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基本格式:
1、先簡述案情及針對本案的幾種不同意見;
2、就法條來分析案例,為什麼能得出你的結論:寫出你對案例的見解,你做此判定的法律依據,就是寫出法條;
3、不贊成其它意見的理由及依據;
4、做一個總結。
具體如下:
製作封面,要有主題、組名、組員等信息。
案例概述:將與自己有關的部分進行簡要概述。
問題提煉:從發展現狀、所處宏觀環境進行分析。
方案的提出和選擇:根據提出的問題制定相應的方案,再根據優劣比較選擇最後的方案。
方案的實施:從財務、人力、組織等方面就短、中、長期措施進行計劃安排。
總結:預測和界定可能出現的成果。
❷ 案例分析法在論文中怎麼寫
案例分析類型的論文是一種常見的論文研究方法,我們經常能從一些法律專業、教育專業甚至mba方向的論文里看到這種寫法。常見的模式為:介紹案例通過案例找到要研究的問題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按照這個模式,論文的基本框架就出來了。本文從寫作內容和格式著手,對案例分析類型的論文寫作進行介紹。
4、進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在案例介紹完以後,對案例進行系統且深入的分析。分析報告是只針對案例正文的,這就要求我們案例中出現的重要內容,需要在分析報告里得到充分的體現;分析報告中出現的素材,也必須是案例正文里包含的。在探討案例中問題的過程中,不能脫離案例本身,不能過度地引申。
❸ 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分析
1.研究主題的選擇
案例研究都要有研究的重點和主題,這個主題常與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見的疑難問題和困惑事件相關,一般來說可以從教學的各個方面確定研究的主題,如從教師教學行為確定主題——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中的提問、教學媒體的使用、教學評價語言、課堂教學調控行為等;也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方式確定主題——探究性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合作學習、實踐性活動等。另外從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等都可以確定研究的主題。
研究者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教改的大方向,要熟悉相關的《課程標准》和有針對性地作一些理論准備。還要通過有關的調查,搜集詳盡的材料(如閱讀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訪談等),同時初步確定案例研究的方向、研究任務,即初步確定案例的內容是關於教學策略、學生行為或是教學技能的研究。
一般來說,案例研究主題的確定往往需要思考下面一些問題:即研究的事件是否對於自我發現更有潛力?選擇的事件對學生是否有較大的情感影響(心靈是否受到震撼)?關鍵事件再現了前人(或自己)過去成功的行為嗎?事件呈現的是一個你不能確定怎樣解決的問題?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難的選擇嗎?事件使得你必須以一種感覺不熟悉的方式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嗎?事件暗示一個與道德或道義上相關的問題嗎?研究的主題如果反映以上的一些內容,那麼這樣的案例研究在自我學習、內省和深層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研究的主題內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學科特點的體現:如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本質屬性的抽象、數學結論的推廣等;(2)學生數學學習規律的探究:如數學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等;(3)教師專業知識的提升:如數學板書與電子屏幕的展示對學生思維的影響、數學語言的訓練對人們思維的影響、數學知識模式化教學的優劣等。
2.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
(1)課堂觀察。觀察方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研究的一種方法。它可以是教師自己對教學對象——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片斷進行觀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師來實施觀察,這兩種觀察的目的都是為了掌握課堂教學中的第一手資料。課堂觀察方法不限於用肉眼觀察、耳聽手記,還可利用各種工具如照相、錄音、攝像等作為輔助觀察的手段,以提高觀察的效果。對觀察的資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課堂教學實錄、教學程序表、提問技巧
❹ 如何分析案件情況
案例分析的兩種基本方法之一:法律關系分析法
(一)法律關系分析法概述
整個民法的內容,不外乎法律關系之主體、客體、權利義務及其變動和變動的原因.法律關系分析的方法,是指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以准確適用法律,做出正確的判決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法律關系分析方法的優點:
第一,在存在多種復雜的法律關系時,能夠條分縷析地分析各種權利義務。通過對法律關系的分析和把握,將各種法律關系比分開來,以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當事人的法律權利和義務。 第二,排除非法律關系的因素。很多生活關系由道德、風俗、習慣、宗教等社會規范調整,法律並不介入,如民法學說上所謂的「好意施惠關系」、「自然債務」等理論。例如,甲乙二人素來交好,甲邀請乙到家裡做客,此為好意施惠關系,由當事人的私人友誼調整,而不構成民法上的債權債務及違約責任問題。
第三,把握法律關系的要素。即主體、客體和內容。法律事實導致法律關系發生變動,但它本身並不是法律關系內在的要素。
第四,把握法律關系的變動。一定的法律事實是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及其變動的效果,是將抽象的法律規范與具體的法律關系加以連接的中介
(二)法律關系分析法的特點
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不同法律關系,法律關系的性質,和權利義務內容。及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適用法律。特點:
第一,考察案件事實,在此基礎上在適用法律,把案件事實的分析與法律的適用作為兩個步驟。
第二,它是對法律關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
第三,是法學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其不僅是一種案例分析的方法,而且適用於法學研究和民法體系的構建。
(三)法律關系分析法的運用
第一步,考察案件事實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四個步驟:
1.明確爭議的核心關系,圍繞該核心關系還有哪些「有關聯的法律關系」,二者關系如何。 例如,爭議的焦點(核心關系)是無權代理行為是否有效,圍繞該爭議點可能涉及到授權關系是否存在、相對人是否成立表見代理關系等「有關聯的法律關系」,然後判斷核心關系與有關聯的法律關系之間的聯系,例如授權關系的有因還是無因等。
2.確定是否產生了法律關系。如好意施惠關系,朋友親戚相聚交談、鄰里之間相互串門等也不產生法律意義。
3.要分析法律關系的性質,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關系、侵權關系、無因管理關系還是不當得利關系。對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影響很大。
4.分析考察法律關系的各要素,即考察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客體。
(1)確定法律關系的主體。首要的就是解決法律關系的主體、法律關系涉及的人的范圍、在哪些當事人之間發生等問題。1,誰向誰主張權利,是否與法律關系發生直接的利害關系,具有適格的訴訟主體資格。2,確定具體的主體是誰?民事法律關系的每一方主體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數的。例如,在債權關系中,債權人和債務人每一方都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在相對法律關系
(2)確定法律關系的內容。權利義務決定著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類型,明確權利義務的性質、效力、行使對於分析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債權為對人權,具有相對性,只能在當事人
間發生拘束力,原則上只能對相對人主張;物權為對世權,任何第三人侵害皆產生排除妨害及侵權責任。
(3)明確法律關系的客體。如果沒有客體,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就無法確定,更不能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權利義務關系。例如物權的客體是物,債權的客體債務人的給付行為,
5.是否發生了變更、消滅的後果,以及考察變更、消滅的原因何在。
(1)考察法律關系的變動:根據客觀事件以及當事人的意志和行為發生法定的或意定的相應變動。如權利的取得、喪失,權利內容或效力的變更等。
(2)考察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即法律事實。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事實,並非都與法律關系有關,都能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例如,朋友親戚相聚交談。法律事實不僅引起當事人預期的特定的法律效果,也能夠引起當事人預期之外的其他法律後果。如果該合同是無效合同,則不引起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後果。
(3)考察法律關系的變動的客觀後果。何時產生;是否發生了變動;關系是否已經終止。依時間次序考察法律事實的變動,從而確定法律關系的變動,最終推導出相應的法律效果,而得出判決。
此外,法律關系存在的時間和地點也對於案例分析具有重要影響。時間對於時效期間和除斥期間的計算、要約與承諾期間的計算、清償期的到來、失權的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地點對於清償地的確定、風險負擔、司法管轄、准據法的適用具有重要意義。
❺ 如何做案例分析
如何做案例分析研究? 1.先對案例瀏覽一遍:目的是對案例有一整體的概念,發覺其中的關鍵點與要注意的事項,並記錄下來。 2.仔細閱讀案例:當您已對案例瀏覽一遍,接著就是要細讀並作記錄,去發覺案例的真相並找出有那些問題存在,可從那些關鍵點切入,找出有那些主問題(majorproblems)與子問題(subproblems),那些是可控制變數(controlablevariables)與不可控制變數(uncontrolablevariables),有那些限制與條件式,是何有那些不同的替代性(alternatives)、替代方案,那些OR技術可使用來解決問題,也是將這些要點條列記錄下來。 3.將問題具體化:完成以上二個步驟,就較易將問題具體化,這個步驟就要去蕪存精,抓住問題重點,這時您暫不必*心用什麼技術解問題,必要時還是要反復閱讀案例的一些地方,將案例做更仔細了解。 4.設定變數(variables):當問題具體化後,便可以定義必要的變數,如RedBrand案例中,將變數定義為產品的生產量,當然定義的變數是要與問題有關。注意有時為了描述一些復雜的邏輯關系,是有必要再多設間接變數,這些變數並不是直接用來求問題的決策量,而是用來輔助建立一些邏輯關系。接著界定可控制變數與不可控制變數,可控制變數的量是可由決策者控制(如某項產品的生產量),不可控制變數的量則是決策者不易或完全無法決定(如某項產品的某月的銷售量、存貨量)。 5.決定目標:決定目標非常重要,如目標選擇不當,那求解出的方案也就較不具參考價值,甚至導至嚴重的錯誤決策。通常目標是要」尋求最大利潤」或」最小成本」,但有時是須考慮多重目標,如」多目標規劃(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目標規劃(GoalProgramming)」,「多階目標規劃(Mult-levelprogramming),此時盡可能用數學式來表示。 6.決定問題有那些限制與條件式: 7.列出所有的替代方案:找出用來解問題的所有可能替代方案,一般常患的錯誤是沒有一條一條列出所有可用的替代方案,想像力與創意思考的發揮在這個過程就很重要,如有某些替代方案未能列入,那在以後階段的分析,將被忽略沒機會考慮進去,失去採用一些更好的替代方案,必須牢記。 8.分析假設(Assumption)條件:所有的假設條件與限制都意必須具體化,並很明確地建立起來。 9.選擇適當的OR技術來解問題:如何選擇適合的技術,當然和案例分析者的專業素養、經驗、背景知識有關,有必要就須去查閱相關資料或請教別人。 10.收集必要的輸入數據與數據:確定要輸入那些信息,當然也不限於數值數據,而必須注意的是做案例或實務問題,常常必要的信息不一定原先就由別人完整的提供,是自己主動要去取得,有些錯誤的信息也注意要避免誤用,有些信息也可以用合理的假設,當然這些假設的信息,也要自在步驟8中記下來。 11.求出答案:當您採用了模式如LinearProgrammingProblem,IntegerProgrammingProblem,InventoryProblem等,就可以透過現有的軟體包(softwarepackages)求出答案,必要時也可開發一些子程序(subprograms)協助解問題,當然必須注意有些非量化的信息要考慮,答案必須包含」量化」與」非量化」,記住」是由您來解問題,不是模式在解問題」。 12.分析結果與驗證答案的正確性:一組答案只是眾多輸入數據的一種,有必要多試幾組輸入數據,可更客觀察覺模式與數據的正確性,驗證含」內在」與」外在」,」內在」驗證是觀察答案與模式(軟體)是否相符,如輸入自數據是否有誤,」外在」驗證是觀察模式的答案與實務是否相符,如條件或假設是否有缺失,大部份的OR技術都可以做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敏感度分析可用來觀察答案對輸入數據的敏感度,如敏感度太高,那就要特別小心分析觀察它是否合理,仔細觀察答案常可發覺輸入信息或模式是否正確。當求的OR模式的解答,要將一些無法量化的因素考慮進去,修正模式的答案,也需關察是否有多重最佳解(multipleoptimalsolutions),讓最後決策者知道有那些替代方案可用。 13.訂定執行計劃、准備執行計劃之書面報告與口頭報告:當必要的分析完成後,便要訂定執行計劃(方案),針對解決主問題與子問題您必須做的具體建議,這個建議不只解決目前問題,也希望能考慮將來可能情況的變動,並能解決將來的問題,執行計劃也包含您的合理假設與替代方案。 14.執行、評估、維護:通常案例完成後,執行計劃(方案)就被遺忘忽略,如希望執行計劃發揮更大功能,除了小心地去執行外,仍然須周期性地去評估與維護(做修正補強),因環境因素是動態地在變化,不是當初可完全預知,執行過程中也會發現一些缺失。執行計劃是要將計劃付之行動,所以須要有書面數據規定具體的步驟與注意事項,如以手冊方式、程序(Procere)訂定呈現。 如何撰寫案例報告? 案例報告必須嚴謹、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有組織,以下是一種建議的內容架構。 a.標題與封面設計(CoverPage) b.摘要(Abstract,SummaryofFindings) c.大綱目錄(TableofContents) d.背景信息(BackgroundInformation) e.問題敘述(ProblemDescription) f.替代方案分析(AnalysisofAlternatives) g.詳細建議(DetailedRecommendations) h.方案採用與評估(ImplementationandEvaluation) i.參考文獻或參考數據(References) i.附錄(Appendices)
❻ 案例分析要用的分析法有哪些
案例分析需要用對比分析法,內部因素評價法,外部因素評價法等等,最常見是對比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