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孔子首創教學方法

孔子首創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6 06:43:51

①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首創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促進文化學術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重視教育;

第三、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體制准備了條件;

第四、他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進行了教材建設,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典教育體系的基礎;

第五、他總結了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教育教學原則方法,揭示了許多教育教學規律。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

②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今天

孔子的課程設置圍繞著教學目的展開。《論語·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孔子開設了「文、行、忠、信」四門課程。類似於今天的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這四門主課。這些課程更側重於思想道德的培養和教人為人處事的原則。「行」就是做人做事的處世之道;「忠」就是做事盡心竭力為官之道;「信」就是誠實無欺的交友之道。在這三門課程中,「行」是總領,「忠」、「信」既是做人的准則,又是每個立志於做官的人必須具有的政治品德。
孔子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直接目的是學而優則仕,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優秀的學生,然後去考公務員,做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的教學方式有點特別,叫「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去開導;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去啟發。如果學生們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講了」。也就是說,孔子上課的方式,就是出題目讓你想,想不出來——抓破頭皮繼續想;坐在講台上等著你來問問題,不來問——你就等著補考吧,特別強調學生的智商和積極性。
孔子特別善於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比如對司馬牛那樣的笨學生,孔子就說的特別簡單,對子路那樣的太勇猛的學生,孔子就告訴子路悠著點。對特別自負的子貢,孔子就告訴他,其實顏回比他厲害多了,對有哲學家氣質的曾子,孔子經常和他談一些高深的問題。

③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與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有何異同

當今世界,社會和科技發展迅速,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人的智力的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動腦思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成為國內外教學方法研究的熱點,可以說言必稱「啟發」.啟發式教學法已成為國內外教學方法發展的重要趨勢.
從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來看,我們中國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啟發式教學法的首創者,而西方則公認蘇格拉底是啟發式教學法的鼻祖.孔子和蘇格拉底是東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的思想分別對後世東西方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有趣的是,從時間上看,他們幾乎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孔子比蘇格拉底略早半個多世紀),並分別獨立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法.一種教育思想在古代東西方同時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它是人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本文擬通過分析比較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異同,從中得出有益的啟示以推動我國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的不斷發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代,奴隸制逐漸崩潰,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極度動盪,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順應這一歷史潮流,以他博學的才能,首創私學,並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光輝命題,承認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階層,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真可謂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壯舉.孔子一生除了五十多歲以後曾短期從政外,主要從事私人講學活動,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後世社會尊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法與其認識論有著密切的聯系.孔子的認識論具有二元性,他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①在這里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人,很顯然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然而「生而知之」在孔子那裡只是「虛懸一格」,他在實踐中所強調的乃是「學而知之」,客觀上否定了先驗的「生知」觀念.正是在「學而知之」的思想指導下,孔子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整套符合人類一般認識規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而啟發教學法就是孔子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運用並使他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使他們學有所成的一種成功的教學法.

④ 因材施教是誰提出的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

孔子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經典教育原則。這一原則的核心思想是對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強調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正是這一光輝思想 使孔手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對我國占代教育的發展盧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我們當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學校耍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要走特色競爭發展之路,就必須很好地實施「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

(4)孔子首創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樣受教育的,所以當時不存在「因性而教」的問題。但社會發展到今天,顯然「因材施教」應涵蓋「因性而教」。

本來,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確存在著差異,女生在生理發展上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時,女生的語言能力和機械識記能力一般優於男生,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中抽象思維的成分比較少,所以此時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於男生。

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機械識記成分減少,相應地抽象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男生的優勢開始發展。所以,教師應看到男女生各自的優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分別保持和發展各自的優勢,共同進步。

學校是實施因材施教的一個獨立法人意志的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秉承因材施教的精神有教無類,實現教育的公平原則。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系統的學生個性特徵的測評制度。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式控制制系統。

改革現行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制度,教學分工的專業化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班主任應當從任課教師中分離出來,專門負責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

⑤ 孔子的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3、善於啟發,循循善誘

孔子主張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



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⑥ 孔子有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孔子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這是他在人類教育史上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其數學方法有六方面:一、因材施教。孔子對學生的教誨不是盲目的,而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別是個客觀存在,他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雍也》)根據這條原則,他具體地分析了每個學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例如他說:「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又說:「顓孫師做事有些過分,而子夏則有些做不到數。」(《先進》)據《論語·先進》載,弟子冉求做事好退縮,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緊,一聽說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敢作敢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禍,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請示父兄以後再去做。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對學生們因材施教的,指導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避免片面性,做到全面發展。二、學思結合。孔子十分重視「學」,他要求弟子「博學於文」,「敏而好學」。為了求得學問,即「道」,可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他自己為了「學」,也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孔子認為,「多聞」、「多見」是學習知識的基本途徑。在《論語》一書中,「聞」知者57處,「見」知者71處。孔子處處以「聞」、「見」為最可信賴的知識源泉。他要求學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述而》)。只有這樣,才能學到全面的知識。

孔子論「學」又不完全停留在「聞」知和「見」知上,而是要做到「學」與「思」相結合,要求「切問而近思」(《子張》)。就是說,孔子特別提倡獨立思考,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追根求源。他說:「遇事不斟酌思考,不講『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這種人就無能為力了。」(《衛靈公》)他批評那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思想懶漢。但是他又反對那種不認真刻苦學習,只是整天苦思空想的人。認為脫離了「學」的「思」,只會把人引導到瞎猜的歧途上,是不會有什麼好處的。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不先「學」,就無從去「思」,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

孔子在「學」與「思」的關繫上,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的精闢見解,這是符合「學」與「思」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就是說,「學」與「思」兩者不可分開,一旦分開,就會兩敗俱傷,不是「罔(受騙)」,就是「殆(疑惑)」的結果,都會空無所獲,白費氣力。當然,在這二者之間,孔子所著重強調的仍然是「學」。他甚至認為有許多好的品質的人,如果不學習,也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如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三、舉一反三。孔子在講學時,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他往往不先說出自己的見解,而是「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述而》)。「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為開其意。發,為達其辭。」(朱熹:《論語集注》)意思是說,要讓學生獨立思考,直到他們想把問題弄明白而又考慮不通時,再去開導他;直到他們想把觀點表達出來而又表述不清時,再去啟發他說出來。這種在求學者產生強烈求知慾的心理狀態下進行教育的方法,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意思是說,要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給他指明東方,他不能由此推知其餘的西、南、北三方,那就不必再勉強教下去了。這樣做,也是為了避免代替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學會由此及彼的推理判斷能力,從而達到「告諸往事而知來者」(《學而》)、「聞一知二」、「聞一知十」(《公冶長》)的理解水平。這種行之有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孔子的首創。四、循循善誘。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僅應該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要善於學習和樂於學習。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只有培養起學習興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孔子善於了解並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循善誘,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學生的學習志趣。《論語》中就載有孔子交互採用哲理性的比喻來教導學生的事例。例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人的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學生要珍惜時間,奮發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好評。五、聯系實際。孔子是一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人,不是一個為教育而教育的人。他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聯系歷史上或當今的實際,通過對人物評價和時政評論,向學生闡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明確表示自己的是非愛憎,並以此來教育和影響學生。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都評論過。他特別注意評論那些對社會、對人民有大功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對管仲、子產,以仁許之。比如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憲問》)當他聽到「為人仁愛的人」鄭國執政子產的死訊後,淚流滿面地說:「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伯夷、叔齊在繼承君位上互相推讓,孔子稱其「求仁而得仁」(《述而》)。對於那些不肖者,孔子便加以抨擊。如魯國的大夫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賢良之士,卻不肯任用,孔子批評他白吃官飯,不幹實事。

(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左傳》記載,魯國貴族季氏的家臣陽虎,又名陽貨,在魯定公六年取得「陪臣執國命」的合法地位。孔子對這一事件評論說:「天下太平,制禮作樂以及出兵都決定於天子;天下昏亂,制禮作樂以及出兵便決定於諸侯。決定於諸侯,大概傳到十代,很少還能繼續下去;決定於大夫,傳到五代,很少還能繼續下去;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傳到三代,很少還能繼續下去。天下太平,國家的最高權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季氏》)這段評論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的集中統一,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六、教學相長。孔子在學術問題上,是允許學生與自己辯論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有一次,顏淵和子路各自說了自己的志趣,子路要孔子也說說,孔子也很和善誠懇地滿足了學生的要求,談了自己的志趣:「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們相互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注。」(《公冶長》)他以此讓顏淵和子路與各自的志趣作比較,可說是一種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孔子還真心誠意地歡迎學生對他提意見。子路性格直率,有時提意見不免有些魯莽,但孔子並不介意。例如,有一次魯國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擾派人請孔子,孔子准備去,子路很不客氣地批評說:「難道走投無路了嗎?何必要到鬧叛亂的公山弗擾那裡去呢?」孔子回答說:「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召我嗎?假若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東方復興。」(《陽貨》)嘴上雖然這么說,但他還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見沒有去。又有一次,晉國范氏家臣佛肸邀請孔子,孔子也想去,子路又提出批評說:「我曾聽老師說過,君子是不到做壞事的人那裡去的。現在佛肸在中牟地方叛亂,老師卻要去,這怎麼解釋呢?」孔子只得承認:「對,我是說過這話。」接著作了一番解釋,最後說:「我不是地瓜,那能掛在那裡不出仕食祿呢?」(《陽貨》)他老實承認急於出仕食祿的心情,結果還是接受了子路的批評,打消了要去的念頭。孔子是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的。對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先進》)孔子還鼓勵學生要敢於堅持正確的東西,不要遷就謬誤,應該「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即在仁德面前對老師也不退讓。這種討論與辯論的方法,是孔子師徒教學相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常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這種後來者居上的認識論正是孔子教學相長的思想基礎。七、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孔門的師生關系,是平等民主的。孔子對學生坦率真誠,一視同仁;弟子對老師尊重敬愛,親密無間。孔子19歲那年娶了宋國的亓官氏為妻,婚後年餘生了個兒子。因當時孔子已有些名氣,所以連魯國國君魯昭公也派人送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孔子以昭公送鯉為莫大的光榮,便給兒子起名叫鯉,字伯魚。伯魚長大後,也與其學生一樣,在孔子所辦的私學里學習。有一次,孔子的學生陳亢悄悄問伯魚:「先生單獨給你教了些課程吧?」伯魚坦率地回答說:「沒有。我跟大家一起聽課,父親從來不單獨教我。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過後,我就用功地和大家一起學詩。過了幾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中,見了我又問,學禮了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能立身社會。過後,我就用功地和大家一起學禮。我從父親那裡只單獨地聽到這么多。」陳亢聽後,很受感動,自言自語說:「我問的只是一個問題,而從伯魚的回答中卻得了三方面的教益,一是明白了學詩的重要性,二是明白了學禮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正人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也不偏私。」(見《論語·季氏》)這件事說明了孔子在處理師生關繫上,完全是平等的,連自己的兒子也不偏愛,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

孔子以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學識贏得了學生們的崇敬和愛戴。孔子在教學上與弟子雖然是師生關系,但在許多情況下,孔子總是把他們當成朋友和親人看待的。孔子有一次對顏淵說:「有用我的,將行道於世,不用我則將藏道於身,這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啊。」(《述而》)這已不像師生間的談話,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間的談心了。孔子弟子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因為生了惡疾不能起床,孔子親自去問病,將要永訣時,說:「此人喪亡,這是命呀!這樣好的人,為什麼偏會生這樣的病啊!這樣好的人,為什麼偏會生這樣的病啊!」(《雍也》)這是真摯感情的流露,是孔子平等對待學生的真實記錄。由於孔子對學生深沉真摯的愛,學生對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把孔子比作「太和元氣」,把他的學生比作「四時之春」,充分說明了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僅比孔子小9歲的子路就對老師十分尊敬與佩服。盡管孔子多次批評子路好勇無謀,甚至說他「不得其死然」(《先進》),但子路卻一直願跟隨孔子學習,實際上充當了孔子的衛士的角色。孔子在其興辦的私學里,畢其一生,用了長達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培養出了一大批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才,而且在辦學方針、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師生關系諸方面都做出了創造性的建樹,並作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傳給後世,造福於人類。

春秋後期,魯國的三桓(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即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的勢力膨脹,通過「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掌握了魯國的實權。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把公室的軍隊改編成三軍,由一家統轄一軍。過了25年,三家又進一步瓜分國君的權力,把三軍改為兩軍,分成四股,實行「四分公室」,由季孫氏分得兩股,並掌握魯國的大權;叔孫氏和孟孫氏各得一股。這樣,國君的主要權力就被瓜分了,經濟上也只能靠三家的進貢來維持。由來已久的公室衰微,世卿專橫,政在季氏的局面,使魯昭公不得不想方設法削弱鏟除季平子,以恢復公室的權力。

「斗雞之變」當年的曲阜城裡,有斗雞的習俗。魯昭公二十五年夏天,執政的季平子與另一貴族郈昭伯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斗雞大賽。季氏給雞穿上護甲,郈氏給雞裝上鋒利的金屬爪子。兩雞相鬥,各不相讓。時間一長,季氏的雞漸漸不支,而邱氏的雞仗著利爪,越斗越勇,將季氏的雞打得狼狽逃竄。季平子惱羞成怒,破口大罵,並仗勢強佔了郈氏的房子。郈昭伯是魯惠公的後裔,同季平子一樣,也是魯國公室貴胄,只不過權勢不及季氏。魯昭公早想除掉季平子這個權臣。得知斗雞的事情,喜出望外,便召郈昭伯密謀鏟除季孫,邱氏欣然贊同。聯系了一些季平子的政敵,經過周密的策劃後,在同年秋天出兵圍困季平子。兵至季府門前,當即捉住並殺死了季平子的弟弟季豎。季平子已有準備,閉門堅守。季平子登上觀台,遙拜魯侯請求說:「君王沒有調查下臣的罪過,就派官吏用武力討伐下臣,下臣請求待在沂水邊上讓君王調查。」昭公不許。請求囚禁在費地,也不答應。又請求帶著5輛車子逃亡池。左右勸昭公准季平子所請。昭公還是不聽,郈昭伯火上加油說:「一定要殺了季平子!」孟孫氏、叔孫氏得到兵圍季府的消息,深知除了一家,其餘二家也難保,便一齊起兵來救季氏,昭公兵少難敵,只好帶了少數親隨,出奔齊國。(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後來又逃到晉國,過了7年流亡生活,最後死於晉國乾侯。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斗雞之變」。

「斗雞之變」這年,孔子35歲,他耳聞目睹了這場魯國君臣之間、各當權貴族之間的激烈爭斗,感到魯國政局的混亂,做國君的不像國君,為人臣的不像人臣,完全背棄了禮的尊尊、親親之義和互敬互讓原則,傳統的貴族共政體制所要求的君臣協調關系破壞殆盡。在孔子看來,禮徒具玉帛鍾鼓的形式,甚至被僭越者所利用。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祭祀祖先的萬舞人數:天子用八佾(一佾為一列八人),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身為大夫的季平子在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時,竟把從公室調來的樂隊和自家的樂隊合在一起,組成八佾,演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於庭」的場面(見《論語·八佾》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而且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在祭祀撤奠時,還唱起天子用的《雍》歌(《八佾》),聲勢十分氣派。而公室的祭祀活動,不僅規格低於三家,由於舞隊被季氏調走2/3,連萬舞也不能舉行,顯得十分冷落。以維護周禮為己任的孔子哪裡能容忍這種無法無天的僭越行為,他針對季平子八佾舞於庭的做法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又針對三家祭祀以《雍》的行為評論說:「《雍》詩里有這樣兩句話:『相辟維公,天子穆穆(諸侯助祭,天子庄嚴主祭)。』這樣的語句怎麼可以出現在三家大夫的廟堂里呢?」(《八佾》)孔子再也不忍目睹這種大夫違禮僭越的行為,決定留下妻兒,自己便和追隨他的一班弟子駕車赴齊避亂。

「苛政猛於虎」孔子這次赴齊是在魯昭公逃亡國外後不久,即公元前517年的深秋。車出城關,渡過泗水,便進入了西北郊遂,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無垠的田野,孔子師徒久日壓在心頭的煩悶情緒為之一掃,秋高氣爽,心情也就寬松多了。又走了幾天,只見峰巒重疊,山勢漸高,遙望一峰,拔地聳天,弟子高興得手舞足蹈,說是可以清楚地望見泰山山脈的主峰岱嶽了。車子在山路上轔轔前行,越走山愈深,境愈幽,山限水曲的地方,林木掩映著一兩椽茅舍,炊煙裊裊,正是一個避世隱居的好去處。正當孔子師徒沉寂在遐想中,飽覽著這美景如畫的泰山風光時,忽然不遠處傳來一女子的嚶嚶哭聲,抽抽搭搭,時斷時續,打破了山林中的幽靜和諧的氣氛。孔子急忙命子路停車,自己恭敬地站起身來,扶住車前橫木,說:「快去尋找這位失聲痛苦的女子,看看能不能幫她點忙。」子路循著哭聲走去,發現在山坳一旁有一中年婦人在墓前哭祭,樣子十分悲痛。子路問道:「這位大嫂,聽你的哭聲,好像有幾層憂傷,不知為何?」婦人強抑淚水,悲切切地說:「山裡猛虎為患,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後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聽說後,同情地問道:「山裡虎患這么嚴重,你為什麼不早點搬到山外去住呢?」婦人回答說:「這深山老林中沒有苛捐雜稅呀」孔子的心為之一震,如夢初醒,悲憤地對弟子們說:「你們要記住這件事,苛政猛於虎啊!」(《禮記·檀弓下》)

⑦ 孔子常用的教學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⑧ 孔子首創的教育是什麼

孔子首創了(私人講學之風)教育。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孔子首創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魅藍攔截的信息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02
雕刻牛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33
武漢戀愛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430
戒掉手機的四個方法 瀏覽:574
快速有效治療尖銳濕方法 瀏覽:225
最簡單的方法畫hellokitty 瀏覽:844
反滲透膜解決方法 瀏覽:485
扯麵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文彥博樹洞取球方法好在哪裡 瀏覽:854
四川泡洋姜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97
黑檀手串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818
延遲滿足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161
種植業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894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瀏覽:124
孩子學習方法不對該如何 瀏覽:838
艾萊依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9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7
手環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417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