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家練內功的方法
道家內功是強身健體的無上神功,武當是道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所傳功法更是神奇奧妙。
武當有道門五行養生秘功、秘傳五形功、天罡氣功、十二段錦、武當祖師功等等。
此次為 123RMB 提供「中國道教秘傳養生強身術——武當祖師功」。
武當祖師功:
一、前言�
武當祖師功屬道教秘傳養生強身術,是一種內外兼修、動靜合一的內家功夫。這套古老功法全國流傳很少,其淵源無從細考。據傳一百多年前,湖北省均縣(今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附近的樊城西邊有個叫竹筱鋪的小鎮,鎮上有家葯店,葯店裡有名叫熊楚的傭工。其人沉默寡言而身懷武功絕技,世人也不知他的身世。常有患癆病來店求醫者,醫生無法醫治熊楚就代為醫治,一經其手莫不妙手回春。熊楚還傳給病人一套練功法,病人習練後不僅身體越來越強壯,且日久身體經得起外力排打。人多驚奇問他這是什麼功夫?他說:「這個功夫是從武當山真武祖師那裡傳下來的,傳到我手裡也不知是第幾代了,反正我師父授功於我時說這叫武當祖師功。」熊楚後來把這套功法完整地傳給了竹筱鋪附近孫家營的一位名叫孫洪斌的拳師。�
1917年,張子野先生在襄陽鹿門中學讀書,因患肺結核不能升學,為了治病拜武術名師孫洪斌先生為師學習了這套武當祖師功。經過鍛煉不僅病癒而且身體健壯。一直堅持習練,張子野先生很少患過大病,整個腹肌、腹內壁堅實,經得住外力擊打,幾個壯小夥子對其腹部重拳重腳沖擊也無損傷。1988年張子野先生病逝,享年89歲。� 這套功法是1987年張子野先生被國家體委評為全國健康老人時,安陸市武術協會主席楊國友先生為了搞好武術氣功的挖掘整理而根據張子野先生的述錄整理的。十餘年過去了,武術界各期刊未見有此功的撰寫者,遂由我整理並將功法拍攝成照片奉獻給《中華武術》雜雜的讀者朋友們。本功法曾得到楊國友先生的鼎力指導,好友朱朝彬配合動作示範,在此一並致謝!�
二、功效�
(1)通過該功的習練可以祛病強身,防治許多慢性病。�
(2)抗老益壽:凡是通過武當祖師功鍛煉的人大多數能享有高壽。孫洪斌先生本人活到92歲,張子野活到89歲。�
(3)功成後腰腹部能承受外力較大沖擊,而且功夫上身後永不消失。�
三、練功要領�
(1)循序漸進。武當祖師功共二十一個把子(氣功術語即動作姿勢也叫勢子、式子),每一把子練兩天後加一新把子。講究從易到難。排捶(即用拳頭排打),也是由輕到重,由下到上;下重上輕,由少至多;排捶腹部重兩肋輕。排捶之前,先用手指探測功夫的深淺及其達到部位,只能在功下面排不能在功上面排,排捶的聲音實而脆就加重,空如鼓聲就輕排。這種循序漸進逐步加重的方法使練功者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運動強度,提高了人體抗擊打能力,功夫也就一天一天地加深。�
(2)整體鍛煉。武當祖師功鍛煉的范圍全面。從身體的上至下,從左到右,從內而外,全身肌肉、肌腱、韌帶、關節、骨胳、內臟及神經系統都受到鍛煉。�
(3)功法特殊。練功時既不意守丹田,也不氣沉丹田,而是講究氣不沉而自沉,意不守而自守,自然而然地達到調心、調息、調意、調神的目的。很多把子只注意腹部肌肉及內臟的收縮而使氣下沉,實際上它包含意念、氣血、力量都在下沉,比調心的效果要大,范圍也廣,而且不會出偏差。�
(4)內外兼修。在整體鍛煉的基礎上,內部修持與外部排打藉以增強機體抵抗和修復的能力,達到內外雙修。�
(5)每一把子多拗武、拗勁,藉以增加運動量和效果。如虎爪勢、金線運斗、雲里背劍、天台貫頂、雲里擔槍、千斤墜等都是採用這一方式。�
四、功法名稱�
全套功法共有二十一個把子、一個帽子。�
功法名稱開列於下:�
(一)帽子——金線運斗。在練每一把子之前,做金線運斗一次,因而叫做帽子。�
(二)把子即每一功法的動作姿勢。 1貫膀、2鎖喉、3腰穴、4鎖肋、5雲里背劍、6手脈平挺、7天台貫頂、8雲里擔槍、9平步、10步、11織女渡河、12尾子、13脊干、14千金墜、15九步蹲下、16頂功、17息功、18捧珠、19仙人打坐、20坐默丹田、21總功。每一把子,先做一次帽子 ,接著做七次把子,共做七次帽子 ,四十九次把子。每一把練兩天,加新把一次,按上列順序依次加練,四十二天加完。每加一新把子,新舊一起練。�
五、功法解析�
(一)帽子——金線運斗�
1、自然站立,頭上頂,身體上部與下端成一直線,兩眼平視,口微閉,舌尖舔抵上顎,含胸拔臂,松肩垂肘,兩手成半握拳垂於體側。�
2、兩手成虎爪向上彎屈,手心向下,兩成虎撲向內屈指相對。從小腹前兩膀伸直下按至腳背,兩爪指轉向前方腳尖沿兩腿如拉物狀,慢慢上拉至丹田翻向左右分開,兩掌復拳停於兩腰際。
3、兩拳變爪,屈指相對,兩膀伸直向上至印堂;兩爪變掌左右向下拍打大腿外側,向上拳拍胸部(乳上部)。�
4、接著兩手變爪置於丹田下邊,兩爪相對,手心向下;兩手伸直上舉至印堂,兩爪變掌向下旋轉後翻掌變拳,拳心向上,迅速甩至丹田前面,兩拳相碰,同時上體前傾,腹肌收縮氣下沉。� 要領:上身微傾,腹肌內收下沉,兩拳向內旋轉迅猛甩至丹田,各動作要協調一致同時進行。�
(二)把子�
1、貫膀:自然站立,兩掌相交於胸前。左手變拳向左平直沖擊,右手變拳向右屈肘如拉弓狀,與肩相平。右邊動作相同。�
2、鎖喉;自然站立,右腳震腳下踏左足向左跨一步;右手成爪置左肩上側,左爪置左後右腰際處,手心向後;以兩腳尖為軸上身向右轉180度,左膀右旋置於右肩側。左右旋轉相同,互成弓步。�
3、腰穴:自然站立,右手仰掌置右上方,左手成俯掌向右下方迅猛按去,同時上身前傾,腹肌內收,腹下隔膜和氣血隨左手猛按而下沉。左手仰掌右手俯掌向左下方迅猛按去與左同,只是方向相反。�
4、鎖肋:動作與腰穴相同,只是變掌成拳,向左移時左拳心向下,右拳眼向上。向右移動做法相同,只是拳勢相反。� 5、雲里背劍:右腳震腳,左足向左跨一步,兩掌成虎爪掌心向下屈指相對約七厘米,由右腰際向左移動至臍右上方雙爪向左下迅速猛下按。兩爪過臍後向左後移動至180度與肩同高,成左步。向右動作與左同。�
6、手脈平挺:自然站立,左腳向前跨一步,同時兩手成虎爪,屈指相對,手心向前猛向前推出;雙爪用力後拉至胸部兩側,同時左腿後撤與右腿靠攏。右邊動作與左相同。要領:雙手推拉與兩腿同時進行,手腳要協調一致。胸腹一開一合,一弛一張,使胸腹得到鍛煉。�
7、天台貫頂:兩腳尖相接近成倒八字,兩腿彎曲,雙膝靠攏;兩手在頭頂相叉交,上身向左右盡力彎曲但不能前俯後仰。起練功壯腰之作用。�
8、雲里擔槍:手腿腳與天台貫頂相同,只是向左右後面扭動腰部,眼看後方。�
9、平步:左腳向左跨一步,屈左腿成左弓步,兩手在頭頂部上方相叉交;身體向左彎曲,但不可前俯後仰。右邊動作與左同。�
10、陟步:動作與平步相同,只是左右運動時腳尖上翹,上體左彎翹左腳尖,上體右彎翹右腳尖。� 11、織女渡河:馬步與肩略寬,左手在頭上繞三圈(順時針),右手同時在右胸部向內繞三圈(逆時針);三圈繞畢兩手成虎爪相對如蟹鰲狀,身體向左後轉動180度成左弓步;上身右轉恢復原狀。右邊與前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12、尾子:左腳向左前方跨一大步,右手握拳從右胯旁劃弧向左腳掌內側打去,左手握拳置左臀後方。右邊動作同左,唯勢子相反。�
13、脊干:自然站立,右腳比左腳前出一腳,兩手握拳,左前右後相接,拳眼向前,拳上舉, 兩手腕向上彎屈成拳心向上;兩手伸直,兩拳下按直達右腳尖。左邊動作相同,唯左腳置右腳尖前不同。�
14、千金墜:動作同脊干相同,唯右腳前至左腳掌中端,即1/2處習練。右邊與左同。�
15、九步蹲下:左腳向左前方跨一大步成弓步:兩手變爪上舉過頭頂,伸腰:兩爪隨著身體向左前彎屈,下撲直達左腳尖兩旁,右與左同。�
16、頂功:牆腳斜放木板一塊,上放布墊。頭頂木板上,全身傾斜伸直,兩手放脊背上,舌舔上顎,力注頭頂。待口中津液滿後緩緩吞下,頂1至2分鍾起立。做帽子一次再頂,共頂七次。時間長短以各人體力為轉移,逐漸延長決不勉強(患高血壓者不做此功)。�
17、息功:左手握拳放在地上,全身側卧伸直使身體重心壓在左拳上,右手置於右側上舉。頭與上體向下傾接近地面,嘴唇以接近左拳為度。初學者不易做到,右足可以放在腿前面,頭部和上體下傾適可而止,不要勉強。換右拳練習。(註:此動實象單手卧撐)。�
18、捧珠:左腳向左前方跨半步成虛步,兩手變劍指相對上舉與印堂同高;左腳回撤成屈膝為馬步,兩手下按擊撐。開始要輕,逐步加重。右邊相同,唯右腳向前回撤成馬步。
19、仙人打坐:前面栽兩木樁橫穿一棍,約四指高兩足寬,後放板凳,人坐凳上兩腳伸入橫棍下;兩手握放小腹上,上體後仰頭部距地約二寸。�
20、坐默丹田:坐默丹田,設備與上同,只是後仰時雙掌背後拍掌,坐起時前面拍掌。�
21、總功:自然站立,兩手握拳,左拳在下右拳在上,拳眼均向上,兩拳向下伸直,同時上體向後彎,兩拳上下相互變換。�
收功:還原成並步,全功完畢。
也可以到 網路 > 武當祖師功(http://ke..com/view/1063711.htm) 詳細閱讀。
(呵呵! 網路 > 武當祖師功 的創建者也是在下)
⑵ 內功怎麼練
練真氣運行法,沒騙你的,大多數人練: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本功法具有健腎補腦作用,督脈貫通後,真氣在任督脈內運行(小周天),頭項百會穴和丹田產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這樣腎中元陰元陽可上達髓海而還精補腦,五臟精華又下歸丹田,補充腎精,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使人體由衰返壯。
從生理學觀點看,督脈貫通後,可促使腎上腺和腦垂體間互相激惹、互相滋補、生機旺盛。早在戰國初期的《行氣玉佩銘》中已有真氣運動的記載,內中指出: 「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 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夾脊向上,透玉枕直達腦海,繼而又下行丹田,稱為小周天。茲將練功法介紹如下: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閉,舌舐上齶,雙目微閉,排除雜念。先注意觀鼻尖片刻,隨即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使其別發粗聲,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如果仍然夾念紛擾,可用 「 數息法 」 。即呼氣默數一,再呼氣默數二,這樣一直數到十數,再從一反復操作,直到雜念不再興起,即可放棄數息法。入靜後,呼氣時真氣要入丹田,不要在呼聲上打擾。 時間: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鍾,一般認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應:練功到3 - 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5 - 10天,每次呼氣時都感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這是自然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堅持鍛煉就會變得自然。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方法:當第一步功夫練到每一呼氣,即感心窩發熱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呼氣時應延伸下沉的過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不可操之過急,如果用力過大可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時間:依法每日3次,每次25 - 35分鍾,10天就可氣沉丹田。
反應:每次呼聲都感到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時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這是真氣運到小腹,腸功能發生改變,驅逐邪氣的表現。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當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時間: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所需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內形成氣流,隨著功夫的加深,氣流也越來越大,小腹力量充實。待力量蓄足後,即可向下游動,此刻練功者有時會感到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腰部發熱等,以上感覺出現的遲早可因人而異。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通過練功不斷地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對陽痿有一定療效,對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後,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時,意識應伴隨著真氣(勿忘),如果真氣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這種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來決定的。若實力尚不足,它就會停下來不動。待丹田力量充實後,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須任其自然,真氣的活動情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項就可以通過了。
時間: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分鍾或一小時左右。至於通關時間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剎那間就通過了,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也很大。有人須經數小時或數天才能通過。大多數是在一周左右。
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練功者自覺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命門處真氣活躍(即 「 腎間動氣 」 )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脈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撥的感覺,頭部則有箍緊之感,這是通督前必有的現象。有些人遇到此種情況,常產生懼怕心理,不敢再練,前功盡棄,殊為可惜。這一階段必須堅持練功,一旦督脈通過後自然輕松愉快,通督是一個飛躍,故稱為 「 積氣沖天 」 。
效果:督脈通暢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環。這時才能體會到 「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 的真諦。精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功能增強。凡腎精虧損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等症狀都會逐步消失。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後,各個經脈都相繼開通。如頭項百會穴處出現的活動力量,可意守頭項。靈活掌握,所謂 「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 也就是練功不同階段的處理方法。
時間:每日3次,每次1小時以上,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餘下丹田與上丹田之力顯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應:在通督脈的前後數十天內,全身常似有流竄動、皮膚發癢似蟲爬等感覺,這都是經絡通暢,真氣旺盛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驚慌失措,安心坐下就會自然平復。坐到極靜時,以上現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內部真氣則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氣越充足,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強,大大減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癒痼疾,堅持鍛煉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漸進的,在整個真氣運行過程中,身體會有三種不同變化。第一、二、三步是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體內真氣集中於丹田,這個階段古稱為 「 練精化氣 」 ,這是第一階段;第四步運用丹田積蓄的真氣,沖通督脈,直達腦海,這一段叫做 「 練氣化神 」 ,這是第二階段;第五步以後,功夫更加純熟,由於經絡暢通無阻,真氣在而運行自如,此為高級階段,稱 「 練神還虛 」,掌握真氣運行法的五步、三階段,才能收效顯著。
⑶ 如何練內力
內功: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內功是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這篇小文就叫內功簡介嘛,沒有內功還簡介個X啊~~那麼我來說一說吧。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講解來源於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內功來源於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中國內功應該誕生於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將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於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內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將「內功」「學說」進一步完善。並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內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並於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將「批判」致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台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內功「學說」,並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並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並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紅柿(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內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內功」之說,所以在誕生於明初的《三國演義》里,關羽張飛沒有內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里的神仙也不會內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著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里的俠客也不會內功。
⑷ 怎樣才能練內功
有的,練內功首先需要練的是吐納方法和站樁,至少形意拳是這樣的
⑸ 內功怎麼練
氣法真言秘要
第一步養氣功夫:
一般沒有練習拳法的普通人,大多不是氣虛就是氣實,身體虛弱的人元氣不足,血行不旺,叫做氣虛。而多數身體看似強壯的人,血氣方剛,但氣浮且燥,叫做氣實。這兩者都是不正常的狀態。因而內功第一步就是要糾正這兩種狀態。平衡氣血陰陽,使虛弱的人強壯,使氣實的人沉實,然後才能說到練習拳法武功。
(一)彌陀登天立足法:
本法可以調補身心,使人元氣充足,通達周身,轉弱小而成強壯。其法雖簡,效力宏大,素為少林僧眾入門必習的功夫。先選擇一個空氣清新的場地,收整身心使安定下來,兩足開支等肩寬。胸平背正,頭領目張,閉口抵舌。雙手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後。擺好姿勢後,先深深地吐三口濁氣然後再盡量習、緩、深長地向憂陀那(丹田)吸氣,同時腳後跟提起。吸足氣後再緩緩以口呼氣,腳跟下落。初時以四十九次起落呼吸為度,日後漸增。
(二)立地成佛沉氣法
氣實浮燥的人雖然強壯,但稍經運動勞累就全身顫抖面青嘴白,氣喘吁吁。這是因為他們的氣血運行狀態不穩定,後勁不足,元氣不沉實不牢固的結果。本法乃我少林高僧結合禪法而作的秘傳功夫,專門對治中氣不定氣燥浮揚。其法先用高位馬步樁,雙手合十於面前鼻下,或繫心於呼吸,或走念於憂陀那(丹田)、或想佛與菩薩的庄嚴寶像。總以有為人無為,念念不生,由靜而走*散火收功的方法依舊是摩腹,浴面,拍頭,不可馬虎、務必使氣盡歸氣海藏於芥子。此法行功以一時辰為度,若有餘時也可增加時間,總而言之是一分練一分功。
第二步調氣功夫:
元氣因養面得到壯大,但仍然要經過調練才能使之或出或入,或上或下,或顯於外,或行於內,運使自如。因此養氣功夫練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加練調氣功夫。
閉息法:
姿勢取或坐或立,選取空氣請新的場所。先盡量緩慢地將全身濁氣呼出體外,再均勻地分三口吸氣入憂陀那(丹田)部位。如此反復十餘次後,再用吸氣、盡量閉氣保持,後以口發「撲」音噴呼體內之氣,再閉氣一會,吸氣,反復行之,多多益善,本法調節呼吸,調換全身清氣濁氣、使氣血運行,內力充沛、實在是一大妙門
運使法:
此法在於練習拳術的過程中,採用柔緩慢練的方法,身心狀態自然而已著,將呼吸配合於拳法招式中。凡是出手出腳,就呼氣至手心(天空)、腳心(地空)、頂心(天極)凡是收束手腳身形就吸氣沉入憂陀那(丹田)。呼氣則舒展於全身,吸氣則收斂於內密務必使呼吸深長柔順,元氣自然通暢,綿綿不絕,不勉強、不郁結,不喘息。久久純熟,拳技的運用就氣力充沛沉穩,收枚自如,變化莫測。
⑹ 怎樣練內功
入靜,是修煉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隨著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氣功態。在這種狀態中,練功者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道家稱之為守一,佛家稱之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經》中有一段活描述了這種狀態:「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這兩個字,非常有學問,歷來許多學者都在解釋它。南懷瑾先生認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意謂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這里要注意兩點,首先是入靜的狀態就是恍兮惚兮,沒有區分,沒有差別,也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邏輯思維。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潑潑,這也就是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這種內景是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氣作用於人之內氣的結果。
它對身體機能進行非常有益的調理,以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靜狀態下,氣機才能發動,真氣才能勃勃生發。人的下丹田就像一個熔爐,只有入靜才能點起熊熊火焰:又像一個蒸鍋,只有入靜才能引起沸騰。
入靜的姿式
靜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在坐不住的情況下採用,一般人盡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盤式和雙盤式。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隨著功夫的加深,修煉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下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煉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放鬆不是鬆鬆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太極拳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引起緊張。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 入靜的方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著意於全身皮膚上,用皮膚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呼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時間善,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一旦雜念上來,再用皮膚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
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穴位見圖5)。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著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發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體感人靜法
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
實際上,體內的感覺不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發時的熱感。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松,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一方面這種方法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⑺ 如何練內功
內功:主要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打開身心內力,所謂內力由內心感觸發自感覺一股氣道,如把握住這股氣到可以控制的為所欲為你已經邁開一大步。第二階段,人體腰背部穴位: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至陽 脊中 治喘 肩井 曲垣 天宗 命門 腰俞 腰陽關 上仙點 六華灸穴把氣道一一巡遊每個部位每日3次支持半年已然達到小成境界。邁開小成開始第三階段練內識意念:就是科學家所說的精神力,分別把氣道分股為5~10分由人體承受差異分配每日溫養大腦細胞從而產生意識力可觀察人體心靈反映俯視起腦可觀察思想但卻然不可控制他人思想負責可能會走火入魔,本門禁忌很多造成內家心法很多都失傳,這編分為劉家內功心法始篇。切忌看完馬上刪除。
⑻ 內功的修煉方法
給你介紹兩種簡單適合自修的功夫。得者珍視。但練功前
必須弄懂功法,勿盲目練習。
功法一
龍罡內勁功
龍罡內勁功心法采天地精氣行功,練氣生力,氣貫周身自然疏通全身經絡,不必求周天之術,內氣自然充足全身,丹田只是根源而已。絕大部分人練功開始即有強烈氣感,本心法簡單易行,不受時間、場地限制隨處可行。若做全盤功法,可使得周身內氣護體,不使任何器械行功,即可做到周身任擊無恙!出手傷人之能!按本心法認真練習一次便可知本功真偽!領略中華真功神妙!
擺架高馬式:兩腳平行站立同肩寬,兩膝微曲與腳尖齊,上身中正,小腹不可凸,胸部不可鼓,頭亦中正,舌抵上齶,雙手重疊掌心向內,右手放在左手背(女子左手在外),將手心貼在肚臍下一寸五的地方(這里是氣海穴,也是下丹田所在地,臍下一寸五指自己的兩指寬距離)。雙目輕閉,將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小腹內),內視下丹田(假設看著下丹田)。呼吸緩慢、均勻、深長(圖1-1)。練習2分鍾左右。
擺架采陰式:在高馬式的基礎上兩臂微直左右分開,手心向下,手指微直,兩手臂在體側成"一"字,與肩同高,隨著吸氣;意念:純陰地氣被我從地下吸出,入掌心勞宮穴、經雙臂、肩內流入心口,兩股氣在心口融合。呼氣;內氣團、落入小腹丹田,小腹外鼓,仔細體會氣流流動的手感,和在體內流動的感覺(圖1-2)。練習5-10分鍾左右。
擺架采陽式:接上式;雙手上翻,手心向上,吸氣意念:溫暖柔和的太陽之氣被我從掌心勞宮穴吸入、經雙臂、肩內流入心口融合為一體。呼氣;內氣團、落入小腹丹田,小腹外鼓,仔細體會氣流流動的手感,和在體內流動的感覺(圖1-3)。練習5-10分鍾左右。
收功式:姿勢恢復成" 擺架高馬式",意念:兩股採集的陰陽之氣在丹田內旋轉融合為一個紅色發光的氣團。呼吸依然保持緩慢、均勻、深長。練習5-10分鍾左右。
第二章 內勁五式
此章在內功心法的基礎上主練內勁功夫,若成此技,可使周身宛如一體、渾身如棉裹鐵。堅持行功一個月必見齊效。內勁五式是練就氣血鼓盪、抗擊、攻擊的重要功法。
准備行功:擺架高馬式2分鍾。
第一式:氣貫雙掌;雙手成掌,自身體兩側直臂抬起與肩同高、立掌、以掌刀為力點(圖2-1)。要點:吸氣時以丹田為中心全身微收,閉氣:頭掌腿暗勁伸向各方。意念;吸氣入丹田,閉氣意貫雙掌,堅硬如鐵,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0-20次。
關於閉氣詳解:吸氣滿後,剎那間閉住呼吸,並全身用力,牙扣住,腳趾抓地,肛門用力收縮。渾身的每一處肌肉都要綳緊,頸部、整個手臂、胸腹、臀部、大小腿,腳關節,總之;全身都要緊張,可以用思想檢查一下,身體看看那裡沒有緊張綳緊。尤其以腹部綳緊最為明顯。時間3-5秒。閉氣也是中華特有的硬氣功經常使用的呼吸方式,經常伴有哼、哈、嘿發聲助力,由於函授不容易掌握,所以不加介紹。
註:通過此式訓練可使氣血聚於掌刀,為手掌開石、技擊打下基礎。可使手掌堅硬、增強肌力。閉氣可使人體靜電力大增,已刺激肌肉長力。
第二式:鐵拳固臂:接上式;雙掌變拳(圖2-2),拳背向上,吸氣入丹田,閉氣力貫雙臂,用力上抬10厘米,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0-20次。細則同上式。(圖2-3)
註:通過此式訓練;可練堅硬拳、臂。拳功具有穿透力。
第三式:催指穿壁:接上式;雙肘收到肋旁,手掌平伸,指尖向前,小臂與大臂成90度角(圖2-4),吸氣入丹田,閉氣丹田之氣湧入十指,堅硬如鐵,用力伸直手臂,意念十指插入堅壁內(圖2-5),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0-20次。
註:此式可練十指堅硬,內勁增強,會有內氣催動手臂、貫入手指發漲的感覺。為以後更高深的指功二指禪打下基礎。
第四式:雙龍搶珠:接上式;雙肘左右向外抬起,雙手心相對分開大於肘,雙手成爪(圖2-6),吸氣滿;閉氣,雙手爪內勁用力握成拳,雙臂同時向內用力(圖2-7),呼氣放鬆,還原。意念:雙手堅硬將鐵球抓扁。反復練習10-20次。
註:通過此式練習可以提高抓力、指力、堅韌度,強化此式可用於擒拿,威力巨大,並為高級鷹爪力,拿穴功夫,打下基礎。
第五式:金剛震體:接上式;雙肘外展同肩高(圖2-8),吸氣滿;以鼻噴氣,同時雙臂回擊身體肋部,雙臂震體(圖2-9)。意念:吸氣入丹田,噴氣氣血鼓盪抵抗來力。反復練習15-30次。
註:此式可直接提高內臟抗震能力,提高抗擊能力。
收功:行高馬式2分鍾。或者吞氣5-10口,參照"易筋經"第12式
第三章 護體勁功
所謂:"要學打人,先學挨打"。學習武功,自身不被擊傷的功夫當為首選。通過本功短期練習即可獲得較深的功力,使來力不入體內,並能用鼓盪勁將對手震傷、震斷木棍。
准備行功:可接內勁五式的收功練習,如果單獨練習要先行高馬式2分鍾。
第一式:噴氣護胸:吸氣同時雙手自兩側分開與肩同高,手心向前(圖3-1)。吸氣滿稍停,然後雙手以掌用力擊打胸部同時以鼻噴氣以抵來力(圖3-2)。噴氣時胸部要緊綳。意念:吸氣入丹田,稍停時提入胸中、噴氣、堅如鋼鐵,並具有彈性。反復練習40次。胸氣回丹田。
註:拍擊可使胸部彈性增強,胸肌越練越發達。胸內是肺臟之所在,深吸氣可使肺臟充滿氧氣,拍胸噴氣可強壯肺臟,胸中內氣更足,不但起到了氣體的保護作用,而且彈性增強可起緩沖力的作用,長久練習可使拳腳來力不入,凡胸肌瘦小,宗氣不足,體格過胖或瘦弱過渡的人必練此以充實強壯。練習半月以後可加入拳拍打,也可不加。
第二式:鐵丹田:接上式;吸氣時左手握拳上舉過頭(圖3-3),吸氣滿,左拳下落力砸丹田同時以鼻噴氣丹田鼓盪反彈來力(圖3-4),左右拳共打100次。然後:吸氣時雙手握拳上舉過頭(圖3-5),吸氣滿;雙拳下落力砸丹田兩側同時以鼻噴氣,小腹鼓盪反彈來力,共打50次。意念:吸氣入丹田,稍停布滿小腹,噴氣如鐵般堅硬。
第三式:鐵肚功:接上式;吸氣時左手拳上舉過頭,吸氣滿,左拳以拳輪下落力砸腹部同時以鼻噴氣腹部鼓盪反彈來力(圖3-6),由心口延直線向下擊打至肚臍,反復練習,左右手共打100次。然後,雙手握拳上舉過頭,吸氣滿,雙拳下落以拳輪力砸心口制肚臍兩側(圖3-7),同時噴氣鼓盪來力。由上而下擊打至與肚臍平行,由中線部位直接到接近肋部區域都要打到(圖3-8)。反復練習50次。意念:吸氣入丹田,稍停布滿腹部,噴氣如鐵般堅硬。
註:鐵丹田的訓練,由於拍打內部時丹田所在,通過力打可使丹田氣機啟動,內外如一,丹田如鐵,一般人練習3-7天左右抗擊功力漸漸形成。20-30天便可抗與自身素質相仿之人重拳力擊而不傷不痛。鐵肚功因由心口所在,練之較難,但通過刻苦練習,掌握此技也非難事。一般訓練5-10天抗打功力漸漸上身,20-40天便可經的起自身素質相仿之人力擊。拳砸自身要握實心拳並以拳輪擊打,打擊力度要以內臟由震動感為宜,只是皮疼內臟不受震動是長不了什麼功力的。
第四式:鐵肋功:接上式;意念:吸氣入丹田,再行至左右肋部部,然後舉起左手,右拳握緊用拳拍打左肋(圖3-9),自上而下密密麻麻打到腰間(圖3-10),並以鼻噴氣鼓盪來力,意肋似鐵。以同樣方式擊打右肋(圖3-11、3-12)。以上為一遍,共打9遍。氣回丹田。
註:本式在練習到自己能承受拳打的時候,可以用小沙袋拍打效果更好。20天左右抗擊力漸漸形成,30-60天的刻苦練習可經得起同等素質之人帶拳擊手套擊打,雖功力增長可抗腳踢。
第五式:鐵背功:接上式;以拳背擊打腎區50次(圖3-13、3-14),打時要噴氣鼓盪,意行腎區,然由夥伴自上往下踢擊後背,受擊時要噴氣,綳緊後背。自己練習也可以用後背撞擊結實的牆壁。
註:後背本來就很結實,所以稍加練習就會抗腳踢,練習應該由輕至中重。
收功:行高馬式2分鍾。或者吞氣5-10口。
第四章 硬功三絕
精選簡單快捷的三種硬功練習方式供大家選擇練習。
羅漢鐵頭硬功速成
此功是從傳統功法中提煉出來的精簡之式,是易學、速成、安全的功法,經我的學生們實踐證明,練習3-5天就可以頭開酒瓶,3周開磚。40-60天功力可以做到撞斷石板,擊斷鋼板等功效。對治療神經衰弱也有效果。
行功方法:雙腳開立同肩寬,以頭頂百會穴頂住水泥地面(地不可太涼),雙手放到背後,或抓住褲腳(圖4-1)。意念:吸氣入丹田,呼氣意守百會穴,堅持10分鍾,閉氣九口,起身做氣沉丹田三次(圖4-2、4-3)。呼氣松胸小腹外鼓,將頭頂之氣下行導引到小腹內。活動一下頸部,然後用頭袋(長一尺半、內裝半尺綠豆、粗直徑7、8公分)閉氣快速擊打頭頂發際處20次(圖4-4),呼氣放鬆,反復練習15-20組。也可以擊打的時候噴氣抵抗。收功氣沉丹田。
鐵骨拳勁
練習本功雙拳堅硬似鐵,出拳可碎磚石,中拳者無不受重創,用作實戰增加數倍威力,在打完沙袋、或者壁袋以後練習效果更佳。
行功方法:把左拳面撐於水泥地面上,兩腳重疊,身體伸直(圖4-5),意念:吸氣入丹田,呼氣內氣沖向拳面,沉入地下,堅持2分鍾,在換由拳練習左右共練12分鍾。
註:練完以後,輕輕揉搓拳面,抖抖雙手手腕,不可擊打硬物。這種簡單的練習方式對提高雙拳硬度有奇效,出現雙拳骨節變黑,脫皮,是正常現象。
震山腳功
練習本功10日可將磚踏碎,20-50天可將敵移交踹出丈外並受重傷(需要配合易筋經的練習),輕易踏碎石板斷3-5磚,而練法極為簡單。
行功方法:吸氣入丹田,並沉入腳底,然後抬起左腳,膝蓋與肚臍同高(圖4-6),然後踏向地面的磚塊(圖4-7),每次200此。換右腿練習。
註:剛開始練習力量應該輕一些,免得功夫沒練好倒傷著自己了,以後適應了才可以增加力度。磚塊開始放一塊,以後等到應腳即碎的時候在酌情添加。
第五章 修煉事項
1、飯後1小時內不得練功,功後1小時內也不能吃飯。
2、雷鳴閃電的時候不得練習內功心法,其它可練。
3、練習本功2個月內不得練習其它氣功類功法。
4、練共一定要心專意靜。
5、酒後不得練功。
6、大風天不得在室外練功。
7、練功30分鍾內不得用濕毛巾擦汗、洗澡、有汗不可讓大風吹,用干毛巾擦。
看著可能麻煩點,但還是遵守的好。
功法二
岳家拳高級功法----
生鐵運功
序 說
自《岳武穆遺書探密》及《岳家元霸功》、《瀝泉功》
公布之後,一時佳評如涌,習者如潮。今特將生鐵運功整理面世
生銑運功和元霸功、瀝泉功及十八練功法同屬岳家上乘氣功。其特點是:以意導氣,以氣催力,得氣快,內功足。功法練成後,雖患久病,病癒氣功猶存,若真傳實練,可以指代槍,以掌代刀,以皮代甲1全身硬似生鐵澆鑄, 達到登峰造極之
境界。
筆者張業金系中國岳家拳、岳家氣功研究會主任,湖北省武穴市體委副主任兼
武術總教練;楊直峰系武穴市民間老拳師,張奇鋼系張業金之子。其一脈為岳家第
二十代孫無尚道人傳田德和、翟慶元、庫伯芝、來付業、張為松。其另一脈為翟慶
元傳楊曉春(楊茂廉、楊雲禮。今三人以強身健體為美德,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將祖國之魂寶——岳家生鐵運功整理成文,與各門各派良師益友共同探討,造福人
類。
概說
話日:練成岳家真功,皮層與內皆松。
以氣推血活絡,強筋壯骨健身。
氣是動力,氣推動血液運行。由嘴吸氣進入肺部轉入各個器官,流注周身皮層
與肌肉層之中。
功是動作,人的周身范圍,氣不能運到全身,只有通過動作催逼,強制它前進,
才能按照人的思想意圖運送到各個部位。
岳家《生鐵運功》共為十二節,氣的吸進與呼出是一樣,但十二節動作各不相
同。
吸氣用嘴兩角先右後左一絲細風慢慢的吸進,要細長、均勻。進氣一次進足,
隨即吞津,一口分三咽,並要求全部注入丹田,練功時,舌尖頂住上胯,排除雜念,
集中思想,意守丹田。
呼氣是氣進入腹內以後,進行某節功動作作動行,待氣在腹內不能再忍受的一
發之際,用嘴(微張)將氣快速呼盡並發「賊」音。
功 法
一、佛手陰陽
1、身體直立,雙足略寬於肩,平行站立,全身放鬆,調整呼吸, 舌頂上齶,
意守丹田。
2、雙手從身體兩側直臂上舉至頭上萬後沿任脈下按至丹田部位, 手背朝上,
十指相對,大拇指內扣,雙臂緊挾兩肋;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踉震踵
注入丹田,全身帶勁,雙手用力下按,氣在丹田內運行至忍耐不住時將氣全部呼出。
3、雙手掌心向上從身體兩側直臂上舉至頭上萬十指相對,沿任脈下行至丹田,
雙臂緊挾身體兩肋;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足提跟下震,全身用勁。咬緊牙關。
氣在腹內運行至忍耐不住時將氣全部呼。
功應:胸、腹、背、鳳翅。
二。仁貴擔山
1、身體直立,雙手直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舌頂上
齶,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雙眼似閉非閉。
2、雙臂屈肘, 兩手掌心向下從身體兩側各自上升至腋下後向兩側平伸如扁擔
形;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氣注丹田牙關咬緊,全身用勁,將
丹田之氣用力向手兩側運行。少許,嘴微張將氣呼出。
功應:兩臂、手心、十指。
註:氣運行至兩臂、手心、十指時,應感到兩臂似兩山下壓,十指尖端有氣外
射!
三、天王托塔
1、身體直立,雙手直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舌頂上
齶,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
2、雙手掌心向上, 兩臂屈肘從身體兩側各自上升至腋下後向兩側平伸於扁擔
形;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注入丹田,牙關緊咬,全身用勁,
丹田之氣隨意向十指兩側暗運,氣在腹內運行少許,將氣用嘴呼出。
功應:雙燕入洞、內外關、掌心。
註:氣運行到雙燕人洞、內外關、掌心時,應關閉雙燕人洞兩穴,兩掌似托起
兩座於年古塔。
四、元霸舉鼎
1、身體直立,雙手直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舌頂上
瞪,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
2、雙掌心向上,直臀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上萬,十指相對,掌心朝天; 上動
同肘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氣人丹田後緊咬牙關,全身用勁,氣在腹內
運行後至兩掌心,少許將氣從嘴呼盡。
功應:兩肋、兩腿、湧泉。
註:氣在腹內運行至兩掌時,兩掌似千斤巨鼎下壓,此肘兩臂、兩肋、兩腿應
似一個整體,共同承受干斤下壓之力。
五、玉骨頂心
1、准備一根長二米的木棍(白臘桿最好),面朝牆站立,兩腳略寬於肩, 全
身放鬆,調整呼吸,舌頂上齶,意守丹田,肛門上提。
2、將棍的一端頂在牆腳下,另一端頂在心窩穴上,嘴微張吸足氣,提跟震踵,
吞津同氣齊注入丹田,丹田之氣上引至心窩穴,身體重心前傾,兩手握住棍端,給
心窩穴增加頂力,氣在體內運到少許呼盡。
功應:心窩穴。
註:心窩穴系人之死穴,是三十六大穴中除頭、襠部穴位外最薄弱的穴位之一,
較易受傷,氣運到心窩穴時,頂棍的力度要循序漸進,不能過余強求,以免受傷。
六、浪子劃船
1、身體直立,雙手垂於身體兩側,雙腳分開略寬於肩,平行站立,舌頂上齶,
全身放鬆,調整呼吸,意守丹田,肛門上提。
2、雙手掌心朝上,從身體兩側兩肘上托緊貼於身體軟堂(即肋骨之下, 髖骨
之上較軟和的部位),兩側;上動同時,嘴微張吸氣,氣直注入丹田後提跟震踵,
咬緊牙關,全身用勁,上半身徐徐向左邊倒壓,氣在體內運行少許將氣呼盡。
3、緊接上動,嘴微張吸氣,氣吸足後提跟震踵,咬緊牙關,全身用勁, 上半
身向右邊慢慢倒壓,氣在體內運行少許,將氣用嘴呼出。
功應:左右軟堂。
註:①人體軟堂部位的組織比較軟弱,功成的速度比其它部位要慢些,練功是
不能求之過急。
②練本部功時,當身體倒用那一側時,氣要從丹田運行到那一側,此時的感覺
似腹內有氣外鼓,腹外用掌使力內擠。
七、生鐵鑄身
1、身體直立,兩手各自直臂垂直於身體兩側,雙腳略寬於肩,平行站立, 全
身放鬆,調整呼吸,舌頂上齶,肛門上提,意守丹田。
2、吸氣,雙手握拳,拳心向內,兩臂屈肘從身體兩側上升至腋下。
3、上動不停,兩拳各自經山尖穴橫淮至任脈相碰。
4、上動不停,兩拳緊貼胸腹沿任脈用力緩緩下扎至丹田,少許,將氣呼盡
功應:兩肋、山尖、膻中、丹田、膀耽。
注意:1、氣隨兩拳行走路線而行,兩拳行至身體某部位時, 某部位氣感應明
顯。
2、吸進之氣吐盡時,全身帶勁,直到不忍受時才放鬆。
八.張飛擂鼓
1、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兩手自然放於身體兩側, 全身放鬆,
舌頂上齶,肛門上提,嘴微張吸氣入丹田,提跟震踵,將氣布滿全身。
2、雙手握成實心拳,屈肘於胸前和背後同時甩打。
3、雙拳變掌從身體兩側下按,嘴微張將氣用力吐盡。
功應:胸、腹部位。
註:①此功開始可用雙掌拍打,後再用雙拳甩打,最後可用鐵沙袋甩打。「昏
憋氣時間(也就是排打時間)可由短到長,但不可一意強求長時間憋氣。;
九、童子拜佛
1、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舌頂上齶,身體放鬆,肛門上提, 調
整呼吸後,嘴吸氣人丹田,兩掌從身體兩側上舉至頭上柑會(十指朝上,掌心相對)
屈肘下壓至胸前。
2、上動不但,腰徐徐向前彎壓,兩掌直下伸,指尖著地少許,將氣呼盡。
功應:背部、腰部。
註:練此功開始時,下腰不必強求手指觸地以免腰部受傷。
十、猛虎扒地
1、身體直立,兩腳略寬肩平行而立,全身放鬆,舌頂上瞪,意守丹田, 調整
呼吸,肛門上提。
2、兩腿屈膝,上體前俯下蹲,兩臂前伸,雙手直垂於地。
3、緊接上動,兩臂前伸約0.17m,十指張開著地。
4、接上動,嘴吸氣人丹田,身體全俯,兩膝相並伸直, 腳尖與指尖負荷全身
體重,全身斥勁,氣運兩臂,兩肘屈,全身下撲(以胸不貼地為宜)。
5、接上動,兩臂直伸將上體撐起。
6、氣在腹內行少許,上體直,兩腿屈膝下蹲將氣呼盡。
功應:兩臂、全身。
十一,鐵稟鎖喉
1、身體直立,兩腳同肩寬平行站立。全身放鬆,舌頂上齶, 兩手自然垂於身
體兩側,調整呼吸後吸氣人丹田。
2、將丹田之氣上運至頸,頸粗。雙手握拳擊打後頸。
3、上動不停,用雙拳擊打頸兩側。
4、上動不停,雙拳變掌,用十指戳擊頸兩側。
5、上動不停,雙掌大拇指、無名指、小指屈,用食中指戳在咽喉穴。
功應:喉部。
註:①此功練到一定時候,可用槍尖頂刺喉部。
②、可用筷子頂住喉部擊打,將其擊斷。
十二、天門封頂
1、身體直立,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舌頂上昭,兩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
吸氣人丹田。
2、將丹田之氣沿任脈上運至頭部,咬緊牙關,頭部帶勁, 雙手握拳在百會穴
上拍打。
3、承上式,雙拳面緊貼兩太陽穴用力擂壓。
4、接上動,雙拳後移拍打後腦。
5、兩掌從身體兩側下按並將氣呼出。
功應:百會、太陽、後腦。
註:①初練此功時,雙掌拍打後腦時不要過急應循序漸進,由輕到重。
②雙拳拍打百會穴後,隨著功力的增高,可用頭撞牆、用棍擊背、用棍擊腰、
和用棍擊腹。
注意事項:
1、每6保持練功兩次,每次各30分鍾以上。
2、練功期間切忌吃冰冷食物。
3、練功100天內禁房事。
4、初練此功時,師傅最好站在旁邊輔導。
5、加強營養,提高身體素質。
⑼ 內功怎麼練啊
練真氣運行法,沒騙你的,大多數人練: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本功法具有健腎補腦作用,督脈貫通後,真氣在任督脈內運行(小周天),頭項百會穴和丹田產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這樣腎中元陰元陽可上達髓海而還精補腦,五臟精華又下歸丹田,補充腎精,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使人體由衰返壯。
從生理學觀點看,督脈貫通後,可促使腎上腺和腦垂體間互相激惹、互相滋補、生機旺盛。早在戰國初期的《行氣玉佩銘》中已有真氣運動的記載,內中指出: 「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 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夾脊向上,透玉枕直達腦海,繼而又下行丹田,稱為小周天。茲將練功法介紹如下: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閉,舌舐上齶,雙目微閉,排除雜念。先注意觀鼻尖片刻,隨即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使其別發粗聲,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如果仍然夾念紛擾,可用 「 數息法 」 。即呼氣默數一,再呼氣默數二,這樣一直數到十數,再從一反復操作,直到雜念不再興起,即可放棄數息法。入靜後,呼氣時真氣要入丹田,不要在呼聲上打擾。 時間: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鍾,一般認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應:練功到3 - 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5 - 10天,每次呼氣時都感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這是自然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堅持鍛煉就會變得自然。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方法:當第一步功夫練到每一呼氣,即感心窩發熱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呼氣時應延伸下沉的過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不可操之過急,如果用力過大可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時間:依法每日3次,每次25 - 35分鍾,10天就可氣沉丹田。
反應:每次呼聲都感到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時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這是真氣運到小腹,腸功能發生改變,驅逐邪氣的表現。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當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時間: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所需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內形成氣流,隨著功夫的加深,氣流也越來越大,小腹力量充實。待力量蓄足後,即可向下游動,此刻練功者有時會感到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腰部發熱等,以上感覺出現的遲早可因人而異。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通過練功不斷地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對陽痿有一定療效,對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後,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時,意識應伴隨著真氣(勿忘),如果真氣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這種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來決定的。若實力尚不足,它就會停下來不動。待丹田力量充實後,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須任其自然,真氣的活動情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項就可以通過了。
時間: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分鍾或一小時左右。至於通關時間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剎那間就通過了,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也很大。有人須經數小時或數天才能通過。大多數是在一周左右。
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練功者自覺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命門處真氣活躍(即 「 腎間動氣 」 )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脈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撥的感覺,頭部則有箍緊之感,這是通督前必有的現象。有些人遇到此種情況,常產生懼怕心理,不敢再練,前功盡棄,殊為可惜。這一階段必須堅持練功,一旦督脈通過後自然輕松愉快,通督是一個飛躍,故稱為 「 積氣沖天 」 。
效果:督脈通暢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環。這時才能體會到 「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 的真諦。精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功能增強。凡腎精虧損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等症狀都會逐步消失。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後,各個經脈都相繼開通。如頭項百會穴處出現的活動力量,可意守頭項。靈活掌握,所謂 「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 也就是練功不同階段的處理方法。
時間:每日3次,每次1小時以上,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餘下丹田與上丹田之力顯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應:在通督脈的前後數十天內,全身常似有流竄動、皮膚發癢似蟲爬等感覺,這都是經絡通暢,真氣旺盛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驚慌失措,安心坐下就會自然平復。坐到極靜時,以上現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內部真氣則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氣越充足,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強,大大減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癒痼疾,堅持鍛煉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漸進的,在整個真氣運行過程中,身體會有三種不同變化。第一、二、三步是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體內真氣集中於丹田,這個階段古稱為 「 練精化氣 」 ,這是第一階段;第四步運用丹田積蓄的真氣,沖通督脈,直達腦海,這一段叫做 「 練氣化神 」 ,這是第二階段;第五步以後,功夫更加純熟,由於經絡暢通無阻,真氣在而運行自如,此為高級階段,稱 「 練神還虛 」,掌握真氣運行法的五步、三階段,才能收效顯著。
⑽ 怎樣練好內功
我介紹一下, 羅漢門內功之羅漢七式的鍛煉方法。這是少林羅漢拳傳統內功的入門修法。
起式:
習者自然站立,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十指微屈,兩目平視,全身放鬆。排除雜念,精神集中,靜守丹田。呼吸要自然,緩慢、深長、細勻,以7息為宜,氣血運行通周身。
1、頂天立地:
兩手從體側向上抱於頭頂上方,十指交叉,掌背朝上,同時吸氣,然後反掌心朝天,掌背不可觸及頭頂,慢慢做屈膝下蹲,同時呼氣;要求下蹲時頭身正直,不要前傾,屈膝盡量不要超過腳尖,意守湧泉穴,然後緩緩起立,同時吸氣,如此蹲起7起,氣血運行通周身。
2、日出東山:
兩手握拳屈肘舉於肩兩側,高與目平,正好與頭成山字,拳心朝前。仍然是慢慢做蹲、起,配合呼吸,7次為宜,其餘要求同上。
3、合十拜佛:
兩手合掌胸前,掌心相合,同樣慢慢做蹲、起7次,呼吸與其他要求同上。
4、懷中抱月:
兩臂合抱圓形,兩手指尖相對,掌心朝內,還是慢慢做蹲、起7次,其餘要求同上。
5、雙龍吐珠:
兩手握拳,兩臂胸前平屈肘,成平衡相對,拳心朝下,仍慢慢做蹲、起7次,其餘均同上。
6、吞陰還陽:
兩手反掌相疊於背後腰間,掌心朝外,同樣緩慢做蹲、起7次,其餘要求同上。
7、萬法歸一:
兩手掌相疊,掌心朝內,合於小腹丹田,配合呼吸緩慢做蹲起7次,意守丹田。同樣要求頭正身直,屈膝不過腳尖。
收式:
方法要領同起式。羅漢七式要點:蹲起時,屈膝不要前傾超過腳尖,更不可低頭彎腰,兩目始終平視,身體要中正,脊椎盡量要直。
二、羅漢練氣
「少林羅漢練氣開合內勁樁」簡稱「羅漢樁」,本樁練氣開合,增生內勁,在晚上月光下練功時,雙手十指做抱球拉練,會看到絲光出現。此功對打通小周天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並可治失眠,腸胃炎,心悸,對高血壓,低血壓,頭昏,頭痛等症有一定的療效,然後開始站羅漢樁。
先按「羅漢七式」練一遍功,然後開始站羅漢樁。
起式:方法要領同「羅漢七式」之起式。站樁形狀:兩手輕輕捍抱於胸前,兩臂合抱圓形,兩手指尖相對,距離3--5公分,掌心朝內,與胸相離約30公分,這和「羅漢七式」中之4式懷中抱月相同。兩腿略屈膝向蹲,全身放鬆,頭正身直,閉口舌抵上齶,自然呼吸。
1、開胸羅漢:兩手慢慢向外拉約10公分,同時吸氣;再緩緩向內合,同時呼氣。當兩手指合到約2公分時,兩手再慢慢向兩側拉開,如此兩面三刀手來回開合練習,要求兩面三刀手並合動作越慢越好,並要與呼吸相配合一致,兩手分開時吸氣,合攏時呼氣,呼吸細長勻。練功者在兩手開合中,會感到兩手指在拉時有一種拉不開的感覺,象是彈簧收縮,而在合時兩手指感覺有一股吸力。剛開始初學者,兩手拉開稍遠時就沒有了感覺,宜微開微合,逐漸隨著氣的增強而小開小合,最後兩手能拉開至肩寬,仍有氣感是為大開大合,兩手之間形成的這種引力氣感,能使感覺中樞與運動中樞產生平衡,達到經絡疏通與氣血循環。
每次練功做兩面三刀手並合動作時間以20--30分鍾為妙,此時渾身發熱或出汗,余興未盡,即作「萬法歸一」(見「羅漢七式」)收功,當達到每次一練功兩手就有氣感,並感覺兩手之間有股很大的阻力而拉不開,且大開大合同樣氣感明鮮。即可練習「丹田開合」。
2、丹田開合:
先按「開胸羅漢」作開合動作,當兩手氣感很大時,兩手下落至小腹處,十指相對,兩掌如抱球隊,仍如上法作兩手開合動作,開合時丹田隨開合而開合。按此練功,不出幾日,就會感到丹田發脹或發熱,此時要兩手握成拳,擊打丹田部位,使之充實,初開始宜輕擊,漸漸加重,每次擊打10餘次,每練丹田開合幾分鍾後,作「萬法歸一」收功。
當丹田出現氣感後,練功時間要加長,每次以超過40分鍾為好。丹田排打隨時練天數而逐漸加重,以自己能承受為宜。
3、通天徹地:
當丹田氣充實後,在開合拉氣時,意念百會和湧泉變隨之開合,等練到相當程度後,整個身體與隨之一開一合,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自感妙趣橫生。收功時將兩掌相疊放在小腹丹田處即作「萬法歸一」收功,能感到一股暖流通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