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選擇恰當地切入點,培養讀書興趣。
人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是提高寫作的唯一途徑。我帶2006級發現凡是熱愛閱讀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較強。書面表達也不錯,我想,如果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就可以促進作文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是我常把《意林》《讀者》中精典文章拿來與學生分享,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甚至有同學向我借閱,我感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時機已到,於是每兩周開展一節閱讀課,要求學生摘抄 精彩句子或片段。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閱讀課,許多學生總是問我:「老師,我能把書借回家看嗎?」每學期寒暑假都是開展廣泛閱讀的最佳時機,每學期開學之後,我都要就所布置的閱讀任務進行檢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層次閱讀,為學生積累了許多寫作素材,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豐富了見聞,開拓了視野,也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作文教學變得容易多了。
如今,學校已經為各年級開設閱讀課,閱讀的時間得以保證。可我認為僅僅憑借兩周一節閱讀課是不能滿足課標規定的七——九年級260萬字的閱讀量,於是我利用平時周末時間,為學生布置閱讀任務,鼓勵學生記讀書筆記,寫閱讀批註,力求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堅持寫周記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針對學生作文語言枯燥無味,我要求學生寫周記,內容可以源自生活,亦可摘抄名言警句。剛開始時學生熱情很高,一段時間後,有同學開始偷懶,我告訴學生可以寫自己學習中的困惑,堅持了一學期,有學生開始喜歡上這種與老師紙上交流的方式,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困難在只言片語中得以解決,沒想到周記曾為我的班務管理還起了促進作用呢。學生世界中的紛擾,我從不忽視,及時給予意見或忠告。這既縮短了我與學生間距離,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真是兩全其美。
記得我帶2012級,有同學在周記中問我:上課愛走神怎麼辦?與媽媽有了隔閡怎麼處理?有的同學喜歡在周記中寫詩,……總之學生喜歡寫周記了!我相信這是對提高寫作有利的一種創造性學習。學生作文變被動的「要我寫」為「我要寫」。這是一種好現象。
三、重視作文修改
作文教學中不能忽視反復修改的作用。記得我小時候讀過肖復興的一篇文章《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寫得是大作家葉聖陶為少年肖復興修改作文的事。我把這篇文章讀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詩聖杜甫也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反復修改作文是寫作成功的關鍵。認識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還要教給學生修改的具體方法。
近年來,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指導學生寫升格作文,一篇作文完成後,我簡單批閱,提出修改建議,發放給學生,學生修改後,進行二次作文。這種訓練每學期,可進行一兩次,只要持之以恆,相信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一定會提高。
⑵ 如何教好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
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一直以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題,許多文本上都有解答。根據我的成功經驗,關鍵在於:「起好頭,走穩路,落實處」。
「起好頭」指接課開始,就給學生提出「會觀察、善質疑、愛練筆」的要求,並從觀察一件小事、提出一個問題、寫下一篇隨筆著手,培養學生的良好寫作習慣。
「走穩路」指教師要處理好閱讀課和寫作課的關系,平時就在寫作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上不斷下工夫。
「落實處」指教師在掃除學生寫作心理障礙上的努力,使學生愛寫作、會寫作。
⑶ 初中作文教學有什麼好方法
談點個人意見.所謂「文無定法」,所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思維的引導,幫學生提高針對具體事例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思想認識的能力.這恐怕是根本.
另外,應注重對本教學班的學生的表達實際做些研究和分析,看看學生的表達,尤其是書面表達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提高.在基礎教育階段,還得注重作文的規范,如明白、准確、連貫地表達,簡潔而生動的表達,句式的合理選擇與應用,合理精煉地組段.在解決了這些基本的問題之後,再進行布局與構思、選材與詳略等寫作技巧的訓練.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也是經驗之談
⑷ 如何有效進行初中作文教學
初中教育 包君成 遇見作文拯救班 (高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⑸ 初中作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寫作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把作文教學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學要培養聽、說、讀、寫等能力,這就是說,把「寫」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能力來培養。 這一個字看上去很簡單,但在作文的實際寫作過程中,卻難倒了許多初中的學生,他們常常是「無米下鍋」、「無處著手」、「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長落於泛泛而談。」課堂上,無論老師如何強調作文的寫法,都是無濟於事,這讓我們當語文教師的十分尷尬,經過筆者多年在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分析和探索,深深的認識到教師應該注重一定的作文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喜歡寫作文並能夠獨立的完成作文,現在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踐來說一說:
一、重視「讀」在寫作文中的作用
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亦會吟」,其實這都是古人在用最簡潔的文字描述「讀和寫」之間的關系。不難看出能夠「吟詩」和「寫出好文章」的前提條件是「熟讀」和「深思書」。同時重視閱讀,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也深深地體會到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文章范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不是讓學生早自習的時候讀相關的課文就可以了,而是廣泛的閱讀記敘文,可以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也可以是一篇名人小故事,甚至是一篇寫的較好的學生習作,當然在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採取一定的方法,對於優秀的文章要求學生要熟讀並深思,對於形式新穎但內容平常的文章只范讀就行了。
在讀的過程中,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學習範文中主題的含義、立意的設計、結構的安排、表達方式的運用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在教學中可以建議學生一周自讀兩篇記敘文,並抽恰當的時間,讓學生在班上自主交流所讀文章的心得體會,或在小作文本上寫一寫讀後的感想。
在教學中,老師還可以先布置一個內容如:「我的一天」、「最美的老師」、「假期生活」等,讓學生廣泛的收集,再讓學生在全班朗讀範文,師生共同學習,同一主題用不同方式來表達的方法,在泛讀學生自己的作品時,教師最好親自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欣賞、點評。這一個環節,不僅讓學生讀了文章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筆者建議在讀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扮演一個參與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主宰者的角色,讓學生和自己一起平等的走近文章、欣賞文章、學習文章。
讀是一個收集材料、積累知識的過程,讀之後,建議學生將優秀的文章摘抄在積累本上,經驗告訴教師學生自己動手寫一本《優秀文章集》,這比買一本作文書更有意義。
二、變化練習的方式讓學生有寫作的興趣
廣泛閱讀的目的就是寫文章,然而讀是一個認識、欣賞的過程,學生是樂於接受的,但是提起筆來寫,大部分學生卻是心存畏懼的。因此,適當的變化練習的方式很有必要,一方面達到了練習的目的,另一方面讓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論語中曾這樣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在告誡教師 興趣才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怎樣變化練習的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練習:
1、續寫情節
續寫,指從原文出發,遵循著原文的思想對原文作延伸,續寫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七年級教材中《皇帝的新裝》是一篇既生動又有哲理的童話故事,課後,讓學生想像赤身裸體的皇帝回宮之後會怎樣做呢?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當學生寫出了昏庸皇帝認清了騙子的面目,並改過自新,建設國家的時候;當學生寫出了皇帝坐上時空穿梭機回到從前並找回失去的財寶和理智的時候,你難道認為他們對寫作沒有興趣嗎?《蚊子與獅子》是一篇寓言,引導學生分析文章寓意以後,可以讓學生想像蚊子被粘在蜘蛛網後會遇到哪些情況,又會得出怎樣的寓意?這種積極的、有創造性的練習方式,學生是樂此不疲的。
2、擴寫情節
擴寫,是把一段話或一篇短文,內容概括的文章,擴展生發成篇幅較長、內容豐滿、生動形象的文章。詩歌短小精煉、概括性強、主題突出,是練習擴寫的好材料,如:《錢塘湖春行》可用讓學生採用第一人稱的方法去描寫錢塘湖春景的美麗。《天凈沙·秋思》可以讓學生用第三人稱的方法,去傾訴詩人對家鄉的一片思念之情。當然還可以給學生幾個互相有聯系的詞語如:天空、柳樹、小孩、大黃狗等,讓學生聯想並想像寫成生活中的一個具體場景。
3、仿寫情節
仿寫,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範文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訓練方法。初中生寫作文免不了模仿,老師在讓學生仿寫時應該加以引導,而不能讓學生無目的地摘抄文章。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課本是一位很好的「老師」,讓學生仿寫課文的主題和方法,學生能夠接受得很快,因為老師在教授課文後,學生對課文已經非常熟悉了,再練習學生就不會害怕和沒有興趣了。在學習冰心的《觀舞記》之後,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中國舞蹈家楊麗萍的經典作品《雀之靈》,她變幻多姿的旋舞,深深地吸引並感染了每一位觀看的學生,課後,我組織學生以《觀雀之靈》為題寫作文,作文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對楊麗萍舞蹈的贊美之情。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是一篇聲情並茂的演講稿,學習本文時,恰逢5.12大地震一周年,於是我趁熱打鐵,結束課後,我讓學生以《給災區中學生的一封信》為題目寫一封信,並利用作文課進行小組內朗讀,學生准備充分,參與性強,在班內掀起了一場不小的紀念5.12大地震熱。
4、片斷練習
片斷練習,就是練習寫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訓練寫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難度較大。因此,在指導學生寫好整篇作文的同時,我還指導學生寫片斷練習,以突出寫作訓練的重點,二者交叉進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斷組成。所以,寫好片斷對寫好整篇 文章是很有幫助的。怎樣寫好片斷呢?我向學生提出四點要求。第一,要圍繞一個中心寫,內容要集中,不能漫無邊際地寫,一定要寫具體。寫出自己所看到的或聽到的情景,不能空洞無物。第二,內容要真實,必須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寫自己的觀察所見所感,不能脫離生活,編造離奇的故事,要寫出自己的點滴感受,也就是要賦予片斷一定的思想意義。
初中學生年齡小,寫作能力有限,面對紛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從何下筆。最好出一些題目讓學生參考,如《街頭見聞 》、《課間十分鍾》、《我的宿舍》等。有時,我規定出寫作范圍,如場面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等,讓學生自擬題目。但無論命題,還是自擬題,都必須按照我提的兩點要求去寫。經過反復的訓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老師每兩周可以讓學生完成一篇作文,作文的內容不用嚴格要求,可以是描寫人物、描繪景物或者是一篇課文、一場課外活動的感想等。在練習時,也不要強調字數的要求。但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表達方式中記敘和描寫這兩種常用的表達方式,在掌握記敘和描寫的同時要認識議論和抒情在文中的作用,這一項練習要有針對性,有計劃,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機械性的重復。
三、「體會生活,有感而發」用真打動人
作文課上老師習慣性的步驟是:第一步,老師分析本節課的作文。第二步,老師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這個過程中,老師單方面的強調了寫作文和寫作技巧的重要性,卻忽視了作文是來源於生活而發自於內心的一種表達。生活中,有人、有事、有景亦有情,所以寫人、敘事、寫景、抒情成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寫好這些文章最基本的出發點我個人認為應該要扣住這八個字——體會生活,有感而發。
好文章來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可見親身參與的重要性。如寫人這類文章,我在教學中沒有先講描寫這種表達方式的運用,而是讓學生回家觀察父母的外貌、語言、動作特徵,再引導學生回憶從小到現在同父母的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細節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說一說為什麼記憶猶新呢?學生雖然與父母朝夕相處,但是因為從沒關心所以不曾留意父母的特徵和生活,在老師的強調和引導下,他們的主動性增強了,目標鎖定了,寫起作文來就不會抓耳撓腮,生搬硬套,虛情假意了。再如敘事,應該抓住校內開展的集體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活動後引導學生進行習作訓練,記得學校開展拔河比賽,我班學生踴躍參加,並獲得第一名的殊榮,我在表揚他們的同時,讓他們以《記一場拔河比賽》為題進行一次作文訓練,在練習前,我認真講了詳略的寫作技巧和直接、間接描寫的作用,以及細節描寫、倒敘的恰當運用,真實的經歷,加上老師的點撥,學生的作文寫得得心應手,大大的增強了他們對寫作的興趣。
寫景,對於中學生來說較為困難,因為學生們的寫作方法和文采有限,很難用恰當的方式來描寫景物的特徵,更不會寓情於景,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收集古今描繪四季、名山大川的名句、名詩。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大自然的細微變化、特徵。然後讓學生去多媒體教室欣賞祖國大好山河的自然風光,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最後老師講修辭的運用以及觀察景物的空間、時間順序,並以《家鄉的秋天》為題進行練習。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後,可以讓學生以他們較為熟悉的話題寫作文如:「親情」、「友情」、「誠信」和「珍惜」等,以便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好作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總而言之,廣讀、勤練、深思是寫好文章的有效方法,教師在輔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在寫作方法後,還應告訴學生在寫作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持之以恆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