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圖的基礎知識
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線條、符號、顏色、文字注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域、社會狀況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
地圖是按照一定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2D)或多維形式(3D)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Earth)(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1)專題地圖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在十七世紀,地圖越來越成為一個知識的「集合體」,因為繪制精美的地圖往往包含了地理、藝術和歷史的復合知識,像是一部網路全書。
十七世紀的荷蘭作為世界制圖最高水平的國家繪制了大量精美的航海圖、大幅壁掛圖、區域地圖和世界地圖,完美詮釋了地圖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無與倫比的美感。由於歐洲古代地圖製作者往往是由學者、藝術家、手工藝人和科學家等這樣的社會群體構成,這使得地圖以多元的面貌出現。
無論是歐洲與中國古代,地圖始終受到社會精英階層的關注,他們既是地圖的使用者、鑒賞與收藏者,同時也參與地圖的繪制。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七世紀時藝術家畫地圖是個普遍現象,一個著名例子就是達·芬奇繪制地圖。
達·芬奇被收藏至今的幾十幅畫作中,有9幅和地圖直接相關。專家發現,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畫出來的地圖和專業制圖師的沒有區別,非常精確。
㈡ 專題地圖的10大表示方法.適用條件.表現手段.優缺點
專題地圖的特點
專題地圖是在地理底圖上,突出地表示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專題地圖具有下列3個特點:①專題地圖的組成分專題內容和地理底圖兩大部分。②專題地圖的內容廣泛,主題多樣,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凡能用地圖形式表達的事物均可以作為專題地圖的內容。③專題地圖採用專門的表示和符號系統。主要有以下幾種:
點位符號法。用點狀符號反映點狀分布要素的位置、類別、數量或等級。
定點陣圖表法。在要素分布的點位上繪製成的統計圖表,表示其數量特徵及結構。常用的圖表有兩種,一種是方向數量圖表,一種是時間數量圖表。
線狀符號法。用線狀符號表示呈線狀、帶狀分布要素的位置、類別或等級。
動態符號法。在線狀符號上加繪箭頭符號,表示運動方向。還可以用線條的寬窄表示數量的差異,也可以用連續的動線符號表示面狀分布現象的動態。
面狀分布要素表示法。面狀符號表示成片分布的地理事物。
此外,在專題地圖上還常使用柱狀圖表、剖面圖表、玫瑰圖表、塔形圖表、三角形圖表等多種統計圖表,作為地圖的補充。上述各種方法,經常是配合應用的。
專題地圖應用廣泛,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及文化教育中均起重要作用。專題地圖內容是各學科長期研究積累的知識的高度概括,又為深入研究和指導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㈢ 專題地圖表示方法中,分區統計圖法和定點符號法有何區別和聯系
分區統計圖法是專題地圖的一種表示方法.分為①定位統計圖法,以統計圖表符號表示某點上的專題內容,如表示氣象站上的各種氣象要素等;②分區統計圖法,以統計圖形表示各區域的專題內容,如各省的糧食產量等;③分級統計圖法,按行政區劃或經濟區劃以顏色深淺或暈線疏密不同表示專題內容的相對指標,如人口密度、耕地佔全區土地面積的百分比等.
㈣ 專題地圖的表示方法
(一)、點狀要素的表示方法:定點符號法
點狀要素常用定點符號法表示,簡稱符號法。它是用各種不同形狀、大小、顏色和結構的符號,表示專題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數量和質量特徵。通常符號的位置表示專題要素的空間分布,形狀和顏色表示質量的差別,大小表示數量的差別,結構符號表示內部組成,定位擴展符號表示發展動態。
(二)、線狀要素的表示方法:線狀符號法
線狀或帶狀分布要素,通常用顏色和圖形表示線狀要素的質量特徵,如用顏色區分不同的旅遊路線、不同時期內的客流路線、不同的江河類型等;用符號粗細表示等級差異;符號的位置通常描繪於被表示事物的中心線上(如交通線),有的描繪於線狀事物的某一側,形成一定寬度的彩色帶或暈線帶(如海岸類型、境界線暈帶等);用符號的長短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如用公路符號的長短表示公路的長度。線狀符號法常用來編制水系圖、交通圖、地質構造圖、導游圖以及路線圖等。
(三)、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
面狀要素按空間分布特徵可歸納為三種形式:一為布滿制圖區的要素,可用質底法、等值線法和定點陣圖表法表示;二為間斷呈片狀分布要素,可用范圍法表示;三為離散分布要素,常用點值法、分級比值法、分區統計圖表法和三角形圖表法表示。
1.質底法又叫底色法,是在區域界線或類型範圍內普染顏色或填繪暈線、花紋,以顯示布滿制圖區域專題要素的質量差別,常用於各種類型圖和區劃圖的編制,如地貌類型圖、農業區劃圖、氣候類型圖等
2.等值線是連接某種專題要素的各相同數值點所成的平滑曲線,如等高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海深線等。常用於表示地面上連續分布而逐漸變化的專題要素,並說明這種要素在地圖上任一點的數值和強度,它適用於表示地貌、氣候、海濱等自然現象。
3.定點陣圖表法是把某些地點的統計資料,用圖表形式繪在地圖的相應位置上,以表示該地某種專題要素的變化。常用柱狀圖表中的符號高度(長短)或曲線圖表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變化。如各月或各年度風向、風力的變化,降水量、氣溫變化等,均可採用此方法。
4.范圍法(區域法)是用輪廓界線來表示制圖區內間斷而成片狀分布專題要素的區域范圍,用顏色、暈線、注記、符號等整飾方式來表示事物類別;用數字注記表示數量。間斷成片狀分布專題要素(如森林、資源、煤田、石油、某農作物、自然保護區等)的表示常採用范圍法。
5.點值法(點數法)是在圖上用一定大小、相同形狀的點子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區域分布和疏密程度的方法。該法用於表示分布不均勻的專題要素,如人口分布、資源分布、農作物分布、森林分布等。
6.分級比值法(分級統計圖法),是把整個制圖區域按行政區劃(或自然分區)分成若干小的統計區;然後按各統計區專題要素集中程度(密度或強度)或發展水平劃分級別,再按級別的高低分別填上深淺不同的顏色或粗細、疏密不同的暈線,以顯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差別。同時,還可用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或暈線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的變化顯示出要素的集中或分散的趨勢。
7.分區統計圖表法是把整個制圖區域分成幾個統計區(按行政區劃單位或自然分區),在每個統計區內,按其相應的統計數據,設計出不同形式的統計圖形,以表示各統計區內專題要素的總和及其動態。可用來編制資源圖、統計圖、經濟收入圖、經濟結構圖等。
(四)、其他表示方法
1.移動要素表示方法——動線法?
移動要素(如貨物流、客流、氣團移動路線、交通車流等)的表示方法,常採用動線法。動線法是用各種不同形狀、顏色、長度、寬度的箭形符號,表示專題要素移動的方向、路線、數量、質量、內部組成以及發展動態的方法
2.內部結構表示法——三角形圖表法
三角形圖表法的成圖是一種類似於質底法的地圖,但其主要揭示事物現象的內部結構特徵,這種圖的分區范圍是各行政單元或統計區,三角形圖表是作為圖例形式出現的。
3.其他方法
此外,在專題地圖上還常使用柱狀圖表、剖面圖表、玫瑰圖表、塔形圖表、三角形圖表等多種統計圖表,作為地圖的補充。上述各種方法,經常是配合應用的。
專題地圖應用廣泛,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及文化教育中均起重要作用。專題地圖內容是各學科長期研究積累的知識的高度概括,又為深入研究和指導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㈤ 專題地圖的地圖定義
專題地圖是指突出而盡可能完善、詳盡地表示制圖區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人文)要素的地圖。專題地圖的制圖領域寬廣,凡具有空間屬性的信息數據都可用其來表示。其內容、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教學和科學研究、國防建設等行業部門。專題地圖和普通地圖相比,具有獨特的特徵。
1.主題化
普通地圖強調表達制圖要素的一般特徵,專題地圖強調表達主題要素的重要特徵,且盡可能完善、詳盡。
2.特殊化
專題地圖突出表達了普通地圖中的一種或幾種要素,有些專題地圖的主題內容是普通地圖中所沒有的要素。
3.多元化
專題地圖不僅能象普通地圖那樣,表示制圖對象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而且能反映制圖對象的發展變化和動態規律。如動態地圖(人口變化),預測地圖(天氣預報)等。
4.多樣化
一個國家的普通地圖特別是地形圖,往往都有規范的圖式符號系統,但專題地圖卻由於制圖內容的廣泛,除個別專題地圖外,大體上沒有規定的符號系統,表示方法多種多樣,地圖符號可自己設計創新,因而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5.前瞻化
普通地圖側重客觀地反映地表現實,而專題地圖取材學科廣泛,許多編圖資料都由相關的科研成果、論文報告、研究資料、遙感圖像等構成,能反映學科前沿信息及成果。
㈥ 專題地圖制圖的哪六種方法
是10種:定點符號法,線狀符號法,范圍法,質底法,等值線法,定點陣圖表法,點數法,運動線法,分級統計圖法,
分區統計圖表法.
㈦ 專題地圖的特點與應用
專題地圖(thematic map),又稱特種地圖,著重表示一種或數種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專題地圖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①專題內容。圖上突出表示的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及其有關特徵。②地理基礎。用以標明專題要素空間位置與地理背景的普通地圖內容,主要有經緯網、水系、境界、居民地等。
專題地圖是在地理底圖上,突出地表示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專題地圖具有下列3個特點:①專題地圖的組成分專題內容和地理底圖兩大部分。②專題地圖的內容廣泛,主題多樣,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凡能用地圖形式表達的事物均可以作為專題地圖的內容。③專題地圖採用專門的表示和符號系統。
專題地圖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圖作為一種具有信息傳輸和信息模擬功能的載體,已被普遍認同。特別是在高新技術廣為應用的今天,專題地圖在國民經濟、城市管理和社會生 活等 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具體工作中,專題地圖較其它表現形式更有直觀、表現力強、易於理解的優勢,它發揮著展示、指導、輔助規劃、說明、記載的作用,集宣傳性與實用性於 一體,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和載體。�
專題地圖是集科技性、藝術性、實用性於一體的作品。專題地圖使用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專題地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資源、人口、環境、災害、城市發展等熱門問題成為專題地圖的重要 表現內容。專題地圖作為空間信息的圖形表達式和分析研究與認知的手段,越來越受到經濟建設、科學研究、文化教育、國防軍事等各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廣泛應用,已在許多部門和學 科的分析評價、預測預報、規劃設計、決策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專題地圖正象著更深、更廣闊的領域快速發展著。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我們擁有各種地理信息資源和強大的計算機技 術力量的優勢,製作出更多,更具創新、內容更加廣泛的、更具特色和更高水平的專題地圖。
㈧ 地圖方法的發展
地圖的產生和發展自始至終與地理學緊密相聯。早期的地圖都是制圖者親自調查和利用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提供的路線圖繪制而成。由於中世紀後期開始的地理大發現,人們大大地加深了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擴大了制圖區域范圍,充實了地圖內容。同時,新編出來的地圖又為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地理環境提供了條件,地理發現與地圖繪制互相促進。到17世紀,開始大規模三角測量與地形圖測繪。應用測繪方法編制的地圖為地理調查提供了更准確的地理基礎。從19世紀開始,隨著內陸腹地地理考察與地理研究的探入,一些地理學家還把地圖作為地理發現的一種手段。 從20世紀30年代起,地圖開始成為地理學調查研究、成果系統總結的主要形式。地理學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統考察獲取資料,所有的考察幾乎都是利用地形圖選擇路線、定位定向,考察中以地形圖作工作底圖,記載各種自然要素與現象的分布,考察結束後編制各種專題地圖,作為成果的總結形式。
從70年代開始,隨著地圖的廣泛應用和地圖資訊理論、地圖模式論、地圖傳輸論等新理論的提出,以及理論地圖學與應用地圖學的出現,國際上對地圖的利用開始進行系統研究。美國出版的《地圖利用──閱讀、分析和判讀》(1978)和蘇聯出版的《地圖研究法》(1978),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地圖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本原理。現代地理學所強調的定量分析、過程分析、綜合分析、系統分析對地圖方法也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反映制圖現象質量特徵的同時,加強了數量指標的反映;在反映分布現狀的同時,加強了動態變化的表示。同時,綜合制圖、系統制圖已成為地圖學發展的方向之一。地圖的分析和利用已發展成為地圖學的一個分支。作為地理學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的地圖方法從原理到方法逐步成熟。
㈨ 有關於地圖的知識
編輯本段定義
地圖是按照一定的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或多維形式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現階段地圖的定義是:以一定的數學法則(即模式化)、符號化、抽象化反映客觀實際的形象符號模型或者稱為圖形數學模型。
編輯本段簡史
在史前時代,古人就知道用符號來記載或說明自己生活的環境、走過的路線等。現在人們能找到的最早的地圖實物是刻在陶片上的古巴比倫地圖(如圖01-01) 據考這是45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城及其周圍環境的地圖,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發源於北方山地,流向南方的沼澤,古巴比倫城位於兩條山脈之間。
留存至今的古地圖還有公元前1500年繪制的《尼普爾城邑圖》,它存於由美國賓州大學於19世紀末在尼普爾遺址(今伊拉克的尼法爾)發掘出土的泥片中(如圖01-02)。圖的中心是用蘇 美爾文標注的尼普爾城的名稱,西南部有幼發拉底河,西北為嫩比爾杜渠,城中渠將尼普爾 分成東西兩半,三面都有城牆,東面由於泥板缺損不可知。城牆上都繪有城門並有名稱注記 ,城牆外北面和南面均有護城壕溝並有名稱標注,西面有幼發拉底河作為屏障。城中繪有神 廟、公園,但對居住區沒有表示。該圖比例尺大約為1∶12萬。
留存有實物的還有古埃及人於公元前1330~前1317年在蘆葦上繪制的金礦山圖。
� 我國關於地圖的記載和傳說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左傳》上就記載有夏代的《九鼎圖 》。古經《周易》有「河圖」的記載,還有「洛書圖」,表明我國圖書之起源。傳世文獻《周 禮》中有17處關於圖的記載,圖又與周官中14種官職相關聯,如「天官冢宰·司書」「掌邦 中之版,土地之圖」;「地官司徒·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 安 撫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 物 ,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而樹之田主」;「地官司徒 ·小司徒」「凡民訟,以地比正之,地訟,以圖正之」;「地官司徒·土訓」「掌通地圖,以 詔地事」;「春官宗伯·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夏官司馬·司險 」 「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夏官司馬·職方氏」「掌天下 之 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八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 谷六畜之數要」。1954年6月,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江蘇丹徒縣煙墩山出土的西周初青銅器「 宜侯矢�」底內刻鑄的120字銘文有兩處談到地圖,即「武王、成王伐商圖」和「東國圖 」。該 文記載周康王根據這兩幅地圖到了宜地,舉行納土封侯的冊命儀式。曰:「唯四月辰在丁未 ,王者武王遂省、成王伐商圖,遂省東或(國)圖。王立(位)於宜,內(納)土,南鄉(向)。王 令虞侯曰:『繇,侯於宜。』」據考證,該圖成於公元前1027年或稍晚。這些記載足以說明 ,我國西周時期已有土地圖、軍事圖、政區圖等多種地圖,並在戰爭、行管、交通、稅 賦 、工程等多方面得到應用。這些地圖顯然已經脫離了原始地圖的階段,具有了確切的科學概 念。只可惜我國至今還沒有見到過這些地圖實物,有待地下考古的發現。
編輯本段類型
(1)按其區域范圍分為: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
(2)按其專題學科分為: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
(3)按其具體應用分為: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遊圖等。
(4)按其使用形式分為:掛圖、桌面圖、地圖集(冊)等。
(5)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縮微地圖、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等。
(6)按其印刷開本分為:16開、8開、4開,對開,全張、兩全張、三全張、四全張,九全張。
(7)按地圖分類:地圖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衛星地圖,影像地圖等。
按照地圖的內容,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普通地理圖(General Map)是以同等詳細程度來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出制圖區域的地理特徵,包括水系、地形、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網、境界線以及主要的社會經濟要素等。它和地形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地圖投影、分幅、比例尺和表示方法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表示的內容比同比例尺地形圖概括,幾何精度較地形圖低。地形圖(Topographic Map)是指國家幾種基本比例尺(1:5千,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的全要素地圖。它是按照統一的規范和符號系統測(或編)制的,全面而詳盡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有較高的幾何精度,能滿足多方面用圖的需要,是國家各項建設的基礎資料,也是編制其它地圖的原始資料。專題地圖(Thematic Map)是著重表示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分布,或強調表示這些現象的某一方面特徵的地圖。專題地圖的主題多種多樣,服務對象也很廣泛。可進一步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編輯本段地圖名詞解釋
比例尺
地圖上某線段的長度與實地相應線段的水平長度之比,稱為地圖的比例尺。其表現形式有數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和圖解比例尺。比例尺大於和等於1:10萬的地圖,如1:10萬、1:5萬、1:2.5萬、1:1萬、1:5千等的地圖可稱為大比例尺地圖。比例尺小於1:10萬並大於1:100萬的地圖,如1:25萬、1:50萬等的地圖可稱為中比例尺地圖。比例尺小於和等於1:100萬的地圖,如1:100萬、1:250萬、1:600萬、1:2000萬等的地圖可稱為小比例尺地圖。
柵格圖
柵格圖是基於一套行列組成的方格數據模型,使用一組方格描述地理要素,每一個方格的值代表一個現實的地理要素。
柵格數據適合於做空間分析和圖象數據格式的存儲,不適合做不連續的數據處理。
矢量圖
矢量圖是基於直角坐標系統,用點、線、多邊形描述地理要素的數據模型或數據結構。每一個地理要素由一系列有順序的的x、y坐標描述,這些要素與屬性相結合。
大地測量與地圖制圖的基本原理
地球是一個自然表面極其復雜與不規則的橢球體,而地圖是在平面上描述各種制圖現象,如何建立地球表面與地圖平面的對應關系?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引入大地體的概念。大地體是由大地水準麵包圍而成。大地水準面是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靜止時的平均水面,並設想此面穿過大陸與島嶼,連續擴展形成處處與鉛垂線成正交的閉合曲面。由於地殼內部物質密度分布不均勻,大地水準面也有高低起伏。雖然此高低起伏已經不大,比地球自然表面規則得多,但仍不能用簡單的數學公式表示。為了測量成果的計算和制圖的需要,人們選用一個同大地體相近的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表達的旋轉橢球體來代替,簡稱地球橢球體。它是一個規則的曲面,是測量和制圖的基礎。地球自然表面點位坐標系的確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地面點在地球橢球體面上的投影位置,採用地理坐標系;二是地面點至大地水準面上的垂直距離,採用高程系。
什麼是大地坐標系?
大地坐標系是大地測量中以參考橢球面為基準面建立起來的坐標系。地面點的位置用大地經度、大地緯度和大地高度表示。大地坐標系的確立包括選擇一個橢球、對橢球進行定位和確定大地起算數據。一個形狀、大小和定位、定向都已確定的地球橢球叫參考橢球。參考橢球一旦確定,則標志著大地坐標系已經建立。
什麼是54北京坐標系?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統,它與蘇聯1942年建立的以普爾科夫天文台為原點的大地坐標系統相聯系,相應的橢球為克拉索夫斯基橢球。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已基本完成了天文大地測量,經計算表明,54坐標系統普遍低於我國的大地水準面,平均誤差為29米左右。
mapinfo地圖是美國mapinfo地圖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是一種數據可視化、信息地圖化的桌面解決方案。它依據地圖及其應用的概念、採用辦公自動化的操作、集成多種資料庫數據、融合計算機地圖方法、使用地理資料庫技術、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功能,形成了極具實用價值的、可以為各行各業所用的大眾化小型軟體系統。mapinfo地圖 含義是「Mapping + Information(地圖+信息)」即:地圖對象+屬性數據。
1986年mapinfo地圖公司成立並推出了第一個版本—mapinfo地圖 for DOS V1.0及其開發工具MapBasic,此後又推出了DOS平台的2.0和3.0版。1995年底mapinfo地圖發布了mapinfo地圖 Professional,是一個以Windows 95和Windows NT為平台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統。目前該軟體的最新版本是mapinfo地圖 Professional 8.5及其系列軟體。
80西安坐標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開全國天文大地網平差會議,確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國新的坐標系。為此有了1980年國家大地坐標系。1980年國家大地坐標系採用地球橢球基本參數為1975年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推薦的數據。該坐標系的大地原點設在我國中部的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位於西安市西北方向約60公里,故稱1980年西安坐標系,又簡稱西安大地原點。基準面採用青島大港驗潮站1952-1979年確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國家高程基準)。
什麼是地心坐標系?
以地球的質心作為坐標原點的坐標系稱之為地心坐標系,即要求橢球體的中心與地心重合。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時,軌道平面時時通過地球的質心,同樣對於遠程武器和各種宇宙飛行器的跟蹤觀測也是以地球的質心作為坐標系的原點,參考坐標系已不能滿足精確推算軌道與跟蹤觀測的要求。因此建立精確的地心坐標系對於衛星大地測量、全球性導航和地球動態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WGS-84坐標系
WGS-84坐標系是一種國際上採用的地心坐標系。坐標原點為地球質心,其地心空間直角坐標系的Z軸指向國際時間局(BIH)1984.0定義的協議地極(CTP)方向,X軸指向BIH1984.0的協議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點,Y軸與Z軸、X軸垂直構成右手坐標系,稱為1984年世界大地坐標系。這是一個國際協議地球參考系統(ITRS),是目前國際上統一採用的大地坐標系。
地圖投影
地圖投影是研究把地球橢球體面上的經緯網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轉繪到平面上的方法及其變形問題。地圖投影的方法有幾何法和解析法。幾何法是以平面、圓柱面、圓錐面為承影面,將曲面(地球橢球面)轉繪到平面(地圖)上的一種古老方法,這種直觀的透視投影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解析法是確定球面上的地理坐標與平面上對應點的直角坐標之間的函數關系。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採用1:100萬地形圖,20世紀70年代以前一直採用國際百萬分之一投影(又稱改良都圓錐投影),現在改用正軸等角割圓錐投影。我國1:50萬和更大比例尺地形圖,統一採用高斯-克呂格投影。高斯-克呂格投影是橫軸等角橢圓柱投影。其原理是:假設用一空心圓柱橫套在地球橢球體上,使橢圓柱軸通過地心,橢圓柱面與橢圓體面某一經線相切;然後,用解析法使地球橢球體面上經緯網保持角度相等的關系,並投影到橢圓柱面上;最後,將橢圓柱面切開展成平面,就得到投影後的圖形。此投影由德國科學家高斯首創,後經克呂格補充,簡稱高斯投影。
地圖最大精度
視力正常的人的肉眼能分辨的圖上最短距離是0.1毫米。因此,相當於圖上0.1毫米的實地水平長度就是地圖上所能表示的最精密限度,稱為比例尺的最大精度。
下表為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最大精度: 比例尺 1:1萬 1:2.5萬 1:5萬 1:10萬 1:25萬 1:50萬 1:100萬
最大精度(m) 1 2.5 5 10 25 50 100
數字地圖
數字地圖是存儲在計算機的硬碟、軟盤、光碟或磁帶等介質上的,地圖內容是通過數字來表示的,需要通過專用的計算機軟體對這些數字進行顯示、讀取、檢索、分析。
柵格地圖(DRG)
數字柵格地圖(DRG)是紙質地圖的柵格數字化產品。每幅圖經掃描、集合糾正、圖幅處理與數據的壓縮處理,形成在內容、精度和色彩上與地圖保持一致 的柵格文件。
什麼是數字線劃地圖(DLG)
數字線劃地圖(DLG)是以矢量數據格式形成的數字地圖。這種地圖能進行空間信息的分層與疊加,提取屬性數據,根據矢量對象查詢屬性或根據屬性查詢矢量對象,數據易於更新與編輯和創建專題屬性和繪制專題地圖等。
數字高程模型(DEM)
數字高程模型(DEM)是區域地面高程的數字表示,是建立在地圖投影平面上規則格網點的平面坐標(x,y)及其高程(z)數據集,是地理信息系統賴以進行分析的核心數據系統。DEM的水平間隔可隨地貌類型的不同而改變,根據 不同的高程精度,可分為不同等級產品。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覆蓋本國的數字高程模型系
數字正射影像(DOM)
數字正射影像(DOM)是利用數字高程模型對掃描處理的數字化的航空相片或遙感圖像(單色或彩色),經逐個像元糾正,再進行影像鑲嵌,根據圖幅范圍剪綵生成的影像數據。一般帶有公里格網、圖廓整飾和注記的平面圖。
編輯本段地圖的重要性
相鄰國家之間,常有不斷的矛盾,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國土邊界的爭議。為了保持國與國之間的長期和睦平等關系,必需嚴格劃定國家之間的界線。劃定國界需要有憑證,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簽訂邊界條約的重要附件——邊界地圖。邊界地圖以精確的大比例尺地圖為基礎,圖上標明沿邊界上每一個界樁的精確經緯度,達到「秒」數,並以連接界樁之間的界線,確定為邊界法定線。在實際地面上,有的界樁之間並無阻攔,如鐵絲網、壕溝之類;有的則是阻隔嚴峻,有寬而高的筒狀鐵絲網,還在內側建有公路,用於巡查越境者;有的則以天然的河流或山脊為界。在簽訂了邊界條約並有邊界地圖作為版圖憑證以後,國家的國土完整性、庄嚴性有了保障,然後就能依照國際法行事,邊界國雙方人員不得越雷池一步,並可對越境者繩之以法。雙方往來必須通過指定的通道口,不能隨意穿越邊界。
國家之間有邊界地圖。在國內行政區轄以及不同單位、部門所屬的土地也有境界圖和地籍圖。城市裡寸土寸金,需要建「土地檔案,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都要劃定屬主。在社會主義國家,土地雖屬國家所有,但使用者對使用的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仍需交納土地使用費。因此,土地管理部門要編制土地地籍圖,掌握土地使用對象的使用面積。遇有變動,就要進行調整,重新劃定使用面積和使用者;遇有土地爭議,則以地籍圖為憑證。這種地籍圖,我國古已有之,當時稱魚鱗圖。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曾任過土地管理員。今天,土地管理部門責任重大,對國家每平方土地的使用和構成都要進行嚴格監督。
編輯本段附: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如何分幅與編號
為了保管和使用方便,我國對每一種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圖廓大小都做了規定,每一幅地形圖給出了相應的號碼標志,這就是地形圖的分幅與編號。地形圖分幅有兩種方法:一是矩形分幅,一是經緯線分幅,我國採用經緯線分幅。
1991年前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與編號系統是一1:100萬地形圖為基礎,延伸出1:50萬、1:25萬、1:10萬三種比例尺;在1:10萬地形圖基礎上又延伸出兩支:第一支為1:5萬及1:2.5萬比例尺;第二支為1:1萬比例尺。1:100萬地形圖採用行列式編號,其它六種比例尺的地形圖都是在1:100萬地形圖的圖號後面增加一個或數個自然序數(字元或數字)編號標志而成。
1:100萬地形圖的分幅和編號是國際上統一規定的,從赤道起向兩極緯差每40為一列,將南北半球分別分成22列,依次以字母A、B、C、D……V表示;由經度180o起,從西向東,每經差6o為一行,將全球分成60行,依次用數字1、2、3、4……60表示,採用「橫列號-行號」編號表示。
1991年我國制定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的國家標准,自1991年起新測和更新的地形圖,照此標准進行分幅和編號。
編輯本段地圖起源和古代地圖
約公元前2500年製作在粘土片上的古巴比倫地圖(用簡單方法表示山脈、四個城鎮、入海河道及地形特徵),是現存最古老的地圖。
中國夏禹時鑄造了九鼎圖;《周禮》中有「天下地圖」、「土地地圖」、「金玉錫石之圖」等記載。公元前168年繪在帛上的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是我國現存最早實測地圖。
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制地圖的人。
中國西晉裴秀(公元223--271年)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並總結了「制圖六體」。唐賈耽(公元729--805年)用朱墨二色分示古今地名編制的《海內華夷圖》傳世500年。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編制「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縣圖》二十幅,是當時最佳全國地圖。元代朱思本(公元1273--1333年)繪制了長寬各7尺的全國地圖《輿地圖》二卷。
編輯本段電子地圖的興起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地圖已經從紙上走到了互聯網和個人電腦甚至手持設備裡面。如今,人們可以很容易的在電子地圖裡面搜索感興趣的地點,行車線路和公交線路等,大大方便了地圖使用者。除了傳統的地理信息服務,各大地圖和內容提供商還研發了基於電子地圖的許多有趣應用。如今,電子地圖已經越來越多的成為人們一個常用工具。
可以預計在將來,電子地圖將集成更多的應用,並且更多的應用3D技術和衛星技術,讓人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更方便。
PS,詳解利用比例尺怎麼計算距離:根據地圖上的比例尺,可量算任意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具體方法是:先看好比例關系,在兩處兩地的圖上距離(厘米),然後根據比例尺算出實際距離。例如:比例尺是「6百萬分之一」,即圖上1厘米的距離代表實際上六百萬厘米,即60千米:若兩處圖上距離為5厘米,則兩地實際距離為:60千米×5=300千米。
比例尺的大小:由於比例尺是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也就是說,圖上1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比例尺的值越小。如1:1000的比例尺大於1:100000的比例尺。
同樣圖幅的地圖,比例尺較大的,表示的范圍較小,但內容詳盡:比例尺較小的,表示的范圍較小,但是內容較簡略。
根據繪制的內容要求不同,可選擇相應的比例尺,如繪制學校平面圖或一個社區的平面圖,一定要選用大比例尺,而繪制一張中國或者亞洲的地圖則一定要用小比例尺。
㈩ 在地圖設計時,常用哪些專題地圖表示方法和視覺變數來描述制圖現象的質量差別
1967年,法國人 j bertin 首次復制了視覺變數。經過20多年的研究,他領導了巴黎大學圖形實驗室,總結出一套圖形符號ーー視覺變數,即形狀、方向、大小、亮度、密度和顏色。在他1984年出版的《地圖學原理》一書中,美國羅賓遜等人提出,基本的圖形元素是色調,亮度,大小,形狀,密度,方向和位置。1995年,他將基本的圖形元素改為視覺變數,認為它由兩個基本的視覺變數(形狀、大小、方向、色調、亮度和純度)和兩個從屬的視覺變數(網狀排列、網狀紋理和網狀方向)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