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什麼是抗震設計的二階段方法

什麼是抗震設計的二階段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6 07:28:19

1. 抗震設計三個標準是什麼 答案

現階段的抗震設防思想是「三水準的設防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採取的「兩階段設計步驟」
這就是通常說的「三水準、兩階段」的設防原則:(註:可參考《抗震設計手冊》第二版 龔思禮)
三水準設計目標的通俗說法就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准則,我國GB 50011—2001《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明確提出了三個水準的抗震設防要求,具體如下。
第一水準:當遭受低於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建築物一般不受損害或不
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
第二水準:當遭受相當於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建築物可能損壞,但經一般
修理即可恢復正常使用。
第三水準:當遭受高於本地區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建築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
生命安全的嚴重破壞。

在進行建築抗震設計時,要滿足上述三個水準的抗震設防要求。我國通過簡化的兩階
段設計方法來實現。
(1) 第一階段設計:採用第一水準烈度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在彈性狀態下的地
震作用效應,與風、重力等荷載效應組合,並引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進行構件截面設
計,從而滿足第一水準的強度要求;同時,採用同一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彈性層間位
移角,使其不超過規定的限值;另外,採用相應的抗震結構措施,保證結構具有相應的延
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從而自動滿足第二水準的變形要求。
(2) 第二階段設計:採用第三水準烈度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
角,滿足規定的要求,並採取必要的抗震構造措施,從而滿足第三水準的防倒塌要求。

2. 什麼是"三水準,兩階段"設計

三水準設計是指「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兩階段設計是指第一階段按多遇地震烈度對應的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組合驗算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和結構的彈性層間位移,以保證小震不壞;第二階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對應的地震作用效應驗算結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以保證大震不倒。

3. 抗震設防的抗震設計方法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採用二階段設計方法實現上述三個水準的設防要求:
第—階段設計是(小震不壞)按小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驗算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驗算結構的彈性變形。具體的說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設計原則的前提下,以眾值烈度(小震)下的地震作用值作為設防指標,假定結構和構件處於彈性工作狀態,計算結構的地震作用效應(內力和變形),驗算結構構件抗震承載力,並採取必要的抗震措施。這樣既滿足了在第—水準下具有必要的承載力(小震不壞),同時又滿足了第二水準的設防要求(損壞可修)。另外,對於框架結構和框架——剪力牆結構等較柔的結構,還要驗算眾值烈度下的彈性間層位移,以控制其側向變形在小震作用下不致過大。對大多數的結構,可只進行第一階段設計,而通過概念設計和抗震構造措施來滿足第三水準的設計要求。
第二階段設計是(中震可修)彈塑性變形驗算,對特殊要求的建築和地震時易倒塌的結構,除進行第一階段設計外,還要按大震作用時進行薄弱部位的彈塑性層間變形驗算和採取相應的構造措施,實現第三水準(大震不倒)的設防要求。首先是要根據實際設計截面尋找結構的薄弱層或薄弱部位(層間位移較大的樓層或首先屈服的部位),然後計算和控制其在大震作用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並採取提高結構變形能力的構造措施,達到大震不倒的目的。
(其中,上面提到的小震、基本烈度、大震之間的大致關系為:小震比基本烈度低1.55度;大震比基本烈度高1度左右。)

4. 工程結構抗震設防的三個水準是什麼如何通過兩階段設計方法來實現

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是三水準的簡稱.具體來說第一水準:遭遇低於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建築物一般不損壞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繼續使用;第二水準:當遭遇本地區設防烈度是的地震影響時,建築物可能損壞,但經過一般的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使用;第三水準:當遭遇高於本地區的基本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的影響,建築物不倒或者不發生危及生命的破壞。
是通過二階段設計實現三階段的抗震設防要求的.
第一階段設計是多遇地震下的承載力驗算和彈性變形計算。
第二階段是罕遇地震下的彈塑性變形驗算。

5. 什麼是建築抗震三水準設防目標和兩階段設計方法

三水準: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具體來說第一水準:遭遇低於本地區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建築物一般不損壞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繼續使用。

第二水準:當遭遇本地區設防烈度是的地震影響時,建築物可能損壞,但經過一般的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使用。

第三水準:當遭遇高於本地區的基本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的影響,建築物不倒或者不發生危及生命的破壞。

兩階段:

一、通過對多遇地震彈性地震作用下的結構截面強度驗算。

二、通過對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結構薄弱部位的彈塑性變形驗算,並採用相應的構造措施。

(5)什麼是抗震設計的二階段方法擴展閱讀:

《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相關規定

第八條各級主管機構和部門。應當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審組織的評審意見,結合建設工程特性和其他綜合因素,確定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

第九條下列區域內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不應直接採用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結果,必須進行地震動參數復核:

(一)位於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峰值加速度分區界線兩側各4公里區域的建設工程;

(二)位於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資料詳細程度較差的邊遠地區的建設工程。

第十條下列地區應當根據需要和可能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

(一)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內的大中城市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城市;

(二)位於地震動參數0.15g以上(含0.15g)的大中城市;

(三)位於復雜工程地質條件區域內的大中城市、大型廠礦企業、長距離生命線工程和新建開發區;

(四)其他需要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的地區。

第十一條地震動參數復核和地震小區劃工作必須由具有相應地震安全性評價資質的單位進行。

第十二條地震動參數復核結果一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審定,結果變動顯著的,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審定;地震小區劃結果,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審定。

6. 我國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並簡要解釋其含義

基本原則:小震不壞,中震有修,大震不倒。抗震設防的原則。

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的基本原則是:
一、結構的簡單性
結構簡單是指結構在抗震作用下具有直接和明確的傳力途徑,結構的計算模型、內力和位移分析以及限制薄弱部位出現都易於把握,對結構抗震性能的估計也比較可靠。
二、結構的規則性和均勻性
① 沿建築物豎向,建築造型和結構布置比較均勻,避免剛度、承載能力和傳力途徑的突變,以限制結構在豎向某一樓層或極少數幾個樓層出現敏感的薄弱部位,這些部分將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過大的變形。容易導致結構過早的倒塌。
② 建築平面比較規則。平面內結構布置比較均勻,使建築物分布質量產生的地震慣性力能以比較短和直接的途徑傳遞並使質量分布與結構剛度分布協調,限制質量與剛度之間的偏心。建築平面規則,結構布置均勻,有利於防止薄弱的子結構過早破壞和倒塌,使地震作用能在各子結構之間重分布,增加結構的自由度數量,發揮整個結構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三、結構的剛度和抗震能力
① 水平地震作用是雙向的,結構布置應使結構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通常可使結構沿平面上兩個主軸方向具有足夠的剛度和抗震能力。結構的抗震能力則是結構承載力及延性的綜合反映。
② 結構剛度選擇時,雖可考慮場地特徵,選擇結構剛度,以減少地震作用效應,但也要注意控制結構變形的增大,過大的變形將會因P-△效應過大而導致結構破壞 。
③ 結構除需要滿足水平方向的剛度和抗震能力外,還應具有足夠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震動的能力。現有的抗震設計計算中不考慮地震地面運動的扭轉分量。在概念設計中應注意提高結構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震動的能力。
四、結構的整體性
① 在建築結構中,樓蓋對於結構的整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樓蓋相當於水平隔板,它不僅聚集和傳遞慣性力到各個豎向抗側力子結構,而且要使這些子結構能夠協同承受地震力,特別是當豎向抗側力子結構布置不均勻或布置復雜或各抗側力子結構水平變形特徵不同時,整個結構就要依靠樓蓋使各抗側力子結構能協同工作。樓蓋體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夠的平面內剛度和抗力,並與豎向各子結構有效連接,當結構空曠,平面狹長或平面凹凸不規則,或樓蓋開大洞口時,更應特別注意。設計中不能誤以為,在多遇地震作用計算中考慮了樓板平面內彈性變形影響後,就可削弱樓蓋體系。
② 結構基礎的整體性尤其是高層結構基礎的整體性以及基礎與上部結構的可靠連接是結構整體性的重要保證。

7. 抗震設計目標要求結構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處於什麼狀態

抗震設計目標要求結構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處於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狀態。
小震指該地區50年內超越概率為63%的地震烈度,又稱多遇地震;
中震指該地區50年內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又稱基本烈度或設防烈度;
大震指該地區50年內超越概率約為2%~3%的地震烈度,又稱罕遇地震。
小震烈度大約比基礎烈度低1.55度,大震烈度大約比基本烈度高1度。
抗震設計的兩階段方法,第一階段為結構設計階段,也就是說,經過第一階段設計,結構應該實現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標。第二階段為驗算階段,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結構,經過第一階段設計後,要求用該地區設防烈度相應的大震作用進行彈塑性狀態,因此要考核構件的彈塑性性能。

8. > 什麼是抗震設計的二階段..

第一階段為結構設計階段。在初步設計及技術設計時,就要按有利於抗震的做法去確定結構方案和結構布置,然後進行抗震計算及抗震構造設計。在這階段,用相應於該地區設防烈度的小震作用計算結構的彈性位移和構件內力,並進行結構變形驗算,用極限狀態方法進行截面承載力驗算,按延性和耗能要求進行截面配筋及構造設計,採取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
第二階段為驗算階段。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結構,經過第一階段設計後,要求用與該地區設防烈度相應的大震作用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以檢驗是否達到了大震不倒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抗震設計的二階段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3
武漢戀愛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430
戒掉手機的四個方法 瀏覽:574
快速有效治療尖銳濕方法 瀏覽:225
最簡單的方法畫hellokitty 瀏覽:843
反滲透膜解決方法 瀏覽:485
扯麵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文彥博樹洞取球方法好在哪裡 瀏覽:854
四川泡洋姜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97
黑檀手串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818
延遲滿足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160
種植業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894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瀏覽:124
孩子學習方法不對該如何 瀏覽:838
艾萊依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9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7
手環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417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