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bim技術
⑵ 關於什麼是BIM
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築模型的建立。它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BIM的全拼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翻譯最為貼切的、也被大家所認可的名稱為:建築信息模型。 這些建築模型的數據在建築信息模型中的存在是以多種數字技術為依託,從而以這個數字信息模型作為各個建築項目的基礎,去進行各個相關工作。建築工程與之相關的工作都可以從這個建築信息模型中拿出各自需要的信息,即可指導相應工作又能將相應工作的信息反饋到模型中。 建築信息模型不是簡單的將數字信息進行集成,它還是一種數字信息的應用,並可以用於設計、建造、管理的數字化方法,這種方法支持建築工程的集成管理環境,可以使建築工程在其整個進程中顯著提高效率、大量減少風險。 在建築工程整個生命周期中,建築信息模型可以實現集成管理,因此這一模型既包括建築物的信息模型,同時又包括建築工程管理行為的模型。將建築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築工程的管理行為模型進行完美的組合。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建築信息模型可以模擬實際的建築工程建設行為,例如:建築物的日照、外部維護結構的傳熱狀態等。 同時BIM可以四維模擬實際施工,以便於在早期設計階段就發現後期真正施工階段所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來提前處理,為後期活動打下堅固的基礎。在後期施工時能作為施工的實際指導,也能作為可行性指導,以提供合理的施工方案及人員,材料使用的合理配置,從而來最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合理運用。 當前建築業已步入計算機輔助技術的引入和普及, 例如CAD的引入,解決了計算機輔助繪圖的問題。而且這種引入受到了建築業業內人士大力歡迎,良好地適應建築市場的需求,設計人員不再用手工繪圖了,同時也解決了手工繪制和修改易出現錯誤的弊端。在 「對圖」時也不再用落後的將各專業的硫酸圖紙進行重疊式的對圖了。這些CAD圖形可以在各專業中進行相互的利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工作方式,減輕勞動強度,所以計算機輔助繪圖一直在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其他方面的特點,在此就不再列舉了。 特點 那麼BIM建築信息模型也同CAD一樣,也只是個設計繪圖軟體或者出圖工具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真正的認識BIM了。真正的BIM應該符合以下五個特點: 1.可視化:可視化即「所見所得」的形式,對於建築行業來說,可視化的真正運用在建築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經常拿到的施工圖紙,只是各個構件的信息在圖紙上的採用線條繪製表達,但是其真正的構造形式就需要建築業參與人員去自行想像了。對於一般簡單的東西來說,這種想像也未嘗不可,但是現在建築業的建築形式各異,復雜造型在不斷的推出,那麼這種光靠人腦去想像的東西就未免有點不太現實了。所以BIM提供了可視化的思路,讓人們將以往的線條式的構件形成一種三維的立體實物圖形展示在人們的面前;現在建築業也有設計方面出效果圖的事情,但是這種效果圖是分包給專業的效果圖製作團隊進行識讀設計製作出的線條式信息製作出來的,並不是通過構件的信息自動生成的,缺少了同構件之間的互動性和反饋性,然而BIM提到的可視化是一種能夠同構件之間形成互動性和反饋性的可視,在BIM建築信息模型中,由於整個過程都是可視化的,所以,可視化的結果不僅可以用來效果圖的展示及報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項目設計、建造、運營過程中的溝通、討論、決策都在可視化的狀態下進行。 2.協調性:這個方面是建築業中的重點內容,不管是施工單位還是業主及設計單位,無不在做著協調及相配合的工作。一旦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要將各有關人士組織起來開協調會,找各施工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然後出變更,做相應補救措施等進行問題的解決。那麼這個問題的協調真的就只能出現問題後再進行協調嗎?在設計時,往往由於各專業設計師之間的溝通不到位,而出現各種專業之間的碰撞問題,例如暖通等專業中的管道在進行布置時,由於施工圖紙是各自繪制在各自的施工圖紙上的,真正施工過程中,可能在布置管線時正好在此處有結構設計的梁等構件在此妨礙著管線的布置,這種就是施工中常遇到的碰撞問題,像這樣的碰撞問題的協調解決就只能在問題出現之後再進行解決嗎?BIM的協調性服務就可以幫助處理這種問題,也就是說BIM建築信息模型可在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提供出來。當然BIM的協調作用也並不是只能解決各專業間的碰撞問題,它還可以解決例如:電梯井布置與其他設計布置及凈空要求之協調,防火分區與其他設計布置之協調,地下排水布置與其他設計布置之協調等。 3.模擬性:模擬性並不是只能模擬設計出的建築物模型,還可以模擬不能夠在真實世界中進行操作的事物。在設計階段,BIM可以對設計上需要進行模擬的一些東西進行模擬實驗,例如:節能模擬、緊急疏散模擬、日照模擬、熱能傳導模擬等;在招投標和施工階段可以進行4D模擬(三維模型加項目的發展時間),也就是根據施工的組織設計模擬實際施工,從而來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來指導施工。同時還可以進行5D模擬(基於3D模型的造價控制),從而來實現成本控制;後期運營階段可以模擬日常緊急情況的處理方式的模擬,例如地震人員逃生模擬及消防人員疏散模擬等。 4.優化性:事實上整個設計、施工、運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當然優化和BIM也不存在實質性的必然聯系,但在BIM的基礎上可以做更好的優化、更好地做優化。優化受三樣東西的制約:信息、復雜程度和時間。沒有準確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優化結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築物的實際存在的信息,包括幾何信息、物理信息、規則信息,還提供了建築物變化以後的實際存在。復雜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參與人員本身的能力無法掌握所有的信息,必須藉助一定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幫助。現代建築物的復雜程度大多超過參與人員本身的能力極限,BIM及與其配套的各種優化工具提供了對復雜項目進行優化的可能。目前基於BIM的優化可以做下面的工作: (1)、 項目方案優化:把項目設計和投資回報分析結合起來,設計變化對投資回報的影響可以實時計算出來;這樣業主對設計方案的選擇就不會主要停留在對形狀的評價上,而更多的可以使得業主知道哪種項目設計方案更有利於自身的需求。 (2) 、 特殊項目的設計優化:例如裙樓、幕牆、屋頂、大空間到處可以看到異型設計,這些內容看起來占整個建築的比例不大,但是占投資和工作量的比例和前者相比卻往往要大得多,而且通常也是施工難度比較大和施工問題比較多的地方,對這些內容的設計施工方案進行優化,可以帶來顯著的工期和造價改進。 5.可出圖性:BIM並不是為了出大家日常多見的建築設計院所出的建築設計圖紙,及一些構件加工的圖紙。而是通過對建築物進行了可視化展示、協調、模擬、優化以後,可以幫助業主出如下圖紙: (l)、綜合管線圖(經過碰撞檢查和設計修改,消除了相應錯誤以後); (2)、綜合結構留洞圖(預埋套管圖); (3)、碰撞檢查偵錯報告和建議改進方案。 由上述內容,我們可以大體了解BIM的相關內容了。BIM目前在國外很多國家已經有比較成熟的BIM標准或者制度了,那麼BIM在中國建築市場內是否能夠同國外的一些國家一樣那麼順利發展那?這個必須要看BIM如何同國內的建築市場特色相結合了,當能夠滿足國內建築市場的特色需求後,BIM將會給國內建築業帶來一次巨大變革。 目前應用效益 由於查詢建築資模訊型能提供各類適切的信息,協助決策者做出准確的判斷,同時相比於傳統繪圖方式,在設計初期能大量地減少設計團隊成員所產生的各類錯誤,以至於後續承造廠商所犯的錯誤。計算機系統能用碰撞檢測的功能,用圖形表達的方式知會查詢的人員關於各類的構件在空間中彼此碰撞或干涉情形的詳細信息。由於計算機和軟體具有更強大的建築信息處理能力,相比目前的設計和施工建造的流程,這樣的方法在一些已知的應用中,已經給工程項目帶來正面的影響和幫助。 對工程的各個參與方來說,減少錯誤對降低成本都有很重要的影響。而因此減少建造所需要的時間,同時也有助於降低工程的成本。應用歐特克建築資模訊型著名成功案例有德國慕尼黑的寶馬世界(BMW Welt)、梅賽德斯-賓士博物館(Mercedes-Benz Museum),以及位於斯圖加特的保時捷博物館等許多世界知名案例,均為使用該項技術來完成整個設計項目。 BIM與成本控制 實際成本核算困難原因: 一是數據量大。每一個施工階段都牽涉大量材料、機械、工種、消耗和各種財務費用,每一種人、材、機和資金消耗都統計清楚,數據量十分巨大。工作量如此巨大,實行短周期(月、季)成本在當前管理手段下,就變成了一種奢侈。隨著進度進展,應付進度工作自顧不暇,過程成本分析、優化管理就只能擱在一邊。 二是牽涉部門和崗位眾多。實際成本核算,當前情況下需要預算、材料、倉庫、施工、財務多部門多崗位協同分析匯總提供數據,才能匯總出完整的某時點實際成本,往往某個或某幾個部門不能實行,整個工程成本匯總就難以做出。 三是對應分解困難。一種材料、人工、機械甚至一筆款項往往用於多個成本項目,拆分分解對應好專業要求相當高,難度非常高。 四是消耗量和資金支付情況復雜。材料方面,有的進了庫未付款,有的先預付款未進貨,用了未出庫,出了庫未用掉的;人工方面,有的先干未付,預付未乾,幹了未確定工價;機械周轉材料租賃也有類似情況;專業分包,有的項目甚至未簽約先干,事後再談判確定費用。情況如此復雜,成本項目和數據歸集在沒有一個強大的平台支撐情況下,不漏項做好三個維度的(時間、空間、工序)的對應很困難。 BIM技術在處理實際成本核算中有著巨大的優勢。基於BIM建立的工程5D(3D實體、時間、WBS)關系資料庫,可以建立與成本相關數據的時間、空間、工序維度關系,數據粒度處理能力達到了構件級,使實際成本數據高效處理分析有了可能,解決方案操作方法如下: 1) 創建基於BIM的實際成本資料庫。 建立成本的5D(3D實體、時間、工序)關系資料庫,讓實際成本數據及時進入5D關系資料庫,成本匯總、統計、拆分對應瞬間可得。 以各WBS單位工程量人材機單價為主要數據進入實際成本BIM中。 未有合同確定單價的項目,按預算價先進入。有實際成本數據後,及時按實際數據替換掉。 2) 實際成本數據及時進入資料庫 一開始實際成本BIM中成本數據以採取合同價和企業定額消耗量為依據。隨著進度進展,實際消耗量與定額消耗量會有差異,要及時調整。每月對實際消耗進行盤點,調整實際成本數據。化整為零,動態維護實際成本BIM,大幅減少一次性工作量,並有利於保證數據准確性。 材料實際成本。要以實際消耗為最終調整數據,而不能以財務付款為標准,材料費的財務支付有多種情況:未訂合同進場的、進場未付款的、付款未進場的按財務付款為成本統計方法將無法反映實際情況,會出現嚴重誤差。 倉庫應每月盤點一次,將入庫材料的消耗情況詳細列出清單向成本經濟師提交,成本經濟師按時調整每個WBS材料實際消耗。 人工費實際成本。同材料實際成本。按合同實際完成項目和簽證工作量調整實際成本數據,一個勞務隊可能對應多個WBS,要按合同和用工情況進行分解落實到各個WBS。 機械周轉材料實際成本:同材料實際成本。要注意各WBS分攤,有的可按措施費單獨立項。 管理費實際成本:由財務部門每月盤點,提供給成本經濟師,調整預算成本為實際成本,實際成本不確定的項目仍按預算成本進入實際成本。 按本文方案,過程工作量大為減少,做好基礎數據工作後,各種成本分析報表瞬間可得。 3) 快速實行多維度(時間、空間、WBS)成本分析 建立實際成本BIM模型,周期性(月、季)按時調整維護好該模型,統計分析工作就很輕松,軟體強大的統計分析能力可輕松滿足我們各種成本分析需求。 基於BIM的實際成本核算方法,較傳統方法具有極大優勢: 快速。由於建立基於BIM的5D實際成本資料庫,匯總分析能力大大加強,速度快,短周期成本分析不再困難,工作量小、效率高。 准確。比傳統方法准確性大為提高。因成本數據動態維護,准確性大為提高。消耗量方面仍會在誤差存在,但已能滿足分析需求。通過總量統計的方法,消除累積誤差,成本數據隨進度進展准確度越來越高。另外通過實際成本BIM模型,很容易檢查出哪些項目還沒有實際成本數據,監督各成本條線實時盤點,提供實際數據。 分析能力強。可以多維度(時間、空間、WBS)匯總分析更多種類、更多統計分析條件的成本報表。 總部成本控制能力大為提升。將實際成本BIM模型通過互聯網集中在企業總部伺服器。總部成本部門、財務部門就可共享每個工程項目的實際成本數據,數據粒度也可掌握到構件級。實行了總部與項目部的信息對稱,總部成本管控能力大能加強。
⑶ bim的概念,在設計行業中,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
整個建築行業的發展是迅速和具有科技性的,從傳統的手工繪圖、手工計算及手工設計整個人工過程過度到了CAD技術的普及及推廣,也讓眾多建築設計師、預算師從「手工」行列解放了出來,而現在,建築信息模型(BIM)的出現將引發工程建設領域的第二次數字革命。BIM軟體不僅帶來現有技術的進步和更新換代,也會影響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並將推動人們思維模式的轉變。BIM技術目前都應用在哪些領域呢?
在國內建築市場,BIM目前多應用在以下領域:
1.BIM模型維護
BIM模型維護是指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建立和維護BIM模型,使用BIM平台匯總各項目團隊所有的建築工程信息,消除項目中的信息孤島,並將得到的信息結合三維模型進行整理和儲存,以備項目全過程中項目各相關利益方隨時共享。
BIM的用途決定了BIM模型細節的精度,但僅靠一個BIM工具並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業內主要採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項目現有條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這些模型根據需要大致可分為:設計模型、施工模型、進度模型、成本模型、製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2.場地分析
場地分析是研究影響建築物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確定建築物的空間方位和外觀、建立建築物與周圍景觀的聯系的過程。在規劃階段,場地的地貌、植被、氣候條件都是影響設計決策的重要因素,往往需要通過場地分析來對景觀規劃、環境現狀、施工配套及建成後交通流量等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及分析。
傳統的場地分析存在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觀因素過重、無法處理大量數據信息等弊端。通過BIM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對場地及擬建的建築物空間數據進行建模,可迅速得出較准確的分析結果,幫助項目在規劃階段評估場地的使用條件和特點,從而作出新建項目最理想的場地規劃、交通流線組織關系、建築布局等關鍵決策。
3.建築策劃
建築策劃是在總體規劃目標確定後,根據定量分析得出設計依據的過程。建築策劃利用對建設目標所處社會環境及相關因素的邏輯數理分析,研究項目任務書對設計的合理導向,制定和論證建築設計依據,科學地確定設計的內容,並尋找達到這一目標的科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除了運用建築學的原理,借鑒過去的經驗和遵守規范,更重要的是要以實態調查為基礎,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對目標進行研究。BIM能夠幫助項目團隊在建築規劃階段,通過對空間進行分析來理解復雜空間的標准和法規,從而節省時間,並提供對團隊更多增值活動的可能。特別是在客戶討論需求、選擇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時,能藉助BIM及相關分析數據,作出關鍵性的決定。
BIM在建築策劃階段的應用成果還可以幫助建築師在建築設計階段隨時查看初步設計是否符合業主的要求,是否滿足建築策劃階段得到的設計依據,通過BIM連貫的信息傳遞或追溯,大大減少之後詳圖設計階段發現問題需要修改設計的巨大浪費。
4.方案論證
在方案論證階段,項目投資方可以使用BIM來評估設計方案的布局、視野、照明、安全、人體工程學、聲學、紋理、色彩及規范的遵守情況。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築局部的細節推敲,迅速分析設計和施工中可能需要應對的問題。
方案論證階段還可以藉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決方案供項目投資方進行選擇,通過數據對比和模擬分析,找出不同解決方案的優缺點,幫助項目投資方迅速評估建築投資方案的成本和時間。
對設計師來說,通過BIM來評估所設計的空間,可以獲得較高的互動效應,以便從使用者和業主方獲得積極的反饋。設計的實時修改往往基於最終用戶的反饋,在BIM平台下,項目各方關注的焦點問題比較容易得到直觀的展現並迅速達成共識,相應地,需要決策的時間也會減少。
5.可視化設計
3Dmax、Sketchup這些三維可視化設計軟體的出現有力地彌補了業主及最終用戶因缺乏對傳統建築圖紙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和設計師之間的交流鴻溝,但由於這些軟體設計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這樣的三維可視化展現不論用於前期方案推敲還是用於階段性的效果圖展現,與真正的設計方案之間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對於設計師而言,除了用於前期推敲和階段展現,大量的設計工作還是要基於傳統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視圖的方式表達和展現自己的設計成果。這種由於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項目復雜、工期緊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錯。
BIM的出現使得設計師不僅擁有了三維可視化的設計工具,所見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過工具的提升,使設計師能使用三維的思考方式來完成建築設計,同時,也使業主及最終用戶真正擺脫技術壁壘的限制,隨時知道自己的投資能獲得什麼。
6.協同設計
協同設計是一種新興的建築設計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專業的設計人員通過網路的協同展開設計工作。現有的協同設計主要是基於CAD平台,並不能充分實現專業間的信息交流,這是因為CAD的通用文件格式僅僅是對圖形的描述,無法載入附加信息,導致專業間的數據不具有關聯性。
BIM使得協同不再是簡單的文件參照,BIM技術為協同設計提供底層支撐,大幅提升協同設計的技術含量。藉助BIM的技術優勢,協同的范疇也從單純的設計階段擴展到建築全生命周期,需要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等各方的集體參與,因此具備了更廣泛的意義,帶來綜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7.性能化分析
利用計算機進行建築物理性能化分析始於20世紀60年代甚至更早在CAD時代,無論什麼樣的分析軟體都必須通過手工的方式輸入相關數據才能開展分析計算,而操作和使用這些軟體不僅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經過培訓才能完成,同時由於設計方案的調整,造成原本就耗時耗力的數據錄入工作需要經常性的重復錄入或者校核,導致包括建築能量分析在內的建築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設計的最終階段,成為一種象徵性的工作,使建築設計與性能化分析計算之間嚴重脫節。
利用BIM技術,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創建的虛擬建築模型已經包含了大量的設計信息(幾何信息、材料性能、構件屬性等),只要將模型導入相關的性能化分析軟體,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析結果,原本需要專業人士花費大量時間輸入大量專業數據的過程,通過BIM技術可以自動完成,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設計質量,同時,也使設計公司能夠為業主提供更專業的技能和服務。
8.工程量統計
BIM是一個富含工程信息的資料庫,可以真實地提供造價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藉助這些信息,計算機可以快速對各種構件進行統計分析,大大減少了繁瑣的人工操作和潛在錯誤,非常容易實現工程量信息與設計方案的完全一致。
通過BIM獲得的准確的工程量統計可以用於前期設計過程中的成本估算、在業主預算范圍內不同設計方案的探索或者不同設計方案建造成本的比較以及施工開始前的工程量預算和施工完成後的工程量決算。
9.管線綜合
隨著建築物規模和使用功能復雜程度的增加,無論設計企業還是施工企業甚至是業主對機電管線綜合的要求愈加強烈。利用BIM技術,通過搭建各專業的BIM模型,設計師能夠在虛擬的三維環境下方便地發現設計中的碰撞沖突,從而大大提高了管線綜合的設計能力和工作效率。這不僅能及時排除項目施工環節中可能遇到的碰撞沖突,顯著減少由此產生的變更申請單,更大大提高了施工現場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由於施工協調造成的成本增長和工期延誤。
10. 施工進度模擬
建築施工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過程,隨著建築工程規模不斷擴大,復雜程度不斷提高,使得施工項目管理變得極為復雜。
通過將BIM與施工進度計劃相鏈接,將空間信息與時間信息整合在一個可視的4D(3D+Time)模型中,可以直觀、精確地反映整個建築的施工過程。4D施工模擬技術可以在項目建造過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計劃、精確掌握施工進度,優化使用施工資源以及科學地進行場地布置,對整個工程的施工進度、資源和質量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以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質量。
此外,藉助4D模型,施工企業在工程項目投標中將獲得競標優勢,BIM可以協助評標專家從4D模型中很快了解投標單位對投標項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總體計劃是否基本合理等,從而對投標單位的施工經驗和實力作出有效評估。
11.施工組織模擬
施工組織是對施工活動實行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決定了各階段的施工准備工作內容,協調了施工過程中各施工單位、各施工工種、各項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施工組織設計是用來指導施工項目全過程各項活動的技術、經濟和組織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是施工技術與施工項目管理有機結合的產物。
通過BIM可以對項目的重點或難點部分進行可建性模擬,按月、日、時進行施工安裝方案的分析優化。對於一些重要的施工環節或採用新施工工藝的關鍵部位、施工現場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導措施進行模擬和分析,以提高計劃的可行性;也可以利用BIM技術結合施工組織計劃進行預演以提高復雜建築體系的可造性
藉助BIM對施工組織的模擬,項目管理方能夠非常直觀地了解整個施工安裝環節的時間節點和安裝工序,並清晰把握在安裝過程中的難點和要點,施工方也可以進一步對原有安裝方案進行優化和改善,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方案的安全性。
12.數字化建造
製造行業目前的生產效率極高,其中部分原因是利用數字化數據模型實現了製造方法的自動化。同樣,BIM結合數字化製造也能夠提高建築行業的生產效率。通過BIM模型與數字化建造系統的結合,建築行業也可以採用類似的方法來實現建築施工流程的自動化。
建築中的許多構件可以異地加工,然後運到建築施工現場,裝配到建築中(例如門窗、預制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等構件)。通過數字化建造,可以自動完成建築物構件的預制,這些通過工廠精密機械技術製造出來的構件不僅降低了建造誤差,並且大幅度提高構件製造的生產率,使得整個建築建造的工期縮短並且容易掌控。
BIM模型直接應用於製造環節,可以在製造商與設計人員之間形成一種自然的反饋循環,即在建築設計流程中提前考慮盡可能多地實現數字化建造。同樣,與參與競標的製造商共享構件模型也有助於縮短招標周期,便於製造商根據設計要求的構件用量編制更為統一的投標文件。同時,標准化構件之間的協調也有助於減少現場發生的問題,降低不斷上升的建造、安裝成本。
隨著建築行業標准化、工廠化、數字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建築使用設備復雜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建築及設備構件通過工廠加工並運送到施工現場進行高效的組裝。而這些建築構件及設備是否能夠及時運到現場、是否滿足設計要求、質量是否合格將成為整個建築施工建造過程中影響施工計劃關鍵路徑的重要環節。
在BIM出現以前,建築行業往往藉助較為成熟的物流行業的管理經驗及技術方案(例如RFID無線射頻識別電子標簽)。通過RFID可以把建築物內各個設備構件貼上標簽,以實現對這些物體的跟蹤管理,但RFID本身無法進一步獲取物體更詳細的信息(如生產日期、生產廠家、構件尺寸等),而BIM模型恰好詳細記錄了建築物及構件和設備的所有信息。
此外,BIM模型作為建築物的多維度資料庫,並不擅長記錄各種構件的狀態信息,而基於RFID技術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對物體的過程信息有非常好的資料庫記錄和管理功能,這樣BIM與RFID正好互補,從而可以解決建築行業對日益增長的物料跟蹤帶來的管理壓力。
13.竣工模型交付
建築作為一個系統,當完成建造過程准備投入使用時,首先需要對建築進行必要的測試和調整,以確保它可以按照當初的設計來運營。在項目完成後的移交環節,物業管理部門需要得到的不只是常規的設計圖紙、竣工圖紙,還需要能正確反映真實的設備狀態、材料安裝使用情況等與運營維護相關的文檔和資料。
BIM能將建築物空間信息和設備參數信息有機地整合起來,從而為業主獲取完整的建築物全局信息提供途徑。通過BIM與施工過程記錄信息的關聯,甚至能夠實現包括隱蔽工程資料在內的竣工信息集成,不僅為後續的物業管理帶來便利,並且可以在未來進行的翻新、改造、擴建過程中為業主及項目團隊提供有效的歷史信息。
14.維護計劃
在建築物使用壽命期間,建築物結構設施(如牆、樓板、屋頂等)和設備設施(如設備、管道等)都需要不斷得到維護。一個成功的維護方案將提高建築物性能,降低能耗和修理費用,進而降低總體維護成本。
BIM模型結合運營維護管理系統可以充分發揮空間定位和數據記錄的優勢,合理制定維護計劃,分配專人專項維護工作,以降低建築物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突發狀況的概率。對一些重要設備還可以跟蹤其維護工作的歷史記錄,以便對設備的適用狀態提前作出判斷。
15.資產管理
一套有序的資產管理系統將有效提升建築資產或設施的管理水平,但由於建築施工和運營的信息割裂,使得這些資產信息需要在運營初期依賴大量的人工操作來錄入,而且很容易出現數據錄入錯誤。
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築信息能夠順利導入資產管理系統,大大減少了系統初始化在數據准備方面的時間及人力投入。此外,由於傳統的資產管理系統本身無法准確定位資產位置,通過BIM結合RFID的資產標簽晶元還可以使資產在建築物中的定位及相關參數信息一目瞭然。
16.空間管理
空間管理是為節省空間成本、有效利用空間、為最終用戶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而對建築空間所進行的管理。BIM不僅可以用於有效管理建築設施及資產等資源,也可以幫助管理團隊記錄空間使用情況,處理最終用戶要求空間變更的請求,分析現有空間的使用情況,合理分配建築物空間,確保對空間資源的最大利用。
17.建築系統分析
建築系統分析是對照業主使用需求及設計規定來衡量建築物性能的過程,包括機械繫統如何操作和對建築物能耗分析、內外部氣流模擬、照明分析、人流分析等涉及建築物性能的評估。
BIM結合專業的建築物系統分析軟體,避免了重復建立模型和採集系統參數。通過BIM可以驗證建築物是否按照特定的設計規定和可持續標准建造,通過這些分析模擬,最終確定、修改系統參數甚至系統改造計劃,以提高整個建築的性能。
18.災難應急模擬
利用BIM及相應災害分析模擬軟體,可以在災害發生前模擬災害發生的過程,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災害發生的措施以及發生災害後人員疏散、救援支持的應急預案。
當災害發生後,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員緊急狀況點的完整信息,與通過與樓宇自動化系統及時獲取建築物及設備的狀態信息相結合,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現出建築物內部緊急狀況的位置,甚至找到到達緊急狀況點最合適的路線,提高應急行動的成效。
⑷ BIM是什麼
BIM考試,是用以檢測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建模和應用技能的考試。比較普遍的是圖學會BIM考試、人社部BIM考試,以及中建協BIM考試等。通過相應級別的BIM考試後,由相關組織考試的單位頒發相應級別證書。
一級和二級BIM技能,應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學歷(或其同等學歷),三級BIM技能,應具有土木建築工程及相關專業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或其同等學歷)。
BIM考試的考試規則
1、社會考試:社會考生,參加統考,每年組織兩次考試,分別是6月中下旬,12月中下旬,官方網站會公布考試時間。參加統考的考生必須在4月下旬、9月下旬到官方網站填報考試報名。
2、校內考試:高校在校大學生考生,不固定考試時間,由高校考點自行決定,報BIM項目平台備案並配合開放考試平台。
⑸ BIM是什麼意思
01 BIM模型維護
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建立和維護BIM模型,實質是使用BIM平台匯總各項目團隊所有的建築工程信息,消除項目中的信息孤島,並且將得到的信息結合三維模型進行整理和儲存,以備項目全過程中項目各相關利益方隨時共享。由於BIM的用途決定了BIM模型細節的精度,同時僅靠一個BIM工具並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業內主要採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項目現有條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這些模型根據需要可能包括:設計模型、施工模型、進度模型、成本模型、製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災害應急模擬
利用BIM及相應災害分析模擬軟體,可以在災害發生前,模擬災害發生的過程,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制定避免災害發生的措施,以及發生災害後人員疏散、救援支持的應急預案。當災害發生後,BIM模型可以提供救援人員緊急狀況點的完整信息,這將有效提高突發狀況應對措施。此外樓字自動化系統能及時獲取建築物及設備的;狀態信息,通過BIM和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結合,使得BIM模型能清晰地呈現出建築物內部緊急狀況的位置,甚至到緊急狀況點最合適的路線,救援人員可以由此做出正確的現場處置,提高應急行動的成效。
⑹ 什麼是BIM技術
BIM是以3D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數字技術,將建築工程中各個作業之種相關信息整合起來,並對各個信息作完善的描述。
在建築工程中設計人員及施藉由BIM的使用,能夠將工程所遇到的問題在中做出正確解決辦法,並可加強工程之協同作業模式。建築信息型也是一種在設計、造及管理上應用信息技術之手段,他能夠使建築工程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顯著提高效率和大量減少風險。
⑺ BIM主要包括的兩大核心理念是什麼
BIM兩大核心理念包括:
一、BIM中工程信息包含了建築工程的幾何和功能屬性以及與之相關的項目全生命周期信息,還通過一個綜合協同的多維模擬數字化、可視化平台,使得這些信息服務於建築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乃至拆除的全過程當中。
二、能夠在綜合數字環境中保持信息共享和不斷更新,也就是在各種工程信息之間創建實時的、一致性的關聯,這對平台中信息的任何更改,都馬上可以在其他關聯的地方反映出來,使得業主、政府管理機構、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甚至用戶都可以清楚全面地了解項目的全進程。
(7)bim研究思路與方法擴展閱讀:
BIM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可視化
可視化即「所見所得」的形式,對於建築行業來說,可視化的真正運用在建築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經常拿到的施工圖紙,只是各個構件的信息在圖紙上採用線條繪製表達,但是其真正的構造形式就需要建築業從業人員去自行想像了。
BIM提供了可視化的思路,讓人們將以往的線條式的構件形成一種三維的立體實物圖形展示在人們的面前;建築業也有設計方面的效果圖。但是這種效果圖不含有除構件的大小、位置和顏色以外的其他信息,缺少不同構件之間的互動性和反饋性。
而BIM提到的可視化是一種能夠同構件之間形成互動性和反饋性的可視化,由於整個過程都是可視化的,可視化的結果不僅可以用效果圖展示及報表生成,更重要的是,項目設計、建造、運營過程中的溝通、討論、決策都在可視化的狀態下進行。
2、協調性
協調是建築業中的重點內容,不管是施工單位,還是業主及設計單位,都在做著協調及相配合的工作。一旦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要將各有關人士組織起來開協調會,找各個施工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然後作出變更,做出相應補救措施等來解決問題。
在設計時,往往由於各專業設計師之間的溝通不到位,出現各種專業之間的碰撞問題。例如暖通等專業中的管道在進行布置時,由於施工圖紙是各自繪制在各自的施工圖紙上的,在真正施工過程中,可能在布置管線時正好在此處有結構設計的梁等構件在此阻礙管線的布置。
像這樣的碰撞問題的協調解決就只能在問題出現之後再進行解決。BIM的協調性服務就可以幫助處理這種問題,也就是說BIM建築信息模型可在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碰撞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並提供出來。
當然,BIM的協調作用也並不是只能解決各專業間的碰撞問題,它還可以解決例如電梯井布置與其他設計布置及凈空要求的協調、防火分區與其他設計布置的協調、地下排水布置與其他設計布置的協調等。
3、模擬性
模擬性並不是只能模擬設計出的建築物模型,還可以模擬不能夠在真實世界中進行操作的事物。在設計階段,BIM可以對設計上需要進行模擬的一些東西進行模擬實驗。例如:節能模擬、緊急疏散模擬、日照模擬、熱能傳導模擬等。
在招投標和施工階段可以進行4D模擬(三維模型加項目的發展時間),也就是根據施工的組織設計模擬實際施工,從而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來指導施工。
同時還可以進行5D模擬(基於4D模型加造價控制),從而實現成本控制;後期運營階段可以模擬日常緊急情況的處理方式,例如地震人員逃生模擬及消防人員疏散模擬等。
4、優化性
事實上整個設計、施工、運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當然優化和BIM也不存在實質性的必然聯系,但在BIM的基礎上可以做更好的優化。優化受三種因素的制約:信息、復雜程度和時間。沒有準確的信息,做不出合理的優化結果,BIM模型提供了建築物的實際存在的信息,、。
包括幾何信息、物理信息、規則信息,還提供了建築物變化以後的實際存在信息。復雜程度較高時,參與人員本身的能力無法掌握所有的信息,必須藉助一定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幫助。
現代建築物的復雜程度大多超過參與人員本身的能力極限,BIM及與其配套的各種優化工具提供了對復雜項目進行優化的可能。
5、可出圖性
BIM模型不僅能繪制常規的建築設計圖紙及構件加工的圖紙,還能通過對建築物進行可視化展示、協調、模擬、優化,並出具各專業圖紙及深化圖紙,使工程表達更加詳細。
⑻ BIM運維 淺析企業為什麼要用BIM
BIM在運維的應用,通常可以理解為運用BIM技術與運營維護管理系統相結合,對建築的空間、設備資產等進行科學管理,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預防,降低運營維護成本。具體實施中常將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等將BIM模型、運維系統與移動終端等結合起來應用,最終實現如設備運行管理、能源管理、安保系統、租戶管理等。
1.空間管理
空間管理主要應用在照明、消防等各系統和設備空間定位。獲取各系統和設備空間位置信息,把原來編號或文字表示變成三維圖形位置,直觀形象且方便查找。如通過RFID獲取大樓安保人員位置;消防報警時,在BIM模型上快速定位所在位置,並查看周邊疏散通道和重要設備等。此外,應用於內部空間設施可視化。傳統建築業信息都存在於二維圖紙和各種機電設備操作手冊上,需要使用時由專業人員去查找、理解信息,然後據此決策對建築物進行一個恰當動作。利用BIM技術將建立一個可視化三維模型,所有數據和信息可以從模型中獲取和調用。如裝修時可快速獲取不能拆除的管線、承重牆等建築構件的相關屬性。
BIM在運維的應用,通常可以理解為運用BIM技術與運營維護管理系統相結合,對建築的空間、設備資產等進行科學管理,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預防,降低運營維護成本。具體實施中常將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等將BIM模型、運維系統與移動終端等結合起來應用,最終實現如設備運行管理、能源管理、安保系統、租戶管理等。接下來BIM哥帶大家一起來看看BIM在運維階段具體都能做些什麼?
1.空間管理
空間管理主要應用在照明、消防等各系統和設備空間定位。獲取各系統和設備空間位置信息,把原來編號或文字表示變成三維圖形位置,直觀形象且方便查找。如通過RFID獲取大樓安保人員位置;消防報警時,在BIM模型上快速定位所在位置,並查看周邊疏散通道和重要設備等。此外,應用於內部空間設施可視化。傳統建築業信息都存在於二維圖紙和各種機電設備操作手冊上,需要使用時由專業人員去查找、理解信息,然後據此決策對建築物進行一個恰當動作。利用BIM技術將建立一個可視化三維模型,所有數據和信息可以從模型中獲取和調用。如裝修時可快速獲取不能拆除的管線、承重牆等建築構件的相關屬性。
2.設施管理
設施管理主要包括設施裝修、空間規劃和維護操作。BIM技術能夠提供關於建築項目協調一致、可計算的信息,因此信息非常值得共享和重復使用,且業主和運營商便可降低由於缺乏互操作性而導致的成本損失。此外還可對重要設備進行遠程式控制制。把原來商業地產中獨立運行的各設備通過RFID等技術匯總到統一平台進行管理和控制。通過遠程式控制制,可充分了解設備的運行狀況,為業主更好地進行運維管理提供良好條件。設施管理在地鐵運營維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需要大量高新技術的建築,如大型醫院、機場、廠房等,也會得到廣泛應用。
3.隱蔽工程管理
建築設計時可能會對一些隱蔽管線信息不能充分重視,特別是隨著建築物使用年限的增加,這些數據的丟失可能會為日後的安全工作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基於BIM技術的運維可以管理復雜的地下管網,如污水管、排水管、網線、電線及相關管井,並可在圖上直接獲得相對位置關系。當改建或二次裝修時可避開現有管網位置,便於管網維修、更換設備和定位。內部相關人員可共享這些電子信息,有變化可隨時調整,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確性。
4.應急管理
基於BIM技術的管理杜絕盲區的出現。公共、大型和高層建築等作為人流聚集區域,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非常重要。傳統突發事件處理僅僅關注響應和救援,而通過BIM技術的運維管理對突發事件管理包括預防、警報和處理。如遇消防事件,該管理系統可通過噴淋感應器感應著火信息,在BIM信息模型界面中就會自動觸發火警警報,著火區域的三維位置立即進行定位顯示,控制中心可及時查詢相應周圍環境和設備情況,為及時疏散人群和處理災情提供重要信息。
5.節能減排管理
通過BIM結合物聯網技術,使得日常能源管理監控變得更加方便。通過安裝具有感測功能的電表、水表、煤氣表,可實現建築能耗數據的實時採集、傳輸、初步分析、定時定點上傳等基本功能,並具有較強的擴展性。系統還可以實現室內溫濕度的遠程監測,分析房間內的實時溫濕度變化,配合節能運行管理。在管理系統中可及時收集所有能源信息,並通過開發的能源管理功能模塊對能源消耗情況進行自動統計分析,並對異常能源使用情況進行警告或標識。
6.BIM運維的實現方式
方式一:分步走。第一步先建立BIM模型或資料庫,第二步做BIM運維。可能第一步與第二步並不銜接,先得到一個具有相關數據介面和達到相關深度的BIM模型,積累基礎數據,等到成熟的時候再實施第二步。
方式二:一步到位。這一類項目必須要有明確的運維目標和可實現途徑。這一思路的局限性在於其適用范圍,並不是所有項目都需要做BIM運維。
鑒於BIM技術的重要性,我國從「十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已經開始了對BIM技術相關研究的支持。經過多年發展,在設計和施工階段已經被廣泛應用,而在設施維護中的應用案例並不多,尚未被廣泛應用。但相關專家一致認為,在運維階段,BIM技術需求非常大,尤其是對於商業地產的運維將創造巨大的價值。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BIM技術在運維管理階段的應用也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相信將物聯網技術和BIM技術相融合,並引入到建築全生命周期的運維管理階段,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BIM運維,腳下的路還很長。
⑼ BIM應如何擺脫應用過程中的困惑
困惑一:投入與產出的尷尬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搞BIM,能產生多少收益呢?這可能是每一個試圖應用BIM的企業和項目都會考慮的問題。然而,從目前國內一些企業應用BIM的情況來看,收益並不令人滿意,有的甚至還可能虧損。收益難以體現,致使某些企業抱著一腔熱情嘗試了BIM之後,最終還是選擇退回到了傳統的設計工具和方式上。
據清華大學BIM課題組負責人介紹,根據調查,就投資回報率而言,無論是設計企業還是施工企業,BIM的應用率如果能夠超過30%,那麼投資回報率一定是正的;如果BIM的應用率小於15%,投資方虧損的可能性就會大一些。
但在具體項目中BIM的應用率能有多少超過30%呢?目前來看,國內企業應用BIM,大多集中在類似於「碰撞檢查」、「綜合優化」、「虛擬施工」等這樣在設計或者施工中的應用點上,從項目全生命周期這樣的跨度來看,應用率超過30%的不多。事實上,由於標準的不統一,目前國內工程建設行業范圍內部尚未形成統一的交付標准,設計院或是施工企業完成的建築信息模型能在下一個全生命周期環節中被利用的部分很少,導致BIM模型的價值無法完全體現。
業內人士指出,BIM不應停留在設計階段或施工階段,而應將BIM貫穿於整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尤其是在完工後的建築運營管理階段發揮作用,這樣才能全面發揮BIM的建築管理效益。顧明表示:「從我們研究的角度和最近兩年的實踐看,我國的BIM要想深入下去,企業要想有收益的話,流程必須要再造,如果流程不再造的話,可能會投入越多失望也越大。」
困惑二:流程再造如何著手
要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慮BIM應用,流程再造是關鍵,但如何重新梳理呢?
BIM的理念,應該是從設計階段開始建立模型,然後將模型移交給施工過程指導施工,在施工過程中輸入施工過程的信息,最後得到竣工模型,用來指導運維。然而問題在於,設計院以設計為目的而建立的BIM模型是否真正能夠指導施工?如果不能夠指導施工,那麼設計院建立的BIM模型還有沒有向後應用的價值?如果沒有價值,或是價值不大,那麼設計院的BIM工作又如何繼續開展?
應該說,BIM給設計師帶來了可視化技術,但這只是BIM眾多優勢中的一個層面。BIM的精髓在於將信息貫穿項目的整個壽命期,對項目的建造以及後期運營管理綜合集成意義重大。雖然BIM理念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但目前來看各階段缺乏有效管理集成,BIM在中國的應用也基本依賴於個別復雜項目或某些業主的特殊需求,充分發揮BIM信息全生命周期集成優勢成為一大難題。
業內人士指出,BIM應用的流程再造應該從運維入手。這種思路的具體體現是:做BIM的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解決運維過程中的某一具體問題,為了達到解決這一運維中的問題而制定一套完整的實施方案,並且將這一方案前置到設計階段,根據運維的需要而在設計和施工階段對BIM模型或者相關資料庫做針對性的要求。例如,在運維階段需要某種參數或信息,則要求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在對應階段就針對性的植入參數或信息介面,而不是拿到一個BIM模型時,因為缺少相關的參數甚至模型深度達不到要求,以致真要做某項建築維護應用時什麼都做不了。
困惑三:項目「協同」困境怎樣破解
當BIM介入建築行業運作的時候,原先存在於項目建設各階段間各自為政的藩籬無可避免的要被打開,包括業主、設計、施工以及運營管理等各參與方都得多做很多工作,延伸到原先不屬於他們的工作領域。BIM模型只是被動的信息載體,BIM把各參與者變成用線系在一起的「螞蚱」,溝通、再溝通,協調、再協調,各個參與者之間結合成團隊,無私協調合作,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這是BIM實踐精神的核心所在。然而,從目前的BIM實踐來看,這種協調合作很難順利實施。
一般來說,一個建設項目,參與方往往可分為下列團隊:設計團隊,包括建築師、工程師和咨詢顧問等;供應團隊,包括建材產品製造商、加工商和供應商等;施工團隊,包括總承包商、分包商和勞務方等;運營團隊,包括業主、運營方和物業管理方等。雖然每個團隊內部都會存在反饋環節、任務管理、設計協調和其它協作,但是團隊之間的信息模糊、缺乏數據集成、文檔之間互不關聯等情況的存在,為項目各團隊間的協作增加了難度。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國內一些項目的BIM應用正遭遇「協同」困境。BIM應用過程中缺少協同設計,項目不同階段、不同專業及參與方信息缺少統籌管理,制約了BIM的價值發揮。那麼BIM陷入「協同」困境的原因何在呢?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我國目前BIM的整體市場不成熟,缺乏相應的指導性規范,缺乏成體系的匹配型實施人才,缺乏明確的責權利細分規則,缺乏相關的成熟市場運營機制,尤其是業界對於BIM的法律責任界限不明,這些直接導致了「協同」的困難。住建部《關於推進建築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參編專家張建平指出,BIM技術單點應用很難體現出它真正的價值,只有在各參與方、各專業通力協作,各階段達成集成應用時,才能發揮出它的價值。
⑽ BIM橫型跨階段,設計方向施工方交付模型,如何解決模型向後端接力的問題
IM技術在當前建築行業的發展中發揮出了較強的積極作用和價值,所謂的BIM技術,其實也就是建築信息模型的有效應用,其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築工程項目實施管理理念和方式,確實在很多建築工程項目類型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應用價值,並且在建築工程項目的具體實施階段中同樣能夠發揮出較強的積極價值,這一點對於橋梁工程項目的施工建設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基於橋梁施工中BIM技術的應用進行研究也就顯得極為必要。
1. 橋梁工程中應用BIM技術的優勢
1.1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
BIM 技術所提供的協同設計、參數化設計功能,有助於優化橋梁結構設計,可以避免施工環節多次返工,既節省時間和成本,又能保證施工效率。新型生產方式的興起,如構件的模塊化、預制化程度大大提高,BIM 數據信息模型代替傳統圖紙移交給施工單位等。
1.2使方案評審更加直觀,提高工程造價的准確性
基於BIM 的橋梁工程,可以讓業主在方案選擇評審階段更加直觀地看到工程完工後的效果及相關數據分析。基於BIM 模型的工料計算相比基於2D 圖紙的預算更加准確、而且更多的工作由計算機完成,且節省了大量時間。
1.3有助於橋梁工程的創新性與先進性
作為當今建築業最具前瞻性的技術之一,BIM 技術用可視的數字模型串聯起設計、建造和運營全過程。BIM 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交互平台能使早期參與方案設計的各個協作方進行互相經驗探討、信息協調,實現項目創新性與先進性。
1.4方便工程及相關設備管理與維護
BIM 竣工模型傳遞到工程運營管理單位,能為其日常的常規運營管理、安全管理、養護維修等工作帶來便利。先進的工程進度管理與質量控制,業主可利用BIM 技術所輸出的可視化效果、監視工程進度,校驗工程完成的質量。
2. BIM技術在橋梁施工階段的實際應用
2.1數字信息化施工
鋼構橋梁所用的部分構件可以異地加工,然後運至施工現場進行拼裝。運用數字信息化手段可以預制橋梁結構,然後通過工廠化的生產製造手段防控施工中的各種不利因素,以確保構件質量達標,同時進一步橋體施工周期,提高效益。
2.2施工模擬
基於BIM 技術的4D 橋梁施工模擬技術可以在項目建造過程中編制科學的施工組織計劃,同時嚴格把控施工進度,合理布置場地並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以點帶面,全面把控整座橋體的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以期在提高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節約施工總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3進度管理
傳統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