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由現象到本質是什麼觀察方法

由現象到本質是什麼觀察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7 17:58:39

1. 如何透過現象深入本質

一、范疇定義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內在聯系和表面特徵之間關系的一對范疇。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及其外部聯系。
二、辯證關系
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
1、對立
①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只有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②現象是多變易逝的,本質卻相對穩定的。
③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而本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
2、統一
①現象不能脫離本質,本質是現象的內在根據。
②本質不能脫離現象,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
三、掌握通過現象深入本質的方法
第一,觀察大量生動的現象,盡可能地佔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
哥白尼不但汲取別的觀測成果,而且自己長期堅持天文觀測才提出日心說。
第二,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對現象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
行星運動三定律是誰發現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他的研究資料主要來自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堅持觀測達20年之久,但不善於理論思維,只留下一堆資料,沒有發現規律。

2. 如何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

☪三、分清邊界


我們前面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指的是一個人用他的本質方法論來分析現象」,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質」是什麼


我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清邊界」,毛主席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實事求是」,我的前總監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類」。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命名,想要表達的涵義其實都是一樣的:將現象各種要素分拆歸類,剔除掉無關的因素,那麼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舉一個例子:


「我和孫雷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了,我倆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種一起上了戰場我們原以為相互擋子彈的關系。

去年我倆去月球旅遊,碰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邀請我們成為基督教徒,我倆拒絕了。愛因斯坦就變成了一隻電熱水壺,揚言要弄死我倆。

我倆就趕緊跑,我跑的比較慢,電熱水壺快追上我了,眼看著我就要被電熱水壺給燙死了,孫雷為了救我轉身和電熱水壺搏鬥起來,不幸喪失了一條腿。

回來後我和孫雷關系更好,他為我丟了一條腿我更覺得虧欠於他。

趕上了美國大選,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倆誰都說不過誰,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裡對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條簡訊: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現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國的13000億美元的資產都被凍結,現在需要你給我打5000元人民幣作為解凍資金,如果你幫了我,我就帶你一起回來造反推翻川普,並封你為美國軍事主席,卡號:XXXXX


請問,我應該相信這條簡訊嗎?」


很多人看這個例子都會覺得這個例子太弱智了,這都是哪跟哪兒啊。


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們所舉的這個幼稚的例子一樣,充滿了很多無關聯、無意義的元素。

想提出一個問題,卻說了很多沒必要的前提介紹;想論證一個命題,卻提到了很多和命題沒有邏輯關聯的內容。


我們在看待上面這個例子的時候,應該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這條簡訊只取決於簡訊內容的真實性,而和「我」與孫雷的關系,什麼愛因斯坦,什麼我們各自支持誰,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但是,有些人在評價演員時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評價電影時不評價電影本身非要扯什麼男權女權,考慮要不要和老公離婚時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顧忌老公曾借給自己父母一些錢。


很多時候並不是本質很復雜,我們需要花費時間整理才能看到本質。


而是問題的本質很多時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擺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卻似乎根本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糾結。


看不到本質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邊界意識」。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無法分清楚兩個事物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和「泛邏輯關聯」的區別。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離婚」的這個問題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這一點就和問題有著直接的「有效邏輯關聯」;

「你老公曾借錢給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類」等等這些就是和問題有著「泛邏輯關聯」的要素了。


「泛邏輯關聯」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題有著寬泛的、不重要的、邏輯關系。但因為有這種關系存在,會令人們在考慮問題時將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從而形成思維干擾。


但在具體問題上,泛邏輯關聯的因素本質上等同於沒有任何關聯的因素。


比如我們設置一個主題為:「演員靳東」。

我們再設置與此相關的兩個因素:「靳東很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


那麼當我們在討論「靳東的顏值」這個話題時,「靳東很帥」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靳東是個裝逼犯」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


你不能因為你個人不喜歡靳東,就在我們討論靳東顏值時拿他的人品來說事。


當我們在討論「靳東的人品」這個話題時,「靳東是個裝逼犯」就是「有效邏輯關聯」因素,而「靳東很帥」就是「泛邏輯關聯」因素;


你不能因為喜歡靳東,就在我們討論他的人品時,拿他的演技和顏值來洗地。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們根本不顧前提條件和問題的出發點,他們只是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因素就馬上湊上來各說各話。


所以我們會看到那麼多的人:在討論演技的問題下評論人品,在討論中國強大表現的問題下諷刺中國的軟弱,職業選擇時不考慮自己的長遠發展而只想著怎麼討父母歡心。


所以到這里我可以解釋清楚我所表達的「分清邊界」的含義了:


分清邊界就是確定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中,哪些是和主題相關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泛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和吳邏輯關聯」因素,那麼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要探求的「本質」。


所以在這里,要探求本質,那麼「確立主題」就變得尤為重要,這個主題通常指的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或是我們要論述的一個「命題」。


確立主題就是確定觀察本質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發點,否則你會陷入無意義的混亂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結論,但這些結論並沒有什麼價值。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先確定了是要討論「顏值」還是「人品」,才能決定「靳東好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哪一個才是本質要素。



☪四、總結


1.「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而是一個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再用這套方法論去分析現象。


2.一個人的「本質方法論」是為了他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價值而服務的,所以個人哲學體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為這種局限性,所以他在看問題時才能夠更加聚焦,更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3.形成個人「本質方法論」的方式在於「學習→實踐→復盤→優化」這四個步驟的反復運用。


4.探求本質的前提是「確立主題」。有了主題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實用性價值的結論。


5.確定主題之後,對問題的分析就是:將這一問題的各個元素進行歸類,包括:「有效邏輯關聯因素」,「泛邏輯關聯因素」,「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在探尋的「本質」。





3. 如何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掌握通過現象認清本質的方法。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事物內在聯系和表面特徵之間關系的一對范疇。

一、范疇定義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及其外部聯系。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

二、辯證關系

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

1、對立

①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只有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②現象是多變易逝的,本質卻相對穩定的。

③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而本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

2、統一

①現象不能脫離本質,本質是現象的內在根據。

②本質不能脫離現象,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

三、通過現象認清本質的方法

第一,觀察大量生動的現象,盡可能地佔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

哥白尼不但汲取別人的觀測成果,而且自己長期堅持天文觀測才提出日心說。

第二,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對現象材料進行分析和綜合。

行星運動三定律是誰發現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他的研究資料主要來自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堅持觀測達20年之久,但不善於理論思維,只留下一堆資料,沒有發現規律。

4. 從現象到本質的具體例子有哪些

例如,牛頓的萬有引力,為什麼蘋果從樹上垂直落在地上,為什麼高處的東西總是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斜著落下,或者別的方向落下,不是升上去呢,牛頓通過研究這些現象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本質.
再比如市場上商品的價格總是上上下下波動,但是這種變動總是圍繞著商品的價值波動,反映了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的本質.
例如現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越來越少了,反映了溫室效應在加劇的本質.
等等許多物理現象和化學現象都是其背後的規律和本質在起作用.

5. 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認識方法是

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認識方法有如下
第一,要明確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它是個別的、多變的,是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是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理象是本質的表現。
第二,要明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基礎。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
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深化。
第三,現象與本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的認識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屬於主觀范疇,因此不能將現象等於感性認識,本質等於理性認識。但二者有一定的聯系,即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第四,應該能夠運用這些觀點聯系實際加以說明:
能夠聯系自身的實際;聯系所學過的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當前的國內、國際的熱點問題。

6.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或指事物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付出艱辛勞動,不斷創造條件的過程。實現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佔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的起點。只有具備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認識才有可能上升為理性認識。發揮主觀能動性,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前提。
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這就是要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加工製作。這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關鍵,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凡有重大發明創造的人,都是勤於思考、善於分析的典範。
要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同時還要做到:
1.要明確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和外部聯系,它是個別的、多變的,是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一體,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是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理象是本質的表現。
2.要明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基礎。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深化。
3.應該認識到現象與本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的認識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屬於主觀范疇,因此不能將現象等於感性認識,本質等於理性認識。但二者有一定的聯系,即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閱讀全文

與由現象到本質是什麼觀察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鼠年茅台鑒別方法 瀏覽:385
手機殼包漿方法 瀏覽:430
羽毛球空手訓練方法 瀏覽:385
在雲南種菜有哪些方法 瀏覽:99
前列腺增生是有哪些治療方法 瀏覽:554
十種頸椎病治療方法 瀏覽:454
單人訓練模式開啟方法 瀏覽:121
種植百合土壤消毒方法 瀏覽:736
化糞池兩端連接方法 瀏覽:607
注冊不了滴滴有什麼方法嗎 瀏覽:864
簡單麻花的編織方法 瀏覽:165
倒立團身訓練方法 瀏覽:725
特崗中教育學教學方法選用依據 瀏覽:556
治療抑鬱最好的方法 瀏覽:949
尋找八脈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73
地膜覆蓋率計算方法 瀏覽:275
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瀏覽:376
電腦快速補齊溫濕度方法 瀏覽:178
血管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192
食用酒精勾兌白灑方法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