「整理復習」。在每一單元新授結束後都可用,尤其適合中高段學生。這一板塊的內容是重在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脈絡,從而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可讓學生先回顧所學知識,再用喜歡的方式進行整理。在設計此類題時,要求教師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和重難點知識都應做到胸中有數,了如指掌。剛開始訓練時,只要求能清楚、准確、全面地整理出知識即可。經過幾次練習後,學生基礎好的話,還可以針對梳理出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相應的舉例,寫出解題的提示、完整的解題過程和注意事項。並自行出幾道同類型的題目。這樣的話,學生其實就成了一個小小的編書者。

總之,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類型,設計多元的有效的練習是個長期的課題。需要我們一線教師認真研讀課標精神,細心挖掘教材內容,設計開發出最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做」作業資源。拉大作業的「長度」與「寬度」,讓我們的學生在「做」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既能掌握學習和生活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學會創造,還要放遠目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生活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享受多元作業的樂趣中發展自我!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小學數學多樣化作業如何設計 篇2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准,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准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採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製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 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准》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並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後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願,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後,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佔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後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鑒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搜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為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於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為完成任務。

五、採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採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並定期匯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為結題做准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著: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群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為一所普通小學,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著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後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拚搏,扎扎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

D. 如何通過創新數學作業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優化數學作業過程,提高數學作業的有效性,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我們教師應該在數學作業的布置、完成、批改、反饋等幾個重要環節加以創新,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擬通過探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理論依據,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數學作業的有效性,談一些自己的體驗、做法。
一、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理論依據
如何判斷作業是否有效?國內的研究往往從以下一些方面來衡量:是否能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是否注重個別差異;是否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作業能否體現互動的要求,師生是否共同參與;是否把作業與學生課堂學習聯系起來;是否注重發展學習者的認知技能,提高其素質。
二、提高初中數學作業有效性的實踐
要提高初中數學學習效率,作業設計就應科學合理。教師有準備地選材,針對課程標準的主幹內容進行研究,精心設計典型練習,突出知識重點,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作業的布置
(1)精選作業題,使學生既減負又增效。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次作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的教學目標從課本或課外習題中精選出合適的題目。比如教學的目標是學會同底數冪的除法,則精選緊扣「同底數冪的除法」的習題作為作業,不應簡單地以熟求巧,布置大批簡單重復的習題;也不應急於求成,布置一些需轉化為同底數的冪再作除法運算的習題作為作業;對於一些過於綜合、離學生實際水平較高的題目要大膽舍棄或往後推。精選的作業題既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能力,又有利於提高學生作業效率。因為學生的作業不在於多,而在於精,這對於當前泡在作業堆中的孩子來說更有現實意義。
(2)布置的作業題要有層次。所謂有層次是指每次作業題有深有淺,根椐每次作業的構成,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一些提高題分配到每次作業中去,以便給有餘力的學生留下發揮的空間,使全體學生「人人有長進」。
2、作業的完成
(1)完成作業的標准。由於作業的完成是作業過程的核心,是落實作業有效性的關鍵,我們必須向學生提出作業應達到的標准,它是對學生作業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控制的有效手段。
如果缺乏必要的標准和要求,學生的作業將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學生會表現出懈怠和潦草應付行為,作業的效果自然也就降低了。因此,數學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群體的個體差異,關注每一個學生,根據每一個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編排時由易及難,層層遞進,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學習困難的學生可做基礎性、模仿性的作業,設計使他們成功的階梯,讓這些學生也能成功;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做拓展型、探究型、開放型作業,把握概念的關鍵特徵,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通過帶有思考性、創造性地作業,培養探究意識、創新精神。通過數學作業分層,有效了克服了學生厭學情緒,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作業的必要,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了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提高了學習能力,使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2)作業進展的監控和指導。對學生作業的進行過程作必要的監控和指導,是提高作業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並能定期檢查學生作業的進展情況,及時發現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矯正和指導。在課堂作業期間,教師還應經常在教室內走動巡視,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開展個別輔導。如果教師對學生從作業的進展情況進行經常的監控,在必要時給作業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如幫助學生明確作業問題的性質,提示作業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麼學生完成作業的效果就會得到很大的增進。
3、作業的批改
批改作業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聲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教師可以從中得到教與學的信息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的程度,同時也有利於調整教學內容的進度;學生可以從作業檢測中了解自己對所學內容掌握的程度,從而來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改進學習方法。作業批改方法的改革很多,如堂上批改、當面批改、學生當面批改等,但事實證明,只有教師親自批改,才是最有效的。
4、作業的反饋
教師批改作業,有的教師隔一堂課反饋,有的當天反饋,慢的甚至到第二天才反饋。是不是每次的反饋都這樣一成不變了呢?我們不妨將這種反饋方法進行一些改革創新,讓反饋更加及時一點。事實證明,只有及時反饋作業情況,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當教師及時做好了作業講評後,反饋還沒有結束,還應及時指導學生把錯題收集起來,統一抄到自己備好的「錯題集錦」上,教師應通過這些集錦上反映的問題,深刻思考自己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總結經驗,彌補不足。
總之,提高數學作業的有效性,不能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批改作業,而是一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知識、使得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的認知過程。數學作業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實施途徑,教師應該合理而科學地設計數學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職能,既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並形成樂於探究的態度,把學生從作業中解放出來,真正落實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E. 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課題研究思路怎麼寫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內外作業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科教版教材每冊四個單元,每單元8課,每學期教學任務很緊,知識類書面作業必須當堂完成。如果仍延續舊的寫作業形式,即抄題、作答,既耗時又費力,當堂根本無法完成。課外作業不外呼材料的准備、資料的收集、長期的觀察實踐活動等。問題是,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制約,這些作業教師往往很少去落實檢查,對於沒有完成的學生僅僅只是批評一兩句了事,而那些認真去完成作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也沒有什麼好的激勵措施,長期以往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還有就是有些時候老師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實驗記錄當成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不僅讓實驗觀察流於形式,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更好地利用課內外作業這一重要陣地,不斷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和志趣,我們進行《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更新教師作業設計理念,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現代作業觀。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作業設計的多種內容和形式,提高作業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3.初步構建適合小學生科學有效作業操作的作業形式,形成適合學生特點的科學作業有效批改評價的方案。
4.通過作業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
5.在課外作業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豐富科學知識,對科學探究有更深的認識,體驗科學課外探究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6.教師深入研究積極實踐,形成有效解決課外作業中的各種問題的策略,真正使科學課外作業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的內容:
課內作業: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優化科學作業設計,改善學生的作業結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作業時間的改革;
2.作業內容的改革;
3.作業形式的改革;
4.評價方式的改革。
課外作業: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種植、統計、製作、飼養、參觀、考察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課外作業的類型;
2.課外作業的活動形式;
3.課外作業的組織形式;
4.課外作業的評價方式。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將研究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教訓。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並進行分析。
3.調查法:實驗教師通過談話、座談、測查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研究資料。
4.個案研究法: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跟蹤研究和總結。
五、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1年11月—12月)
對課題進行規劃設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在課題組成員中全面、深入地開展學習和研討。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3月—2013年2月)
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實驗、檢測、分析,積累資料,在實驗中修改完善實驗方案,撰寫好階段性報告,進行中期評估。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3年4月—6月)
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
六、人員分工:

F. 如何提高學生英語作業質量的策略研究

一、課程改革的需要
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地把握新教材設計意圖,不去開發課程資源,將其融入自己新的思索,那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比如有些教師布置的作業如批發市場,每位學生都必須做,有些練習也是課本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選的,更不是教師依據自己的學生設置的。這樣的作業設計講究「走老路」、「齊步走」、「一刀切」,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易產生「吃不飽」或「吃不了」的現象,不能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利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自主性、獨創性和個性化學習品質的發展,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樹立和成功感的體驗。
二、學科發展的特殊性
我新接了一個班的英語教學,幾周下來,發現以下這些情況:
(一)作業存在的弊端
1、作業錯誤率太高,每次作業情況完全正確的只有3、4位同學。
2、大部分學生的作業態度很差,從字跡上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再三要求把字寫端正,但收效甚微。
3、要求做這一題卻做了那一題,不是抄錯了單詞,就是寫錯字母。
4、作業上交情況拖拖拉拉,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老師強烈要求,才會稍好些。
(二)採取相應措施
1、訓練學生端正作業態度。
2、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
3、認真進行復備和課後及時教學反思,在課堂上盡量掃清學生作業存在的問題,增強他們完成作業的自信心。
4、每周及時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最大程度的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和家長配合好。
5、調查訪問,尋找學生作業質量不高的根源。
6、個案分析的敘事研究,尋找個性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7、通過主題閱讀(包括網上搜索瀏覽),借鑒「他人經驗」。
8、巧妙利用「遺忘曲線」。
9、搜集、整理,總結研究成果。
(三)改變布置作業的方法與途徑
1、改變作業形式,富有多樣性
改變以往單調的抄抄寫寫、讀讀背背、做做練練等以書面作業為主的現象,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更多地引入口頭作業、體驗性作業,如查(字典、資料)、畫、演、制、創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綜合參與,樂意自覺地完成作業,從而提高作業質量。同時,根據作業的難易程度和實際需要,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同學合作完成,甚至可以請家長、老師幫助共同完成。完成作業的時間也可機動靈活,有的需當天完成,有的則需一周、一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每節英語課上都有一段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由會話,我給這段時間取名叫「Freetalk」。讓學生能用運用書本上學到的內容互相會話。
這樣的對話練習,使學生將書本上的內容理解透徹,化為己用,並能靈活的進行組合運用。一段時間吼,幾乎每個學生都能有自主發言的意識,成為課堂的主人,是開拓自己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2、改良作業內容,體現開放性
在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文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下,以教材中出現的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為出發點,以課堂教學為軸心,精心設計常規性作業、體驗性作業、實踐性作業、自主性作業、綜合性作業:其次,積極拓展延伸,消除學科界限,打破課程壁壘,與學生生活結合,與社會活動接軌。通過參觀、訪問、調查、觀察、實踐等,使作業由單一的知識鞏固、技能訓練向實踐應用轉變,增加作業的廣度和深度,以此提高完成作業的效度。
(四)作業的評價與反饋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一定要把其不足之處指出來,如字跡不工整、書寫不規范、拼寫錯誤過多等等,盡量做到面批。對他們出現的錯誤,還可以提出訂正錯誤的建議。這樣學生在訂正作業時就會很清楚錯在什麼地方,該如何改進。長此以往,還能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提高作業質量。究其原因就在於該生作業真正的問題並沒有在評語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從評語中很容易的得到了明確的信息:原來是一些拼寫錯誤需要改正!由此可見,教師的評語要明確、多鼓勵,給學生以溫馨的開導、安慰,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教育。
我認為通過以上方法及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作業的批閱與檢查以及作業的講評與反饋等三個方面進行改進,就能使作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G. 如何在不同年齡段的教師群體中開展小課題研究

一、什麼是小課題研究
1.定義是指研究者在已有的成功經驗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問題中,選擇研究范圍比較微觀、研究內容比較具體、研究切口比較細小,研究周期比較短暫、容易操作且有興趣、有能力完成研究任務的問題進行研究。
2.區別
大課題:教育行政部門擬定,學校申報、立項,教育部門是課題的擬定者、審核者、管理者和成果鑒定者。
小課題:從教情、學情、校情出發,由教師個人或科組共同確定、研究,並且直接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應用性課題,屬於校本研究,有一定的規范性。
教學反思活動:教師個體圍繞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論述、分析,如寫教學日誌、傳記、構想,課後小結等也屬於校本研究的形式,但缺乏規范性。
所以,小課題研究是介於大課題研究與教師反思活動之間的教科研活動,是學校教科研的第三條道路。
3.小課題的特徵:(1)研究的是真問題而不是假問題。(2)有明確的研究目的、確定的研究對象、范疇、主題。(3)有完整的研究過程,包括選題——資料搜集——制定方案——開展研究——進行總結。
4.特點:
(1)應用性(從實用性看)
小課題研究屬應用性的課題研究,皆在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或者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的是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是一個教中研、研中用的過程,教、研、用三者是一體化的,因而相對大課題而言更具有針對性與緊迫性。
(2)雙重性(從研究的目的看)
小課題研究不以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向外展示成果為目的,也不僅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而是以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專業性水平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學者型、專家型、學術型教師的成型、發跡都是從小課題研究開始的。
(3)群眾性(從主體看)
大課題:一部分教師、少數幾個人
小課題:人人都是研究者,個個都是主持人
(4)廣泛性(從范圍看)
以教學問題為中心,設計學生素質發展的所有問題。既包括教學也包括學校其他方面的工作。
(5)自主性(從研究的過程看)
大課題是從課題書目中找來的課題;
小課題是教師自主發現的教學中問題,是教師自己遭遇到的課題,是教師手邊的問題。
大課題:至上而下、「要我研究」;
小課題:「我要研究」,是教師積極自覺主動,全情投入,具有能動性、創造性。
大課題:轟轟烈烈的大會,掛匾儀式
小課題:沒有刻意的對外渲染,研究過程靜而扎實——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二、如何確定小課題
1.要先有通盤考慮:
題目的確定要基於對小課題研究的整體規劃,要針對從自己實踐中挖掘出的真實問題。
尤其要琢磨好:(1)目的;(2)方向;(3)內容;(4)重點;(5)方法。
2.要確定(界定)好關鍵詞(要素)
(1)五個關鍵因素:研究方向、研究范圍、研究內容、研究重點、研究方式或者方法
(2)四個基本要求:明確;完整;准確;簡潔。
例:低年級/語文/集中識字/教學策略/的研究
學段、年級、學科內容/重點
明確 准確
完整、簡潔
3.要採用表達肯定意見的陳述句(句式)
不採用口號式的題目,例「走近文本」,「我能行」
不採用祈使句式,例「讓學生不再懼怕作文」
標准案例:(1)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
(2)三年級語文易錯生字歸因及對策的研究
三、小課題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一)小課題研究貴在「小」:
(1)選擇切口小:一個要素、一個環節、一個章節、一個案例、一個方面、一種現象。
(2)研究范圍小:從小處著眼,研究的內容一般只針對教學實際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展開,如:教師怎樣傾聽學生的發言。
(3)解決問題小:主要解決教師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因此應當貼近實踐、紮根班級、紮根課堂、紮根學生。
例1:新課題背景下作業改革研究(研究過大)
例2:指導小學生背課文的研究(研究很小)
(二)小課題研究貴在「細」:
(1)發現問題須細心:有深入研究問題的慧眼、細致分析疑難問題。
(2)問題轉化為課題須細心:問題不是課題,卻是課題的基礎。有意義的問題才能成為課題,因此教師悉心對問題進行梳理,將問題上升為課題。
例:英語教師發現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普遍有較大困難,記得慢,忘得快,然而,記憶單詞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好單詞,教師確定了「怎樣讓學生巧記單詞」的課題。
3.研究方案的設計須細心:教師要對研究方案的各個細節進行具體設想,確定研究步驟,預見可能存在的障礙及解決的辦法。
例:有一個數學教研組確定的課題是「研究學生講題的可行性」,教師首先明確研究,梳理出「什麼樣的題讓學生講」「如何講」「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等問題;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講題習慣;再者,教師及時作好講前安排,講時點評,講後小結。課題研究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4.研究過程的實踐須細心:資料的搜集保存,小問題要細心來「大做」。
5.研究成果的形成須細心:論文、調查文集、調查報告、活動資料集粹、教師成長案例。
6.研究成果反思須細心:細心分析利弊得失,細心分析實際解決問題的效果。
四、小課題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觀察法
訪談法
個案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觀察。
訪談法:是指研究者通過口頭交談的方式,向被調查者提出問題,讓調查對象作答,以搜集調查對象對教育問題或現象的態度和看法的調查。
個案研究法:是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
五、小課題的研究方法設計
1.課題的來源(問題提出):說明課題的起因
2.研究內容: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
3.研究目標:做到什麼程度
4.研究方法:用什麼方法研究
5.研究過程:分階段、分步驟怎麼做
6.研究結果:分析、總結經驗
六、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
第一,發現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研究的前提。實際上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如一個題目的講解,差生的轉化,某節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安排等等。在教育教學中出現失敗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麼問題造成的。要多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
第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在於你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靠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進行小課題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在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小課題研究最關鍵的一步。借鑒別人經驗的方法很多,讀相關專業書籍,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向老教師學習,然後通過分析綜合,確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這是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由於教育的特殊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因此,你尋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並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一定要有這方面的心理准備,既不要幻想馬到成功,也不要因為再一次失敗而沮喪萬分。
第四,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論文,也可以是教育敘事,寫自己這一過程的心路歷程,談談體會,還可以寫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經驗。這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
第五,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這是第二次從理論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改進。
我的主張:
做喜歡做的研究
做能夠做好的研究
做有效性的研究
做小課題的研究
因此要求教師具備:研究的意識、研究的激情、思考的習慣、研究的技能
七、小課題研究成果表達
比較正規的表達方式:報告式或敘事式。
1.報告式的研究結果就是研究報告。包括:題目、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的分析應用。
2.敘事式的研究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敘事研究,另一種是個案研究。它們都是敘述式的,包括題目:
引言:說明研究的起因;
背景:說明事情的背景;
事件:說明事件的經過或調查了解的結果;
結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和應用。

H. 作業改革是什麼

作 評價考試改革不是考試改革。 遵循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評價改革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考試改革應體現以下發展方向。

(一)突出考試的診斷性和發展性功能 考試具有診斷、發展、選拔等多種功能。現行考試制度過分突出的是考試的選拔功能,帶來了考試的諸多弊端。這次考試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改變只強調考試的選拔功能的狀況,突出考試的診斷、發展的功能,以使考試成為發現問題、改進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明確,考試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束縛和阻礙學生發展的繩索和障礙。考試的宗旨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考試的內容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體現新的人才觀和教育觀 這次考試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考試改革應與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一致。國家新課程標准具體規定了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准,是新課程改革理念和方向的集中體現。所以,考試內容改革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體現新的人才觀和教育觀,改變以前只重視學生學業成就、忽視學生非學業素質發展的狀況,全面關注學生各方面的進步與成就。具體來說,考試的內容應在繼續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同時,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強調考試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增加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的題目。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學習,與其所發生的情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現代認知或學習理論都強調學習的真實性、情境性。這種趨勢同樣反映在考試中。當前,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為,傳統考試中那種抽象的、孤立的問題或測驗條目,雖然在檢查學生「雙基」掌握情況方面擁有一定的功能,但由於這種題目缺乏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學生在這種考試中所得的分數,對他們未來在真實生活中的表現很少有預見價值。例如,學生在代數測驗中也許知道如何計算方程式,但卻不知道如何處理非代數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問題。而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表現,更在於學生在非學校情境中的表現,在於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設計考試問題時,教師除了應繼續關注學生學業成就測查之外,還應重視考查學生面對真實情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考慮考試問題的真實性和情境性,適當增加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題目,以便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業評價改革就是考試改革嗎?考試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I. 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僅依賴於課堂教學的改革,還依賴於作業的改革。雙減中減少課業負擔,目的就是為了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

作為語文學科,如何才能既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能有效地提高作業質量,鞏固教學效果,的確需要我們研究思考,並進行實踐總結。現就雙減政策下語文作業革命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建立「一單一表」,保證作業數量科學化。

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在每次上課前精心設計好正式作業,課後根據課時進度和學生反饋布置適量課後作業,同時填寫好語文學科作業設計單。

正式作業分為基礎類和拓展類作業,書寫量控制在一張8K紙張內,時間控制在20分鍾內。另外,每天安排科代表記錄本科作業實際完成時間,並填寫好語文學科作業反饋表,教師根據學生作業表反饋情況,及時

調整作業設計的內容和預估時間,確保學生作業量科學合理。

二、建立「一標一體」,確保作業內容優質化。

制定本學科作業設計標准,建立語文學科作業設計指標和質量指標。逐步形成「教師預設一學生完成一反饋評價-二次設計一調整改進一總結成果」的模式。

教師要深入教材研究和學生學情,從作業內容的選擇、作業形式的設計、作業格式的規范、作業分層的構建、作業時量的調控、作業評價的反饋六個方面,完成本學科作業設計指標和質量指標的落實。

同時要不斷反思和總結,形成符合本學科特點和學情的校本作業庫,確保作業內容優質化。

三、優化作業類型,確保作業形式多樣化。

新課程標准強調: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目標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位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依賴於課堂教學的改革,還依賴於作業的改革。確定了如下類型的語文作業:

1、口頭類作業。作業內容主要包括字音字形、文體知識、詩詞背誦、名著、名句積累、優秀範文。此類作業以背誦熟記為主,主要利用晨讀、早讀完成,由組長檢查監督完成背誦任務。同時制定獎勵辦法,每周選出優勝小組,優

秀個人進行鼓勵,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

2、趣味類作業。《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課程理念」中提到:「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練習。

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作業形式的豐富多彩,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作業興趣,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思維是活躍的,作業完成的效果自然是良好的。

課前「秀一秀」活動的開展,既復習了學過的內容,檢查督促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業形式主要採取課前「秀一秀」、配樂朗誦、名著手抄報、影視文對接、古詩文配畫、思維導圖、穿越時空的對話等形式進行。

J. 作業研究的方法與技巧

主要的作業研究的方法與技巧如下所述:
(一)決策理論
就某種意義來說,所有的作業研究其實多跟決策有關。它涉及決策規則、評估各種可能的決策、決策最佳化、預測決策的結果、協助應付不明確性和風險性,並釐清復雜的情況(決策往往是在這種情況中進行),讓管理階層可以迅速運用個人的判斷,找出在所處環境中最好的行動方案。
四種基本決策法則:
⒈樂觀(最大值極大化法則):
選擇可能會產生最佳結果的方案。
⒉悲觀(最小值極大化法則、收入法則或成本最大值極大化法則):
在各種可能出現的最低結果中選取最高值的方案。
⒊機會成本(遺憾法則):
選擇某一方案而放棄其它方案時,失去了什麼機會? 如果我們採用了某一種特別的方案,事後卻發現另一個決策方案才是某一特定環境中最好的選擇,那麼我們會有多大的遺憾?
⒋期望值:
估計某一特殊狀況發生的機率,從而根據估計值來選擇方案。
(二)決策理論下所分的決策技巧有:
手段-目的分析
庫克(Steve Cooke)和史雷克(Nigel Slack)所述的手段-目的分析,是要澄清一序列的目標,進而找出一連串的決策點。此一觀念是依據一項事實,亦即對某個決策者的目標,對另外一個階層較高的決策者來說,卻是達成較高目標的手段。換句話說,某個人的手段是另一個人的目的。
手段-目的分析是以畫出手段-目的鏈來進行。
手段-目的鏈
(三)決策矩陣
決策矩陣,如庫克(Steve Cooke)和史雷克(Nigel Slack)所述,是一種在不確定環境中把相當直接的決策模式化的方法。這種決策環境中,決策者對於各種選擇方案一目瞭然。與決策者有關的因素或「自然狀態」、每一方案與每一因素組合後的可能結果,要列成矩陣表示。
決策樹的計算方法
主觀機率 貝氏分析 貝氏統計分析是要在各種備選方案未知或者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以致沒有正常統計機率的情況下,把主觀的預測轉化成數學機率曲線。貝氏統計把某一情境的最佳評估值當做是信以為真的機率。一旦有新的數據出現之後,機率可以修正。貝氏分析的最後結果,取決於指定的事前機率(prior probabilities)。貝氏統計的准確性雖值得懷疑,但它的確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機率修正邏輯結構,把有關假設所知的更多事物建入決策中。
決策理論從單一目標發展到多目標,是在理論與實務上的一個跳躍。用多目標規劃方法來處理決策問題,更能滿足實務上的需求。

閱讀全文

與作業改革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初學者數錢的方法視頻 瀏覽:379
阿富汗青玉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450
葡萄小苗修剪方法視頻 瀏覽:303
紅米手機濾鏡的使用方法 瀏覽:769
電動汽車正確充電方法 瀏覽:730
鑒別真假濕疣方法 瀏覽:469
人生迷茫的最佳解決方法 瀏覽:496
傷口的測量及記錄方法頭為坐標 瀏覽:913
行為護理干預方法有哪些 瀏覽:640
柴油車打齒圈解決方法 瀏覽:294
床氣壓桿安裝方法 瀏覽:708
急膽囊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188
鞭腿的訓練方法 瀏覽:689
如何解釋教育方法 瀏覽:376
小車平路起步正確方法 瀏覽:417
母乳怎麼變稀的方法 瀏覽:360
萊克老款吸塵器的安裝方法和步驟 瀏覽:423
最簡單的免疫訓練方法 瀏覽:287
舊手機提煉黃金簡單方法 瀏覽:76
木薯粉加粘粉的方法怎麼做 瀏覽: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