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教學方法

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2 18:14:07

1.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數學看圖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要培養學生直接從圖中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級數學課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過形式多樣、富於趣味性和可讀性的主題圖呈現數學信息,學生學會看圖、讀圖,搜集有關的數學信息,有助於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學生對圖意進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順利解決問題。筆者以人教版一年級數學內容為例,探究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讀圖、理解圖意,使之成為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讀圖的情感培養

一般說來,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就廣泛接觸過圖畫,對讀圖已有一定的經驗。到了一年級,數學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圖畫呈現豐富的數學信息。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中用生動有趣、色彩絢麗的圖畫展現了美麗的校園,圖中畫著一面國旗、2副單桿、3條凳子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數數的興趣。在教學中,除了注意插圖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外,還要充分挖掘插圖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注重觀察圖的能力培養

觀察能力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之一。剛入學的兒童看圖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順序觀察畫面。對學生的觀察要求表述要簡練、清晰,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畫面,從中選擇有用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時,可指導學生先整體觀察畫面,有序、完整地說出整幅插圖所表達的意思。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提問:圖中有幾面紅旗?(指導完整回答:圖中有一面紅旗。)有幾副單桿?幾條凳子?幾只小鳥?幾棵樹?……引導學生感知自然數的概念。學生通過用眼觀察、動手點數、動口讀圖,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數感。

三、注重語言描述的示範

低年級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開始可以教給學生一種讀圖和回答問題的簡單「模式」,讓學生先模仿老師讀圖,學會有條理地表達圖意。比如,在教學7的加法時,我教學生這樣讀圖:左邊有5隻蝴蝶,右邊有2隻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幾只蝴蝶?或者5隻蝴蝶在玩耍,又飛來2隻,一共有幾只蝴蝶?在教學6的減法時,教學生這樣讀圖:左邊有一些蘋果,右邊有3個蘋果,一共有6個蘋果,左邊有幾個蘋果?解決「已知總數和部分數,求另一部分數」這類題,學生的難點在於不知道要求什麼,常常出現只要看見大括弧就列式為3+3=6(個)的典型錯誤。所以講清大括弧的作用以及問號所在位置的含義尤為重要。在教學連加、連減法時,我引導學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與「有……去掉……再去掉……還剩……」這樣的句式來讀圖。說解題思路時,我讓學生用「我是這樣想的:左邊有……右邊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後算……」的句式表述。經過反復練習,學生就逐步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練好語言基本功。

四、注重讀圖方法的指導

1讀單一的主題圖。主題圖中有很多非數學信息,目的是為孩子們創設一個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學習興趣。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比多」、「比少」問題,以小兔要蓋一間房子,朋友們都來幫忙為故事背景,小豬抬木頭,小兔抱磚頭,其中蘊含了小兔和磚頭同樣多,木頭比小豬多,蘋果比胡蘿卜少等數學信息。在孩子們眼裡,畫面更多的是故事情節而不是數學信息,所以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小兔家蓋房子,有幾只兔朋友來幫忙?(2)4隻小兔抱了幾塊磚頭?(3)小兔的只數和磚頭的塊數一樣多嗎?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圖中小兔和磚一一對應,使學生認識到「同樣多」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小兔的只數和磚頭的個數「同樣多」;進而再設計問題:(1)有幾只小豬來幫忙?(2)抬了幾根木頭?(3)是小豬的只數多還是木頭的根數多?再引導學生找出圖中小豬和木頭一一對應的部分,則剩餘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認識了「多」和「少」的含義;學生通過說「木頭比小豬多,小豬比木頭少」等充分認識「比多」「比少」的關鍵是弄清「誰與誰比」。這樣長期堅持指導學生多讀圖、掌握讀圖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2.郾讀圖文結合的主題圖。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大,圖文結合的題目也相應增多了,但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看圖而忽略讀文字。比如,一年級上冊第121頁第11題,圖上描述的是左邊有9個小朋友在堆雪人,右邊大樹旁邊跑來了一群小朋友,文字敘述「又來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邊那樣數人數,數到5人(還有4人被遮住),於是就列式為9+5=14,脫離了圖、文的要求。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讀圖,了解圖中的信息,再去讀文字,接著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問題是什麼,讓學生知道圖和文字是有聯系的,要把圖文結合起來讀,結合起來理解。通過認真讀圖,說出圖意,理清圖和文之間的聯系,解決問題就有理有據了。

3.讀蘊含大量信息的主題圖。有些圖蘊含的信息量較大,需要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全面理解圖意。比如,圖上畫了3隻蜻蜓,6隻蝴蝶,10隻蜜蜂,要求補充問題並解答。這樣的題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需要弄清圖中各個數量之間的邏輯關系,再根據數量關系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並運用已掌握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判斷的能力。當學生從圖中知道「公園里有3隻蜻蜓,6隻蝴蝶」後,再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幾只?」「蜻蜓比蝴蝶少幾只?」讓學生再模仿提出其他問題,如:「公園里有10隻蜜蜂,6隻蝴蝶,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幾只?」「公園里有10隻蜜蜂,6隻蝴蝶,蜜蜂比蝴蝶多幾只?」

培養低年級學生讀圖的能力,打好讀圖的基礎,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也可為中、高年級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畫線段圖打下基礎。當學生解題遇到困難時,會想到用畫圖來幫助分析,使畫圖、析圖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強解題的效果。

2.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有哪些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在對簡單物體的位置關系進行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的教學內容:

1.數與代數: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即教材的第一、三、五、七單元;

2.統計與概率:包括分類比較和簡單統計圖表,即教材的第二、八單元;

3. 空間與圖形:包括立體圖形認識、方位與圖形即教材的第四、六單元;

4. 實踐活動:「找找周圍的數」和「大蒜有幾瓣」。

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20以內數的認識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本冊教材的難點教學內容是: 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三、學生分析

一年級新生剛步入校園,基本上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而且生源情況復雜。因此,我們要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下功夫,採取各種方法和手段,完成從幼兒向小學生轉軌,使他們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採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求難、求廣。應該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少一些呆板的練習,適當布置有趣的作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教學進度表

准備課「海底世界」——數數 1課時

第一單元: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 9課時、找找周圍的數 1課時

第二單元: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 3課時

第三單元:走進花果山——10以內的加減法 18課時

第四單元:有趣的游戲——認識位置 2課時、智慧廣場 2課時

第五單元: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的認識 5課時、智慧廣場 2課時

第六單元: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 3課時、分積木 1課時

第七單元:小小運動會——20以內的進位加法 9課時

第八單元:雪山樂園——總復習 5課時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篇二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跨入小學,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二、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准備課,位置,比一比,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鍾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總復習。

三、教學目標

1、熟練的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1——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的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演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後、左右。

7、初步認識鍾表,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培養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內容變動

1、加強了准備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單元)

(1)把實驗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合並為第一單元「准備課」。第一單元「准備課」包括數一數、比多少兩部分內容。是由實驗教材中的第一、二單元合並而成的。數一數是原來的第一單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數數的情況和經驗。比多少是原來第二單元「比一比」的內容,而原來第二單元的「比高矮」「比長短」與數學學習的關系不是很大,被刪去了。

(2)將「位置」由一年級下冊提前到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主要是認識「上下、前後、左右」。是從一下移過來的,而原來「位置」中「左右的相對性」以及「用第幾行第幾定物體的位置」則刪去了。

3. 一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內容有哪些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4. 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正常的有以下幾種
1,順向引導思維
2,利用實物指引
3,數字象形
我就經常用這幾種方法,現在的孩子都聰明的很,這幾個就行了。
最主要的就是要耐心

5. 小學一年級新生的數學應該怎樣教

怎樣教好小學一年級的數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一、讓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於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了兒童主動性學習的心理基礎。在教學《位置》一課時,我就充分引用書上的練習與場景,並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實例,無論是新課的引入、範例的選擇還是練習的設計、作業的布置都將學生置於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發現、去比較左和右的不同,以學生最熟悉不過的座位這一生活現場來展開學習的基礎,建立起「第幾組第幾個」模式,從兩個維度來確定平面內事物位置,再延伸拓展回到生活現實之中去,最後通過聯想,實現課堂數學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有效對接,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運用數學。只有把握「生活-----數學-------生活」之間的聯系,才能明白什麼叫用活教材,感悟情境圖所提供的材料的深度和內涵。

跳出教材,在生活中去學數學,讓數學生活化。在教學「擺一擺,想一想」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充分把「玩」與「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描述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領會、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學生沒有棋子怎麼擺?河邊的小石子、家裡的大豆、玉米粒........就是很好的教學用具,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學具」,同樣學得有趣。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使得幾何、代數、和統計與概率的內容有可能以交織在一起的形式出現,使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成為必須的學習內容。

二、大膽地去刪增教材創造教材

「用教材教」不應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口號,而應該是教師切實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師要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對於不大適合學生的內容,遠離學生實際的內容,要徹底地改,比如在教學《多些少些》時,我發現直接利用教材資源(金魚圖)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因為農村學生對金魚就很陌生,甚至沒有見到過,於是換用了學生課下喜歡玩的「跳跳球」這一操作性實驗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參與和交流的慾望,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取材於生活,改變了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阻礙學生發展的,要毫不留情地刪;發現有探索意義,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的材料,要沒有顧慮地增,比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後,我給學生展示了「楊輝三角形」圖,讓學生觀察有什麼規律,學生對其非常好奇,學習激情很高;對於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開拓思路的因素,要有深度地挖,不浪費任何一個可讓學生發展的資源 我在教學《找規律》中,例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就從學生入手,我給男女生排隊,一個男生一個女生那樣重復排列,我從衣服的顏色上排,再從男女生不同人數的重復排列,就這樣,學生學得很輕松,易掌握,書本上的主題圖由於不便於操作,我便把它作當一次作業設計。

在教學《統計》中,我也沒有從教材上的圖入手,而是讓學生數數老師手中的一大把小棒,顏色有多種,為了數每種顏色有多少根,學生就知道要分類整理後才好數,統計出的數填在表內不就是統計表么,再用圖形(塗方格)表示出來,就叫統計圖了。課後學生還會自己進行統計了,如我班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等。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老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者融通,學生就可能感受到書本知識的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識到學習的價值,使學習成為一項樂在其中的活動。

三、尋找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源泉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中,農村小學校缺乏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輔助教學,教師就不能以圖文並茂、形象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於是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物活動,小組內一個同學當售貨員,其他學生拿出一元錢去買文具,還讓一名同學當監督員,監督售貨員的找補操作是否正確。通過模擬「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生活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體會到了一元錢的價值及應用價值。下課後我還專門與學校小賣部取得了聯系,我親自去幫著賣東西,讓我班學生來買自己喜歡的物品,更讓學生感受到買東西的樂趣及學數學的樂趣。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原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傑的建構理論都指出在學生基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和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有關數學教學方法推薦:

小學教師要想將學生培養成一批又一批將來有出息的人才,可別忽視小學一年級教學。小學一年級無論什麼課程都是基礎,一年級所學的知識,就好比工程師起一座高樓,預先一定要將基腳打牢,否則會前功盡棄。作為數學這門學科,要想打好基礎,就必須在一年級夯實計算教學。

一、《新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巧妙地創設情境,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學習過程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索數學奧秘的慾望;有利於學生面對挑戰,接受鍛煉,體驗成功;有利於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和拓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一)、創設操作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們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系統,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可以採用實際操作、建立表象去啟發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領會算理,突破難點。比如:填一個未知加數的教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中(教材的第70頁)填一個未知加數的教學如:7+( )=10 6 +( )=8,雖然做這種題有推導的公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顯得很空泛。因為一年級孩子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概括主要處在直觀形象水平上。小學一年級學生必須依靠實物、教具、掰手指頭來掌握10以內的數概念;離開直觀條件,運算就變得困難甚至中斷。教材上的提示是:(1)想7加幾等於10?這種是通過數實物,用數的組成完成填空的。(2)再畫幾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子?這種是通過接著畫的方法來填空的。第一種方法:學生必須先數10根小棒或其他實物,再把10根又分成兩份,數7根出來放在一起,看還剩下幾根,括弧里就填幾。第二種方法:讓學生接著畫小旗,當數到8時,又畫了幾面小旗,括弧里就填幾。當然前面這兩種方法都有實物操作,學生基本會做,但讓學生獨立去完成練習十的第2題時,學生做題的正確率不高,學生的計算速度也很慢。計數由原始社會的用結繩記事、用在竹、木或龜甲、獸骨上刻字以記數,發展到現在用數字計數。從這個歷史的演變來看,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不是目的,那隻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一種手段。我認為我們可以把接著畫轉化為接著數的方法,既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又節約時間,,正確率可達100%。(1)、7+( )=10 我讓學生接著7數,數一個,就伸出一個手指,當數到10時,伸出了幾個手指,說明括弧里就應加幾。

(二)、演算法多樣要優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准》的一個視點,它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有效平台,但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兩種行為:一、是教師認為:演算法越多越好,把演算法多樣化僅僅理解為量上的「多」,而忽略了質的提升;二是不敢對思維層次較低、思維過程繁瑣的演算法說「不」字。實質上,低年級學生對多種演算法的分析、比較、自主擇優的能力不強,難以理解同伴提出的演算法,所以,教師必須注意對多種演算法進行優化,選擇一種最能讓低年級學生理解並且喜歡的演算法,提高計算的效率。例如: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中(教科書第12頁)20以內的退位減法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字比較小,學生可以用數實物做題,比較簡單,但如果數字變大了,學生數實物就要耽誤許多時間,影響做題的速度。

6.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講應用題小故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心智正處於成長階段,好奇心強,並且處: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引導學生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應用題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指導學生動作操作:一般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通過動腦和動手實現。對此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

三、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及共融的過程。其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具有創造性、能動性和自主性,教材內容則有封閉性和被動性。而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講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在各種有趣、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充實教學內容。

四、設置差異化學習目標: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也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注意事項:

首先,從小就得教小孩數數,這個非常重要。然後,等到孩子從1能數到10的時候,可以教他數實物。比如屋子裡的凳子,桌子上的蘋果、老師給的糖果。然後等孩子回到家,數家裡幾口人、做了幾道菜,到了超市買東西買了幾個,只要有機會就讓他數,不要顯麻煩。只有應用到實物當中,小孩才會對數字有概念。

孩子要牢記「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湊十法簡便易行,思考過程有「一看(看大數),二拆(拆小數),三湊十,四連加」 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先從簡單的弄始教給孩子,比如1+1=2,1+2=3,先用實物,比如1+1就可以拿1個蘋果加1個蘋果,1個蘋果加2個蘋果,慢慢讓孩子對數字加深概念,但是小孩在學校里沒有實物,所以就再教用手指來算。

要先教孩子數實物,而不是用手指。先對數字加深概念一定要先用實物讓孩子算,再教孩子用手指。不然孩子會依賴手指,而不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7.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動物樂園》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第12—13頁。

二、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藉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並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五、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六、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群小動物,出示動物圖片(打亂貼在黑板上),問:都有些什麼動物啊?

生:小魚、小鳥、唐老鴨、熊貓,小鹿……

師:你知道它們分別有多少只嗎?

生1:小鳥有3隻,熊貓有2隻。

生2:小魚有5條,唐老鴉有1隻,小鹿有3隻。

師: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這些小動物的多少。(師隨機板書課題「比」)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

師:誰先來比一比?

生:小鳥多,熊貓少。

師:剛才你聽到什麼?誰和誰比?

生:小鳥和熊貓比。

師:還可以把什麼和什麼比?

生:唐老鴨和小魚比,小魚多,唐老鴨少。

師:不用數,有什麼辦法一眼就能看出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

生1:把相同的動物貼在一起。

生1:數出來後,寫上數字。

師:把小鹿的圖片都選出來,貼在一起,橫著排一排;再把小鳥的圖片也選出來,貼在小鹿圖片的下面,也排成一排。(老師邊說邊演示,貼的時候注意一隻小鳥對牢一隻小鹿。)
一、教學內容: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動物樂園——大小比較」第12—13頁。

二、教學目標 :

1、通過數數、比較活動,體驗大小的比較方法。藉助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對應的思想。

2、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並能用符號來表示比較的結果。

3、培養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教學重點:

掌握大小比較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

會用「>」、「<」、「=」 表示比較的結果

五、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知道用「大於、小於、等於」來描述數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號感。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以「動物樂園」為情境的主題圖引入,喚起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主題圖中選比較的對象進行比較,既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既運用了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又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記住「>」、「<」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六、學生分析:

《大小比較》這一教學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觸到了,在腦海中已有一個初步的表象,只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更沒有符號感。因此這節課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把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很快掌握比較方法以及建立符號感。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群小動物,出示動物圖片(打亂貼在黑板上),問:都有些什麼動物啊?

生:小魚、小鳥、唐老鴨、熊貓,小鹿……

師:你知道它們分別有多少只嗎?

生1:小鳥有3隻,熊貓有2隻。

生2:小魚有5條,唐老鴉有1隻,小鹿有3隻。

師:今天我們就來比一比這些小動物的多少。(師隨機板書課題「比」)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

師:誰先來比一比?

生:小鳥多,熊貓少。

師:剛才你聽到什麼?誰和誰比?

生:小鳥和熊貓比。

師:還可以把什麼和什麼比?

生:唐老鴨和小魚比,小魚多,唐老鴨少。

師:不用數,有什麼辦法一眼就能看出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

生1:把相同的動物貼在一起。

生1:數出來後,寫上數字。

師:把小鹿的圖片都選出來,貼在一起,橫著排一排;再把小鳥的圖片也選出來,貼在小鹿圖片的下面,也排成一排。(老師邊說邊演示,貼的時候注意一隻小鳥對牢一隻小鹿。)師:剛才老師用的是什麼辦法?

生:一個對一個,一隻小鳥對一隻小鹿。(師隨機用虛線一一對連)

師:小鹿幾只,用哪個數表示?小鳥幾只,用哪個數表示?

生1:小鹿有3隻,用3表示。

生2:小鳥也有3隻,也用3表示。

師:他們只數怎麼樣?

生1:相等。

生2:一樣多。(師隨機板書3 3)

師:3和3之間用什麼符號表示?

生:我知道,用「=」。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我在幼兒園學過。

師:那你教教老師怎麼寫,伸出手指寫一個。

學生書空,教師板書「=」。

師:你說的非常對,這個符號就是「=」(板書),你能說出它怎麼讀嗎?

生:讀作「等於」。

師:它表示什麼意思?

生:它就表示兩邊相等。

師:仔細觀察,「=」的模樣有什麼特點?

生:兩條橫線一樣長,兩邊的開口一樣大。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兩邊開口一樣大,它的形象就表示左邊的數和右邊的數相等。

在方格紙上書寫「=」。

師:前面的數字「3」表示什麼?

生:表示有3隻小鹿。

師:那後面的數字「3」又表示什麼?

生:表示有3隻小鳥。

師:誰能讀「3=3」

生讀:三等於三。

師:剛才徐老師用什麼方法比較小鹿和小鳥的只數的?

生:一個對一個。

2.認識「>」

師:我們還能把什麼和什麼拿來比?怎麼比?

生:熊貓和唐老鴨比。

師:一隻熊貓對一隻唐老鴨(師演示),熊貓的後面沒有唐老鴨對了,那誰多誰少?

生:熊貓多,唐老鴨少。

師:熊貓用什麼數字表示?唐老鴨呢?

生:熊貓用數字2表示,唐老鴨用數字1表示。(師隨機板書21)

師:2比1大,中間可用什麼符號?

生:大於號。

請生板書。

師:你為什麼這樣寫?

生:因為大口朝著大數。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幼兒園老師教的。

師:誰說一下怎樣能很快記住「>」。

生1:「>」象一個箭頭,尖向著右邊。

生2:「>」一邊有個尖,一邊有個開口,尖對著小數,開口對著大數。

生3:我把右手的第二根和第三根手指伸出來張開就成了一個「>」。

師:同學們說的真棒。在方格紙上寫2個大於號。齊讀二大於一。

3.認識「<」

師:如果把小鳥和小魚比,我不想移動圖片,而用其他圖形表示,想想可以用什麼圖形表示?

生1:橢圓形。

生2:小鳥的形狀。

生3:長方形。

師:小朋友很會開動腦筋,真棒!下面我們用△表示小鳥,用○表示小魚來畫一畫。△應該畫幾個?○要畫幾個?

生:△應該畫3個,○應該畫5個。

師:為什麼?

生1:因為小鳥用△表示,小鳥有3隻。

生2:小魚有5條,小魚用○表示。

師: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生:一個對一個。

(學生畫在算術簿上)

師:畫好以後,分別寫上數字,想想3和5中間可以用什麼符號表示?生:小於號。

師:說得太對了,你上來寫一個。

生板書。

師:跟小朋友們說說怎樣寫?

生:還是大口對著大數。

師:說的真好,小朋友們也在方格紙上寫兩個。

師:伸出哪只手,哪兩個手指,它的樣子象小於號?

生比劃。

師:齊讀三小於五。3<5表示什麼意思?

生:3隻小鳥比5條小魚少。

生:老師,我還有別的表示方法:5>3。

師:5>3表示什麼意思?

生:表示5條小魚比3隻小鳥多。

師:真棒!真會開動腦筋,表揚一下。那好,看熊貓和唐老鴨,誰能用兩種方法說一說?

生1:熊貓比唐老鴨多,唐老鴨比熊貓少。

生2:2隻熊貓比1隻唐老鴨多,1隻唐老鴨比2隻熊貓少。

4.小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三個新朋友:「=」「>」「<」,誰來說一說「>」和「<」怎麼區分?

生: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

(三)、課中操(邊拍手邊做動作)

師:請你跟我拍拍手 。

生:我就跟你拍拍手。

師:請你跟我做小貓。

生:我就跟你喵喵喵。

師:請你跟我做小狗。

生:我就跟你汪汪汪。

師:請你跟我坐端正。

生:我就跟你坐端正。

(四)、練習鞏固,靈活運用

師:輕輕翻開書13頁,獨立完成填一填的第一題。

小猴比小熊少 3 〇4 小鹿比小兔 ( )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 〇 3 小兔比小鹿( ) 5 〇 4

師:填好後,請一位小朋友拿上來展示一下。(投影展示,大家評議對錯。)

師:完成第二題。(完成後展示交流,特別是2 > □ 6 >□ □< 9,鼓勵學生多重思維。)

7〇3 4〇9 3〇3 5〇8 10〇1

2 > □ 6 >□ 6 =□ □ =8 □< 9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生1:今天我認識了三個新朋友:「=」「>」「<」。

生2:用「>」和「<」時,只要記住兒歌「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就行了。

師:今天我們把動物進行了比較,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比較,如一(5)班有57個小朋友,一(6)班也有57個小朋友,我們就用上---

生:等於號。

師: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比較的?可以拿出文具盒裡的文具擺一擺,說一說。

生1:我這只手有5個手指,這只也有5個,5個手指和5個手指一樣多。

生2;我有6支鉛筆,2塊橡皮,6大於2。

生3:我的尺子和我的橡皮比,1把尺子小於4支鉛筆。…….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找出了這么多,回家後再找一找,然後跟爸爸媽媽說一說,好不好?

生:好。

8.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講應用題小故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心智正處於成長階段,好奇心強,並且處: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引導學生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應用題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指導學生動作操作:一般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通過動腦和動手實現。對此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

三、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及共融的過程。其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具有創造性、能動性和自主性,教材內容則有封閉性和被動性。而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講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在各種有趣、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充實教學內容。

四、設置差異化學習目標: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也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9. 淺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1、功能分類法
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按照事物問題性質的異同,分別將相同性質的對象歸入同一類中的一種思維方法。
只有將各種事物分門別類加以研究,我們才能弄清事物間的千差萬別,明確事物間的聯系。學生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根據分類的標准,逐步提示一類對象的共同的本質屬性,並認識和掌握其本質屬性,從而對其形成概念。所以,分類的思想方法是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2、特性分類法
特性分類,顧名思義是按事物的某一性質進行分類。譬如,有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五邊形、梯形、等腰三角形、六邊形等幾何圖形,我們可以以是否四邊形把這些圖形分為兩類,是四邊形的一類的有:四邊形、長方形、梯形、正方形;不是四邊形一類的有:三角形、五邊形、等腰三角形、六邊形。
採用特性分類法進行教學,一般按看、想、分、查四個步驟進行。看,就是觀察對象有哪些,是什麼;想,就是思考對象有什麼特性,並提出分類的標准(或按老師提出的標准去尋找對象的特性);分,就是按分類的標准動手分;查,就是檢查分得的結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需要調整。

3、轉盤游戲法
游戲是啟發心智與興趣達到身心愉悅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組織游戲,寓教於樂、樂中施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游戲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演,很少害羞,樂於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利用游戲的無意注意的特性,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化難為易,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4、擲骰子游戲法
小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而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游戲中可以使孩子們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
游戲教學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老師唱獨角戲,要求學生共同參與,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5、經驗應用法
經驗應用法,是從學生 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或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具有共同特徵的數學事實,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一般規律或法則,然後找出他們

閱讀全文

與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二單元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鼠年茅台鑒別方法 瀏覽:385
手機殼包漿方法 瀏覽:430
羽毛球空手訓練方法 瀏覽:385
在雲南種菜有哪些方法 瀏覽: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554
十種頸椎病治療方法 瀏覽:454
單人訓練模式開啟方法 瀏覽:122
種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瀏覽:736
化糞池兩端連接方法 瀏覽:607
注冊不了滴滴有什麼方法嗎 瀏覽:864
簡單麻花的編織方法 瀏覽:165
倒立團身訓練方法 瀏覽:725
特崗中教育學教學方法選用依據 瀏覽:556
治療抑鬱最好的方法 瀏覽:949
尋找八脈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73
地膜覆蓋率計算方法 瀏覽:275
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瀏覽:377
電腦快速補齊溫濕度方法 瀏覽:178
血管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192
食用酒精勾兌白灑方法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