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進行咀嚼訓練有哪些方法
分步閱讀
1
/3
寶寶咀嚼訓練第1步時間:4~6個月訓練重點:吞咽輔食特點:半流質可選輔食:米糊、蛋黃泥、果泥、蔬菜泥學會吞咽是日後攝取固體食物的重要前提。4~6個月是寶寶學習咀嚼和吞咽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比較適合添加泥糊狀的食物。從4個月開始可用小勺給寶寶餵食半流質食物,如米糊、蛋黃泥等。剛開始媽媽會發現,寶寶或多或少會將食物頂出或吐出。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之前的寶寶習慣了吸吮,尚未形成與吞咽動作有關的條件反射,媽媽只要多喂幾次即可。餵食時可將食物放到舌頭後方,寶寶會通過舌頭的前後蠕動配合做出吸吮和吞咽的動作,逐步適應吞咽。小提醒:寶寶由奶瓶餵食改為小勺餵食可能會不太習慣,千萬不可因此就輕易放棄。
2
/3
寶寶咀嚼訓練第2步時間:6~12個月訓練重點:咬、嚼輔食特點:黏稠、粗顆粒可選輔食:碎肉、碎菜末、碎水果粒、麵包片、手指餅、小魚干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從這一時期開始,媽媽可給寶寶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促進牙齒的萌發。這時的食物應由稀到稠,顆粒由細到粗,從在泥糊狀食物里添加少量的小塊固體食物開始,隨著寶寶的適應再慢慢添加固體食物的量。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可以用牙床進行較為完整的咀嚼動作了,主動進食的慾望也增強了,喜歡自己抓食物吃,這時媽媽可以把切碎的固體食物給寶寶,讓他自己吃,刺激寶寶學習在嘴裡移動食物,培養寶寶對食物和進食的興趣。另外,還可給寶寶吃一些專門用來磨牙的小零食。小提醒:開始時,媽媽應先給寶寶示範具體的咀嚼動作,教寶寶咀嚼,還可用語言提醒寶寶用牙齒咬。
3
/3
寶寶咀嚼訓練第3步時間:12個月以上訓練重點:咀嚼後的吞咽輔食特點:較粗的固體可選輔食:水餃、餛飩、米飯、其他纖維不太多的成人食物隨著牙齒的萌出和完善,寶寶的口腔動作也來越豐富,咀嚼吞咽動作協調,漸漸地可以用牙齒咬碎再咀嚼。這時應給寶寶吃較粗的固體食物,多吃粗糧。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典範,利用寶寶愛模仿的特性,經常示範咀嚼動作給寶寶看,每口食物應慢慢咀嚼,最好每口咀嚼10次以上。
『貳』 齲齒的檢查方法
你好,如果出現齲齒的情況,一般齲齒俗稱蟲牙、蛀牙,是細菌性疾病。齲齒的檢查方法如下:
1、視診:對著光源通過肉眼觀察有無破損、顏色改變等;
2、溫度測試:通過冷熱刺激,判斷溫度變化是否引起患者不適;
3、拍牙片:通過放射片特殊的影像學檢查判斷齲壞程度。
通過以上方式綜合判斷患者齲齒深淺、破壞程度,可採取合適方式進行治療。
『叄』 正確的咀嚼方法圖解
正確咀嚼法是這樣的:
1.吃東西時,緊閉雙唇,人中(鼻下的凹線)要伸直.
2.食物進入口內,先用左邊的臼齒,上下用力的咀嚼,再用右邊的臼齒,上下用力的咀嚼,最後再用上下門牙咀嚼,每一口都充分咀嚼以後,再吞食下去.
專家們通過實驗表明,細嚼30秒能使致癌物質的毒性降低.如果你按每咀嚼一次1秒鍾計算,一口食物咀嚼30次再咽下去,這就是科學家給出的標准答案.據專家說,一口食物在嘴裡至少經20次咀嚼,才能得到唾液給我們帶來的恩惠,30次則較為理想.從營養學角度分析,在我們享用的食物里,谷類、肉類和蔬菜的比例應該是3∶1∶1.以此比例進食,就能維持健康.
『肆』 怎樣嚼東西是正確的
正確的咀嚼方法是吃東西時最好一口食物能夠在牙齒兩側細嚼25到30下。
口腔通過咀嚼運動對食物進行機械性加工。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順序地收縮所組成的復雜的反射性動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內肌、翼外肌和顳肌等,它們的收縮可使下頜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運動,這時,上牙列與下牙列相互接觸,可以產生很大的壓力以磨粹食物。咀嚼還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團,便於吞咽。
咀嚼的過程
咀嚼運動條件:咀嚼肌、牙齒、顳下頜關節、唇、舌、頰肌協同發揮作用。復雜的反射活動。咀嚼運動形式:開閉、前後、側方三種基本運動及綜合運動。咀嚼運動作用:對食物的切割、搗碎、磨細。
咀嚼肌是上提下頜骨、使口閉合的一組頭肌。咬肌位於下頜角的外面,起於顴弓下緣及內面,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外面,由三叉神經支配,作用是上提下頜骨。顳肌位於顳窩內,起於顳窩和顳筋膜,止於下頜骨肌突,由三叉神經支配,作用是向後上牽下頜骨。
翼外肌起於蝶骨大翼及上頜骨體後部,止於下頜頸及下頜關節囊,如雙側收縮,可前拉下頜骨,如單側收縮,可牽下頜骨向對側。翼內肌起於翼突窩,止於下頜支內側面,如雙側收縮,可上提下頜骨,如單側收縮,牽下頜骨向對側。
『伍』 口腔科何為咀嚼效率影響因素有哪些有哪些測定方法
咀嚼效率是單位時間內牙齒對食物的磨碎的程度。
影響因素有:牙齒的功能性接觸面積;牙周組織情況;顳頜關節疾患;全身性疾病和口腔軟硬組織的炎症和外傷後遺症;疲勞,精神和不良咀嚼習慣等因素。
測定方法:食物的咀嚼碎程度測定(最好的方法);咀嚼後食物的消化狀態;咀嚼面積測定;咀嚼後的食物化學變化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