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國外政策研究方法

國外政策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08 15:42:52

A. 如何建立服務型政府國外研究現狀

1. 完善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系。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二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水平。要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平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力爭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建立適合省情的公共服務模式。從公共服務支出來講,應以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為主;從公共服務消費來講,應當做到覆蓋面廣、水平適度、兼顧公平與效率;從發展過程來講,應當優先完善教育與科技公共服務;從公共服務供給來講,應當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四是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借鑒西方的做法,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社會組織和企業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探索麵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堅持政府購買勞務、購買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應標承辦勞務和服務,進行合同管理,按合同兌現報酬。五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制度。這些制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務參與制度、社會合作制度等。六是實現人人享有公共服務的目標。滿足全體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幼有所教。

2. 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是把取消和調整的審批項目落實到位。對省政府決定取消的審批項目,任何部門和市(州)、縣(市、區)政府不準再行審批或變相審批;對省政府決定改變管理方式的審批事項,要按規定交由社團、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並指導其制定操作規程,健全運行機制;對省政府決定下放管理層級的審批項目,要放得下、接得住,不攬權、不推諉。二是加強後續監管工作。認真分析研究取消審批後還需通過其他方式監管的事項,制定並落實後續監管措施和辦法。不斷探索行政機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方法和手段,強化間接管理和事後監督,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動態評估機制,對現有行政審批項目作進一步的調整。三是加快《行政許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的操作規則,積極探索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統一辦理行政許可的制度。完善有關聽取第三人意見的程序,便於申請人、利害關系人陳述和申辯。要認真執行聽證制度,依法確定聽證的具體范圍,制定聽證規則。四是清理規范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逐步建立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團和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中介組織依法執業的制度,按照「正確引導、依法規范、加強監管、嚴格自律、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這項工作。

3. 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途徑③。一是強化宏觀管理職能。主要是強化戰略引導職能;強化平衡協調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觀,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強化保護職能,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規避風險。二是弱化微觀管理職能。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場調節、企業自己決定、中介機構能提供服務的事項,政府堅決退出不再審批。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不能「錯位」、「越位」。三是合理劃分行政職能。凡由省政府管理的許可權由省級政府負責,凡由市州政府管理的事項由市州負責,凡由縣級政府管理的事項由縣(市)負責。四是轉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政府應促進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等社會組織的法制建設,明確政府與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的關系,擺脫其與政府部門的從屬關系,割斷其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臍帶」,實現真正的脫鉤,把社會管理的有關職能真正讓位於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

B. 有誰知道我國政策科學產生的背景

政策科學》課程
--------------------------------------------------------------------------------
發布時間:2004-04-27 14:46:13已瀏覽1951次

政策科學誕生於二戰後的美國,雖然只有近五十年的歷史,但是由於社會實踐的迫切需要,發展極為迅速,並對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學術界和政界普遍關注的學科。在國外,尤其是在美國,政策科學是各大學培養公共管理碩士(MPA)及與公共事業管理相關的各專業的主要課程。由於西方政策科學學者比較注重實用性研究,忽視構建學科的理論體系,因此,直到目前,相對完善的政策科學理論體系尚未形成。

我國政策科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將一些西方的政策科學研究成果介紹到我國。在二十年的時間里,許多學者試圖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注重政策科學理論體系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系統的,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時,與政策科學研究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政策科學的學術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都還十分落後。因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政策科學理論體系,加強政策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政策科學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作為遠程教育公用事業管理專業的自學參考,本課件在吸收國外政策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成果,並結合我國的政策實踐以及現實的政策問題編寫而成。編寫的過程中,本課件堅持三個原則:一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毛澤東、鄧小平的政策和策略理論為指導;二是注意引進和吸收當代國外的政策科學研究成果;三是貫徹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關注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出現的重大政策問題和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一些共同的政策問題。

《政策科學》課件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政策一般理論,包括緒論、政策概述、政策環境;二是政策過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監控、政策終結和政策周期。三是政策科學研究方法論,包括政策分析方法概述、政策模型。

政策科學(或公共政策分析)是二戰後在西方首先興起的一個全新的跨學科、應用性研究領域,20世紀70年代以後成為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領域的一個新課程領域方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廈門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系自覺地跟蹤政策科學這一前沿性、交叉性學科的發展,並將它及時納入科研與教改之中。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該課程已成為我校公共管理和政治學學科最有特色和優勢的課程之一,並已建立起了以本科生為基礎,包含碩士、博士層次培養的較為完整的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領域的課程體系。

1990-1991學年度,在全國較早為本科生開出「政策科學」主幹課,並編寫講義《政策科學原理》,1993年由廈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國內最早出版的系統性教材之一,曾獲得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

1993年底,在行政學碩士點中,在國內率先設立政策分析專業方向。隨後,「政策科學研究」課程進入碩士研究生培養層次;並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設立了政策科學系列課程,包括「政策分析方法」、「中國公共政策」、「公共選擇理論」和「公共政策專題研究」等課程(該項成果1997年獲得廈門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本課程主講人陳振明主持完成政策分析方面的多項國家或省部級的科研和教改課題,特別是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教改計劃項目「政策科學的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課題的研究(該項成果獲得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主編《政策科學》(第1版),1998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獲得省級優秀社科成果獎)。

進入新世紀,本課程主講人加強了對公共政策的前沿研究、實證研究和教改研究,承擔了教育部「十五」重點規劃本科生教材《公共政策學》和全國MPA專業學位核心課程《公共政策分析》教學大綱的編寫任務,並完成《政策科學》(第2版)的編寫出版工作。同時,全面推行以案例分析為核心的教學改革。

近二、三年,設立公共政策本科專業方向;並在行政管理博士點(以及原先的科技哲學博士點)中,設立政策分析專業方向,「公共政策分析前沿專題」課程進入博士研究生培養層次。

跟蹤國外政策科學及公共管理前沿,主譯「公共政策經典譯叢」,2003年起由陸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陸續推出;主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經典譯叢」,2004年底起商務印書館出版。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本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已比較成熟,處於全國前列甚至領先水平。

C. 本科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應包括哪些內容

研究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圖表分析法等;
研究現狀大概應該包括分兩方面:一是對一般自我效能感與領域相關自我效能感的對比研究;二是自我效能感與其它理論關系(包含成就動機、目標設置、動機歸因等理論及與能力觀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研究領域:自我效能感理論在各應用領域的進一步延伸,涉及教育、職業與組織、身心健康等領域。

D. 研究思路與內容

一、基本思路

本項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通過歷史歸因的考察,凸顯我國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土資源利用的現狀特徵,通過實證材料進行描述和相互印證;以科學發展發展觀引領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構建這些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在多維視野和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階段特徵的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路徑選擇與政策,為促進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國土資源基礎。

二、主要內容

本項目以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實證研究為基礎,通過對土地、礦產、水、草場和畜牧、旅遊等5種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分析與實證研究,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路徑及政策進行系統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概況,土地等5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情況與保護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和借鑒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經驗研究,以國土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歷史學、人文宗教等理論為理論基礎,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立足於阿勒泰地區區情及國土資源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為阿勒泰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決策支撐。本書系統總結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勢資源轉換等戰略政策實施成效,及其對促進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發揮的作用等。

根據項目研究目標任務,本書包括導論、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概況及特徵分析等八章內容。

第一章 導論。 本章主要對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主要研究內容、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進行了闡述。

第二章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概況及特徵分析。 本章定義了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概念,界定了其范圍。從行政區層面,研究了中國6省區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研究提出了這類地區具有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環境保護等7個方面的特徵。

第三章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 本章主要對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相關理論、相關政策進行了綜述與研究。提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4個方面: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理論、資源科學理論、區域經濟區理論和民族地區發展理論。

第四章 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與借鑒。 本章選取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典型實踐,其好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國內選取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工程實踐。國外選取美國西部地區、日本北海道、前蘇聯西伯利亞等典型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

第五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概況。 本章主要對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與行政區劃、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等進行了簡介,對阿勒泰地區「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十二五」規劃進行了闡述。

第六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 本章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和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的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現狀、產業發展趨勢、存在問題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5種國土資源及其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第七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 本章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和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的稟賦、特徵,開發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究提出國土資源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基本原則、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總體空間布局與模式、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耕地保護戰略措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草場與畜牧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提出了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情總體特徵、地區發展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及其借鑒與啟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空間布局與模式、分資源類別的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等七大結論與對策建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綜述法、調查研究法、實證分析法、徵求意見法、專家論證法、對比分析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方法,對本項目設置的內容進行了研究。

(一)分析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系統收集整理與地區有關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文獻資料,特別是自2000年國家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的相關政策。如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首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阿勒泰地區、縣(市)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草場與畜牧資源及旅遊資源的相關資料、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其他資源的戰略研究成果,對有關於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情況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和集成。撰寫地區國土資源相關文獻綜述。

(二)實地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實地調研了新疆國土資源廳、「305」項目辦、「358」項目辦以及新疆地質相關研究機構。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發改委、經貿委、環保局、建設局、新疆有色706地質隊、新疆地勘局第四地質大隊,以及新疆阿勒泰地區6縣1市的國土資源局及相關單位,也實地調研了包括喀拉通克銅鎳礦、阿舍勒銅礦、蒙庫和金寶鐵礦等區內幾十家大型礦山企業和礦產品深加工企業。此外,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和走訪的形式大量收集了阿勒泰地區的第一手資料。

(三)實證分析,拓展全面

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對其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政策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拓展到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這是一種典型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實證研究,由點及面,深入解剖,由特殊性到普遍性,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

(四)徵求專家意見,科學論證,不斷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過程中,採取召開座談會及訪談等多種方式,充分聽取並收集阿勒泰、烏魯木齊、北京各領導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國土資源部門及阿勒泰地區資源管理部門、礦業企業等各領域專家的建議,通過對各類建議的匯總分析,對研究報告進行不斷地調整與完善。

(五)深入分析對比研究,提高成果質量和實用性

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通過與其他28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對比分析研究,研究總結出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等5種國土資源的特點,參考借鑒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研究提出適合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政策。通過對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內外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等的對比分析、深入研究,切實提高了研究成果質量和實用性。

四、技術路線

本書在明確研究目的及意義的基礎上,回顧西部大開發10年以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政策,總結取得的成效,結合國內外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實踐與經驗與教訓,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對比分析法、實證研究法、專家論證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剖析存在問題,研究提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圖1-1)。

圖1-1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研究技術路線

E.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者的政治立場密切相關。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需要從各個不同的觀察角度進行理解。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問題,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往往不盡相同。 它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國際政治的主要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柢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國際政治的發展變化,也是受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研究分析國際政治問題時,必須全面把握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而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中,隱含著一定的階級關系。以階級分析方法看,在社會主義國家登上國際舞台後,國際政治斗爭的本質特點則表現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即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殖民主義是階級壓迫的擴大和延伸,它形成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殖民制度;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是爆發世界大戰的根源。
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試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學者提出的依附論。他們認為由於世界資本主義的擴張,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迫參與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其結果是形成了「中心-外圍」的格局。「外圍」(指發展中國家)受「中心」(指發達國家)的剝削,資源的剩餘價值源源不斷地流向了「中心」,成為資本擴張的犧牲品,陷入難以逆轉的依附狀態。還有人指出跨國的資產階級在當代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統治權,跨國公司在其「整合」世界經濟的過程中,造就了一個「國際資產階級」,這個階級的成員將本人所屬民族的利益置於次要地位,相互勾結,並同跨國公司所在國的統治者結成特殊的聯盟。從世界范圍內看,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和國際工人階級的對立;在一個國家內部,又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同被剝削人民的矛盾和對抗。 國際系統或體系是比國際結構含義更為廣泛的一個傳統概念。國際政治研究中的系統論,是西方學者在行為主義流行的60年代首先採用的。在西方國際政治學界影響較大的相互依賴論和一體化理論,是在系統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產生的。系統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可以是由所有主權國家組成的全球系統,可以是某一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也可以是某一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經營網路系統。全球系統包含若干個地區系統,後者是前者的子系統;某個國家的政治系統是地區系統的組成部分和子系統,這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又是該國政治系統的子系統。每個層次的系統都有其特徵,可能是鬆散的、嚴密的、穩定的、不穩定的,但都力圖保持某種均衡,針對內外變化進行調整。每個系統都有其邊界,使它與活動環境相區別。每個系統又有其一定的開放性和適應性,有信息網路和輸入、輸出。某一系統(如國家政府)的輸出(如執行政策造成的後果)都會形成反饋,作為輸入重新進入該系統,如此循環往復。
系統分析方法強調大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把國際關系中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因素,看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其中任何一個或一部分變數若發生變化,其他變數或變數組合就會同時變化或接連發生變化。國際系統是由無數個國家的和非國家的社會系統組成的。它們之間又有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每個國際事件都必然有兩個根源,一個來自參與事件的社會系統,另一個來自有關系統之間的一連串相互作用。同樣,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一方面是國內政治的繼續,另一方面也是該國家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系統的比較方法主要描述國際關系史或外交史,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研究者力圖揭示在類似的國際條件下,某種現象的重復發生,告誡人們重視國際政治發展的歷史規律。
80年代後期,國外一些學者熱衷於「案例研究」,他們按照一般的調查方法設計出調查提綱,帶著同一組問題去考察許多不同的案例,希望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建立一些模式,得出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如在國際沖突的研究中,一些歷史學家同政治學家合作,分析歷史上的若幹事例,企圖找出哪些因素容易將國際矛盾和危機激化為大規模武裝沖突。其他形式的比較研究包括國際政治同國內政治的比較、各國對外政策的比較、決策過程的比較、國際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比較、對外交產生影響的政治文化的比較等。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使國際政治學同比較政治學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西方國際政治學中,實證方法是傳統的規范方法的對立面。所謂「規范方法」指的是強調價值判斷和道義原則,堅持對歷史和現實政治進行主觀上的定性分析。實證方法的特點是著重從客觀事實中取證,通過數據、公式、圖表、模擬等方式顯示國際關系的規律性,認為定量分析在國際問題研究中不但可行,而且必不可少。最常見的定量分析見於對各國綜合國力的評估。模擬方法則常用於軍事戰略的研究。8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界也出現了一些有關綜合國力的量化研究和戰略模擬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定量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同定性方法相結合,這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學者的共識。

F. 國內外關於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上市公司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將能夠更大程度地直接反映公司的市場價值。股利政策作為公司的核心財務問題之一,一直受到利益各方的密切關注。因為股利的發放既關繫到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又關繫到公司的未來發展。公司股利政策歷來是證券市場經久不衰的炒作題材,也是影響股票價格大幅波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支付較高的股利,一方面可使股東獲得可觀的投資收益,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引起公司股票價格上升。但是過高的股利,將使公司留存利潤減少,或者影響公司未來發展,或者因舉債、增發新股而增加資本成本,最終影響公司未來收益。而支付較低的股利,雖然使公司留存較多的發展資金,但可能會與公司部分股東的願望相背離,致使股票價格下跌,公司形象受損。因此 ,如何制定股利政策,使股利的發放與公司的未來持續發展相適應,使公司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便成了公司管理層的終極目標。

一、制定股利政策應考慮的主要影響因素

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股利政策的各種影響因素,從保護股東、公司本身和債權人的利益出發,才能使公司的收益分配合理化。

(一)各種限制條件
一是法律法規限制。為維護有關各方的利益,各國的法律法規對公司的利潤分配順序、留存盈利、資本的充足性、債務償付、現金積累等方面都有規范,股利政策必須符合這些法律規范。二是契約限制。公司在借入長期債務時,債務合同對公司發放現金股利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制,股利政策必須滿足這類契約的限制。三是現金充裕性限制。公司發放現金股利必須有足夠的現金,能滿足公司正常的經營活動對現金的需求。否則,則其發放現金股利的數額必然受到限制。

(二)宏觀經濟環境
經濟的發展具有周期性,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時同樣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比如,我國上市公司在形式上表現為由前幾年的大比例送配股,到近年來現金股利的逐年增加。

(三)通貨膨脹
當發生通貨膨脹時,折舊儲備的資金往往不能滿足重置資產的需要,公司為了維持其原有生產能力,需要從留存利潤中予以補足,可能導致股利支付水平的下降。

(四)市場的成熟程度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在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中,現金股利是最重要的一種股利形式,股票股利則呈下降趨勢。我國因尚系新興的資本市場,和成熟的市場相比,股票股利成為一種重要的股利形式。

(五)投資機會
公司股利政策在較大程度上要受到投資機會的制約。一般來說若公司的投資機會多,對資金的需求量大,往往會採取低股利、高留存利潤的政策;反之,若投資機會少,資金需求量小,就可能採取高股利政策。另外,受公司投資項目加快或延緩的可能性大小影響,如果這種可能性較大,股利政策就有較大的靈活性。比如有的企業有意多派發股利來影響股價的上漲,使已經發行的可轉換債券盡早實現轉換,達到調整資本結構的目的。

(六)償債能力
大量的現金股利的支出必然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公司在確定股利分配數量時,一定要考慮現金股利分配對公司償債能力的影響,保證在現金股利分配後,公司仍能保持較強的償債能力,以維護公司的信譽和借貸能力。

(七)變現能力
如果一個公司的資產有較強的變現能力,現金的來源較充裕,其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就強。而高速成長中的、盈利性較好的企業,如其大部資金投在固定資產和永久性營運資金上,他們通常不願意支付較多的現金股利而影響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

(八)資本成本
公司在確定股利政策時,應全面考慮各條籌資渠道資金來源的數量大小和成本高低,使股利政策與公司合理的資本結構、資本成本相適應。

(九)投資者結構或股東對股利分配的態度
公司每個投資者投資目的和對公司股利分配的態度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公司的永久性股東,關注公司長期穩定發展,不大注重現期收益,他們希望公司暫時少分股利以進一步增強公司長期發展能力;有的股東投資目的在於獲取高額股利,十分偏愛定期支付高股息的政策;而另一部分投資者偏愛投機,投資目的在於短期持股期間股價大幅度波動,通過炒股獲取價差。股利政策必須兼顧這三類投資者對股利的不同態度,以平衡公司和各類股東的關系。如偏重現期收益的股東比重較大,公司就需用多發放股利方法緩解股東和管理當局的矛盾。另外,各因素起作用的程度對不同的投資者是不同的,公司在確定自己的股利政策時,還應考慮股東的特點。
公司確定股利政策要考慮許多因素,由於這些因素不可能完全用定量方法來測定,因此決定股利政策主要依靠定性判斷。

二、股利政策的類型

管理當局在制定股利政策時,通常是在綜合考慮了上述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各種不同的股利政策進行比較,最終選擇符合本公司特點與需要的股利政策。

(一)剩餘股利政策
公司將稅後利潤首先用於再投資,剩餘部分再用於派發股利,有利於降低再投資的資金成本,實現企業價值的長期性和最大化。但是,執行剩餘股利政策將使股利的發放額每年隨投資機會和盈利水平的波動而波動,比較適合於新成立的或處於高速成長的企業。

(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公司按每年盈利的某一固定百分比作為股利分配給股東,真正體現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則。股利隨盈利的波動而波動,向市場傳遞的公司未來收益前景的信息顯得不夠穩定。此外,不論公司財務狀況如何均要派發股利,財務壓力較大;確定多少的固定股利支付率才算合理,難度也較大,實際應用起來缺乏財務彈性。

(三)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
一般情況下公司每年只支付數額較低的正常股利,只有在經營非常好時或投資需要資金較少年份,才在原有數額基礎上再發放額外股利。公司支付股利有較大的靈活性。通過支付額外股利,公司主要向投資者表明這並不是原有股利支付率的提高。額外股利的運用,既可以使企業保持固定股利的穩定記錄,又可以使股東分享企業業績增長的好處,能夠向市場傳遞公司目前與未來經營業績的積極信息。該政策尤其適合於盈利經常波動的企業。

(四)穩定增長股利政策
公司在支付某一規定金額股利的基礎上,制定一個目標股利成長率,依據盈利水平按目標股利成長率逐步提高企業的股利支付水平。該政策往往被投資者認為是企業穩定增長的表現,能滿足他們穩定取得收入的願望。當盈利下降而公司並未減少股利時,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的未來狀況要比下降的盈利所反映的狀況要好,市場會對該股票充滿信心,有利於穩定公司股價,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但是,這種只升不降的股利政策會給公司的財務運作帶來壓力。尤其是在公司出現短暫的困難時,如派發的股利金額大於公司實現的盈利,必將侵蝕公司的留存收益或資本,影響公司的發展和正常經營。成熟的、盈利比較好的公司通常採用該政策。

三、股利政策的選擇

以上四種股利政策各有利弊,上市公司選取股利政策時,必須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本公司當前和未來發展的股利政策。其中居主導地位的影響因素是,公司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公司應根據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確定相應的股利政策。
公司的發展階段一般分為初創階段、高速增長階段、穩定增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由於每個階段生產特點、資金需要、產品銷售等不同,股利政策的選取類型也不同。
在初創階段,公司面臨的經營風險和財力風險都很高,公司急需大量資金投入,融資能力差,即使獲得了外部融資,資金成本一般也很高。因此,為降低財務風險,公司應貫徹先發展後分配的原則,剩餘股利政策為最佳選擇。
在高速增長階段,公司的產品銷售急劇上升,投資機會快速增加,資金需求大而緊迫,不宜宣派股利。但此時公司的發展前景已相對較明朗,投資者有分配股利的要求。為了平衡這兩方面的要求,應採取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股利支付方式應採用股票股利的形式避免現金支付。
在穩定增長階段,公司產品的市場容量、銷售收入穩定增長,對外投資需求減少,EPS值呈上升趨勢,公司已具備持續支付較高股利的能力。此時,理想的股利政策應是穩定增長股利政策。
在成熟階段,產品市場趨於飽和,銷售收入不再增長,利潤水平穩定。此時,公司通常已積累了一定的盈餘和資金,為了與公司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公司可考慮由穩定增長股利政策轉為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在衰退階段,產品銷售收入減少,利潤下降,公司為了不被解散或被其他公司兼並重組,需要投入新的行業和領域,以求新生。因此,公司已不具備較強的股利支付能力,應採用剩餘股利政策。
總之,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應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分析其優缺點,並根據公司的成長周期,恰當的選取適宜的股利政策,使股利政策能夠與公司的發展相適應。

G. 求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情況),越多越好,謝謝~!

摘 要: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在於教學中的「四化」建設。
關鍵詞:高校形勢與政策 教學實效性

1987年國家教育部決定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設置「形勢與政策」必修課,要求各高等院校將「形勢與政策」列入教學計劃,以開設常規性課程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其他教學形式,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2004年****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進一步對「形勢與政策」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體的規定。通過借鑒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並結合我院的目前實際情況開展了一次「形勢與政策」教學實效性的調研活動,進行了比較與分析,我認為提高「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於教學中的「四化」建設,使教學管理制度化,教學內容系統化,教學模式創新化以及教學環節規范化。

一、教學管理制度化

制度化建設的目的之一在於確立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從機制上保證課程的有效開設,為本課程教學提供製度保障。目的之二在於及時、准確地把握形勢與內政策教育教學活動推進的實際狀況,同時促進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為此,具體措施

(一)落實教學管理制度是基礎。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兩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應納入高校學生教育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體系,按課程建設的一般規范建立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這是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基礎保證。中宣部、教育部在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有關文件中都做出過明確規定,要求各層次各科類學生都要將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公共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納入學籍管理,建立成績檔案,反饋教學消息,全面加強課程建設。

(二)健全教學管理機制是關鍵:其一,構建「一體化」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相關職能部門牽頭負責、專兼隊伍相結合、全校密切配合,學生自我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其二,建立「五個統一」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實施機制。「五個統一」指每學期由相關職能部門統一制定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計劃,統一安排任課教師和教學任務,統一編印形勢與政策教育學習資料,統一為任課教師提供教學參考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統一組織實施備課、聽課、考核等教學環節。其三,實行主講教師,輔導教師,值班教師和監督教師。「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其中主講教師是備好一個專題,講好每一次講座;輔導教師全部由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擔任,教師所上課的班級是形勢與政策課的輔導班級,負責批改每一次講座的筆記,教師直接面對學生,隨時方便輔導,及時解決問題;值班教師負責收取每次講座的筆記,並進行登記注冊;監督教師負責教學檢查。其四,建立分工明確、責任到位、配合密切的領導班子。「五個統一」的工作具體實施,必須要建立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辦公室主任、副主任等職務。教學領導小組設組長、副組長、成員等職務,還要設置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教研室。這些領導部門必須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位、配合密切,把「五個統一」工作落到實處。其五,建立完善的績效評估機制和監督機制。為了調動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落實各項工作的具體實施,建立一套完善的績效評估機制和監督機制十分必要。第一,加強監督檢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教學檢查和督導的工作機制。第二,建立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大多數老師愛崗敬業,但也不乏一些碌碌無為的教師。讓學生參與對教師的評價,既是學生享受了基本的權利,也避免了單純依靠教學工作量和教學表現來評價教師的弊端,能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第三,建立各部門相互配合機制。各部門的領導要定期開會,交流思想,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並接受其他部門的要求和向其他部門提出本部門要求。這樣,在工作的開展中,就可以避免相互推諉的不協調情況。第四,建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評估機制。教師之間應相互聽課學習,並認真做好聽課筆記,實施級別考核制度,對於當年參加職稱評定的主講教師,由教務處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重要的職評依據,對於其他主講教師由教學監督組有計劃地安排聽課或由形勢與政策教育教研室自行安排隨機抽查,考核成績作為動態調整該課主講教師隊伍的重要依據。

(三)完善教育教學保障機制是保證。要落實開展工作所需經費和場所,二要提高主講教師和輔助教師的課酬,確定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積極參與形勢與政策課講授機制。

二、教育內容系統化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內容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方面:基本理論,基本形勢和熱點問題。基本理論包括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關於形勢分析方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中國的國情等。基本形勢指國際形勢、國內形勢、行業形勢中相對穩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規律性內容,熱點問題是學生社會普遍關注,學生特別關心的社會問題。自1987年教育部決定在普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設置「形勢與政策」必修課以來,全國高校普遍將形勢與政策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開設了「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及其研究工作,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發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這實際上起到了與教學大綱類似作用,對形勢與政策學起到了重要的規范作用。但由於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時效性非常強,沒有也不可能有較穩定的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因此,如何把握教學內容,主要講什麼,課程內容如何設計是難點,我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是以「遵循三個統一,體現五個特徵,做到五個相結合」為指導。

首先,遵循「三個統一」指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形勢與政策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教育、重大時事教育、國內外形勢教育、社會熱點剖析等。但專題如何設,主要講什麼,課程內容如何設計。關鍵是以「遵循三個統一,體現三個特徵、做到三個相結合」為指導。遵循「三個統一」指,第一,政治性與知識性統一。即在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突出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同時還要符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宣傳和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同時就形勢、政策而言,又都是具有龐大的知識體系,它與哲學、政治經濟史學以及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第二,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該課程既具有不斷發展變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對穩定的一面,其理解就是政策是相對穩定的,形勢是不斷變化的,要求在相對穩定之中去把握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識,要求學生在動態中去觀察和追蹤形勢演變過程。第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形勢與政策課程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理論的教育和教學,指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形勢、把握政策,並在教育教學中,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分析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善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體現五個特徵,做到五個相結合」是指:第一,體現結構性與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發的教學要點相結合,要按教學要點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如:以《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和《時事》VCD作為學生輔導資料,確立「科學發展觀教育」等內容。第二,體現動態性與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相結合,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思想實際會有很大的差別,但往往又有內在的必然聯系,處於動態發展過程中。同時,國內國際形勢風雲變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也在不斷推出和調整。如在國際形勢與政策教育內容中,可以根據形勢的發展補充「中日關系問題」、「美伊關系問題」等。第三,體現針對性與學生的思想實際景象相結合,應緊緊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敏感話題、突發事件等問題確定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點,做到教育教學有的放矢,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使學生學會自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問題,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道路」等問題講解。第四,體現知識性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相結合。形勢與政策都是一個涉及許多學科的知識體系,如加入WTO與高教水平、科教興國等問題的講解。
三、教學模式創新化

過去「形勢與政策」教學普遍存在教學觀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等不足,教師上課「滿堂灌」「一支粉筆打天下」的觀念較為普遍,這些都很大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強化「形勢與政策」教學效果,突出「求實、改革、創新」的特點,具體舉措

(一)改革教學方法,實現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堅持以「一個要點,三個改變,三個切忌」為理念。一個要點,指教師在選擇授課內容時要特別注重抓住學生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反應最強烈,感興趣的話題。「三個改變、三個切忌」指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的教學傳遞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互動模式轉變,但切忌「以學生為主體」就等同於讓教師當「配角」;以「課內」加「課外」向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轉變,但切忌以「課內」加「課外」就等同於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滿堂灌」式的「空洞說教」式灌輸向「灌輸藝術、方法和水平」上轉變,但切忌擯棄「滿堂灌」就等同於不要「灌輸」。

(二)改革教學方式,實現由「單一呆板」向「靈活多樣」轉變。一要規模性教育與常規性教育相結合。規模性教育能夠產生轟動效應、集中效應,能夠有效引導學生的注意力。規范性教育要搞但主要是常規性教育,要圍繞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以及國內外重大時事等,做好常規性教育工作。二要系統講授與形勢講授、專題講座相結合。要抓好形勢與政策教育的系統講授,每次授課的選題要精心的安排,重點突出。同時,高校要結合實際,建立學生形勢報告會制度,請各級黨政領導或高校黨委負責同志為學生作報告,請一批理論水平高,形勢與政策感敏銳的教師組成形勢與政策巡迴報告團,為學生進行巡迴演講。三要課堂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正確理解政策,不能離開學生利益的滿足,要把教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學校可以結合學分制,對學生聽課、討論、寫報告等進行累計積分,折算成這門課程學習成績的一部分。四要宏觀教育與微觀教育相結合。高校在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時,有必要穿插「校情」介紹,正確認識小范圍與大環境形勢,才能實事求是地考慮自身與國家,自身與社會,自身與世界的相關問題,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五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勢與政策教育只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引導學生參與公共教學實踐,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訪問,讓學生從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六要課堂教學與課外討論、交流相結合。採用多種形式配合課堂教學,認真組織好小組討論,討論方式有師生對話,課前擬定正反議題,看錄像短片暢談觀點,抓重大節日,紀念日,事件發生時機,開座談會,研討會。七要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通過課外教育彌補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保時不足,實現多模式教學有效方式,其一要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其二要發揮校園新聞媒體作用,如校報,廣播台,網站,宣傳。

(三)改革教學過程,實現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變。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與學之間的刻板性,做到師生互動,雙向交流才能達到較好教育效果。在創新課堂教學時。一要做到「五性」。即加強對教學要點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強教學的科學性;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實際,讓形勢與政策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全面了解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以及疑惑疑難問題,增強教學實效性;把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和政策觀滲透到教學之中,增強教學的方向性;正視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良現象,揭示出起原因,增強教學的原則性。二要做到「三多」,即多給學生一點參與教學時間,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給學生的一些思維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多給學生的一些表現整體素質的機會,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性。

(四)改革教學手段,實現由「傳統單一化」向「現代多樣化」轉變。通過對我院調查,得知「枯燥」「單調」「呆板」等往往是學生不喜歡上「形勢與政策」課的原因,同時,發現到學生對聲音畫面,文字等形象性多媒體諸類東西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手段,影視音像資料在形勢與政策教育中廣泛利用電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同時還創建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體網站和欄目,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設置動靜結合的頻道和欄目,開通由高水平教師主講的網上專家論壇,設立專家網路油箱,適時引導學生在線交流,開展在線答疑,建立網路教學考核評估系統等,滿足學生對知識廣延性,開放性的需求,使教學更加完整,連續,直觀,形象,生動,有效。

四、教學環節規范化

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會涉及到教學環節的方方面面,要確保課程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就要把好每一個環節,抓好每一項工作,為此,完善和加強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工作,就要注意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把每個環節的實施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在教學環節上,實行制度化規范化。

一是教學內容到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政策性,時效性,動態性決定教材和教學資料建設非常重要。因此,必須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強管理和監督,確保教材和教學資料建設規范化。第一,成立教材編寫部門。主要從高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中抽調一部分資歷深,能力強,業務精的教師編寫教材,可使此項教育緊跟時代步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第二,建立資源庫。建立資源庫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方便駕駛教學和學生查閱,能方便、快捷地把握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第三,定期安排學習資料。各高校把教育部委託中宣部時事報告雜志社編寫的《時事報告》(大學生版)作為教材發放給每個學生,把《時事報告》作為學生學習輔導資料,作為教師教學必備教材。

二是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學校要重視教師素質建設,堅持精選、重用、嚴育的原則,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教師隊伍。其次,加強師資結構建設。要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幹,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體,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再次,加強師資培育建設。做好教師培訓工作。要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培訓班學習、進修,有計劃地組織形勢與政策骨幹教師進行社會實踐和實地考察,還有加強教師科研能力。最後,加強師資資金保障建設。要充分考慮這門課程的特點,合理計算專兼職教師的教學工作量。

三是建立考評機制,形勢與政策考核內容三個方面:實際部分,理解部分和應用部分,各高校結合自己實際,採取靈活的考核方式。可圍繞形勢與政策可的內容,結合生活實際,以閉卷形式寫一篇論文;可用報告會心得+自學報告+課程考試的方式;可用社會實踐和心得體會相結合;可圍繞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結合社會實踐,以開卷形式寫論文,可用閉卷考知識點與開卷寫論文相結合形式。

四是加強教學研究工作。學校應重點研究馬克思主義形勢觀與政策觀等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研究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密切關注國內外大事,及時准確把握動態,不斷增強教育教學的敏銳性和時效性,學校應該鼓勵和組織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對相關研究科研課題予以支持,並為研究成果的發表提供園地.

參考文獻:

[1] ****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

張松德.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創新與實踐,雲夢學刊.2006.3

胡旭陽,費英勤.有效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實踐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05.6

羅洪鐵,張麗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的探討,思想政治教育.2004.8

閱讀全文

與國外政策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痘痘肌最正確化妝方法 瀏覽:651
uv平板手機殼列印方法 瀏覽:177
苦苦碟子食用方法 瀏覽:984
文章如何展開論述答題方法 瀏覽:889
薺菜怎麼做好吃又簡單的方法 瀏覽:190
鼻子血管破裂治療方法 瀏覽:233
解決立體問題的方法 瀏覽:198
狗狗流口水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87
豬血的製作方法怎麼做好吃 瀏覽:518
玉米面條怎麼製作方法 瀏覽:621
吳忠去哪裡找疏通下水道的方法 瀏覽:88
肺膿腫治療的最佳方法 瀏覽:445
食用色素搭配使用方法 瀏覽:916
陰囊環使用方法 瀏覽:127
天然產物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瀏覽:410
工程經濟分析方法和步驟 瀏覽:683
微銷通的使用方法 瀏覽:292
如何科學的方法 瀏覽:127
回轉失控解決方法 瀏覽:689
拉皮筋訓練方法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