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古漢語虛詞的學習方法與研究

古漢語虛詞的學習方法與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08 15:06:14

如何學好文言虛詞,我總是搞不清楚表順承、因果、修飾以及什麼助詞、取獨之類的。。。

別指望別人告訴你什麼秘訣,沒用,還得自己下功夫!
《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

1.而,ér
(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勸學》)
——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鉗,除了蛇和鱔魚的洞穴就沒有地方寄居託身,是因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③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就」、「接著」或不翻譯
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
⑤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各位如果有這個意願,看我的馬頭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關系,相當於「因而」
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阻礙它的生機,來謀求高價,因而江浙一帶的梅都成了病態的。
⑦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促織》)
——看到成名養的那隻蟋蟀,就捂著嘴吃吃地笑了起來。
(2)代詞。表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相當於「你的」,偶爾也作主語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你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再算帳的!
(3)動詞,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驚呼的聲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樣。
(4)復音虛詞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藝和學問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②而後,相當於「才」,「方才」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要像優孟那樣搖著頭唱歌,才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
——現在把鍾磬之類的東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音,何況是石頭呢?

2.乎,hū
(1)語氣助詞
①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後》)
——男子漢也疼愛她的小兒子嗎?
②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聖人成為聖人,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於此吧?
③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大國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為什麼惶惶不安,想要到哪裡去呢?
⑥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了。
(2)介詞。相當於「於」
①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在,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
②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對,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天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③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在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
④表示比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因為我比您們年齡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齡大這一點就不說了)。

3.其,qí
(1)代詞
①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才能趕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於「他、她、它(們)」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王怕他撞破寶玉,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我也後悔自己跟隨那些人出來,以致沒能盡享那出遊的樂趣。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游褒禪山記》)
——問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沒能走到盡頭。
⑤指示代詞,作定語,相當於「其中」「其中的」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在亂石中間選擇其中的一兩塊敲打。
(2)副詞
①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用盡了我的主觀努力卻不能達到,也可以無所悔恨了,難道誰還能譏笑我嗎?
②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大王非常喜愛音樂的話,那麼齊國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一定」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願。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餚之戰》)
——攻它又攻不下來,包圍它又沒有後續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3)連詞
①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呢?
②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如果學業有不精通,道德有沒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資質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專注罷了。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翻譯
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涉江》)
——大雪紛飛無邊無際,烏雲濃重緊壓著屋檐。

4.且,qiě
(1)連詞
①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關系,「又……又……」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著一圈圈波紋。
②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邊……一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又有像老人一樣,在山谷中一邊咳嗽一邊笑的。
③表示遞進關系,而且,況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裡值得推辭呢?
⑤表示承接關系,那麼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項脊軒志》)
——聽說姐姐家有閣子,那麼什麼叫閣子呢?
(2)副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狀態,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活著的人暫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遠完了。
②表示動作行為即將出現,將,將要
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驢》)
——認為(這驢)將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於數詞前,表示接近某一數字,將近,大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齡將近九十歲了。
(3)助詞,作用相當於「夫」,表示以下要發表議論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 一個平庸的人尚且對這種情況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軍宰相呢?
有時「且夫」連用,表示下文更進一步議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而且,天下並沒有減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勢,餚山、函谷關的險固,還和原來一樣。

5.然,rán
(1)代詞,這樣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即使又經過風吹日曬枯幹了,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輮制使它這樣的啊。
(2)連詞,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可是」「但是」「然而」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游褒禪山記》)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這里來並且留下標記的人已經減少了。
(3)助詞,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副詞之後,表示事物或動作的狀態,可譯為「地」「著」「……的樣子」等
①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鍾山記》)
——大石頭側立著有千尺高,像兇猛的野獸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像要撲人。
②公拆襖,出珠授之,封識宛然。(《記王忠肅公翱事》)
——忠肅公拆開大氅,拿出珍珠交給他們,封口的記號還和原來一樣。
(4)副詞,表示應對,常單獨成句,可譯作「對」「是」等
然,誠有百姓者。(《齊桓晉文之事》)
——是的,確實有這樣的百姓。
(5)形容詞,正確,對
吳廣以為然。乃行卜。(《陳涉起義》)
——吳廣認為他說得對,就去進行占卜。
(6)動詞,認為……正確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促織》)
——「不如自己去尋找,或許能有萬一的收獲。」成名認為她說的對。
(7)復音虛詞
①然後,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齊桓晉文之事》)
——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
②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齊桓晉文之事》)
——既然這樣,那麼您最想要得到的東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老年人穿上絲織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卻不能實現王道的,沒有聽說過。

6.所,suǒ
(1)助詞
①「所」作助詞,只能與動詞結合,構成一個名詞性的「所」字結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字結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與「為」相呼應,構成「為……所」格式,表示被動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如果不趕快前往,恐怕會被曹操搶先。
(2)名詞,處所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成名自己反復思量,莫非是指點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嗎?
(3)表概數
將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史記•李將軍列傳》)
——到了距離匈奴陣地還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來。
(4)復音虛詞,所以
①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靠他來傳播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②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們離開親人來事奉您的原因,只不過是仰慕您高尚的道義。

7.為,讀音一:wéi
(1)動詞
①做,干
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並且在他們的墳墓前立了石碑,用來表彰他們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為「治理」「管理」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治理國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吧!
③成為,變成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擔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都按照征發的次序被編在隊伍中,擔任屯長。
⑤作為,當作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然後憑著華山當作城牆,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現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
⑦以為,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我私下認為您不應該採取這樣的做法啊!
(2)介詞,表示被動語氣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本人死在他人的手裡,被天下人恥笑的原因是什麼呢?
(3)助詞,放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可譯為「呢」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為什麼要保持高潔美好的節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讀音二:wèi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給,替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於是替長安君准備了一百輛車,送到齊國做人質。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為,為了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木蘭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今以後替父親去從軍。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因為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百姓不能受到保護,是因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朝向,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在,當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綁著一個人從您面前走過。

8.焉,yān
(1)語氣助詞
①常用在句末,根據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可以遠看卻不能輕慢戲耍它啊。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您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麼宰牛何宰羊又有什麼區別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到太子丹把荊軻刺秦王當作辦法,才招致禍患了。
②用於句中,表示停頓,不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答疑難,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就不從師學習。
③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面表示狀態,相當於「然」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那曲折盤結的,環繞迴旋的,像蜂房,像水渦。
(2)代詞
①表第三人稱,他,他們;它,它們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所以我寫了這篇說,用來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問,哪裡,什麼,怎麼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況且在哪裡放置土石?
(3)兼詞,可理解為「於是」,「是」代人、事或處所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餚之戰》)
——你們一定會死在這一帶,我在這里收拾你們的屍骨。

9.也,yě
語氣助詞,經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①表示判斷語氣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
——不用作戰就是對方軍隊屈服,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②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負了朝廷,下恐怕對不起我的老師。
③表示疑問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怕死了嗎?為什麼哭泣呢?
④表示感嘆語氣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緩語氣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10.以,yǐ
(1)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也不把城給趙國,趙也始終沒有把寶玉給秦國。
②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工具,可譯為「拿」「用」等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後》)
——一定要用長安君作人質,救兵才會派出。
③表示動作行為憑借的身份,可譯為「憑借(用)……身份」
於是辭相印不拜,以資政殿學士行。(《指南錄後序》)
——於是辭去宰相的職務,憑借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且因為一塊寶玉的緣故違背強大秦國的友好表示,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到達泰安。
(2)連詞,和「而」有很多相似點,只是不能表示轉折
①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相當於「而」「又」「而且」「並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離近(的地方),那麼游覽的人就多;(道路)險要而且距離遠(的地方),那麼到那裡(游覽)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我和四個人拿著火把進入(洞內)。
③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海》)
——登上東方的碣石山,來觀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諸侯因為公子有才能,又多門客,十幾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國。
⑤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而流。
(3)副詞,通「已」,已經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發現與肚子里綢子上寫的字,本來就已經覺得奇怪了。
(4)復音虛詞
①「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我因此記下它,慨嘆酈道元的簡陋,並笑話李渤的淺薄。
②「以為」,相當於「把……當作」;有時也可以作「認為」講,動詞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用來當作自己的功勞。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有智謀,應該可以出使。
(5)動詞
①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賢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我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的太短淺了。

11.矣,yǐ
語氣詞
①用於陳述句末,相當於「了」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餚之戰》)
——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看,(發覺他們)已經裝好車輛,磨鋒利了武器,喂飽了戰馬了。
②用於感嘆句末,相當於「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你太不聰明了啊!
③用於祈使句末,相當於「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隨您前往了。
④用於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我曾經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內用功學習的收獲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詞
①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相當於「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施恩於人,就要考慮不要因為私心喜愛而錯誤的獎賞。
②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所藉助的時機,可譯為「趁著」
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敬酒過後,(你就)請求舞劍助興,趁機在座位上刺死劉邦。
③表示動作行為所藉助的事物,可譯為「憑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到了楚國,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楚國當權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通過」「經由」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聽到了這些話,就赤膊背著荊條,通過賓客領著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2)連詞,連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盪山》)
——祥符年間,因為建造玉清宮,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見到了它。
(3)副詞
①表示兩件事前後相承,可譯為「繼續」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有別國的軍隊侵略它,接連下來國內又遇到飢荒。
②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於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幾案。
(4)動詞
①依靠,憑借
益州險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益州有險要的關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業。
②遵循,沿襲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
(5)名詞,機會
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後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13.於,yú
介詞
(1)介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到」「在」「從」等
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留下給你做個紀念,從今以後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2)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可譯為「到」「在」「從」等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後序》)
——大大小小的官員聚集在左丞相府,沒有人知道辦法從哪裡想出來。
(3)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由於」
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學業精深是由於勤奮,荒廢是由於玩樂。
(4)介進動作行為的直接對象,可譯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不如派親信主動和東吳結盟,共同完成傳世的大業。
(5)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對於」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疼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對於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6)介進動作行為旁及的對象,可譯為「向」
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事情很危急了,請允許我去向孫權將軍求救。
(7)介進動作行為到達的地點,可譯為「到」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小路逃走,把寶玉送回到趙國。
(8)介進事物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
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
——孔子說,殘酷的政治壓迫比老虎還要兇猛。
(9)介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10)復音虛詞「於是」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示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和現代漢語的「於是」用法相同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吳郡的百姓正在內心痛恨他,於是乘他厲聲呵斥的時候,就大聲呼喊著追逐他。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作狀語或補語,根據情況可譯為「在這時」「在這件事上」「對此」「從此」等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才很不高興的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
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餚之戰》)
——於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晉國從此才開始穿黑色的喪服。

14.與,yǔ
(1)介詞,介紹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於「和」「同」「跟」等
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
——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跟人一起受僱傭耕田。
(2)連詞,連接詞與詞,或片語與片語,表示並列關系,可以為「和」
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赤壁之戰》)
——只有你和魯肅跟我的想法一樣。
(3)通「歟」,語氣詞,可譯為「嗎」「吧」等。此時讀yú
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這恐怕是你的過錯吧?
(4)動詞
①給與
我持……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我拿了……一雙玉杯,想要送給亞父。
②結交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失去所結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贊同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原不與。(《屈原列傳》)
——上官大夫見到了想要改動(其中的內容),屈原不同意。
④參加,參與,此時讀yù
蹇叔之子與師。(《餚之戰》)
——蹇叔的兒子也參加在這支隊伍中。

Ⅱ 文言文虛詞的學習方法

如何學習文言虛詞

http://wenku..com/view/f9fe0a42336c1eb91a375d8b.html

文庫中的講義~~

文言文復習與應試的方法和技巧(虛詞)
http://hi..com/%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blog/item/72a7f9f8f7e1330cd8f9fdf1.html
這里的關於文言文的資料到蠻多的~~~
2006年全國17套高考試卷共有14套試卷考查了虛詞,涉及詞語個,其中教學大約規定的18個中考到了16個(焉、所未考到),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以」,有8套試卷考到,「而、乃」有5套試卷考到。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此之外還考到了一些教學大綱沒有規定的虛詞,有北京卷的「見、已」,福建卷的「若、且」。考生應該擴大復習的范圍。
以下是大綱規定的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以下是教材常見的17個:安、但、耳、夫、蓋、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猶、哉、見。
一、復習方法
1、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和虛化而來的,許多詞既可作虛詞用也可作實詞用。
如06年考得比較多的「以」字,就要區分其虛實。
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綱諫》)
欲以客往赴秦軍(《信陵君竊符救趙》)
操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四個句子中的「以」就分作實詞「率領」「認為」和虛詞「把」「用」講。
區分是實詞還是虛詞,主要從語法角度進行分析,第一句「以」是整個句子的謂語(句前省略了主語妻、妾、客),沒有其他詞語可以作謂語了;第二句是「以」和「往赴」這連續的兩個動詞構成的連動句;第三句「以肅」是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第四句「以十五城」也是介賓短語作句子的狀語。
2、辨明詞義和用法。
虛詞大多是多義的,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我們在復習中要注意對虛詞進行一個一個的整理、歸納,從詞性、使用方法上加以辨析。
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後兩個「乎」都相當於介詞「於」,但前一個應翻譯為「在」,後一個應翻譯為「比」(「乎、於」的前面如果是一個形容詞,那麼就翻譯成「比)。「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中「乎」是一個形容詞詞尾,不譯。
3、通曉古今。
有的文言虛詞尤其是雙音節詞雖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來,出現在現代漢語里,但其意義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據,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藺列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而現在則用來表示結果。
再如「於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兩個單詞,現在則是一個雙音詞。
這樣的詞語還有「可以」「以為」「至於」「指示」「其實」「以及」「因為」等,要做好系統的復習。只有通曉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釋古」。
4、重視課文
今年14套考查文言虛詞的試卷中,最多的形式是與課文結合,共有套。
例如: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天津卷)
A. 乃戮之於市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B. 詢遣谷崇以狀聞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C. 卿今為吾行也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獨享之乎.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共8個句子,4個句子來自於語段,4個句子來自於教材,如果對課文缺少了解,這種題目的得分率肯定不高。
二、應試技巧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例如《廉藺列傳》中有這樣一個句子:「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必」應該解釋成什麼,人教版的教材有過變更,有解釋成「一定、實在」的,也有解釋成「如果」的,拋開句子的語言環境,這兩個似乎都能說得通。但如果能夠從語境角度加以分析,實際上不難分辨。這是當時尚為門客的藺相如對趙王說的一句話,如果解釋成「一定、實在」,不符合藺相如的身份。退一步講,即使後來藺相如「拜為上卿」,也不可能這樣說,無論如何,這包括著對趙王的不敬,如果藺相如真這樣說,那麼藺相如就不是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了。這實在是一個脫離語境的解釋。解釋成「如果」語氣就委婉得多了。
又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四川卷)
A、隱於壺山之陽 室西連於中閨
B、乃為英設壇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待以師傅之禮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D、怪而問之 拔劍撞而破之
該題答案是D,B項兩個「乃」的意義就要根據語境來作分析。「乃為英設壇席」是樊英屢次不應安帝征詔,安帝就在在多年禮待樊英之後,設壇席,待以師傅之禮,「乃」應該解釋為「就」。「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語出《石鍾山記》,蘇軾對以斧斤考擊而去探尋石鍾山命名的方式極不理解,在文章開頭就說對這個方法「余尤疑之」,在「寺僧以小童持斧」時,他又「固笑而不信也」,所以,這個「乃」應該解釋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2、全句關照法
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不實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確理解它。如作語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語氣「息息相關」。作語氣副詞的「其」可作感嘆、揣測、反問、希望、命令等多種語氣,必須與整個句子結合起來分析。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湖南卷)
A.逮乎來世,周子復生於斯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綴以排比之句 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D.上與《詩經》、《周易》同風 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該題答案為B,A項前「乎」相當於「於」,後「乎」與句子整個語氣配合,表疑問語氣。C項第一個「而」解釋成「但是」,後一個「而」表並列關系,不譯。「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這個句子中,「不言法」與「法未紊」之間顯然存在著轉折關系;「所謂忠者不忠」與「所謂賢者不賢」無論從語法結構還是從語意上分析,都極其相似,從全句來看,是並列關系的連詞,在這里可以不譯。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如「其李廣將軍之謂乎」,因為「其」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後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破璧」,在名(代)詞後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語氣副詞,一定)無忘乃父之志」。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江西卷)
A.以 研墨及丹鉛,飽飲墨以俟
遂自投汨羅以死
B.者 而內子及婢輩罔不竊笑者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C.之 余倘然久之
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
D.與 仍挾一冊與俱
酈遠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答案為C。「余倘然久之」之「之」,用在時間名詞「久」之後,起湊足音節之用,而「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句末語氣助詞是「矣」,「之」是「哀」的賓語,顯然是一個代詞。
4、語法分析法
一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作用是不一樣的,如果作主語,就是名詞或代詞,作謂語就是動詞或形容詞,如果作狀語,就是副詞、形容詞或介賓短語。虛詞也是如此。比如有虛詞「以」的四個句子:
① 俅以幸臣躐躋其位;②得全首領以沒;③扈從以行;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個規律,即「以」字的後面是名詞,「以」為介詞;「以」後面是動詞,「以」為連詞。由此可知,題中①、④兩句是介詞,用於名詞之前,與名詞構成介賓短語,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義不同;②、③同為連詞,都是用於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關系,用法意義相同(表目的,用來)。
又如: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北京卷)
A. 三請,不見許
徒行見公曰
B. 令國致樂不已
狗馬室妾,不已厚乎
C. 公驅,及之康內
願夫子之倖存寡人
D. 晏子乃返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答案是D,A項「見」分別解釋為「被」和「拜見」,「見」後分別是動詞「許「和名詞「公」。B項「已」分別解釋成動詞「停止」和副詞「太、過分」,兩句「已」前都有副詞「不」,但前句「已」後已經沒有其他詞語充當謂語,而後一句有形容詞「厚」充當句子謂語。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語法結構來判斷其意義。
5、代入檢驗法
將判斷出來的意義代入句子中,若結合上下文,語意通暢,即可驗證准確。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轉折的意義,若判斷為承接關系,可用〃就、隨後、那麼〃替代,若判斷為轉折關系,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後若前後語意不通暢,則說明判斷不準。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重慶卷)
A、其人已去,追而還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晝則默誦,夜則閉戶
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
C、不得已而為盜耳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D、為之大慟,出私錢以濟之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答案為B,兩個句子都是兩個則連用,表並列關系。A項的「其」,分別是「那」和「他的」,單純從結構上看,似乎差不多,但仔細推敲,如果採用代入法,就會發現,「其人」不能解釋為「他的人」,而「其妻」不能解釋為「那個妻」。同樣,C項兩個「而」,前一個表順承,相當於「就」「才」,後一個表轉折,相當於「但是」, D項兩個「為」分別是「因為」和表被動。如果代入嘗試一下,立馬可以作出判斷。

文言文常見虛詞的用法、意義
http://gkxx.com/news/2009-09-10/20090910142905.shtml
而:

1、連詞,表示前後兩個詞或片語之間的並列、轉折、相承等關系。如:

⑴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⑵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宮賦》)

⑶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⑷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記》)

2、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即表修飾。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3、連詞,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如果」、「卻」的意思。如:

子產而死,誰其嗣乎?(《左傳》,子產:人名;嗣:繼承)

4、如,像。如:

黭(yān)然而雷擊之,如牆厭(yà)之。(《荀子·強國》,「黭」通「奄」,突然,急速;厭:壓)

5、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如:

余之而無罪也。(《左傳》)

乎:

1、介詞,相當於「於」。如: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2、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或「呢」。如: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⑵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3、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呀」。如:

美哉乎,山水之固(《史記·吳起傳》)。

4、形容詞詞尾。如:

汩乎混流,順阿而下。(司馬相如《上林賦》)

其:

1、連詞,相當於「如果」、「假使」。如: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之不服(《荀子·勸學》)

2、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者命令。如:

⑴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⑵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⑶其可怪也歟。(《師說》)

⑷吾其還也。(《左傳》)

3、形容詞詞頭。如: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áng)(《詩經》)。

4、副詞,「一定」的意思。

5、代詞,指自己。如:

余亦悔其隨之而未窮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為:

1、wéi,介詞,「被」。如: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被。

2、wèi,介詞,「替」、「給」。如:

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後》):替。

3、wèi,介詞,「因為」(引申為「為了」)。如:

天有常行,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因為。

4、句末語氣詞。讀wéi,表示反問或感嘆。如:

⑴死何含珠為?(《莊子·外物》)

⑵今故告之,反怒為!(《漢書》)

焉:

1、「於何」,在哪裡。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於此」,在這里,在那裡。如: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

3、連詞,相當於「乃」,「則」、「就」。如:

若赴水火,入焉沒耳。(《荀子·議兵》)

4、語氣詞,無義。如: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5、「怎麼」。如:

焉用亡鄭以倍鄰?(《左傳》)

6、形容詞、副詞詞尾,「……的樣子」。如: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然:

1、表示轉折,不過、但是、然而。如: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游褒禪山記》)

2、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如:

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所:

1、量詞,「套」、「座」,用於房屋。如: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賦》)

2、為……所,表示被動。如: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3、表示大概的數目。如:

父去里所。(《史記·留侯世家》)

4、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的片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而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也:

1、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肯定。如: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句末語氣詞,與「何」相應,表示疑問語氣。如:

何也?

3、句中語氣詞,表語氣停頓,以引起下文。如: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回:顏回)

且:

1、連詞,「而且」、「並且」。如:

余悲之,且曰。(《捕蛇者說》)

該意義下,常用句式中的「且」:

①既……且……:表示「又……又……」。如:

三軍既惑且疑。(《孫子兵法》)

②且……且……:表示「又……又……」,或「一邊……一邊……」。

2、連詞,「況且」。如: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3、連詞,「尚且」,「還」。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

4、語氣詞,讀jū。如:

匪我思且。(《詩經》)

5、副詞,「苟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6、副詞,「暫且」,「姑且」。如:

縣官且順群臣言。(《漢書》)

7、副詞,「將要」,「快要」。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

8、應當。如: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從:

1、由,自。如: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堂房親屬。如:

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晉書》)

3、副,與「正」相對。如:

從二品官員。

4、跟從,引申為「追趕」、「使……隨從」。

5、順從,聽從,引申為「任憑」、「聽憑」。

(以上意義中「從」都讀cóng)

6、參與。如:

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7、南北方向。如:

衡從其畝。(《詩經》)

8、放縱,縱容。

(以上意義中「從」都讀zòng)

9、從容,不慌不忙。如:

張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史記》)

10、慫恿。如:

日夜從容王密謀反事。(《史記》)

(以上意義中「從」讀cōng)

矣:

1、語氣詞,相當於「了」。如:

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2、語氣詞,表感嘆。如:

定霸王之業,難矣。

3、語氣詞,表示命令或請求。

因:

1、憑借,依靠。如:

因人之利而敝之,不仁。(《左傳》)

又:介詞,依照,根據。

又:介詞,趁著。

2、介詞,由於。

又:介詞,由,從。

3、副詞,於是,就。

於:

1、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和對象,可以翻譯為「在」、「到」、「向」、「對於」等。如:

⑴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⑵達於漢陰。(《愚公移山》)

⑶趙氏求救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⑷漸聞水聲潺潺,而瀉於兩峰之間這,釀泉也。(《醉翁亭記》)

⑸余於仆碑。(《游褒禪山記》)

2、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過」。如:

苛政猛於虎也。(《論語》)

3、介詞,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如:

智勇多困於所溺。(《伶官傳序》)

4、動詞詞頭。如:

黃鳥於飛。(《詩經》)

5、wū,嘆詞,表示呼聲或贊嘆。如:

禹曰:「於,帝念哉!」(念:常常想)(《尚書》)

與:

1.yǔ,給與,授予。如:

與斗卮酒。(《史記》)

2.yǔ,結交,親附。如:

相與為一。(《過秦論》)

3.yǔ,對付。如:

龐火爰易與耳。(《史記》)

4.yǔ,和,跟,同。如:

六國與秦皆諸侯。(《過秦論》)

5.yǔ,贊許。如:

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

6.yù,參與,參加。如:

蹇叔之子與師。(《左傳》,蹇叔:人名;軍:軍隊)

7.y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如: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

哉:

1.語氣詞,表示感嘆,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如: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

2.語氣詞,表示反問,相當於現在漢語的「呢」,「嗎」。如:、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又:表示疑問,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嗎」。如:

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則:

1.准則,法則。如:

以身作則

(該意義可以引申為「效法」,作動詞。)

2.乃,就是,是。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3.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便」,「那麼」。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4.連詞,用在對比句中。如:

內則百姓疾之,外則諸侯叛之。(《荀子·正論》)

5.連詞,表示假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假如」。如: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



1.動詞,到……去,往。如:

子將安之?(《說苑》)

2.第三人稱代詞。如:

學而時習之(《論語》)

3.指示代詞,這,這個,此。如: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4.第一人稱代詞,我。如:

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5.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如: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

6.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7.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8.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如:

蚓無爪牙之利(《荀子·勸學》)

9.無義,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

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蟬》)

Ⅲ 如何學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經驗作文400

Ⅳ 如何解決文言文虛詞的枯燥難懂

文言虛詞不再「虛」

文言虛詞只是文言文閱讀其中的一個知識點,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在文言文的理解上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仔細分析文言文閱讀題,你會發現不少句子的翻譯和句式辨析也涉及到虛詞,由此可見虛詞的重要性。所以,解決了文言虛詞這個攔路虎,文言文閱讀將不再是學生心中永遠的痛。在實踐教學中,我歸納了一些學習文言虛詞的方法,用於教學當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分層記憶,閱讀實訓
高考大綱里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只有18個,加上其它的虛詞,文言文中的虛詞大概有五六十個,對於要掌握的幾百個實詞來說,虛詞實在算不上多。解題,不能只靠技巧取勝,而應是「知識點+技巧」,才能百戰百勝,所以,第一步,必須先掌握好每個虛詞的常見用法和意義。五六十個的虛詞雖說不多,但對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全部熟練掌握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如何才能做到少記憶卻有強效果呢?我給出的方法是:分層記憶,閱讀實訓。

分層記憶,即是讓學生先記住每個虛詞的詞性,再記住每個虛詞的一些獨特意義,對每個虛詞的具體的意義只需大概了解。比如說「而」, 它的意義有十幾個,如何簡化?先讓學生記住「而」的三大詞性:代詞、連詞、助詞。因為「而」作為代詞(翻譯成你、你的)的意義與現代漢語區別較大,所以也要求學生強化記憶。作為連詞,它包含了常見的八種邏輯關系,其中的「修飾關系」較為特別,也需強化記憶。這樣,「而」的意義便被「簡化」了,記憶也簡單了。再比如說「為」,它的意義有二十幾個,要一一記住太難。它只需這樣記憶:詞性(動詞、介詞、連詞、語氣助詞),動詞的「修建、創作」等特別意義,介詞的「表被動」,連詞的「如果」,語氣助詞的「表反問」,等等這些獨特的含義。

閱讀實訓,即是讓學生在課文中實踐,從而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以及提高解題能力。死記硬背的東西是記不長久的,但由於學生學習時間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做相應的習題。所以我要求學生在學習課內文言文的時候加強虛詞的學習,在課文講解的時候對虛詞也進行歸納分析,並讓學生做好筆記,學習了三個「文言文閱讀」單元及《唐宋散文選讀》下來,加上一些補充,也基本囊括了常見虛詞的所有意義和用法。

二、分清詞性,明其用法
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由實詞虛化而來,因此有的詞兼有虛實兩種詞性,實詞虛詞往往集於一身,應分清其詞性。如「之」,其本義是「到「的意思,但也可以作代詞、助詞等。所以一個詞究竟是實詞還是虛詞,無需分清,只需知道它有多少種詞性。不同詞性在句子中的用法是不一樣的,它的意義也就不一樣。而普通高中的學生,往往連詞性也分不清楚,更別說知道各詞性的用法了。了解了詞性,掌握了其用法,辨析文言虛詞的能力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技巧輔助,靈活運用
文言虛詞的用法變化多端,單靠記住意義是不行的,正如前面所說「知識點+技巧」才能百戰百勝。靈活運用相應的解題技巧,將能大大提高解題效果。

(一)位置推斷法
詞性不同,用法就不一樣,那麼它所在的位置也不一樣。通過判斷虛詞所在的位置,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它的意義。「之、夫、焉、與、乎」等虛詞就適合用位置推斷法來辨析它們的用法。比如說「乎」,句末的肯定是語氣詞,句中的且後面跟著名詞或代詞的則多是介詞。

(二)搭配分析法(詞性分析法、語法分析法)
詞性不同,用法意義就不一樣,也說明它搭配的對象是不一樣的。那麼通過比較它搭配的對象,就可判斷它的意義和用法了。像「之」,前面是動詞的話,它應是代詞,再結合語意,就能找出所指代的對象;後面若是處所性名詞的話,那它則是動詞「到」;若跟在「所」後面,則是動詞「到」;若是放在句子的主謂之間,那它便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若放在名詞和名詞或形容詞和名詞之間,則是助詞「的」。

(三)數學代入法(語境推斷法)
任何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能離開具體的語境。新課改之前虛詞這道題的每個選項的兩句話中有一項是來自課內,新課改之後,則全部來自試卷選段的內容。但不管哪種類型,兩個句子中選擇出你認為最准確的一項,然後代入另一項,結合語境具體分析。比如2007年廣東高考題,其中A項「心恚憤而無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中的「而」, 「何前是而今非」中「前是」和「今非」可以較容易判斷出「而」應是連詞「表轉折」,把這個意義代入「心恚憤而無如何」,結合具體語境「郭生所作的作品被狐狸潑墨,只剩下六七十首」,則就可以得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答案。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刪除觀察法」、「對應分析法」等,這里就不再一一展開。對虛詞的記憶和辨析,都不是靠一種方法就可以做到的,我們要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綜合運用各種的記憶和辨析方法,不斷訓練,那麼,文言虛詞將不再是「虛無縹緲難以捉摸」的,而是可以掌控的。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古漢語虛詞的學習方法與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雙眼皮有什麼方法消腫 瀏覽:799
踮腳尖運動時是如何呼吸方法 瀏覽:758
如何杜絕齲齒的方法 瀏覽:831
髕骨脫位手術後鍛煉方法 瀏覽:324
橡皮的製造方法圖片 瀏覽:998
主題里的圖標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70
男生太陽穴長痘痘解決方法 瀏覽:216
田地種蔥頭正確方法 瀏覽:223
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 瀏覽:985
腫瘤診斷及治療方法 瀏覽:308
簡單的豐胸按摩方法 瀏覽:377
數字存儲精確時間間隔測量方法 瀏覽:595
魚刺卡喉正確處理方法的動作 瀏覽:631
怎麼預防新冠狀病毒的有效方法 瀏覽:227
如何科學減肥瘦身方法 瀏覽:391
蘋果二手手機可以刷機方法 瀏覽:237
格列齊特應該怎麼服用方法 瀏覽:261
雅詩蘭黛眼霜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8
送貨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695
電腦表格匯總方法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