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熱源方法學研究中國葯典

熱源方法學研究中國葯典

發布時間:2022-07-01 13:58:53

1. 什麼叫熱原熱原的檢查法有哪些

熱原系指由微生物產生的能引起恆溫動物體溫異常升高的致熱物質。主要是指細菌性熱原,是某些細菌的代謝產物、細菌屍體及內毒素。
熱原的檢查法包括家兔法,凝膠法和光度測定法。
檢查方法來源於《中國葯典》2010年版附錄XI D規定熱原檢查採用家兔法,《中國葯典》2010年版附錄XI E規定 內毒素檢查採用凝膠法和光度測定法。

2. 中國葯典的特點

《中國葯典》2015年版第一個重要特點是,將上一版葯典中葯、化學葯、生物製品三部分別收載的附錄(凡例、制劑通則、分析方法、指導原則、葯用輔料等)三合一,獨立成卷作為第四部(收載通則總數317個,其中制劑通則38個,檢測方法240個,指導原則30個,標准物質和對照品相關通則9個;葯用輔料收載270種,其中新增137種、修訂97種),制定了統一的技術要求,以解決長期以來各部葯典收載的方法、通則重復收錄,不協調、不統一、不規范等不足,使分類更加清晰明確,葯典標准更加系統化、規范化。
同時,擴大現代分析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將先進、成熟的檢測技術應用到葯品檢驗中,建立了靈敏度高、專屬性強、穩定性好的檢測方法。比如,為加強對中葯材殘留農葯的控制,完善了原有的氣相色譜法,將農葯殘留檢測種類由原來的9種增加到可以檢測22種;建立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將可檢農葯殘留種類能力提高到229種。此外,還增加了國家葯品標准物質、葯包材通則和指導原則,形成了涵蓋原料葯及其制劑、葯用輔料、葯包材和標准物質的葯品標准體系。
第二個特點是增加了檢測葯品的限量指標,進一步提升了葯品安全保障水平。
在中葯方面,《中國葯典》2015年版系統構建了中葯安全性控制體系,控制范圍涵蓋了二氧化硫殘留、重金屬及有害元
2、彰顯四大特點
素、農葯殘留量、真菌毒素、色素、內源性有害物質、微生物、致病菌等;完成了67個中成葯薄層色譜檢測項中展開劑中毒性溶劑的替換工作;制定了中葯材及飲片中二氧化硫殘留量限度標准;建立了珍珠、海芹等海洋類葯物標准中有害元素限度標准;制定了人參、西洋參標准中增加有機氯等16種農葯殘留的檢查;對柏子仁等14味易受黃麴黴毒素感染葯材及飲片標准中增加了「黃麴黴毒素」檢查項目,並制定相應的限度標准等。
在化學葯方面,加強雜質定性和定量測定方法的研究,實現對已知和未知雜質的區別控制,優化了抗生素聚合物測定方法;設定合理的控制限度;加強對包括催化劑在內的無機雜質檢測方法的研究與修訂,提高了方法的准確性,如雷米普利原料葯中採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對合成工藝中使用的催化劑鈀進行檢查;針對劑型特點設置了安全性項目,如靜脈輸液及滴眼液的滲透壓控制,大輸液增加細菌內毒素檢查,乳狀注射液增訂乳粒大小檢查等。
在生物製品方面,增加了單克隆抗體總論、疫苗總論和生物技術產品總論,增訂「生物製品生產用原輔材料質量控制通用性技術要求」;制定了產品關鍵指標限度,如疫苗製品增訂滲透壓摩爾濃度檢測,生產用種子批規定進行基因序列測定;加強有機溶劑殘留以及產品中雜質的控制,建立了生產用宿主細胞DNA和蛋白殘留量檢測方法及其限度。
特點之三是增設了專屬性檢驗項目設定,葯品有效性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
在中葯方面,《中國葯典》2015年版對部分中葯材增加了顯微鑒別檢查;對中葯材加強了專屬性鑒別和含量測定,如採用LC-LC-MS對膠類葯材進行鑒別,採用PCR檢測方法對川貝進行鑒別檢查,對某些中葯材增加特徵氨基酸的含量測定等;對六味地黃丸系列品種建立了主要成分-莫洛苷的檢測方法;建立了丹參、沉香、棗仁安神膠囊等30多個應用指紋特徵圖譜等。
在化學葯方面,增加了對制劑有效性指標的設置;完善溶出度和釋放度檢查法,加強對常釋口服固體制劑和緩控釋制劑有效性的控制;加強腸溶制劑釋放度和耐酸力、治療胃酸葯品的制酸力的控制;增加了難溶性晶型原料葯的粒度、注射劑的復溶時間等指標的控制;加強專屬性強、適用性廣的方法學研究用於制劑含量測定;加強了與放射性葯品活性相關的檢查方法研究和增訂。
在生物製品方面,進一步提高了效力測定方法的規范性、准確性和可操作性。

特點之四是完善了葯用輔料標准,進一步提高了葯物制劑質量。《中國葯典》2015年版新增葯用輔料品種139個,修訂95個,收載總數達270個,收載品種增加105%,修訂數量占總品種的70%,覆蓋面廣泛。如收載了聚山梨酯80(供注射用)、聚乙二醇300、聚乙二醇400以及可溶性澱粉、二氧化碳、活性炭等適用范圍廣泛的輔料。

3. 什麼是熱原簡述熱原的性質,熱原的污染途徑及去除熱原的方法

熱原(pyrogen)系指能引起恆溫動物體溫異常升高的致熱物質。它包括細菌性熱原、內源性高分子熱原、內源性低分子熱原及化學熱原等。這里所指的「熱原」,主要是指細菌性熱原,是某些細菌的代謝產物、細菌屍體及內毒素。致熱能力最強的是革蘭氏陰性桿菌的產物,其次是革蘭陽性桿菌類,革蘭陽性球菌則較弱,黴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產生熱原。
發熱機理
熱原——白細胞(WBC)——吞噬——白細胞崩解,釋放內源性致熱原——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上升。
檢查方法
熱原檢查(家兔法)
由於家兔對熱原的反應與人基本相似,家兔法為各國葯典規定的檢查熱原的法定方法。
《中國葯典》2005年版規定的熱原檢查法系將一定劑量的供試品,靜脈注入家兔體內,在規定時間內,觀察家兔體溫升高的情況,以判定供試品中所含熱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規定。
檢查結果的准確性和一致性取決於試驗動物的狀況、試驗室條件和操作的規范性。家兔法檢測內毒素的靈敏度為0.001μg/ml,試驗結果接近人體真實情況,但操作繁瑣費時,不能用於注射劑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監控,且不適用於放射性葯物、腫瘤抑制劑等細胞毒性葯物制劑。
細菌內毒素檢查法(鱟試劑法)
細菌內毒素檢查法系利用鱟試劑來檢測或量化由革蘭陰性菌產生的細菌內毒素,以判斷供試品中細菌內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規定的一種方法.細菌內毒素的量用內毒素單位(EU)表示。
細菌內毒素檢查包括凝膠法和光度測定法兩種方法,前者利用鱟試劑與細菌內毒素產生凝集反應的原理來檢測或半定量內毒素,後者包括濁度法和顯色基質法,系分別利用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的濁度變化及產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釋放出呈色團的多少來測定內毒素。
鱟試劑法檢查內毒素的靈敏度為0.0001μg/ml,比家兔法靈敏10倍,操作簡單易行,試驗費用低,結果迅速可靠,適用於注射劑生產過程中的熱原控制和家兔法不能檢測的某些細胞毒性葯物制劑,但其對革蘭陰性菌以外的內毒素不靈敏,鱟試劑法尚不能完全代替家兔法。
熱原除去方法
(一)除去葯液中熱原的方法
1、活性炭吸附法:即在配液時加入0.1-0.5%(溶液體積)的針用一級活性炭,煮沸並攪拌15分鍾,即能除去大部分熱原,而且活性炭還有脫色、助濾、除臭作用。但活性炭也會吸附部分葯液,故使用時應過量投料,但小劑量葯物不宜使用。
2、離子交換法:熱原在水溶液中帶負電,可被陰樹脂所交換,但樹脂易飽和,須經常再生。
3、凝膠過濾法:凝膠為一分子篩,利用熱原與葯物分子量的差異,將兩者分開。但當兩者分子量相差不大時,不宜使用。
4、超濾法:超濾膜的膜孔僅為3.0-15nm,故可有效去除葯液中的細菌與熱原。
(二)除去器具上熱原的方法
1、酸鹼法:因熱原能被強酸、強鹼或強氧化劑等破壞,所以玻璃容器、用具及輸液瓶等均可使用重鉻酸鉀硫酸清潔液浸泡以破壞熱原。
2、高溫法:注射用針頭、針筒及玻璃器皿等,先洗滌潔凈烘乾後,再在180℃加熱2小時或250℃加熱30分鍾以上處理破壞熱原。
(三)除去溶媒中熱原的方法
1、蒸餾法:利用熱原的不揮發性來制備注射用水,但熱原又具有水溶性,所以蒸餾器要有隔沫裝置,擋住霧滴的通過,避免熱原進入蒸餾水中。
2、反滲透法:用醋酸纖維素膜和聚醯胺膜制備注射用水可除去熱原,與蒸餾法相比,具有節約熱能和冷卻水的優點。

4. 什麼是熱源 怎樣檢測葯物熱源

熱原不是熱源,樓主打錯字了,而且樓上的說得很好!

5. 完整的《中國葯典》是由幾部分構成,各自作用

由一部(中葯),二部(化學葯)、三部(生物製品)構成,葯智網葯品標准資料庫收錄了1953-2010年版的所有中國葯典

6. 致熱源檢法在《中國葯典》第幾部第幾頁

有電子版全套2015版中國葯典,內容可直接搜索很方便,要不

7. 建國以來我國共頒布了幾部《中國葯典》

建國以來我國共頒布了8版《中國葯典》

中國葯典沿革
1949 年10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懷人民的醫葯衛生保健工作,當年11 月衛生部召集在京有關醫葯專家研討編纂葯典問題。1950 年1 月衛生部從上海調葯學專家孟目的教授負責組建中國葯典編纂委員會和處理日常工作的幹事會,籌劃編制新中國葯典。
1950 年4 月在上海召開葯典工作座談會,討論葯典的收載品種原則和建議收載的品種,並根據衛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國葯典要結合國情,編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葯典。隨後,衛生部聘請葯典委員49 人,分設名詞、化學葯、制劑、植物葯、生物製品、動物葯、葯理、劑量8 個小組,另聘請通訊委員35 人,成立了第一屆中國葯典編纂委員會。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任主任委員。
1951 年4 月24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開第一屆中國葯典編纂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對葯典的名稱、收載品種、專用名詞、度量衡問題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決定。幹事會根據全會討論的意見,對葯典草案進行修訂,草案於1952 年底報衛生部核轉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批准後,第一部《 中國葯典》 1953 年版由衛生部編印發行。
1953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531 種,其中化學葯215 種,植物葯與油脂類65 種,動物葯13 種,抗生素2 種,生物製品25 種,各類制劑211 種。葯典出版後,於1957 年出版《 中國葯典》 1953 年版第一增補本。1955 年衛生部成立第二屆葯典委員會,聘請委員49 人,通訊委員68 人,但這屆委員會因故未能進行工作。1957 年成立第三屆葯典委員會,聘請委員80 人,葯學專家湯騰漢教授為這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不設通訊委員),同年7 月28 日至8 月5 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衛生部李德全部長作了葯典工作報告,特別指出第一版中國葯典沒有收載廣大人民慣用的中葯,是個很大的缺陷。會議在總結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了制訂葯典的原則,討論了葯典的性質和作用,並修改了委員會章程,會議一致認為應把合乎條件的中葯收載到葯典中。8 月27 日衛生部批准委員會分設葯理與醫學、化學葯品、葯劑、生化葯品、生葯、生物製品六個專門委員會及名詞小組,葯典委員會設常務委員會,日常工作機構改稱秘書室。1958 年經常務委員會研究並經衛生部批准,增聘中醫專家8 人、中葯專家3 人組成中醫葯專門委員會,組織有關省市的中醫葯專家,根據傳統中醫葯的理論和經驗,起草中葯材和中葯成方(即中成葯)的標准。
1959 年6 月25 日至7 月5 日在北京召開這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主要審議新版葯典草稿,並確定收載品種。草稿經修訂補充後,分別由各專門委員會審定,於1962 年完成送審稿,報請國務院批准後付印,1965 年1 月26 日衛生部公布《 中國葯典》 1963 年版,並發出通知和施行辦法。
1963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1310種,分一、二兩部,各有凡例和有關的附錄。一部收載中醫常用的中葯材446 種和中葯成方制劑197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667 種。此外,一部記載葯品的「功能與主治」,二部增加了葯品的「作用與用途」。
1966 年由於「文革」動亂影響,葯典委員會工作陷於停頓。1972 年4 月28 日國務院批復衛生部「同意恢復葯典委員會,四部(衛生部、燃料化學工業部、商業部、解放軍總後衛生部)參加,勝生部牽頭」。據此,同年5 月31 日至6 月10 日在北京召開了編制國家新葯典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葯品檢驗、葯政管理以及有關.單位代表共88 人。這次會議著重討論了編制葯典的指導思想、方法、任務和要求,交流了工作經驗,確定了編制新葯典的方案,並分工落實起草任務。1973 年4 月,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葯典工作會議,討論制訂葯典的一些原則要求,以及中西葯品的標准樣稿和起草說明書,並根據葯材主產地和葯品生產情況,調整了起草任務。1979 年10 月4 日衛生部頒布《 中國葯典》 1977 年版自1980 年1 月1 日起執行。1977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1925 種。一部收載中草葯材(包括少數民族葯材)、中草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單味葯材制劑等882 種,成方制劑(包括少數民族葯成方)270 種,共1 152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生物製品等773 種。
1979 年,由衛生部聘請委員112 人組建第四屆葯典委員會,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兼任主任委員。同年11月22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開這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會議討論修改了委員會章程、葯品標准工作管理辦法及工作計劃。委員會分設:中醫、中葯、醫學與葯理、化學葯、生化葯、葯劑、抗生素、生物製品、放射性葯品及名詞10 個專業組。由有關專業組分別推薦新葯典收載的品種,中醫專業組負責審查擬定一部收載的品種范圍;醫學與葯理專業組負責審查擬定二部收載的品種范圍;由主產地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檢驗所和有關單位負責起草標准,葯典委員會辦公室組織交叉復核,有些項目組成專題協作組通過實驗研究後起草,標准草案經有關專業組委員並邀請有關葯品檢驗所和葯廠的代表討論審議後報衛生部審批。《 中國葯典》 1985 年版於1985 年9 月出版。1986 年4 月1 日起執行。該版葯典共收載葯品1489 種。一部收載中葯材、植物油脂及單味制劑506 種,中葯成方207 種,共713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生物製品等776 種。
1985 年7 月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 正式執行,該法規定「葯品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明確「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 和葯品標准為國家葯品標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葯典委員會,負責組織國家葯品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進一步確定了葯品標準的法定性質和葯典委員會的任務。
1986 年衛生部根據葯典委員會章程聘請委員150 人組建第五屆葯典委員會,由衛生部崔月犁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常設辦事機構改為秘書長制。同年5 月5 日至8 日召開第五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修訂了委員會章程,通過了「七五」期間標准工作設想,確定編制《 中國葯典》 1990 年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要求。分別舉行中葯材、中葯成方制劑、化學葯、抗生素、生化葯及葯理等專業會議,安排起草和科研任務。1987 年11 月出版《 中國葯典》 1985 年版增補本,新增品種23 種,修訂品種172 種,附錄21 項。1988 年10 月,第一部英文版《 中國葯典》 1985 年版正式出版。同年還出版了葯典二部注釋選編。1989 年3 月,各地起草的1990 年版葯典標准初稿基本完成,葯典委員會常設機構開始組織審稿和編輯加工。同年12 月在北京舉行葯典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各專業組長擴大會議進行審議,報衛生部批准後付印。1990 年12 月3 日衛生部頒布《 中國葯典》 1990 年版自1991 年7 月1日起執行。
這版葯典分一、二兩部,共收載品種1751 種。一部收載784 種,其中中葯材、植物油脂等509 種,中葯成方及單味制劑275 種;二部收載化學葯品、生物製品等967 種。與1985 年版葯典收載品種相比,一部新增80 種,二部新增213 種(含1985 年版葯典一部移人5 種);刪去25 種(一部3 種,二部22 種);對葯品名稱,根據實際情況作了適當修訂。葯典二部品種項下規定的「作用與用途」和「用法與用量」,分別改為「類別」和「劑量」,另組織編著《 臨床用葯須知》 一書,以指導臨床用葯。有關品種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收人《 葯品紅外光譜集》 另行出版,該版葯典附錄內不再刊印。
1991 年組建第六屆葯典委員會,由衛生部聘請委員共168 人,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同年5 月16 日至18 日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了委員會的章程和編制《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設計方案,並成立由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專家共11 人組成的常務委員會。分設13 個專業組,即:中醫專業組、中葯材專業組、中成葯專業組、西醫專業組、葯理專業組、化學葯專業一組、化學葯專業二組、化學葯專業三組、抗生素專業組、生化葯品專業組、生物製品專業組、放射性葯品專業組、葯品名詞專業組。會後,各專業組分別召開專業組委員擴大會議,安排落實全會提出的任務。
1993 年《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附錄初稿發往各地作為起草、修訂正文標準的依據。1994 年7 月各地基本完成了標準的起草任務,由葯典委員會各專業委員會分別組織審稿工作。1994 年11 月29 日提交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討論審議,獲得原則通過,報請衛生部審批付印。衛生部批准頒布《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自1996 年4 月l 日起執行。
這版葯典收載品種共計2375 種。一部收載920 種,其中中葯材、植物油脂等522 種,中葯成方及單味制劑398 種;二部收載1 455 種,包括化學葯、抗生素、生化葯、放射性葯品、生物製品及輔料等。一部新增品種142 種,二部新增品種4 」種。二部葯品外文名稱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稱只收載葯品法定通用名稱,不再列副名。編制出版《 葯品紅外光譜集》 第一卷(1995 年版)。《 臨床用葯須知》 一書經修訂,隨《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同時出版,經衛生部批准,其中的「適應證」和「劑量」部分作為葯政和生產部門宣傳使用和管理葯品的依據。
這屆葯典委員會除完成1995 年版葯典的編制外,還於1992 年、1993 年先後編制出版《 中國葯典》1990 年版第一、第二增補本,二部注釋和一部注釋選編,《 中葯彩色圖集》 和《 中葯薄層色譜彩色圖集》 以及《 中國葯品通用名稱》 等標准方面的配套叢書。《 中國葯典》 1990 年版英文版亦於1993 年7 月出版發行。
為加強國家葯品標准工作,1993 年5 月21 日衛生部決定將葯典委員會常設機構從中國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分離出來,作為衛生部的直屬單位,這是葯典委員會機構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1996 年5 月經衛生部批准,第七屆葯典委員會成立,由衛生部聘請204 位委員組成,其中名譽委員18 人,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兼任主任委員.1998 年9 月,根據中編辦(1998 ) 32 號文:衛生部葯典委員會更名為國家葯典委員會,並成建制劃轉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管理。因管理體制的變化及1999 年3 月陳敏章部長逝世,在徵得有關領導部門同意後,按照第七屆葯典委員會章程精神,經1999 年12 月第七屆葯典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一致同意調整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這屆委員會設專業委員會共16 個,分別為:中醫專業委員會、中葯第一專業委員會、中葯第二專業委員會、中葯第三專業委員會、中葯第四專業委員會、醫學專業委員會、葯品名詞專業委員會、附錄專業委員會、制劑專業委員會、葯理專業委員會、化學葯品第一專業委員會、化學葯品第二專業委員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生化葯品專業委員會、放射性葯品專業委員會、生物製品專業委員會。
1996 年召開第七屆葯典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這屆葯典委員會提出的「《 中國葯典》 2000年版設計方案」,一部確立了「突出特色,立足提高」,二部確立了「趕超與國情相結合,先進與特色相結合」的指導思想。根據這屆委員會提出的設計方案,1996 年10 月起,各專業委員會先後召開會議,落實設計方案提出的任務並分工進行工作。1997 年底,首先完成了附錄與制劑通則的修改,並下發各起草單位徵求意見。1998 年底葯典初稿完成,經進一步徵求全國各有關方面的意見,至1999 年10 月底,先後召開了16 個專業委員會審定稿會議。《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於1 999 年12 月經第七屆葯典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審議通過,報請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頒布,於2000 年1月出版發行,2000 年7 月1 日起正式執行。
2000 年版葯典共收載葯品2691 種,其中一部收載992 種,二部收載1699 種。一、二兩部共新增品種399 種,修訂品種562 種。這版葯典的附錄作了較大幅度的改進和提高,一部新增附錄10 個,修訂附錄31 個;二部新增附錄27 個,修訂附錄32 個。二部附錄中首次收載了葯品標准分析方法驗證要求等六項指導原則,對統一、規范葯品標准試驗方法起指導作用。現代分析技術在這版葯典中得到進一步擴大應用。第七屆葯典委員會還完成了《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一九九七年增補本、一九九八年增補本、《 中國葯品通用名稱》 (一九九八年增補本)及《 葯品紅外光譜集》 (第二卷)、《 臨床用葯須知》 (第三版)。1997 年完成了《 中國葯典》 1995 年版英文版。為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第七屆葯典委員會還決定《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英文版與中文版同步出版。
以往幾版葯典中的「劑量」、「注意」項內容,由於過於簡單不能准確反映臨床用葯的實際情況,根據「《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設計方案」的提議,這版葯典二部取消了這兩項,其有關內容移至《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 臨床用葯須知》 一書中。
2002 年10 月經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2003 年9 月更名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第八屆葯典委員會成立。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聘請312 位委員組成,不再設立名譽委員。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英兼任主任委員。原常務委員會更名為執行委員會,由全體委員大會授權審定《 中國葯典》 及國家葯品標準的重大事項。本屆委員會設專業委員會共24 個。在上一屆委員會的基礎上,增設了民族葯專業委員會(籌)、微生物專業委員會、葯品包裝材料與輔料專業委員會;原生物製品專業委員會擴增為血液製品專業委員會、病毒製品專業委員會、細菌製品專業委員會、體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專業委員會、重組製品專業委員會和體外診斷用生物試劑專業委員會。
2002 年10 月召開第八屆葯典委員會全體大會及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本屆葯典委員會提出的「《 中國葯典》 2005 年版設計方案」。設計方案明確了堅持繼承與發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確定了「科學、實用、規范」等葯典編纂原則;決定將《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並人葯典,設為葯典三部;並編制首部中成葯《 臨床用葯須知》 。
2002 年11 月起,各專業委員會先後召開會議,安排設計方案提出的任務並分別進行工作。2003 年7月,首先完成了附錄草案,並發有關單位徵求意見。2004 年初葯典附錄與品種初稿基本完成,增修訂內容陸續在國家葯典委員會網站上公示3 個月,徵求全國各有關方面的意見。6 月至8 月,各專業委員會相繼召開了審定稿會議。9 月,《 中國葯典》 2005 年版經過第八屆葯典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議審議通過,12 月報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頒布,於2005 年1 月出版發行,2005 年7 月1 日起正式執行。本版葯典收載的品種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共收載3214 種,其中新增525 種。葯典一部收載品種1 146 種,其中新增154 種、修訂453 種;葯典二部收載1967 種,其中新增327 種、修訂522 種;葯典三部收載101 種,其中新增44 種、修訂57 種。《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收載而本版葯典未收載的品種共有9 種。2000 年版《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及2002 年增補本收載而未收載人葯典的品種共有123 種。
本版葯典收載的附錄,葯典一部為98 個,其中新增12 個、修訂48 個,刪除1 個;葯典二部為137 個,其中新增13 個、修訂65個、刪除1 個;葯典三部為140 個,其中新增62 個、修訂78 個,刪除1 個。一、二、三部共同採用的附錄分別在各部中予以收載,並進行了協調統一。
本版葯典在主任委員的積極倡導下,對葯品的安全性問題更加重視。葯典一部採用原子吸收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增加了有害元素(鉛、鎘、砷、汞、銅)測定法,並規定了有害元素的限度;葯典一部還增加了中葯注射劑安全性檢查法應用指導原則。葯典二部有126 個靜脈注射劑增訂了不溶性微粒檢查,增修訂細菌內毒素檢查的品種達112 種;殘留溶劑測定法中引入國際間已協調統一的有關殘留溶劑的限度要求,並有24 種原料葯增訂了殘留溶劑檢查;葯典二部還增加了葯品雜質分析指導原則、正電子類和鍀[ 99mm Tc 〕放射性葯品質量控制指導原則。葯典三部增訂了逆轉錄酶活性檢查法、人血白蛋白鋁殘留量測定法等,牛血清白蛋白殘留量及CHO 細胞蛋白殘留量等檢測方法也得到改進。本版葯典結合我國醫葯工業的現狀和臨床用葯的實際情況,將由衛生部頒布的原《 澄明度檢查細則和判斷標准》 修訂為「可見異物檢查法」,以加強注射劑等葯品的用葯安全。
本版葯典堅持注重環保的一貫性原則,在品種中對苯等有害溶劑,盡可能採用其他溶劑替代。本版葯典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對收載的中成葯標准項下的【 功能與主治】 進行了科學規范,為准確理解中成葯的功能主治及合理用葯提供了保證,促進中醫葯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
本版葯典三部源於《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自1951 年以來,該規程已有六版頒布執行,分別為1951 年及1952 年修訂版、1959 年版、1979 年版、1990 年版及1993 年版(診斷製品類)、1995 年版、2000 年版及2002 年增補本。2002 年翻譯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 中國生物製品規程》 (2000 年版)。
第八屆葯典委員會還完成了《 中國葯典》 2000 年版2002 年增補本、2004 年增補本、《 中國葯品通用名稱》 (2005 年版)及《 葯品紅外光譜集》 (第三卷)、《 臨床用葯須知》 (中成葯第一版、化學葯第四版)。2005 年,完成了《 中國葯典》 2005 年版英文版.為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本屆委員會期間,與美國葯典委員會聯合舉辦了首屆中美葯典論壇。
為加強和提高國家標准工作效率與水平,常設機構完成了辦公自動化及標准資料庫的建設,實現了已頒布標準的計算機網路檢索查詢與統計分析。

8. 除熱源的方法

方法很多:器具除熱原,高溫法如250度1小時(乾熱滅菌櫃);強酸、強鹼法如2%的氫氧化鈉;超濾法如密理博家的超濾器,板膜等;反滲透法、離子交換樹脂法等

閱讀全文

與熱源方法學研究中國葯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7歲晚上失眠有什麼方法 瀏覽:30
手滑式手機使用方法 瀏覽:550
人民日報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方法 瀏覽:566
矩形梁工程量計算方法說法正確的 瀏覽:475
增生性喉炎治療方法 瀏覽:445
電腦無人機的操控方法 瀏覽:430
快速電熱水器清洗方法 瀏覽:267
紫蘇雲吞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4
懷孕怎麼減肥最好方法 瀏覽:356
人類都用什麼方法治病 瀏覽:229
紅米5的簡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32
汽車脫脂劑的使用方法 瀏覽:915
雞下軟皮蛋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476
如何用中醫的方法來看病 瀏覽:15
腸子漏氣出血治療方法 瀏覽:810
曬白金的鑒別方法 瀏覽:439
痛風快速消腫方法 瀏覽:245
摩托羅拉翻新機鑒別方法 瀏覽:840
單晶硅的檢測方法是怎樣檢測的 瀏覽:58
吸奶器吸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