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月亮的變化規律
初一是新月,看不到;之後一點點變成月牙狀,初三、四月牙狀的月相叫娥眉月;初七初八成半圓狀叫上弦月;之後由半圓向圓過渡,到初十一、十二時成凸月,一面是圓形一面是凸出的弧;十五十六成圓形叫滿月。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它是歷法中歷月和星期的來源。這個時間比月球公轉的時間(恆星月)要長,因為當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地球也在繞太陽公轉。
一個朔望月月球大約要繞(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轉只繞360度)。所以一恆星月大約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 ——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就這樣循環,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
(1)月相變化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被自己擋住的)。隨著月球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簡單的歸納為兩條:
1、月球不發光,不透明。
2、與月、地、日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
約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這時是農歷初一。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這時是農歷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娥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上弦月過後,在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便是「凸月」。我們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再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娥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新月」。
⑵ 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請問月相變化具有怎樣的規律
從月初開始到月底月相變化規律是:新月(農歷月初,看不見月亮)——峨眉月(月牙)——上弦月(農歷初7、初8,西半邊月亮)——凸月(大半個月亮)——滿月(農歷15、16,圓月)——凸月(大半個月亮)——下弦月(東半邊月亮)——峨眉月(月牙)——新月(農歷月底,看不見月亮)。
⑶ 月相變化規律
月相變化規律:
1、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
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旁邊偏了一些,即月球位於太陽的東邊。
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鐮刀形,凸面對著西邊的太陽,稱為娥眉月。娥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由於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成為直角,即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
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亮面朝西,呈半圓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上半晚可見。
4、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月相變成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5、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
由於白道面與黃道面有一夾角θ(θ平均值為5°09′),通常情況下,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人們能看到一輪明月,稱為滿月或望。滿月在傍晚太陽落山時的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子夜時位於正南天空,清晨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過幾天,農歷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變成凸月,月面朝東。此時為黃昏後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見。
7、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
這時我們看到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它在子夜時升起在東方地平線上,黎明,日出,時高懸,於南方天空,正午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下半晚可見。
8、再過幾天,農歷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變成娥眉月,亮面朝東。此時子夜後月出,黃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見。
月球隨後繼續向東運行,又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相變為朔。可見,月相的變化依次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殘月。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即月相變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
(3)月相變化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月相變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口訣: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
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側)朝西,位於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側)朝東,位於東半天空。
⑷ 觀察月相的基本方法
僅說明晴朗天氣的月相觀察情況:
1、每月農歷開始,初一初二是基本看不到月亮的,是為朔月。這是月亮,地球,太陽是在一條直線上的,月亮和太陽同時從東邊升起,同時在西邊落下。
2、初三初四,月亮比太陽遲一點升起,白天看不到的,只有在太陽從西邊落下時,在天西邊出現一條線狀月狀,是為新月,月牙缺口向東,圓弧向西。
3、以後初五初六月牙也來越飽滿,在西邊出現的位置也比前幾天要高一些,位置已經是在西邊半天處了。月牙的缺口依舊向東。
4、初七初八,正午時月亮從東邊升起,白天當然看不到了,太陽落下時月亮已經走到天空正中了,為半個月亮,是為上弦月。
5、依次類推,到了農歷十五時,月亮「長大」成正圓,為望月。太陽落山時月亮從東邊升起,然後向西降落。
6、此後進入下半月,月亮出現的時間會每天變晚,發現天黑了好一陣子月亮才從東邊升起,並且逐漸出現缺口,缺口向西,月亮還沒從西邊落下時太陽就從東邊升起了。
7、並且在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後,月亮是在下半夜從東邊升起的,並且能看到的時間越來越短。
8、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時,有時候在白天也會看到月亮。上弦月時會在太陽東邊看到月亮,下弦月時會在太陽西邊看到月亮。
月相變化規律
1、農歷每月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相當於「黑月亮」),稱為新月或朔。此月相與太陽幾乎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旁邊偏了一些,即月球位於太陽的東邊。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半個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鐮刀形,凸面對著西邊的太陽,稱為蛾眉月。
蛾眉月日出後月出,日落後月落,與太陽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當太陽落山後的一段時間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⑸ 月相成因及其變化的研究
因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如圖所示,在恢朐,日月黃經差為0°,即稱朔或新月,這時月球以黑暗面對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c時黃經差90°稱上弦,半月形出現在上半夜的西邊 夜空中;e時黃經差180°,即是望或稱滿月,一輪明月整夜可見;g為下弦,黃經差270°,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朔望盈虧的周期稱朔望月,長約29.53059日。是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本身不發射可見光,只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二是由於月球本身並不透明,這樣受到陽光照射時,月球只能有一半被照亮,正因為如此,被太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在插圖中總是對著太陽。三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只是被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或其中的一部分。四是由於月球不斷繞著地球公轉,地球又帶著月球不斷地繞太陽公轉,致使日、月、地三個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發生變化,這樣,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就出現了圓缺不同的形狀變化,即月相。是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本身不發射可見光,只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二是由於月球本身並不透明,這樣受到陽光照射時,月球只能有一半被照亮,正因為如此,被太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在插圖中總是對著太陽。三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只是被陽光照亮的半個月球或其中的一部分。四是由於月球不斷繞著地球公轉,地球又帶著月球不斷地繞太陽公轉,致使日、月、地三個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斷發生變化,這樣,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就出現了圓缺不同的形狀變化,即月相。 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1、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歷初一。
2、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
3、隨後,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4、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5、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6、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7、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時間間隔約29.53天, 中國農歷的一個月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確定的。
⑹ 月亮的變化規律有哪些
月亮的變化規律有:
1、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
地球上的人們正好看到月球背離太陽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此月相與太陽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黃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新月過後,月球向東繞地球公轉,從而使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旁邊偏了一些,即月球位於太陽的東邊。
3、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由於月球繞地球繼續向東運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成為直角,即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
4、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於一半,月相變成凸月。凸月正午後月出,黃昏時在東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後繼續西行,黎明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大半晚可見。
5、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於地球的兩側。
月食現象:
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180°。要注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是有約5°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一條直線,產生月食。
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食這種現象。
每年發生月食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⑺ 月相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不太贊同去背什麼口訣,上上細細,下下東東.
根據我對月相的了解,總結出兩點:
1.朔日月亮和太陽同升同落,此後每天推遲50分鍾升起,約29天半一個循環.
2.月亮亮面永遠向太陽,距離太陽越遠,亮面越大.
大致的變化規律:新月-娥眉月(新)-上弦月-凸月(新)-滿月-凸月(殘)-下弦月-娥眉月(殘)
看看是不是能對上我上面的兩條規律呢?
建議樓主找一個月去看看月相,推薦兩種方法:1.固定時間觀測 2.固定月亮的位置觀測(升起,中天,落下).這樣更容易看出規律.
總之,實踐出真知.自然科學尤如此.
⑻ 月相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不太贊同去背什麼口訣,上上細細,下下東東。
根據我對月相的了解,總結出兩點:
1.朔日月亮和太陽同升同落,此後每天推遲50分鍾升起,約29天半一個循環。
2.月亮亮面永遠向太陽,距離太陽越遠,亮面越大。
大致的變化規律:新月-娥眉月(新)-上弦月-凸月(新)-滿月-凸月(殘)-下弦月-娥眉月(殘)
看看是不是能對上我上面的兩條規律呢?
建議樓主找一個月去看看月相,推薦兩種方法:1.固定時間觀測 2.固定月亮的位置觀測(升起,中天,落下)。這樣更容易看出規律。
總之,實踐出真知。自然科學尤如此。
PS 感謝小團圓指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