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適度人口的研究
以坎南為代表的早期適度人口論者認為,人口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二者之間必有一個最合適的人口數量。在任何一段時間里,假定資源、資金、技術等條件不變,一國的適度人口是使人均產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數,與這個人口數相對應的人均產量或收益最大的點稱為「最大收益點」。人口增長在未達到「最大收益點」之前是人口不足,超過「最大收益點」之後則是人口過剩(見圖)。索維提出了衡量適度人口的指標的設想,諸如個人福利、增加財富、就業、實力、健康長壽、文化知識、福利總和、壽命總和、居民人數等等,但著重考察的是經濟適度人口和實力適度人口。經濟適度人口指與人均產量(生活水平)最高點(即總財富增加最多、邊際生產率最高時)相對應的人口數;實力適度人口指在一定的疆域內保證最大實力的人口數。由於政府往往為了達到政治和軍事目的而需要增加人口,實力適度人口永遠大於經濟適度人口。索維注意技術等經濟增長因素對人口容量的影響,認為從總的長期情況來看技術進步有利於提高適度人口,提出了「適度增長」的概念,從而把早期的靜態適度人口論發展為動態適度人口論。
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確立過適度人口,「適度人口」只是一種概念。由於適度人口難以精確量度,適度人口論者又往往拋開社會經濟制度考察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直受到許多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的批評。不過,這一概念對說明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仍有一定的作用。
② 索維適度人口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現代適度人口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國人口學家阿爾弗雷得·索維(Alfred Sauvy)發展出自己的理論。
首先,索維給適度人口下了一個更接近其本質的定義,即「一個最令人滿意的方式達到某項特定目標的人口」就是適度人口。這個新的定義實際上提出了互相關聯的兩個命題:一個是目標問題,適度人口是與某項特定目標相掛鉤的;目標有多少;相應的「適度」也就有多少。另一個是手段問題,即通過什麼樣的手段或途徑去達致「適度人口」的目標,索維那種將過程和結果、手段和目標聯系起來的做法給人很多啟迪。
其次,索維為適度人口設計了多達九項的目標,其中四項經濟目標,四項社會目標,一項軍事目標。索維的觀點顯然是對坎南、威克塞爾的超越,更是對桑德斯的否認,但索維的觀點在諸多方面同樣是值得討論的。再次,索維的貢獻還表現在他把適度人口的討論從適度人口規模擴展到適度人口增長率上。索維從分析人口增長的負擔和效益之間尋找均衡點,並以這種均衡點來確定適度人口增長率。他在1976年《人口的適度變動》一文中提出了以人口的最大經濟效益和最低負擔時的人口增長率為適度增長率的論點。
最後,索維敏銳地看到了適度人口概念的局限性並指出:「人口學家可把它作為一個過渡性的工具來使用,就像數學家使用虛數一樣。」⑥也就是說,「適度人口」作為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在索維看來只不過是一個使用方便的概念而已。對此,筆者深表贊同。
索維的思想給我們的啟發還有:"適度」是與要達成的「目標」對應的。有多少目標,就有多少種『譴度人口「。適度人口的考察角度和衡量標準是多維的。但索維沒有考慮人口的生態適度問題又是令人遺憾的。
(2)「實力適度」的提法較好,「軍事適度」是其主要表現形式。所謂實力適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使社會達到最大實力(軍事力量和其它有關的共同的集體目標)所必需的人口數量。在索維的思想中,暗含著『人力即實力「的假定——索維認為:」因為,不論誰掌握權力或追求實力,都願意增加人口的數目,這是一個普遍規律。「⑦追求權力導致鼓勵生育,這在人口總量有限而生產力水平又不高的前現代社會堪稱事實,因為人力是稅收和兵力的兒被來源。基本來源,」廣田眾民、強兵富國「成了有作為的政治家的共同取向。但是否」普遍規律「又是可以討論的,畢竟人力不完全等於實力,而且如果人口過多,反而有損實力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3)索維認為,技術進步從總體上講是提高適度人口數量的。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的進步不斷地在提高著人口的承載量,而且也要求更多的人力來呼應自己。所以人口的適度點也是不斷上移的。
③ 述人口統計變數包括哪些
研究人口發展及其規律,人口變數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變數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社會發展的歷史既是社會形態、社會生產力及相應生產關系發展的歷史,也是人口世代更替、人類自身生產不斷發展的歷史。人口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前提,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是人口數量和質量的對立統一運動,包括由人口出生和死亡形成的人口自然再生產變動、人口遷移變動、社會構成變動及制約人口變動的內在機制力量--人口結構及其變化;也包括人口質量由低級向高級的運動。人口發展不是雜亂無章的 , 而是有規律的 。 決定人口發展及其規律的根本條件,是生產力內在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矛盾運動和生產關系的性質。人口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過去分屬不同的學科,逐步形成一門比較完整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科學。
發展歷史 人口學作為一門學科,一般公認在17世紀為J.格蘭特所創立。他的專著《關於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考察》,被認為是人口學的第一部科學著作。他的好友和合作者W.配第也被認為是人口學的奠基人之一。之後比利時學者L.A.凱特萊把概率論引入人口研究之中。18世紀末,現代人口普查首先在美國開始,之後普及到歐洲各國和日本,人口學的實際研究愈來愈為政府和學術部門所重視。19世紀後期列克西斯確立以凈再生產率為計算世代更替的尺度。20世紀A.J.洛特卡確定了以數理定律為基礎的穩定人口的數學模式,發展了研究人再生產各變數之間純數量關系的數學方法。人口理論應該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算起,古典經濟學家斯密、D.李嘉圖、A.馬歇爾、E.坎南等強調人口應該保持適度增長。經濟學派的人口理論被認為是人口理論產生之源 。K.馬克思、F.恩格斯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基礎。人口理論中的社會學派出現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它研究人口和各種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代表人物有E.迪爾凱姆和A.迪蒙。生物學派人口理論的典型代表是H.斯賓塞,把生物進化論引入人口增長原理 , 認為人既有保 持 個體生存的能力,也有繁殖新個體的能力,兩者成反比,生物學派另一著名原理即所謂周期原理 。 中國古代特別 是 先秦人口思想極豐富,是最早有人口統計的國家之一。20 世紀20 ~ 30年代起,一批向西方學習的社會學家,開始傳播馬爾薩斯人口論,並搜集資料研究中國人口問題,陳長蘅、孫本文、陳達等人相繼出版了人口學著作。馬寅初於1954年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長 ,在1958年發表了《新人口論》專著,陳達、費孝通、吳景超 等人也發表文章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張。從1973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行計劃生育,並明確制定「有計劃地增長的人口政策」。70年代初、中期人口理論有了較大發展,80年代開展人口調查研究,人口學研究范圍擴展迅速。
人口學體系 大體由人口理論、人口統計學和人口應用學科三大部分組成。人口理論研究人口發展規律及人口和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相互之間的本質聯系。這一概括將人口學與以人口作為生產力要素為研究對象的生產力經濟學,與以生產關系為對象的政治經濟學相區別,也與研究社會結構、社會機制變動的社會學相區別。人口統計學包括搜集、整理、評價、分析人口現象數量資料的方法、指標體系、分析技術和數字模式等。具體說來,包括用人口普查、抽樣調查、生命登記等方法搜集和評價資料,以及對人口現象和過程的數量關系具體描述的統計方法、實驗方法和數學方法,也包括研究人口現象的內在純數量規律。人口應用學科包括研究人口與其他現象之間相互關系的所有分支學科。
人口理論在人口學學科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其他人口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反過來,人口統計學和人口應用學科的發展也充實和豐富人口理論的內容,促進人口理論的發展。利用人口統計對人口現象變化的數量觀察及對決定這一變化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分析,常常導致新理論觀點的出現。各個人口分支學科研究的成果,如人口經濟學關於生育率的經濟理論,人口地理學關於人口城市化歷史進程的描述,都為人口理論所吸收,並使之更加理論化。
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後,人口學發展很快。圍繞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問題,在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中,展開了爭論。在人口問題上的悲觀論和樂觀論至今仍在進行爭論。在人口理論方面,適度人口論和人口轉變論有了新的發展。人口增長加速,對糧食、資源、污染、生態系統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學者、政治家的關心,這方面的研究著作也大量問世。
④ 適度人口的中國適度人口概況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也使用適度人口(或理想人口)這一術語,但與適度人口論的概念不完全一致。主要是面對中國人口過多,而且還在增長的現實,考慮食物資源、水資源以及其他資源的擁有量和良性生態循環,聯系技術進步,探討遠期(例如 100年後)全國究竟能養育多少人口,藉以制定長期人口目標,優化人口規劃。
⑤ 如何理解適度人口的確定對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意義
適度人口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人口理論的一個概念。適度人口論出現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形成。
瑞典經濟學家J.G.K.維克塞爾首先使用「適度人口」這一術語,「適度人口論」則是英國經濟學家E.坎南創立。作為一種人口經濟理論,它在20~30年代風行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口學家A.索維所著《人口通論》一書,進一步闡述了適度人口的思想,成為戰後適度人口論的代表。
⑥ 什麼是適度人口
定義:
適度人口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人口理論的一個概念。
理論研究:
以坎南為代表的早期適度人口論者認為,人口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二者之間必有一個最合適的人口數量。在任何一段時間里,假定資源、資金、技術等條件不變,一國的適度人口是使人均產量或人均收益最大的人口數,與這個人口數相對應的人均產量或收益最大的點稱為「最大收益點」。人口增長在未達到「最大收益點」之前是人口不足,超過「最大收益點」之後則是人口過剩(見圖)。
索維提出了衡量適度人口的指標的設想,諸如個人福利、增加財富、就業、實力、健康長壽、文化知識、福利總和、壽命總和、居民人數等等,但著重考察的是經濟適度人口和實力適度人口。經濟適度人口指與人均產量(生活水平)最高點(即總財富增加最多、邊際生產率最高時)相對應的人口數;實力適度人口指在一定的疆域內保證最大實力的人口數。由於政府往往為了達到政治和軍事目的而需要增加人口,實力適度人口永遠大於經濟適度人口。索維注意技術等經濟增長因素對人口容量的影響,認為從總的長期情況來看技術進步有利於提高適度人口,提出了「適度增長」的概念,從而把早期的靜態適度人口論發展為動態適度人口論。
⑦ 坎南的適度人口
在人口研究上,他首先提出適度人口論。認為人口增加會降低產業生產力,或者說人口減少會增加產業生產力,都是不正確的;產業生產力時而因人口增加時而因人口減少而增進。他強調,在一定時期、一定面積的土地上生存,能適合於獲得產業最大生產率的人口數量是一定的。就是說,達到產業最大效益時的人口為適度人口。他在1929年的《經濟理論評論》中更加明確地指出,在一定時期,或者在特定的條件下,或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總有一個可以稱之為獲得最大收益的點,此時人口數量剛好如此恰當地適應環境,以致無論是多於或少於此時的人口,收益(或勞動生產率)都會有下降(遞減)。這種人口則被定名為「適度人口」。在他看來,適度人口是隨最大收益的變化而變化的。達到適度人口的途徑,在人口增長過快時,是實行避孕等節育措施。坎南的適度人口論的理論依據,是從19世紀以來在西方經濟學中廣泛流傳的報酬遞減規律。
⑧ 什麼是適度人口影響適度人口的因素有哪些
適度人口指對一國或地區發展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是人口理論的一個概念。適度人口論出現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形成。我覺得跟環境啊經濟發展水平啊,地質啊都有很大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