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藝術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原理、范疇、原則和方法等。
㈡ 藝術的起源
《藝術概論》
緒論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藝術概論》的學習目的;《藝術概論》的研究方法
1.《藝術概論》,顧名思義,就是概括地、簡要地講述或論述藝術的基本理論。P1
2.《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概括地說,藝術理論是以各門藝術的普遍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具體地說,藝術理論要綜合地研究、考察人類社會的一切藝術現象,探索和揭示各種藝術現象共有的普遍規律,主要是研究各種藝術現象的共性問題,藝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疇問題。P3
3. 德國美學家康拉德·費德勒最早提出藝術學與美學分離的構想。
4. 藝術學包括:藝術批評、藝術理論、藝術史。
5. 藝術理論與部門藝術理論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與個別的關系。P4
6. 藝術回歸社會的中介就是藝術接受。P6
7. 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看,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全面的、審美的反映。從創作活動的角度看,藝術又是藝術家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的一種表現狀態,二者具體地統一在社會歷史的進程之中。P6
8.馬克思曾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97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P8
9. 任何成功的藝術創作、美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P8
10. 關於藝術的起源
1. 模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p13
關於藝術起源,最早產生的是模仿說。
代表(西方):赫拉克利特、亞里士多德、達·芬奇、莎士比亞、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
(中國):姚最、張璪、荊浩、袁宏道、王履等。 蘇格拉底
2. 表現說——認為藝術是心靈的表現 p10
代表: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直覺說」
法國(哲學家)伯格森:「直覺即創造,即藝術。」
英國(美學家)科林伍德:「直覺表現」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唯我論」
3. 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的游戲沖動p191
游戲說的代表人物是18 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19 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斯賓塞理論」。
代表: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
德國(美學家)席勒:「藝術起源於游戲」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
4. 巫術說——認為藝術起源於巫術p193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最早提出藝術起源於「巫術」的理論主張。英國人類學家詹·弗雷澤的《金枝》也是探討原始文化的巨著。他把巫術原理歸結為兩個原則:「相似律」和「接觸律」(或「觸染律」)。
代表: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和弗雷澤
法國(考古學家):雷納克
5. 勞動實踐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的勞動實踐96
代表:德國(哲學家):馬克思
德國(哲學家):恩格斯
㈢ 藝術概論包括哪些內容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是高校藝術院校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對藝術史論專業的學生來說,則是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
其包括對藝術活動進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藝術的本質和規律,指導人們按照藝術的特殊規律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提升人們的藝術修養,充分發揮藝術的各種功能的學科。
藝術概論主要研究人類的藝術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概念、范疇、理論和方法等。
藝術,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中形成和創造的成果,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以一定的物質媒介為中介,以豐富的情感來表現社會生活和審美情趣的審美形態。
藝術活動,就是人們運用審美的方式對客體世界進行審美認知、理解和創造的過程。
包含人類從事的一切藝術行為和發生的藝術現象,由客體世界、藝術創作和製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藝術接受四個方面組成。
㈣ 為什麼要學藝術概論
藝術概論是所有藝術考生考研必考的科目,是文化部「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它在包括專業藝術院校在內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理論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所以要學習藝術概論。
藝術概論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堅持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
從現實出發,對二十世紀以來的藝術問題,對近二十年中國文藝界出現的新的研究課題,新的藝術現象,力求做出正面的理論闡釋。
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許多學者是左派思想家或稱之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的學說各自不同又各成體系。
但都帶有鮮明的反本質主義的批判性,批判的對象就是西方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性。
中國的國情與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與西方不同,中國的藝術發展也正處在古今中西文化多維度的矛盾與碰撞之中。
因此,堅持科學與理性(而不是反科學與反理性),堅持探尋真理(而不是傳播謬誤),走自己的路、
努力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追隨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理論體系,是藝術概論再次被修訂工作的初衷與目的。
(4)藝術概論研究的對象和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是一本以專業藝術教育為主、兼顧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藝術理論教材。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一書首次出版為1983年,那是撥亂反正後中國藝術教育大發展的年代;《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的出版受到高等藝術院校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藝術教育事業也在與時俱進。為了適應不斷發展、飛速提高的藝術教育水平,1998年在文化部教科司的指導下,由文化部所屬藝術院校的資深教授們組成編寫組。
新版《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於2000年出版,當年獲評「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並列入文化部、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
2006年,根據五年的教學反饋,對新版《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作了勘誤修訂,並申報成功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010年,為保證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高質量、高水平,更好地為藝術專業的廣大師生服務。
由原編寫組的教授們,根據國內外最新的學術觀點、藝術教育理論和十年來的教學實踐對《中國藝術教育大系:藝術概論》做了較多內容的修訂,是為此次修訂版。
㈤ 《藝術概論》研究對象是什麼
《藝術概論》研究對象是藝術設計類學科的不同領域。
《藝術概論》教材的內容涉及藝術設計類學科的不同領域,介紹了基本的藝術理論,設計方法與設計手段,涵蓋了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方向。
同時,教材還力求在挖掘藝術設計教學的共性特徵與打造特色藝術設計文化,珍視藝術表現的地域特徵方面實現統一,特別是吸納了立足於我國千年瓷都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陶瓷藝術設計,陶藝等學科內容。
教材的宗旨是針對設計藝術學,美術學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深入淺出地分析介紹國內外先進的設計藝術的基本原理,構成要素,表現形式與類型,強化學生的設計思維,陶冶學生的設計意識,使其在藝術設計實踐中能很快形成新穎獨特的設計理念。
教材第一期擬推出15種,主要包括素描,色彩等基礎課程教材,藝術概論,設計心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教材,傢具設計,景觀藝術設計,陶藝手工成型等環境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的專業方向課程教材。
《藝術概論》為高等院校藝術基礎理論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組織編寫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重要選題之一。
《藝術概論》在文化部前藝術教育事業管理局一九八一年組織編寫的全國藝術院校統編教材《藝術概論》的基礎上,吸收了現當代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的部分新成果;
結合八十年代以來新出現的各種藝術現象和藝術問題,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當前的文藝思想實際,重新編寫的一本藝術理論教材。
《藝術概論》的編寫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則,堅持內容的科學性和體系的完整性。
從現實出發,對二十世紀以來的藝術問題,對近二十年中國文藝界出現的新的研究課題,新的藝術現象,力求做出正面的理論闡釋。
㈥ 藝術概論學什麼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課程,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為宗旨的科學體系。藝術概論是對藝術活動進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藝術的本質和規律,指導人們按照藝術的特殊規律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提升人們的藝術修養,充分發揮藝術的各種功能的學科。
藝術概論的學科屬性:
人文科學:研究人類的信仰、感情、道德和美感等。包括藝術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哲學、考古學以及具有人文主義內容和運用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等。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說,它以整個世界(包括宇宙、自然界、社會和人)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是一切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美學:是以一切美的領域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具體地說,就是美的存在、美的本質、美的規律、美的認識、美的感受、美的創造等領域。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規律的學科,以心理現象和心理特徵為研究對象。如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以及能力、性格等在心理特性的規律。
藝術概論的主要內容:
1、藝術的起源與本質特徵
2、藝術的門類劃分
3、藝術的發生發展
4、藝術的創作活動
5、藝術作品
6、藝術接受與藝術動能
㈦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
藝術活動,就是人們運用審美的方式對客體世界進行審美認知、理解和創造的過程。它包含人類從事的一切藝術行為和發生的藝術現象,由客體世界、藝術創作和製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藝術接受四個方面組成。
㈧ 藝術概論(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藝術概論 (音樂學)教學大綱2009
一、課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藝術概論
英文名稱:Introction Art
課程編碼:0411006B
課程類別:專業基礎限選課
總 學 時:32
總 學 分:2
適用專業:音樂學
開課系部:音樂系
二、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藝術概論》是以一切藝術對象為研究對象,從中闡明其性質、特徵及基本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音樂學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限選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藝術學的基本原理,對藝術的共同本質及規律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增強文化藝術修養,具有一定的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
三、課程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
第一章 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通過講解使學生理解藝術史上關於藝術起源的主要學說。(模仿說、游戲說、表現說、巫術說、勞動說、多元決定說);了解藝術發展的主客觀規律。
第二章 藝術的本質與特徵
1、藝術的本質
了解藝術史上對藝術本質的幾種主要看法。(模仿說、理念說、表現說、形式說)
2、藝術的特徵
藝術的特徵主要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從而加深對藝術的基本認識和了解。
第三章 藝術與環境
1、藝術與自然環境
了解藝術與物質材料、地理、生物之間的關系。
2、藝術與人文環境
理解藝術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理解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經濟、科學之間的相互關聯作用。
第四章 藝術功能與作用
理解藝術的主要功能。(審美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組織功能)
認識藝術的其他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了解藝術功能的特點。
第五章 藝術創作與作品
1、藝術創作
了解藝術創作的主體是藝術家,而藝術傢具有許多自己的特點,藝術家與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掌握藝術創作的過程,了解藝創作的幾個階段。了解藝術創作心理,理解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
2、藝術作品
理解藝術作品的構成因素,了解藝術作品的社會傳播。
第六章 藝術鑒賞與評論
1、藝術鑒賞
了解藝術鑒賞的基本條件、過程、方法及心理。
2、藝術評論
了解藝術評論的特徵及功用、類型與過程及方法。
第七章 音樂
了解音樂的起源與發展,了解演唱性音樂、演奏性音樂、歌劇三種主要種類及音樂的表現特徵,音樂的形式特徵,音樂的存在方式。
第八章 美術
了解美術的產生動因;理解美術的五種類(繪畫、雕塑、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建築藝術、書法與篆刻);了解美術的空間造型性特徵,靜態性特徵及視覺性特徵。
第九章 舞蹈
了解舞蹈的形成與發展,舞蹈的種類及舞蹈的動態性特徵,情感性特徵和意象性特徵。
第十章 戲劇
了解西方戲劇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戲曲的形成與發展,戲劇的種類和戲劇的特徵(綜合性、舞台性、沖突性、程式性、虛擬性)
第十一章電影、電視與網路藝術
了解電影藝術的種類與特徵,電視藝術的種類與特徵和網路藝術的種類與特徵。
第十二章 文學
了解文學的產生與發展,文學的種類(詩歌、散文、小說),及文學的特徵(表現性、形式、存在)。
四、有關教學環節的要求
《藝術概論》課在第二學年開設一個學期,共16周,每周2學時,計32學時。
本課程採用集體授課方式進行教學。鑒於該課程需要大量中外優秀藝術作品來作為例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將文字主教材、音像教材與IP課件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生動、直觀的影象資料來輔助理論教學,對學生進行美育和藝術教育,使學生加深對藝術理論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力。為強化教學效果,需配合課堂討論等互動形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藝術理論問題的習慣和能力。要注意向學生推薦課外參考閱讀資料,並布置一定數量的書面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考核實行平時考查和期末閉卷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平時考查以上課考勤、作業完成情況等內容為主,所得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20%;期末卷面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80%。
望採納
㈨ 急啊!!!急!急!急! 求大家幫幫幫忙!!!
藝術概論
一、研究對象及學科性質
1.研究對象
藝術概論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藝術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原理、范疇、原則和方法等。
2.學科性質
藝術概論是一門研究藝術活動基本規律的學科,是闡述藝術的基本性質、藝術活動系統以及藝術種類特點的科學體系。
二、學科任務
1.系統和全面地闡釋藝術活動的基本規律,確立進步的、科學的藝術觀。
2.了解藝術活動系統各個環節之間的本質聯系,以及藝術活動的規律與特點。
3.指導人們遵循審美規很和藝術規律進行能動的創造、接受和批評。
三、研究方法
1.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2.運用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研究藝術活動的實踐與發展。
3.運用藝術學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藝術領域的各種問題。
藝術活動
一、藝術活動的構成
根據藝術活動的發展及其當前狀況,可以將藝術活動視作一個系統,它由四個要素或環節構成。
1.客體世界
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2.藝術創作與製作
藝術創作指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經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製作指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製作活動。藝術製作體現為以物質性製作為主的特點。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中,藝術製作顯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3.藝術作品
即藝術創作放藝術製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4.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指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和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二、藝術活動的發生和發展
1.藝術活動的發生
關於藝術發生的幾種學說:
(1)摹仿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自然或現實生活的摹仿。這是一種有關藝術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論,它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比較流行,德謨克利特、亞理士多德等人均持這各觀點。
(2)游戲說。認為藝術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一方面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同時由於人類可以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功利性的活動中,於是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德國的席勒、英國學者斯賓塞、德國學者谷魯斯均持這樣的觀點。
(3)表現說。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持這一觀點的有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美國學者蘇珊·朗格等。
(4)巫術說。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儀式活動。這是在近代西方學術界最具影響的一種理論,這個學說最早由英國學者愛德佛·泰勒提出,英國學者詹姆斯·弗雷澤也持這一觀點。
(5)勞動說。認為藝術產生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在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佔主導地位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是藝術產生根本原因最具影響的揭示。俄國普列漢諾夫等人對此進行闡釋。
總之,藝術的發生經歷了一人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經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藝術的起源應當是多因的而並非是單因的,但歸根結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
2.藝術活動的發展
(1)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類社會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和政治制度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構成。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特性。
②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在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繼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③經濟對於藝術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種因素。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系的。
④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缺乏根據的。
(2)藝術發展的繼承與創新
在藝術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繼承和創新是一對重要的范疇和基本的規律。
①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內在結構是有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於後來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後一的藝術註定要在前一時代的基礎上得以發展。
②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首先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
③藝術的歷史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均有實出的表現。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
④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守台灣省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於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三、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與性質
1.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因而它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1)藝術與哲學。哲學讓要從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和研究,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於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於哲不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
(2)藝術與宗教,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後的發展進和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所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區別。
(3)藝術與道德。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系,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同時,藝術通過其審美的表現,對道德觀念的評價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4)藝術與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產生影響,二者相互聯系和統一的關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5)藝術與科學,科學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它與藝術在本原上有許多一致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一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並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也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2.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
(1)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含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主體對於客體瞬間領悟司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重的作用。
(2)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知。
(3)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頌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3.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為旨歸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凝結為審美的意識形態。
四、藝術活動的功能
1.藝術活動的功能,主要有審美認知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審美娛樂功能等。
2.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題升。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作、藝術鑒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
藝術種類
一、藝術分類的方法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
2.以對作品的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禮堂藝術(繪畫、雕塑、小說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等)。
3.以藝術作品對客體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小說等)、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等)和再現表現藝術(戲劇、影視等)。
4.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和靜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
5.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工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按照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特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實用藝術、表情藝術、文學藝術、綜合藝術。
二、造型藝術
1.繪畫
(1)繪畫是一門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運用線條、色彩和塊面等語言,通過構圖、造型和調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間(平面)里創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或情境的藝術。繪畫在造型藝術中處於基礎地位。