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財富效應論 txt
作者:呂立新出版社:中國工商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5-1裝幀:簡b本第一章財富引論/(1) 第一節財富的定義和分類/(1) 一、財富的一般定義/(2) 二、布倫納和梅爾澤的財富概念/(4) 三、實物財富和金融財富/(5) 四、資產財富和資源財富/(6) 第二節與財富概念相關的幾個問題/(10) 一、金融財富凈值的主要特點/(11) 二、財富種類的構成和分布/(13) 三、股市聚集財富的功能和原因/(17) 四、財富和收入的關系/(19) 五、我國家庭金融資產的分布/(21) 第三節財富的本質屬性/(29) 一、財富的虛擬化/(30) 二、財富的金融形態/(31) 三、股票和房地產的財富屬性/(34) 四、股市財富與價值轉移/(38) 第二章財富效應的基本原理/(45) 第一節財富效應的基本概念/(45) 一、財富效應的含義/(46) 二、簡化的財富效應衡量標准/(50) 三、財富效應的前提:股市不是零和博弈/(51) 四、財富效應的結構性因素/(55) 第二節財富效應的歷史沿革/(57) 一、名義貨幣對三個市場均衡的影響/(57) 二、庇古效應/(60) 三、實際余額效應/(62) 四、替代效應/(64) 第三節財富效應與消費函數/(66) 一、幾種經典的消費函數理論/(66) 二、消費函數理論對財富效應的解釋/(69) 三、LC—PIH模型對股市財富效應的解釋/(71) 四、財富效用最大化與消費/(73) 五、不同收入財富階層的消費函數/(78) 第四節財富效應的基本特徵/(81) 一、弱式效應和零效應/(82) 二、非對稱性和棘輪效應/(86) 三、時滯性和時間間隔/(89) 第三章財富效應的傳導機制/(93) 第一節財富效應與經濟變數/(93) 一、對收入和收入預期的傳導/(94) 二、對貨幣供應量的傳導/(95) 三、對財政收入的傳導/(98) 四、通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傳導/(99) 五、如何理解股市財富效應的傳導/(101) 第二節財富效應與通貨膨脹預期/(102) 一、影響通貨膨脹預期的主要理論/(103) 二、與通貨膨脹預期關系的實證檢驗進展/(106) 三、不同觀點的爭論及其評價/(109) 四、與通貨膨脹預期的互動關系/(110) 第三節財富效應與股市泡沫/(113) 一、股市泡沫的基本概念/(113) 二、股市泡沫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115) 三、財富效應與股市泡沫的關系/(118) 四、負面財富效應對消費的影響/(121) 五、有效利用財富效應的對策與建議/(127) 第四節上市公司並購的財富效應/(131) 一、上市公司並購對股東財富的影響/(131) 二、表現形式和主要特點/(133)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結論/(137) 四、上市公司並購如何產生財富效應/(142) 五、財富轉移與過度支付/(145) 六、完善上市公司並購的對策和建議/(147) 第四章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財富效應/(151) 第一節行為金融學的背景和意義/(151) 一、行為金融學理論和實踐的進展/(152) 二、行為金融學的四個主題/(154) 三、中國股市幾種現象的解釋/(157) 四、行為金融學的現實化趨向和意義/(163) 五、關於理性的再思考/(168) 第二節財富效應的行為條件/(171) 一、理性套利的有限性/(171) 二、市場有效性的約束條件/(174) 三、股票溢價和流動性的行為條件/(178) 四、消費的行為本質/(181) 五、消費者行為的假設/(184) 第三節財富效應與感覺效應/(187) 一、理論基礎/(188) 二、環境與投資者心態錯位/(192) 三、情感激發與投資者決策/(196) 四、將來的研究方向/(198) 第四節財富效應的心理學因素/(198) 一、影子財富和財富幻覺/(199) 二、財富效應的兩種心理依託/(200) 三、財富增長與信心過度/(202) 四、從眾行為對財富效應的影響/(204) 第五章財富效應的實證分析和國際比較/(206) 第一節莫迪利亞尼模型實證分析/(209) 一、理論模型/(209) 二、數據處理/(210) 三、回歸分析/(212) 四、主要結論/(216) 第二節格蘭傑因果關系實證分析/(217) 一、研究方法/(217) 二、檢驗結果/(218) 三、原因分析/(220) 第三節股市變數模型實證分析/(222) 一、理論模型/(222) 二、實證分析/(225) 三、低相關因素分析/(233) 第四節財富效應的國際比較/(234) 一、中美股市周期運行情況的比較分析/(235) 二、案例比較分析及其結論/(238) 三、股市財富效應中的重要因素比較分析/(245) 四、美國股市財富效應影響消費的不同特點/(254) 第六章財富效應與經濟增長/(262) 第一節財富效應啟動消費的可行性分析/(262) 一、我國股市財富效應已經具備基本條件/(262) 二、我國股市財富效應的主要制約因素/(263) 三、長期穩定繁榮的股市是根本所在/(266) 四、財富效應拉動消費升級與金融創新/(267) 五、消費經濟關系問題的再思考/(272) 第二節股市財富效應與貨幣供應量的互動關系/(278) 一、貨幣供應量決定股市財富效應/(279) 二、股市財富效應對貨幣供應量具有反作用/(280) 三、貨幣供應量和股指的相關關系/(283) 四、貨幣供應量的股市傳導機制/(285) 五、我國貨幣政策應關注股市價格變動/(287) 第三節財富效應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89) 一、財政收入增幅下降與股市低迷有關/(290) 二、稅收增幅與經濟增長速度的比較/(291) 三、負債率和赤字率對財政收入增幅的要求/(293) 四、發揮股市財富效應促進財政收入增長的作用/(294) 第四節利用股市財富效應促進經濟增長/(295) 一、股市作用機理的幾種效應分析/(295) 二、建立財富效應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299) 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與股指的相互關系/(302) 四、股市背離宏觀經濟走勢的原因分析/(306) 五、新經濟中的財富效應和周期波動/(309) 第七章財富效應與股市調控/(319) 第一節通貨緊縮條件下積極的股市政策的作用/(319) 一、積極的股市政策的提出/(320) 二、積極的股市政策的機制與效果/(324) 三、股市政策是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326) 四、利用積極的股市政策治理通貨緊縮/(328) 五、居民消費現狀與問題的若干分析/(329) 第二節政府幹預股市的理論分析/(335) 一、在政府幹預與反干預之間選擇/(336) 二、走出對政府幹預理解的誤區/(340) 三、對股市實施積極的干預政策/(343) 四、政府幹預股市的必要性/(346) 五、政府幹預股市的問題和措施/(349) 第三節主要國家(地區)政府幹預股市的案例分析/(352) 一、美國案例/(353) 二、香港案例/(357) 三、日本案例/(360) 第四節股市調控基金的可行性分析/(363) 一、股市調控基金穩定市場的特殊功能/(364) 二、建立股市調控基金的必要性/(366) 三、股市調控基金來源的初步設計/(369) 四、建立股市調控基金的幾個問題/(371) 參考文獻/(375) 後記/(391)
1並購的效應動因
在並購動因的一般理論基礎上,提出許多具體的並購效應動因。主要有:
(1) 韋斯頓協同效應 該理論認為並購會帶來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提高,最明顯的作用表現為規模經濟效益的取得,常稱為1+1〉2的效應。
(2) 市場份額效應 通過並購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的控制能力,通過橫向並購,達到由行業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規模,改善了行業結構、提高了行業的集中程度,使行業內的企業保持較高的利潤率水平;而縱向並購是通過對原料和銷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競爭對手的活動;混合並購對市場勢力的影響是以間接的方式實現,並購後企業的絕對規模和充足的財力對其相關領域中的企業形成較大的競爭威脅。
(3) 經驗成本曲線效應 其中的經驗包括企業在技術、市場、專利、產品、管理和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特長,由於經驗無法復制,通過並購可以分享目標企業的經驗,減少企業為積累經驗所付出的學習成本,節約企業發展費用,在一些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的企業,經驗往往是一種有效的進入壁壘。
(4) 財務協同效應 並購會給企業在財務方面帶來效益,這種效益的取得是由於稅法、會計處理慣例及證券交易內在規定的作用而產生的貨幣效益,主要有稅收效應,即通過並購可以實現合理避稅,股價預期效應,即並購使股票市場企業股票評價發生改變從而影響股票價格,並購方企業可以選擇市盈率和價格收益比較低,但是有較高每股收益的企業作為並購目標[12]。
2企業並購的一般動因
企業並購的直接動因有兩個:一是最大化現有股東持有股權的市場價值;二是最大化現有管理者的財富。而增加企業價值是實現這兩個目的的根本,企業並購的一般動因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獲取戰略機會 並購者的動因之一是要購買未來的發展機會,當一個企業決定擴大其在某一特定行業的經營時,一個重要戰略是並購那個行業中的現有企業,而不是依靠自身內部發展。原因在於:第一,直接獲得正在經營的發展研究部門,獲得時間優勢,避免了工廠建設延誤的時間;減少一個競爭者,並直接獲得其在行業中的位置。企業並購的另一戰略動因是市場力的運用,兩個企業採用統一價格政策,可以使他們得到的收益高於競爭時的收益,大量信息資源可能用於披露戰略機會,財會信息可能起到關鍵作用,如會計收益數據可能用於評價行業內各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可被用於評價行業盈利能力的變化等,這對企業並購十分有意義。
(2) 發揮協同效應 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領域:在生產領域,可產生規模經濟性,可接受新技術,可減少供給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產能力;在市場及分配領域,同樣可產生規模經濟性,是進入新市場的途徑,擴展現存分布網,增加產品市場控制力;在財務領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稅收利益,開發未使用的債務能力;在人事領域,吸收關鍵的管理技能,使多種研究與開發部門融合。
(3) 提高管理效率 其一是企業現在的管理者以非標准方式經營,當其被更有效率的企業收購後,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當管理者自身利益與現有股東的利益更好地協調時,則可提高管理效率,如採用杠桿購買,現有的管理者的財富構成取決於企業的財務成功,這時管理者集中精力於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13]。此外,如果一個企業兼並另一企業,然後出售部分資產收回全部購買價值,結果以零成本取得剩餘資產,使企業從資本市場獲益。
(4) 獲得規模效益 企業的規模經濟是由生產規模經濟和管理規模經濟兩個層次組成的,生產規模經濟主要包括:企業通過並購對生產資本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在保持整體產品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在各子公司實行專業化生產。管理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由於管理費用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分攤,使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大大減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
(5) 買殼上市 目前,我國對上市公司的審批較嚴格,上市資格也是一種資源,某些並購不是為獲得目標企業本身而是為獲得目標企業的上市資格,通過到國外買殼上市,企業可以在國外籌集資金進入外國市場。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在海外已多次成功買殼上市控股了香港中遠太平洋和中遠國際。中遠集團(上海)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耗資1.45億元,以協議方式一次性購買上海眾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發起人法人股,達到控股目的,成功進入國內資本運作市場。
此外,並購降低進入新行業、新市場的障礙。例如,為在上海拓展業務,佔領市場,恆通通過協議以較低價格購買上海棱光實業國有股份,達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業務成功的在上海開展;還可以利用被並購方的資源,包括設備、人員和目標企業享有的優惠政策;出於市場競爭壓力,企業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競爭力,開拓新業務領域,降低經營風險。
企業並購作為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的表現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於:企業的總體效益超過並購前兩個獨立企業效益之和的經營協同效應;由於稅法和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等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純貨幣收支上的財務協同效應;可實現企業的主營業務轉移等發展戰略。成功的企業並購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和擴大證券市場對全體企業和整體經濟的輻射力;企業並購能強化政府和企業家的市場意識,明確雙方責任和發揮其能動性,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企業並購為投資者創造盈利機會,活躍證券市場;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在並購決策時,應遵循的主要原則有:並購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則;並購後行為主體的企業化原則;實施方案的科學論證原則;並購機理上的資產核心原則;並購行業選擇上的產業政策導向原則;並購容量的整合顯著有效原則;並購進程上的漸進原則;並購重組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原則等[17]。這里的所謂整合,就是並購方所擁有的與調整包括被並購企業在內的所有生產經營要素與環節的能力;所謂的以資產為核心,是指集團通過控股、參股等形式與其他企業建立起緊密的資產聯系,並購雙方的資產可否建立一種有助於提高整體效益的關系,並購方的地位取決於凈資產的多少和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總之,以上述原則為依據,保持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❸ 「財富轉移效應」是什麼
財富轉移效應是指經濟泡沫產生前後, 實物資產 、 金融資產的保有結構,在個別經濟主體 、經濟部門之間發生的變化。
業績承諾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基本特徵,但在這一熱潮下,違約現象也屢有發生,促使人們思考業績承諾背後的真實動機。本文基於我國資本市場的高頻交易數據,從財富轉移與信號傳遞兩個視角辨析了並購重組中業績承諾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資金流向與投資收益方面的影響。
研究發現,業績承諾信息公告後,小投資者會更多買入並購企業股票,其投資收益為負並遭受了較大損失;而大投資者則顯著降低其持倉,投資收益顯著為正,財富效應在大小投資者之間轉移明顯。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財富轉移效應在業績承諾違約、自願性業績承諾的並購重組中的差異更大,這表明業績承諾更多以保護機制之名行信息優勢之實。
而深層次的分析發現,信息透明度較高、對投資者利益保護較好的公司,其財富轉移效應差異程度會得到較好抑制,大投資者的信息優勢和知情交易行為有所收斂。
❹ 分別結合資產結構調整效應和財富效應說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貨幣政策是政府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的各類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佔有重要地位,貨幣政策理論在宏觀經濟學中也處於核心地位。在貨幣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即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問題。自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後,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貨幣政策開始正式形成。在這20多年裡,中國人民銀行由原來的「政府出納」角色逐漸演變成了國民經濟的重要宏觀調控部門,貨幣政策由原來基本被忽視逐漸被公認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自1984年我國建立中央銀行制度開始,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也隨經濟體制的轉化而逐步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特徵。從1984年至今,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工具及傳導機制的變遷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直接調控的貨幣政策(1984~1993年)
這一時期,全國的貨幣調控主要以央行的直接調控為主,貨幣調控工具主要為利率、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並不斷加強對信貸規模和再貸款額度的控制。這一時期貨幣政策傳導中,1984~1985年為抑制信用失控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1986年緊縮貨幣政策起到效果,當年工業增長速度下降到0.9%。由於要求放鬆銀根的壓力存在,中央銀行同年取消了信貸指令性控製做法。1986年銀行貸款增加28.5%,農村信用社貸款增長42.1%,經濟再度升溫。1992年宏觀經濟政策再度寬松,新一輪經濟過熱開始。當年信貸規模增長如表1所示,金融秩序出現混亂現象,人民銀行開始實施嚴厲緊縮政策。結合表1的數據分析,從政策的實施結果來看,雖然直接調控缺乏必要的彈性,使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大起大落,但就政策而言,無論擴張還是收縮行為,都能很快實現貨幣政策調控意圖。
(二)直接調控為主、間接調控為輔的貨幣政策(1994-1997年)
這一時期,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手段主要為信貸計劃,其次為利率工具,存款准備金率這一常用的貨幣調控工具在這一時期較少採用。1994年為了克服總需求受到抑制,而通貨膨脹仍在繼續的局面,選擇了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首要目標,從而開始了長達4年的從緊貨幣政策。1994-1997年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最大特點是一再貸款和外匯市場的「對沖」操作來調控基礎貨幣供應量(見表2)。
表l:1984~1993年貨幣政策調控結果 年份 信貸計劃數(億元) 實際信貸額(億元)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GDP增長率(%) 通脹率(%)
1984 423 1176 49.5 34.3 34.8 16.9 2.8
1985 713 1140 24.4 14 25.4 13.5 8.8
1986 950 1685 23.3 29.4 20.6 8.8 6
1987 1225 1442 19.4 14.4 24 11.6 7.3
1988 1560 1519 46.7 21 21.2 11.3 18.5
1989 1600 1858 9.8 6.6 18.3 4.1 17.8
1990 1700 2757 12.8 19.2 28 3.8 2.1
1991 2100 2877 20.2 23 26.5 9.2 2.9
1992 2800 3526 36.5 25.2 31.2 14.2 5.4
1993 3800 4846 3513 38.3 37.3 13.5 13.2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網站。
表2: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結構變動 年份\增加額比例\基礎貨幣工業主要渠道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增加額 比重 增加額 比重 增加額 比重
外匯占款 2302 64 2765 45 3072 87
對國有銀行再貸款 2832 -79 1317 21 -2059 -54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1996.01-1998.01)。
(三)間接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1998-2003年)
這一時期,中央銀行的貨幣管理採用資產負債比例取代貸款規模限額,在調控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以強化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1998-1999年為貨幣適度擴張時期。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央銀行為了克服商業銀行「借貸」行為,採取了有利措施放鬆銀根。2000-2002年8月貨幣政策為穩中偏松時期。此期間,消費物價指數為0.6%,通貨緊縮的現象並未完全消失。2002年9月~2003年末16個月間為通貨適度緊縮時期。
(四)間接調控政策的確立階段(2004~2007年)
2004年以來,中央銀行採取了一系列市場化措施,對信貸資金的過快增長進行了「微調」,當時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主要以信貸傳導為主,匯率、利率等傳導途徑為輔的間接貨幣調控政策基本確立。
(五)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8年至今)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以後,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我國經濟受沖擊加大,人民銀行開始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4.14%下調至2.25%累計下調1.89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7.47%下調至5.31%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見表3),貨幣政策使用密度較為頻繁。到了2009年下半年,已實現經濟快速恢復增長,這時央行開始考慮寬松貨幣政策適時逐漸退出的問題。
表3:存款准備金率調整 時間 存款准備金調整
2008.9.16 17.5%調至16.5%
2008.10.9 16.5%調至16%
2008.12.5 16%調至15%
2008.12.23 15%調至14.5%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010年,貨幣供給平穩回落,貨幣政策回歸常態。進入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於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以對沖銀行體系部分過剩流動性,控制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同時又兼顧到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和農村金融發展。
2010年上半年,我國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寬松力度有所減弱。中國人民銀行三次上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貨幣供給逐漸平穩回落;引導銀行把握信貸總量、節奏和結構,加強金融風險防範;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適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也出現了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實際利率水平為負值、股票市場整體走弱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集聚的情況。
2010年公開市場操作在流動性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市場流動性變化,靈活、適時、適度地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中央銀行此次匯率改革的直接目標是緩解國際壓力。無論從5月外貿形勢、國際投機性短期資本流向和國內CPI超過3%等國內因素來看,還是從全球匯率結構性變動看,此時人民幣重啟匯率改革的成本都是比較低的。在一定意義上,這意味著我國將容許一定程度的人民幣緩慢升值,因此也意味著收緊國內總需求,減小了年內加息可能性。在2010年G20多倫多峰會召開前夕重啟匯率改革,較好地把握了時機。今後,將繼續按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從上述各階段貨幣政策的實證分析不難看出,目前我國仍執行著信貸渠道為主的傳導機制,但是隨著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利率傳導渠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資產價格渠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也逐步凸顯出來。
三、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通過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發展沿革以及各種渠道發揮作用的約束條件的分析,結合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一)利率傳導渠道
在我國,由於利率市場化並未完成,利率形成機制不盡合理,使商業銀行的信貸供給和企業的投融資行為受到制約,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利率非完全市場化扭曲了利率的形成體系。在利率市場化國家,基準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貼現率和再貸款利率,然後以此為基準通過貨幣市場利率中介等短期利率形成對應存貸款利率等長期利率的調節。由於我國存貸款等長期利率是受管制的,短期的貨幣市場利率難以通過市場化的利率期限結構來影響長期利率;存貸款利率作為一種政策利率反而會對貨幣市場短期利率產生不小影響。如此一來,雖然短期利率已市場化,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長期利率並沒有完全市場化,最終導致一方面投資、消費等經濟變數對市場化短期利率的反應不靈敏,另一方面非市場化的長期利率失去了對經濟資源市場均衡優化配置的功能。
第二,利率非完全市場化制約了消費和投資對利率的彈性。市場化的利率體現了社會投資報酬和資金成本,對於企業,市場化利率是其投資決策與內涵報酬率相比較的基準,而官方公布的貸款利率非市場化利率,不能真實反應企業的資金成本,這就造成了投資對官方公布的貸款利率不敏感。而從居民層面看,利率管制使利率長期處於低水平、波動幅度小且頻率低,這使得財富收益的變化范圍較小,即使利率有些微調,人們也不會因此認為財富收益有大的改變;同時,利率非完全市場化限制了市場的流動性,並產生了對居民消費的抵減作用,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利率變化對財富價值的影響程度,這從本質上制約了利率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力度。
第三,利率非完全市場化制約了商業銀行的信貸供給。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利率具有調節經濟的內在平衡機制,而利率非完全市場化破壞了這種平衡機制,對商業銀行信貸供給形成制約。
第四,利率非完全市場化制約了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發展中國家的利率管制對經濟增長造成了較大損害,這些低的或負的實際利率造成了金融的非中介化,利率不能有效發揮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杠桿作用。就我國現實而言,以金融機構存貸差作為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考查指標,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存貸差一直在增加,長期沉澱在金融機構的資金,最終一部分會成為金融機構彌補不良貸款和虧損的資金,對貨幣政策形成傳導障礙。
第五,利率非完全市場化扭曲了股市價格。利率作為股票市場的一個敏感指標,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甚至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測或市場對利率變動的謠言都極易造成股價的波動,可以說,利率在某種程度上是股價變動的參照基準。在利率非完全市場化背景下,由於利率實質上充當了再分配的一種手段,而無法反映真實的資金供求關系,由此,實際利率的變動必然導致股票價格的非正常反應,這也是造成我國近年來股市泡沫、風險累積,最終導致股市傳導機制不暢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信貸傳導渠道
第一,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在中國人民銀行階段傳導不暢主要是由於利率彈性不足,利率的變化不能有效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進而影響其可貸資金規模。
第二,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在商業銀行階段傳導不暢主要是由於商業銀行存在多重經營目標,銀行信貸供給不完全受可貸資金規模的影響。通過對銀行信貸渠道各時期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企業主導時期」的傳導非常有效;「中央銀行主導時期」和「商業銀行主導時期」的傳導是弱有效的。
第三,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在「企業主導時期」傳導有效是由於企業所獲得的貸款及時用於了生產性投資。正因為如此,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在「企業主導時期」這一傳導過程中,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銀行貸款能影響國內生產總值。
(三)金融資產價格傳導渠道
第一,股票資產在居民個人資產中的比重不高,財富效應不明顯。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股民只佔總人口不到5%,而美國的這一比例已達40%。而且,在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中,各類有價證券(債券、股票、保單)佔全部金融資產的比例不足30%,主要還是現金和銀行存款。此外,我國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氛圍較濃,股市波動較大,居民對股票收益和風險的認識較為謹慎,整個社會的股票持有率較低。這樣,股價的變動對居民的實際資產額影響較小,因此股票價格變動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影響有限。
第二,股票市場不完善,使「托賓Q效應」難以發揮。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發展還處於初始階段,股票市場中還存在一些制度性和體制性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也阻礙了股票市場對國民經濟的傳導作用。
(四)匯率傳導渠道
根據國際金融學的相關理論,在存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制下是無效的,即匯率傳導渠道的影響與貨幣政策的目標完全相反。因而,面對當前國際金融環境與加入WTO後的新形勢,為增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或重新選擇是必要的,擴大匯率制度的靈活性應是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正確方向。同時應該看到在我國還存在一些實施靈活性匯率制度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國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還是一個比較「薄」的市場,每日外匯交易量十分有限,外匯市場的規模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東亞新興市場國家。這樣一個薄的市場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如果擴大匯率變化的靈活性,就可能引起匯率的大幅波動,不僅起不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反而會成為新的沖擊源,對貿易和投資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我國的外匯市場如同其他各類金融市場一樣,在發展早期存在市場規則不健全、監管不力、投資者行為不規范不理性等問題,而外匯市場本來就是存在著多重均衡的較為不穩定的市場,這些現象的存在可能進一步加劇匯率的波動性。
第三,我國的外匯市場還缺乏規避風險的交易工具,如果匯率的靈活性擴大,將加大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的匯率風險。
第四,我國的匯率制度安排還不能完全從短期宏觀經濟穩定的角度來考慮,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為實現一些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可能會在短期內扭曲市場,降低市場效率,但這種代價從長期看是值得的。
第五,東歐轉型國家的實踐表明,從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的轉變,採取逐步加大匯率制度靈活性的漸進方式,實效要優於「休克療法」的轉變方式。
四、對策建議
面對當前這種多種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並存的局面,我國應在進一步完善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時,兼顧資產價格渠道和匯率渠道的發展。
(一)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提高利率彈性
1.逐步擴大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范圍
目前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以及外匯存貸款利率已經放開,為加強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商業銀行應有確定利率的自主權,並逐步擴大其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使市場利率能夠靈敏地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發揮利率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以支持經濟發展。
2.適度調整利率結構
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是利率市場化的基礎。合理的利率結構應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間的資金利率結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間的利率結構;利率與其他資產負債業務間的利率結構。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才能發揮利率市場化的積極作用。
3.加強對利率渠道運行的監管
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應加強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貨幣政策運行狀況的監管,以便於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同時,應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測體系,增強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來減少利率形成機制的偏差,提高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性。
4.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使其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通過競爭獲得資金,使利率發揮對投資的調節和導向作用。目前,我國必須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促使國有企業出資人到位,避免「出資人缺位」現象的出現,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理性的市場競爭主體,增強成本約束,增強企業對投資成本和風險變化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提高對貨幣政策變動作出反應的敏感性。
5.完善非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提高個體、私營企業的素質
非國有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改變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同時要加強和改進對非國有企業的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從而擴大貨幣政策傳導的覆蓋面。
6.改善居民資產負債結構
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個人委託貸款、集合信託、集合理財、保險等投資工具,促進居民金融資產多元化。進一步發展個人消費信貸,規范發展個人經營性貸款,增加個人信用消費和投資對貨幣政策的敏感度。
(二)改革商業銀行內部機制、完善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
1.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資金融通中介的主導作用
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優化產權結構、明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和改善產權關系,優化產權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先進的管理方式和金融產品,樹立盈利目標和所有者權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增強國有銀行的國際競爭能力,保持銀行體系的穩定,為貨幣政策的傳導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2.加強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
按照《巴塞爾新協議》的要求,該協議將於今年在全球銀行業全面實施。為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強《巴塞爾新協議》的研究,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和內部控制強化銀行內部權力的約束與監管,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防範金融風險。建立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加強銀行衍生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增強銀行信息的透明度,以保證銀行穩健,安全運營。建立有效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實現內部稽核管理體制的獨立性。
3.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增強貨幣政策的覆蓋面
加快現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上市和兼並重組,吸收民間資金建立規范的地方中小金融組織,為當地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將貨幣政策的效力帶到地方,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些分散在地方的金融組織對當地的中小企業情況比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較低,運作比較靈活。中小銀行的發展壯大,為中小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通過非國有銀行與非國有經濟的相匹配發展,使貨幣政策的效力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從而使貨幣政策的影響更加全面有效。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提高資產價格渠道的有效性
1.疏通股票市場渠道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股票發行手續,嚴格實行退市制度以抑制投機性泡沫。眾多績優公司是增強投資者長期投資信心和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一部分上市公司經營效益低下甚至虧損,失去了投資的價值,往往就成為投機炒作的對象。
第二,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實提高市場透明度。莊家操縱市場、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為等的發生,主要源於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體現有效性、及時性和充分性的原則;信息披露的內容、格式和標准要統一化和規范化,以便投資者進行比較和分析。
第三,構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機制。我國要在加強金融中介風險管理、提高金融監管水平的基礎上,「開明流,堵暗流」,進一步溝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要建立規范的證券融資渠道,有條件地使銀行與證券業、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資金互相融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資金供求量;進一步擴大券商進入同業拆借市場的數量,完善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對質押率、平倉線等予以彈性控制;允許券商進入銀行間的國債回購市場;更進一步放寬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將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擴展到投資銀行業務,在參與企業的兼並重組和銀行不良資產的剝離重組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
2.疏通房產市場渠道
第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平抑房地產的周期波動,防止供求關系過大波動。供給方面,應盡力改善住房供應結構。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應放在調節商品住房的供求關系,改善住房供應結構,擴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比重上。要嚴格土地轉讓管理,對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要嚴格禁止轉讓,依法制止「炒買炒賣」土地行為。需求方面,以引導需求來調控房地產市場。一是要運用稅收政策,對短期投機行為進行打擊;二是金融政策不能「一刀切」,應區分投機需求與正常需求,同時要考慮地區差異;三是控制土地的重點應是控制土地炒作,而不是控制土地供應,可以通過對閑置的土地進行征稅,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四是對商品房預售進行嚴格監管,加強網上備案和銷售合同管理,防止虛擬交易、炒賣樓花、加價出售、拒售房屋等炒作行為;五是完善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培育正確的住房消費觀念,引導人們理性購房,避免百姓盲目跟風搭車,成為最後的買單者,引起房市和社會動盪;六是對投機需求宜「疏」,不宜「堵」。
第二,拓寬融資渠道,實現房地產融資渠道多元化。一是要加大房地產企業上市的規模,同時鼓勵一些實力強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發行房地產建設債券。二是大力發展以具體項目融資為主要特徵的私募型房地產信託產品,積極鼓勵一些具備良好資質的房地產企業與證券公司合作成立產業投資基金,逐步推動以購買和長期持有成熟物業為目的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發展。三是盡快在中國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試點的基礎上擴大住房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的實施范圍,改善房地產貸款結構,增加房地產貸款的流動性,同時緩解資本充足性指標對銀行資產擴張的壓力。四是吸引外資投入房地產市場,鼓勵境外投資銀行來華建立以房地產業為投資方向的合作項目和項目投資。五是建立房地產金融資產的流通市場體系,藉助資產證券化、指數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實現房地產金融資產的流通和交易。
(四)改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證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
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的提高,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也在加快,匯率渠道在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將逐步提高。從實踐來看,這項制度基本符合我國國情。但是必須看到,目前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是在強制結售匯及外匯周轉限額的約束下形成的。這種匯率形成機制一定程度上會使央行在綜合運用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干預外匯市場時處於被動地位。因此,為疏通匯率傳導渠道,配合貨幣政策的實施,要對外匯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逐步推行企業意願結售匯和外匯周轉限額彈性制度,改變外匯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充分發揮銀行「蓄水池」的功能,擴大企業在經常項目下保留現匯的比例,降低企業的匯率風險和經營成本,增強在國際市場在的競爭能力。
第二,為保證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公開業務的順利開展,應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前提下,根據國際市場情況調整匯率,放寬匯率波動幅度,增強名義匯率的靈活性,使由於外資流入形成的外匯供過於求的局面,由本幣匯率的適度上浮而得以緩解,從而減少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
第三,要加快外匯市場的發展,適當增加其他類型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擴大交易主體的數量,逐漸弱化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刺激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增大市場交易的規模,為浮動匯率制的真正實施准備一個良好的外匯市場。
第四,建立合理的外匯儲備管理制度,逐步將國家外匯儲備與其他外匯分開。我國凈外匯資產與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管理有很大關系,近年來,人民銀行一直難以擺脫隨外匯占款增減而被動投放或收縮基礎貨幣的局面,主要是沒有把國家外匯儲備與其他外匯分開。實際上,中央銀行應只對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負責。逐步實現中央銀行外匯資產的證券化,按照安全、流動、微利的原則將外匯儲備用好。
第五,實現中央銀行調控手段的多樣化,應創造條件改變目前調控手段單一的狀況,採用多種手段調控匯市,包括銀行間市場公開業務、遠期外匯市場干預、利率調整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調整等。
❺ 會計畢業論文哪個方向比較好寫吧,求解
1. 非盈利組織戰略管理會計初探2. 供應鏈成本及其核算3. 供應鏈成本管理研究4. 會計師事務所收費機制研究5. 企業環境會計研究6. 公司並購績效研究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研究8.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研究9. 上市公司價值評估研究10. 公司財務報告質量研究11. 我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及控制對策初探12. 公允價值在我國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13. 事務所合並與審計質量14. 我國上市公司並購財富效應研究15. 公司避稅與會計信息質量16. 公司避稅與盈餘管理17. 市場勢力與並購財富效應18. 企業信用管理分析19. 企業商業模式分析20.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分析21. 企業發展階段與融資策略分析22. 企業稅收籌劃分析23. 會計計量選擇與會計信息質量24. 公允價值與經濟周期25.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26. 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27. 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後果28.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批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9.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企業為例30.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與對策31. 款五級分類與現金流量關系研究32. 有色金屬行業上市公司環境治理信息披露研究33. 我國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特殊性研究34. 股權分置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案例分析35. 股權貸分置後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問題研究36. 經理人控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分析37. 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分析38. 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分析39. 產品市場對資本結構的影響分析40. 上市公司再融資決策分析41. 公司治理影響會計報告質量嗎?42. 公司高管的政治背景與會計報告質量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43. 上市公司的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的關系:互補還是替代?44. 國有上市公司與民營上市公司的債務融資差異分析45. 公司高管的政治關系與稅收優惠:基於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46. 企業盈餘管理和審計質量關系研究47.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48. 審計聲譽機制研究49. 基於公司治理視角的內部審計研究50. 審計獨立性的經濟學分析51. 論新企業會計准則的創新理念及其影響52. 股權分置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分析53. 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定位及實施途徑分析54. 公共財政下會計管理模式研究與分析55. 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探析56. 上市公司審計失敗問題分析57. 基於審計風險的審計收費研究58. 獨立審計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59. 內部審計在防範會計舞弊中的有效行分析60. 公允價值的理性思考61. 會計穩健性原則的應用分析62. 企業現金及流量管理問題研究63. 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分析64. 公允價值在新企業會計准則中的影響分析65. 關於謹慎性會計原則研究66. 關於人力資源產權與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研究67. 關於人力資源會計的探討68. 人力資源會計模式的比較研究69. 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及治理對策70. 企業信用管理政策問題研究71. EVA與企業績效評價問題研究72. 企業並購後整合之問題及對策研究73. 企業資本結構優化對策研究74. 企業並購中目標企業價值評估問題研究75. 資產減值問題研究76. 商譽會計問題研究77. 會計准則制定的導向觀研究78. 預計負債問題研究79. 關聯方會計問題研究80. 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問題研究81. 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平衡問題研究82. 期權會計研究83. 公司價值創造理論與實務84. 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研究85. 財務管理目標新探86. 公司財務預警機制研究87. 公司盈餘管理策略研究88. 風險投資理論與實踐探討89. 衍生金融工具風險與價值研究90. 作業成本法在製造業的應用分析91. 作業成本法在服務業的應用分析92. 戰略成本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探討93. 預算管理方法在企業的運用研究94. 平衡計分卡的基本理論與實際運用分析95. 戰略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運用96. 價值鏈會計:構建與風險管理97. 內部控制、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98. 上市公司審計風險管理99. 企業績效評價系統:構建及相關問題100. 論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與財務管理101. 醫院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102.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問題研究103.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及其會計核算問題研究104. 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問題研究105.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其完善106. 國有企業經理人期權激勵問題研究107. 風險企業的財務問題研究108. 企業績效評價問題研究109. 國有企業資本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110. 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111. 公允價值與盈餘管理112.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113. 公允價值與會計信息質量114. 會計政策選擇與盈餘管理115. 債務重組會計准則演變研究116. 上市公司分部報告研究117. 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研究118.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特點研究119. 分析程序的應用研究
會計論文提綱注意事項:
一、編寫提綱的步驟:
(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二)原稿紙頁數的分配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論文也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二、畢業論文提綱的擬定
如何落筆擬定畢業論文提綱呢?首先要把握擬定畢業論文提綱的原則,為此要掌握如下四個方面:
(一)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佔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當,篇幅的長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比如有一篇論文論述企業深化改革與穩定是辯證統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業為例,說只要幹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則,與職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數職工的理解。從全局觀念分折,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里只講了企業如何改革才能穩定,沒有論述通過深化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職工收入增加,最終達到社會穩定。
(二)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捨,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塊毛料寸寸寶貴,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縫制不成合身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材料只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須捨得拋棄。
(三)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只限於反復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系,這樣的畢業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這樣的畢業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
下面再簡單闡述一下編寫畢業論文提綱的方法:
1.先擬標題;
2.寫出總論點;
3.考慮全篇總的安排:從幾個方面,以什麼順序來論述總論點,這是論文結構的骨架;
4.大的項目安排妥當之後,再逐個考慮每個項目的下位論點,直到段一級,寫出段的論點句(即段旨);
5.依次考慮各個段的安排,把准備使用的材料按順序編碼,以便寫作時使用;
6.全面檢查,作必要的增刪。
在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時還要注意:
第一,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有兩種方法:一是標題式寫法。即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編寫.二是句子式寫法。即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採用這種編寫方法。
第二,提綱寫好後,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這就是提綱的推敲和修改,這種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幾點。一是推敲題目是否恰當,是否合適;二是推敲提綱的結構。先圍繞所要闡述的中心論點或者說明的主要議題,檢查劃分的部分、層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說明問題,是否合乎道理;各層次、段落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然後再進行客觀總體布局的檢查,再對每一層次中的論述秩序進行「微調」。
第三,畢業論文的基本結構由序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序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部應比較簡略。本論則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層標准,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知識經濟時代正大步向我們走來。作為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經濟革命,知識革命將給人類帶來全面和深遠的影響,大到國家、政府,小到企業、個人都將受其影響,經濟活動、傳統觀念、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都面臨著改進與創新的現實問題,會計也不例外。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模式將是一個全新的體系。
會計枝式的分類與知識經濟會計伎式的提出會計模式是會計實踐本質特徵的基本映現。由於人們所依據的會計實踐的特徵不同,因而有著多種不同的會計模式分類的方法。如美國著名會計學家g·g·米勒將各國會計按會計發展劃分為四大集群,再按企業環境劃分十大會計模式;美國會計學會(aaa)按"勢力范圍"將各國會計分為五大模式;英國會計學家c·w·諾貝斯按照各國現有會計慣例,採用分級分類方法,提出了一種分類系統;我國中央財經大學會計系課題組將會計模式按經濟體制分為六大類型等。
其實,會計是一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依據一定的技術手段向有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統,具有社會性和技術性兩重特徵,是社會性和技術性的統一。就目前情況看,對會計模式的分類一般都是從會計的社會性特徵方面進行的,研究的目的是關於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問題,很少有人從會計的技術性特徵出發,亦即從會計的技術環境和會計技術方法重大變革的角度對會計模式進行分類。
我們認為:(1)會計模式的分類應從會計的社會性和技術性雙重特徵進行,使之適應於不同經濟社會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2)作為會計模式的分類標准,必須是便會計得以產生並推動會計向前發展的動力基礎,即適應社會經濟環境內部的矛盾運動和重大技術突破。按照上述標准,拋開國別會計差異,我們可以將會計模式劃分為農業經濟社會的會計模式 (簡稱為農業經濟會計模式)、工業經濟社會的會計模式(簡稱為工業經濟會計模式)和知識經濟社會的會計模式(簡稱為知識經濟會計模式)。
農業經濟會計模式是在第一次經濟革命(農業革命)及簡單的算術技術出現後形成的,以單式記帳為主要特徵的會計模式;工業經濟會計模式是在第二次經濟革命 (工業革命)特別是股份制經濟形式的出現,在數學和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以原始成本計價和復式記帳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會計模式;而知識經濟會計模式是在第三次經濟革命(知識經濟革命),特別是知識資源成為企業核心資源及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後的會計模式。在知識經濟會計模式下,將以多種屬性計量計價和多元記帳為主要特徵。
知識經濟對會計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第一生產力,在資源配置上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掌握知識、擁有人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會計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應如何真實反映企業擁有的資源(包括人才和知識智力資源門如何真實反映企業資源,的未來發展前景?(2)作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特徵的信息技術,它充分應用於會計後,會計應作出哪些反應?對提高會計的功能有什麼意義?結合以上兩個方面,我們認為,知識經濟會計模式應具備以下特徵:
1·知識經濟會計模式下的會計目標
2·會計假設將被系統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3·會計基本原則方面的變化。
4·會計工作中心的轉移——從有形資產會計句知識資源會計轉移。
知識經濟下會計模式要解決的問題
一個系統模式的建立都要經歷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而且往往在系統成熟完善時就是另一個系統孕育萌芽之初。工業經濟會計模式在二十世紀才達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時,人們對工業會計模式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知識經濟會計模式目前僅僅處於研究階段,顯然在理論和實施上都存在著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斷地加以完善和改進。
1·事項理論的不足。
2·成本-效益原則的限制
3·人力資源會計和無形資產會計研究的落後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劉磊等:(知識經濟——第三次經濟革命),中國大地出版社。
2湯雲為、錢選勝:(會計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 肖澤忠:(信息技術與未來會計報告模式),(會計研究)1996年第1期。
4 [美]井尻雄士若,婁爾行譯h三式釘記的結構和原理),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
5 george sorter: an "event,"approach to acconting theory, 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1969
由於字數要求,其中知識點的論述還需要你自己完全展開,格式用幾號字列印,你問你導師,導師都有自己的要求的,封面要到你們學校論文網下載。
3.考慮全篇總的安排:從幾個方面,以什麼順序來論述總論點,這是論文結構的骨架;
4.大的項目安排妥當之後,再逐個考慮每個項目的下位論點,直到段一級,寫出段的論點句(即段旨);
5.依次考慮各個段的安排,把准備使用的材料按順序編碼,以便寫作時使用;
6.全面檢查,作必要的增刪。
在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時還要注意:
第一,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有兩種方法:一是標題式寫法。即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編寫.二是句子式寫法。即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採用這種編寫方法。
第二,提綱寫好後,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這就是提綱的推敲和修改,這種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幾點。一是推敲題目是否恰當,是否合適;二是推敲提綱的結構。先圍繞所要闡述的中心論點或者說明的主要議題,檢查劃分的部分、層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說明問題,是否合乎道理;各層次、段落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然後再進行客觀總體布局的檢查,再對每一層次中的論述秩序進行「微調」。
第三,畢業論文的基本結構由序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序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部應比較簡略。本論則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層標准,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知識經濟時代正大步向我們走來。作為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經濟革命,知識革命將給人類帶來全面和深遠的影響,大到國家、政府,小到企業、個人都將受其影響,經濟活動、傳統觀念、管理方法等各方面都面臨著改進與創新的現實問題,會計也不例外。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模式將是一個全新的體系。
會計枝式的分類與知識經濟會計伎式的提出會計模式是會計實踐本質特徵的基本映現。由於人們所依據的會計實踐的特徵不同,因而有著多種不同的會計模式分類的方法。如美國著名會計學家g·g·米勒將各國會計按會計發展劃分為四大集群,再按企業環境劃分十大會計模式;美國會計學會(aaa)按"勢力范圍"將各國會計分為五大模式;英國會計學家c·w·諾貝斯按照各國現有會計慣例,採用分級分類方法,提出了一種分類系統;我國中央財經大學會計系課題組將會計模式按經濟體制分為六大類型等。
其實,會計是一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依據一定的技術手段向有關各方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統,具有社會性和技術性兩重特徵,是社會性和技術性的統一。就目前情況看,對會計模式的分類一般都是從會計的社會性特徵方面進行的,研究的目的是關於會計的國際化和國家化問題,很少有人從會計的技術性特徵出發,亦即從會計的技術環境和會計技術方法重大變革的角度對會計模式進行分類。
我們認為:(1)會計模式的分類應從會計的社會性和技術性雙重特徵進行,使之適應於不同經濟社會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2)作為會計模式的分類標准,必須是便會計得以產生並推動會計向前發展的動力基礎,即適應社會經濟環境內部的矛盾運動和重大技術突破。按照上述標准,拋開國別會計差異,我們可以將會計模式劃分為農業經濟社會的會計模式 (簡稱為農業經濟會計模式)、工業經濟社會的會計模式(簡稱為工業經濟會計模式)和知識經濟社會的會計模式(簡稱為知識經濟會計模式)。
❻ 如何說明並購對上市公司市值的影響
值對並購活動的影響
(一)市值與並購動因
按照Shleifer和Vishiny(2003)的模型,行為經濟學假說認為並購交易的主要驅動力是並購企業股票的市場價值。該假說假定市場是非有效的,即市場對企業市場價值的評價存在偏差。理性的管理者會以被市場高估的公司股票去購買被低估了的相關公司的資產。並購的實質是並購企業價值被錯誤估價後,管理者為了獲得錯誤估價的利益而採取的一種積極的保值策略。按照其解釋,在並購浪潮中一定會發生大量的換股並購(Stock Swap Merger)。Harford(2004)對該假說進行了實證檢驗,檢驗結果支持上述假說。
另外,為獲取市值差額收益的投機心理,也是一些並購活動的重要動機。在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市場的短期投機性較強,投資者熱衷於炒作投資概念和題材。並購公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財富效應,會引起相關企業股價的上漲。一些投機資本家利用並購事件進行概念炒作,低買高賣,從中賺取超額收益。
(二)市值與換股並購
換股並購是指並購企業通過本公司股票換取目標公司股票的並購。良好的市值表現可以提高並購企業股票的支付能力。目標企業也更加容易接受換股並購的方案。同時,換股並購也會對並購企業的市值產生影響。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只有當管理層利用所擁有的私人信息意識到企業股價被高估時,並購企業才會選擇換股並購。因此,換股並購會讓投資者產生並購企業市值被高估的預期,當並購消息公布時,並購企業的股價會因投資者的預期回歸而趨於下降。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2001)的研究表明,換股並購的並購企業在事件宣告期前後會有顯著的負面效應(-2%到-3%的非正常收益)。
三)市值與現金並購
現金並購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我國企業大多成長歷史短暫,自有資金積累不足,因此需要向外部進行融資。市值規模直接反映並購企業對社會資本的吸收能力。首先,在公司股本不變的情況下,市值越大意味著股價越高,從而股權融資的能力就越強;其次,公司市值越高,償債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就越強,越容易得到更高的資信評級,融資成本也就越低。現金並購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低成本融資,而市值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融資規模和融資成本的高低。
對於市場而言,現金並購通常認為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表明並購企業的現金流較大,而且有能力充分利用並購所形成的投資機會。選擇現金並購的企業股票更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追捧,使其股價上升、市值增加。
(四)市值與反收購
敵意收購指收購方在目標公司不情願的情況下,通過大量購買目標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權的收購行為。這種做法會影響到上市公司正常經營活動,不利於上市公司長遠發展。在全流通條件下,由於所有股票都能夠在二級市場上流動,敵意收購的可能性將會增加。
市值已經成為衡量企業反收購能力的新標桿。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為敵意收購者的目標。市值體現的並不僅僅是股價,而是公司綜合實力的象徵。市值越大,表明上市公司並購其他企業的能力越強,反收購能力也相對越強。
❼ 財富效應是什麼意思啊
財富效應(The Wealth Effect)是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提出的新理念,指某種財富的累積存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必然產生對相關領域的傳導效應或者是控制效應。
由於財富本身是多元的,比方說有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之分,所以財富效應也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財富效應是指貨幣財富效應,由於金融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欲越強。財富效應又稱實際余額效應。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來的,在研究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況的可能途徑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貨幣財富上,並指出在價格下降時,這種財富的實際價值會增加;因此貨幣財富的持有者會通過支出過多的貨幣,來減少他們增加的實際貨幣余額,從而提高趨向於充分就業的總需求水平。這種價格誘致的財富效應在理論上的正確性,已被各種類型的貨幣財富所證實。
廣義的財富效應是指涵蓋了所有財富的更為廣泛的概念,有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物質上能滿足你各種生產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財富;精神上能讓你愉悅舒暢的就是財富。 50年代的「財富」是激情:中華兒女們豪情澎湃、高歌猛進,金錢是多餘的羈絆!70年代的「財富」是斗爭:斗出一片火紅的天,金錢是一種鍛煉覺悟的戰場!80年代的「財富」是變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金錢擠進了發展的硬道理!90年代的「財富」是組合: 忙碌發展的中國在創造、在變革、在試驗、在組合各種被解放的元素們,金錢是組合品的標志!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真正的財富=觀念+時間,成功者知道一百個失敗的原因同時知道一個成功的方法,失敗者知道一百個失敗的原因卻不知道一個成功的方法。
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歸屬感、對經濟發展的信心等等,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這種不以實際物質計量為單位的財富,其財富效應更加明顯,更有財富傳導和控制效應。
❽ 企業並購的目的意義及方法
一、企業並購的意義有六個方面:
獲取戰略機會並購者的動因之一是要購買未來的發展機會,當一個企業決定擴大其在某一特定行業的經營時,一個重要戰略是並購那個行業中的現有企業,而不是依靠自身內部發展。原因在於:直接獲得正在經營的發展研究部門,獲得時間優勢,避免了工廠建設延誤的時間;減少一個競爭者,並直接獲得其在行業中的位置。企業並購的另一戰略動因是市場力的運用,兩個企業採用統一價格政策,可以使他們得到的收益高於競爭時的收益,大量信息資源可能用於披露戰略機會,財會信息可能起到關鍵作用,如會計收益數據可能用於評價行業內各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可被用於評價行業盈利能力的變化等,這對企業並購十分有意義。
發揮協同效應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領域:在生產領域,可產生規模經濟性,可接受新技術,可減少供給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產能力;在市場及分配領域,同樣可產生規模經濟性,是進入新市場的途徑,擴展現存分布網,增加產品市場控制力;在財務領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稅收利益,開發未使用的債務能力;在人事領域,吸收關鍵的管理技能,使多種研究與開發部門融合。
提高管理效率其一是企業的管理者以非標准方式經營,當其被更有效率的企業收購後,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當管理者自身利益與現有股東的利益更好地協調時,則可提高管理效率,如採用杠桿購買,現有的管理者的財富構成取決於企業的財務成功,這時管理者集中精力於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此外,如果一個企業兼並另一企業,然後出售部分資產收回全部購買價值,結果以零成本取得剩餘資產,使企業從資本市場獲益。
獲得規模效益企業的規模經濟是由生產規模經濟和管理規模經濟兩個層次組成的,生產規模經濟主要包括:企業通過並購對生產資本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在保持整體產品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在各子公司實行專業化生產。管理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由於管理費用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分攤,使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大大減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
買殼上市中國對上市公司的審批較嚴格,上市資格也是一種資源,某些並購不是為獲得目標企業本身而是為獲得目標企業的上市資格,通過到國外買殼上市,企業可以在國外籌集資金進入外國市場。企業並購作為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的表現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於:企業的總體效益超過並購前兩個獨立企業效益之和的經營協同效應;由於稅法和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等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純貨幣收支上的財務協同效應;可實現企業的主營業務轉移等發展戰略。成功的企業並購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和擴大證券市場對全體企業和整體經濟的輻射力;企業並購能強化政府和企業家的市場意識,明確雙方責任和發揮其能動性,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企業並購為投資者創造盈利機會,活躍證券市場;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二、企業並購的方法有三個:
公司並購辦理時用現金或證券購買其他公司的資產;
公司並購辦理購買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股票;
對其他公司並購公司股東發行新股票以換取其所持有的股權,從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資產和負債
❾ 並購溢價的影響並購溢價的因素分析[1]
並購通常的含義是指以上市公司為對象的合並或控股權的收購,即在並購中可以觀察到上市公司控股權的轉讓,但有時也可指以非上市公司為對象的合並或收購,本文是在後一含義下運用並購這一概念的。並購溢價則是指並購中主並方支付的高於被並企業資產價值的部分,它可以表達為: 並購溢價= (並購價格―被並資產價值) 主並公司並不會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願意支付一個數值為正的並購溢價,如果說股東追求影響並購溢價的因素分析實證分析中國並購評論財富最大化是假定前提,並購可以為主並公司帶來價值增值是主並方願意為並購支付一個數值為正的並購溢價的必要條件;那麼,被並公司的股票供給曲線具有正的斜率、有多個公司願意收購被並公司且均預期並購會帶來價值增值,就是主並方支付並購溢價的充分條件。因此,我們可以說,並購溢價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這個合理性在於企業並購會產生財富的增值,這一增值會在並購雙方間分配。因此,並購溢價也可以定義為企業並購增值中分給被並公司股東的那部分價值。我們研究影響溢價的因素,實際上就是研究影響公司並購增值的因素和影響公司並購增值分配的因素。
關於影響並購溢價的因素問題,國外學者有很多研究。Nielsen(1973)等人研究了並購的協同效應與並購溢價的關系,他們試圖找出主並公司預期的協同效應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解釋並購溢價,Nielsen等人選擇了反映協同效應動因的18個因素,運用線性多元判別方法(LMDA)進行了實證分析。他們的研究以128起換股方式進行並購的案例為樣本,根據溢價水平將樣本分為3組:30起溢價在20.30%的並購案作為基準組,50起溢價高於30%的為高溢價組,48起溢價低於20%的為低溢價組。通過運用LMDA方法對18個因素進行識別,發現以下4個因素對並購溢價有顯著的影響:
(1)相對PE(市盈率)比率;
(2)主並企業主營利潤比率;
(3)預計並購前後EPS(每股盈利)變化的百分比;
(4)預計並購前後現金流比率。
前2個因素的判別系數為正,即其值越高,溢價越高;後2個因素的判別系數為負,即即其值越高,溢價越低。
Melicher(1978)等人在另一篇文章中再次研究了並購溢價與多種財務變數的關系。在文章中,Melicher等人將並購分為佔領更大市場份額型、進入新的領域型和混合型並購,以116個換股並購案為樣本,通過進行多元線性回歸估計發現,並購前主並企業對被並公司的PE倍數(RPE)和並購前主並企業的EPS百分比變化(△EPS)與並購溢價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他的財務數據則缺乏相關性。譬如,並購前被並企業EPS數據除以之前4年的平均 EPS得出的EPS變化趨勢與溢價就缺乏相關性,而人們一般會預期主並企業會為具有相對更高EPS趨勢的企業支付更高的溢價。Ferris(1977)等人研究了現金並購的溢價與多種解釋變數之間的相關性。論文著重研究了現金並購中溢價的確定,並根據對為50個現金並購案的回歸估計提出了現金溢價模型參數的經驗估計。Ferns等人認為並購溢價是被並企業股票所有權的分散程度(Si)、最近股票的歷史價格(Pi)、整體市場狀況(M)和主並企業的相對談判地位(Bij)的函數。其分析的結論為: Si越大(股權越分散)並購溢價就越高;Bij越強,支付的溢價越低,至於Bij的狀況則取決於並購前主並方已擁有的被並方的股票數量、內部信息的獲得;主並方的財務狀況;被並方管理層對並購的反對程度。以上兩因素的作用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但Pi和M對溢價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上述研究證明,主並公司業績越好、支付能力越強,並購時支付的溢價越高。 我們將參考上述文獻提供的研究方法,採用我國並購案的有關數據對相關因素對並購溢價的效應做一實證分析。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的樣本和分析的變數,即採用哪些公司的數據進行這一研究,哪些因素可能對並購溢價有顯著的影響。我們首先選定了1998—2001年之間完成的11起並購做為研究的樣本,樣本的情況見表1:
表1:11起並購案的簡要情況 收購方被收購方預案公告日收購方被收購方並購公告日 太極集團(600129)重慶中葯(0591)1998-02-17龍電股份(600726)華源電力2000-01-13 清華同方(600100)魯穎電子1998-10-30華聯控股(000036)深中冠(A0018)2000-09-01 新潮實業(600777)新牟股份1998-12-07亞盛實業(600108)龍喜股份2000-09-08 正虹科技(000702)城陵磯1999-05-19泰山石油(000554)魯潤股份(600157)2001-03-13 華光陶瓷(000655)匯寶股份1999-05-22太極集團(600129)西南葯業(600666)2001-05-15 惠天熱電(000692)房聯股份1999-12-31註: 資料來源於對相關公司公告內容匯總而成。
樣本公司的挑選是遵循以下原則進行的:
(1)主並與被並公司並購前3年的主要財務數據相對完整;
(2)通過並購,主並公司獲得被並公司的控股權;
(3)由於1995年以前的財務數據不規范,因此,並購公告的時間不能早於1998年。由於上市公司的數據相對准確、完備,因此所選擇的主並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有些被並公司雖然不是上市公司,但選擇的都是仍然可以從主並公司的年報和公告中得到必要數據的公司。根據這些原則我們選擇了11起並購,涉及21家公司(其中1家公司分別並購了另外2家公司)。11起並購的平均溢價為174-18%,其范圍在758-26%和10-10%之間。
而分析變數是通過如下步驟確定的:
(1)以文獻提及的各種因素做為研究的候選變數;
(2)將所有候選變數對並購溢價做散點圖以考察每個變數與並購溢價的相關性,先將那些與並購溢價缺乏相關性的變數刪除;
(3)再考察篩選後剩餘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及變數與並購增值和增值分配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對變數進行分類;
(4)考察變數之間的替代性,考慮所需數據獲得的難易程度,最終將變數確定為16項。
樣本公司的財務數據的主要特徵見表2。
表2:21家樣本公司的財務數據特徵 3年平均並購前第1年並購前第2年並購前第3年 1、主並公司收益高的比率(%)90.9091100.000090.909172.7273 2、主並公司平均凈利潤/總資產(%)8.30617.48628.82358.6087 3、被並公司平均凈利潤/總資產(%)6.32186.66646.93225.3668 4、平均凈利潤/總資產差值1.98430.81991.89133.2419 p.value0.26850.50420.32250.3241 5、主並公司ROE高的比率(%)66.666754.545572.727372.7273 6、主並公司ROE0.16440.13130.17420.1877 7、被並公司ROE0.12560.11950.13830.1190 8、ROE差值0.03880.01180.03590.0687 p.value0.27230.51080.41840.3037 9、主並公司負債/權益比高的比率(%)45.454545.454545.454545.4545 10、主並公司負債/權益比0.95760.83380.99761.0413 11、被並公司負債/權益比1.17881.02971.19461.3119 12、平均負債/權益比率差-0.2212-0.1959-0.1969-0.2706 p.value0.53800.53670.60020.5619 13、主並公司每股收益0.44320.40400.40560.5200 14、被並公司每股收益0.22830.21780.26430.2027 15、每股收益差0.21500.18620.14130.3174 p.value0.02080.00040.12560.0718 16、主並公司盈利/市值0.05580.05860.05850.0502 17、被並公司盈利/市值(僅上市公司)0.04350.03030.05050.0498 18、盈利/市值差0.01230.02480.00800.0005 p.value0.37000.01970.62270.9940 19、主並公司市盈率高的比率(%)27.7778033.333350.0000 20、主並公司現金流/市值0.06230.07390.07040.0425 注:p.value是等均值等方差雙樣本t檢驗(雙尾)。
從表2可見:主並公司傾向於比被並公司具有更高盈利性,表2中每一項均值主並公司都比被並公司強,但它們在90%的置信水平上沒有顯著區別,屬正常波動范圍,而且主並公司的凈利潤/總資產比、ROE和每股收益並購前3年均呈逐年下降情形。Estomin(1986)的研究樣本呈現並購前主並公司經營狀況惡化且主並公司比被並公司的盈利性顯著較低。 在對樣本進行計量經濟學的估計時,由於一些獨立變數具有多重共線性,又由於變數數目大於樣本數目,因此,沒有採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而是運用了更適合的偏最小二乘回歸的方法。實證檢驗的結果如下:
表3:運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法進行實證檢驗的結果 變數代號重要性系數 此次並購前主並公司的並購次數N0.67-0.0070 市場總體狀況△INDEX0.420.0806 支付方式(換股:1;現金:0)P1.070.1611 並購類型(縱向、橫向:0;混合:1)K0.66-0.0531 主並公司並購前總資產ASSETA1.28-0.2419 被並公司並購前總資產ASSETB1.25-0.2093 主並/被並公司ROE比RROE1.16-0.1296 被並/主並EPS趨勢(前1年/前2、3年平均)REPST0.76-0.0923 被並/主並EPS變化(3年方差/均值)REPSV0.78-0.0476 並購雙方負債/總資產的差值DL0.630.1415 主並公司並購前2年內平均現金流變數CFA0.79-0.1065 主並公司(負債/總資產)變化率(前1年超過前2年的比例)△LA2.160.4988 主並公司EPS變化率(前1年超過前2年的比例)△EPSA0.85-0.1112 主並公司前1年市盈率PEA1.020.1811 主並公司前1年ROEROEA0.76-0.1545 被並公司前1年ROEROEB0.660.0287 註: 本表數據是使用simca.p統計軟體對樣本公司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出。
根據偏最小二乘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重要性大於2(作用非常顯著)的因素只有一項,即主並公司的負債/總資產變化率。該變數系數為正說明負債情況惡化越嚴重的主並公司為並購支付的溢價越大,因此,可以認為主並公司希望通過並購擺脫自身債務的窘境成為願意支付溢價的主要原因。這也反映了對於這些樣本公司,企業並購並沒有成為企業實施發展戰略途徑,而在很大程度上將並購變成了希望在短期迅速提升業績的手段。
重要性在1~2之間(作用顯著)的有5項:
(1)支付方式的系數為正,說明換股支付的溢價相對比現金支付要大;
(2)主並公司並購前總資產。一般的說,主並公司規模越大,自身更可能具有資源和專業知識,在並購中更容易獲得談判優勢,因而有可能支付較少的並購溢價,因此,該變數的系數應為負;但是,規模大,支付能力更強,往往也會導致支付更高的溢價。樣本公司的該變數系數為負,表明並購中主並公司規模越大,越有助於降低所支付的並購溢價。
(3)被並公司並購前總資產。從理論上講,被並公司的規模越大,並購的規模效應越明顯,大公司有更強的談判能力,因此,被並公司規模大更可能獲得較多的並購溢價,因此,該變數的系數應為正。但是,樣本公司的系數為負,這表明被並公司沒有因為規模大而獲得更高的溢價,這可能是由於規模大支付的總金額大,因而使並購公司的支付壓力加大,這會有效地遏止並購溢價的提高。
(4)主並公司與被並公司ROE比的系數為負,表明樣本中的主並公司並購前盈利能力越差,並購時支付的溢價規模越大,而主並公司並購前盈利能力越強,並購時支付的溢價越少。這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它顯示樣本中的主並公司希望藉助並購改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惡化的局面。越是狀況不好的企業,越急切的希望能夠憑借一次並購挽回敗局,不惜為並購支付高額溢價,這再次反映了我國企業並購心態的不成熟。很多上市公司純粹為了粉飾報表而進行的所謂「報表並購」,就是這一結果的最好注腳。
(5)主並公司前1年市盈率的系數為正,這反映了主並公司支付高溢價的自由度。而且根據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分析,該變數與支付方式正相關,也就是高PE比率的公司傾向於用換股方式支付溢價,並且支付的溢價比低PE比率的公司大。因為高PE比率公司的股價可能被市場高估,而這時運用換股方式對主並公司有利。
根據我們的分析,以上6項對並購溢價的影響顯著或很顯著。其餘的各項其影響則十分有限;但具體地說,各項的情況仍有不同。樣本公司的主並公司並購前的並購次數、市場總體狀況、並購類型、並購雙方負債/總資產的差值和被並公司前1年的ROE等項因素對溢價的影響雖然有限,但它們的系數方向都是與經驗一致的,即主並公司的並購經驗、大市的景氣、橫向或縱向的並購、被並公司的債務比率越低以及被並公司前一年的ROE越高,則並購溢價越高;反之,則低。而另外5項(主並公司EPS變化率、主並公司現金流變數、被並/主並EPS變化、被並/主並EPS趨勢和主並公司前1年ROE)的系數與經驗的結果相反,這意味著主並公司的業績越差,其支付的並購溢價越高,這進一步證實了前述判斷,即這些樣本公司進行並購的主要目的是擺脫困境並希望能在短期迅速提升業績。 為了保證實證分析的結果的科學性,我們需要進行敏感性分析,看看不同方法得出的結論有無明顯的差異。這里,我們所用的是小樣本逐步回歸的方法 ( 該方法的運用參照了肖筱南的文章和張堯庭、方開泰的著作。)。在運用這一方法時,採取分階段分批逐步回歸的篩選方式,克服樣本較小的缺陷,以達到比較滿意的效果。基本的做法是將解釋變數隨機分成若干批,使每批自變數的個數少於樣本數的一半,然後在同一顯著水平下,分階段分批進行逐步回歸。首先,對每批解釋變數分別進行回歸分析,選出對因變數作用顯著的因子;然後,將每批挑出的變數再隨機分成若干批,繼續進行逐步回歸,挑選對因變數作用顯著的因子;這一過程不斷進行,直至最後挑選出若干個對因變數作用顯著的解釋變數為止。在顯著水平均為0.05的條件下,進行分階段分批逐步回歸分析,結果為表4:
表4:分階段逐步回歸的結果 階段批數批中的變數入選變數顯著性F值P值 11CFA,△LA,△EPSA,RROECFA,△LA9.8440.007 2REPST,REPSV,△EPS,N,△INDEX無3K,PEA,ROEA,ROEB無4P,ASSETB,ASSETA,DL無21CFA,△LACFA,△LA9.8440.007 篩選出的變數為CFA(現金流)和△LA[主並公司(負債/總資產)變化率],對這兩個變數作多元回歸,結果如下:
δ =360.984-5681.989CFA+358.222△LA
檢驗結果見表5。
表5多元回歸檢驗:
(a)多元回歸F檢驗結果 模型平方和自由度平方均值F值顯著性 1回歸359009.7712179504.8869.8440.007 殘差145873.947818234.243總值504883.71810(b) 多元回歸t檢驗結果 模型非標准化系數(β)標准差標准化系數(β)t值顯著性 1常數項360.98495.0263.7990.005 CFA-5681.9892300.486-0.486-2.4700.039 △LA358.22285.3550.8254.1970.003 通過篩選,只有主並公司並購前負債/總資產變化率和主並公司並購前2年內平均現金流變數2變數對並購溢價影響顯著,前者為正,後者為負,這一結果與偏最小二乘回歸結果本質是一致的,即並購溢價主要與並購前主並公司的經營狀況有關,主並公司經營業績越差,為並購支付的溢價越大。
如果我們將樣本按照並購類型分為兩類,橫向與縱向並購為一類,混合並購為另一類,仍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法分別考察兩類並購的溢價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得到表6:
表6按並購類型分類得到的實證檢驗結果 變數橫縱並購系數系數重要性混合並購系數系數重要性代號 此次並購前主並公司並購次數-0.00770.65N 市場總體狀況0.02210.33△INDEX 支付方式(換股:1;現金:0)0.12041.09P 並購類型(縱向、橫向:0;混合:1)K 被並公司並購前總資產-0.19271.330.08390.73ASSETB 主並公司並購前總資產-0.24600.95-0.15781.37ASSETA 主並/被並公司ROE比-0.11631.170.10630.92RROE 被並/主並EPS趨勢(前1年/前2、3年平均)-0.00811.14-0.06310.55REPST 被並/主並EPS變化(3年方差/均值)0.00070.56-0.15021.31REPSV 並購雙方負債/總資產的差值0.10810.630.05180.45DL 主並公司並購前2年內平均現金流變數-0.22930.74-0.04860.42CFA 主並公司(負債/總資產)變化率0.63532.12-0.10570.92△LA 主並公司EPS變化率(前1年超過前2年的比例)0.05210.86-0.13191.14△EPSA 主並公司前1年市盈率0.16670.780.1.33PEA 主並公司前1年ROE-0.18960.84-0.08260.72ROEA 被並公司前1年ROE0.07821.030.12110.61ROEB 由表6可見,橫向與縱向並購的實證結果與總並購樣本的實證結果基本一致,影響橫向與縱向並購溢價的最主要因素是主並公司(負債/總資產)變化率。結合其他變數的重要程度與影響方向,同樣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樣本公司在面臨業績下降、負債增加的困境時,更願意進行並購並為實現並購付出高額的並購溢價。
但混合並購的實證結果卻有所不同。
首先在混合並購的實證結果中,沒有發現對並購溢價影響很顯著的因素出的變數;
其次,主並公司(負債/總資產)變化率的系數為正且重要性不顯著,而且主並公司的現金流變數和並購雙方負債/總資產的重要性均不明顯。也就是說,扭轉主並公司經營和負債的頹勢不是混合並購的主要目的。
根據表6,被並/主並公司EPS變化和主並公司EPS變化率對於混合並購溢價的影響與橫、縱並購溢價的影響明顯不同。這兩項系數均為負,且均比橫縱向並購下的重要性大得多,因此可以認為混合並購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盈利狀況。 通過以上的研究與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一)國外的研究表明,主並公司有更高的市盈率、更高的利潤、更多的現金流,被並公司有更大的規模、更低的負債/資產比率、更好的業績,主並公司支付的並購溢價就越高。但是,通過對樣本公司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公司的情況相反,主並公司的負債比率越高、利潤情況越差,越願意為並購支付高額的溢價。這一結論經過敏感性分析仍然成立。這表明,這些樣本公司的並購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發展,更多的是為擺脫困境。這既影響了並購作用的充分發揮,必然也會提高並購溢價的幅度,增加並購的成本。11起並購案只佔中國近年發生的並購案的很少部分(1998—2000年僅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的並購就有552起),但它所反映的現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在經過篩選的16項對並購溢價有較大影響的因素中,只有6項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其餘10項的結論在統計意義上不顯著,其中還有一半的結論與理論和經驗的結論相反。這進一步表明樣本公司的並購行為不夠規范,市場化程度不夠,非市場因素的影響還很大,短期戰術性的考慮勝過長期戰略性的考慮。
(三) 根據樣本公司的情況可以看到,影響公司並購溢價的主要是以下因素:支付方式、主並與被並公司的總資產、主並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市盈率、每股收益、並購前的現金流和負債/資產比率,另外,並購次數、市場狀況、並購類型、被並公司前1年的ROE對並購溢價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一研究為公司並購如何減少溢價的支付提供了考慮的方向。有些受自身條件約束,公司無能為力,譬如公司的規模、業績、並購次數等方面的指標;有些則是公司可以追求的,譬如市場狀況、公司的市盈率、負債/資產比率等。也就是說,公司可以選擇大市相對疲弱、本公司股價相對較高、本公司負債/資產比率相對較低、本公司現金流相對較充分時進行並購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並購溢價的支付。當然,公司對並購有更多的了解、更有經驗,包括書本經驗和實際經驗,都有助於降低並購溢價的支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較高的並購溢價有時也意味著並購後有較大的協同效應,有利潤較快增長的前景,因此,對主並公司或投資銀行來說,可以做的是在公司利潤增長前景和並購溢價之間尋求均衡點,盡力擠掉利潤增長分析中的水份,使並購溢價物有所值、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