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教師如何應對幼兒挑食
首先,幼兒教師應耐心勸導挑食的小朋友注意多種食材的營養搭配,只有平衡飲食才能成為聰明的小夥伴哦。
孩子的食慾與用餐氛圍有很大關系,因此在飯前教師可營造良好的就餐氛圍,增強幼兒的食慾。
教師可積極鼓勵孩子們加入到餐飲環節,例如可讓孩子們做一些簡單的食材准備工作,通過融入到該環節,讓孩子對用餐增加興趣度。
注意環境對食慾的影響,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們打造干凈舒適的用餐環境,刺激幼兒的食慾。
校方要注重幼兒餐飲製作單位烹飪水平的提升,要做出健康的、色香味俱全的飲食,幫助糾正幼兒的挑食問題。
6
另外,老師應積極與有挑食問題的幼兒家長進行溝通,號召家長朋友以身作則,並做好幼兒用餐的監督工作,合力改善幼兒的挑食現象。
「挑食」問題是在幼兒群體中比較常見的不良現象,挑食不但會造成幼兒的身體出現貧血等問題,還容易影響智力發育,因此教師和家長們都需積極幫孩子糾正挑食問題。
B. 小孩在家挑食,作為幼兒園的老師如何引導孩子不挑食
一、讓孩子們進行吃飯比賽,很容易激發「吃」的興趣;二、給孩子講各種飯菜的營養,讓孩子明白不偏食的重要性。
C. 小班幼兒挑食的原因和措施
飲食營養教育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小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對於食物的營養價值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小班幼兒多數喜歡吃松軟的、容易咀嚼的食物,喜歡吃葷菜,拒絕吃營養豐富的綠色蔬菜。幼兒的這種挑食習慣容易造成幼兒某些營養元素的缺失,不利於小班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對小班幼兒的挑食習慣進行分析,並找出具體的改善措施,對於推動小班幼兒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班幼兒挑食原因分析
小班幼兒挑食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長教育方式的因素、小班幼兒的生理特點因素、教師的進餐指導因素等,本文主要從家長角度,並結合小班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分析。
(一)小班幼兒生理特點因素
小班幼兒一般都是3-4歲的小孩,其味覺敏感度十分高。此階段的幼兒對於具有強烈刺鼻氣味的食物十分抗拒,例如辛辣的食物和帶有植物氣息的綠色蔬菜。小班幼兒一般比較偏愛土豆、西紅柿雞蛋等飯菜,當幼兒園以這一類蔬菜作為食材,小班幼兒通常會食慾大增,吃得又快又好。一旦幼兒園的食物以圓蔥、豬肝等為主,小班幼兒就會磨磨蹭蹭,一口也吃不下。小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注意力也難以集中。在就餐的時候,小班幼兒比較喜歡吃粥類食物和湯類食物,因為粥類食物和湯類食物屬於流失,飲食難度低、飲食時間短。
(二)幼兒味覺敏感性高
小班幼兒的味覺敏感度比成人要高很多,面對同樣的食物,幼兒會更加敏感。比如,同樣是一盤洋蔥炒肉,成人會覺得洋蔥的香味剛好能勾起食慾,胃口大開。然而,幼兒面對這一盤洋蔥炒肉,就會表現出十分抗拒的表情,因為,洋蔥的氣味對他們來說太刺鼻了。另外,小班幼兒的一切行為習慣都是最真實的表達,幼兒一旦感覺到不舒服,就會表現得十分明顯,幼兒不善於隱藏真實的感受。如果幼兒感覺到不開心或者生病的時候,幼兒的大腦神經將會處於抑制狀態,幼兒的消化分泌液就會變少,胃腸蠕動也會變少,從而影響幼兒的食慾。
D. 幼兒園老師應如何應對孩子挑食
一:通過游戲兒歌等的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我們通過兒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 讓幼兒了解小手的作用,學會洗手的方法。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通過小競賽,讓幼兒掌握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說:「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這樣,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二:、在日常生活中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
在了解中,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範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了,不知道哪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並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採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後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有些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她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
E. 幼兒園小朋友挑食老師該怎麼引導
挑食是幼兒進餐中常見的問題之一。挑食會引起幼兒營養攝入不均衡,影響幼兒健康成長。因此,挑食成了教師和家長最擔憂的問題。然而,怎樣幫助幼兒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呢?
一、幼兒挑食的原因
●食物自身的特點
某些食物的特殊味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愛的。如豆腐的苦味,香菇、韭菜、洋蔥和大蒜的香味,魚的腥味等,不少幼兒都不能接受。另外,幼兒的牙齒正處於生長階段,他們在吃瘦肉、青菜等有纖維的食物時會塞牙,遇到某些偏硬、偏韌的食物可能咬不動,這也導致他們排斥這類食物。
●家長的不良示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因此,家長對食物的偏好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相似的飲食偏好。
●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
有的孩子愛吃零食,每天回家後都會吃很多餅干、薯片、巧克力之類的食品。等到吃晚飯時,孩子已經吃飽了。面對一桌飯菜,他們只挑些喜歡的菜,久而久之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
●家長的過分遷就
一部分家長會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強化了幼兒對某些食物的排斥心理。如孩子不肯吃青菜,家長就盡量不燒青菜,還要關照教師:「我家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如此惡性循環使得孩子在潛意識里排斥青菜。
●孩子的心理作用
有些食物本身並不難吃,但孩子由於心理作用而拒絕、排斥它們。比如動物內臟、鴨血等,許多孩子出於聯想,認為這些食物不幹凈、有異味,因此根本不願嘗試。
二、逐步幫助幼兒改掉挑食的壞習慣
1.給家長的建議
●創設輕松愉快的進餐環境
家長准備飯菜時可以鼓勵孩子共同參與,有意識地讓他們看一看菜餚的加工過程。這樣會使孩子對美味的菜餚充滿嚮往和期待。家長在用餐前可以讓孩子聽聽歡快的歌曲,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
●家長的積極示範
有時孩子不願嘗試某種食物是因為對其不熟悉、不了解。比如家裡平時就不吃胡蘿卜,孩子在幼兒園吃時大多會排斥。因此,家裡平時的飯菜應該相對多樣化一些。遇到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家長更應該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激發孩子進食的興趣和願望。
●注意食物的巧妙搭配
針對挑食的孩子,家長可以巧妙地搭配各種食物,把孩子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食物進行「完美組合」,也可將他不愛吃的食物來個「大變身」,以喚起孩子的食慾,使他樂於嘗試各種食物。
●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
每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家長不妨對孩子不愛吃的食物作一研究,了解它對孩子生長發育的作用,再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引導。如個子矮小的孩子不願喝牛奶,你可以告訴他:「喝了牛奶能快快長高」;經常感冒的孩子不喜歡吃大蒜、洋蔥,你可以告訴他「它們能把身體里的病菌統統打敗」等。
●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挑食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掉的,這需要家長具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家長應堅持鼓勵和引導,逐漸培養孩子良好、健康的進餐習慣。
2.給教師的建議
●尊重幼兒
幼兒雖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勉強進食,不但會產生心理障礙,也不利於健康成長。因此,教師應接納幼兒對食物的偏好,同時循序漸進地幫助他們改掉挑食的習慣。
F. 針對幼兒挑食厭食這一情況,請你說一說作為幼兒園老師你會怎麼做
一開始可以進行勸說,引導,但是兩三次後孩子還是拒絕就不要強迫孩子,這種菜不吃可以吃其他的,但是因為孩子挑食這件事引起孩子厭學後果會更嚴重
G. 幼兒園孩子挑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針對挑食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出發點,有些是因為孩子脾胃不和,本身不太愛吃東西。還有些是孩子不喜歡飯菜的味道和就餐的環境。
很多幼兒園由於兒童多,老師少,在就餐時照顧不到,而養成孩子的挑食習慣。
這種情況需要老師科學,及時的引導。
日本幼兒園的食育經驗可以非常好的借鑒。
食育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
日本從保育園(類似中國的托兒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後3個月開始便可以進入保育園)時代就開始抓「食育」。保育園認為,食育在培養孩子飲食熱情方面十分重要,對0~6歲的孩子進行「食育」,有利於提高孩子們對飲食的關注程度。
其具體內容包括,讓孩子幫助剝玉米皮、種蔬菜挖山芋、做賞月米粉團、進行營養指導、回答孩子的疑問等。東京世田穀區立保育園老師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讓孩子接觸食材和幫助做菜,有助於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世田穀區立保育園還會舉行與烹飪師一起做飯的「講習會」,包括一起做麵包、吃烏冬面。
為確保「食育」效果,保育園十分注重與家長合作。面向保育園兒童的家長就孩子回家後在餐桌上的表現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就餐時間是否過長、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邊看電視邊吃飯、拿筷子姿勢是否正確、吃飯時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麼樣、飯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闡述意見部分。
在實際的食育教育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讓不喝牛奶的孩子喝牛奶了」。
當時幼兒園有個不喝牛奶的孩子,不是因為過敏,因為她吃其他的奶製品,就是不喝牛奶。
一天所有孩子都吃完飯出去玩了,就這個孩子手裡攥著牛奶坐在那裡,老師就說「啊,太幸運了」。然後把牛奶分給了喜歡喝牛奶的孩子。就是暗示孩子,如果有人不喜歡吃,那麼剩下的東西,喜歡的人就可以多吃,這就是幸運。之後一個星期老師都把牛奶分給其他孩子,分得牛奶的孩子都對那個孩子說「謝謝你把牛奶分給我」。有一天,大家分光了那個孩子的牛奶後,把瓶子放到他面前,瓶子里只剩了一點點牛奶,老師就說「還剩一點點,喝了吧」。孩子可能意識到,「把這個喝了,瓶子就空了」。於是一口氣喝完,把空瓶子送回去。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那個孩子喝牛奶的量也一點點增加。終於有一天,他把一瓶牛奶都喝光了。
全班同學都鼓掌鼓勵他。
幼兒園期間孩子,對於家長和老師不應該強制孩子不挑食。大部分人小時候挑食,但是長大後就不再挑食了。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味覺會有變化,飲食的喜好也會有變化。
對於挑食的孩子,我們更應該是多引導,讓他喜愛食物,逐漸的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
H. 大班幼兒挑食行為的研究方法
幼兒挑食行為的研究
作者 : 何夢露
摘 要: 挑食是幼兒進餐過程中最常發現的問題,它反映在就餐時幼兒只吃自己喜愛的食物而不喜歡其他食物。挑食會導致幼兒營養攝入不平衡,影響幼兒身體健康。家庭對幼兒的挑食行為影響最為重要,家長對食物的喜厭時時刻刻影響幼兒,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相似的飲食偏好。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就餐的環境等引起幼兒的挑食行為。通過實例研究,發現家長的積極示範及正確的教養觀念對於糾正幼兒的挑食行為起著重要作用;對家園聯系工作的重視,可以使良好的飲食習慣得以強化等,這些方法對幼兒挑食行為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挑食行為 家園聯系 積極示範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很多方面都不適應,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與爸爸媽媽分開和其他幼兒相處、大小便自理、獨自睡覺、在沒有父母的陪同下吃飯、接受知識等。而吃飯是最難過的一關,也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在家長接送幼兒時,總會向老師詢問幼兒的就餐情況。在幼兒進餐過程中,挑食是最常出現的問題。挑食導致幼兒攝取營養不均衡,直接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導致幼兒營養不良、變得瘦小,甚至會引發其他疾病。因此,幼兒挑食成為家長與教師最擔憂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事物的品種逐漸增多,以前的人們只要能吃飽就已經很滿足,而現在的人們對食物的要求逐步增高。食品種類多了,自然就會有所挑剔,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有挑食的行為,而良好的習慣是幼兒期養成的。因此,在幼兒期對挑食行為的糾正可以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然而,是什麼引起幼兒挑食的呢?怎樣幫助幼兒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為某幼兒園的15名幼兒,其中5名女幼兒,10名男幼兒。該班幼兒年齡均在兩三歲之間,年齡較其他小班班級幼兒年齡小,幼兒屬於托班與小班的過渡期,部分幼兒剛入園兩個月,幼兒挑食行為比較明顯,有利於對於挑食行為的研究。通過非正式訪談級觀察法對幼兒挑食行為進行研究,一日活動中的早餐、早點、午餐、午點及水果活動都為我們研究的活動內容。對幼兒進行15天的研究時間,及時記錄每日觀察的幼兒挑食行為並對其幼兒進行詢問,以了解幼兒的情況,根據每月觀察的幼兒挑食行為及幼兒言語表達的敘述進行分析研究,探究引起幼兒挑食行為的原因,對試驗的糾正幼兒挑食行為的方法進行追蹤調查,分析其方法的功用。
三、研究結果
(一)幼兒挑食行為原因
1.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幼兒。
研究發現,家長是引起幼兒挑食行為的主要原因,家長的不良示範是引起幼兒挑食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本身有挑食習慣,在飲食上挑三揀四,在孩子面前說這個不好吃,說那個不好吃,常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從而影響小孩有樣學樣,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相似的飲食偏好。
2.幼兒自身。
有些孩子喜愛零食,每天回家後都會吃很多膨化食品、巧克力之類的食品。幼兒喜歡吃零食,往往吃零食就飽了,等到吃飯的時候一點也不餓,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常吃零食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分泌,食慾下降,幼兒在幼兒園里吃了零食,到吃飯時就不吃了,只挑些喜歡的菜,久而久之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3.幼兒的心情也會影響幼兒的就餐。
幼兒的心情不好時,會對食物產生厭惡感,當幼兒再次吃到這個食物時,便會想到不好的事情,長期這樣,便養成挑食的習慣。
(二)解決幼兒挑食的方法
幼兒挑食的壞毛病會導致孩子攝取營養不足,嚴重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情況,因此應及時糾正幼兒的挑食行為。
1.與家園密切配合。
老師的鼓勵勸說僅限於幼兒園內,家中時間占幼兒生活的一大部分,此時就需要家園共育,共同解決幼兒的挑食問題。
很多幼兒來園和在家裡的表現常常不一致,在幼兒園里保持的良好習慣,但在家會變成另一副樣子。有些幼兒在園里不挑食,可是到了家裡就挑食,趙嘉瑞剛入園時就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幼兒,因為她從不吃蔬菜及水果,後來了解到,這是因為家裡人從不吃蔬菜水果,所以她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後來對她進行教育,引導她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吃了,可第二天又回到原來的樣子,教育效果不好。但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瑞瑞開始吃蔬菜、水果,沒有以前那麼討厭蔬菜水果。而且現在基本上都能自己樂意吃水果了,所以家園共育特別重要。
2.老師鼓勵勸說。
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多少都會存在挑食現象。此時就需要老師的介入,鼓勵和勸說幼兒。對於大多數初來幼兒園的幼兒,陌生的人、環境會導致幼兒的恐懼心理,而當吃飯時碰到不愛吃的飯菜時,幼兒的情緒會低落。這時老師應該以和藹可親的口氣鼓勵勸說幼兒,而非嚴厲的批評。
3.家長積極示範。
挑食、偏食的習慣表現在孩子的身上,但責任卻在父母。任何一種飲食習慣都不是一日養成的,它與家庭的飲食行為有緊密的關系。家長在做飯時可以鼓勵幼兒加入進來,讓幼兒有意識地觀摩了解做飯的過程。有時孩子不願嘗試一些食物或許因為對其不熟悉、不了解。如家裡平時就不吃番茄,孩子在幼兒園時大多會不喜歡。因此,平日家裡的飯菜可以相對多樣化一些。遇到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家長更應該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激發孩子進餐時的興趣和願望。
4.通過游戲活動,誘導幼兒喜歡吃飯。
首先教師在游戲中有意讓幼兒扮演廚師、顧客的角色,讓她認識菜的多樣性,並且各有各的味道和營養,吃了對身體有好處,不能只吃小菜,否則會長不高長不胖,也長不漂亮,讓幼兒認識到挑食是不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艷.幼兒進食中存在的教育與心理問題.幼兒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
[2]潘日文,侯桂蘭.幼兒教育心理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3]陳幗眉.幼兒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
[4]陳繼英.如何糾正幼兒偏食.
論文來源:《考試周刊》 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