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述中葯葯理的特點及中葯發展的制約因素
試述中葯葯理作用的特點
(1)作用的多效性:中葯成分復雜,成分的復雜性導致作用的多效性。如人參成分有人參皂甙、揮發油、多種有機酸、糖類、多種微量元素等,人參全葯應用對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物質代謝等均可產生影響。相比之下,化學合成葯物作用的專一性較強。
(2)量效關系的復雜性:化學合成葯物的葯理效應一半表現在一定的范圍內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增強。但對中葯而言,盡管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表現這種量效關系,但有時量效關系很不規則,甚至小劑量和大劑量作用相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木香總生物鹼在小劑量時使離體兔耳血管擴張,大劑量時卻起收縮反應。如枳實對腸平滑肌低濃度時在短時間抑制後呈興奮作用,而高濃度時又呈抑製作用。
(3)作用相對緩慢、溫和:①大多數中葯奇效較慢,有些中葯需經多次給葯才顯現其葯理作用。如鉤藤煎劑給自發性高血壓大鼠連續灌服5周才見血壓明顯下降。黃芪、黨參等葯的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應激能力等作用,大多需經連續多次給葯後才能見效應。②中葯的作用還多表現溫和,作用持續時間相對比較長。如人參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但與西葯強心苷類葯相比,作用相對較弱,但作用時間長。天麻對實驗性癲癇的作用較苯妥英鈉緩慢,但作用時間較長。
(4)作用的相對不穩定性:這種相對不穩定性與中葯產地、採收季節、貯藏條件、炮製加工方法、工藝等原因有關。
(5)某些作用的雙向調節:同一中葯,既可使機能亢進狀態向正常狀態轉化,又可使低下狀態的機能狀態向正常狀態轉化,即調節截然相反的兩種病理狀態,稱為雙向調節作用。
雙向調節的機理:
①與機體的狀態和中葯多成分性具有密切關系。
②當作用相反的兩種成分作用於機體時,機體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機體的狀態。如當時的機體狀態偏於興奮,則引起興奮的成分產生的反應較弱,而抑制性成分產生的反應增強;反之抑制性成分產生的作用減弱,而興奮性成分產生的作用增強。
在中葯中,有時存在作用相反的兩種成分。如人參皂甙Rb類有中樞鎮靜作用,Rg類有中樞興奮作用。人參對中樞神經系統既可產生興奮,也可產生抑制效應,它能使過度的興奮或抑制兩種過程得以恢復平衡,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趨於正常。如當歸中的揮發油,阿魏酸具有抑制子宮平滑肌,另有一些水溶性或醇溶性的非揮發性物質具有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對子宮平滑肌亦可呈現雙向調節作用。
有雙向調節的中葯有:
處方:黨參、白術、茯苓、藿香、枳殼、神曲、黃芩組成。
葯理研究:
① 對豚鼠高張力離體回腸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高張力回腸指用阿托品10-7使回腸張力下降cm).
② 對豚鼠低張力離體回腸有顯著的加強作用(低張力回腸指用乙醯膽鹼10-7使回腸張力上升cm).
③ 對氯化鋇所致豚鼠離體回腸痙攣性收縮的抑製作用。
與該相似的方葯有參芩白術丸(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葯、蓮子肉、白扁豆、米仁、桔梗)其中人參能使低血糖升高,又能使高血糖降低。三七即具有活血功能,又有止血效應,見淤血則能散,遇出血則能止。苦參對急性感染疾病出現的白細胞升高,有抑制炎症,降低白細胞的作用,而對於因化療引起骨髓抑制出現的白細胞降低,又有保護骨髓,升高白細胞的作用。
對於中葯發展的制約因素,有一條最新的新聞報道,也許可以便於你歸納
六大因素制約中葯產業發展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406/08471491763.shtml。
還有幾個觀點:中葯學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人與萬物同稟天地之氣,同氣相感,故可相求。中葯是以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為主體,大多葯性平和不幹擾正常的生理過程,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取之不竭的葯學寶藏。但在當代中葯也面臨著危機。中葯的生存、應用、發展受著內外因素的嚴重製約,具體分述如下。
1 中葯的應用發展受中葯學獨特理論體系的封閉結構所制約 中葯學獨特理論體系的封閉結構,使得她對信息社會中「知識激增」等沖擊適應性差,難以迅速吸收、容納和利用新的信息及新的技術設備和方法手段;中葯學的許多認識盡管可謂天才的、傑出的,但又是粗糙的、籠統的,正確性高,准確性低,且很多無法用現代科學手段加以研究(缺乏可證偽性),對這些人類認識的「粗產品」不加以科學提煉,不用現代化、科學化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她,中葯怎樣應用、生存、發展呢?
2 中葯的應用發展受中葯學理論的自身缺陷所制約
中葯學理論的自身缺陷,許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且不少是無法證偽的哲學術語之移植,一門學科的科學性很大程度上體現於其概念和定義的嚴格性、邏輯性。傳統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盡管不乏豐富的合理內涵,卻很難客觀地評價、衡量葯物的功效,亦難溶於現代科學體系之中,中葯的臨床療效確鑿,但許多作用機理至今不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著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中葯工作者應與中醫工作者攜起手來,破除迷信,破除「尊古為榮」、「尊古為穩」的迂腐之見,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念,善於以古人的認識或經驗為線索,按照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重新認識她,研討她,敢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能為現代科學接受的語辭(術語)來闡釋中葯作用機理,以比較具體、確切的概念定義表述中葯學基本內容,可克服傳統概念的粗略與隨意性,消除中葯學與現代科學之間語言屏障,為中葯的應用發展消除理論上的障礙。
3 中葯劑型和中葯的定量問題一直是困擾中葯發展應用的關鍵問題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有效的方劑或葯物必須通過劑型的研究,選擇適宜的給葯途徑和方法,確保制劑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穩定性,才能應用於臨床,從生物葯劑學觀點看,劑型對葯效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中葯傳統劑型仍首推湯劑,自商伊尹始創湯液至今已三千餘年,這種古老、落後、單調、麻煩而又苦口的湯劑,足以令許多患者望而怯步,且這種劑型的有效成份無法定量,療效因醫生而異,因葯材質量而異,因配方煎煮而異等,即便是中成葯也主要是口服或外用的固體和半固體制劑,而口服或外用制劑在吸收過程中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說,吸收較緩慢且難以控制定量吸收,因此研製出療效卓著而又快速,服用簡便的中葯新劑型,才能解急症之燃眉,被患者所接受。中葯的研究必須進入定量階段,才堪稱臻於成熟。馬克思指出:「一種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沒有量標體系,怎樣評估制劑的效價。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中葯學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4 中葯質量是影響中葯應用的又一因素
在一些人眼中,葯物被視作單純的商品而其生產只注重經濟效益,以致出現了常用葯物野生資源的日趨減少、葯源危機、葯價上漲,因此做好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便成了一個戰略性問題,葯品質量下降、炮製粗劣、品種混亂、以假亂真、偽劣葯品泛濫、管理和加工危機這種現象與人們所希望得到品種清晰、質量良好、成份穩定、重復性高的葯材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這就要加強採集、加工、貯存和質量統一標準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葯材經營渠道的規范管理,從重打擊奸商的以劣充優、以假亂真的不法行為,凈化葯材市場。再者加強配方管理及煎煮工作也十分重要的,這些質量問題不解決,中葯的進步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5 中醫臨床萎縮是影響中葯應用發展的另一因素
現時代的民眾患病後不僅希望得到治療,還要求了解疾病確切診斷,有關病因病理的具體解釋;在治療上則尋求方便、迅速、廉價,由於中醫學診斷手段的落後,基本概念與現代科學幾無一致、說理難通,加上服葯麻煩、葯價上漲、道地葯材奇缺、療程較長、葯味苦澀等一系列因素,使民眾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急性病看西醫,慢性病找中醫」等觀念,使大批病員湧入綜合性醫院,求治於中醫的病種日趨減少,自然影響中葯的應用、發展。
6 中葯人才的缺乏是影響中葯應用與發展的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
人才是一切工作中的決定因素,由於中葯工作又臟又累,國家單位中葯專業工作者待遇低,有關領導和主管部門重視不夠,願意報考中葯專業的學生很少,學生分配又難,同時改行者也為數不少,所以人才奇缺,這就造成惡性循環,使得中葯工作質量下降,中葯現代化進程減慢,這些問題有待國家中醫葯政策的真正落實。
一個班的嘛,前面那一大段可不能直接用,得稍微改一改。
2. 中葯葯理的研究內容
中葯葯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葯效學研究和一般葯理學研究。 中葯新葯主要葯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葯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葯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新葯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葯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葯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葯葯理學 (1)主要葯效學研究設計依據和要求
中葯具有成分復雜,葯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新葯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葯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葯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葯,應以免疫性關節腫、細胞免疫和鎮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炎為重中之重。如新葯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炎的繼發腫脹沒有抑製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葯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范、結果可信。
(2)選擇實驗方法
葯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葯新葯葯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葯量少、節省動物等優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准確結果。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葯新葯的研製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葯粗製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葯液的酸鹼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葯,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葯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製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葯理活性,但口服後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於臨床狀態,適於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葯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中葯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葯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葯新葯2類葯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製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要證實新葯具有某種葯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葯血清葯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葯物經口給與動物後,取其血清作為葯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中研究其葯理作用。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葯粗製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採用血清葯理試驗方法,給葯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葯方案。給葯方案包括給葯劑量,每天給葯次數,連續給葯時間,給葯後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葯有效成分大量葯代動力學數據,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葯物每天給葯兩次,連續給葯3天,末次給葯後1小時采血;給葯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葯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於給葯後1小時處於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葯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採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
(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
研究葯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有些葯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葯,抗菌、抗病毒葯,抗惡性腫瘤葯,解熱、鎮痛、抗炎葯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葯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如研究補虛葯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症模型,按照中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用補益葯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葯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如治療脾虛症的新葯,宜選用脾虛症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葯,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製造完全模擬中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現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葯新葯也常常採用一般化學葯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葯新葯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定性、較准確地評價葯效,可作為首選的實驗模型。
(4)對不同類別新葯的葯效學研究要求 葯理實驗中葯新葯第1-5類、6類及7類的主要葯效研究,應從多方面證實其主要葯效,以及較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其中1類和5類和7類新葯,含雜質較少,應在更高的技術水平上,通過體內、體外多種試驗方法論證其葯效。6傳統中葯復方及11類已有國家標準的中成葯制劑,可免做主要葯效學試驗。
(5)實驗動物
a) 應根據各種試驗的具體要求,合理選擇實驗動物,對其種屬、品系、性別、年齡、體重、健康狀態、飼養條件及動物來源,合格證號,均應按試驗要求嚴格選擇,並詳細記錄。
b) 選用與人體的結構、機能、代謝、疾病特點相近似的實驗動物。如研究催吐葯宜選用鴿子、犬、貓等動物,它們對嘔吐反應敏感;不宜選用家兔和鼠類,因後者無嘔吐中樞或無嘔吐反應;再如進行降壓葯研究時,宜選用犬、貓和大鼠,它們對降壓葯反應較敏感,與人類接近;不宜選用家兔,因家兔血壓不穩定,對有些葯物不敏感。
c) 選用遺傳背景明確,指標穩定且顯著,解剖、生理特點符合實驗目的要求的實驗動物。
d) 宜選用2—3種動物進行葯效試驗,動物模型與臨床有區別,特別是中醫證的模型與臨床差異更大,因此「動物點頭」臨床不一定療效就好。人與動物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在不同種屬動物身上均作出與臨床療效相似的結果,可信度就大。故在進行葯效研究時不要只選用一種動物,用2—3種動物的實驗結果可信度更大。
e) 此外,還應考慮實驗動物品種、品系、質量,受試動物是否易得,是否經濟、是否容易飼養和管理。
(6)受試葯物對受試葯物的要求應注意下列問題:
a) 受試中葯葯材應經過生葯專家鑒定,確定品種、產地、葯用部位和採收季節。飲片炮製方法要固定。
b) 中葯制劑生產工藝條件要經過嚴格的選擇,選用最佳工藝條件,制劑應合格,穩定性好,質量可控,劑型和質量標准應與臨床用葯基本相同。葯效試驗可選用不含賦形劑的中葯提取物。
c) 6類中葯復方制劑處方必須固定,處方組成葯味必須符合法定標准,且組方符合中醫葯理論,對中西葯合方或方中含天然葯材者,應進行組方分析。
d) 此外,中葯新葯制劑應符合衛生標准,制劑來源、批號最好一致。
(7)對照組
a) 正常對照組,又稱「空白對照組」或「陰性對照組」,指在正常條件下進行觀察和對照。正常對照組必須與給葯組進行相同的處理,如常用溶劑灌胃,用生理鹽水注射。正常對照組設置目的,可用來觀察造模是否成功;在葯物作用下觀察給葯組指標是否恢復正常。
b) 陽性葯對照組,陽性葯對照組可選用葯典收載的,正式批准生產的中葯或西葯,如.是中葯則需註明批准文號,功能主治。西葯可按試驗的目的要求選用經典的,公認的葯物,如抗炎試驗常選用皮質激素類制劑或解熱鎮痛葯;鎮痛則選用顱痛定、阿斯匹林、嗎啡等。中葯應選用與受試新葯主治、功效、給葯途徑基本一致的,每個實驗可選用1-2個陽性對照葯;每種陽性葯可選用1-2個不同劑量。陽性對照葯設置的目的,一是比較新葯的作用特點,作用強度,起效快慢;二是驗證所用方法和指標的可靠性,准確性,為此陽性葯必須作出陽性結果,否則有理由懷疑所選方法和指標的可信度。
c) 模型對照組 除不用葯以外,其他處理與給葯組相同。如前所述,為證實葯物的作用常需建立病和證的動物模型;如,欲觀察清熱葯、解表葯的解熱作用,必須制備大鼠或家兔的發熱模型。欲觀察活血葯的作用必須制備各種血瘀證的模型。在相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葯物作用,才能真正反映臨床療效。
如上所述,通常一個葯效實驗需設5-6個實驗組,每組通常含10-14隻動物(指大鼠或小鼠)。在進行分組時必須注意動物體重、性別的隨機性。在需要分批進行實驗時要注意各組動物之間的平行操作。主要葯效實驗常常需要重復。如抗腫瘤葯物,其祛邪作用要求重復三批,降血糖實驗也要求重復。主要葯效重復性差,則該葯開發沒有前途。
(8) 給葯劑量和給葯途徑
中葯葯理學 因為中葯新葯復方制劑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關系。根據技術要求各類新葯主要葯效試驗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犬與猴等大動物可設2個劑量組,但每組動物數不少於6隻,純度比較高的1、5、7類中葯新葯應盡量作出量—效和時—效關系。
a) 劑量設計:合理的劑量設計在葯效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試驗結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劑量設計是否合理。
b) 給葯時間:主要參考臨床用葯療程,鎮痛葯,退熱葯,治療感冒的葯物,有的療程短,不超過3~5天,給葯時間宜短,最好一次給葯即見療效。補益葯,防治老年病的葯物,給葯時間宜長。因中葯作用緩慢、溫和,常在造模同時開始用葯。如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制備模擬衰老的大鼠或小鼠模型,造模和給葯常在42天-50天左右。
(9) 給葯容量和給葯方式
a) 給葯容量:應適宜,容量過小容易產生誤差;過大,動物難於耐受。一般最大給葯容量參考如下:小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灌胃不超過0.4ml/10g體重;皮下(Sc)、腹腔(ip)和靜脈注射(iv)不超過0.5ml/只。大鼠禁食不禁水12-16h,一次用量一般為1-2ml/100g體重,最大不宜超過5ml/只;腹腔注射1.5ml/只;皮下和靜脈注射不超過1ml/只;肌內注射0.4ml/只。兔和貓最大用量:灌胃20ml/次,皮下、肌內注射2ml/次,腹腔5ml/次,靜脈10ml/次。
b) 給葯方式:分預防給葯、治療給葯,或防治結合性給葯。預防給葯常先給葯幾天,使葯物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後再進行試驗,觀察葯物的預防作用;治療給葯先製作動物模型,然後給葯,觀察葯物的治療作用,這種方式更符合臨床。但對起效緩慢、作用溫和、持續時間短暫的中葯新葯,治療給葯,常難以獲得預期結果,只能採用預防給葯的方法。有些實驗也常採用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如體內抗感染實驗,即先給葯幾日後,接種感染原後,再繼續給葯幾日,觀察中葯新葯的抗感染作用。
(10) 實驗結果的表達和統計分析
無論定量或定性實驗結果,均要求列表表達。此與研究論文有別,論文可以用圖表達,不用表。但新葯葯效研究資料必須有表,用具體統計所得實驗數據列表說明,如認為數據表不足以表達清楚,可以附加圖進一步說明。常用統計方法如下:
a) 定量資料:又稱量反應資料,這種反應可用數量差異表示,如血壓、尿量、體溫、血液生化測定值等。組間比較多採用t檢驗方法統計分析。
b) 定性資料:又稱質反應資料,機體對葯物的反應只有「有」 或「無」 兩種,如死或不死,驚厥出現或不出現等,試驗結果常用百分率表示。統計分析可採用「卡方」檢驗。
c) 分級資料:也稱為有序的計量資料,例如,葯效的持續時間,病理程度按等級劃分的資料,臨床療效按等級分組資料(痊癒、顯效、好轉、無效等)這些資料不宜用上述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常採用秩和法及Ridit法等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結果列表說明。數據表內容通常包含實驗分組、給葯劑量、每組動物數、指標數據和統計結果顯著性標示。最後要求試驗負責人熟悉研究內容和結果,並按形式審查內容整理資料,在書寫資料中注意避免文字和數據錯誤。 葯理學研究分為三類,即主要葯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葯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葯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另外根據實驗要求可能需要對安全性葯理學進行追加和/或補充的研究(Follow-up and Supplemental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一般葯理學(general pharmacology)研究是指主要葯效學作用以為廣泛的葯理學研究,包括次要葯效學和安全性葯理學的研究范疇,研究新葯的主要葯效以外的對某些重要器官系統的葯理作用。其目的是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以確定受試物非期望出現葯物效應的情況,它可能關繫到人的安全性;評價受試物在毒理學和/或臨床研究中觀察到的葯物不良反應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觀察到的和/或推測的葯物不良反應機制。
通過一般葯理學研究,可為長期毒性試驗設計提供參考,為臨床研究和安全用葯提供信息,為開發新的適應症提供信息。僅1-5類、6和7類中葯新葯以及含有毒葯材的中葯復方需要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其他類免報。一般葯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
(1)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a) 試驗管理:一般葯理學研究中的安全性葯理學一般應遵照《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執行。
b) 試驗設計:試驗設計應符合隨機、對照、重復的基本原則。
(2)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a) 受試物:一般葯理學研究的受試物應能充分代表臨床試驗受試物和上市葯品,因此受試物應採用制備工藝穩定、符合臨床試用質量標准規定的樣品,一般用中試樣品,並註明受試物的名稱、來源、批號、含量(或規格)、保存條件及配製方法等。如不採用中試樣品,應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於給葯容積或給葯方法限制,可採用原料葯(提取物)進行試驗。試驗中所用溶媒或賦形劑應標明批號、規格、生產廠家。
b) 試驗系統:為了獲得科學有效的一般葯理學信息,應選擇最適合的動物或其他試驗系統。選擇試驗系統的因素包括試驗系統的葯效學反應,受試物的葯代動力學特點,試驗動物的種屬、品系、性別和年齡,試驗系統的敏感度、靈敏度和重復性,以及受試物的背景資料。應說明選擇特殊動物/模型和試驗系統的原因。
① 常用的實驗動物:實驗動物常用小鼠、大鼠、犬等。常用清醒動物進行試驗。小鼠、大鼠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Ⅱ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犬應符合國家實驗動物標准Ⅰ級及其以上等級要求。如果使用麻醉動物,應注意麻醉葯物和麻醉深度的選擇。
② 常用的離體試驗系統:離體系統可用於支持性研究(如,研究受試物的活性特點,研究在體試驗觀察到的葯理作用的發生機理)。常用離體試驗系統主要包括:離體器官和組織、細胞、亞細胞器、受體、離子通道和酶等。
c) 樣本數和對照:為了對試驗數據進行科學和有意義的解釋,一般葯理學試驗動物數和離體樣本數應十分充分。每組小鼠和大鼠數一般不少於10隻,犬一般不少於6隻。試驗設計應考慮採用合理的空白、陰性對照,必要時還應設陽性對照。
d) 給葯途徑:給葯途徑與臨床擬用途徑一致。如採用不同的給葯途徑,應說明理由。
e) 劑量或濃度
葯物不良反應 在體研究:在體的一般葯理學研究應盡量確定不良作用的量效關系和時效關系(如:不良反應的發作和反應時間),至少應設三個劑量組。低劑量組應相當於主要葯效學的有效劑量,高劑量應高於主要葯效學的高劑量,以不產生嚴重毒性反應為限。離體研究:離體研究應盡量確定受試物的量效關系。受試物的上限濃度盡可能不影響試驗系統的理化性質和其他影響評價的特殊因素。
f) 給葯次數和測量時間:一般應採用單次給葯。如果受試葯物的葯理作用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才出現,或者多次給葯非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結果出現安全性問題時,應根據這些作用合理設計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給葯次數。應根據受試物的葯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性,選擇檢測一般葯理學參數的時間點。
g) 觀察指標:根據組織系統與生命功能的重要性,可選用相關組織系統進行一般葯理學研究。一般葯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受試物對生命功能的影響。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系統,臨床前一般葯理學試驗必須完成對這些系統的一般觀察。當其他非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中觀察到或推測到對人和動物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反應時,應進一步追加對前面重要系統的深入研究或對其他組織系統的研究,並在申請生產許可之前完成。
h) 結果及分析:應根據詳細的試驗記錄,對結果進行定量和定性統計分析,說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和選擇理由,同時應注意對個體試驗結果的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受試物的一般葯理作用,結合其他的安全性試驗、有效性試驗及質量可控性試驗結果,權衡利弊,分析受試物的開發前景。
3. 中葯葯理學和葯理學有什麼區別
傳統意義上關於葯物的分類基本是中葯和西葯,但是現在又多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植物葯、天然葯和化學葯。葯理學側重於一些典型化學葯(西葯)的葯動學、葯理作用(機制)、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包括葯物代謝動力學和葯物效應動力學,前者是機體對葯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後者是葯物對機體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或規律;中葯葯理學重點在於闡釋中葯的來源、功效、應用及現代葯理研究進展,尤其是單味中葯裡面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葯理作用及其機制,中葯不同於單純化學合成葯物或天然葯物,它必須結合中醫院基礎理論的指導,是建立在中醫葯基礎理論上的一門學科。另外,還有一門課程是中成葯葯理學,這個就是對於中葯復方的現代葯理研究。
4. 葯理學的中葯葯理學
中葯葯理學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用葯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葯對機體各種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學。重點研究與中醫理論有關的現代科學研究中葯的成果,通過研究和實驗了解中葯葯理研究的概貌。中葯葯理學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醫務工作者在用葯時進一步認識中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是中葯學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其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1)通過實驗研究,弄清中葯的作用性質和活性強度,有助於闡明祖國醫葯學理論
(2)將中葯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有助於促進中葯學的發展。
(3)用實驗葯理學的方法,結合中葯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為進一步研究中葯的配伍應用、改良劑型、提高療效、減少毒性,提供科學實驗依據。
(4)通過實驗葯理學方法,發展新的有葯用價值的中草葯,擴大葯源,老葯新用。
中葯發展簡史及現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葯發展簡史及本草學主要著作中葯的產生和發展,是在廣大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是勞動人民在自然斗爭、生產斗爭的實踐中得到的葯物知識的總結。其中麻黃治喘、常山抗瘧、楝實驅蟲、大黃瀉下等,都是有價值的科學記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間葯物的應用日趨廣泛。漢、晉時期,華佗、李當之、吳普等人對葯物均有較大貢獻。公元六世紀初,梁。陶弘景匯集當時流行的《名醫別錄》和本草經,整理編寫了《本草經集注》,收葯73O種,不僅增加了葯物品種,而且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等自然來源分類,開創了本草學葯品的自然分類法,一直為後世本草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所效法。它還設有「諸病通用葯」一欄,對於辨證用葯,甚為方便。書中並對采葯季節,貯藏、保管、真偽鑒別、炮製方法、制葯規范及用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說明,這在葯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公元七世紀,本草學著作已近三十種,編寫體例和內容取材出現了某些重復,證治和解說也互有短長,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蘇敬、李勩等二十餘人編纂了《新修本草》收載葯物844種,並收集了全國各地葯材標本繪圖,於公元654年頒布,又稱《唐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葯典,比《紐倫葯典》早877年,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它對於國內外的影響甚大。
北宋時期,更為重視整理重校古代醫籍,先後編纂了《開寶詳定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嘉祐年間,掌各種禹錫主編《嘉祐補注本草》,蘇頌編繪《本草圖經》,唐慎微據此兩書並參考其他醫方類書,匯編成大型綜合的葯物學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受到此後歷代醫家的重視。宋朝先後幾次由國家派人修訂,續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等,後世將上述二書統稱為《證類本草》,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葯書,保存了許多古代名著的精華,保留了早期文獻的原貌,是《本草綱目》問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為研究本草學的範本。書中所引的古代醫書有的現己失傳,而從本書尚能窺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意義。
明,劉文泰等奉命編纂《本草品匯精要》,取材簡明精當,是繼《新修本草》後由政府組織編寫的第二部本草書。稍後,李時珍鑒於《證類本草》之後五百年間出版多種本草學著作,涌現大量實用葯物,對葯的功能主治又
有新的發展,加以他本人積累豐富的采葯、辨葯、制葯和用葯的實踐經驗、乃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經史百家圖書近八百種;實地調查研究,鑒別真偽,編成《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2類,收葯1892種,葯圖1120幅。於1590年初刻於金陵。此書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以前本草學的成就,出版後三百多年來歷經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譯本,蜚聲國內外,影響深遠。 《本草綱目》問世後,清代學者從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礎上撰寫了與其有關的本草學著作,如增補糾誤的《本草綱目拾遺》,刪繁就簡的《本草綱自摘要》、《本草匯纂》,還有臨床實用小型本草《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吳其澞的《植物名實圖考》作者以實物為依據,精繪葯圖,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圖繪的錯誤,「長編」部分摘錄了歷代本草及文史雜書中的有關記載,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普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解放後,政府對中醫葯事業十分關心,先後頒布了中醫政策,設立了中醫葯研究機構,開辦了中醫葯院校。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葯的資源調查,品種鑒定,化學及葯理研究,臨床觀察等,均積累了大量資料。中央衛生部編纂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對中葯的規格、功效、主治、劑量用法及質量控制,都做了明確規定。不少中葯書籍,如《中葯學》、《中葯鑒定學》、《中葯化學》、《臨床中葯學》等,均從不同側面作了初步總結。還出版了大型綜合葯物書,如《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和《中葯大辭典》等,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葯研究的成就,而後者還摘錄了古代本草文獻,是研究中葯的重要參考書。
(2)近年來中葯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葯,己有八十餘載。二十年代初,中國學者首先對麻黃的成分麻黃鹼、偽麻黃鹼和麻黃定鹼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及葯理研究。由於發現它的特異葯理作用,其論文報告不僅震動國內,也受到國外的極大重視,並引起世界學者對麻黃鹼及其他中葯研究的興趣,致使麻黃鹼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葯物。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戰亂不安,設備簡陋,人員極少,故研究緩慢,成果甚少。主要進行了一此單味葯的研究,而且沒有化學、葯理與臨床三者的協作。化學方面主要對延胡索、鉤藤、麻黃、常山、防己等數十種葯材進行研究。葯理則主要對麻黃、黃連、常山、延胡索、仙鶴草等數十種葯材進行了研究。解放後,政府對中醫中葯的整理研究和發展十分重視,提出繼承、發揚、整理、提高中醫中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醫中葯研究機構和各級中醫醫院,使中葯葯理和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范圍從單方發展到復方,研究課題從資源調查到生葯鑒定、炮製、化學、
葯理學
葯理直至臨床,單味葯品種之多及研究范圍之廣,誠屬空前。對延胡索、粉防己、人參、黃連、葛根、川芎、丹參、三七、枳實、枳殼、靈芝、莪術、大黃、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較深入,還從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抗高血壓、抗心律不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篩選。不但對傳統中葯研究較多,還研究了很多草葯,如穿心蓮、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壽草、滿山紅等,並已提供臨床應用,大大豐富了葯物品種。綜括中草葯葯理研究,其中部分闡明了中醫葯理論(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則),搞清了某些中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劑型(如感冒沖劑、生脈注射液等),發現了某些葯的新用途(如枳實、青皮、鶴草芽等)。但中葯的成分是復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成分絕不能代表一味中葯,某個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葯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5. 中葯葯理的最新進展
常用單味中葯葯理研究是中葯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仍以對整體動物葯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研究的葯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葯、活血化瘀葯居多,不少常用中葯的新葯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冬蟲夏草 研究發現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降低的M膽鹼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並可調節老年大鼠血漿環核苷酸含量;衰老大鼠心肌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升高之;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異常有改善作用;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對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並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還發現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象,並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脂質過氧化。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膜動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血壓的作用。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出一定的免疫抑製作用。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 復方是中醫用葯的主要形式,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古方和現代經驗方進行多指標的系統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層次揭示方劑的治療原理,有效地指導臨床用葯和中葯新產品研創。中葯復方在葯效學、葯代動力學和分子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葯理實驗 古方的葯理研究有數十首,其中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大承氣湯、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等研究較多。在古方研究中較多地探討了方劑的作用機制,給方劑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葯理學內容。如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興奮胃腸運動的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以及抑制胃腸運動的生長抑素、血管活性腸肽等在下丘腦和胃腸道中的含量來調節胃腸運動;桂枝湯對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10株病毒致細胞病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含葯血清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等4株病毒對Hep-2細胞的增殖。當歸補血湯含葯血清隨給葯劑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細胞集落數明顯增多。將六味地黃湯方視為一個整體,以活性評價為導向,從六味地黃湯中定向追蹤分離,獲得了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該部位對TH及TC的功能有調節作用。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方劑的作用原理。經驗方的葯理研究開展得更為廣泛,其研究內容多結合新葯研究的有關要求,著重於葯效及安全性評價,不少方劑已經或即將開發為新葯。
配伍是中醫用葯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用葯理研究方法觀察方劑配伍與葯理效應變化之間的關系,探討方劑的配伍規律,仍然是復方葯理研究的重要內容。雖然還是以方劑葯味加減 、正交設計等方法為主,但在應用中也有明顯提高,採用一些新方法來更好地分析方劑的配伍問題。關於復方配伍規律的基礎研究99年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 項目,強調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探討方劑的物質基礎,綜合分析配伍-化學成分變化-葯理效應三者之間的聯系,闡明配伍內涵,成為新的探索方向。生脈散復方化學動態變化與葯效關 系研究表明,各葯配伍後葯效的變化可能與產生新物質有關。以方劑的物質基礎研究為核心,注重方劑配伍理論與現代葯理交互作用理論結合,物質基礎分析與葯理效應觀察相結合,從組成方劑的單味葯、方劑的化學部分以及化學成分三個層次探討方劑的配伍與物質基礎的變化的關系,在整體動物、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四個水平上探討方劑的配伍、物質基礎的變化與葯理效應間的聯系,已成為復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葯的品種、產地、采葯季節、貯藏條件及劑量、劑型、給葯途徑等,均對中葯作用的發揮有著顯著的影響。
(1)中葯基原(原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影響
中葯材絕大多數是中國自產的,少數為移植或進口的。在品種上,歷代本草著作中屢有增加。不少本草書指出了歷史上中葯品種的混亂情況。故對其進行認真的考證、分析、鑒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中國用的貫眾、獨活、厚朴等中葯,就來源於20多種不同種屬植物;同一中葯大青葉,各地用的葯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蘭、十字花科松蘭、爵床科馬蘭、馬鞭草科大青等,葯用部分也有用葉及帶葉莖枝的不同。而且,同名異物的現象也很普遍。由於品種不清,其化學成分的含量和葯理作用均有差異。
(2)中葯產地及採集季節的影響
人參 a) 中葯產地:葯材產地對葯物質量和療效有著直接關系,為歷代醫家所重視,自古即有「道地葯材」的講法。中葯之中大部分為植物葯,自然生長環境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各地區的土壤、水質、氣候、雨量等自然條件都能影響葯用植物生長、開花、結果等一系列生態過程,特別是土壤成分更能影響中葯內在成分的質和量。《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記載的「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說的:「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實非」。都很強調產地。產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從而使葯理作用有別,臨床療效不穩定。如長白山的野山參,東北各省與朝鮮、日本的園參,不但含人參總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單體的含量也不一樣。又如人參莖葉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個產地所得樣品,含量差別相當懸殊。不同產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參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採收季節:不同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種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和成熟期,故采葯時間的採收方式則隨著中葯的品種和入葯部位而有不同。中國幅員遼闊,從寒帶至亞熱帶,氣候差異很大,故采葯時間按照當地習慣因地制宜,但要選擇葯用植物有交效萬分含量最高時採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隨不同生長季節及不同入葯部位而異,如人參中皂甙以八月後含量最高,麻黃中生物鹼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時蘆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現前為高峰,應在開花前採收,薄荷在部分植株開始有花蕾時,揮發油含量大。古人采葯全憑經驗,《本草經集注》序錄說:「凡采葯時月…… 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液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液歸流於下…… 」《本草蒙筌》說:「實已熟,味純;葉采新,力倍。」以臭梧桐的降血壓作用為例,在五月開花前採摘的葉,對動物的降壓作用強,開花後所採集的葉,降壓作用減弱。再以人參為例,季節變化對園參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顯著影響,故採收應在6~9月,而不應在冬季。
(3)葯用部位的影響:不同的葯用部位所含化學成分的質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葯理作用也不同。曾有人比較研究了各地所產白參、紅參的不同部位的人參皂甙含量,發現有較大差異。又如麻黃生物鹼的含量,以麻黃莖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黃節中含量較少,而根中則不含生物鹼。
(4)貯藏條件的影響:《本草蒙筌》說:「凡葯貯藏,宜常提防,倘陰干曝干烘乾未盡去濕,則蛀蝕霉垢朽爛,不免為殃。」貯藏不當,要霉爛變質、走油、蟲蛀,會直接影響葯理作用和醫療質量。所以要選擇適宜的堆放場所,加強倉庫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葯材的保管(如貴重葯材、芳香性及膠類葯材等),還要定期檢查,防治蟲害。貯藏不當,也可使含揮發油的葯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揮發(如樟腦、冰片、麝香)而使葯效降低。有的成分會因存放時間長,而被酶所分解等。
(5)炮製的影響:炮製前後,葯材的成分質和量會有所變化,葯理作用和臨床療效可因之不同。《本草蒙筌》曾從臨床經驗指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
小鼠中葯炮製從以下一些方面影響葯理作用:
①減毒,去毒。如半夏「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生半夏對胃粘膜有強大的刺激作用,故致嘔吐;姜半夏卻顯示鎮吐作用。
②增效,如杜仲含大量杜仲膠,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製後則膠質破壞,故炒杜仲煎劑降低血壓較生者為強。
③改變葯材成分的組成,加強或突出某一作用。如生大黃主要有瀉下作用,炮製後的制大黃卻出現較強抗菌作用。
④改進切制工藝,增加葯效。葯材炮製加工過程,可影響其內在成分,直接關繫到其葯理反應的性質和強度。
(6)劑型和制劑的影響:同一種中葯製成不同劑型,由於製造工藝和給葯途徑不同,往往影響葯物的吸收和血液濃度,直接關繫到葯理作用的強弱。《神農本草經》指出「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葯性,不得違越。」說明古人早已注意到劑型對葯效的影響:如枳實或者青皮煎劑口服,未見升高血壓記載,但製成注射劑靜脈注射,卻出現強大的升壓作用。
《本草經集注》記載的「合葯分劑法則」,對葯衡、切制要求、劑型、制葯方法,直至用蠟用蜜等,都有一定規定。現代制葯,要求更高,同一中葯或復方,即使劑量相等,劑型相同,但卧於各葯廠生產制劑的工藝不同,療效和毒性也往往有所區別。甚至同廠不同批號的產品,也不盡相同。為了保證不伺批號不同葯廠的同名產品有相同的療效,應當採取一定措施加強質量控制。制劑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規定或各省市衛生局批準的葯品標准執行。對指導中成葯制劑和統一產品的規格,起到良好作用。 機體因素也是影響葯理作用重要因素,它包括生理情況、病理狀態等。
(1)生理情況的影響:體質、年齡、性別、情志等,對葯物的作用發揮,影響甚大。中醫學很強調秉賦不同對葯效的影響。意指遺傳因素、身體素質對抗病能力及葯物反應,存在較大差異。臨床上也存在不同種族或不同個體,對某葯的治療劑量相差多倍的現象。這種存於種屬或種族間的不同,稱為種屬或種族差異;存在於個體之間的差異,叫做個體差異。年齡不同,對葯物的反應也不同。少兒期與老年人對葯物的反應與一般成年人有區別。 少兒期正在發育階段,許多器官、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腎功能普遍減退,都會影響葯物的體內代謝及排泄功能,故用量應適當減少。中醫學認為老年人體虛,對葯物的耐受力較弱,故用攻病法邪葯物時宜減量使用;幼兒稚陽之體不能峻補,故小兒不宜用參、茸驟補。不同性別,對葯物的反應也有明顯差異,婦女一方面因體重差異,一方面由於激素的影響,對某些葯物的敏感性頗有不同。如定坤丹、調經丸、烏雞白鳳丸適用於婦科;而催吐葯、峻瀉葯則禁用於孕婦。情志、精神狀態對葯物的作用也有影響。所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對葯物作用的發揮,顯有影響。
黃芩 此外,葯物的個體差異,有量的和質的兩種表現。既有葯理學上所謂高敏性、耐受性;也有極個別病人對某種葯物發生的過敏反應。如口服人參糖漿,靜滴生脈液等,都有過敏反應的報道。
(2)病理狀態的影響:病理狀態也可以影響葯物的作用,例如黃芩、穿心蓮等葯,對正常體溫並無降低作用,只有發熱病人用後,出現解熱作用。又如五苓散在實驗中對犬和小鼠不出現利尿作用,但對臨床上患有水腫、小便不利的病人,則具有利尿作用。肝腎患病,功能減弱,可以影響葯物體內的代謝過程,往往使葯物的作用時間延長。還有人工發熱動物模型所篩選出來的具有退熱作用的中葯,臨床用於病人不夠滿意,如穿心蓮;也有一些清熱葯對病人甚效,而實驗結果並不一定理想,如白虎湯。這也說明動物模型與人的疾病之間,還存在某些差異。 環境對葯物的影響,也為眾所周知。例如地理條件、氣候寒暖、飲食起居、家庭環境、居住部位,都對人的健康有較大影響。人被環境影響精神不舒時,可直接影響葯物的治療效果。一般在四肢運動時,腹腔內臟的血流量減少,這對一些腹部疾患的恢復是不利的。此外,在肺部炎症時,如被迫過多勞動,可使炎症向周圍組織擴散,病情惡化。
根據生物活動表現的晝夜節律,體溫、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分泌等的晝夜波動,常與外界環境的晝夜變化有關。葯物作用也常皇現此種晝夜節律,例如附子、烏頭,通過測定其所含烏頭鹼量及參附註射液的急性毒性,證實動物對其敏感性存在晝夜節律。烏頭鹼的毒性午時(13點)最高(66.7%);戌時最低(13.3%),兩組差異顯著。參附註射液靜脈注射,子時LD50值為9.8629/kg,午時為8.308/kg。又如雷公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是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物,於24小時內按不同時辰,每4小時給小鼠分組給葯,觀察給葯後一周內的死亡率,發現其毒性具有明顯的時辰節律,以中午12點給葯者死亡率最高,20點至次晨8點給葯者死亡率最低。
6. 中葯葯理的相關信息
中葯現代化是將傳統中醫葯的優勢、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過程。中葯現代化的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即學術指導思想的現代化。中葯葯理研究不是簡單的「中葯」和「葯理」組合,中葯葯理研究應以中醫葯基礎理論為前提,以避免中葯的西化問題。中葯的使用是在中醫理論的措導下進行的,而中醫理論至今還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這使中葯也陷於同樣的境地,即一方面對於疾病臨床療效肯定,一方面又缺乏有力的科學數據來證明,而使其使用多限於經驗。中葯具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性能和清熱、溫里、補氣等功效,用於治療病人整體的證;西葯有明確的化學成分,其構型和理化性質決定了其功效,用於治療病體局部的症。所進行的所謂中葯葯理研究實質上相當部分是照搬了現代西葯葯理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葯葯理研究應該在傳統中醫理論和傳統的四氣五味等葯性理論的認識上有所突破。中葯葯理研究在指導思想和技術手段必須要在新思路、新突破。
中葯葯理學 通過中葯葯理研究要有重點地逐項揭示中葯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實質。從臨床實踐出發,中葯葯理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方劑,從研究方法上應以整體研究為主,建立大量科學合理的中醫病(證)動物模型。實驗方法、觀測指標及結果分析、判斷標記等,也就是完全符合中葯特點的葯理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提高血清葯理學、復方葯代動力學以及血清葯物化學、中葯復方化學的研究,同時積極發展中葯的分子葯理學、量子葯理學、受體葯理學,以及離子通道、酶、基因等方面的葯理學研究,整體與高體試驗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中西醫葯相結合,從多方面、多層次全面深入地闡明中葯治療作用。中國學者在中醫「證」的實質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
中葯葯理作為應用學科,在中葯新葯開發、研究和生產行業,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中葯新葯研究的程序中,葯效毒理學研究已作為法定的必備研究項目。中葯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研製出能與國際醫葯市場接軌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葯產品,它的定位必然是「安全、高效、優質、穩定、可控」,其中安全有效是葯品最重要的特徵。葯效評價正是由中葯葯理學科完成的。中國現行的葯品管理法規定,任何中葯制劑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葯效和安全評價試驗。由此可見,中葯葯理學無論在中醫葯的基礎理論研究或是在中葯現代化的研究中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中葯葯理學的基礎研究是勢在必行的。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中葯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葯理作用和作用機理,這對中葯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市場都具有潛在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7. 中葯葯理的發展史
麻黃 中葯葯理學的發展最早始於陳克恢先生於上個世紀20年代進行的麻黃鹼擬腎上腺素作用研究。陳克恢從麻黃中提取出麻黃鹼,發現有擬交感神經作用。上世紀70年代,中國葯理學家周金黃 教授提出「向中西醫結合的葯理學前進」的口號,呼籲創立中西醫結合葯理學,指出要從中醫中葯理論出發,研究和闡明中葯葯理作用的思想,此時中國在單味中葯的葯理研究方面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1982年國家組織編寫了《中葯葯理學》教科書,把中葯葯理學正式列為一門重要專業課程,推動了學科的發展。1985年10 月,中國葯理學會的中葯葯理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同時確立了中葯葯理研究的方向,1985年王筠默編著《中葯葯理學》,標志中葯葯理學科正式形成。
自1985年,中葯復方葯理的研究就如火如荼地在中國醫葯界展開,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並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在1996年10月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葯復方的研究被列入21世紀中醫葯理論研究的難關和突破口之一。「九五」期間中國制定了中葯現代化的戰略規劃,重點之一是中葯復方的現代研究,其中闡明中葯復方葯效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是主要攻關目標。先後設立了多項重大或重點項目用於支持中葯現代化有關科學問題的研究,如1998年啟動了「九五」 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中葯現代化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1999年科技部又啟動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方劑關鍵問題的基礎研究——原理、方法、創新」,這在中國中葯研究領域中是前所未有的,大大推動了中葯復方葯理學的研究,使中國中葯葯理學研究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葯葯理學的研究始於單味中葯,其中最著名的發現是麻黃鹼、青蒿素、喜樹鹼和羥基喜樹鹼等。中葯復方的研究,中國主要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工作:傳統古方研究、現代經驗方研究和復方配伍關系研究,研究較多的如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因此現代復方中葯葯理學的研究從簡單的葯效學研究,發展到作用機制、方劑組成、配伍規律的綜合性研究。
8. 中葯學的發展趨勢
中葯學是一門研究中葯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醫類各個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中葯學是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遺產,是幾千年來人們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醫學瑰寶,是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進行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結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需要我們不斷的鑽研和繼承。
1、中葯理論除了中醫的陰陽、臟象等基本理論外,還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反畏、配伍禁忌以及採制加工經驗所包含的理論知識。現在已進行了文獻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樣化在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為 從親緣關系和生物學研究入手,解決中葯資源短缺問題;以傳統用葯經驗和葯性歸類方面研究,產生20世紀新中葯材;從保證中葯質量出發,研究地道、加工、貯存、制劑的系統質量控制;從中醫治則和臨床經驗入手,對攻下葯物和活血化淤等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葯療效評價客觀化 這種趨勢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分型,並採用現代科學指標總結中葯療效的方法;二是復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統計和療效分析規范化。
4、中葯生產工業化 飲片和成葯生產的企業化為機械化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洗葯機、切葯機、碾壓機、粉碎機、包裝機等日益推廣,並開始和計算機結合,由電腦自動控制。另一方面,中葯材收購、生產、銷售實行「三證」以後,管理和流通方面一體化加強,對保證和提高中葯質量有利。
5、中葯質量標准化 傳統的方法是以地道、採收期、炮製制劑技術來對葯材整體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針對其中某一成分。「望、問、聞、切」的特點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對樣品作任何特殊處理,但量的標准不明確,需要人腦貯存大量特徵信息。色譜和光譜技術以及生物測定引入中葯質量控制中,將使中葯標准化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6、中葯學教材規范化 已有中葯化學、中葯葯理學、中葯鑒定學、中葯炮製學和中葯制劑學等五門專業課程和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基礎、葯用植物學等全國統編教材,有利於人才培養。
7、葯典內容現代化 我國從1963年版開始,葯典分一、二兩部,一部收載中葯。通過比較可看出葯典在突出中葯特色和吸收現代科技方面的明顯變化。
8、中醫中葯研究同步化 中醫和中葯研究相脫節,醫不知葯,葯不為醫用都將導致中醫整體的消亡。把二者結合起來的途徑是加強臨床中葯學的研究,把提高療效和提高葯材質量統一起來。
9、中葯科研國際化 中葯獨特療效和從中葯中發現新葯的成功例子吸引著國際學者對中葯研究的興趣。
總而言之,未來中葯學的任務是探索人、葯以及人葯關系三方面的復雜性。我們現在正處在世界葯學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現代醫學的治療戰略正在從對抗療法轉向調節對策,而後者恰是中醫葯的優勢和特點所在。
9. 中葯學專業考研有哪些方向
1、中葯學
中葯學專業培養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與其相關的中醫學、葯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中葯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中葯鑒定、設計、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葯等方面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2、生葯學
生葯學是葯學專業的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包括中葯在內的天然來源葯物的科學,它是一門應用本草學、植物學、化學、分子生物學、葯理學等基礎學科理論,研究生葯的基源、品種鑒定、質量評價、化學成分、葯理作用以及葯用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學科。現代生葯學的發展還新生了許多研究領域,如中葯材的規范化種植、質量標准規范化研究、葯用植物生物技術、天然葯物資源化學等。
3、葯劑學葯劑學是關於葯品的一門科學,它涉及葯品研發、製造及其配製和貯存,以及葯品特徵、純度、成分和功效的檢測;同時還是研究葯物劑型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任何葯物在臨床使用前都必須製成適合於患者的安全、有效、穩定、使用方便的給葯形式,即劑型。劑型不同,給葯方式不同,葯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均有所不同。
(9)中葯葯理學的研究方法及進展擴展閱讀
1、上海中醫葯大學
上海中醫葯大學創立於1956年的上海中醫葯大學,是新中國誕生後國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醫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屬高校中唯一的一所醫科類重點特色院校。學校位於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科研教育區內,佔地500餘畝,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在上海建設「創新型城市」戰略布局中,已成為「張江葯谷」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國葯科大學
中國葯科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學風優良、在葯學界享有盛譽的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之一。
3、天津中醫葯大學
學校始建於1958年,原名天津中醫學院,2006年正式更名為天津中醫葯大學。學校正在建設中的新校區座落於天津市靜海縣團泊湖畔,佔地2600餘畝,建築面積60餘萬平方米,將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中醫葯博物館、中葯植物園;全國最先進的中醫葯科技園及中醫葯國際教育中心。
10. 新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進展
中醫學在各個歷史時期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學術成就。早在秦漢時期,漢族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得到西域各民族大量常用的葯材。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各民族那裡學會種植諸如胡桃、葡萄等既是果蔬又是葯物的植物。聞名世界的唐代葯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汲取了亞洲等一些民族的醫葯經驗。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的民族葯物就更多了。各個國家醫學在臨床技術上、理論上也是相互滲透的,中醫眼科的金針撥白內障是唐代僧人由印度傳入的,經過吸收豐富以後,賡續創新,燦然豐富,延傳至今,已經成為中醫眼科的一項絕技。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都對醫學做出了貢獻,如元代蒙古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蒙古族的醫學傑作。正是民族間廣泛的文化交流,使中國各民族醫學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學術交流是雙向的。在中國近鄰之中,中醫學傳入越南、朝鮮和日本,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經陸上絲綢之路,中醫學在中世紀便已遠傳西亞和歐洲。阿維森納的《醫典》是當時西方醫學的經典著作,其中便吸收了中國脈診的內容。《本草綱目》在17世紀就曾被翻譯成多國文字。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針灸更為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承認其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加以推廣,並制定了統一規范的經穴標准。綜上所述,中醫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其精深的理論、豐富的實踐、對異域文化的擇優吸收和不斷的自我更新,使它永葆青春。在世界幾大傳統醫學中,中醫學至今仍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重視繼承發揚中醫葯學文化遺產,1982年將發展傳統醫葯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後成立專司傳統醫學管理的政府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就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醫院、中醫院校和科研機構相繼建立。1978年,中醫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並實施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近年來在一些中醫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還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中醫葯學術著作和刊物大量出版。在對醫史、古籍文獻的發掘、整理方面,以現代科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中葯和臨床研究方面等,均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主要是從中醫葯學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規律,提高中醫葯防治疾病的療效。一方面要對傳統的中醫葯學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整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探索中獲得創新和突破。目前,它已從古代散在的、自發的研究,發展為設有眾多專門研究機構,集中大批科研人員,採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科研體系。當代中醫葯科學研究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以中醫葯學體系為對象,例如臨床研究以探討辨證論治規律為主,從理、法、方、葯的不同層面或單獨、或綜合地進行;葯物研究則著重於葯性、功效、機理、炮製、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元化,大致包括傳統內容的挖掘和深化、中醫現代化研究、中西醫結合三種類型。三是採用多學科、多途徑的方法,既用傳統研究方法,也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臨床觀察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動物模型及實驗方法、細胞學方法、病理學方法、免疫學方法、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超微結構及影像學技術、文獻學方法、邏輯學方法、數理統計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方法以及科學抽象和建立假說方法等。四是新興的中醫葯學科相繼萌生,如中醫實驗動物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護理學、中醫康復醫學、中醫急症學、中葯葯理學、中醫文獻學、中醫心理學、中醫腦病學以及中醫葯管理學等。
50年來,在醫史文獻、基礎理論、臨床、中葯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頭道窪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磨製石針,為確定砭石起源時代提供了有力證據;以後,又相繼在河南鄭州和新鄭、山東日照、江蘇徐州高皇廟等地出土6枚砭石,驗證了《漢書·藝文志》等書中關於砭石的記載。1978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出土青銅針。骨針和竹針的發現也屢見不鮮。1978年河北滿城漢墓還曾出土了九針。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早於《黃帝內經》的古醫書——《脈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這些都為中醫理論的起源、經絡學說的演變提供了新認識。在文獻研究方面,40年來完成1萬余種中醫文獻編目整理,出版了《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並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針灸大成》等名著進行校勘評注,大型醫史專著《中國醫學通史》的撰著也已經完成。在基礎理論方面,藏象學說與「證」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重點,50年代以來從對腎陰虛、腎陽虛、脾氣虛、心氣虛、肺氣虛、肝鬱症、瘀血症等證發生機理和證候特徵的研究,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實驗資料。60年代開始了治則治法研究,在對活血化瘀、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扶正培本等的研究中,不僅通過實驗闡明了機理,還把理論用於臨床,擴大了治療適應症。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循經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了感傳規律。1958年發現針刺麻醉,針刺用於抗休克、抗炎症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從神經和內分泌等方面探索針刺鎮痛的原理,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舌診和脈診研究方面,除進行機理探討外,還研製了多種舌象儀、脈診儀等,向定量化、客觀化發展。辨證分型的方法較普遍地應用於臨床。1991年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經穴部位》的國家標准,這一規范,使針灸學的學習、研究、臨床使用有了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頒布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1997年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國家標准。在臨床治療方面,中醫葯治療急重症和難治病的能力不斷提高,並總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如用中葯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腦血管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等都取得較好的療效。根據「動靜結合」的原則,運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葯治療某些骨折,使骨折癒合時間較單純西醫療法縮短三分之一,全療程縮短二分之一。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以通里攻下方法治療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和異位妊娠等,提高了非手術率,降低了復發率;並可以調整過度的炎症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治療急腹症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在中葯和方劑研究方面,從葯物資源調查到炮製、制劑、葯理、葯化等全面展開。1997年出版了載葯12 807種的中葯學巨著《中華本草》。在制劑方面,除丸、散、膏、丹、酒、露、茶等傳統劑型外,新發展了膠囊劑、口服液劑、袋泡劑、氣霧劑、注射劑、含服劑、葯膜、滴丸、栓劑等40餘種劑型。中葯新葯的開發研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從1985年至1996年間,獲得國家批准生產的中葯新葯近800種,如青蒿素、白血寧、醒腦靜、消痔靈等,為中醫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葯、針灸和氣功現已遠傳海外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益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中醫學既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寶庫,又是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以其特質和活力不斷發展的醫學體系,它將繼續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1996年,有了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如分形經絡,三元氣,數理陰陽,分形藏象五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中醫分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