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不同診斷方法研究的對象ppt

不同診斷方法研究的對象ppt

發布時間:2022-06-15 03:27:01

A. 如何正確開展臨床診斷性研究

原則是:對照、雙盲和隨機。
要開展一個好的診斷性研究,首先必須確定一個標准診斷,這個標准診斷最好是國際衛生組織發布的診斷標准或教科書上明確的診斷標准,如此才能保證結果的客觀和准確,如高血壓的診斷,如病理診斷常常是腫瘤性疾病的金標准等。
對照可以設成標准診斷組,這是為了比較新的診斷方法是否優於現有的診斷方法。比如,以術後病理檢查結果為對照,研究B超在淋巴結轉移檢查中的准確性。
也可以將兩種診斷方法進行比較,但必須要求設標准診斷方法。如以病理診斷為依據,來比較B超和CT在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准確性。
盲法主要是靠研究設計來貫徹。
隨機性就是將進入研究的對象,按照隨機表隨機分配到不同的組中。

B.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

心理診斷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門學科都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測量法、產品分析法、攝入談話法和綜合分析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地用自己的器官或藉助科學的觀察儀器與裝置,對所要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的觀察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資料的方法。
1)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法和控制觀察法兩種類型。
2)觀察內容包括:外表、行為、語言特點、思維內容、認知功能、情緒、靈感與判斷等。
3)觀察法的實施包括:觀察步驟和注意事項。
2、測量法:
心理診斷的測量法是依據一定的法則,用數量化手段對心理現象或行為加以確定和測定的方法。
1)心理測量的分類:
根據功用劃分為: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神經心理學測驗等。
根據測驗方法為:問卷法、作業法、投射法等。
2)測驗過程包括:實施步驟、測驗分數的解釋、注意事項。
3、產品分析法:
產品分析法是通過採集求診者的作品(包括繪畫、手稿、雕刻、雕塑等),結合臨床症狀和其他資料對產品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評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況的分析方法
產品分析法分為:自然產品分析法和控制產品分析法。
其過程分為:產品分析、分析結果得到求診者認可及注意事項。
在採用產品分析法時,應該考慮:
1、產品分析法的分類
2、產品的分析
3、產品分析結果要得到就診者的認可
4、注意事項
4、攝入談話法
攝入談話法是通過以問題為中心的會談,從而獲得求診者的背景資料、求診目的和對求診的期望的談話方法。
其操作步驟分為:確定談話主題、確定提問形式、認真仔細傾聽、控制談話方向、談話內容分類、規范結束談話及注意事項。
5、綜合分析法
綜合分析法是綜合求診者各個方面的信息對其進行診斷的方法。

C. 課堂教學診斷應包括哪些內容

課堂觀察與診斷在教學中最顯著的作用是,提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課堂觀察與診斷的含義

科學視角下的「課堂觀察」源於西方科學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研究課堂的方法,發展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N.A.Flanders)於1960年提出,後經不斷修正:「互動分類系統」,即運用一套編碼系統(coding system),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學行為,則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

一般地,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課堂觀察強調「觀課」的目的性,有別於傳統聽課的隨意性。

而課堂診斷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評課,特指依據觀察角度搜集課堂信息,判斷篩選有價值信息並進行整理,根據有價值信息對課堂教學「是否達標」「如何達標」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提煉教學經驗。

其中,「診斷」旨在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而傳統的「評價」更多的指向狹義的終結性評價。也可以這樣說,「診斷」不僅僅有評定優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觀分析原因這一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作用,尋找教師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幫助教師改進教學。

二、課堂觀察與診斷的作用

在現代教育中,課堂觀察是教師獲得教學反饋信息、捕捉教學復雜現象,分析研究教學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時能夠喚醒隱藏在教師心中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在日常教學中,課堂觀察與診斷有顯著的功能與作用,集中體現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改進師生的生存狀態等方面。

(一)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活動,它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

1.課堂觀察可以發展教師的實踐性知識。課堂觀察即教師參與研究,教師參與研究則是教師獲取、發展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事實上,L·舒爾曼將教師專業知識分為七個部分,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情境知識、關於教育的目標、教育理念及教育哲學。

教師專業成長與知識結構變化呈現出以下趨勢:

專家教師

經驗教師

職初教師

原理知識(學科的原理、規則,一般教學法知識)

案例知識(學科教學的特殊案例、個別經驗)

策略知識(運用原理於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研究表明,職初教師、經驗教師和專家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案例知識和策略知識是他們的最大差異。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由教師個人哲學支配的關於怎麼做的行動規則,它來源於經驗,需要教師研究自身經驗。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無論是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經由觀察他人課堂或接受同伴的診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形成新的認識回饋,發展個人的教學實踐智慧。

2.課堂觀察可以增進專業反省意識。課堂觀察為教師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課前會議的討論,課後會議的反饋、反省與評議,足以使觀察者、被觀察者對於自身原有的專業實踐認知與行為之間形成不平衡,進而引發批判、質疑先前行動假設的動機。由教師同伴向授課教師提供大量真實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與判斷,可以促進授課教師自主改進教學,是一種真正的發展性評價,淡化了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如果教師持續地開展課堂觀察,這種反省行為就會不斷得到強化,進而遷移至其他的學校專業活動,擴大反省的范圍與對象,提高教師對專業的領悟與反省能力。

3.課堂觀察常常被用於教師培訓,尤其是新任教師或者實習教師的培訓,職前的教師培訓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觀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學,不斷改進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微格教學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術設備的輔助,實現受訓者事後對自己的教學的觀察和分析,這對實習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教學技能的學習過程。同時有經驗的教師或者管理人員通過對新任教師教學的觀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幫助新任教師掌握教學技能,順利地開始其專業化的教學生涯。然而,對於教師個體而言,專業化是教師一生職業生涯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教師的在職培訓同樣也少不了課堂觀察,通過觀察,隨時糾正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創造一個更有活力的環境。

4.課堂觀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參與教育研究意識,促進授課教師自主改進教學。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最大特點及其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教師參與研究。在傳統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學或者特定研究機構的專家對教學進行研究,然後告知教師應當如何去做。「採用研究者的姿態後,教師從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脫出來,採用這樣一種批判性的方法,教師不僅是在從事一項有意義的專業發展的活動,也是在進行一個不斷改善並變得更自主的專業判斷的過程……好的教師應當有專業判斷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麼,不依賴於研究者、監督者、改革者,但並不是說,他不可以接受專家學者的思想,建議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須是在服從他自己判斷的基礎上,所有教育專家的任務都是為課堂中的教師服務的,而不是相反……」­。

教師即研究者的起點就是課堂觀察。正是通過教師對自己的和同事的課堂的觀察,增進了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促進其系統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學行為,發展其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並通過觀察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校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職業成為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如果在一個學校里,課堂觀察在教師之間形成風氣,它就像一個中樞活動,連接了個別教師,促進教師成對或成組地協作,使教師成為一個整體,使學校更有活力。

(二)課堂觀察能為教育決策與評價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

在用於課堂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課堂觀察還能為教育決策與評價提供客觀依據。科學的教育決策應當基於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某項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種教育方法是否應當加以推廣,或課程開發有無成效等問題無一不需要通過教育科研(特別是實驗研究)加以解決,而在研究過程中需要課堂觀察為其收集最及時、可靠而直接的反饋信息,檢查某項教育決策,措施和改革在課堂實踐中體現的效果,以便隨時修正教育決策研究的方向,使教育決策更為科學,而教育決策是否真正科學也同樣可以通過課堂觀察提供的客觀依據來進行評價。對教育決策的評價落實到課堂中,包括對教師教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的評價。要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准確性須藉助於課堂觀察。

關於課堂觀察在教育決策和評價中的作用可以做一個假設來說明。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在新開發的課程中,教師需要適應一種新的課程,即他需要重構已經習慣的教學模式。為了確保課程改革按照預想的方向進行,在新課程的執行階段,需要了解教師是否在做課程開發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師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觀察的目的在於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動之間是否配合得當。同時,由觀察而獲得的反饋信息也應當被教師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進實踐的依據,而不應讓他感覺到是來自校方的壓制,這樣課程開發的過程才是充滿活力的。在新課程的評價階段,課堂觀察則關注於課程的有效性,要查看教師是否達到了課程開發者和他們自己的意圖,還要查看學生實際獲得的發展,包括知識、態度、學習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種新課程的改革中,改革的執行和評價階段都需要運用精心設計的課堂觀察來收集反饋信息,以確保改革的有效性。

除了針對教育決策的評價之外,還有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評價也需要運用課堂觀察,一方面是學校管理者通過課堂觀察,來獲取關於某教師教學工作狀況的信息,從而對教師做出評價,對教師而言,這種觀察與獎酬和任免相聯系。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從而對學生做出評價,對學生而言,有些表現是通過紙筆測驗無法獲得的,尤其是德育方面,所以要通過長期的觀察來對其做出較為准確客觀的評價。在我國,課堂觀察被用於此類教學評價的情況比較多。因此,這方面我國已有一些頗為有效的觀察量表以及相應的評價准則。並且有的還被製成光碟在很多學校推廣使用.

課堂觀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適合於教育教學情境中的研究,它在課堂研究,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教育決策與評價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切實改善學生學習方式

課堂觀察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推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促進學生的學習,開展課堂觀察活動必然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與提升。

其實,課堂觀察與診斷活動的目的就是改善學生的學習,促進教師的發展。教師參與課堂觀察所產生的意義是面向學生、教師與學校的。在真實的課堂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學生通過傾聽、與教師對話、交流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行為,獲得新的認知與情感體驗。可以說,教師的課堂行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及課堂環境都在影響學生的學習。當觀察者進入課堂觀察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學生行為上的改變。如以學生學習的互動為觀察視角,觀察學生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怎樣的幫助,通過觀察實錄還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提供分析報告與改進建議,進而影響上課教師關注學生的後續學習行為,使其發生新的變化。觀察課堂中的其他行為或事件,如教師教學、課堂文化等,通過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或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始終指向學生學習的改善,這也是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最大的功能區別。

(四)促進教師間形成學習共同體,營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課堂觀察與診斷的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從觀察與診斷的主體來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觀察者和觀察者的共同參與,課堂觀察診斷任務的驅動使聽課教師不再僅僅充當旁觀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參與研究活動,有對課堂教學充分的積極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與自我反思、專業引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規律。因此在課堂觀察與診斷中有利於強化教師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

在課堂觀察中,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藉助於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總之,課堂觀察與診斷,是教師研究課堂的一種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或方法,也不是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的全部,更不是包治教學百病的靈丹妙葯,它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問題。它善於對課堂行為的局部進行分析與診斷,而不善於對課堂事件的整體的、綜合的、宏觀的把握。課堂觀察與診斷主要完成三項任務:一是描述教與學的行為,診斷教學問題;二是幫助教師改進課堂中具體的教學問題;三是改變教師日常的課堂研究行為。因此,教師參與課堂觀察必然會受到種種限制,也就是要滿足一些條件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觀察與診斷活動。

第二課時 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的理論與技術

課堂觀察與診斷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反思的鏡子,通過觀察診斷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課堂觀察與診斷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沿,因此,研究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技術對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十分必要。英國學者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概念,就指出教師的行動學習就是: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

一、課堂觀察的基本要求

課堂觀察是有目的的研究活動,觀察者只有清楚觀察的目的,才能收集到更確切有效的資料,才能確保觀察的有效性。課堂觀察前,首先要明確本次課堂觀察的目的和任務目標,其次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然後確立恰當的觀察視角和觀察工具,做好觀察的准備工作。課堂觀察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定量觀察量表、定性觀察分析提綱、攝像機等。制定觀察的量表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觀察量表制定的科學與否、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觀察效果的好與差。觀察量表的制定需要根據課程特點、教師水平、學生基礎、教學實際等方面綜合設計,它同時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和優化。

課堂觀察有四點基本要求:有明確的觀察目的;有適當的觀察內容;有科學的觀察方法;有清晰的觀察分析和結論。

首先,觀察目的必須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相聯系;其次,能夠從復雜的教學現象中捕捉值得關注的關鍵問題。課堂觀察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再次,必須採取科學的觀察方法,例如,下圖就是我們開展有效提問所採取的量表:

觀察課堂,首先要理解課堂,要理解課堂則必須解構課堂。基於課堂教學構成要素的知識以及實踐中的智慧總結,頗具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課堂分析框架(也叫課堂觀察框架,見表2):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該框架為教師理解課堂提供一個全新的支架,也為教師選擇觀察點、選擇/開發觀察工具提供了參照體系。

表中的「維度」是對課堂的一級解構指標。其理論依據是,學生和教師是課堂中的主體,課程是將這兩個主體聯系起來的紐帶,師生圍繞課程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會產生特定的文化。其實踐依據是,聽評課中我們要追問的四個核心問題:學生學得怎麼樣?老師教得怎麼樣?課程(教材)處理得怎麼樣?課堂感受怎麼樣?因此,課堂觀察中我們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課程的性質、課堂的文化,但 「維度」沒有操作性上的意義。

表中的「視角」和「觀察點」是我們對課堂的二級和三級解構指標。按照「尊重規律、避輕就重、緊扣課改」的原則,「視角」呈現了每個「維度」在當前教育教學環境下最為重要的要素,按照 「基於課堂、緊扣課標、抓住關鍵、可觀察、可記錄、可推論」的原則,選取了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問題作為「視角」下的「觀察點」。並以例舉的方式、問題的形式呈現「觀察點」,以期引領教師理解和思考課堂。

表2-課堂觀察框架示意圖

維度一:學生學習

視角
觀察點舉例

准備

.學生課前准備了什麼?是怎樣准備的?
.准備得怎麼樣?有多少學生作了准備?
.學優生、學困生的准備習慣怎麼樣?

傾聽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能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
.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

互動

.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
.參與提問/回答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課堂活動(個人/小組)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學生的互動習慣怎麼樣?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

自主

.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有無自主探究活動?學優生、學困生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如何?

達成

.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麼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
.這堂課生成了什麼目標?效果如何?

維度二:教師教學

視角
觀察點舉例

環節

.由哪些環節構成?是否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這些環節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不同環節/行為/內容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

呈示

.怎樣講解?講解是否有效(清晰/結構/契合主題/簡潔/語速/音量/節奏)?
.板書怎樣呈現的?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
.媒體怎樣呈現的?是否適當?是否有效?
.動作(如實驗/動作/製作)怎樣呈現的?是否規范?是否有效?

對話

.提問的對象、次數、類型、結構、認知難度、候答時間怎樣?是否有效?
.教師的理答方式和內容如何?有哪些輔助方式?是否有效?
.有哪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如何?

指導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作業)?是否有效?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活動/作業)?是否有效?
.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實驗/課題研究/作業)?是否有效?

機智

.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為什麼?效果怎麼樣?
.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效果怎麼樣?
.呈現了哪些非言語行為(表情/移動/體態語)?效果怎麼樣?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語言/教態/學識/技能/思想)?

維度三:課程性質

視角
觀察點舉例

目標

.預設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范和清晰?
.目標是根據什麼(課程標准/學生/教材)預設的?是否適合該班學生?
.在課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學習目標?是否合理?

內容

.教材是如何處理的(增/刪/合/立/換)?是否合理?
.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怎樣處理?
.是否凸顯了本學科的特點、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邏輯關系?
.容量是否適合該班學生?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實施

.預設哪些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探究/互動)?與學習目標適合度?
.是否體現了本學科特點?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創設了什麼樣的情境?是否有效?

評價

.檢測學習目標所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麼?是否有效?
.是否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相關的評價信息(回答/作業/表情)?
.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解釋/反饋/改進建議)?

資源

.預設了哪些資源(師生/文本/實物與模型/實驗/多媒體)?
.預設資源的利用是否有助於學習目標的達成?
.生成了哪些資源(錯誤/回答/作業/作品)?與學習目標達成的關系怎樣?
.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珍視學生的生命靈動和教學現場生成,或許能成為激活語文課堂的一劑良葯。那麼,如何珍視學生的生命靈動呢?

我以為教師首先要有較博大的包容情懷。學生是還沒有定型的生命個體,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言行舉止,這些言行舉止往往不太吻合老師的教學預想,但卻是學生正常生命活力的表現,是所授知識在學生知識結構生成長中的客觀反應。《教育中的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進行教學,連續並徹底的引導他們去獲得新的知識,學生的觀點是教學的出發點,不考慮學生的觀點,就不可能出現有效的教學。」因此,教育者對那些出乎意料的言行舉止首先應該是包容,有了這種包容,才能真正持有師生平等的觀念,教師的教學心態便能真正體現生命課堂的親近性。本課例中我的心態始終把學生看成正在成長的生命主體,重導輕壓,重情輕威,進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自由快感。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的發言,甚至可以對教師的行為提出異議,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熱情被激活,潛含著創造力和智慧火花的靈動便可能閃現。

其次是教師要能慧眼識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生命的靈動,還是生命的蠢動,需要我們老師有一雙慧眼來鑒別。學生的行為有沒有創造力的因子蘊含其中,是該呵護培育,還是該批評指正?老師要能憑自身的專業素養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准確的判別。

第三,對學生的生命靈動要能以真情激賞。當我們判定了學生的行為是一種生命的靈動時,我們教師就應該以真情激賞。如何激賞呢?首先應該能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學生在老師的激賞中能明確自己行為的價值所在,並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強化這一行為,養成優良的習慣;其次能關注學生的情感感受,學生在老師的激賞中,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從而獲得一份精神動力,並對知識學習保持一種長久的內驅力。

事實上,課堂教學中形成的生成性資源,是最能展現課堂境界的資源,他對教師的課程資源利用意識和能力都是較大的考驗,是對學生本位的重視,是對傳統預設性教學的顛覆,利用得好,往往是一堂課最出彩的地方。在上面的案例中,謝基祥老師的教學反思《珍視靈動,現場生成》提供了一些啟示:

教師首先要有較博大的包容情懷,才能尊重中學生的這個學段的特質,青春與夢想並存,求知與叛逆通行,才能將學生課堂上看似不合拍的行為巧妙轉變為教學資源。其次是教師要能慧眼識真。能區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生命的靈動,還是生命的蠢動,確定下一步是作批評轉引還是激賞。第三,對學生的生命靈動要能以真情激賞。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感受,讓學生在老師的激賞中,能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和精神動力,並對知識學習保持一種長久的內驅力。

第四-五課時 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的組織與實施過程

D. 醫學心理學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二)研究方法:醫護心理學屬於心理學的分支,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此其基本的研究方法與心理學是相通的。但由於它又是一門應用學科,其研究方法也有許多臨床特點。按研究涉及的時間,可以分為橫斷研究、縱向研究、前瞻研究和回顧研究;按研究涉及的手段可以分為觀察法、調查法、測驗法、個案法、相關法與實驗法。

1.根據研究涉及的時間分類

(1)橫斷研究:通常選取幾組在某些方面匹配的受試者在同一時間內進行觀察和評定,或者進行不同的處理及治療,以比較其後果、效果和副作用。

(2)縱向研究:指對同一個或同一組對象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追蹤研究。可用於一個人的個案研究,亦可用來觀察、測量和評定被選取的一組人在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變化。

(3)回顧研究:是由現在看過去,將現在同過去聯系起來。這種研究可用於深入細致的個案研究,也可用來回顧性地評定某種變數或因素在一組人或一種疾病中的作用。

(4)前瞻研究:是由現在開始追訪未來,其目的是預見。該種研究操作性較強,花費較大。由於科學真理的核心是可重復的預見,因此前瞻研究是很有價值和很有意義的研究。

2.根據研究的手段分類

(1)觀察法:一般是指在完全自然或不加控制的條件下,對人的可觀察到的行為進行觀測和記錄。例如,可以通過單向玻璃來觀察。該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可得到許多基本的、比較真實的資料;不足的是不適於准確評定人內心的認知情感,常帶有主觀性和偶然性。有時對某些行為的觀察是不現實、不可能或不道德的。

(2)調查法;是藉助於會見和問卷或各種調查表了解一組人的態度、意見和行為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可以面對面,除了可收集到患者的自我報告資料外,還可以直接觀察。該法的局限是需投入較多的人力和時間。某些被調查者不習慣面對面,可能導致收集的資料不真實。

(3)測驗法:是利用心理測驗來測量和評定個體的能力、態度、性格、成就和情緒狀態等心理方面的一種研究和診斷方法。它要求向受試者呈現某種一致的情景或問題,搜集他們的自我報告或回答,然後根據統一的標准計分,並將得分同個體間的有關差別聯系起來。

(4)個案法:是對某現象的一個特例進行詳細深入的調查研究的一種方法。

主要用於了解和幫助有心理問題或障礙的患者。個案研究者往往希望通過研究一個個案,從中推出有關現象的一般原則。

(5)相關法:是考察兩個變數間是否有聯系的一種研究方法與統計技術。兩個變數間有相關關系,意味著當其中一個變數的值改變時,另一個變數的值也發生某種變化。但並不意味著因果關系。相關關系只表明一起變化,至於造成變化的原因,相關研究一般不能回答。

(6)實驗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是在控制的條件下觀察、測量和記錄個體行為的一種研究方法,也是科學研究中最廣、成效最犬的一種方法。它最常被用於實驗室中,但也可用於臨床研究中。該法的主要特點是在控制的條件下,實驗者系統地操縱或改變一個或幾個變數,觀察、測量和記錄對其他變數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不同診斷方法研究的對象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34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87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08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59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39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05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74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1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28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54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588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5
怎樣快速止牙痛土方法 瀏覽:57
子宮肌層2mm治療方法 瀏覽:799
波紋排水管安裝方法 瀏覽:258
華為網路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11
含羞草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359
小米note微信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3
在家製作紅棗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