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對象:心理健康者、成功人士
研究內容:需要(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潛能、動機、人的價值、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強調對作為整體的人的研究。
研究方法:採用人格問題的研究方法,對成功者進行個案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傑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它既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又批評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經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三種運動。
人本主義和其它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稱為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起源有很多方面,但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歐洲影響廣泛的存在主義哲學,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和亞拉伯罕·馬斯洛的研究。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的問世已有幾百年,盡管它艱深難懂,特別是沒有共同認可的關於存在主義哲學的定義,但它提出了許多問題,例如人存在的意義、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後來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㈡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是什麼
摘要 研究對象:心理健康者、成功人士
㈢ 人本主義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意義,強調協作學習。與建構主義不同,它更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即強調學生的自我發展,強調發掘人的創造潛能,強調情感教育。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可以分為五大觀點:即潛能觀、自我實現觀、創造觀、情感因素觀與師生觀。
1、潛能觀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習與工作上人人都有潛在能力。可惜的是這種潛能沒有充分釋放出來。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所以人本主義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在於怎樣通過教育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從這個觀點出發,人本主義一方面強調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但也重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而這個主導作用在於怎樣去發掘學生的潛能。
2、自我實現觀(也叫自我發展觀)
人本主義理論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人價值觀;強調學生自我實現(發展),把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為教學的目標。但由於人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不同,所以存在個性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每個不同的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條件,使得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自由發揮,滿足不同的個性需求,讓學生認識自身價值,促進他們自身的發展
3、創造觀
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一樣在知識與能力之間,崇尚學生能力的培養,並把創造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羅傑斯指出:人人有創造力,至少有創造力的潛能,人應該主動地發展這些潛能。並認為:不應該把創造力看成某些專家的特權。而布魯姆也認為應該研究大多數人的潛能和創造力。
4、情感因素觀
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包括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創造力都有密切關系。對這一點,人本主義給予特別重視,認為學習是學生個人主動發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個人對學習的整體投入,不但涉及認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為等等方面。學生對學習興趣很濃,目標明確,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師必須充分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充分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來,並長時期堅持下去。這種情感因素的創造,一要教師積極引導,二要積極進行鼓勵,三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5、師生觀
人本主義更重視師生定位觀;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以情感為紐帶,維持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感到壓抑或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得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教師由主宰者、權威變成學生的指導者和朋友,由教變成導,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變成真正的自主參與。
㈣ 與其他學派相比,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您好,我是北京的一名心理咨詢師,個人感覺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流派主要差異有兩點。
人本主義更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所以羅傑斯提出了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三個點,這也是目前對心理咨詢影響最大的一個理念,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是分析了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和其他流派相比,人本主義理念更為重要,而技術層面較少,而其他流派,技術性會很強,比如認知和行為主義,都有很標准化的操作方式。
人本主義更加強調來訪者地位的重要性,之前的流派則更關注咨詢師的權威性。以釋夢為例,精神分析流派會以權威的身份解釋夢的含義,而人本主義治療師更多是陪伴來訪者一起去探討。
我感覺最重要的就是這兩點,樓主如果對這方面感興趣,可以在交流
㈤ 人本主義在教學中的應用
人本主義強調教育對人的潛能發展的作用,將教育過程規定為人「自我實現」的過程,注重師生關系的建立及學生情感的發展,對於克服行為主義及信息加工教學論的機械性,對於改變教育環境、促進人健康全面地發展,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學觀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自己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羅傑斯在描述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的特徵時,經常使用「意義學習」這個術語.他認為,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此外,羅傑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類型.其特徵為:(1)它使整個人沉浸於學習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
3.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並增強適應性.羅傑斯認為,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借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羅傑斯主張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革和學習.變化是確立教育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於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羅傑斯對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是處於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和成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運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本主義思想,首先要求教師找准一個角度、圍繞一個中心、扮演好兩種角色.
1.一個角度.首先要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關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好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高揚「人本主義」旗幟,促使個體和諧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特別重視人的情感、勇氣、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是「健康人」;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發揮和實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並不是被動的受到環境的制約,人具有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這些基本理論,是我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出發點.
2.一個中心.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學習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師具有這樣的品質:(1)最基本的重要態度——真誠、坦誠;(2)成功地促進學習的態度是重視學習者,認為他們是有價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學習氛圍.
3.兩種角色.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則是人的潛能不斷得到發揮的一種動態的、形成過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最好的條件促使每個人達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狀態,幫助個體發現與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協調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提供一種良好的促進學習和成長的氣氛.因此,必須制定出適應的課程,培養作為促進者而不是權威者的優秀教師,來作為實現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載體.基於以上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促進者,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規定、傳統、模板、發號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過程.這個角色要求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當好課堂教學的促進者,是教師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的自然結果,沒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師不是教師.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善於提出問題,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形式,盡可能切合學生的興奮點,以引起強烈的共鳴,實現教與學和諧統一;要注意問題的梯度,體現教學對象的個性差異;要以民主的態度組織好學生進行討論,對於問題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頗的答案,允許有不同的答案,鼓勵有創意的答案.
㈥ 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對象
任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都是心理現象,區別在於研究什麼樣的心理現象以及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和羅傑斯。其主要觀點如下:
1.人性觀:1)任性的顯著特點是「持續不斷地成長」;2)人性是天生向善的;3)人性是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選擇的;4)把人當做一個完整的人對待。
2.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和重視個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視自我。
3.需要理論:反對把人的行為歸結為本能和原始沖動的弗洛伊德主義;反對不管意識,只研究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系的行為主義;認為人有自我的純主觀意識,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重視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人本主義主要採用現象學研究方法,當然,這飽受批評。
㈦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1)以人性為本位的教學目的觀。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體性,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是獨特的人並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其潛能。人本主義強調學校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學習的內容,創設能促進學生學習的良好心理氛圍,保證學生在充滿滿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過教師安排的合適的學習活動。發現學習內容的價值、意義,使學習者成為充分發展的人。
(2)彰顯主體的教學過程觀。
人本主義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其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的必然產物,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建立學習內容與學習者個人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的材料,激發學生從自我傾向性中產生學習傾向,培養學生自發、自覺的學習習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意義學習。
㈧ 什麼是人本主義
內容提要】後現代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某種相同性,且與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現象相關,加上又都受到現象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影響,故後現代主義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沖擊的同時,又在反對科學主義、重建人際溝通和實現人的個性等方面有某種一致性。
1 後現代思潮的實質及其特徵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世界的一種泛文化思潮,也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批判和解構(deconstruct)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一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於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學技術革命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
1.1 後現代主義經歷的4個衍化階段
(1)1934~1964年是後現代主義的術語開始應用和歧義迭出的階段;
(2)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後期是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精英意識徹底決裂並呈現一種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階段;
(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現存在主義的後現代主義思潮階段;
(4)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日趨綜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階段[1]。
後現代主義已遠超出文學藝術領域,而深深滲入到哲學、科學哲學、心理學、宗教、法學、教育學等許多領域[2.3]。
1.2 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主要特點
(1)反主體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後現代主義哲學繼尼採的「上帝死亡」的口號之後,提出「主體死亡」、「人已死亡」的口號,他們的意思是說主客二分式的主體和人的概念不現實,西方傳統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人類中心論」已破滅。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差異無所不在,即使在重復中也有差異出現,無差異的世界是蒼白枯燥的世界,傳統哲學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為人的最高本質,只能使人成為喪失個性、無血無肉無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確定性(uncertainty) 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為,沒有獨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語言構成的。這就是說,世界本身有語言的結構,語言不是人表達意義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體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語言來中介著的,所謂事實、真理只是語言上的。在他們看來,「不是我說語言,而是語言說我」。這樣,人就從西方傳統哲學所講的以人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為語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語言又總是不確定的,並且隨言說者的不穩定的情緒而動搖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構的[4]。
(4)內在性(internality)如果說不確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體論消失的結果,那麼內在性則代表使人類心靈適應所有現實本身的傾向。這表明後現代主義哲學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對精神、價值或終極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相反,它是對主體的內縮,是對環境、現實、創造的內在適應。
後現代主義哲學是對現代主義質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種新的認知範式。它的矛頭指向傳統哲學中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是徹底反傳統、反權威的。它由邏各斯中心主義轉向非中心的多元主義,由深度模式轉向平面模式,由以人為中心轉向反傳統人本主義。它可以促進我們拓展視野、觀念更新,轉變以往僵化、封閉的思維方式,實現學科交融,不斷向大眾化和現實生活貼近。
2 人本心理學與後現代思潮的一致性
後現代主義哲學興盛時期晚於人本主義心理學,且具有不同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極端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想傾向,甚至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特徵,如反主體性、否定自我同一性、反對以人為中心等,因此,後現代主義哲學不但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沒有直接的影響,相反地,它還因猛烈打擊「正常」行為的價值觀與動機模式而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很大的沖擊[5]。
但是,由於後現代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某種相同性[6],且均與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現象相關,他們中間一些人都是參加過反戰運動,或是新左派、反主流文化派的成員[7],加上又都受到現象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一定影響[8],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又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9]。
2.1 抨擊科學主義
西方社會一方面依靠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使整個國家得以富強,民眾生活得以富裕。但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知識的空前膨脹,電腦和資料庫的廣泛運用,科技的高視闊步卻導致了「合法性危機」,把人當做機械或動物來研究的科學主義思潮泛濫起來,從而造成現代西方社會許多人深感人生意義的失落,精神價值的喪失。面對這種現實,後現代主義針鋒相對地批判科學逐漸成為「文化帝國主義」,電腦霸權使人淡漠心靈和智能的內在修養而奉行商品世界那種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號操作[10]。美國社會學家貝爾(Bell,1919~)指出,後現代社會中人具有兩種體驗世界的方式:外部世界的迅速變化導致人在空間感和時間感方面的錯亂;而宗教信仰的泯滅,超生希望的失落,以及關於人生有限、死後萬事空的新意識鑄成自我意識的危機。這樣,人們就走到一個生命意義匱乏的「空白荒地的邊緣」。後現代主義一再強調精神價值的重要,重視解決人生的意義問題,重建精神信仰,以便成為維持社會統一的精神支柱。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揚棄了人本主義思潮和科學主義思潮的片面性,表現出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與科學主義思潮融合的趨向。
同樣,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旗幟鮮明地批判心理學中科學主義傾向。他們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還原論和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指出心理學中堅持自然主義和實驗主義定向,使心理學模仿物理科學的模式,把實驗法唯一化和絕對化,其結果必然導致心理學的非人化,陷入機械主義和還原論的境地[11]。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提出心理學中科學主義取向與人本主義取向融合的問題,把實證主義方法和現象學方法統合起來,強調研究人的價值與意義、人的本性與潛能、人的自由與選擇。這些主張雖然和後現代主義並非完全相同,但在抨擊科學主義的危害、重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兼容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等方面卻不謀而合[7]。
2.2 重建人際溝通
在貝爾看來,後工業社會(美國)是不同於前工業社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和工業社會(西歐、俄羅斯、日本)的新型社會。其中,前工業社會的「意圖」是「與自然的競爭」,它的資源來自採掘工業,它受到報酬遞減律的制約,生產率低下;工業社會的「意圖」是「與經過加工的自然競爭」,它以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為中心,利用能源來把自然環境改變成為技術環境;後工業社會的「意圖」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在那種社會里,以信息為基礎的「智能技術」同機械技術並駕齊驅。在主客對立模式瓦解,虛無主義信念解構的情況下,一方面不斷寫作批判各派思想,到處宣揚自己的一套,似乎肯定了人們共識和溝通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認為各學派的傳述(narrative)無法建立共識和對話溝通。因此,批判信息社會的溝通扭曲,探討人類溝通可能的根基,重建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人際關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就成了後現代文化的核心課題[12]。
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溝通的根基在於人永遠處於人際關系的情境(context)之中。如果人們不想陷入虛無主義的自我矛盾里,就必須由主客對立的思考模式轉向「我―你關系」的模式,以人際關系為核心,實現全面溝通[13]。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從溝通達到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簡單把握,而是一種視界交融(fusion of horizon)。從解釋學的觀點來看,解釋者有他自己的歷史傳統,理解對象也有其歷史傳統。理解不是解釋者放棄自己的傳統去接受理解對象的傳統,也不是將自己的傳統強加於理解對象,而是解釋者通過兩種視界傳統(原有理解事物的觀點和意義系統)的交融,超越自己的傳統和對象的傳統,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同樣地,人本主義心理學也堅持從解釋學的意義理解的觀點和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模式出發,建構人際溝通和人際關系。在布伯看來,只有在相互遭遇中,即每個人在整個地與他面對的東西(人或物)相逢時,人才實現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人就是交往(intercourse),就是關系,就是與其相逢者的對話。布伯這一思想模式不僅被馬斯洛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在羅傑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交朋友小組以及存在分析治療實踐中得到徹底的貫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協調人際交往、重建人際溝通、取得彼此共識視為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成功的關鍵所在[7]。
2.3 實現人的個性
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等人反對黑格爾關於同一性高於差異性、同一性是差異性的「真理」的思想,主張差異性高於同一性、普遍性,是同一性的根據。後現代主義反對把人變成無差別的抽象化的存在,極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萬別的個性(或人格,personality)。據他們看來,在溝通的過程中,人們通過語言和行動發出一些信息,表達出溝通者的感受、情懷傾向、人格狀態、意志動機等,這一切統稱之為人的個性。
同樣地,人本主義心理學也非常重視人的個性和獨特性的研究。他們早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的時候,就把「經驗著的個人」規定為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奧爾波特認為,認清每一個人個性的獨特性和
㈨ 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以任何人為研究對象,強調人的價值、本性和尊嚴。之前做過的一道教師招聘的真題,求解
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人類異於動物的一些復雜經驗,諸如動機、慾望、價值、情感、生活責任以及愛情等真正屬於人性各種層面的問題。他們認為應當看到人類的特性,看到人的優良品質,看到人的潛力和偉大的力量,所以他們宣稱:人類所特有的經驗、品質的切方面都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故題干中以以任何人為研究對象的表述是錯誤的。招聘考試中會遇到一些難題。這些知識點,市面上的書一般不會做多的拓充,建議你去報一些課程,比如說中公的班次會給你進行詳細的講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