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
鑒於財會專業的特殊性,在中專學校的會計教學中,必須以“職業需求、職業能力”為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提升會計人員的實用性和應用型。這就要求中專學校在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緊緊圍繞“實踐”“應用”兩個中心點,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實踐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比如,學校積極與中小型企業進行合作,通過這種有效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學生不僅掌握了相應的基礎知識,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了其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1]。
一、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一)缺乏實踐教學理念支持
目前,多數中專學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仍然採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師片面地追求理論知識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教師在講台滔滔不絕地講授,但沒有實踐操作平台,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使學生得到實踐鍛煉,進而導致學生缺乏實踐操作能力,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缺乏真正意義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般成功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對師資隊伍要求相對較高。就目前而言,國外優秀成功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其教師隊伍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多是企業中身經百戰的“老員工”。但就我國來說,雖然部分教師屬於“雙師型”教師,但真正具備實踐經驗的卻非常少。還有部分教師雖然會計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受到課時重、任務多等因素影響,幾乎很少參與實踐調研,缺乏實際工作經驗,以至於在教學的過程中,無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2]。
(三)實踐教學模式僵化
一方面,目前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中具體的會計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程設置較多,而實踐課程安排較少,這種不科學的課程安排,不能上體現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這也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無法滿足社會中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師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但就目前而言,我國中專學校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講解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足夠的機會真正進行實踐操作,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3]。
(四)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多數仍然採用卷面考核的方式,並且考試的題型固定、呆板,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在這種片面的實踐教學評價模式下,教師很難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全面的評定,影響了實踐教學的開展[4]。
二、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進措施
(一)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企業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中職學校在具體人才培養過程中,根據中國會計准則的體格點,不斷更新傳統的會計教學理念。同時,結合社會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力求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其次,鑒於會計這一崗位的特殊性,學生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必須結合市場的人才需求特點,加強學生的會計職業操守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端正其工作態度[5]。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鑒於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這都對教師隊伍的要求相對較高,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學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採用激勵措施,鼓勵理論知識較強、實踐經驗較少的教師努力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這就要求學校在對教師進行考核、鑒定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教師的“證書”,更要看重其是否擁有企業工作的履歷;其次,學校可以與企業、會計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鼓勵教師在課余時間到企業里進行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最後,不斷擴充教師隊伍[6],學校必須要不斷完善現有的師資隊伍,積極從企業中吸取優秀的人才,使其走進課堂,以加強中專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
(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豐富實踐教學方式
首先,積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在具體的理論知識教學活動中,增加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讓學生在實際訓練的過程中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以便學生進入崗位後能夠在第一時間內適應崗位的需求;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中,學校必須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並建立與其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必須要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兩個環節有機結合到一起。其次,豐富實踐教學方式。首先,充分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採用“引導—探索—實踐—掌握”的模式,不僅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種實踐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例如,某中專學校在進行會計實踐教學活動中,採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並通過頂崗實習完成對學生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培養。其次,學校可充分利用模擬教學模式,通過設置典型的模擬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對所學知識進行訓練。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使得學生在情境操作中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最後,在具體進行實踐教學中,學校還應充分結合市場的需求,對原有的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安排課程,以加強實踐教學。
(四)完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評價模式
中專學校會計專業在實踐教學模式中,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才能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首先,學校在具體的實踐教學評價中,不僅要看重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充分結合用人單位的專業需求,不斷完善實踐教學評價;在具體實踐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考評學生理論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職業道德、動手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考評。其次,學校要與合作實習單位建立良好的結果反饋機制,以便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實訓情況,進行准確的考評。
三、結語
中專學校在進行會計教學的過程中,鑒於會計人才的特殊性,在具體的人才培養中,必須以企業的需求為目標,了解企業的用人標准。但目前中專學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必須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戴聖姝.論實踐教學模式在中職會計課堂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8(12):54.
[2]郭潔.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3]高塬.中專會計教學適應企業需求探討[J].智能城市,2017,3(3):130.
[4]張潔.如何提高中專學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2):183.
[5]鄒劍珍.中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2):252-254.
[6]陽春芳.中專學校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學周刊,2014(15):15.
作者:樊勇濤 單位:陝西省第二商貿學校
㈡ 中職會計專業精準教學怎麼進行
目前,一些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現有的課程設置不科學、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探討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精準"貫徹始終,從"精準定位""精細修正""精心評價"三個方面,將精準教學應用於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以達到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個性成長的效果。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日漸發展,我國很多企業對於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對此,中職教育改革提出了「職業發展為導向」這一新思路、新理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我國中職會計專業也迎來了重大的改革,這對於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講,這既是一次機遇,又是一次挑戰。
為了能夠將精準教學有效地應用在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相關教學工作者理應做到在教學中的「精準定位」以及「精準修正」,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和個人初衷,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於最大限度地促進會計專業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㈢ 會計專業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職會計;翻轉課堂;可行性分析;教學改革
一、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認知方面
教學理念的先進與否關系著教師所選取的教學內容是否能夠與時俱進,讓教學工作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在此次調查中筆者發現當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認知不夠深刻,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當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需要的教學方式。其一,對教學方式的認知不深刻。教師仍然喜歡採取滿堂灌進行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自己充滿激情在台上滔滔不絕,學生被動地聽,違背了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學基本規律,剝奪了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的積極性,因此學生便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感。其二,教學理念落後。從調查的結果反應,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比較落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習慣於採用原本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換句話說,之所以出現教學理念落後是因為其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識不足;二是教師不能與時俱進。許多教師在中職會計專業教育階段不夠上進,因此不願意對新型的教育教學理念進行鑽研,堅持自己曾經取得的成績而不願去進行新思想、新思維的探索,久而久之自身在教學理念方面落後於其他教師,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二)教學評價反思方面
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能夠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並積極主動去尋求改正的方法,通過反思能夠讓教師發現自身教學的不足,並力求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進。但是從調查中發現,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著不注重教學的評價工作和未充分促進學生反思的基本情況。首先,不注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評價工作。目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多數時候為教師對學生的點評,而點評的方式也比較簡短和直白。另外,教師在評價時的時效性不強,往往出現一名學生表現優秀的時候未得到老師的及時肯定,最後在充滿遺憾的過程中進行會計的學習從而影響其學習效果。其次,未充分進行教學反思。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未進行積極的反思,不能夠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自省總結,更沒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先進的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三)師生對翻轉課堂的運用程度方面
一方面,教師對於翻轉課堂的運用認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因為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課堂中自然沒有認真地進行翻轉課堂的製作,更談不上將翻轉課堂靈活運用於課堂之中。再者,翻轉課堂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因此,在製作翻轉課堂時需要教師對現代多媒體技術非常嫻熟,一部分老教師就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學生對翻轉課堂的認識和運用欠佳。翻轉課堂的運用需要學生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進行合作和探究方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對中職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自覺性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所以並不能很好地利用翻轉課堂進行積極主動的中職會計專業學習。
二、會計專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優勢分析
通過課題組的調查和對試點實踐進行的對比發現,在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通過對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的對比,我們發現了在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採用翻轉課堂具有如下優勢: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將主導權歸還於學生,並積極在教學中發揮指導者和引導的作用,這樣便能夠充分體現出當代教育的理念,符合學生發展的身心特點,所體現的是教育的與時俱進。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能夠在翻轉課堂中充分發揮出主導作用,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進行自主探索,獲得知識、技能和情感意志的提升。從中職會計專業課堂來看,翻轉課堂能夠提升中職會計專業課堂的效率,課堂外進行自主、合作地探究,讓課堂具有包容性、創造性,趣味性,並且能夠在及時對教學過程、學習過程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評價,促使教師和學生獲得進步。
(二)會計專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課題組的調查、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的優勢分析表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要求,是學生發展的要求。下面我們從外部環境和內在需求方面進行中職會計專業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優質的教育資源建設為會計專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施行提供了基礎。眾所周知,翻轉課堂是基於互聯網+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在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離不開互聯網這個基礎。現在是高科技發展的時代,在這種環境下,互聯網+教育便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主流。中職教育作為國家基礎教育之一,為國家輸送重要技能人才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那麼讓中職教育與現代互聯網技術融合,在信息技術的促進下實現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也成了當今中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中職會計專業是一門與現代信息技術密切相關的學科,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會計電算化、電子賬單、電子申報等均已經運用於各大企業的發展之中。在國家經濟水平提升的前提下,電腦設備、電子移動設備等均已成為學生的基本生活用品。所以,優質的互聯網技術、優質的教育資源建設就為會計專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基礎。(2)學生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為中職會計專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主觀因素。學生的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否能夠有效地開展起來。雖然中職學生還處在較為叛逆的青春期,但是隨著年齡和知識的不斷增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自覺主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為中職會計專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了主觀因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徵便是教師將課堂歸還於學生,讓學生通過導學案、微課視頻等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提前學習,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相應的作業、做好有價值的記錄,然後就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標記,帶著問題去上課;教師會在課堂上安排大量的討論和評價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所要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討論;最後,教師再引導學生一起進行及時的總結和反饋,以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所以,中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我們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觀前提。(3)學校中良好的教學研究環境為中職會計專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客觀因素。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境對於事物的發展尤其重要。學校營造了務實進取、包容創新的教研環境,讓課題組的成員有序分工,各司其職,充分保證了每一位成員都能夠在課題研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其次,學校為本次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在互聯網硬體設施方面保證了配套齊全,為課題研究的有序進行提供了客觀條件。再次,學校多次組織信息化教學交流活動,讓教師們能夠在交流和分享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研究能力,為課題研究的有效推進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最後,學校為本次課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論證時間,讓每一位教師均能夠將工作的重心、精力放在本次課題的研究中。綜上所述,優質的教育資源建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校中良好的教學研究環境等均為中職會計專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可行性基礎。
參考文獻
[1]沙曉艷,崔永紅.教育課程改革的再思考[J].職教論壇,2011(14)
[2]胡曉鋒.基於移動學習的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和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10).
[3]夏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專業課程的實踐研究[J].職教通訊,2015(10).
作者:張鈺 單位: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㈣ 中職學校基礎會計第一節課教案
【內容提要】本文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並對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課程改革進行了探討研究。其目的是為職業中學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參考意見,為職業中學課程改革推波助瀾。【關鍵字】 職業學校 課程改革目前,從普通高中到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浪潮在迅速向前推進。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為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為促進就業與再就業服務;為農業與農村服務;為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這一決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依據社會需求的發展和變化,調整、優化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並通過這些優質服務來促進職業學校的發展壯大,即如何「轉變思想觀念、突出服務功能、促進職業教育改革」這一課題已經很現實地擺到了每一位職業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一、中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中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具備會計崗位工作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較高會計職業技術能力,畢業後能夠較快地從事各種會計核算工作、直至擔任主管會計的初、中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即中職會計專業教育必須以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為本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造就大批高水平、高素質的會計人才。其核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我認為有四層涵義:一是會計人員知識、技能和態度所形成的素質結構,它是完成具體任務的基礎;二是這種素質結構總是與會計人員在完成特定具體任務時體現出來的;三是這種能力也是一種終身學習的能力,即會計人員對職業崗位變動的良好適應性和具體就業彈性,這種能力是現代社會勞動力市場、企業用工、勞動者個人的調整,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四是這種能力更是創新能力,這是一個人最具有價值的一種能力,也是中職會計教育最應關注的一種能力。二、目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會計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具體表現為操作能力差、適應性差、靈活性差、創新能力差等。其主要原因是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後、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生源每況愈下等。這里我僅僅從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角度來加以分析。本人認為,目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未將職業道德教育增加到課程建設中來 在會計專業課程當中,除了《審計》外,其餘均很少涉及職業道德問題。而近幾年來的一系列會計丑聞,深刻地揭示了喪失正直、不講誠信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力成本。我們的學生就是明天的初、中級會計人員,其職業道德的好壞關繫到整個會計業的誠信問題。而目前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卻缺少這一培訓、教育。我們有理由認為,會計人員水平越高,若其職業道德缺乏的話,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將越大。(二)整個課程體系存在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現在的課程體系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即未從職業本質出發,而是從學科派生出來。在我國,從事課程設置開發的主要來自教育界的專家、學者來自企業界的人士很少,從而使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職業學校畢業生崗位勝任能力不強。同時,我國的課程體系改革也一直是知識添加型,我們課程改革的處方就是添湯加料。這種增加新課、改造老課的做法,使課程設置越改越多,原先的內容重復交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增添了專業課比重過大、知識結構不合理、各門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與呼應等新問題。另外,課程體系中也未能發揮學生的特長,影響學生潛力的發揮,從而影響其人生的自信。(三)普遍重理論、輕實踐 我國目前會計專業從課程設置上看,是以學科為中心的一個結構龐大的學科體系,強調學科的完整與系統,導致在課程編排上出現重理論課、輕實踐課的傾向,使職教課程失去特色。結合我自身的教學體會,我們目前的教學基本是以理論課程為主,通常要佔到總學時的70%以上,而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常在畢業前夕兩個星期做模擬實習,最後給出半年的時間到單位實習。在校的模擬實習我感覺是在做表面文章,好的學生能夠從前到後做上一遍,而更多的學生就直接將他人做好的作業抄一遍就算了事,這能提高動手能力嗎?再說到單位實習,目前各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基本沒有自己的實訓基地,將學生向社會上一推了事,雖說要求學生開具實習證明和實習單位意見,但水分還真不少,假證明、假意見現象嚴重,廣大職校往往視而不見。通過這種實踐,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意識能提高嗎?(四)外語語言技能的培養與知識教育相分離 傳統中職的外語教學,分成兩個部分(或兩個階段),即基礎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基礎英語的教學內容往往和中職的專業知識有很大的距離。基礎英語往往重視的是語言理論。所選的課文題材僅涉及一般的常識。所以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學生幾乎不能學到本專業的詞彙、表達方式以及專業知識。而到了學習專業外語時,由於學生已經學過了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時的外語教學題材對學生來說已不是新的知識了。所以學生還是為了學外語而學外語。這種外語教學與實際需要相脫節的情況,不能使學生產生學習外語的動力,不能激發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積極性。許多學生,甚至參加了工作多年的人,往往抱怨學外語沒有用處,浪費時間。這就是許多學生把學習外語看成一種額外負擔的一個原因。所以中職教育的外語教學如果繼續沿襲這種做法,必然會走向死胡同。三、改變目前現狀的思路——新一輪課程改革 為解決上述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認為必須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這次課程改革應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強調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在入門課程《基礎會計》中加入「職業道德」一章內容,真正體現教學中德育為先的理念。 「不做假賬」是會計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行為准則。這也就是說,會計行業它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所有會計人員必須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准則,不做假賬,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正因為會計行業有它那誠信、真實、可靠的職業本質,才獲得社會的信賴與贊譽。當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工作也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會計信息越來越被廣大決策者、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重視,它成為了政府部門進行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作為中職學校應盡快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出事業以誠信為基、做人以踏實為本的會計專業人才。(二)建立新的課程體系,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在進行具體課程設置時,我認為應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觀。作為職業院校,首先要進行會計職業分類,制定出會計職業標准,並在對會計職業活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編制出會計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媒體,然後結合國家對會計職業的鑒定、考核體系實施培訓、考核,使學生在畢業時取得會計專業相關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為此應改變以教育專家和學校教師為主的職業教育課程編制方法,建立以行業和系統合作編制校本課程的制度,吸收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等進入課程編委會參與課程的編制,這樣所設置的課程能夠滿足企業用工的實際需要。具體設想是:以零基法來設計課程,不以原有的課程體系作為根據和基礎,一切以零為起點去考慮,推行具有我國特色的「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塊課程的實質是學習套件,即在學習的單元庫中,根據特定的目的、學習者特定的需求選出合適的學習單元。不同的模塊之間是可以自由組合的。模塊課程有三個相互聯系的特點:開放性、具體性和激勵性。同時在會計課程編制過程中應增加會計人員職業分析、職責分析、任務分析等,每一分析的結果都與課程中一定的目標相對應,從而使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由傳統的知識本位型(Knouledge-based)向知識與能力兼顧的方向發展,從而培養出的會計人員具有創造性與管理滲透性的知識結構。(三)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要求教學過程必須面向崗位職業的需要,針對崗位職業的實際,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邊做邊學,手、眼、腦並用,使教學面向生產實踐。作為會計專業,實踐課至少佔1/3。同時應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進行有機結合,達到看不出某節課究竟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的最高境界。為此中職學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1、推行產教合作模式,採用「雙元制」教學方式 「雙元制」就是校企聯合進行的職業技術教育。事實證明,「雙元制」中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知識面廣、基礎扎實,而且技能高、動手能力強。這不僅對學校有利,對企業更有利。因此,應面向社會大力辦「雙元制」中職教育,一方面迎合了企業對中職教育培養的人才需求,使學生能夠順利就業,更好地為企業服務。這是由於校企聯合辦學目標很明確,針對性強,教學中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有較高的素質,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操作技能,因此深受企業的歡迎,也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另一方面校企聯合辦學又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即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物力資源——學生實際操作技能訓練場所和技術資源,這樣不僅能夠把中職教育辦得更好,而且還減輕了學校的辦學負擔。此外,從各類中等職校現有的教學軟、硬體條件來看,大都基本具備了辦「雙元制」中職教育的條件。盡管也有不完善之處,但只要上下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和改善辦學條件,「雙元制」中職教育是完全可以實施的,而且肯定會辦好。2、加強實驗室建設 中職教育教學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任務繁重,僅靠校外實習是行不通的,一些基本的實踐教學任務必須在校內完成,這就必須建立一個高質量的校內實踐基地。實踐證明,通過大規模建立校內基礎實習基地和系列專業實習基地,改造和更新實驗室,可大大強化會計實踐能力的訓練。因此,應重視「會計模擬」實習環節,配備各種會計模擬教學工具及設備,建立較規范的財務會計模擬實驗室。為提高會計模擬實驗課的質量,專業教師應精心設計會計模擬課題,並伯數字和大寫數字的基本功開始,在模擬實驗室實地進行票據處理、會計分錄、模擬記賬、出報表等教學實踐活動。此外應建立幾個高水平的現代化的財經實習教室,配置最先進的微機,並全部進行了教學聯網,專門用於系統的財會電算化培訓和學校的電算化教學。並引進當時最新的會計電算化模擬軟體,讓學生進行會計電算化的操作實習。設計配套練習冊,指導學生從練習在賬頁上寫標準的阿拉伯數字。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職業學校的教師的教學觀應由教師的「單一型,絕對權威型」向「一專多能型、行為導向型」轉變,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大腦風暴教學法、張貼板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引導教學法及模擬教學法等,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培訓其終身學習能力。其次。教師是實踐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搞好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中職的實踐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既要了解企業的運作情況,又要掌握教育規律,必須具備「雙師型」或「雙師」素質。沒有高素質的「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再好的設備也只能是一堆死東西。因此,作為中職學校應盡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採取外聘、從企業中選聘、派教師下企業鍛煉等多種途徑來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三,建立學習型教師隊伍,讓每個教研室成為研究室,讓教師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從而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任何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最終取決於教師的素質與努力。教師的教育思想、業務素質和積極性是學校上質量、上水平的根本所在。因此現階段強調師資隊伍建設對會計專業課程改革至關重要。(四)積極推行「雙語教學」模式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加入WTO,我們的中職生畢業後至少能看懂外文的會計報表及本專業在國際上的最新發展動向。為此,針對目前現狀,應積極推行「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就是在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採用本學科中最好的教材(包括外文或中文教材),用母語和外語進行講解和演示,使學生在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掌握使用兩種語言進行相關知識的交流的技能,使學生能把握本專業在國際上的最新發展動向和具有適應在不同語言環境下工作的能力。同時將語言教學與專業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使外語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有助於學生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做到學以致用。也可使教學適應當前及未來就業市場的要求,培養能應用外語進行工作交流的學生,是新的就業市場環境對財經類專業教學的新要求。我國財經類的許多專業理論和原理都是借鑒和引自國際上的成熟和先進的理論。並且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些理論在不斷的調整、發展和完善。所以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就業以後,也可以具備在工作崗位更新知識的能力。同時,實現雙語教學是從實質上提高我國專業工作人員外語水平的根本方式。對於絕大多數非外語專業的人員來說,衡量他們外語水平的是他們應用外語在工作中交流的能力,或應用外語在專業上學習新的知識進行自我提高的能力。要提高這種外語的實際水平,就必須在學校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外語進行工作和學習的能力。雙語教學則有助於這種能力的培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專業課教師應重視並上好第一堂專業課非常重要。基礎會計課是財會專業的一門基礎課,也是中職學生學習會計專業一門極為重要的專業入門課,因此,上好開學的第一堂課就非常重要。第一堂課如何上才能吸引學生,使他們喜歡自己的課,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共同的心願。那麼怎樣才能上好第一堂基礎會計課呢?我認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節課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精闢地展示給學生看,把自己從事財會教學取得的顯著成績和同學一起分享,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1思想上高度重視,備好第一堂專業課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本著先進的教學理念,注重以學生為本,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扎扎實實地備好每一堂課。然而有的專業課教師從思想上不重視第一堂課,簡單介紹幾句,讓學生自己看書,或一上來就開始上新課、講概念、講公式、讓學生覺得枯燥,聽不懂,這樣適必給以後的教學開展設置障礙。新學校新學期的第一堂專業課應該如何上呢?
臣魁
喧喲
㈤ 如何在中職會計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中職學校教育中,德育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中職課堂是德育滲透重要場所,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而會計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因此就中職會計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做法和體會進行分析和研究。
㈥ 如何推進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
一、充分認識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綜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21世
紀,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仍然需要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的,不僅需要高層次創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業進行技術傳播和技術應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業必須認真學習,全面、准確地理解和貫徹全教會精神,充分認識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認真抓好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中等職業教
育的現狀不能適應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需要,也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職業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學領域,職業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相對滯後,教學工作存在著片面強調學科體系和知識灌輸,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對知識應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比較薄弱等問題,難以使學生形成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這些問題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影響了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因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是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和學制
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
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他們應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進一步理順我國學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基本學制為3至4年,以3年為主。
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實行靈活的教學制度
中等職業學校應樹立服務意識,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教學制度。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部分時間制教育相
結合,允許成年學員和有實際需要的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要進一步改革職業學校招生和學籍管理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以適當放寬招生年齡限制,多種形式招收應屆和往屆初中畢業生,並允許接受其他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轉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要採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習一段時間後根據學生個人願望和條件以及就業需要再確定專業方向。
中等職業學校要開展學分制的試驗,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要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
分相互承認的機制,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選擇課程。對於從其他高中階段學校轉入的學生,承認其相應的學習經歷或學分。
四、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
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基礎工作,也是職業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國家將根據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產
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頒布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並組織有關行業,制定重點專業的設置標准和評估標准。省地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加強對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指導和管理,在相關行業參與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益。國家、地方要通過專業評估,確定一批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示範學校,帶動整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工作。
中等職業學校要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按照國家頒布的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基本標准,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合理
設置專業。要堅持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著力辦好相對穩定的骨幹專業,切實加強專業實驗實習基地、專業師資隊伍和相應的教學文件等基礎建設,形成優勢、辦出特色;要通過拓寬和調整現有專業業務范圍、開設新專業或專門化,滿足社會需求和職業分化、變化的需要。
五、加強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
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要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現代課程模式,特別是適應於學分制的模塊式課程和綜合化課程的探索和實驗,把知
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課程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建立健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機制,實行國家和省(部)兩級規劃、兩級審定製度。國家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和要求的文化基礎課程標准和教材,開發和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重點專業課程、教材及多媒體教學課件。地方、行業要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地方和行業特色專業的課程和教材。中等職業學校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編寫反映自身教學特色的補充教材和講義等。要注意吸納行業技術專家、教學研究人員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工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建立適合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需要的經費籌措機制。地方、部門和學校要增加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的經費投入。
六、改進和加強德育課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中等職業學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德育課教學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必須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課教學。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確定德育課教學內容和要求,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要根據職業學校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蝕。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團結協作精神、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要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艱苦創業思想的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並結合行業特點和行業職業道德規范,使教育內容具體化。職業學校要創造條件,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勞動就業和生活觀念。要加強美育工作,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進一步改進德育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德育課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課教學
更加生動、活潑、形象,易於為學生所接受。加強德育課教材改革和建設。鼓勵和支持廣大德育課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實踐。
七、加強和改革文化基礎教育,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
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改革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要按照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制定中等職業學校
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0〕2號)和有關規定開設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礎課程,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適應專業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可以根據專業需要,開設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課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和教學質量的監督檢查。當前既要注意克服隨意降低教學要求,忽視文化基礎教育的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礎教育比重、削弱職業技能訓練,片面追求對口升學的做法。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教育要更加註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保證必要的實驗和社會實踐環節。
八、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在於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與職業資格標准
相適應,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對於完成專業學習,且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地方、行業和學校要多渠道增加對實驗、實習設施和設備的經費投入,切實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努力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要完善實踐教學的基本標准和規范建設,切實加強實驗、實習、職業技能訓練等實踐性課程和教學環節,認真安排,從嚴要求,嚴格考核檢查,確保學生達到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要求。職業學校要實行產教結合,密切與企業的聯系,鼓勵學生深入生產實際,開展技術推廣和技術革新等創新和實踐活動,把教學活動與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要認真執行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針,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要創造條件開設培養學生創業與經營能力方面的課程,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要表彰和獎勵具有創業精神和立業實績的優秀學生,鼓勵學生立業創業。
九、積極改進教學及考試考核方法和手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中等職業學校應積極採用適應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需要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教學媒體的有效組合,提高教學質
量和教學效果。要積極探索、總結和推行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激發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勇於實踐的能力。要改進考試考核方法,重視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開發和使用符合教學需要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信息網路化建設,積極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
十、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
為本位的觀念,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師德建設,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要全面提高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水平,加強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培訓。要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骨幹教師,提高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並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加快建設具有教師資格和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各類職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激勵機制,對教學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要加強對校長培訓,提高校長管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水平。
十一、加強對教學改革工作的領導,重視教學研究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擺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校長和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領導,建立符合市場經
濟需要的工作推動機制,制定政策和採取有力措施,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學制度,切實加強教學質量評估檢查,努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行業部門應當組織力量,在人才需求分析、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與評估標准、教學內容和專業師資培訓方面發揮作用。
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保證教研經費。要充分發揮研究機構在教學研究、教學管理、教學指導、教
育評價、師資培訓和組織開展教學改革實驗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機構真正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和教學業務指導中心。教學研究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把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解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積極推廣教學改革成果。
學校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堅持以育人為中心,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實驗,重視教學基礎建設,
增加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為深化教學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要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積極聘請經濟界、產業界專家參與學校的管理和建設,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機制。
㈦ 跪求:會計教育改革問題研究(畢業論文)
會計教育改革問題研究
2009-9-1 19:13 潘飛 王悅 【大 中 小】【列印】
【摘要】本文以高校管理會計研究生教學為研究對象,首先從管理會計教學的現狀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管理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改革的設想和具體措施、教學效果的評估以及教學環境的建設。
【關鍵詞】管理會計;教學改革;教學效果評估
一、引言
目前高校會計學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三大塊內容,而會計學科的傳統理念依然沒有打破,從這三個學科目前的發展來看,管理會計受到極大的冷落。首先是師資隊伍,參與管理會計研究的教師相對於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而言較少,或者轉型到管理會計以外的領域。其次,能夠發表管理會計文章的雜志和刊物較少,高質量的論文較為匱乏。另外,博士研究生很少選擇管理會計的主題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內容,而實務界近年來由於外部監管的需要,過於關注財務會計,而對真正創造價值的管理會計較為漠然。這些因素使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這樣的問題,如何拓展管理會計生存的邊界以避免進一步被邊緣化的風險。筆者認為,改變現狀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做法就是改變管理會計的教學模式,從教學起步。
因此,如何面對新的經濟環境和組織環境的變化,對現有的管理會計教學體系進行相應的改革,直接關繫到這一學科的存亡以及會計學人才素質的提高。目前所了解到的管理會計教學現狀不夠全面和系統,尤其是碩士生教育屬於精英教育,它相對於本科生教育應該有更高的實務水平,並且是通向博士生教育的橋梁,把握這一階段的教育,對於培養更高級的實務人才以及學術人才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對目前碩士生管理會計教育現狀的了解更加重要。
令人遺憾的是,對於目前教育現狀的改革,國內高校還沒有採用試點進行研究的報告,而美國許多大學已經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了管理會計教育項目的改革,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例如,Brewer(2000)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管理會計教學框架,既介紹了管理會計的研究主題,同時還超越簡單地介紹這一層面,深入地探究了管理會計更為具體的主題。他還認為,管理會計教學不可以再設置雜亂無章的課程,相比於與其競爭的財務會計、審計等其他學科應該具有更加清晰的結構。而管理會計應該成為會計課程中更加重要的部分。支持這一想法的學者包括會計師事務所(需要為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外部審計師(為客戶提供更多的知識為他們的組織增加更多的價值),以及公司的會計師(需要更多的參與跨部門以及團隊的決策,要求更多的有關戰略、產品和過程的知識)。這更加提醒我們,管理會計教育必須先行,必須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使管理會計教學適應經濟變化和組織變化新的需求,使這一學科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本文從目前國內外管理會計教學的現狀出發,對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期為培養優秀的管理會計人才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二、研究現狀
對於管理會計教育而言,國內外的現狀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過去25年中,管理會計教學一直倍受爭議,因為人們質疑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差距在擴大(Hawkes et al., 2003)。Hawkes et al.(2003)研究發現,實務人員依然偏愛用傳統的而非現代的管理會計技術來管理組織和教育學生,而學術人員則偏愛現代的管理會計技術。他認為實務人員和學者的結合將有助於雙方協調與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差距。Maher(2000)認為管理會計教學必須與實務緊密結合,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決策行為所存在的組織和社會環境的理解力。因此,他認為管理會計教育者應該持續不斷地觀察實務的發展,但是不能限於僅僅是觀察實務的發展和報告給學生,教育的重點在於幫助學生養成長期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理解決策所存在的組織和社會背景。Lin et al.(2005)提出會計教育的現狀不能滿足知識和技術的進步,現有的教學極大的滯後於社會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他們的研究揭示了中國會計學教育的知識仍然很狹窄,能力的培養處於相對較弱的水平,中國會計學教育的改革不僅是必須的,還是緊迫的。因此,Lin et al.(2005)提出中國的會計學教育必須充分理解會計專業人士對於會計畢業生的要求何在,並且要重新設計會計學的課程以更有效地傳遞會計學教育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現有的管理會計教學無法跟上時代的進步(Brewer,2000),因此,Brewer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管理會計課程框架,包括四個前提 :一般的商業背景,戰略背景,道德和環境背景以及行為導向,這四個前提在管理會計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新框架還包括三個商業決策背景模塊:對產品,服務和客戶進行管理;對過程進行管理;對人進行管理。他提出的這一新的課程框架為選擇管理會計課程的主題內容提供了一個平台。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於管理會計教學的探討,多數為規范性的介紹。較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周齊武等(2005)對中國高校本科生的管理會計教育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他們以「管理會計」教育為焦點,集中討論三個方面的問題:管理會計教育的傳遞過程;大學的行政措施與支持;管理會計教育工作者與用人單位間的差距。問卷調查發現:一是沒有教師撰寫過英文教科書,但是管理會計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與實務界有某種程度的互動經驗,但科研成果普遍較為貧乏;二是管理會計占會計學本科教育的學分偏低;三是英文教材的採用極為貧乏;四是教學方法上,「講課+討論」仍然是中國管理會計教學的主要方式,師生缺少互動;五是課後作業與考試,過於看重計算能力,忽略分析能力,學習層次依然偏低;六是會計畢業生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方面,分析思維方面的分值並不高,就人際能力而言,大學會計畢業生未得到高度評價。另外,他們還對教學績效考評、績效信息與人事決策的關聯性、大學對管理會計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上的支持進行了調查,發現應該進一步完善教學績效評估的信息。最後,在實務工作者反饋的信息方面,在組織與商業知識、智能技巧及決策能力與管理能力等方面,學校所強調的學習層次與社會的期望存在較大落差。
總之,國內外的研究只是比較多的關注實務與教學的差距(Hawkes et al., 2003),現有的國內管理會計教學的研究認識較為片面,而且研究未能區分層次,缺乏對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三個層面的劃分和針對性研究,研究過多集中於本科層面,對於更高層面的碩士生教育未能給予有效的關注。而近幾年,隨著碩士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會計博士人才卻相對匱乏,如何提高這一層面的教學質量以為博士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成為會計學界最為關心的問題,因此,需要對碩士生管理會計課程教育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改革設想
「只有知道我們已經到了哪裡,才能了解下一步應該走向哪裡(Van Wyhe,2007)」。如果要對現有的高校管理會計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首先要了解管理會計教學的現狀,以及與實務界需求的差距,才能夠使我們明確未來改革的方向。
(一)深入分析高校的管理會計教學現狀
對高校管理會計教學現狀的了解應該從師資水平,課程要求,學生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大學教學行政措施與支持四個方面入手,對現有的碩士研究生管理會計教學現狀進行調查。要了解目前管理會計教學存在哪些問題、與實務界的需求存在何種差距,從而為教學改革的進行奠定基礎。其中,師資水平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管理會計教師的學歷背景、海外經歷背景、實務背景以及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從事教學的年限等。課程要求也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管理會計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教學方式、課後作業與考試、實踐活動與考試成績總評等。學生的知識、技術和能力將從學校和實務界兩個緯度進行評分,從而既了解教學的成效,又知曉與實務界要求的差距。大學教學行政措施與支持包括三個方面:教學績效考評,主要是了解績效考評指標的設計和執行情況;績效考評信息與人事決策的關聯性,主要是了解是否有效地激勵教師的科研和教學熱情;大學對管理會計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上的支持,從而了解管理會計教學的激勵是否充分。通過了解管理會計教學的現狀,有助於進行科學的管理會計教學改革。
(二)教學改革具體措施的建議
管理會計碩士生教育要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分析能力的培養,對於管理會計研究方法要更為重視,要求會做基本的案例研究,並且了解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檔案研究等)。因此,碩士生教學的關鍵在於引進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的學習,以及與實務界建立實地調研平台,從而提升碩士生理論與實務方面的素質。
碩士生管理會計教學改革內容應該包括:課程內容改革以及教學成果評價指標改革。課程內容改革包括:
教材改革,即重新調整現有教材的內容,對碩士生教育加強經驗研究方法的訓練,通過專門開設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專題,提高研究水平;同時增加英文文獻的閱讀和討論,包括實務案例和研究型論文。
教學方式改革,採用課堂講授和問題回答以及小組討論的方式,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溝通技能;為碩士生提供到企業進行實地調研的機會,運用案例分析提高他們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 。
教學業績評估指標改革,採用平衡計分卡的理念,從多個方面對教學業績進行考評,從而提升現有管理會計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教學改革對於教師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考核機制上鼓勵他們創新和改革的激情,這樣才能使得教學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三)教學效果的評估
教學效果的評估可以高校會計學碩士生為研究樣本,通過調查改革前碩士研究生對於目前管理會計教學的評價,以及改革後碩士研究生對新的管理會計教學的評價,對比評分的差異是否顯著,從而考察新的教學體系的價值。另外,對改革後碩士生畢業論文選擇管理會計方向的比例進行調查,包括與其他高校比較以及與上海財大改革前比較,以反映碩士生對於管理會計研究的興趣是否提高。
實務界方面的調查,可以請實務界的人士對改革前的管理會計教學方法和改革後的管理會計教學方法進行評估,然後比較評分的差異,看實務界對改革的贊同與否。從學術界和實務界兩個方面對教學改革進行評估,有助於更加准確地檢驗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
(四)教學環境的配套建設
教學改革配套設施的建設,對於改革的成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完善的配套建設,管理會計教學改革就會流於形式而失去本質的變化。
1.建立管理會計教學資料庫。可以嘗試將全國范圍內的管理會計教材案例和教學案例內容匯總編製成一個資料庫,此資料庫為開放式資料庫,可以不斷的注入最新研究的案例內容。為全國高校的管理會計教學和研究提供一個數據平台。
2.擴大學院(系)與實務界的聯系,提供學生更多的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的機會。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有管理會計教學過於重視學生的計算能力,而對於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忽視,因此,應該加強實地調研和案例分析的訓練機會,通過與實務界建立聯系,為這一教學任務的實現提供基礎。另外,管理會計人士還需要有與實務界溝通的技巧(Van Wyhe,2007),在與實務界的接觸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學習溝通技能。最後,學院應定期與實務界人士溝通,了解對管理會計知識和應用的需求信息,以相應調整管理會計的講授內容,使學生就業的幾率更高,用人單位更加滿意。
3.擴大理論教學的范圍。Van Wyhe(2007)認為:管理會計應該有助於人們理解如何恰當地使用各種信息,那些諸如決策科學、人的行為甚至是管理學本身都應該屬於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結合行為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博士生教育,更應該注重綜合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建議可以通過涉及上述理論的課程設置,擴大學生對管理會計研究理論的認識。
4.教學考核指標的改進。根據周齊武等(2005)的調查,目前高校的教學考核指標主要是「學評教」。僅僅依據「學評教」無法全方位評價教師的整體教學效果(Centra,1993)。Calderson和Green (1997)指出,完善的教學績效評估所需的信息,除學生評價外,他們認為下列9項信息反映教師的教學業績:成績分布、課程大綱、教師授課筆記、考試、校友回函、教師上課錄像帶、同事打分、學生個別意見與私下傳言。除了上述多重指標組合法外,人們也試圖採用平衡計分卡原理來討論多重績效評估指標的必要性。筆者認為,現有的教學考核指標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成績分布、課程大綱、教師授課筆記、考試、教學方式、校友回函、領導打分以及學生打分。這將有助於改革現有的評價體系,更為公正地評價教學水平。
5.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教學的區分和融合。任何知識都不應該是孤立的,教學中應該注重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區分和融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融合兩門學科的知識,更好地解決問題。管理會計的理論和研究一直以來倚重於企業的內部數據,因為很多管理會計變數其實涉及到心理學和行為學變數,需要設計問卷進行計量,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許多企業開始通過網路披露更多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這將更加有利於管理會計研究數據的獲取以及與財務會計研究的融合。
6.本科生層面和博士生層面的銜接。作為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會計知識及相關能力,主要還是在大學本科教育中養成的(Stone et al.,2000)。因此,本科生教育首先就是會計知識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本科生要著重於全面掌握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有較強的計算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科生教學,課程和教材的設置是關鍵。而博士生要在掌握經驗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更為深入的研究管理會計理論知識,包括經濟學、管理學、行為學等理論內容,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上具有創新思想。因此,在以碩士教育改革為試點的同時,應該同時考慮本科和博士階段的教育重心,使其與碩士生教育改革相銜接,這對於碩士教育改革的成功很有幫助。
四、結語
本文以改革高校碩士研究生管理會計教學為目標,試圖探索出一條適合新的經濟形勢和組織環境的教學模式,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可以說,改革執行面的難度大於改革效果檢驗的難度,這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同時,管理會計近年來似乎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因此,筆者認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旨在發掘管理會計存在的價值,借鑒國外的做法,用最新的科學的教學模式來培養碩士人才,為博士人才的培養積蓄後備力量,這將對管理會計學科的進步和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同時也是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值得強調的是,改革不僅是要了解教學的現狀,更要提出具體的措施並加以檢驗,因為教學改革的效果不僅僅體現在學術方面,更是要通過實務界的檢驗,因此必須把學術界的評價和實務界的意見相結合才可以作為最終效果的評定。
總之,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各高校的共同協作,才能使得管理會計教學改革全面推進,此項改革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潘飛,王悅,沈紅波.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CAFR),2007.
[2] 周齊武,杜榮瑞,王斌,肖澤忠. 中國管理會計教育現狀分析[J].會計研究,2005.
[3] Lawson Raef A.,楊繼良.管理會計面臨挑戰[J]. 新理財, 2006.
[4] Brewer Peter C. 2000. A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a Management Accounting Curriculum. Issues in Accounting Ecation. Vol. 15, No.2,212-235.
[5] Boer Germain B. 2000. Management Accounting E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ssues in Accounting Ecation. Vol. 15. No. 2. May,313-334.
[6] Cooper Philip. 2006. Adapt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Knowledge Needs to Functional and Economic Change. Accounting E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5, No. 3, (September) ,287-300.
[7] Hawkes L.C., M. Fowler, L.M. Tan. 2003. Management Accounting Ecation: Is There a Gap Between Academia and Practitioner Perceptions? MASSEY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15. June.
[8] Kennedy Frances A., James E. Sorensen. 2006. Enabling the management accountant to become a business partner: Organizational and verbal analysis toolkit.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ation. Vol.24.,149-171.
[9] Lin Z. Jun, Xiaoyan Xiong, Min Liu. 2005. Knowledge base and skill development in accounting e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ation. Vol. 23,149-169.
[10] Martin James R.1994. A Controversial-Issues Approach to Enh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Ec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ation., 59-75.
[11] Maher Michael W. 2000. Management Accounting Ecation at the Millennium. Issues in Accounting Ecation. Vol. 15, No. 2., 335-346.
[12] MacDonald Laura D, Alan J Richardson. 2002.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levance Lost Inces a Renaiss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Vol.21, 120-156.
[13] Stout David E., Robert N. West. 2004. Using a stakeholder-based proces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innovative graate-level course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ation. (22),95-118.
[14] Stone, D. N. et al. 2000. Succeeding in managerial accounting Part 1: knowledge, ability and rank.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5.,697-715.
[15] Van Wyhe Glenn. 2007. A History of U.S. Higher Ecation in Accounting, Part I: Situating Accounting within the Academy. Issues in Accounting Ecation.,165-181.
㈧ 「1+X」證書制度下如何對中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改革
「1+X」證書制度下中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策略改革
(一)重構制定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1+X證書新制度的出現,必然需要會對中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按照1+X證書制度標准設計課程教育標准、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積極做好專業教學標准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有機銜接,在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中滲透職業技能教育內容,實現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由於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課程教學也應適當增加信息技術類課程,以適應財務智能化需求。「1+X」證書制度下,學歷證書為學生畢業的必備證書,而技能等級證書則是可選證書,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能力及就業需求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證書進行選修培訓。只有堅持理論和實踐技能相結合,職業教育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二)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實訓平台
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是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必由之路。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提升離不開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而實訓基地的建設離不開企業的支持與配合。校企之間需要共同打造符合教學實踐需求的校內實訓基地,建立模擬實訓室,讓學生能夠真正的了解熟悉現實工作的具體要求和操作流程,認識到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職業技能,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針對企業人才需求,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綜合型素質人才。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X證書制度,作為新的政策,要想能達到理想的實施效果,需要保障教師的專業性。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其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視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加強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對於教師下企業實踐應該制定相關制度,確保教師每年定期下企業鍛煉和實踐,了解企業發展和會計行業發展新動態,以便及時更新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從而提升職業技能,達到將理論實踐相結合這一目標,能將更新的知識應用到課堂和實際教學中。
「1+X」證書制度是對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一種融合,學生在提升自身職業技能水平的同時也能得到相應的職業等級證書,取得的證書能增強社會對學生能力的認可度,也能為學生就業提供一定的職業能力保障。中職院校要與時俱進,抓住機會,積極運用「1+X」證書制度,改革中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效解決我國中職類院校會計類人才培養遇到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基於「1+X」證書制度的實施,深化中職會計類課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有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創新。
錦綉·上旬2021年4期
㈨ 中職會計專業《經濟法基礎》課程如何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就其本身而言,它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據。恰當地制定教學目標,有利於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參考依據。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不能夠制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明顯制約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鑒於此,結合中職會計專業《經濟法基礎》教學實踐,就教學設計過程中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問題作出初步探討。一、正確理解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教學理論中,一般把教學目標劃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三個領域。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中,一般把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領域,也就是新課程標准中提倡的「三維目標」。如何理解三維目標,目前表達比較混亂,要想正確解讀,須從幾方面入手。其一三維目標是課程目標,而非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目標不是三維目標的簡單疊加,而是圍繞教材內容對三維目標的細化,不同的課程內容而有所側重;二是三維目標三者是交融互進關系,「知識與技能」只有在學生積極反思、大膽......(本文共計3頁) [繼續閱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